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对垄断的起源、性质、行为的认识有重大不同,但都构筑了庞大而系统的分析体系。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垄断理论进行比较,有助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借鉴西方经济学垄断理论的合理之处,构建符合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的发展中的垄断理论,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服务。
关键词:垄断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西方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0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11)01—0034-05
垄断是事关资源配置和分配效率的基本经济问题之一,垄断理论是经济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垄断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对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趋势具有重大意义;西方经济学的垄断理论也构建了较系统和操作性的理论体系。二者虽然在分析视野、分析方法、体系结构、理论表述等方面有重大区别,但关注焦点、基本因素、作用机制有相通与互补之处,对其加以比较,辨析区别与联系,有助于借鉴和吸收西方经济学垄断理论中合理的分析方法和研究成果,澄清和排除错误观点,解释现实中的新问题,构建符合时代特点和中国国情的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垄断理论,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服务。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垄断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垄断理论最早源于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经过恩格斯、拉法格、希法亭等得以发展和补充,由列宁进行系统阐述。这一理论主要以价值、剩余价值和生产价格等为核心概念,说明垄断的起源、后果与表现形态,其方法论特征是逻辑分析与历史分析统一,以不同阶级和个人的不同社会规定性为基础,构建了一种基于具体社会历史结构的科学分析体系。
1.对垄断起源(产生)、发展以及组织形式的历史分析
马克思主义的垄断理论涉及的是广义的垄断,包括前市场经济垄断(封建垄断)和资本主义垄断。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均认为竞争导致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而生产和资本集中最终导致了垄断。马克思从其所有制理论引申出对垄断本质的分析,指出封建垄断和现代垄断的区分,认为虽然资本主义竞争由打破封建垄断而产生,但最终成为现代垄断的土壤。资本主义发展的经常趋势是生产资料同劳动者分离,最终导致自由竞争被垄断所取代。垄断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扬弃”,如果说信用、银行和股份制度加速了私人资本向社会资本的转化(生产集中),则垄断是对股份制度的一种扬弃。其中资本主义信用制度和股份公司的发展是垄断生成的有力杠杆、触媒或推动力。垄断的动力机制在于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进入和退出越来越困难,需要克服利润率平均化的障碍,于是开始从分散走向串谋,出现控制市场和价格的垄断。
马克思认为,垄断是社会经济活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需要从技术关系和经济关系两方面加以把握,技术、协作、资本、竞争和利润等因素影响垄断产生和发展,其中协作是垄断的技术起点,最低资本额是由竞争到资本主义垄断产生的经济门槛。垄断的发展主要有三种途径:资本内部积累(集聚)、横向集中和参与控制。从资本主义当时的实际状况看,企业大型化趋势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但也受到一些限制条件的约束,这包括资本集中程度、管理监督费用、流通与交易费用等。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大生产属性,为保证其顺利进行,资本家之间在原料供给和产品销售中结成联盟,构成最早的垄断组织形式。恩格斯对垄断大企业尤其是股份公司和资本主义国有企业进行研究,分析一般意义上资本主义占有的垄断,特别以联合制碱业为例论述部门垄断的组织形式、交易所、金融资本的统治作用等问题。列宁对垄断组织下了科学定义,并把垄断资本划分为工业资本、银行资本和金融资本三种形式,着重分析了帝国主义阶段的垄断。他认为,垄断资本有多种形式,最简单的形式是短期价格协定,典型形式有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而最高形式是金融资本,并分析了瓜分世界的国际垄断同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等问题。
2.论述垄断中的竞争问题
马克思主义垄断理论认为,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而是与竞争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垄断没有消除竞争表现在,从企业数量来看,非垄断的中小企业仍占绝对优势,由此决定了竞争在垄断条件下的客观存在。同时,垄断组织之间存在着相当形形色色的竞争,表现为:同一部门内部垄断组织的竞争(价格协定、隐蔽的价格竞争如私自降价等)、广泛的非价格竞争和市场外竞争(促销、质量与服务竞争等)、不同部门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双边垄断形式的竞争、垄断厂商对非垄断部门竞相投资以扩大垄断势力的竞争、卡特尔之间的竞争等)。另外,虽然垄断企业可能使局外企业处于依附地位,但不会排除和绝对控制后者,它们之间也还存在着竞争。虽然垄断不可能消灭竞争,但是,垄断的形成改变了自由竞争调节价格机制的方式,改变了竞争的条件、形态和内容,使竞争更趋复杂和激烈。因此,大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决定自身环境和设定价格的力量后,动态竞争理论便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3.从宏观上分析垄断的双重作用
马克思主义垄断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垄断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一方面,垄断价格要受到需求、消费以及非垄断组织利润率的制约和影响,这将有利于消费者福利;垄断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增进资本主义经济的计划性,在资本主义经济的长期发展中,增强了经济全球化的现实可能性。另一方面,由于竞争受到抑制,垄断会阻碍技术进步,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列宁在分析帝国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性时深刻揭示垄断的消极作用,指出垄断将导致社会生产力停滞,最终使帝国主义成为寄生的、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由于垄断组织利益和工人阶级利益存在根本冲突,它带给社会最重要的影响必然是对人民控制和剥削的加强。由于垄断厂商在资本与劳动的斗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能够不断提高剩余价值率和积累率,垄断行业则故意放慢或限制生产能力的扩大以保持其高利润率。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垄断理论提出一种历史的、动态的分析框架,科学阐述了垄断的演进规律,视角独特,论述深刻,有利于揭示垄断的起源和历史过程,但较少涉及对垄断与宏观经济运行、资源配置和经济增长等关系的机理分析,也没有把更多注意力放在基本经济制度不变前提下垄断行为演进及适应性调整这类问题上,对短期的垄断行为也没有从资源配置角度集中研究,没有运用现代分析方法对垄断问题进行数理分析,因而没有形成一个对垄断组织形式和行为变动进行中短期分析的子范式。
二、西方经济学的垄断理论
西方经济学的垄断理论经历了较为漫长的发展阶段,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庞大的理论体系。最早的重商主义商业垄断思想为垄断理论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与重农学派主张自由竞争的意见相左,而逐渐为主流经济学所忽视。在古诺对垄断的内涵和基本原理做了开创性分析之后,诸多经济学家从垄断与竞争的融合过程人手,按照垄断程度大小的不同提出形形色色的垄断理论。而熊彼特把垄断企业的技术创新作为内生变量,认为其有利于促进生产的发展。二战后,产业经济学内部的哈佛学派与芝加哥学派的论战
把垄断理论的发展推向一个新高潮。近年来则出现以新制度经济学为代表的研究对象扩展化趋势以及基于不对称信息的博弈论分析方法和相关研究成果。
1.对垄断的起源、形态变迁等问题的历史分析和结构分析
西方经济学总体上缺乏对垄断起源、制度变迁问题的历史分析,较多是对垄断的抽象分析,但也有少数例外。如从资本主义社会现存的经济现象入手来分析垄断的形成,把垄断看作是技术和市场所选择的一种组织形式。英国经济学家赫尔曼·利维在1911年发表《垄断与竞争》一书,归纳出垄断与技术之间关系的一些早期表现。约翰·穆勒较早论述了垄断的概念,提出“地租是垄断的结果”,古诺提出了垄断的数理经济学内涵以及垄断市场的均衡条件。此后的分析认为传统经济的垄断形成以资源和资本为核心,随着金融市场发展、竞争加剧等推进了垄断扩张,而技术进步对垄断特征具有重大影响。由于规模经济、高固定成本和低边际成本的组合、交易成本降低、高转换成本等因素,技术创新不断加强垄断势力和导致垄断形态转换。此外,还有人如鲍莫尔分析了技术效率与市场效率的冲突所导致的自然垄断问题。
新古典经济学从市场不完全角度(如产品和生产要素缺乏流动性、信息不完全、稀缺性等)解释垄断,把“如何使市场更具竞争性”作为落脚点。哈佛学派提出了市场的“结构一行为一绩效”(s—c—P)框架,界定市场力量或垄断势力概念,分析掠夺性定价、阻止进入、价格歧视等一般性垄断行为,以及为获取垄断地位所采用的策略性行为(包括勾结、排斥等),提出直接干预企业行为、企业规模的诸多政策措施。但芝加哥学派和新制度经济学反对此类对竞争过程的直接干预举措,基于大量实证分析和交易成本框架指出国家干预的结果往往是保护垄断者,特别是指出从交易费用节约角度看,不少情况下企业组织的所谓“垄断”行为是能够提高效率的,这样,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就被看作是获取整体绩效的代价或成本。近年来博弈论的应用,成为当今垄断理论研究的一个突破口。如关于进入壁垒的研究有了进一步发展,在对产品差异优势,绝对成本优势,规模优势等造成进入壁垒的因素做了深层次分析后,分析了进入对价格和利润的不同影响,指出模仿性进入和创新性进入的种种不同。最新的“模块化新产业结构”理论则认为由于有些行业可以分解为一些模块,垄断企业可以集中力量选择在设计和工艺加工的不同环节竞争,因而使生产率更高。
2.对垄断的本质、作用等问题的现实描述与逻辑说明
西方经济学的垄断理论在垄断本质和作用上的分析存在一定的矛盾冲突之处。有些学者认为垄断将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阻碍经济增长,并造成社会福利损失。斯密在分析封建垄断问题时,把垄断作为竞争的对立物,指出国家通过立法和政策给予某一阶层和组织长期的特权地位所造成的垄断,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大敌。其后李嘉图分析了稀缺性造成的垄断,哈伯格则对垄断存在效率损失的思想给予数学证明,界定了垄断企业经营中财富转移和社会福利损失的比重。另一些学者认为垄断具有特有优势,垄断利润是风险的报酬,能够刺激企业采取富有进取精神的行为。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进而认为,大企业的研究和开发活动使技术创新成为内生因素,促使市场结构发生变化,创造新利润,才形成垄断地位。作为一种折衷,马歇尔虽然困惑于寡头垄断现实与完全竞争理想的冲突,提出U型成本曲线解释垄断的产生,但在其晚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使他对垄断的合理性有所认识。张伯伦和罗宾逊夫人通过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分析,说明了极端垄断、现实垄断与竞争效率的比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垄断存在的合理性。他们认为,完全垄断与完全竞争是市场结构中的两个极端,在现实经济中是很少存在的。垄断的实质是改变竞争的方式,垄断的成本结构也许比竞争情况下更有利,因而其效率特征不能定论。后来,哈耶克认为以效率为基础的垄断是有益的,克拉克则指出由于技术创新形成的市场优势地位是动态性的效率垄断,构成动态竞争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因此,垄断企业追逐优先利润既是动态竞争的前提,也是其结果。
近年来,创新经济学、新产业组织理论等对垄断对技术革新的影响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扩展了人们对垄断双重影响的理解。一派经济学家认为,垄断市场结构缺乏竞争压力,存在对技术创新过程的压制,影响技术进步步伐。另一派学者则持相反意见,认为由于技术进步的外部性、投资风险、规模优势等因素,只有垄断市场结构才是技术创新的开拓者。此外,对当前垄断发展趋势、通货膨胀与垄断、市场结构、兼并与垄断的关系等宏观问题也进行了一定分析。
3.分析了垄断企业的行为及其规制等现实问题
西方经济学的垄断理论关于垄断与竞争之间关系的分析,总体来看经历了由“对立”到“统一”的转变,日益强调二者的相互作用、渗透与转化。张伯伦较早引入垄断和竞争的混合和垄断竞争的概念,分析广告、专利、商标、品质、服务等非价格因素如何增强市场的垄断性。罗宾逊夫人分析了垄断条件下的价格歧视,特别是资本家对劳动力的买方垄断所导致的剥削。哈佛学派分析了垄断地位的获取所采用的勾结、排斥等策略性行为,以及掠夺性定价、阻止进入、价格歧视等一般性垄断行为。西方经济学中丰富的垄断行为理论对于如何抑制企业经营中危害社会福利最大化的非效率行为,有较为充分的实证描述。如可竞争市场理论认为,如果能够消除市场限制,使垄断者时刻处于竞争者的进入威胁之中,即使较大规模的企业也面临着很强的经营行为约束。对于垄断企业的行为诱导、垄断的规制问题,近年来则引人不完全信息和交易成本方法,提出包括直接规制、放松规制、引入竞争手段、精致化的激励机制设计等~系列方案。
总体而言,西方经济学能在统一的分析框架内对垄断问题作效率分析,近年来则基于信息不对称和博弈论分析企业的垄断行为问题,因此在内容上、方法上都更具体化、微观化和定量化,并提出相关的反垄断政策设计。但西方经济学强调资本主义社会能够有效诱导和规制企业行为,本质上是在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所谓“动态调整能力”给予新的理论解释和辩护。
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垄断理论的比较及启示
由于时代背景、分析方法的不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垄断理论与西方经济学垄断理论的内容、结论也不同。但这两类理论体系中影响垄断行为的基本因子和机理有相通之处,因此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在对其进行比较的过程中,应继承和坚持马克思经济学的垄断理论,适当借鉴和吸收西方经济学的合理分析方法和研究成果,构建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垄断理论,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
1.垄断理论体系的构建要实现长期制度分析与短期运行分析范式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于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深入研究,建立了一个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历史范式与逻辑范式有机统一的垄断理论。马克思把垄断分为“封建垄断”和“现代垄断”,并运用其理论巨大的逻辑力量论述自由竞争走向垄断的必然性。西方经济学的垄断理论始终把垄断看做一种经济表象,没有给垄断下一个科学定义,对于垄断利润最大化行为的制度原因也没有深层次的说明。近期的新制度经济学垄断理
论虽然把制度、契约和环境因素纳入分析,研究信息不对称、交易费用问题对垄断的影响,但仍然缺乏对垄断本质关系的分析。不过,相对而言,马克思对垄断形成的主观原因分析深刻,而对其客观条件(如科技革命的作用等)关注不够,对垄断与竞争互动关系的宏观描述较多,而对其微观层面探讨较少。西方经济学说明了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创新经济等垄断形成的经济学基础,对于市场领域和企业层面的竞争与垄断关系也有一些有价值的研究。因此,我们认为,要以马克思经济学的垄断理论为主体,以西方经济学的垄断理论为借鉴,从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双重因素共同决定的角度对垄断行为展开分析,既要说明垄断长期演变的方向、态势和基本规律,又要加强和深化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垄断的系统把握,建立长期分析与短期分析统一的新范式。
2.充分认识垄断作为社会经济组织形式的丰富多样性和动态性
西方经济学对垄断进行许多表象分析和描述,但主要是从垄断的技术层面加以展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对垄断行为的各种表象完整把握的基础上进行制度分析,明确阐述垄断研究的本质层面,如从生产过程和企业组织变化角度,而不限于从市场结构角度解释垄断企业的行为。综合相关研究的主要结论,目前特别应区分两种性质不同的垄断:一种是靠独占形成的市场势力,一种是由于技术创新推动形成的市场优势或者效率垄断,而不是教条的反垄断。由于垄断具有丰富的表现形态和复杂性,存在资本垄断、技术垄断、劳动力垄断和信息垄断等生产要素的垄断,以及自然垄断、技术的或投资起点的垄断,表现为锁定、操纵价格、划分市场、价格歧视、操纵投标、独家经营、联手抵制、非法兼并等各种滥用市场优势的行为,垄断态势复杂多样、垄断部门不断转换,加之国际垄断同盟从生产与购销等职能部门发展到技术开发与成果的共享等领域,非资本参与型国际垄断形式方兴未艾,因此,要依据时代变迁不断调整垄断研究的理论基础。
3.要根据实践发展的要求对马克思经济学垄断理论的分析要素进行夯实、完善和创新
对垄断问题的认识具有过程属性,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深化。这一理论的最高认识成果属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同时,西方经济学的不同流派也在更新理论,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新思想。在我国反垄断时,我们主要应该以马克思主义垄断理论作为政策分析的依据,但构成要素需要完善和创新。如马克思主义垄断理论对研究当今全球化的性质仍具有指导意义,但抽象掉了竞争产生集中和垄断的必要条件(如规模经济、科学技术等),而直接侧重于垄断所产生的结果;把垄断主体的目的简单归结为获取超常利润,忽视了控制经营环境,避免竞争带来的市场风险等维度;没有区分垄断状态和垄断行为,因此,垄断的概念需要拓展,才能更好解释诸如企业规模发展既呈现集中化、大型化,又表现为分散化、小型化两种相反的趋势等看似矛盾的问题。
4.结合基本经济制度约束,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垄断问题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垄断理论没有停留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当事人动机的抽象描述上,而是从生产关系角度规定垄断行为的客观意义。垄断是与特定的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如资本主义国家实际上存在对垄断限制和利用的双重态度,这源于垄断的二重作用,所以,由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代表了垄断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因而它不仅是维护垄断的工具,而且也可能采取反垄断举措。再从科学技术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后果方面分析,类似于垄断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不平等关系,垄断地位导致的当代资本主义大国的经济剥削,是造成许多发展中国家落后的原因。由于科学技术革命的因素,国际上可能出现持续的以垄断企业和垄断行为为表现的竞争,在国内则表现在生产关系部分合理性与全面不合理性的对立。对其中的不合理性不容忽视,如金融危机、能源危机、生态危机日渐成为危害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恰恰是垄断资本主义不合理性的最新表现。
5.对垄断市场结构、性质、行为的分析要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特征相适应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垄断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增殖的利益冲动和技术手段革新的观点,抓住了问题的实质,但是由于相对忽视了成本一收益核算,忽视了决定垄断规模的具体因素,因而对现代市场经济中垄断的扩张缺乏强有力的解释。西方经济学指出由于市场机制不完善所造成的企业垄断问题,指出这些垄断虽然有“生存”效率但缺乏资源配置效率。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应当把凭借权力的行政垄断和共谋行为的市场经济垄断一并打击,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经济发展的规模效应还没有充分显现出来,许多产业的规模较小,还需要我们大力发展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这就要求充分认识到垄断的积极作用,尽可能区分规模经济和垄断,并把着重点放在对垄断行为的制裁上。由于中国的垄断现象复杂而奇特,固然有经济学意义上的缘自“集中度”提高的一般垄断,但更存在大量集中度不高的垄断行为,如“条条块块”式的行政化垄断以及少数但不应忽视的封建垄断,这实际上是对竞争的替代、否定和非市场特权的沿袭。由于体制因素造成的行政性垄断具有双重负效应,一方面是类似于封建垄断限制竞争,另一方面是限制技术效率的提高,虽然能够在国内市场获取高利润,高收入,但影响了产业的整合、重组和提升,缺乏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必须大力加以规制和矫正。
参考文献
[1]李帅帅,竞争一垄断理论及其演变[J],当代经济研究,2005,(11).
[2]吴易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比较研究:第2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石淑华,马克思主义垄断理论与西方经济学垄断理论的比较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5).
[4]李克勤,马克思主义垄断资本理论形成发展[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5).
[5]龚雏敬西方经济学垄断理论的发展进程[J],社会科学辑刊,2007,(1).
[6]龚雏敬,西方经济学家的垄断利弊之争[J],经济评论,2003,(5).
[7]龚维敬,西方经济学关于垄断理论的争议[J],社会科学战线,2008,(7).
[8]谢作诗,垄断理论及其演进脉络[J],经济评论,2008,(2).
[9]邓启惠,对若干垄断理论观点的重新思考[J],经济评论,2000,(1).
[10]蔡中兴,国外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研究概述[J],学术月刊,1995,(5).
[11]宋则,反垄断理论研究[J],经济学家,2001,(1).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