苏轼论优秀作文
张博 六年级 太原 57分
自古之初,兴衰交替。有一人一物之兴衰,处境论优劣;亦有一国一朝之兴衰,天子分明庸。通透其道者,青史无几,而北宋人苏轼可谓甚明此理也。
轼善赋诗、词、文,常述其道,中可见二有二无:有乃“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之有,无乃“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之无。人事常不如人意,物亦难得永久圆满,物残即叹,意外即哀,岂不愚乎?
轼常因政事而遭贬至南,其地僻、气潮、日炎,外地人至,安能不受其苦?然轼于苦中,寻得所乐,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初至胶西,屋陋食少,出行不适,盗贼横行;期年而体略丰,发转黑,筑超然台,散其乐与民。
轼晓人必有不适意之时,不适意之所,而寻其乐,得其乐,散其乐,故无时不乐,无所不乐也。然则何以寻得其乐?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与同物之异处,所见必不同也。惑于物内,悲于一时之衰,不若超然物外,方知实情。
今兴衰之道未改,予读轼文,盖明其道。若逢一时之衰,略思此理,虽不能得乐,亦可不愠、不怨、不伤。昔同窗者有一簿,与予共书,某日不和,曰:“不与汝同窗!”予欲求和,伪制二页,当面撕之,迫归于好。其怒,拆散此簿,毁而弃之。其簿已书期年有半,予颇为不舍,然未计较,愿从兴衰之道。日后同窗者悔,寻回零碎数页,自此友谊再进。又如幼年所戏乔木之下,亦有深情,近木遭伐,用于种植,未为其哀;祖父逝世,与初生婴之姑曰:“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此三事者,皆不与轼无关也。
噫!盛衰兴亡之交,本若昼夜轮回、日月交替耳,何必以兴狂喜、以衰大悲哉?圣人达中庸之境,其心无悲无喜,所谓于物内因兴衰而悲欢犹甚者,诚应深知先哲苏轼也。
谭公云老师点评:
小才子,首先请收下老师满满的膜拜之情!小小年纪,有如此才情和境界,足见你平时很爱读书且善于思考,真是难得!文章由“兴衰交替”的现象开篇,引出苏轼“二有二无”的思想境界,紧接着举了苏轼被贬岭南的事例证明,让你的观点站住脚,也突出了苏轼的境界。第四段开始深入分析苏轼为什么会做到如此豁达,那是因为他做到了超然物外。接下来你列举了你生活中的三个例子,与友、与物、与亲,论述你从苏轼身上学到的“不愠、不怨、不伤”,且有详有略,尤其是第三个例子,颇有庄子的境界啦!结尾呼应开头,总结点题升华,都做得很好!
由此一观,本文思路清晰,逻辑严谨,重点突出,角度新颖,旁征博引,行文大气,真是太棒了!当然,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建议,就是你在列举的生活中的几个例子时,再加以斟酌,同窗这个例子过于浅,难以支撑起你的观点,如果把同窗这个例子换成一个遭遇挫折的例子,这样一是可以和上文苏轼对应,二则可以让你的例子角度更丰满。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