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教学反思1 当悦耳动听的音乐铃在耳边荡漾开去的时候,我与我的学生都在心底松了一口气:终于,《二泉映月》欣赏“完”了,也欣赏“懂”了!面对着一张张因收获而快乐的脸庞,注视着一双双因兴奋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二泉映月》教学反思【10篇】,供大家参考。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1
当悦耳动听的音乐铃在耳边荡漾开去的时候,我与我的学生都在心底松了一口气:终于,《二泉映月》欣赏“完”了,也欣赏“懂”了!面对着一张张因收获而快乐的脸庞,注视着一双双因兴奋而清亮的眼睛,我又一次想到了“以人为本”这个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的,课程改革最关键的是改变过去教师“满堂灌”的现象,聚焦于学生的探究、发现、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其交流合作的能力;不是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要使学生在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获得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今天,当我与我的学生感受着《二泉映月》那优美而又激昂的旋律美时,震撼着阿炳坚强又正直的人格美时,我欣喜地发现:原来学生可以更美的!
一、“个性飞扬”是美
新课程告诉我们: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要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我欣赏学生在课堂上的“个性飞扬”,那是自信、智慧的涌动,那是主体能动性的张扬。如何让课堂成为学生“个性飞扬”的舞台呢?以往,我的备课本中对于学生的朗读指导总是写得极尽详细,初看颇有针对性,实质却完全是我的朗读模式。我以我的感悟去要求学生,把我的感情强加于学生,学生只是我的朗读工具。他们也许不懂课文,但可以煞有其事地“读”课文;他们也许不明白为何要这样读,却依然读得“有声有色”……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情皆美的文章,初读此文,我便被文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空灵意境所吸引,更被蕴藏于文字但又淋漓尽致流露出的精神美所感染,而当我聆听完那举世闻名的二胡独奏《二泉映月》后,内心更是震撼!这是一篇适合朗读,而且需要通过朗读来感悟的课文。我该怎样来指导学生朗读呢?“倾听孩子的声音”,脑海中飞快地闪过这一新课程亮点。我精神一振:为何不能在课堂上让学生“倾诉自己的感情”呢?听听他们是怎样欣赏《二泉映月》的?于是,我在备课本上写下了这样一番设计:第一教时,先以音乐导入,在优美又激昂的旋律中帮助学生奠定感情基调——对曲子创作者的敬佩。然后给予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学生在敬佩与好奇的情感驱使下,必然会兴趣昂然地开始自己的朗读。学生准备充分之后进行首次朗读反馈。只要求学生读,而不需要谈“为什么这样读”。接着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确定学生理解的难点,作为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第二教时,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课文之后再次清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这次应告诉大家“为什么这样读”。两次朗读,各有侧重,且逐层深入。前者是感悟的起点,后者则是理解后的感悟。
忐忑不安地开始上课,下课时却欣喜万分:初次朗读首先成为学生的“兴趣”时,他们大胆尝试,敢于思索,通过自己独特的朗读表达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的也许读得不够流利,但那份认真却使人欣慰;有的理解也许还不够深入,但自信却可见一斑……随着感悟的深入,理解的透彻,学生对于阿炳知道得更多,对于《二泉映月》也“懂”得更多。于是再次“朗读”便成为了学生表达情感的“需要”。他们通过朗读演绎着内心深处对课文的欣赏,对阿炳的崇敬,对曲子的喜爱……于是乎,有的同学配乐朗读,声情并茂;有的同学小组合作,情感共鸣;有的则激情昂扬,鼓舞人心;更有甚者有声有色地朗诵,使人震撼…….看着这“个性飞扬”的一幕幕,我感到了美!
二、“合作探究”是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小学语文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方面能起巨大作用。为了真正还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我作了一番大胆尝试:尝试让学生自己走近阿炳,尝试让学生与阿炳对话,与文本对话,尝试让学生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尝试让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为此,《二泉映月》第二教时便有了这样的构思:
一、创设情境,感悟内心
学生轻轻地自读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想,读懂了什么,读不懂的地方可把句子画出来,然后交流理解。
1.分享读懂的快乐。
2.提出读不懂的地方。
3.结合课文第3小节与课前搜集的资料合作解决疑问。
二、精读感悟,品味赏析
1.引读有关课文:听着,听着,阿炳的心——,他禁不住——。他要通过——,把——情怀,倾吐给——。
2.质疑:读到这儿,你觉得我们该研究什么问题了?
3.合作研究。
4.讨论交流。
当我终于把这设计定稿时,我很是担心:学生会质疑吗?他们能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吗?合作研究能解决问题吗?这一连串的“害怕”使我的心悬了起来。终于到了关键性的时刻:引读第五自然段的开头后,我静待着同学们提出该“研究”的问题。“阿炳怎样通过琴声来倾吐自己的情怀?”我惊喜啊,这不正是课文的重点吗?学生能一下子点出来,多棒呀。“阿炳想通过琴声倾吐自己怎样的情怀呢?”我又一次露出了喜悦的笑容。这个问题正是我们这节课理解的难点,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读懂了整篇文章。学生果然也急于解决他们想知道的问题。于是,小组合作研究,通过读课文,听音乐,看资料,津津有味地讨论交流。最后,大部分同学都明白了阿炳通过琴声曲调的变化起伏抒发了他内心对音乐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表达了对命运的抗争,更倾诉了对生活、家乡、大自然的热爱……此时,我心中的“石头”完全落了地,被惊喜笼罩住了的我豁然感到:“自主探究”原来是这样美丽!
三、“童心闪烁”是美
一直以来,黑板是教师的“专用地”。教师可以在上面“指点江山”,学生面对的完全是教师的.“蓝图”,他们往往是被动地接受,被动地理解,即使教师漂亮的板书是对课文最简洁的概括,生动的板画是对课文最形象的再现,学生也是完全被动的接受者,面对“神圣”的板书,他们不敢思索,也不能质疑。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假如真还给学生“自主”,那么这一块历来被学生视为“圣地”的黑板是否也应该成为学生的“用武之地”呢?《二泉映月》第二教时的后半部分设计让我领略到了学生无穷的智慧。黑板上书写着不仅仅是他们智慧的见解,更是一颗颗闪亮的“童心”。
课堂已接近尾声,学生已顺利地解决了自己提出的问题。在乐曲的感染之下,又一次投入地朗读课文。这一次,他们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读的,那抑扬顿挫的语调饱含着对乐曲的欣赏,那真情流露的眼神流淌着对阿炳的崇敬。看着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我激动极了:“这么美的景色,这么美的旋律,这么美的情感已深深感动了我。我相信:同学们也一定陶醉其中,被阿炳杰出的音乐才华和顽强的奋斗精神所感动!此时此刻,你心目中的阿炳一定十分高大吧!那就请你在黑板上倾诉你对阿炳的崇敬,写出阿炳最令你感动的品质或精神吧!“刹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不再沉默是金,也不再犹豫不决,而是跃跃欲试,小手林立,因为他们内心的情感澎湃着,激动涌流着,他们愿意通过板书来倾吐这种感动。于是,黑板上便有了一颗颗闪闪的童心,一份份纯洁的童真。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2
《二泉映月》是一篇很让人感动的文章,生动记录了阿炳热爱音乐,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故事,音乐记载了他苦难坎坷的一生。虽然课前有几个学生就对我说:“老师,这篇文章很感人,好美啊!”但是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他们很难深刻领悟文章的中心,很难体会音乐要传达的情感。然而学生的话给了我压力,在学生的眼睛里,文章是如此的美,万一我上的让他们感觉不到美怎么办呀?
一、借助音乐,理解课文。
我在课堂中多次用了音乐,想借此烘托气氛,让学生尽快进入文本,我的设计是这样的:用音乐渲染激情,上课前,我先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让优美凄苦的乐声把学生的深思凝聚起来,带入一个优美的意境中,接着引入课题:这段旋律你们熟悉吗?叫什么名字?引入课题并板书,接着让学生质疑:你最想了解什么?随着学生一个又一个问题的提出,就让他们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课文朗读,乙级让学生将自己最喜欢读的段落多读几遍,为第二课时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我是用重组的方式(这也是借鉴了其他老师的方式),以文章的4、5自然段作为中心,这似乎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这句带到了文章的第一小节,随即让学生积累描写环境优美的词语;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带到了文章的第二自然段,体会师父对“我”的重要性,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机学习文章的第三自然段,想象阿炳失明后的生活是如何的,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阿炳对音乐的热爱,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也用到了音乐,让学生学习第五自然段的时候,我自己配乐朗读了让学生找描写泉声的句子,以及这泉声告诉人们什么?在知道朗读后的齐读,我也用了音乐做背景,课后自己还吁了一口气,感觉很顺利。
二、感悟音乐,激情导读。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情皆美的文章,初读此文,我便被文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空灵意境所吸引,更被蕴藏宇文中但又淋漓尽致流露出的精神美所感染,而当我聆听完那举世闻名的二胡独奏《二泉映月》后,内心更是震撼!这是一篇适合朗读,而且需要通过朗读来感悟的课文。我该怎样来指导学生朗读呢?
1、先以音乐导入,在优美又激昂的旋律中帮助学生奠定感情基调——对曲子创作者的敬佩。然后给予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学生在敬佩与好奇的.情感驱使下,必然会兴趣盎然地开始自己的朗读。
2、放课文朗读磁带,用优美的朗读引领学生,激起他们朗读的欲望,让他们主动参与朗读。
3、用小组比赛的方式,点燃他们朗读的激情,让他们不但要参与而且要努力,展现他们最好的朗读水*。
4、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更易把握课文情感,理清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帮助学生进行情感朗读。
三、拓展理解,学说结合。
第二课时,我播放《二泉映月》,让学生聆听,说感受,但学生较为困难。然后再引导学生抓住第四自然段的重点句“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体会阿炳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情感。通过练习上文,“失去师父,患眼疾双目失明,操着胡琴 ,卖艺度日。”我再次创设情境,进行了这样的想象说话练习。
A、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阿炳怎样卖艺?
B、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又是怎样卖艺的呢?
C、一天,阿炳发烧生病了,为了度日,他又是怎样卖艺的呢?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更深刻地体会阿炳的坎坷经历,再次为阿炳的不幸而感到伤心难过。
当阿炳在无人倾诉的情况下,把情思寄托于音乐表达时,我再次播放《二泉映月》二胡曲的视频,一曲而终,学生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当悦耳动听的音乐铃在耳边荡漾开去的时候,我与我的学生都在心底松了一口气,终于,《二泉映月》欣赏“完”了,也欣赏“懂”了!面对着一张张因收获而快乐的脸庞,注视着一双双因兴奋而清凉的眼睛,我又一次想到了“以人为本”这个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的,课程改革最关键的是改变过去教师“满堂灌”的现象,聚焦于学生的探究、发现、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其交流合作的能力;不是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要使学生在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获得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下课铃又一次奏响,我却依然沉浸在《二泉映月》美妙的旋律中,沉浸在学生创造的美妙课堂中。原来,学生完全可以成为课堂的主人,原来他们可以更美的!那么我又有何理由去埋没他们的“美”,为何不信任地挖掘他们更多的“美”,为何不微笑着欣赏他们更多的“美”呢?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3
《二泉映月》是一篇很让人感动的文章,生动记录了阿炳热爱音乐,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故事,音乐记载了他苦难坎坷的一生。虽然课前有几个学生就对我说:“老师,这篇文章很感人,好美啊!”但是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他们很难深刻领悟文章的中心,很难体会音乐要传达的情感。然而学生的话给了我压力,在学生的眼睛里,文章是如此的美,万一我上的让他们感觉不到美怎么办呀?
一、借助音乐,理解课文。
我在课堂中多次用了音乐,想借此烘托气氛,让学生尽快进入文本,我的设计是这样的:用音乐渲染激情,上课前,我先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让优美凄苦的乐声把学生的深思凝聚起来,带入一个优美的意境中,接着引入课题:这段旋律你们熟悉吗?叫什么名字?引入课题并板书,接着让学生质疑:你最想了解什么?随着学生一个又一个问题的提出,就让他们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课文朗读,乙级让学生将自己最喜欢读的段落多读几遍,为第二课时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我是用重组的方式(这也是借鉴了其他老师的方式),以文章的4、5自然段作为中心,这似乎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这句带到了文章的第一小节,随即让学生积累描写环境优美的词语;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带到了文章的第二自然段,体会师父对“我”的重要性,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机学习文章的第三自然段,想象阿炳失明后的生活是如何的,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阿炳对音乐的热爱,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也用到了音乐,让学生学习第五自然段的时候,我自己配乐朗读了让学生找描写泉声的句子,以及这泉声告诉人们什么?在知道朗读后的齐读,我也用了音乐做背景,课后自己还吁了一口气,感觉很顺利。
二、感悟音乐,激情导读。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情皆美的文章,初读此文,我便被文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空灵意境所吸引,更被蕴藏宇文中但又淋漓尽致流露出的精神美所感染,而当我聆听完那举世闻名的二胡独奏《二泉映月》后,内心更是震撼!这是一篇适合朗读,而且需要通过朗读来感悟的课文。我该怎样来指导学生朗读呢?
1、先以音乐导入,在优美又激昂的旋律中帮助学生奠定感情基调——对曲子创作者的敬佩。然后给予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学生在敬佩与好奇的情感驱使下,必然会兴趣盎然地开始自己的朗读。
2、放课文朗读磁带,用优美的朗读引领学生,激起他们朗读的欲望,让他们主动参与朗读。
3、用小组比赛的方式,点燃他们朗读的激情,让他们不但要参与而且要努力,展现他们最好的朗读水*。
4、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更易把握课文情感,理清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帮助学生进行情感朗读。
三、拓展理解,学说结合。
第二课时,我播放《二泉映月》,让学生聆听,说感受,但学生较为困难。然后再引导学生抓住第四自然段的重点句“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体会阿炳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情感。通过练习上文,“失去师父,患眼疾双目失明,操着胡琴 ,卖艺度日。”我再次创设情境,进行了这样的想象说话练习:A、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阿炳怎样卖艺?B、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又是怎样卖艺的呢?C、一天,阿炳发烧生病了,为了度日,他又是怎样卖艺的呢?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更深刻地体会阿炳的坎坷经历,再次为阿炳的不幸而感到伤心难过。当阿炳在无人倾诉的情况下,把情思寄托于音乐表达时,我再次播放《二泉映月》二胡曲的视频,一曲而终,学生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当悦耳动听的音乐铃在耳边荡漾开去的时候,我与我的学生都在心底松了一口气,终于,《二泉映月》欣赏“完”了,也欣赏“懂”了!面对着一张张因收获而快乐的脸庞,注视着一双双因兴奋而清凉的眼睛,我又一次想到了“以人为本”这个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的,课程改革最关键的是改变过去教师“满堂灌”的现象,聚焦于学生的探究、发现、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其交流合作的能力;不是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要使学生在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获得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下课铃又一次奏响,我却依然沉浸在《二泉映月》美妙的旋律中,沉浸在学生创造的美妙课堂中。原来,学生完全可以成为课堂的主人,原来他们可以更美的!那么我又有何理由去埋没他们的“美”,为何不信任地挖掘他们更多的“美”,为何不微笑着欣赏他们更多的“美”呢?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4
阿炳坎坷的人生经历,与生俱来的音乐才华,成就了〈〈二泉映月〉〉这首不朽的世界名曲。课文《二泉映月》就是要向我们展示阿炳创作背后的百感交集。
片段一:
师:先请大家来听一首曲子。播放〈〈二泉映月〉〉,学生听的很入迷。猜猜老师听后最大的感想是什么?
生:伤感。
生:情绪时而激昂,时而失落。
生:心中有些愤慨。
师:你们说的都很对,老师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然而让老师感动的是这首曲子的创作者以他顽强的意志与生活抗争,他就是阿炳,我们课文的主人公。
反思:用艺术的音乐导入,创设良好的情景。以音乐作为桥梁,勾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更好的投入到与之有关的文本的学习中。再者情感上的启发往往会让人有一种欲罢不能之感,迫切的想了解与之有关的内容。这种先声夺人,在一节课的开头便能吸引学生,获得兴趣盎然的效果。为进一步指导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让学生猜猜老师心中的感想,实际上是问学生听后有什么感想。但是让学生猜,学生思想上的负担减轻了,思维也会更活跃。并且即使学生猜不出来也不会遇到冷场的尴尬,可以让其他学生接着猜,这样不漏痕迹的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想。
教师的肯定的回答,应用文本中的原话,进一步引导学生竟情感投入的文本的解读中,有助于学习的展开。
片段二:
师:你们就是那邻家的少年,你扶着阿炳来到了二泉。你听听阿炳想通过这琴声告诉你什么?
学生自由读三,四小节。
生:他想告诉我他坎坷的经历。
师:怎么坎坷,你能具体告诉大家吗?
生:双目失明,卖艺度日,穷困和疾病折磨着他。
生:还有他唯一的亲人师父也离他而去。
师:是啊,可怜的阿炳,被穷困和病魔折磨着,无依无靠。板书:师父。在此插入阿炳的身世。
让学生读课文三、四两小节。
反思:选择一个独特的切入口,对于文本的解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带着邻家少年的身份加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拉近了他们与阿炳的距离,也便于更好的走入阿炳的生活,了解阿炳创作的动机。
一连串的追问,让学生走到文字背后,阿炳的生活历历在目。学生入情入境,教师避讳浅尝辄止。要求学生能对课文中的词语进行更深入,贴切的解读。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引导,帮助学生对文本的挖掘。
阿炳身世的插入,进一步激起学生内心情感的荡漾,那份同情,那份怜悯,跃然脸上。层层情感的铺垫,让阿炳的创作顺理成章。也让学生与阿炳在情感上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一致。
片段三:
全文教完后,再放音乐。
师:此时此刻你想对阿炳说什么?
生:阿炳,我为你杰出的音乐才华而感到无比自豪。
生:我同情你可怜的身世,同时我也佩服你拥有如此顽强的意志。
生:阿炳,我好想去无锡,听听那二泉的流水声。
生:我想对阿炳说,阿炳你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音乐财富,为世界人民留下了宝贵的音乐财富。
师:是阿,阿炳身残志坚,与命运顽强的抗争着,坎坷的经历不但没能磨灭他对生活的热爱,反而为他的创作积累的丰富的人生力炼。因此我们也要笑对生活。无论是苦是乐,那都是人生的宝贵财富。
反思:西方体验美学认为,阅读活动是文本与读者体验相融合的一种历史性的交流。要让学生产生阅读体验,就得让学生沉浸在课文丰富的情感世界中。反复诵读,涵咏,品位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主人公的情感经历。因此在学完全文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状态已经达到了一个较为理想的程度。在音乐的渲染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真情实感,也是学生对文本个性化解读的体现。在个性化的解读交流中,学生互相碰撞,互相补充,使得人物的形象越来越饱满,情感越来越复杂,符合现实。
同时让学生走出文本,去拓展,去创造,去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不仅使学生受到阿炳身残志坚的人格魅力的熏陶和感染,还会受到在人生道路上要乐观向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要倡导学生自主的走入文本,与文本进行情感上的沟通,将自己融入文本。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5
《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文质兼美,但由于篇幅较长,难点很多,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课文前半部分讲述了阿炳苦难的人生:自幼丧父丧母,中年得眼疾双目失明。晚年生活穷困卖艺度日。后半部分讲述了阿炳创作了《二泉映月》,重点描绘了乐曲的旋律以及作者听的感受(也是阿炳内心的写照)。
我在反复读文、揣摩思考之后,觉得要把握好两点:
一、阿炳的苦难。
二、音乐的内涵。我觉得这两点读清楚了,那么就抓住了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即:
一、理解重点语句,体会阿炳生活的苦难。
二、借助重点语句和乐曲声,体会《二泉映月》所表达的情感。
在这两点都落实好的基础上,学生就容易感受到阿炳虽苦犹争的精神。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提取出“坎坷”一词,通过“双目失明”“卖艺度日”两个高度概括阿炳一生的词语,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补白,感受阿炳充满苦难的现实生活。学生的想象得比较表象化,只是停留在阿炳的艰难,并没有真正走进阿炳当时的社会背景中,从而导致理解上肤浅。
本课教学重难点是体会乐曲旋律变化及乐曲丰富的内涵。教学中,我让学生先听乐曲,再让学生读文,划出描写旋律变化的句子和乐曲表达的内涵的句子,在读中体会。本来我设计了个别读、指导读、男女合作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以期对乐曲内涵有更深入的理解。但由于前边耗时较多,读得不够,朗读形式比较单一。也可能是这个原因吧,为了引导学生体会阿炳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我补充了一些课外的资料,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说:这样的音乐,只能跪下来听。我问:小泽征尔跪的是什么?而学生却不能结合文本去理解阿炳的精神。
回想整个课堂,从学生的"学习状况来看。就本课而言,学生理解不了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仅仅觉得这首曲子很凄凉、忧伤;对阿炳的苦难感受深刻,对他在音乐中表现出来的抗争精神体验不深。虽然有文本对音乐的解读,可学生却全然不理会,只谈自己的感受,即使课文讲完了还停留在这个层次上。虽然我们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而这样的体验应该随着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而深入,而学生的体验却一直处在浅层次上。
总体来看,一节课下来,教师累的筋疲力尽,学生学的轻松自在,一个原因:那就是教师对自己的学生理解的程度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自己的不放心导致孩子们学习主动性的丧失这是我教学中的一大弊病,在语文的教学中,我要探索的道路还很远很远,在每天的教学中应该极力克制自己的不足,以点带面,相信不久的将来我的语文教学会节节攀升!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6
“苦难本来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悲痛、哀伤、哭泣。但是对一个命运的强者,对于敢于和命运抗争的人来说,苦难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让我们勇敢地面对苦难吧!”伴随着委婉动人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孙双金老师宣布“下课!”可是,不仅是孩子们,在座的众多听课者们也沉浸在这动人的乐章里,不忍离去。
这是在“金陵之秋全国小学语文名师精品课观摩活动”中孙双金老师执教《二泉映月》时出现的一个场景。师生缘何如此动情呢?让我们走进这节课。
乐曲:绵延不绝渐入佳境
听孙双金老师的《二泉映月》一课后,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时常在脑中萦绕,挥之不去。我相信不仅是我一个人,所有的学生和听课者都会永远记住这首曲子。那么,孙老师是用何“魔法”让这首曲子深入人们心灵的呢?
(一)
师:你对阿炳有些什么了解?
生:阿炳是一个盲人,而且他的身世很悲惨。
生:他的母亲在他四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
师:阿炳是个苦难的人,是一位民间音乐家,是一位盲人音乐家。他的`《二泉映月》代表了阿炳的最高水*,你们想听吗?
(播放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全场屏息静气悉心聆听。)
这是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第一次在会场响起,带着课前对阿炳苦难身世的大致了解,孩子们开始走近《二泉映月》。可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
(播放《二泉映月》,大屏幕出示:)
场景一: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双目失明的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二: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三:一天,阿炳生病了,烧到39、40度,浑身发抖,他又是怎么卖艺的呢?选择一个画面,想象一下。
(《二泉映月》凄苦、悲哀的旋律回荡在礼堂。)
师: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生:冬天……
生:夏天……
生:一天,阿炳生病了,发烧已经烧到了四十度……
这是《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第二次在会场响起,带着对阿炳身世的进一步了解,带着对阿炳苦难生活的想象,曲子扣动了在场每个人的心弦。
(三)
师:他深深的叹息,有人倾听吗?
生:没有!
师:他伤心的哭泣,有人倾听吗?
生:没有!
师:他激愤的倾诉,有人倾听吗?
生:没有!
师:他倔强的呐喊,有人倾听吗?
生:没有!
师:(情感激越的)没有!一个对音乐充满热爱的阿炳,一个充满音乐天赋的阿炳,只能把自己的满腔情怀倾诉给这茫茫月夜。
(播放《二泉映月》,乐声又一次响起在礼堂上空)
当二胡曲《二泉映月》第三次在会场响起的时候,人们听到的不仅仅是苦难,在悲凉的曲调中,抗争、呐喊的声音已经跳出了音符,我们听到了“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四)
师:《二泉映月》起初委婉连绵,随着乐曲的步步升高,进入了高潮,表达了阿炳对命运的抗争,在尾声中舒缓起伏,恬静激荡。谁来读?
生:(伴乐)起初,琴声委婉连绵……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学生读得全情投入,回肠荡气,字字掷地有声,读毕礼堂内教师热烈鼓掌。)
(五)
师:起初,琴声委婉连绵,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二泉优美的月夜景色。
生:我听到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
师:(播放音乐)我们一起来读这段课文,把感情投放进去。
四、五两次,当学生的朗读和着音乐在会场响起的时候,老师、学生、听课者与这首二胡名曲已经融为一体,此时的孙老师已经不是授课者,而是一位顶级的指挥家,指挥棒轻轻一挥,带着人们走进了音乐;此时的学生已不是学课文,而是在品味音乐,在乐曲声中深情地读着民间艺人阿炳的身世;此时的听课者,也不是在学习名师的讲课方法,他们忘记了笔记,融进了课堂,他们与课堂上的师生同喜同悲。
《二泉映月》听后感,
(六)
师:充满苦难人生的人太多了,度过凄惨人生的人太多了。但是有些人被苦难压倒了,在凄惨中潦倒了,这样的人是不值得被小泽征尔跪的。小泽征尔跪的是对命运抗争、对光明向往的这种不屈的精神!小泽征尔说要跪下来听《二泉映月》。今天的我们该怎样去听《二泉映月》?
生:今天我们应该用心认认真真地去体会《二泉映月》。
师:用心,让我们用我们整个心灵再一次感受那动人心弦的《二泉映月》。
(播放《二泉映月》。)
此时此刻,“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这首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带着人们走进了阿炳的一生,走进了对人生的思索之中。余音绕梁,绵延不绝。
朗读:以情激情一唱三叹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情”从何而发?孙双金老师在这节课上给了人们最好的诠释: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触摸,感情只能用感情去领悟,感情只能用感情去交融。
阿炳,这位旧社会的民间盲人艺人,离今天的孩子是遥远的;《二泉映月》这首二胡名曲,对天真单纯的孩子们来说,是陌生的。但在孙双金老师的课上,他用自身丰富的情感引领学生在多次“一唱三叹”的朗读中,积淀了情感,走近了阿炳,走近了《二泉映月》。
片段1:
师:又一个中秋夜,阿炳来到了二泉边,他听到了什么呢?一起把最后一句话读读。
生:(齐读)渐渐的,渐渐的,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阿炳他听到了什么?(相机板书: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生齐读: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生: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沉痛凄凉地)对啊,由于双目失明,阿炳再也看不到这美好的一切了。所以听着听着,渐渐的……
生:(接读:“渐渐的,渐渐的,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凄惨的琴声传遍了大街小巷!阿炳坐在二泉边,他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却听到了——“渐渐的”
生:(齐)渐渐的,渐渐的,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这个教学环节中,孙老师紧扣“叹息、哭泣、倾诉、呐喊”,饱含深情地反复引读回诵,步步为营,层层推进,在他的感染下,孩子们的情感逐渐与作者产生共鸣,走进了阿炳的内心世界。
片段2:
师:他爱着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什么支撑他?
生:音乐。
师:当阿炳沉浸在茫茫的黑夜时,他拉起了动人的曲子,他仿佛看到什么?
生:仿佛就看到了二泉美丽的景色。
生:仿佛就看到了惠山树木葱茏。
生:仿佛看到为他日夜操劳的师父。
师:是音乐给了他光明,是音乐给了他美好的世界。当阿炳身患疾病浑身颤抖的时候,他拉起那动人的琴声。他仿佛感到了什么?
生:我认为阿炳仿佛感到了他的师傅就在他身边为他指导。
生:我觉得他已经感到了他正在过着幸福安定的生活。
师:当阿炳孤身一人在冰冷寂寞的小屋里,拉起了动人心弦的琴声,他仿佛感到什么?
生:他仿佛感到了寂寞已久的孤独慢慢地远离了他。
师:是音乐安慰他孤寂的心。
生:我想说是音乐让他不再孤独,他感到很多人在陪伴着他。
师:所以是什么支撑着他苦难的生活?读——“他爱……”
生: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师:再读。
生:(情感较为充沛)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师:再读
生:(情感饱满,读得酣畅淋漓)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师: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惠山的清泉,他爱照耀清泉的月光。是音乐带给了他光明,是音乐带给了他安定幸福,是音乐安抚他孤寂的心灵。
一个旧社会的盲人民间艺人*什么战胜苦难的生活?*什么度过坎坷的一生?*什么创造出世界闻名的二胡曲?*的是他的精神支柱——音乐。孙老师紧紧抓住“他爱着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这句话,用低沉的声音、精心设计的提示语,把孩子们一步步带入阿炳苦难的生活,感受着音乐对阿炳心灵的抚慰,一字字、一句句,将学生的情感引入高潮,师生的情感产生了激烈的碰撞,于是饱含深情的朗读脱口而出,一声声,一遍遍,不是简单的朗读堆砌,而是来自天簌的深情地表白。
精神:随风入夜润物无声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可见一篇文章负载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双重情感交流。听了孙老师的课,我们感觉到:他不仅仅在引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更是在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的过程中,唤醒学生直面生活、品味生活,领悟生命的真谛。
师:小泽征尔认为应该怎么听《二泉映月》?
生:跪下来听。
师: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无比崇拜的时候才会朝他跪下。小泽征尔崇拜阿炳什么呢?他要跪阿炳什么精神呢?你说。
生:他要跪阿炳不怕苦难折磨。
生:我觉得他要跪阿炳这种目标专一,坚持不懈,而且写出这么美妙的音乐。
生:他要跪阿炳美丽的心灵和坎坷的经历。
师:他要跪坎坷的经历,凄惨的人生。他仅仅跪这吗?
生:他跪他勇敢的同病魔作斗争。
生:他跪的是阿炳对命运的抗争。(师板书:对命运的抗争)
生:(齐读〉对命运的抗争
生:他跪的是阿炳对光明的向往。(师板书:对光明的向往)
师:(充满激情地)充满苦难人生的人太多了,度过凄惨人生的人太多了。但是有些人被苦难压倒了,在凄惨中潦倒了,这样的人是不值得被小泽征尔跪的。小泽征尔跪的是对命运抗争、对光明向往的这种不屈的精神!小泽征尔说要跪下来听《二泉映月》。今天的我们该怎样去听《二泉映月》?
生:今天我们应该用心认认真真地去体会《二泉映月》。
师:用心,让我们用我们整个心灵再一次感受那动人心弦的《二泉映月》。(播放《二泉映月》。)
师:(在乐曲声中)苦难本来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悲痛、哀伤、哭泣。但是对一个命运的强者,对于敢于和命运抗争的人来说,苦难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让我们勇敢地面对苦难吧!
多么发人深省的话语!我想:学了这节课以后,在孩子们以及所有听课者的心中的,《二泉映月》这首曲子表现的不再仅仅是苦难,更有一种超越苦难,战胜苦难的精神动力。这是孙双金老师在孩子们的心中悄然播下的精神“种子”,这是对这首世界名曲的最好的诠释。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7
《二泉映月》是一篇很让人感动的文章,还没有上的时候,有几个学生就对我说:“老师,这篇文章真感人啊!”学生的话给了我压力,在学生眼里,文章是如此的令人感动,万一我上的让他们感觉不到感动怎么办呀?我一遍又一遍的读,文章的.确很感人,生动记录了阿炳热爱音乐,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故事,音乐记载了他苦难坎坷的一生。但是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他们很难领悟文章的中心――音乐要告诉我们的情感,因此,我在课堂中两次用了音乐,一处放在开课处,想借此烘托气氛,让学生尽快进入情境,一处放在结课处,力求通过全文的感悟,让学生在乐曲声中得到更深的领悟。
我的设计是这样的:用音乐渲染激情,上课出示课题后,我立刻播放《二泉映月》,让优美凄苦的乐声把学生的深思凝聚起来,带入一个优美的意境中,接着引入主题:告诉老师,这悠扬的琴声,让你听到了什么?接着对学生质疑:阿炳这位民间艺人为什么能够创作出这样动人的音乐呢?随着问题的提出,让他们带着问题自读课文,疏通生字词。随后通过让学生找带有“听“字的句子,将教学引入第2自然段。用第2自然段中小阿炳什么声音也没有听到与4、5自然段中长大后的阿炳听到了叹息、哭泣、倾诉、呐喊作对比。引导学生找出阿炳听到叹息、哭泣、倾诉、呐喊声的关键词(双目失明、卖艺度日),其中穿插了情境说话练习及感情朗读训练,进一步体会阿炳的苦难人生,激发对阿炳的无限同情。紧接着,情感激昂地连用4句“有人倾听吗?”将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引入高潮。学生有了情感的积淀,对描写阿炳创作《二泉映月》及《二泉映月》旋律的语句理解、体会得比较到位,此时趁热打铁,强化感情朗读训练收到了很好效果,教师的适机范读,更是博得了学生的阵阵掌声。
教学的另一个亮点在通过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对听《二泉映月》的态度,领会阿炳对命运抗争、对光明向往的抗争精神,极巧妙地突出了中心。此后,再次感受《二泉映月》那动人心弦的乐曲,师生共同沉浸在乐曲的意境、人生的思索之中。
其实不然:
由于此次教学任务较紧,教学前准备欠充分,加之教学设计中借鉴了他人的设计理念,教案记得不熟,影响了情感的表达、宣泄。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多地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更好地钻研教材,设计出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案。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8
《二泉映月》是一篇很让人感动的文章,还没有上的时候,就曾经听过我们学校的韦雯老师上过,那个时候我就被深深地打动了。这个学期也有几个学生就对我说:“老师,这篇文章很感人,好美啊!”诸如种种,都给了我压力,一定要让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我一遍又一遍的读,文章的确很感人,生动记录了阿炳热爱音乐,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故事,音乐记载了他苦难坎坷的一生。但是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他们很难领悟文章的中心,很难体会音乐要传达的情感,因此,我在课堂中多次用了音乐,想借此烘托气氛,让学生尽快进入文中。
在教学环节设计中,我用音乐渲染激情,有六处之多,创设了一个美好的意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学习。教学的开始,先请学生谈谈对阿炳的了解,并出示了相关资料。接着,我抛出一个话题:“阿炳小时候随师父第一次来到二泉时,因为还小,什么也没有听到,第二次来二泉时听到了“叹息、哭泣、倾诉、呐喊……”。为什么他能听到这么多声音?这一话题一下子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深入,引向了逻辑的高度,文章自身的内部联系乃至阿炳内心世界与心外世界的“脐带”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一)
“阿炳是个苦难的人,是一位民间音乐家,是一位盲人音乐家。他的《二泉映月》代表了阿炳的最高水*,你们想听吗?”播放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全场屏息静气悉心聆听。这是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第一次响起,带着课前对阿炳苦难身世的大致了解,孩子们开始走近《二泉映月》。可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
十多年过去了,阿炳双目失明,卖艺度日,他饱受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想像:一天,阿炳生病了,烧到39、40度,浑身发抖,他又是怎么卖艺的呢?《二泉映月》凄苦、悲哀的旋律回荡在教室。这是《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第二次在会场响起,带着对阿炳身世的进一步了解,带着对阿炳苦难生活的想象,曲子扣动了在场每个人的心弦。
(三)
师:阿炳深深的叹息,有人倾听吗?
生:没有!
师:他伤心的哭泣,有人倾听吗?
生:没有!
师:他激愤的倾诉,有人倾听吗?
生:没有!
师:他倔强的呐喊,有人倾听吗?
生:没有!
师:(情感激越的)没有!一个对音乐充满热爱的阿炳,一个充满音乐天赋的阿炳,只能把自己的满腔情怀倾诉给这茫茫月夜。
播放《二泉映月》,教师配乐朗诵第五段。当二胡曲《二泉映月》第三次在会场响起的时候,人们听到的不仅仅是苦难,在悲凉的曲调中,抗争、呐喊的声音已经跳出了音符,我们听到了“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这样的听曲共有六处之多,但每一次倾听,都给人们不同的感受、更深的体会。孙双金老师对乐曲《二泉映月》的这样解读,是充满感性的,充满诗性的,充满灵性的!让学生体悟到原来委婉动人的琴声是阿炳在月光泉水下的一次人生坎坷的诉说;原来跌宕起伏的旋律是阿炳在月光泉水下知音难求的悲愤;原来步步高昂的曲调是阿炳在月光泉水下期盼未来的渴求……
在教学即将结束时,我讲述了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跪听《二泉映月》的故事。接着我问: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无比崇拜的时候才会朝他跪下。小泽征尔崇拜阿炳什么呢?他要跪阿炳什么精神呢?学生回答:他跪的是阿炳对命运的抗争,他跪的是阿炳对光明的向往。我充满激情地地说:“充满苦难人生的人太多了,度过凄惨人生的人太多了。但是有些人被苦难压倒了,在凄惨中潦倒了,这样的人是不值得被小泽征尔跪的。小泽征尔跪的是对命运抗争、对光明向往的这种不屈的精神!”在动人心弦的乐曲声中,我以简短的一句话结束教学:“苦难对强者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让我们勇敢地面对苦难吧!”
这是发人深省的话语!我想:学了这节课以后,在孩子们以及所有听课者的心中,《二泉映月》这首曲子表现的不再仅仅是苦难,更有一种超越苦难,战胜苦难的精神动力。我要在孩子们的心中悄然播下的精神“种子”。随着孩子的年龄的增长,让这粒“种子”就会生根发芽,成为流淌在他们血液中,驻扎在精神里的一股强大的力量!这其实就是对乐曲《二泉映月》最美的理解,最诗意的诠释。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9
近日,我们名师工作室在东关小学组织了听评课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讲的是《二泉映月》一课。《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对于学生来说要想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因而只有了解阿炳的一生所遭遇的不幸,走进阿炳,走进《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才能达到感情上的共鸣。
课前我和名师工作室的成员马雪莲老师进行了研讨,共同设计了这课的教学思路。课后我们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在王英主任的带领下又进行了说课评课。工作室的成员一致肯定了这节课的教学思路设计合理,老师能通过自己的激情渲染,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体会阿炳的坎坷经历,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走进阿炳的世界。拓展资料恰到好处。同时指出:一、老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想阿炳可能会遇到哪些坎坷时,老师如果能先示范一个情境说话,学生就会有章可循,更好地组织自己的语言,把自己想象到的准确地表达出来。二、在引导学生读悟乐曲内涵那段时,能进行配乐朗读就更好了。三、作业设计应该体现分层布置。
在听取了工作室成员建议的基础上我和马老师又进行了二次备课,改进了首次讲课中的不足,考虑到农村小学生的朗读水*我们还设计上了教师范读引领,并分别去周阳和大牟家进行了送课说课,受到了当地老师和领导的一致好评。
下面是我第二次讲课的教学设计流程:
一、激情导入
背诵杜甫的一首赞美音乐的高超优美的古诗《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能用上“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名曲。板书课题(齐读)
二、了解作者:
这首名曲是谁创作的?你对他有哪些了解?(简介)
过渡:这首名曲是怎样诞生的呢?
三、出示导学提纲:(自主、合作学习)
1、请你用“△”标出描写二泉映月这一景色的文字。
2、请用“…”标出写阿炳经历坎坷的语句。
3、用“——”画出表现琴声变化的句子,用“~~~~”画出表现琴声所抒发的丰富内涵的语句,并通过朗读体会其中的意境。
四、集体交流
(一)欣赏一道风景
1、找一找这篇课文中四处描写二泉映月这一处景色的句子(生读)
2、同学们,作者前前后后、断断续续地写到了四处二泉映月的这一番风景,老师把刚才你们找到的这些描写二泉映月风景的优美词语都摘录了下来。我们来看(小黑板出示八组词语)
茫茫月夜如银月光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流水淙淙蜿蜒而来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师:(生读)范读:同学们,请闭上眼睛,听这位同学读,边听边想象在你脑海中呈现了什么?
师:你觉得是什么?(像背景上那幅画一样;我觉得像一首诗;很美……)(据生的回答适时板书:泉声)
师:是啊,很美,这么美丽的地方就是无锡惠山的—————,然而同学们想,这如诗如画的风景对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只是什么?生:黑暗
师:是啊,只是无穷无尽的黑暗。这真是人生的什么?(可用上文中的哪个词?“坎坷”)置身于黑暗世界的阿炳,就在一个中秋之夜,来到了二泉池畔。同学们请把目光聚集到这个特写镜头,看看阿炳在想些什么?又在听些什么?(生找)
(二)体验一段人生
1、文中哪些地方写到了他“坎坷”的经历?(三处)
2、你见过的卖艺情景是怎样的?阿炳又是怎样挣钱度日的呢?选择一个画面想象他会遇到哪些坎坷?
【场景一: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双目失明的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二: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三:一天,阿炳生病了,烧到39.40度,浑身发抖,他又是怎么卖艺的呢?】
师:这就是坎坷。是啊,你们看到,你们听到,你们感到的,那全是阿炳的一段坎坷经历。……当这些画面一幅一幅地呈现在阿炳面前,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一起读,“渐渐地,渐渐地”,读。(指生读,齐读)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10
《二泉映月》一直是我最喜欢的民乐之一。在兴奋的时候听它,总能使自己很快沉静下来,不至于失去自我;在忧郁的时候听它,仿佛乐曲能带走我的烦恼,让心灵有了归属;在悲伤的时候听它,更如找到了倾吐的对象,忍不住泪水潸然而下。所以,对于乐曲《二泉映月》我有一种不解的情结,无论何时听到它,总会驻足凝神,听上片刻。心中也会疑惑:为什么阿炳的乐曲能承载这么多的情感?会有如此丰富的内涵?伴随着《二泉映月》婉转回荡的乐曲声,我翻开了苏教版第十册课文《二泉映月》。琴声中,文字里,我仿佛看到阿炳正坐在月下二泉轻拨琴弦,乐声如泉水潺潺流出……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课文的这一语段,不仅很好的诠释了音乐的初始部分、表达了琴声的深刻内涵,而且还完美的呼应了课文的前三段内容。阿炳生在惠山脚下,受二泉美景的熏染,江南灵秀的山水给了他不少创作的灵感。然而,阿炳却再也无法看见。于是,一声长叹之中,阿炳陷入了美好的回忆,忆二泉美景、忆师父教诲、忆人生之路。小时的阿炳无法听知二泉流水中的种种奇妙之音,当他经历人生坎坷,饱尝人生辛酸之后,再来到泉水之边。淙淙的泉水仿佛也已经懂得阿炳的满腹愁苦,流出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
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社会是不公的,命运是不幸的,然而阿炳更是倔强的。他用琴声表达出内心的悲恻,控诉着万恶的社会,又在铮铮乐音中强烈地展示着自己的不屈服,“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执著地用音乐追求着心中的光明与幸福的生活。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舒缓——起伏,恬静——激荡,这两组看似对立的词语,却更深一层地表现了乐曲的丰富内涵。就在乐曲的千回百转之中,我们仿佛走进了阿炳的内心世界,听阿炳诉说满腔情怀之后,看他身背胡琴渐渐消失在惠山脚下,乐音却久久散之不去……《二泉映月》,乐美、文美,怎样能使学生感受到如此深邃的意境,感悟到如此丰富的内涵呢?我想,也只有创设一个乐文交融的情境,乐随文起,文伴乐悟,形成“涵咏”场。让学生从乐声中体会文本内涵,感受阿炳诉说的情怀,又从文本品读中更深地玩味乐声,领悟阿炳用乐声与命运抗争的不屈精神。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10篇扩展阅读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10篇(扩展1)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10篇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1
《二泉映月》一直是我最喜欢的民乐之一。在兴奋的时候听它,总能使自己很快沉静下来,不至于失去自我;在忧郁的时候听它,仿佛乐曲能带走我的烦恼,让心灵有了归属;在悲伤的时候听它,更如找到了倾吐的对象,忍不住泪水潸然而下。所以,对于乐曲《二泉映月》我有一种不解的情结,无论何时听到它,总会驻足凝神,听上片刻。心中也会疑惑:为什么阿炳的乐曲能承载这么多的情感?会有如此丰富的内涵?
伴随着《二泉映月》婉转回荡的乐曲声,我翻开了苏教版第十册课文《二泉映月》。琴声中,文字里,我仿佛看到阿炳正坐在月下二泉轻拨琴弦,乐声如泉水潺潺流出……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课文的这一语段,不仅很好的诠释了音乐的初始部分、表达了琴声的深刻内涵,而且还完美的呼应了课文的前三段内容。阿炳生在惠山脚下,受二泉美景的熏染,江南灵秀的山水给了他不少创作的灵感。然而,阿炳却再也无法看见。于是,一声长叹之中,阿炳陷入了美好的回忆,忆二泉美景、忆师父教诲、忆人生之路。小时的阿炳无法听知二泉流水中的种种奇妙之音,当他经历人生坎坷,饱尝人生辛酸之后,再来到泉水之边。淙淙的泉水仿佛也已经懂得阿炳的满腹愁苦,流出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社会是不公的,命运是不幸的,然而阿炳更是倔强的。他用琴声表达出内心的悲恻,控诉着万恶的社会,又在铮铮乐音中强烈地展示着自己的不屈服,“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执著地用音乐追求着心中的光明与幸福的生活。
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舒缓——起伏,恬静——激荡,这两组看似对立的词语,却更深一层地表现了乐曲的丰富内涵。就在乐曲的千回百转之中,我们仿佛走进了阿炳的内心世界,听阿炳诉说满腔情怀之后,看他身背胡琴渐渐消失在惠山脚下,乐音却久久散之不去……
《二泉映月》,乐美、文美,怎样能使学生感受到如此深邃的意境,感悟到如此丰富的内涵呢?我想,也只有创设一个乐文交融的情境,乐随文起,文伴乐悟,形成“涵咏”场。让学生从乐声中体会文本内涵,感受阿炳诉说的情怀,又从文本品读中更深地玩味乐声,领悟阿炳用乐声与命运抗争的不屈精神。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2
《二泉映月》是一篇很让人感动的文章,生动记录了阿炳热爱音乐,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故事,音乐记载了他苦难坎坷的一生。虽然课前有几个学生就对我说:“老师,这篇文章很感人,好美啊!”但是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他们很难深刻领悟文章的中心,很难体会音乐要传达的情感。然而学生的话给了我压力,在学生的眼睛里,文章是如此的美,万一我上的让他们感觉不到美怎么办呀?
一、借助音乐,理解课文。
我在课堂中多次用了音乐,想借此烘托气氛,让学生尽快进入文本,我的设计是这样的:用音乐渲染激情,上课前,我先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让优美凄苦的乐声把学生的深思凝聚起来,带入一个优美的意境中,接着引入课题:这段旋律你们熟悉吗?叫什么名字?引入课题并板书,接着让学生质疑:你最想了解什么?随着学生一个又一个问题的提出,就让他们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课文朗读,乙级让学生将自己最喜欢读的段落多读几遍,为第二课时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我是用重组的方式(这也是借鉴了其他老师的方式),以文章的4、5自然段作为中心,这似乎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这句带到了文章的第一小节,随即让学生积累描写环境优美的词语;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带到了文章的第二自然段,体会师父对“我”的重要性,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机学习文章的第三自然段,想象阿炳失明后的生活是如何的,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阿炳对音乐的热爱,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也用到了音乐,让学生学习第五自然段的时候,我自己配乐朗读了让学生找描写泉声的句子,以及这泉声告诉人们什么?在知道朗读后的齐读,我也用了音乐做背景,课后自己还吁了一口气,感觉很顺利。
二、感悟音乐,激情导读。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情皆美的文章,初读此文,我便被文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空灵意境所吸引,更被蕴藏宇文中但又淋漓尽致流露出的精神美所感染,而当我聆听完那举世闻名的二胡独奏《二泉映月》后,内心更是震撼!这是一篇适合朗读,而且需要通过朗读来感悟的课文。我该怎样来指导学生朗读呢?
1、先以音乐导入,在优美又激昂的旋律中帮助学生奠定感情基调——对曲子创作者的敬佩。然后给予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学生在敬佩与好奇的情感驱使下,必然会兴趣盎然地开始自己的朗读。
2、放课文朗读磁带,用优美的朗读引领学生,激起他们朗读的欲望,让他们主动参与朗读。
3、用小组比赛的方式,点燃他们朗读的激情,让他们不但要参与而且要努力,展现他们最好的朗读水*。
4、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更易把握课文情感,理清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帮助学生进行情感朗读。
三、拓展理解,学说结合。
第二课时,我播放《二泉映月》,让学生聆听,说感受,但学生较为困难。然后再引导学生抓住第四自然段的重点句“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体会阿炳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情感。通过练习上文,“失去师父,患眼疾双目失明,操着胡琴 ,卖艺度日。”我再次创设情境,进行了这样的想象说话练习:A、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阿炳怎样卖艺?B、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又是怎样卖艺的呢?C、一天,阿炳发烧生病了,为了度日,他又是怎样卖艺的呢?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更深刻地体会阿炳的坎坷经历,再次为阿炳的不幸而感到伤心难过。当阿炳在无人倾诉的情况下,把情思寄托于音乐表达时,我再次播放《二泉映月》二胡曲的视频,一曲而终,学生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当悦耳动听的音乐铃在耳边荡漾开去的时候,我与我的学生都在心底松了一口气,终于,《二泉映月》欣赏“完”了,也欣赏“懂”了!面对着一张张因收获而快乐的脸庞,注视着一双双因兴奋而清凉的眼睛,我又一次想到了“以人为本”这个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的,课程改革最关键的是改变过去教师“满堂灌”的现象,聚焦于学生的探究、发现、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其交流合作的能力;不是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要使学生在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获得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下课铃又一次奏响,我却依然沉浸在《二泉映月》美妙的旋律中,沉浸在学生创造的美妙课堂中。原来,学生完全可以成为课堂的主人,原来他们可以更美的!那么我又有何理由去埋没他们的“美”,为何不信任地挖掘他们更多的“美”,为何不微笑着欣赏他们更多的“美”呢?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3
《二泉映月》是一篇很让人感动的文章,还没有上的时候,就曾经听过我们学校的韦雯老师上过,那个时候我就被深深地打动了。这个学期也有几个学生就对我说:“老师,这篇文章很感人,好美啊!”诸如种种,都给了我压力,一定要让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我一遍又一遍的读,文章的确很感人,生动记录了阿炳热爱音乐,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故事,音乐记载了他苦难坎坷的一生。但是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他们很难领悟文章的中心,很难体会音乐要传达的情感,因此,我在课堂中多次用了音乐,想借此烘托气氛,让学生尽快进入文中。
在教学环节设计中,我用音乐渲染激情,有六处之多,创设了一个美好的意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学习。教学的开始,先请学生谈谈对阿炳的了解,并出示了相关资料。接着,我抛出一个话题:“阿炳小时候随师父第一次来到二泉时,因为还小,什么也没有听到,第二次来二泉时听到了“叹息、哭泣、倾诉、呐喊……”。为什么他能听到这么多声音?这一话题一下子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深入,引向了逻辑的高度,文章自身的内部联系乃至阿炳内心世界与心外世界的“脐带”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一)
“阿炳是个苦难的人,是一位民间音乐家,是一位盲人音乐家。他的《二泉映月》代表了阿炳的最高水*,你们想听吗?”播放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全场屏息静气悉心聆听。这是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第一次响起,带着课前对阿炳苦难身世的大致了解,孩子们开始走近《二泉映月》。可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
十多年过去了,阿炳双目失明,卖艺度日,他饱受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想像:一天,阿炳生病了,烧到39、40度,浑身发抖,他又是怎么卖艺的呢?《二泉映月》凄苦、悲哀的旋律回荡在教室。这是《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第二次在会场响起,带着对阿炳身世的进一步了解,带着对阿炳苦难生活的想象,曲子扣动了在场每个人的心弦。
(三)
师:阿炳深深的叹息,有人倾听吗?
生:没有!
师:他伤心的哭泣,有人倾听吗?
生:没有!
师:他激愤的倾诉,有人倾听吗?
生:没有!
师:他倔强的呐喊,有人倾听吗?
生:没有!
师:(情感激越的)没有!一个对音乐充满热爱的阿炳,一个充满音乐天赋的阿炳,只能把自己的满腔情怀倾诉给这茫茫月夜。
播放《二泉映月》,教师配乐朗诵第五段。当二胡曲《二泉映月》第三次在会场响起的时候,人们听到的不仅仅是苦难,在悲凉的曲调中,抗争、呐喊的声音已经跳出了音符,我们听到了“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这样的听曲共有六处之多,但每一次倾听,都给人们不同的感受、更深的体会。孙双金老师对乐曲《二泉映月》的这样解读,是充满感性的,充满诗性的,充满灵性的!让学生体悟到原来委婉动人的琴声是阿炳在月光泉水下的一次人生坎坷的诉说;原来跌宕起伏的旋律是阿炳在月光泉水下知音难求的悲愤;原来步步高昂的曲调是阿炳在月光泉水下期盼未来的渴求……
在教学即将结束时,我讲述了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跪听《二泉映月》的故事。接着我问: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无比崇拜的时候才会朝他跪下。小泽征尔崇拜阿炳什么呢?他要跪阿炳什么精神呢?学生回答:他跪的是阿炳对命运的抗争,他跪的是阿炳对光明的向往。我充满激情地地说:“充满苦难人生的人太多了,度过凄惨人生的人太多了。但是有些人被苦难压倒了,在凄惨中潦倒了,这样的人是不值得被小泽征尔跪的。小泽征尔跪的是对命运抗争、对光明向往的这种不屈的精神!”在动人心弦的乐曲声中,我以简短的一句话结束教学:“苦难对强者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让我们勇敢地面对苦难吧!”
这是发人深省的话语!我想:学了这节课以后,在孩子们以及所有听课者的心中,《二泉映月》这首曲子表现的不再仅仅是苦难,更有一种超越苦难,战胜苦难的精神动力。我要在孩子们的心中悄然播下的精神“种子”。随着孩子的年龄的"增长,让这粒“种子”就会生根发芽,成为流淌在他们血液中,驻扎在精神里的一股强大的力量!这其实就是对乐曲《二泉映月》最美的理解,最诗意的诠释。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4
“苦难本来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悲痛、哀伤、哭泣。但是对一个命运的强者,对于敢于和命运抗争的人来说,苦难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让我们勇敢地面对苦难吧!”伴随着委婉动人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孙双金老师宣布“下课!”可是,不仅是孩子们,在座的众多听课者们也沉浸在这动人的乐章里,不忍离去。
这是在“金陵之秋全国小学语文名师精品课观摩活动”中孙双金老师执教《二泉映月》时出现的一个场景。师生缘何如此动情呢?让我们走进这节课。
乐曲:绵延不绝渐入佳境
听孙双金老师的《二泉映月》一课后,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时常在脑中萦绕,挥之不去。我相信不仅是我一个人,所有的学生和听课者都会永远记住这首曲子。那么,孙老师是用何“魔法”让这首曲子深入人们心灵的呢?
(一)
师:你对阿炳有些什么了解?
生:阿炳是一个盲人,而且他的身世很悲惨。
生:他的母亲在他四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
师:阿炳是个苦难的人,是一位民间音乐家,是一位盲人音乐家。他的`《二泉映月》代表了阿炳的最高水*,你们想听吗?
(播放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全场屏息静气悉心聆听。)
这是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第一次在会场响起,带着课前对阿炳苦难身世的大致了解,孩子们开始走近《二泉映月》。可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
(播放《二泉映月》,大屏幕出示:)
场景一: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双目失明的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二: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三:一天,阿炳生病了,烧到39、40度,浑身发抖,他又是怎么卖艺的呢?选择一个画面,想象一下。
(《二泉映月》凄苦、悲哀的旋律回荡在礼堂。)
师: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生:冬天……
生:夏天……
生:一天,阿炳生病了,发烧已经烧到了四十度……
这是《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第二次在会场响起,带着对阿炳身世的进一步了解,带着对阿炳苦难生活的想象,曲子扣动了在场每个人的心弦。
(三)
师:他深深的叹息,有人倾听吗?
生:没有!
师:他伤心的哭泣,有人倾听吗?
生:没有!
师:他激愤的倾诉,有人倾听吗?
生:没有!
师:他倔强的呐喊,有人倾听吗?
生:没有!
师:(情感激越的)没有!一个对音乐充满热爱的阿炳,一个充满音乐天赋的阿炳,只能把自己的满腔情怀倾诉给这茫茫月夜。
(播放《二泉映月》,乐声又一次响起在礼堂上空)
当二胡曲《二泉映月》第三次在会场响起的时候,人们听到的不仅仅是苦难,在悲凉的曲调中,抗争、呐喊的声音已经跳出了音符,我们听到了“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四)
师:《二泉映月》起初委婉连绵,随着乐曲的步步升高,进入了高潮,表达了阿炳对命运的抗争,在尾声中舒缓起伏,恬静激荡。谁来读?
生:(伴乐)起初,琴声委婉连绵……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学生读得全情投入,回肠荡气,字字掷地有声,读毕礼堂内教师热烈鼓掌。)
(五)
师:起初,琴声委婉连绵,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二泉优美的月夜景色。
生:我听到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
师:(播放音乐)我们一起来读这段课文,把感情投放进去。
四、五两次,当学生的朗读和着音乐在会场响起的时候,老师、学生、听课者与这首二胡名曲已经融为一体,此时的孙老师已经不是授课者,而是一位顶级的指挥家,指挥棒轻轻一挥,带着人们走进了音乐;此时的学生已不是学课文,而是在品味音乐,在乐曲声中深情地读着民间艺人阿炳的身世;此时的听课者,也不是在学习名师的讲课方法,他们忘记了笔记,融进了课堂,他们与课堂上的师生同喜同悲。
《二泉映月》听后感,
(六)
师:充满苦难人生的人太多了,度过凄惨人生的人太多了。但是有些人被苦难压倒了,在凄惨中潦倒了,这样的人是不值得被小泽征尔跪的。小泽征尔跪的是对命运抗争、对光明向往的这种不屈的精神!小泽征尔说要跪下来听《二泉映月》。今天的我们该怎样去听《二泉映月》?
生:今天我们应该用心认认真真地去体会《二泉映月》。
师:用心,让我们用我们整个心灵再一次感受那动人心弦的《二泉映月》。
(播放《二泉映月》。)
此时此刻,“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这首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带着人们走进了阿炳的一生,走进了对人生的思索之中。余音绕梁,绵延不绝。
朗读:以情激情一唱三叹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情”从何而发?孙双金老师在这节课上给了人们最好的诠释: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触摸,感情只能用感情去领悟,感情只能用感情去交融。
阿炳,这位旧社会的民间盲人艺人,离今天的孩子是遥远的;《二泉映月》这首二胡名曲,对天真单纯的孩子们来说,是陌生的。但在孙双金老师的课上,他用自身丰富的情感引领学生在多次“一唱三叹”的朗读中,积淀了情感,走近了阿炳,走近了《二泉映月》。
片段1:
师:又一个中秋夜,阿炳来到了二泉边,他听到了什么呢?一起把最后一句话读读。
生:(齐读)渐渐的,渐渐的,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阿炳他听到了什么?(相机板书: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生齐读: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生: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沉痛凄凉地)对啊,由于双目失明,阿炳再也看不到这美好的一切了。所以听着听着,渐渐的……
生:(接读:“渐渐的,渐渐的,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凄惨的琴声传遍了大街小巷!阿炳坐在二泉边,他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却听到了——“渐渐的”
生:(齐)渐渐的,渐渐的,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这个教学环节中,孙老师紧扣“叹息、哭泣、倾诉、呐喊”,饱含深情地反复引读回诵,步步为营,层层推进,在他的感染下,孩子们的情感逐渐与作者产生共鸣,走进了阿炳的内心世界。
片段2:
师:他爱着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什么支撑他?
生:音乐。
师:当阿炳沉浸在茫茫的黑夜时,他拉起了动人的曲子,他仿佛看到什么?
生:仿佛就看到了二泉美丽的景色。
生:仿佛就看到了惠山树木葱茏。
生:仿佛看到为他日夜操劳的师父。
师:是音乐给了他光明,是音乐给了他美好的世界。当阿炳身患疾病浑身颤抖的时候,他拉起那动人的琴声。他仿佛感到了什么?
生:我认为阿炳仿佛感到了他的师傅就在他身边为他指导。
生:我觉得他已经感到了他正在过着幸福安定的生活。
师:当阿炳孤身一人在冰冷寂寞的小屋里,拉起了动人心弦的琴声,他仿佛感到什么?
生:他仿佛感到了寂寞已久的孤独慢慢地远离了他。
师:是音乐安慰他孤寂的心。
生:我想说是音乐让他不再孤独,他感到很多人在陪伴着他。
师:所以是什么支撑着他苦难的生活?读——“他爱……”
生: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师:再读。
生:(情感较为充沛)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师:再读
生:(情感饱满,读得酣畅淋漓)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师: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惠山的清泉,他爱照耀清泉的月光。是音乐带给了他光明,是音乐带给了他安定幸福,是音乐安抚他孤寂的心灵。
一个旧社会的盲人民间艺人*什么战胜苦难的生活?*什么度过坎坷的一生?*什么创造出世界闻名的二胡曲?*的是他的精神支柱——音乐。孙老师紧紧抓住“他爱着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这句话,用低沉的声音、精心设计的提示语,把孩子们一步步带入阿炳苦难的生活,感受着音乐对阿炳心灵的抚慰,一字字、一句句,将学生的情感引入高潮,师生的情感产生了激烈的碰撞,于是饱含深情的朗读脱口而出,一声声,一遍遍,不是简单的朗读堆砌,而是来自天簌的深情地表白。
精神:随风入夜润物无声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可见一篇文章负载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双重情感交流。听了孙老师的课,我们感觉到:他不仅仅在引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更是在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的过程中,唤醒学生直面生活、品味生活,领悟生命的真谛。
师:小泽征尔认为应该怎么听《二泉映月》?
生:跪下来听。
师: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无比崇拜的时候才会朝他跪下。小泽征尔崇拜阿炳什么呢?他要跪阿炳什么精神呢?你说。
生:他要跪阿炳不怕苦难折磨。
生:我觉得他要跪阿炳这种目标专一,坚持不懈,而且写出这么美妙的音乐。
生:他要跪阿炳美丽的心灵和坎坷的经历。
师:他要跪坎坷的经历,凄惨的人生。他仅仅跪这吗?
生:他跪他勇敢的同病魔作斗争。
生:他跪的是阿炳对命运的抗争。(师板书:对命运的抗争)
生:(齐读〉对命运的抗争
生:他跪的是阿炳对光明的向往。(师板书:对光明的向往)
师:(充满激情地)充满苦难人生的人太多了,度过凄惨人生的人太多了。但是有些人被苦难压倒了,在凄惨中潦倒了,这样的人是不值得被小泽征尔跪的。小泽征尔跪的是对命运抗争、对光明向往的这种不屈的精神!小泽征尔说要跪下来听《二泉映月》。今天的我们该怎样去听《二泉映月》?
生:今天我们应该用心认认真真地去体会《二泉映月》。
师:用心,让我们用我们整个心灵再一次感受那动人心弦的《二泉映月》。(播放《二泉映月》。)
师:(在乐曲声中)苦难本来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悲痛、哀伤、哭泣。但是对一个命运的强者,对于敢于和命运抗争的人来说,苦难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让我们勇敢地面对苦难吧!
多么发人深省的话语!我想:学了这节课以后,在孩子们以及所有听课者的心中的,《二泉映月》这首曲子表现的不再仅仅是苦难,更有一种超越苦难,战胜苦难的精神动力。这是孙双金老师在孩子们的心中悄然播下的精神“种子”,这是对这首世界名曲的最好的诠释。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5
翻开《二泉映月》,一种复杂的情绪涌上心头,阿炳的人生坎坷,音乐内涵十分丰富,要让五年级的学生完全理解这些,有一定难度。如何恰当地引领学生披文入境,这应该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我自然想到了用音乐。
我在教学中围绕这个想法设计了三个步骤:
1、借助音乐激发兴趣。
2、依据音乐诱导入境。
3、通过音乐体会情感。
悠扬美妙,跌宕起伏的音乐给学生插上了想像的翅膀,课堂上随着音乐的高低起伏,气氛发生了变化,同学们被深深吸引了,整个个体,整个思维都投入其中。同学们很快地进入了课文的情境,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不仅走进了课文的情境,也走进了音乐的情境,甚至走进了阿炳的心境。与音乐、与阿炳发生了情感共鸣,学生就能酣畅淋漓表述心中的`愿望,叙述心中的真实感受和真切情感。
在体会琴声内涵的时候,本来打算让学生读作者的感受,来体会阿炳的情感。但是后来却调整了教学思路。或许那些文字也只是作者听了乐曲后的感受,是他在彼时彼景的想象?既然如此,我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听去乐曲,自己去想象和感受呢?想到这,我临时作了调整,舍弃了原定的教学方案,在向孩子介绍了阿炳坎坷的人生经历,如何靠着一把二胡来勉强维持自己的生计,但即便如此他也仍然保留着自己的尊严,不去给走狗和日本人拉二胡等这种经历后,学生对阿炳有了更深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委婉连绵的《二泉映月》的二胡曲在教室里回荡开来,学生边听边想象边感受,然后交流。结果出乎我的意料,学生不但感受到了书上的内容,还感受到了书上以外的很多情感。有些学生说阿炳是融自己的感情在自己的音乐中,他虽然穷困潦倒但仍然有着骨气,这似乎是他内心底不屈不挠的心声。还有些学生说,这是阿炳对人生的感悟,把音乐和人生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不愧为一代著名的音乐大师!瞧,正是这临时的改变,才有了意外的精彩的生成,不但丰富了课文的内容,还深刻理解了乐曲的内涵,真是一举两得!看来,有的时候,课堂是需要一些临时的“奇思妙想”的!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6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总会在学生的一举一动间触发一丝灵感,从他们的身上或多或少的收获些感动,也会有所得失。此次讲授《二泉映月》,就用手中的笔来记录下心中的感慨吧。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语言与音乐交融,情感与情境辉映,读来令人意犹未尽。如果说阿炳的音乐是灵感的兵法,使“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那我相信本文也是作者的一气呵成,读起来那么简洁明朗、过度自然、意境幽深。
教学过程中,我以指导朗读第五段为主,以学生的自感自悟为基础,进行阅读教学。《二泉映月》乐曲以及阿炳的苦难人生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因此,第一课时着重让学生交流关于阿炳的资料,并熟悉乐曲,这为第二课时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在我自己读书的过程中,经常会有一闪念间的想法,可是过去就再也组织不起语言,渐渐的我养成了作批注的习惯,空闲时翻翻自己从前看过的勾勾划划的书页,竟也有一丝成就感。学生的思维跳跃性会更强,因此我把自己的读书方法教给学生。在本节课的课堂上,我便让学生在《二泉映月》乐曲的陪伴中在书上写下自己的感言,学生的语言有时只是只字片语,却是他们在作者之外的真正属于自己的体悟,对乐曲、对语言文字又多了许多自己的东西。这项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期待自己能够在批注式阅读方面做得更加完善。
在指导朗读环节中,我注重学生“过程和方法”的指导,力求让学生做到“眼到、口到、心到”的境界;而“心到”最需指导,需带领学生进入文本,揣摩词句,体会出情味,自然能产生语感。例如:读到“起初,琴声蜿蜒连绵……”时,我便启发学生想像这样的画面,学生由此感到宁静、恬静、优雅……读的感情一下子就找到了。再如读到“他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时,我问学生“他为什么要抗争?”让学生联想到阿炳一生命运的凄惨,心理体验更加丰厚,读的时候就把握比较准确了。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以语言文字去揣摩,而是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正因为文本引发了儿童某一方面的生活体验,才能触动个体心灵并产生独特的感受,朗读才会有味道。
指导朗读时,我将内容按乐曲的旋律进行分解,起初、高潮逐一进行,自己感觉对这部分精彩内容的挖掘还不够透彻。如“起初……”部分,除了恬静、幽静之外,也从后两个分句反映出阿炳内心的凄苦和追忆、怀念和向往,可是作为教师,却没能领悟到这个层面,是个非常大的遗憾。
语文老师,是要懂一些艺术的,关于音乐、关于美术,都要有一点鉴赏力,这是学科的要求,也是自身气质和素质的修炼。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7
《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文质兼美,但由于篇幅较长,难点很多,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课文前半部分讲述了阿炳苦难的人生:自幼丧父丧母,中年得眼疾双目失明。晚年生活穷困卖艺度日。后半部分讲述了阿炳创作了《二泉映月》,重点描绘了乐曲的旋律以及作者听的感受(也是阿炳内心的写照)。我在反复读文、揣摩思考之后,觉得要把握好两点:1、阿炳的苦难。2、音乐的内涵。
我觉得这两点读清楚了,那么就抓住了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即:1、理解重点语句,体会阿炳生活的苦难。2、借助重点语句和乐曲声,体会《二泉映月》所表达的情感。在这两点都落实好的基础上,学生就容易感受到阿炳虽苦犹争的精神。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提取出“坎坷”一词,通过 “双目失明”“卖艺度日”两个高度概括阿炳一生的词语,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补白,感受阿炳充满苦难的现实生活。学生的想象出乎我的预料,学生用生动的语言、典型的细节描写出阿炳卖艺的艰难。第一个课时目标水到渠成就完成了。
本课教学重难点是体会乐曲旋律变化及乐曲丰富的内涵。教学中,我让学生先听乐曲,再让学生读文,划出描写旋律变化的句子和乐曲表达的内涵的句子,在读中体会。本来我设计了个别读、指导读、男女合作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以期对乐曲内涵有更深入的理解。但由于前边耗时较多,读得不够,朗读形式比较单一。也可能是这个原因吧,为了引导学生体会阿炳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我补充了一些课外的资料,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说:这样的音乐,只能跪下来听。我问:小泽征尔跪的是什么?而学生却不能结合文本去理解阿炳的精神。
回想整个课堂,从学生的学习状况来看。就本课而言,学生理解不了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仅仅觉得这首曲子很凄凉、忧伤;对阿炳的苦难感受深刻,对他在音乐中表现出来的"抗争精神体验不深。虽然有文本对音乐的解读,可学生却全然不理会,只谈自己的感受,即使课文讲完了还停留在这个层次上。虽然我们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而这样的体验应该随着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而深入,而学生的体验却一直处在浅层次上。自我感觉教学中课堂的氛围、引导是比较到位的,为什么还会出先这种情况。我想了很久,暂时用学生的原文意识还不够来解释吧。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8
近日,我们名师工作室在东关小学组织了听评课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讲的是《二泉映月》一课。《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对于学生来说要想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因而只有了解阿炳的一生所遭遇的不幸,走进阿炳,走进《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才能达到感情上的共鸣。
课前我和名师工作室的成员马雪莲老师进行了研讨,共同设计了这课的教学思路。课后我们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在王英主任的带领下又进行了说课评课。工作室的成员一致肯定了这节课的教学思路设计合理,老师能通过自己的激情渲染,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体会阿炳的坎坷经历,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走进阿炳的世界。拓展资料恰到好处。同时指出:一、老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想阿炳可能会遇到哪些坎坷时,老师如果能先示范一个情境说话,学生就会有章可循,更好地组织自己的语言,把自己想象到的准确地表达出来。二、在引导学生读悟乐曲内涵那段时,能进行配乐朗读就更好了。三、作业设计应该体现分层布置。
在听取了工作室成员建议的基础上我和马老师又进行了二次备课,改进了首次讲课中的不足,考虑到农村小学生的朗读水*我们还设计上了教师范读引领,并分别去周阳和大牟家进行了送课说课,受到了当地老师和领导的一致好评。
下面是我第二次讲课的教学设计流程:
一、激情导入
背诵杜甫的一首赞美音乐的高超优美的古诗《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能用上“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名曲。板书课题(齐读)
二、了解作者:
这首名曲是谁创作的?你对他有哪些了解?(简介)
过渡:这首名曲是怎样诞生的呢?
三、出示导学提纲:(自主、合作学习)
1、请你用“△”标出描写二泉映月这一景色的文字。
2、请用“…”标出写阿炳经历坎坷的语句。
3、用“——”画出表现琴声变化的句子,用“~~~~”画出表现琴声所抒发的丰富内涵的语句,并通过朗读体会其中的意境。
四、集体交流
(一)欣赏一道风景
1、找一找这篇课文中四处描写二泉映月这一处景色的句子(生读)
2、同学们,作者前前后后、断断续续地写到了四处二泉映月的这一番风景,老师把刚才你们找到的这些描写二泉映月风景的优美词语都摘录了下来。我们来看(小黑板出示八组词语)
茫茫月夜如银月光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流水淙淙蜿蜒而来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师:(生读)范读:同学们,请闭上眼睛,听这位同学读,边听边想象在你脑海中呈现了什么?
师:你觉得是什么?(像背景上那幅画一样;我觉得像一首诗;很美……)(据生的回答适时板书:泉声)
师:是啊,很美,这么美丽的地方就是无锡惠山的—————,然而同学们想,这如诗如画的风景对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只是什么?生:黑暗
师:是啊,只是无穷无尽的黑暗。这真是人生的什么?(可用上文中的哪个词?“坎坷”)置身于黑暗世界的阿炳,就在一个中秋之夜,来到了二泉池畔。同学们请把目光聚集到这个特写镜头,看看阿炳在想些什么?又在听些什么?(生找)
(二)体验一段人生
1、文中哪些地方写到了他“坎坷”的经历?(三处)
2、你见过的卖艺情景是怎样的?阿炳又是怎样挣钱度日的呢?选择一个画面想象他会遇到哪些坎坷?
【场景一: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双目失明的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二: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三:一天,阿炳生病了,烧到39.40度,浑身发抖,他又是怎么卖艺的呢?】
师:这就是坎坷。是啊,你们看到,你们听到,你们感到的,那全是阿炳的一段坎坷经历。……当这些画面一幅一幅地呈现在阿炳面前,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一起读,“渐渐地,渐渐地”,读。(指生读,齐读)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9
最近上了《二泉映月》一课,这一课的重点在于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过程。于是在第一次试教时,我想通过对第五自然段描述音乐和情感的这部分来分层次的体会音乐中所体现的情感。如起初的音乐委婉连绵,好似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我让学生读了之后就在文中找到相应的表现惠山二泉优美景色的文字,找写阿炳所走过的人生道路的段落,一一地去落实,通过朗读来体会阿炳的内心世界。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学生好像始终是停留在表面,不能够更深一层地去体会阿炳的内心。
在和刘*进行了一番交流后,让我收获颇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具有工具性,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用语文来交流,如写、说等,在第三学年段就应该落实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在教学当中引导学生去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在阅读教学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而不是单一的在作文课当中才教写作文,只有真正地做到了读写结合,学生的写作水*才能够达到另一水*。而在这一课当中我只注重了“内容”到“内容”的衔接,没有让学生通过深入地理解文章的遣词用句,所以学生学到的东西很表面。学生要获得的是对自己的今后有用的东西,而这些就像树根一样,只要这些树根长好了,就能够吸收更多的营养,长成参天大树。那么在这一课当中有哪些值得我们去探讨,真正的是让学生要学的东西呢?比如说:这一课中“渐渐地”的连用、环境的描写、叙述音乐要表达的内涵的文章结构等,这些都是学生要积累的知识。
于是我进行了第二次试教,我抓住了一个主线,文章是怎样通过文字让我们感受到了阿炳的“不屈不挠、对生活、对音乐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的精神呢?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之后,再让学生交流,老师这时就可以在学生的回答当中加以引导和小结方法,这节课就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通过两次的试教,我最大的收获和感触就是深入研读课标,把课标与本课的教学结合起来,你会发现这一课中要教给学生的应该是什么。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10
《二泉映月》是一篇很让人感动的文章,还没有上的时候,有几个学生就对我说:“老师,这篇文章很感人,好美啊?学生的话给了我压力,在学生眼睛里,文章师如此的美,万一我上的让他们感觉不到美怎么办呀?我一遍又一遍的读,文章的确很感人,生动记录了他热爱音乐,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故事,音乐记载了他苦难坎坷的一生。但是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他们很难领悟文章的中心一例音乐要告诉我们的情感,因此,我在课堂中多次用了音乐,想借此烘托气氛,让学生尽快进入文中,我的设计这样的:用音乐渲染激情,上课出世课题前,我先播放《二泉映月》,让优美凄苦的乐声把学生的深思凝聚起来,带入一个优美的意境中,接着引入课题:这段旋律你们熟悉吗?教什么名字?引入课题并板书,接着让学生质疑:你最想了解什么?随着学生一个有一个问题的提出,就让他们带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课文朗读,以及让学生将自己最喜欢读的段落多读几遍,文第二课时做准备,第二课时,我是用重组的方式(这也是借鉴了其他老师的方式),以文章的45自然段作为中心,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这句带到了文章的第一小节,随即让学生积累描写环境优美的词语,;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带到文章第二自然断,体会师父对“我”的重要性,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机学习文章第三自然断,想象阿炳失明后的生活是如何的,让学生在想象重感受阿炳对音乐的热爱,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也用到了音乐,让学生学习第五自然断的时候,我自己配乐朗读让学生找描写全省的句子,以及着泉声告诉人们什么?在指导朗读后的齐读我也用了音乐做背景,课后自己还吁了一口气,感觉很顺利。
《二泉映月》中不同的音乐代表了作者不同的心声,赞叹,思念,思索,这些不同的情感音乐也是不同的。仔细一想,对啊,我最初用音乐不就是想为课堂烘托气氛吗?让学生更快的进入文章,回想,音乐用对的地方似乎只有第一课时一开始,一下就将学生带入氛围中,定了感情基调,在第二课时,我很多地方都重复用了一段音乐,此时的音乐对学生理解课文似乎没有什么作用了,因为在文章司五自然断描写的是作者激动的内心,此时的音乐是激昂的,而我却用了一段抒情的做铺垫,感情基调渲染错了,虽然大部分学生可能辨别不出来,但是,既然你用了音乐为什么不用在刀口上,后面犯的错误更大,当学习到: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学生学的也不错,于是指导朗读了,为了让学生读得更到位,我配乐了,是乐曲的一开始部分,接下来的怀念师父,思索自己的人生道路,我都用了一样的音乐辅助学生朗读,此时的音乐仅仅是作秀了,真是可悲啊!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10篇(扩展2)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10篇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1
阿炳坎坷的人生经历,与生俱来的音乐才华,成就了〈〈二泉映月〉〉这首不朽的世界名曲。课文《二泉映月》就是要向我们展示阿炳创作背后的百感交集。
片段一:
师:先请大家来听一首曲子。播放〈〈二泉映月〉〉,学生听的很入迷。猜猜老师听后最大的感想是什么?
生:伤感。
生:情绪时而激昂,时而失落。
生:心中有些愤慨。
师:你们说的都很对,老师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然而让老师感动的是这首曲子的创作者以他顽强的意志与生活抗争,他就是阿炳,我们课文的主人公。
反思:用艺术的音乐导入,创设良好的情景。以音乐作为桥梁,勾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更好的投入到与之有关的文本的学习中。再者情感上的启发往往会让人有一种欲罢不能之感,迫切的想了解与之有关的内容。这种先声夺人,在一节课的开头便能吸引学生,获得兴趣盎然的效果。为进一步指导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让学生猜猜老师心中的感想,实际上是问学生听后有什么感想。但是让学生猜,学生思想上的负担减轻了,思维也会更活跃。并且即使学生猜不出来也不会遇到冷场的尴尬,可以让其他学生接着猜,这样不漏痕迹的`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想。
教师的肯定的回答,应用文本中的原话,进一步引导学生竟情感投入的文本的解读中,有助于学习的展开。
片段二:
师:你们就是那邻家的少年,你扶着阿炳来到了二泉。你听听阿炳想通过这琴声告诉你什么?
学生自由读三,四小节。
生:他想告诉我他坎坷的经历。
师:怎么坎坷,你能具体告诉大家吗?
生:双目失明,卖艺度日,穷困和疾病折磨着他。
生:还有他唯一的亲人——师父也离他而去。
师:是啊,可怜的阿炳,被穷困和病魔折磨着,无依无靠。板书:师父。在此插入阿炳的身世。
让学生读课文三、四两小节。
反思:选择一个独特的切入口,对于文本的解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带着邻家少年的身份加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拉近了他们与阿炳的距离,也便于更好的走入阿炳的生活,了解阿炳创作的动机。
一连串的追问,让学生走到文字背后,阿炳的生活历历在目。学生入情入境,教师避讳浅尝辄止。要求学生能对课文中的词语进行更深入,贴切的解读。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引导,帮助学生对文本的挖掘。
阿炳身世的插入,进一步激起学生内心情感的荡漾,那份同情,那份怜悯,跃然脸上。层层情感的铺垫,让阿炳的创作顺理成章。也让学生与阿炳在情感上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一致。
片段三:
全文教完后,再放音乐。
师:此时此刻你想对阿炳说什么?
生:阿炳,我为你杰出的音乐才华而感到无比自豪。
生:我同情你可怜的身世,同时我也佩服你拥有如此顽强的意志。
生:阿炳,我好想去无锡,听听那二泉的流水声。
生:我想对阿炳说,阿炳你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音乐财富,为世界人民留下了宝贵的音乐财富。
……
师:是阿,阿炳身残志坚,与命运顽强的抗争着,坎坷的经历不但没能磨灭他对生活的热爱,反而为他的创作积累的丰富的人生力炼。因此我们也要笑对生活。无论是苦是乐,那都是人生的宝贵财富。
反思:西方体验美学认为,阅读活动是文本与读者体验相融合的一种历史性的交流。要让学生产生阅读体验,就得让学生沉浸在课文丰富的情感世界中。反复诵读,涵咏,品位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主人公的情感经历。因此在学完全文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状态已经达到了一个较为理想的程度。在音乐的渲染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真情实感,也是学生对文本个性化解读的体现。在个性化的解读交流中,学生互相碰撞,互相补充,使得人物的形象越来越饱满,情感越来越复杂,符合现实。
同时让学生走出文本,去拓展,去创造,去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不仅使学生受到阿炳身残志坚的人格魅力的熏陶和感染,还会受到在人生道路上要乐观向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要倡导学生自主的走入文本,与文本进行情感上的沟通,将自己融入文本。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2
“苦难本来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悲痛、哀伤、哭泣。但是对一个命运的强者,对于敢于和命运抗争的人来说,苦难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让我们勇敢地面对苦难吧!”伴随着委婉动人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孙双金老师宣布“下课!”可是,不仅是孩子们,在座的众多听课者们也沉浸在这动人的乐章里,不忍离去。
这是在“金陵之秋全国小学语文名师精品课观摩活动”中孙双金老师执教《二泉映月》时出现的一个场景。师生缘何如此动情呢?让我们走进这节课。
乐曲:绵延不绝渐入佳境
听孙双金老师的《二泉映月》一课后,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时常在脑中萦绕,挥之不去。我相信不仅是我一个人,所有的学生和听课者都会永远记住这首曲子。那么,孙老师是用何“魔法”让这首曲子深入人们心灵的呢?
(一)
师:你对阿炳有些什么了解?
生:阿炳是一个盲人,而且他的身世很悲惨。
生:他的母亲在他四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
师:阿炳是个苦难的人,是一位民间音乐家,是一位盲人音乐家。他的`《二泉映月》代表了阿炳的最高水*,你们想听吗?
(播放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全场屏息静气悉心聆听。)
这是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第一次在会场响起,带着课前对阿炳苦难身世的大致了解,孩子们开始走近《二泉映月》。可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
(播放《二泉映月》,大屏幕出示:)
场景一: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双目失明的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二: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三:一天,阿炳生病了,烧到39、40度,浑身发抖,他又是怎么卖艺的呢?选择一个画面,想象一下。
(《二泉映月》凄苦、悲哀的旋律回荡在礼堂。)
师: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生:冬天……
生:夏天……
生:一天,阿炳生病了,发烧已经烧到了四十度……
这是《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第二次在会场响起,带着对阿炳身世的进一步了解,带着对阿炳苦难生活的想象,曲子扣动了在场每个人的心弦。
(三)
师:他深深的叹息,有人倾听吗?
生:没有!
师:他伤心的哭泣,有人倾听吗?
生:没有!
师:他激愤的倾诉,有人倾听吗?
生:没有!
师:他倔强的呐喊,有人倾听吗?
生:没有!
师:(情感激越的)没有!一个对音乐充满热爱的阿炳,一个充满音乐天赋的阿炳,只能把自己的满腔情怀倾诉给这茫茫月夜。
(播放《二泉映月》,乐声又一次响起在礼堂上空)
当二胡曲《二泉映月》第三次在会场响起的时候,人们听到的不仅仅是苦难,在悲凉的曲调中,抗争、呐喊的声音已经跳出了音符,我们听到了“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四)
师:《二泉映月》起初委婉连绵,随着乐曲的步步升高,进入了高潮,表达了阿炳对命运的抗争,在尾声中舒缓起伏,恬静激荡。谁来读?
生:(伴乐)起初,琴声委婉连绵……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学生读得全情投入,回肠荡气,字字掷地有声,读毕礼堂内教师热烈鼓掌。)
(五)
师:起初,琴声委婉连绵,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二泉优美的月夜景色。
生:我听到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
师:(播放音乐)我们一起来读这段课文,把感情投放进去。
四、五两次,当学生的朗读和着音乐在会场响起的时候,老师、学生、听课者与这首二胡名曲已经融为一体,此时的孙老师已经不是授课者,而是一位顶级的指挥家,指挥棒轻轻一挥,带着人们走进了音乐;此时的学生已不是学课文,而是在品味音乐,在乐曲声中深情地读着民间艺人阿炳的身世;此时的听课者,也不是在学习名师的讲课方法,他们忘记了笔记,融进了课堂,他们与课堂上的师生同喜同悲。
《二泉映月》听后感,
(六)
师:充满苦难人生的人太多了,度过凄惨人生的人太多了。但是有些人被苦难压倒了,在凄惨中潦倒了,这样的人是不值得被小泽征尔跪的。小泽征尔跪的是对命运抗争、对光明向往的这种不屈的精神!小泽征尔说要跪下来听《二泉映月》。今天的我们该怎样去听《二泉映月》?
生:今天我们应该用心认认真真地去体会《二泉映月》。
师:用心,让我们用我们整个心灵再一次感受那动人心弦的《二泉映月》。
(播放《二泉映月》。)
此时此刻,“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这首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带着人们走进了阿炳的一生,走进了对人生的思索之中。余音绕梁,绵延不绝。
朗读:以情激情一唱三叹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情”从何而发?孙双金老师在这节课上给了人们最好的诠释: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触摸,感情只能用感情去领悟,感情只能用感情去交融。
阿炳,这位旧社会的民间盲人艺人,离今天的孩子是遥远的;《二泉映月》这首二胡名曲,对天真单纯的孩子们来说,是陌生的。但在孙双金老师的课上,他用自身丰富的情感引领学生在多次“一唱三叹”的朗读中,积淀了情感,走近了阿炳,走近了《二泉映月》。
片段1:
师:又一个中秋夜,阿炳来到了二泉边,他听到了什么呢?一起把最后一句话读读。
生:(齐读)渐渐的,渐渐的,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阿炳他听到了什么?(相机板书: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生齐读: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生: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沉痛凄凉地)对啊,由于双目失明,阿炳再也看不到这美好的一切了。所以听着听着,渐渐的……
生:(接读:“渐渐的,渐渐的,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凄惨的琴声传遍了大街小巷!阿炳坐在二泉边,他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却听到了——“渐渐的”
生:(齐)渐渐的,渐渐的,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这个教学环节中,孙老师紧扣“叹息、哭泣、倾诉、呐喊”,饱含深情地反复引读回诵,步步为营,层层推进,在他的感染下,孩子们的情感逐渐与作者产生共鸣,走进了阿炳的内心世界。
片段2:
师:他爱着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什么支撑他?
生:音乐。
师:当阿炳沉浸在茫茫的黑夜时,他拉起了动人的曲子,他仿佛看到什么?
生:仿佛就看到了二泉美丽的景色。
生:仿佛就看到了惠山树木葱茏。
生:仿佛看到为他日夜操劳的师父。
师:是音乐给了他光明,是音乐给了他美好的世界。当阿炳身患疾病浑身颤抖的时候,他拉起那动人的琴声。他仿佛感到了什么?
生:我认为阿炳仿佛感到了他的师傅就在他身边为他指导。
生:我觉得他已经感到了他正在过着幸福安定的生活。
师:当阿炳孤身一人在冰冷寂寞的小屋里,拉起了动人心弦的琴声,他仿佛感到什么?
生:他仿佛感到了寂寞已久的孤独慢慢地远离了他。
师:是音乐安慰他孤寂的心。
生:我想说是音乐让他不再孤独,他感到很多人在陪伴着他。
师:所以是什么支撑着他苦难的生活?读——“他爱……”
生: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师:再读。
生:(情感较为充沛)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师:再读
生:(情感饱满,读得酣畅淋漓)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师: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惠山的清泉,他爱照耀清泉的月光。是音乐带给了他光明,是音乐带给了他安定幸福,是音乐安抚他孤寂的心灵。
一个旧社会的盲人民间艺人*什么战胜苦难的生活?*什么度过坎坷的一生?*什么创造出世界闻名的二胡曲?*的是他的精神支柱——音乐。孙老师紧紧抓住“他爱着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这句话,用低沉的声音、精心设计的提示语,把孩子们一步步带入阿炳苦难的生活,感受着音乐对阿炳心灵的抚慰,一字字、一句句,将学生的情感引入高潮,师生的情感产生了激烈的碰撞,于是饱含深情的朗读脱口而出,一声声,一遍遍,不是简单的朗读堆砌,而是来自天簌的深情地表白。
精神:随风入夜润物无声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可见一篇文章负载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双重情感交流。听了孙老师的课,我们感觉到:他不仅仅在引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更是在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的过程中,唤醒学生直面生活、品味生活,领悟生命的真谛。
师:小泽征尔认为应该怎么听《二泉映月》?
生:跪下来听。
师: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无比崇拜的时候才会朝他跪下。小泽征尔崇拜阿炳什么呢?他要跪阿炳什么精神呢?你说。
生:他要跪阿炳不怕苦难折磨。
生:我觉得他要跪阿炳这种目标专一,坚持不懈,而且写出这么美妙的音乐。
生:他要跪阿炳美丽的心灵和坎坷的经历。
师:他要跪坎坷的经历,凄惨的人生。他仅仅跪这吗?
生:他跪他勇敢的同病魔作斗争。
生:他跪的是阿炳对命运的抗争。(师板书:对命运的抗争)
生:(齐读〉对命运的抗争
生:他跪的是阿炳对光明的向往。(师板书:对光明的向往)
师:(充满激情地)充满苦难人生的人太多了,度过凄惨人生的人太多了。但是有些人被苦难压倒了,在凄惨中潦倒了,这样的人是不值得被小泽征尔跪的。小泽征尔跪的是对命运抗争、对光明向往的这种不屈的精神!小泽征尔说要跪下来听《二泉映月》。今天的我们该怎样去听《二泉映月》?
生:今天我们应该用心认认真真地去体会《二泉映月》。
师:用心,让我们用我们整个心灵再一次感受那动人心弦的《二泉映月》。(播放《二泉映月》。)
师:(在乐曲声中)苦难本来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悲痛、哀伤、哭泣。但是对一个命运的强者,对于敢于和命运抗争的人来说,苦难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让我们勇敢地面对苦难吧!
多么发人深省的话语!我想:学了这节课以后,在孩子们以及所有听课者的心中的,《二泉映月》这首曲子表现的不再仅仅是苦难,更有一种超越苦难,战胜苦难的精神动力。这是孙双金老师在孩子们的心中悄然播下的精神“种子”,这是对这首世界名曲的最好的诠释。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3
又翻开《二泉映月》,一种复杂的情绪涌上心头,作为老师我能理解阿炳在音乐当中所赋予的全身心的情感,如何恰当地引领学生批文入境,这应该是教学重中之重。我自然想到了用音乐。我在教学中围绕这个想法设计三个步骤:1、借助音乐激发兴趣。2、依据音乐诱导入境。3、通过音乐体会情感。尤其在第三块的教学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就是我教学中的一部分。
师:中秋之夜,瞎子阿炳又一次来到了美丽的二泉。皎洁的月光照耀着清冽的泉水,淙淙流淌的泉声拨动了饱受穷困和疾病折磨的阿炳的心弦。看,他用颤抖的手操起了琴弓;听,如泣如诉的琴声在池畔回响起来了。
(教师用诗一般的语言创设情境,一下子缩短文本与学生之间的差距,为学生较快地进入下一情境作好铺垫。)
师:听二胡曲《二泉映月》,你从音乐里听出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些什么?
生:我仿佛听到了阿炳的叹息:这痛苦的日子何时才是尽头,老天那!我饱受不幸的折磨,无从说起……
生:“我仿佛看到月光似水,静影沉壁,可双目失明的他再也看不到这秀美的景物了。月光下,他像一尊塑像*着,一言不发,一动不动。”
生:“我从音乐中感受到阿炳复杂的内心世界。他在悲伤慨叹自己的坎坷经历,漂泊无依;他在愤怒质问:月光虽明,世道却暗,泉水虽甜,人世却苦,水面虽*,人间不*;他在拼命地抗争,生活的贫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在深情赞美恩重如山的师父和给自己创作灵感的清泉明月……”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也是强烈的,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驰神往。它以特有的旋律把人带到特有的情境中。在教学中借助音乐渲染课堂气氛,不仅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还有助于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悠扬美妙,跌宕起伏的音乐给学生插上了想像的翅膀,课堂上随着音乐的高低起伏,气氛发生了变化,同学们被深深吸引了,整个个体,整个思维都投入其中。同学们很快地进入了课文的情境,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不仅走进了课文的情境,也走进了音乐的情境,甚至走进了阿炳的心境。与音乐、与阿炳发生了情感共鸣,学生就能酣畅淋漓表述心中的愿望,叙述心中的真实感受和真切情感。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4
阿炳坎坷的人生经历,与生俱来的音乐才华,成就了〈〈二泉映月〉〉这首不朽的世界名曲。课文《二泉映月》就是要向我们展示阿炳创作背后的百感交集。
片段一:
师:先请大家来听一首曲子。播放〈〈二泉映月〉〉,学生听的很入迷。猜猜老师听后最大的感想是什么?
生:伤感。
生:情绪时而激昂,时而失落。
生:心中有些愤慨。
师:你们说的都很对,老师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然而让老师感动的是这首曲子的创作者以他顽强的意志与生活抗争,他就是阿炳,我们课文的主人公。
反思:用艺术的音乐导入,创设良好的情景。以音乐作为桥梁,勾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更好的投入到与之有关的文本的学习中。再者情感上的启发往往会让人有一种欲罢不能之感,迫切的想了解与之有关的内容。这种先声夺人,在一节课的开头便能吸引学生,获得兴趣盎然的效果。为进一步指导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让学生猜猜老师心中的感想,实际上是问学生听后有什么感想。但是让学生猜,学生思想上的负担减轻了,思维也会更活跃。并且即使学生猜不出来也不会遇到冷场的尴尬,可以让其他学生接着猜,这样不漏痕迹的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想。
教师的肯定的回答,应用文本中的原话,进一步引导学生竟情感投入的文本的解读中,有助于学习的展开。
片段二:
师:你们就是那邻家的少年,你扶着阿炳来到了二泉。你听听阿炳想通过这琴声告诉你什么?
学生自由读三,四小节。
生:他想告诉我他坎坷的经历。
师:怎么坎坷,你能具体告诉大家吗?
生:双目失明,卖艺度日,穷困和疾病折磨着他。
生:还有他唯一的亲人师父也离他而去。
师:是啊,可怜的阿炳,被穷困和病魔折磨着,无依无靠。板书:师父。在此插入阿炳的身世。
让学生读课文三、四两小节。
反思:选择一个独特的切入口,对于文本的解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带着邻家少年的身份加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拉近了他们与阿炳的距离,也便于更好的走入阿炳的生活,了解阿炳创作的动机。
一连串的追问,让学生走到文字背后,阿炳的生活历历在目。学生入情入境,教师避讳浅尝辄止。要求学生能对课文中的词语进行更深入,贴切的解读。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引导,帮助学生对文本的挖掘。
阿炳身世的插入,进一步激起学生内心情感的荡漾,那份同情,那份怜悯,跃然脸上。层层情感的铺垫,让阿炳的创作顺理成章。也让学生与阿炳在情感上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一致。
片段三:
全文教完后,再放音乐。
师:此时此刻你想对阿炳说什么?
生:阿炳,我为你杰出的音乐才华而感到无比自豪。
生:我同情你可怜的身世,同时我也佩服你拥有如此顽强的意志。
生:阿炳,我好想去无锡,听听那二泉的流水声。
生:我想对阿炳说,阿炳你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音乐财富,为世界人民留下了宝贵的音乐财富。
师:是阿,阿炳身残志坚,与命运顽强的抗争着,坎坷的经历不但没能磨灭他对生活的热爱,反而为他的创作积累的丰富的人生力炼。因此我们也要笑对生活。无论是苦是乐,那都是人生的宝贵财富。
反思:西方体验美学认为,阅读活动是文本与读者体验相融合的一种历史性的交流。要让学生产生阅读体验,就得让学生沉浸在课文丰富的情感世界中。反复诵读,涵咏,品位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主人公的情感经历。因此在学完全文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状态已经达到了一个较为理想的程度。在音乐的渲染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真情实感,也是学生对文本个性化解读的体现。在个性化的解读交流中,学生互相碰撞,互相补充,使得人物的形象越来越饱满,情感越来越复杂,符合现实。
同时让学生走出文本,去拓展,去创造,去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不仅使学生受到阿炳身残志坚的人格魅力的熏陶和感染,还会受到在人生道路上要乐观向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要倡导学生自主的走入文本,与文本进行情感上的沟通,将自己融入文本。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5
《二泉映月》一直是我最喜欢的民乐之一。在兴奋的时候听它,总能使自己很快沉静下来,不至于失去自我;在忧郁的时候听它,仿佛乐曲能带走我的烦恼,让心灵有了归属;在悲伤的时候听它,更如找到了倾吐的对象,忍不住泪水潸然而下。所以,对于乐曲《二泉映月》我有一种不解的情结,无论何时听到它,总会驻足凝神,听上片刻。心中也会疑惑:为什么阿炳的乐曲能承载这么多的情感?会有如此丰富的内涵?伴随着《二泉映月》婉转回荡的乐曲声,我翻开了苏教版第十册课文《二泉映月》。琴声中,文字里,我仿佛看到阿炳正坐在月下二泉轻拨琴弦,乐声如泉水潺潺流出……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课文的这一语段,不仅很好的诠释了音乐的初始部分、表达了琴声的深刻内涵,而且还完美的呼应了课文的前三段内容。阿炳生在惠山脚下,受二泉美景的熏染,江南灵秀的山水给了他不少创作的灵感。然而,阿炳却再也无法看见。于是,一声长叹之中,阿炳陷入了美好的回忆,忆二泉美景、忆师父教诲、忆人生之路。小时的阿炳无法听知二泉流水中的种种奇妙之音,当他经历人生坎坷,饱尝人生辛酸之后,再来到泉水之边。淙淙的泉水仿佛也已经懂得阿炳的满腹愁苦,流出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
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社会是不公的,命运是不幸的,然而阿炳更是倔强的。他用琴声表达出内心的悲恻,控诉着万恶的社会,又在铮铮乐音中强烈地展示着自己的不屈服,“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执著地用音乐追求着心中的光明与幸福的生活。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舒缓——起伏,恬静——激荡,这两组看似对立的词语,却更深一层地表现了乐曲的丰富内涵。就在乐曲的千回百转之中,我们仿佛走进了阿炳的内心世界,听阿炳诉说满腔情怀之后,看他身背胡琴渐渐消失在惠山脚下,乐音却久久散之不去……《二泉映月》,乐美、文美,怎样能使学生感受到如此深邃的意境,感悟到如此丰富的内涵呢?我想,也只有创设一个乐文交融的情境,乐随文起,文伴乐悟,形成“涵咏”场。让学生从乐声中体会文本内涵,感受阿炳诉说的情怀,又从文本品读中更深地玩味乐声,领悟阿炳用乐声与命运抗争的不屈精神。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6
《二泉映月》是一首二胡独奏曲,由我国著名民间音乐家阿炳创作,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听《二泉映月》,犹如看到阿炳其人。他的悲、他的恨、他的爱,全部融化在《二泉映月》那深情感人的旋律之中。因此教学本篇课文,我充分利用这首曲子。
一、凭借乐曲,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我播放了优美凄苦的《二泉映月》,并引导学生谛神凝听:这首曲子听出了有那几段?旋律分别是怎样的?再与学生的初步甲流后,我告诉学生,这首二胡曲的讯率就是阿炳一生经历的写照?曲为心声,阿炳的甚或经理是怎样的呢?这样顺利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情感,激发他们自主阅读课文的强烈欲望。
二、依据乐曲,诱导入境。
课文第五自然段采用了琴声和心声交替出现的写法,用文字的形式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优美旋律。如何使学生进入这段文字所描绘的意境之中呢?一方面,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以及所看到的电影、电视中关于月夜美景、山泉流淌、月映池面的镜头,展开合理的想象,将乐曲和相应的画面来链接起来;另一方面,让学生边倾听乐曲,边朗读课文。这样,学生的视觉、听觉同时发挥作用,就容易进入一种曲中有文、文中有曲的美妙意境中。学生在倾听琴声的同时也在倾听着阿炳的心声。从而实现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阿炳的情感交流,让学生的心跟着阿炳,跟着阿炳的音乐一同跳跃。
三、通过乐曲,体会感情。
教学结束时,学生通过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对听《二泉映月》的态度,领会阿炳对命运抗争、对光明向往的抗争精神,极巧妙地突出了中心。此时,感受《二泉映月》那动人心弦的乐曲,师生共同沉浸在乐曲的意境、人生的思索之中。
反思:
这篇课文我曾经教学过多次,可终因学生走不进这首曲子,比明白这首曲子表达的内涵成为我一人在那“自读自讲字赏”这首曲子的“孤芳自赏”的境界。本节课,我在强调学生自读自悟课文内容,搜集交流阿炳有关资料的基础上,以乐曲贯穿课堂始终,学生们竟然很快在文中找到与乐曲相对应的阿炳的生活经历。我想,他们感受到了《二泉映月》。
但让在课堂上也有不如意的地方,学生的发言面还不够广,这说明这堂课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是处在听别人讲解的状态。追求理想课堂,我还需要不断努力!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7
《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文质兼美,但由于篇幅较长,难点很多,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课文前半部分讲述了阿炳苦难的人生:自幼丧父丧母,中年得眼疾双目失明。晚年生活穷困卖艺度日。后半部分讲述了阿炳创作了《二泉映月》,重点描绘了乐曲的旋律以及作者听的感受(也是阿炳内心的写照)。我在反复读文、揣摩思考之后,觉得要把握好两点:1、阿炳的苦难。2、音乐的内涵。
我觉得这两点读清楚了,那么就抓住了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即:1、理解重点语句,体会阿炳生活的苦难。2、借助重点语句和乐曲声,体会《二泉映月》所表达的情感。在这两点都落实好的基础上,学生就容易感受到阿炳虽苦犹争的精神。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提取出“坎坷”一词,通过 “双目失明”“卖艺度日”两个高度概括阿炳一生的词语,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补白,感受阿炳充满苦难的现实生活。学生的想象出乎我的预料,学生用生动的语言、典型的细节描写出阿炳卖艺的艰难。第一个课时目标水到渠成就完成了。
本课教学重难点是体会乐曲旋律变化及乐曲丰富的内涵。教学中,我让学生先听乐曲,再让学生读文,划出描写旋律变化的句子和乐曲表达的内涵的句子,在读中体会。本来我设计了个别读、指导读、男女合作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以期对乐曲内涵有更深入的理解。但由于前边耗时较多,读得不够,朗读形式比较单一。也可能是这个原因吧,为了引导学生体会阿炳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我补充了一些课外的资料,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说:这样的音乐,只能跪下来听。我问:小泽征尔跪的是什么?而学生却不能结合文本去理解阿炳的精神。
回想整个课堂,从学生的学习状况来看。就本课而言,学生理解不了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仅仅觉得这首曲子很凄凉、忧伤;对阿炳的苦难感受深刻,对他在音乐中表现出来的抗争精神体验不深。虽然有文本对音乐的解读,可学生却全然不理会,只谈自己的感受,即使课文讲完了还停留在这个层次上。虽然我们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而这样的体验应该随着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而深入,而学生的体验却一直处在浅层次上。自我感觉教学中课堂的氛围、引导是比较到位的,为什么还会出先这种情况。我想了很久,暂时用学生的原文意识还不够来解释吧。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8
最近上了《二泉映月》一课,这一课的重点在于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过程。于是在第一次试教时,我想通过对第五自然段描述音乐和情感的这部分来分层次的体会音乐中所体现的情感。如起初的音乐委婉连绵,好似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我让学生读了之后就在文中找到相应的表现惠山二泉优美景色的文字,找写阿炳所走过的人生道路的段落,一一地去落实,通过朗读来体会阿炳的内心世界。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学生好像始终是停留在表面,不能够更深一层地去体会阿炳的内心。
在和刘*进行了一番交流后,让我收获颇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具有工具性,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用语文来交流,如写、说等,在第三学年段就应该落实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在教学当中引导学生去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在阅读教学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而不是单一的在作文课当中才教写作文,只有真正地做到了读写结合,学生的写作水*才能够达到另一水*。而在这一课当中我只注重了“内容”到“内容”的衔接,没有让学生通过深入地理解文章的遣词用句,所以学生学到的东西很表面。学生要获得的是对自己的今后有用的东西,而这些就像树根一样,只要这些树根长好了,就能够吸收更多的营养,长成参天大树。那么在这一课当中有哪些值得我们去探讨,真正的是让学生要学的东西呢?比如说:这一课中“渐渐地”的连用、环境的描写、叙述音乐要表达的内涵的文章结构等,这些都是学生要积累的知识。
于是我进行了第二次试教,我抓住了一个主线,文章是怎样通过文字让我们感受到了阿炳的“不屈不挠、对生活、对音乐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的精神呢?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之后,再让学生交流,老师这时就可以在学生的回答当中加以引导和小结方法,这节课就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通过两次的试教,我最大的收获和感触就是深入研读课标,把课标与本课的教学结合起来,你会发现这一课中要教给学生的应该是什么。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9
《二泉映月》是一篇很让人感动的文章,还没有上的时候,有几个学生就对我说:“老师,这篇文章很感人,好美啊?学生的话给了我压力,在学生眼睛里,文章师如此的美,万一我上的让他们感觉不到美怎么办呀?我一遍又一遍的读,文章的确很感人,生动记录了他热爱音乐,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故事,音乐记载了他苦难坎坷的一生。但是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他们很难领悟文章的中心一例音乐要告诉我们的情感,因此,我在课堂中多次用了音乐,想借此烘托气氛,让学生尽快进入文中,我的设计这样的:用音乐渲染激情,上课出世课题前,我先播放《二泉映月》,让优美凄苦的乐声把学生的深思凝聚起来,带入一个优美的意境中,接着引入课题:这段旋律你们熟悉吗?教什么名字?引入课题并板书,接着让学生质疑:你最想了解什么?随着学生一个有一个问题的提出,就让他们带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课文朗读,以及让学生将自己最喜欢读的段落多读几遍,文第二课时做准备,第二课时,我是用重组的方式(这也是借鉴了其他老师的方式),以文章的45自然段作为中心,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这句带到了文章的第一小节,随即让学生积累描写环境优美的词语,;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带到文章第二自然断,体会师父对“我”的重要性,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机学习文章第三自然断,想象阿炳失明后的生活是如何的,让学生在想象重感受阿炳对音乐的热爱,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也用到了音乐,让学生学习第五自然断的时候,我自己配乐朗读让学生找描写全省的句子,以及着泉声告诉人们什么?在指导朗读后的齐读我也用了音乐做背景,课后自己还吁了一口气,感觉很顺利。
《二泉映月》中不同的音乐代表了作者不同的心声,赞叹,思念,思索,这些不同的情感音乐也是不同的。仔细一想,对啊,我最初用音乐不就是想为课堂烘托气氛吗?让学生更快的进入文章,回想,音乐用对的地方似乎只有第一课时一开始,一下就将学生带入氛围中,定了感情基调,在第二课时,我很多地方都重复用了一段音乐,此时的音乐对学生理解课文似乎没有什么作用了,因为在文章司五自然断描写的是作者激动的内心,此时的音乐是激昂的,而我却用了一段抒情的做铺垫,感情基调渲染错了,虽然大部分学生可能辨别不出来,但是,既然你用了音乐为什么不用在刀口上,后面犯的错误更大,当学习到: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学生学的也不错,于是指导朗读了,为了让学生读得更到位,我配乐了,是乐曲的一开始部分,接下来的怀念师父,思索自己的人生道路,我都用了一样的音乐辅助学生朗读,此时的音乐仅仅是作秀了,真是可悲啊!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10
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读准多音字“强”的不同读音。
3、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二、 重点和难点
通过朗读、感悟并背诵课文,从而体会盲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及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
三、 教学准备:
挂图或投影、配乐歌曲《二泉映月》、配乐朗诵带、搜集有关阿炳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播放《二泉映月》)你听过这首曲子吗?能向我们介绍一下吗?
(出示华彦钧的挂图)
1、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 哪几自然段写了《二泉映月》的诞生过程?
二、检查预习,初读感知。
出示生字词小黑板。
1、这些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2、小结,指导书写:
锡、坎、坷、腾、跌、饶:左右结构,左*齐上,左让右。
葱:上中下结构,上下宽出,中间收拢。
疾、厉:半包围结构,冲出包围。(师巡视)
3、齐读生字词。
4、你用什么方法理解了哪些词的意思?
5、分自然段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6、哪几自然段写了《二泉映月》的诞生过程?
3、 小结分段及段意。
三、学习第一段
1、 指读第一段,思考:你对二泉有什么样的印象?
2、 讨论交流:你喜欢这样的景色吗?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四、 学习第一段
1、指读第一段,思考:你对二泉有什么样的印象?
2、讨论交流。
五、小结: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10篇(扩展3)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泉映月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1
教学《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阿炳的身世,了解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我让学生学习了《瞎子阿炳的故事》、“《二泉映月》在国际乐坛”这两篇文章,并举办了五年级民乐欣赏——阿炳作品欣赏会。情境导入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接着让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阿炳的资料学生听二胡曲《二泉映月》。交流资料,初步了解阿炳。了解《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利用音乐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学生全神贯注地倾听《二泉映月》。
初读感知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出示自学思考题:划出生字,读准字音,理解意思,读顺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学生自学,思考问题。
精读感悟学习第5自然段。听音乐用一句话谈感受。阿炳用心演奏音乐,你们用心领悟音乐,所以感受都很准确。课文哪一自然段集中体现了这首名曲所体现的内容和意境?找出来,仔细朗读体会。自由读,找出表现阿炳演奏二胡时的动作的语句,用“——”划出;找出描写琴声变化的语句,用浪线划出,找出琴声所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用“( )”标出。小组讨论。听音乐谈感受。回答问题。小组交流学习。组织全班讨论。听配乐朗读。想象当时的情景。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由的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这堂课的学习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学生用心去听、看、读、想,立体地、多角度地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形象美、意蕴美和音乐美积极主动地学习,这种学习是发现式的学习、探究式的学习。
指导精读其余部分。阿炳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创作出这样内涵丰富、动人心弦的乐曲?读读其他部分,看看阿炳“积淀已久的情怀”从何而来。1、播放“秀美的惠山”录象片段,谈感受。2、体会师父对阿炳的启迪和教育。3、阿炳虽然饱受穷困和疾病折磨,但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正是这长期积淀在胸的种种情怀,化作创作的灵感,孕育出了不朽的名著《二泉映月》。齐读课文。谈感受。交流师父对阿炳的启迪和教育
积累内化指导背诵4、5自然段现在你就是那个中秋之夜搀扶阿炳来到二泉的少年,请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用一段话说出来。引背、自由背、齐背。自己思考,同桌练习说,指名说,评议。学生能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课堂延伸请同学们播放自己搜集的民乐。播放音乐,欣赏音乐。学生通过交流了解了我国的一部分民族音乐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课外拓展认真观察月夜景色,像阿炳一样全身心去体验感受,捕捉美好的景物,写一段话。课后观察月色,写一段话。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内容加以延伸,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给学生一个锻炼的机会。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到了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也感受到了他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2
《二泉映月》是一首二胡独奏曲,由我国著名民间音乐家阿炳创作,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听《二泉映月》,犹如看到阿炳其人。他的悲、他的恨、他的爱,全部融化在《二泉映月》那深情感人的旋律之中。因此教学本篇课文,我充分利用这首曲子。
一、凭借乐曲,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我播放了优美凄苦的《二泉映月》,并引导学生谛神凝听:这首曲子听出了有那几段?旋律分别是怎样的?再与学生的初步甲流后,我告诉学生,这首二胡曲的讯率就是阿炳一生经历的写照?曲为心声,阿炳的甚或经理是怎样的呢?这样顺利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情感,激发他们自主阅读课文的强烈欲望。
二、依据乐曲,诱导入境。
课文第五自然段采用了琴声和心声交替出现的写法,用文字的形式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优美旋律。如何使学生进入这段文字所描绘的意境之中呢?一方面,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以及所看到的电影、电视中关于月夜美景、山泉流淌、月映池面的镜头,展开合理的想象,将乐曲和相应的画面来链接起来;另一方面,让学生边倾听乐曲,边朗读课文。这样,学生的视觉、听觉同时发挥作用,就容易进入一种曲中有文、文中有曲的美妙意境中。学生在倾听琴声的同时也在倾听着阿炳的心声。从而实现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阿炳的情感交流,让学生的心跟着阿炳,跟着阿炳的音乐一同跳跃。
三、通过乐曲,体会感情。
教学结束时,学生通过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对听《二泉映月》的态度,领会阿炳对命运抗争、对光明向往的抗争精神,极巧妙地突出了中心。此时,感受《二泉映月》那动人心弦的乐曲,师生共同沉浸在乐曲的意境、人生的思索之中。
反思:
这篇课文我曾经教学过多次,可终因学生走不进这首曲子,比明白这首曲子表达的内涵成为我一人在那“自读自讲字赏”这首曲子的“孤芳自赏”的境界。本节课,我在强调学生自读自悟课文内容,搜集交流阿炳有关资料的基础上,以乐曲贯穿课堂始终,学生们竟然很快在文中找到与乐曲相对应的阿炳的生活经历。我想,他们感受到了《二泉映月》。
但让在课堂上也有不如意的地方,学生的发言面还不够广,这说明这堂课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是处在听别人讲解的状态。追求理想课堂,我还需要不断努力!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3
《二泉映月》是苏教版第十册上的一篇课文,虽然文质兼美,但由于篇幅较长,难点很多,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文中有很多生字、生词,特别是描写乐曲旋律变化的词语,用的几乎是音乐上的专业术语,再加上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离现在的孩子也比较遥远,体会他的坎坷经历也不太容易。于是,我在反复读文、揣摩思考之后,决定采用“创设情境、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方法进行本课教学。教学课文第3、4自然段,体会“坎坷”时,我抓住重点句让学生读文体会,再创设情境,进一步体会,在反复地品读中感悟,又在感悟中去品读,从而能深入地了解阿炳不*静的内心世界,为理解《二泉映月》这首乐曲作好铺垫。
本课教学重难点是体会乐曲旋律变化及乐曲丰富的内涵。教学中,我让学生先听乐曲,对乐曲有初步的感知。再让学生读文,划出描写旋律变化的句子,在读中体会。第二次听乐曲,我配合乐曲旋律变化进行讲解,并让学生边听边想象,阿炳用琴声在倾诉什么?引导学生逐步地了解乐曲的丰富内涵。其中,我设计了个别读、指导读、分角色读、示范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以期对乐曲内涵有更深入的理解。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同时,我注意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引导学生体会排比句的妙用及段落的结构方式。
教学结束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这首动人心弦的二胡曲,仅仅是阿炳对自己坎坷经历、痛苦生活的倾诉吗?现在,你对这位盲艺人阿炳是否有了更深的了解?旨在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让学生自由表达,同时,不知不觉地进行一次自我教育,从而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这堂课,我曾在去年的“三市”交流活动中展示过,听课的老师及专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尤其是课堂情境的创设,教师富有激情的话语,为学生营造了诗意的课堂。这次,在我校举行的“一日教研”活动中,我再次上这一课,并保持了以往教学设计中的优点,。课前,我进行了试教,并根据老师们的建议做了适当的改进,将比较句子的教学删去,使得教学环节更紧凑,同时,加强了对重点词句的指导、朗读、感悟,使课堂教学更真实、朴实、扎实。
反思这堂课教学,我自己感觉有以下几点做得不够到位:
一是对学生情绪的调控不够有力。由于我班去年已经上过这课,孩子们没有新鲜感,有的孩子知道但不愿发言,有的孩子听课不够专心,有时答非所问,因而对老师的情绪也产生一定的影响,高潮不够突出,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是对时间把握不够有效,课堂前松后紧,前面铺垫太多。虽然对阿炳的坎坷经历体会较深刻,但对乐曲丰富内涵的理解就显得不够到位,谈得不够深,读得不够透。为了完成即定的教学任务,最后只好拖堂。
有人说:“教学是遗憾的艺术”,通过不断地反思与总结,但愿这样的遗憾越来越少。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4
最近上了《二泉映月》一课,这一课的重点在于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过程。于是在第一次试教时,我想通过对第五自然段描述音乐和情感的这部分来分层次的体会音乐中所体现的情感。如起初的音乐委婉连绵,好似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我让学生读了之后就在文中找到相应的表现惠山二泉优美景色的文字,找写阿炳所走过的人生道路的段落,一一地去落实,通过朗读来体会阿炳的内心世界。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学生好像始终是停留在表面,不能够更深一层地去体会阿炳的内心。
在和刘*进行了一番交流后,让我收获颇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具有工具性,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用语文来交流,如写、说等,在第三学年段就应该落实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在教学当中引导学生去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在阅读教学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而不是单一的在作文课当中才教写作文,只有真正地做到了读写结合,学生的写作水*才能够达到另一水*。而在这一课当中我只注重了“内容”到“内容”的衔接,没有让学生通过深入地理解文章的遣词用句,所以学生学到的东西很表面。学生要获得的是对自己的今后有用的东西,而这些就像树根一样,只要这些树根长好了,就能够吸收更多的营养,长成参天大树。那么在这一课当中有哪些值得我们去探讨,真正的是让学生要学的东西呢?比如说:这一课中“渐渐地”的连用、环境的描写、叙述音乐要表达的内涵的文章结构等,这些都是学生要积累的知识。
于是我进行了第二次试教,我抓住了一个主线,文章是怎样通过文字让我们感受到了阿炳的“不屈不挠、对生活、对音乐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的精神呢?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之后,再让学生交流,老师这时就可以在学生的回答当中加以引导和小结方法,这节课就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通过两次的试教,我最大的收获和感触就是深入研读课标,把课标与本课的教学结合起来,你会发现这一课中要教给学生的应该是什么。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5
《二泉映月》是一篇很让人感动的文章,还没有上的时候,有几个学生就对我说:“老师,这篇文章很感人,好美啊?学生的话给了我压力,在学生眼睛里,文章师如此的美,万一我上的让他们感觉不到美怎么办呀?我一遍又一遍的读,文章的确很感人,生动记录了他热爱音乐,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故事,音乐记载了他苦难坎坷的一生。但是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他们很难领悟文章的中心一例音乐要告诉我们的情感,因此,我在课堂中多次用了音乐,想借此烘托气氛,让学生尽快进入文中,我的设计这样的:用音乐渲染激情,上课出世课题前,我先播放《二泉映月》,让优美凄苦的乐声把学生的深思凝聚起来,带入一个优美的意境中,接着引入课题:这段旋律你们熟悉吗?教什么名字?引入课题并板书,接着让学生质疑:你最想了解什么?随着学生一个有一个问题的提出,就让他们带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课文朗读,以及让学生将自己最喜欢读的段落多读几遍,文第二课时做准备,第二课时,我是用重组的方式(这也是借鉴了其他老师的方式),以文章的45自然段作为中心,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这句带到了文章的第一小节,随即让学生积累描写环境优美的词语,;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带到文章第二自然断,体会师父对“我”的重要性,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机学习文章第三自然断,想象阿炳失明后的生活是如何的,让学生在想象重感受阿炳对音乐的热爱,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也用到了音乐,让学生学习第五自然断的时候,我自己配乐朗读让学生找描写全省的句子,以及着泉声告诉人们什么?在指导朗读后的齐读我也用了音乐做背景,课后自己还吁了一口气,感觉很顺利。
《二泉映月》中不同的音乐代表了作者不同的心声,赞叹,思念,思索,这些不同的情感音乐也是不同的。仔细一想,对啊,我最初用音乐不就是想为课堂烘托气氛吗?让学生更快的进入文章,回想,音乐用对的地方似乎只有第一课时一开始,一下就将学生带入氛围中,定了感情基调,在第二课时,我很多地方都重复用了一段音乐,此时的音乐对学生理解课文似乎没有什么作用了,因为在文章司五自然断描写的是作者激动的内心,此时的音乐是激昂的,而我却用了一段抒情的做铺垫,感情基调渲染错了,虽然大部分学生可能辨别不出来,但是,既然你用了音乐为什么不用在刀口上,后面犯的错误更大,当学习到: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学生学的也不错,于是指导朗读了,为了让学生读得更到位,我配乐了,是乐曲的一开始部分,接下来的怀念师父,思索自己的人生道路,我都用了一样的音乐辅助学生朗读,此时的音乐仅仅是作秀了,真是可悲啊!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6
紧抓“奇妙的声音”走近人物,体会人物的“心声”走进人物的内心:学生理解阿炳的“心声”是个难点,也是重点,只有将阿炳的心声理解了,才能理解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冲动。《二泉映月》的创作是因阿炳对生活的感悟,是情感到了极限的流露。
因此,我在组织教学时抓住“月色”与人物的变迁,人物的变迁是理解的重点。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文本对话,与人物对话,发现人物情感的复杂。学生的一点感悟教师要善于引导,一步一步的走近人物,感受人物,从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样就水到渠成的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的到了位,也就自然地理解了阿炳成功创作《二泉映月》的原因了。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7
当悦耳动听的音乐铃在耳边荡漾开去的时候,我与我的学生都在心底松了一口气:终于,《二泉映月》欣赏“完”了,也欣赏“懂”了!面对着一张张因收获而快乐的脸庞,注视着一双双因兴奋而清亮的眼睛,我又一次想到了“以人为本”这个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的,课程改革最关键的是改变过去教师“满堂灌”的现象,聚焦于学生的探究、发现、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其交流合作的能力;不是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要使学生在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获得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今天,当我与我的学生感受着《二泉映月》那优美而又激昂的旋律美时,震撼着阿炳坚强又正直的人格美时,我欣喜地发现:原来学生可以更美的!
一、“个性飞扬”是美
新课程告诉我们: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要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我欣赏学生在课堂上的“个性飞扬”,那是自信、智慧的涌动,那是主体能动性的张扬。如何让课堂成为学生“个性飞扬”的舞台呢?以往,我的备课本中对于学生的朗读指导总是写得极尽详细,初看颇有针对性,实质却完全是我的朗读模式。我以我的感悟去要求学生,把我的感情强加于学生,学生只是我的朗读工具。他们也许不懂课文,但可以煞有其事地“读”课文;他们也许不明白为何要这样读,却依然读得“有声有色”……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情皆美的文章,初读此文,我便被文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空灵意境所吸引,更被蕴藏于文字但又淋漓尽致流露出的精神美所感染,而当我聆听完那举世闻名的二胡独奏《二泉映月》后,内心更是震撼!这是一篇适合朗读,而且需要通过朗读来感悟的课文。我该怎样来指导学生朗读呢?“倾听孩子的声音”,脑海中飞快地闪过这一新课程亮点。我精神一振:为何不能在课堂上让学生“倾诉自己的感情”呢?听听他们是怎样欣赏《二泉映月》的?于是,我在备课本上写下了这样一番设计:第一教时,先以音乐导入,在优美又激昂的旋律中帮助学生奠定感情基调——对曲子创作者的敬佩。然后给予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学生在敬佩与好奇的情感驱使下,必然会兴趣昂然地开始自己的朗读。学生准备充分之后进行首次朗读反馈。只要求学生读,而不需要谈“为什么这样读”。接着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确定学生理解的难点,作为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第二教时,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课文之后再次清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这次应告诉大家“为什么这样读”。两次朗读,各有侧重,且逐层深入。前者是感悟的起点,后者则是理解后的感悟。
忐忑不安地开始上课,下课时却欣喜万分:初次朗读首先成为学生的“兴趣”时,他们大胆尝试,敢于思索,通过自己独特的朗读表达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的也许读得不够流利,但那份认真却使人欣慰;有的理解也许还不够深入,但自信却可见一斑……随着感悟的深入,理解的透彻,学生对于阿炳知道得更多,对于《二泉映月》也“懂”得更多。于是再次“朗读”便成为了学生表达情感的“需要”。他们通过朗读演绎着内心深处对课文的欣赏,对阿炳的崇敬,对曲子的喜爱……于是乎,有的同学配乐朗读,声情并茂;有的同学小组合作,情感共鸣;有的则激情昂扬,鼓舞人心;更有甚者有声有色地朗诵,使人震撼…….看着这“个性飞扬”的一幕幕,我感到了美!
二、“合作探究”是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小学语文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方面能起巨大作用。为了真正还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我作了一番大胆尝试:尝试让学生自己走近阿炳,尝试让学生与阿炳对话,与文本对话,尝试让学生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尝试让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为此,《二泉映月》第二教时便有了这样的构思:
一、创设情境,感悟内心
学生轻轻地自读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想,读懂了什么,读不懂的地方可把句子画出来,然后交流理解。
1.分享读懂的快乐。
2.提出读不懂的地方。
3.结合课文第3小节与课前搜集的资料合作解决疑问。
二、精读感悟,品味赏析
1.引读有关课文:听着,听着,阿炳的心——,他禁不住——。他要通过——,把——情怀,倾吐给——。
2.质疑:读到这儿,你觉得我们该研究什么问题了?
3.合作研究。
4.讨论交流。
当我终于把这设计定稿时,我很是担心:学生会质疑吗?他们能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吗?合作研究能解决问题吗?这一连串的“害怕”使我的心悬了起来。终于到了关键性的时刻:引读第五自然段的开头后,我静待着同学们提出该“研究”的问题。“阿炳怎样通过琴声来倾吐自己的情怀?”我惊喜啊,这不正是课文的重点吗?学生能一下子点出来,多棒呀。“阿炳想通过琴声倾吐自己怎样的情怀呢?”我又一次露出了喜悦的笑容。这个问题正是我们这节课理解的难点,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读懂了整篇文章。学生果然也急于解决他们想知道的问题。于是,小组合作研究,通过读课文,听音乐,看资料,津津有味地讨论交流。最后,大部分同学都明白了阿炳通过琴声曲调的变化起伏抒发了他内心对音乐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表达了对命运的抗争,更倾诉了对生活、家乡、大自然的热爱……此时,我心中的“石头”完全落了地,被惊喜笼罩住了的我豁然感到:“自主探究”原来是这样美丽!
三、“童心闪烁”是美
一直以来,黑板是教师的“专用地”。教师可以在上面“指点江山”,学生面对的完全是教师的“蓝图”,他们往往是被动地接受,被动地理解,即使教师漂亮的板书是对课文最简洁的概括,生动的板画是对课文最形象的再现,学生也是完全被动的接受者,面对“神圣”的板书,他们不敢思索,也不能质疑。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假如真还给学生“自主”,那么这一块历来被学生视为“圣地”的黑板是否也应该成为 学生的“用武之地”呢?《二泉映月》第二教时的后半部分设计让我领略到了学生无穷的智慧。黑板上书写着不仅仅是他们智慧的见解,更是一颗颗闪亮的“童心”。
课堂已接近尾声,学生已顺利地解决了自己提出的问题。在乐曲的感染之下,又一次投入地朗读课文。这一次,他们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读的,那抑扬顿挫的语调饱含着对乐曲的欣赏,那真情流露的眼神流淌着对阿炳的崇敬。看着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我激动极了:“这么美的景色,这么美的旋律,这么美的情感已深深感动了我。我相信:同学们也一定陶醉其中,被阿炳杰出的音乐才华和顽强的奋斗精神所感动!此时此刻,你心目中的阿炳一定十分高大吧!那就请你在黑板上倾诉你对阿炳的崇敬,写出阿炳最令你感动的品质或精神吧!“刹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不再沉默是金,也不再犹豫不决,而是跃跃欲试,小手林立,因为他们内心的情感澎湃着,激动涌流着,他们愿意通过板书来倾吐这种感动。于是,黑板上便有了一颗颗闪闪的童心,一份份纯洁的童真。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8
《二泉映月》是一篇很让人感动的文章,文章生动地记录了阿炳热爱音乐,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故事,音乐记载了他苦难坎坷的一生。但是由于学生生活环境与时间跟课文内容的差距,他们领悟文章的中心——音乐要告诉我们的情感,有一定困难。因此,我在课堂中两次用了音乐,一处放在开课处,想借此烘托气氛,让学生尽快进入情境,一处放在结课处,力求通过全文的感悟,让学生在乐曲声中得到更深的领悟。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用音乐渲染激情,上课伊始出示课题后,立刻播放《二泉映月》,让优美凄苦的乐声把学生带入一个优美的意境中,接着引入主题:告诉老师,这悠扬的琴声,让你听到了什么?接着对学生质疑:阿炳这位民间艺人为什么能够创作出这样动人的音乐呢?随着问题的提出,让他们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找带有“听”字的句子,将教学引入第2自然段。用第2自然段中小阿炳什么声音也没有听到与4、5自然段中长大后的阿炳听到了叹息、哭泣、倾诉、呐喊作对比。引导学生找出阿炳听到叹息、哭泣、倾诉、呐喊声的关键词,启发讨论:为什么阿炳能听到叹息、哭泣、倾诉、呐喊声?在情境说话练习及感情朗读训练中,进一步体会阿炳的苦难人生,阿炳听到的这些声音正是他苦难一生的真实写照,从而激发学生对阿炳的无限同情之情。紧接着,情感激昂地连用4句“有人倾听吗?”将学生的情感尽情激发出来,引入高潮。学生有了情感的积淀,对描写阿炳创作《二泉映月》及《二泉映月》旋律的语句理解、体会得比较到位,此时趁热打铁,强化感情朗读训练收到了很好效果。再放音乐升华情感。由于教师教学机智不够,课堂未能达到尽善尽美高度,力求不断进取。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9
《二泉映月》是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教学中我充分创设情景,以情感为纽带,让学生置身于浓浓烈烈的情感体验之中,把蕴含于语言文字中的情感读懂悟透,以获得真真切切的情感熏陶,努力体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找描写“二泉映月”这一道亮丽风景的语句,找到后反复朗读、品味、想象,在学生充分领略这如诗如画、像梦一样令人陶醉的美景后,我话锋一转,反问学生这样美的景色阿炳看到了吗?这样美的景色对阿炳来说只意味着什么?学生马上领悟到这些对阿炳来说,除了黑暗还是黑暗,除了孤独还是孤独。通过强烈的对比,学生对阿炳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但此时学生对阿炳的坎坷一生并没有深刻的理解,所以我趁热打铁,让学生在文中找阿炳有怎样不幸的人生经历。找到描写阿炳不幸遭遇的语句后,我紧紧抓住“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这句话让学生展开想象:阿炳是怎样卖艺度日的?学生的想象精彩纷呈。学生真正走进了阿炳的内心世界,接着我顺势而导,阿炳有许多许多的话要诉说,他把这一切的一切都融入到了这动人的琴声中,我马上播放《二泉映月》这首二胡曲。学生听完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后,我让学生简单谈谈感受,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又让学生初步感知这首曲子的内涵。随后我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与乐曲对应的语句,反复朗读感悟,知道这琴声就是阿炳的.心声。
课程即将结束时,我适当地进行了拓展,出示了小泽征尔指挥演奏《二泉映月》的资料,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了这首曲子的影响巨大,又让学生再次感受到了阿炳不屈不挠的精神。
反思这堂课,我自己感觉有以下几点做得不够到位:
一是没有充分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虽然我自始至终饱含激情,但不少学生并没有真正动起来。究其原因,我感到是因为我为了能按时把要讲的内容讲完,给学生思考感受的时间不够充分所导致。
二是有些地方没有讲深讲透。如“饱经风霜”这个词,如果能在学生想象阿炳怎样卖艺度日时,再让学生想象一下阿炳脸的变化,相信学生对阿炳的坎坷人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相信通过不断反思,这样的遗憾一定会越来越少。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10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情皆美的文章,初听音乐,我就被乐中空灵意境所吸引,读完文章又被阿炳那坚强的精神所震撼。这样的文章适合朗读。教完课文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教材的把握较准确。
在上课之前,我认真研究了文本,觉得要把握好两点:1、阿炳的苦难。2、音乐的内涵。前半部分讲述了阿炳苦难的人生:自幼丧父丧母。中年得眼疾双目失明。晚年生活穷困卖艺度日。后半部分讲述了阿炳创作了《二泉映月》,重点描绘了乐曲的旋律以及作者听的感受。(也是阿炳内心的写照)。从这两点出发来感受阿炳虽苦难但抗争、追求的精神。
二、用音乐渲染课堂气氛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也是强烈的,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驰神往。它以特有的旋律把人带到特有的情境中。在教学中借助音乐渲染课堂气氛,不仅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还有助于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悠扬美妙,跌宕起伏的音乐给学生插上了想像的翅膀,课堂上随着音乐的高低起伏,气氛发生了变化,同学们被深深吸引了,整个个体,整个思维都投入其中。同学们很快地进入了课文的情境,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不仅走进了课文的情境,也走进了音乐的情境,甚至走进了阿炳的心境。与音乐、与阿炳发生了情感共鸣,学生就能酣畅淋漓表述心中的愿望,叙述心中的真实感受和真切情感。
三、用语言创设情境
阿炳生活的年代离我们已经有几十年了,怎样拉近学生和阿炳的距离,让学生走进阿炳的内心世界呢?我让学生闭眼想象“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凛冽,双目失明的阿炳怎样卖艺?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怎样卖艺?一天,阿炳生病了,烧到39度,40度,他又是怎样卖艺的?”学生大胆想象,体会阿炳生活的苦难。
遗憾的是,在引导学生体会阿炳虽苦犹抗争的时候,没有让学生自己去总结,而急于把自己的结论宣布,造成学生的被动。因此一定要警告自己要耐得住性子,让学生去感受,去尝试,去争取,去揭示,教师只做引导者,帮助者。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11
《二泉映月》是一篇很让人感动的文章,还没有上的时候,有几个学生就对我说:“老师,这篇文章真感人啊!”学生的话给了我压力,在学生眼里,文章是如此的令人感动,万一我上的让他们感觉不到感动怎么办呀?我一遍又一遍的读,文章的确很感人,生动记录了阿炳热爱音乐,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故事,音乐记载了他苦难坎坷的一生。但是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他们很难领悟文章的中心——音乐要告诉我们的情感,因此,我在课堂中两次用了音乐,一处放在开课处,想借此烘托气氛,让学生尽快进入情境,一处放在结课处,力求通过全文的感悟,让学生在乐曲声中得到更深的领悟。
我的设计是这样的:用音乐渲染激情,上课出示课题后,我立刻播放《二泉映月》,让优美凄苦的乐声把学生的深思凝聚起来,带入一个优美的意境中,接着引入主题:告诉老师,这悠扬的琴声,让你听到了什么?接着对学生质疑:阿炳这位民间艺人为什么能够创作出这样动人的音乐呢?随着问题的提出,让他们带着问题自读课文,疏通生字词。随后通过让学生找带有“听“字的句子,将教学引入第2自然段。
用第2自然段中小阿炳什么声音也没有听到与4、5自然段中长大后的阿炳听到了叹息、哭泣、倾诉、呐喊作对比。引导学生找出阿炳听到叹息、哭泣、倾诉、呐喊声的关键词(双目失明、卖艺度日),其中穿插了情境说话练习及感情朗读训练,进一步体会阿炳的苦难人生,激发对阿炳的无限同情。紧接着,情感激昂地连用4句“有人倾听吗?”将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引入高潮。学生有了情感的积淀,对描写阿炳创作《二泉映月》及《二泉映月》旋律的语句理解、体会得比较到位,此时趁热打铁,强化感情朗读训练收到了很好效果,教师的适机范读,更是博得了学生的阵阵掌声。
教学的另一个亮点在通过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对听《二泉映月》的态度,领会阿炳对命运抗争、对光明向往的抗争精神,极巧妙地突出了中心。此后,再次感受《二泉映月》那动人心弦的乐曲,师生共同沉浸在乐曲的意境、人生的思索之中。
其实不然:
由于此次教学任务较紧,教学前准备欠充分,加之教学设计中借鉴了他人的设计理念,教案记得不熟,影响了情感的表达、宣泄。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多地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更好地钻研教材,设计出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案。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12
近日,我们名师工作室在东关小学组织了听评课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讲的是《二泉映月》一课。《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对于学生来说要想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因而只有了解阿炳的一生所遭遇的不幸,走进阿炳,走进《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才能达到感情上的共鸣。
课前我和名师工作室的成员马雪莲老师进行了研讨,共同设计了这课的教学思路。课后我们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在王英主任的带领下又进行了说课评课。工作室的成员一致肯定了这节课的教学思路设计合理,老师能通过自己的激情渲染,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体会阿炳的坎坷经历,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走进阿炳的世界。拓展资料恰到好处。同时指出:一、老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想阿炳可能会遇到哪些坎坷时,老师如果能先示范一个情境说话,学生就会有章可循,更好地组织自己的语言,把自己想象到的准确地表达出来。二、在引导学生读悟乐曲内涵那段时,能进行配乐朗读就更好了。三、作业设计应该体现分层布置。
在听取了工作室成员建议的基础上我和马老师又进行了二次备课,改进了首次讲课中的不足,考虑到农村小学生的朗读水*我们还设计上了教师范读引领,并分别去周阳和大牟家进行了送课说课,受到了当地老师和领导的一致好评。
下面是我第二次讲课的教学设计流程:
一、激情导入
背诵杜甫的一首赞美音乐的高超优美的古诗《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能用上“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名曲。板书课题(齐读)
二、了解作者:
这首名曲是谁创作的?你对他有哪些了解?(简介)
过渡:这首名曲是怎样诞生的呢?
三、出示导学提纲:(自主、合作学习)
1、请你用“△”标出描写二泉映月这一景色的文字。
2、请用“…”标出写阿炳经历坎坷的语句。
3、用“——”画出表现琴声变化的句子,用“~~~~”画出表现琴声所抒发的丰富内涵的语句,并通过朗读体会其中的意境。
四、集体交流
(一)欣赏一道风景
1、找一找这篇课文中四处描写二泉映月这一处景色的句子(生读)
2、同学们,作者前前后后、断断续续地写到了四处二泉映月的这一番风景,老师把刚才你们找到的这些描写二泉映月风景的优美词语都摘录了下来。我们来看(小黑板出示八组词语)
茫茫月夜如银月光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流水淙淙蜿蜒而来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师:(生读)范读:同学们,请闭上眼睛,听这位同学读,边听边想象在你脑海中呈现了什么?
师:你觉得是什么?(像背景上那幅画一样;我觉得像一首诗;很美……)(据生的回答适时板书:泉声)
师:是啊,很美,这么美丽的地方就是无锡惠山的—————,然而同学们想,这如诗如画的风景对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只是什么?生:黑暗
师:是啊,只是无穷无尽的黑暗。这真是人生的什么?(可用上文中的哪个词?“坎坷”)置身于黑暗世界的阿炳,就在一个中秋之夜,来到了二泉池畔。同学们请把目光聚集到这个特写镜头,看看阿炳在想些什么?又在听些什么?(生找)
(二)体验一段人生
1、文中哪些地方写到了他“坎坷”的经历?(三处)
2、你见过的卖艺情景是怎样的?阿炳又是怎样挣钱度日的呢?选择一个画面想象他会遇到哪些坎坷?
【场景一: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双目失明的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二: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三:一天,阿炳生病了,烧到39.40度,浑身发抖,他又是怎么卖艺的呢?】
师:这就是坎坷。是啊,你们看到,你们听到,你们感到的,那全是阿炳的一段坎坷经历。……当这些画面一幅一幅地呈现在阿炳面前,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一起读,“渐渐地,渐渐地”,读。(指生读,齐读)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13
《二泉映月》一直是我最喜欢的民乐之一。在兴奋的时候听它,总能使自己很快沉静下来,不至于失去自我;在忧郁的时候听它,仿佛乐曲能带走我的烦恼,让心灵有了归属;在悲伤的时候听它,更如找到了倾吐的对象,忍不住泪水潸然而下。所以,对于乐曲《二泉映月》我有一种不解的情结,无论何时听到它,总会驻足凝神,听上片刻。心中也会疑惑:为什么阿炳的乐曲能承载这么多的情感?会有如此丰富的内涵?伴随着《二泉映月》婉转回荡的乐曲声,我翻开了苏教版第十册课文《二泉映月》。琴声中,文字里,我仿佛看到阿炳正坐在月下二泉轻拨琴弦,乐声如泉水潺潺流出……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课文的这一语段,不仅很好的诠释了音乐的初始部分、表达了琴声的深刻内涵,而且还完美的呼应了课文的前三段内容。阿炳生在惠山脚下,受二泉美景的熏染,江南灵秀的山水给了他不少创作的灵感。然而,阿炳却再也无法看见。于是,一声长叹之中,阿炳陷入了美好的回忆,忆二泉美景、忆师父教诲、忆人生之路。小时的阿炳无法听知二泉流水中的种种奇妙之音,当他经历人生坎坷,饱尝人生辛酸之后,再来到泉水之边。淙淙的泉水仿佛也已经懂得阿炳的满腹愁苦,流出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
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社会是不公的,命运是不幸的,然而阿炳更是倔强的。他用琴声表达出内心的悲恻,控诉着万恶的社会,又在铮铮乐音中强烈地展示着自己的不屈服,“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执著地用音乐追求着心中的光明与幸福的生活。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舒缓——起伏,恬静——激荡,这两组看似对立的词语,却更深一层地表现了乐曲的丰富内涵。就在乐曲的千回百转之中,我们仿佛走进了阿炳的内心世界,听阿炳诉说满腔情怀之后,看他身背胡琴渐渐消失在惠山脚下,乐音却久久散之不去……《二泉映月》,乐美、文美,怎样能使学生感受到如此深邃的意境,感悟到如此丰富的内涵呢?我想,也只有创设一个乐文交融的情境,乐随文起,文伴乐悟,形成“涵咏”场。让学生从乐声中体会文本内涵,感受阿炳诉说的情怀,又从文本品读中更深地玩味乐声,领悟阿炳用乐声与命运抗争的不屈精神。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14
《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文质兼美,但由于篇幅较长,难点很多,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课文前半部分讲述了阿炳苦难的人生:自幼丧父丧母,中年得眼疾双目失明。晚年生活穷困卖艺度日。后半部分讲述了阿炳创作了《二泉映月》,重点描绘了乐曲的旋律以及作者听的感受(也是阿炳内心的写照)。我在反复读文、揣摩思考之后,觉得要把握好两点:1、阿炳的苦难。2、音乐的内涵。
我觉得这两点读清楚了,那么就抓住了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即:1、理解重点语句,体会阿炳生活的苦难。2、借助重点语句和乐曲声,体会《二泉映月》所表达的情感。在这两点都落实好的基础上,学生就容易感受到阿炳虽苦犹争的精神。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提取出“坎坷”一词,通过 “双目失明”“卖艺度日”两个高度概括阿炳一生的词语,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补白,感受阿炳充满苦难的现实生活。学生的想象出乎我的预料,学生用生动的语言、典型的细节描写出阿炳卖艺的艰难。第一个课时目标水到渠成就完成了。
本课教学重难点是体会乐曲旋律变化及乐曲丰富的内涵。教学中,我让学生先听乐曲,再让学生读文,划出描写旋律变化的句子和乐曲表达的内涵的句子,在读中体会。本来我设计了个别读、指导读、男女合作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以期对乐曲内涵有更深入的理解。但由于前边耗时较多,读得不够,朗读形式比较单一。也可能是这个原因吧,为了引导学生体会阿炳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我补充了一些课外的资料,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说:这样的音乐,只能跪下来听。我问:小泽征尔跪的是什么?而学生却不能结合文本去理解阿炳的精神。
回想整个课堂,从学生的学习状况来看。就本课而言,学生理解不了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仅仅觉得这首曲子很凄凉、忧伤;对阿炳的苦难感受深刻,对他在音乐中表现出来的抗争精神体验不深。虽然有文本对音乐的解读,可学生却全然不理会,只谈自己的感受,即使课文讲完了还停留在这个层次上。虽然我们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而这样的体验应该随着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而深入,而学生的体验却一直处在浅层次上。自我感觉教学中课堂的氛围、引导是比较到位的,为什么还会出先这种情况。我想了很久,暂时用学生的原文意识还不够来解释吧。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15
“苦难本来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悲痛、哀伤、哭泣。但是对一个命运的强者,对于敢于和命运抗争的人来说,苦难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让我们勇敢地面对苦难吧!”伴随着委婉动人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孙双金老师宣布“下课!”可是,不仅是孩子们,在座的众多听课者们也沉浸在这动人的乐章里,不忍离去。
这是在“金陵之秋全国小学语文名师精品课观摩活动”中孙双金老师执教《二泉映月》时出现的一个场景。师生缘何如此动情呢?让我们走进这节课。
乐曲:绵延不绝渐入佳境
听孙双金老师的《二泉映月》一课后,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时常在脑中萦绕,挥之不去。我相信不仅是我一个人,所有的学生和听课者都会永远记住这首曲子。那么,孙老师是用何“魔法”让这首曲子深入人们心灵的呢?
(一)
师:你对阿炳有些什么了解?
生:阿炳是一个盲人,而且他的身世很悲惨。
生:他的母亲在他四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
师:阿炳是个苦难的人,是一位民间音乐家,是一位盲人音乐家。他的《二泉映月》代表了阿炳的最高水*,你们想听吗?
(播放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全场屏息静气悉心聆听。)
这是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第一次在会场响起,带着课前对阿炳苦难身世的大致了解,孩子们开始走近《二泉映月》。可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
(播放《二泉映月》,大屏幕出示:)
场景一: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双目失明的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二: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三:一天,阿炳生病了,烧到39、40度,浑身发抖,他又是怎么卖艺的呢?选择一个画面,想象一下。
(《二泉映月》凄苦、悲哀的旋律回荡在礼堂。)
师: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生:冬天……
生:夏天……
生:一天,阿炳生病了,发烧已经烧到了四十度……
这是《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第二次在会场响起,带着对阿炳身世的进一步了解,带着对阿炳苦难生活的想象,曲子扣动了在场每个人的心弦。
(三)
师:他深深的叹息,有人倾听吗?
生:没有!
师:他伤心的哭泣,有人倾听吗?
生:没有!
师:他激愤的倾诉,有人倾听吗?
生:没有!
师:他倔强的呐喊,有人倾听吗?
生:没有!
师:(情感激越的)没有!一个对音乐充满热爱的阿炳,一个充满音乐天赋的阿炳,只能把自己的满腔情怀倾诉给这茫茫月夜。
(播放《二泉映月》,乐声又一次响起在礼堂上空)
当二胡曲《二泉映月》第三次在会场响起的时候,人们听到的不仅仅是苦难,在悲凉的曲调中,抗争、呐喊的声音已经跳出了音符,我们听到了“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四)
师:《二泉映月》起初委婉连绵,随着乐曲的步步升高,进入了高潮,表达了阿炳对命运的抗争,在尾声中舒缓起伏,恬静激荡。谁来读?
生:(伴乐)起初,琴声委婉连绵……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学生读得全情投入,回肠荡气,字字掷地有声,读毕礼堂内教师热烈鼓掌。)
(五)
师:起初,琴声委婉连绵,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二泉优美的月夜景色。
生:我听到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
师:(播放音乐)我们一起来读这段课文,把感情投放进去。
四、五两次,当学生的朗读和着音乐在会场响起的时候,老师、学生、听课者与这首二胡名曲已经融为一体,此时的孙老师已经不是授课者,而是一位顶级的指挥家,指挥棒轻轻一挥,带着人们走进了音乐;此时的学生已不是学课文,而是在品味音乐,在乐曲声中深情地读着民间艺人阿炳的身世;此时的听课者,也不是在学习名师的讲课方法,他们忘记了笔记,融进了课堂,他们与课堂上的师生同喜同悲。
《二泉映月》听后感,
(六)
师:充满苦难人生的人太多了,度过凄惨人生的人太多了。但是有些人被苦难压倒了,在凄惨中潦倒了,这样的人是不值得被小泽征尔跪的。小泽征尔跪的是对命运抗争、对光明向往的这种不屈的精神!小泽征尔说要跪下来听《二泉映月》。今天的我们该怎样去听《二泉映月》?
生:今天我们应该用心认认真真地去体会《二泉映月》。
师:用心,让我们用我们整个心灵再一次感受那动人心弦的《二泉映月》。
(播放《二泉映月》。)
此时此刻,“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这首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带着人们走进了阿炳的一生,走进了对人生的思索之中。余音绕梁,绵延不绝。
朗读:以情激情一唱三叹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情”从何而发?孙双金老师在这节课上给了人们最好的诠释: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触摸,感情只能用感情去领悟,感情只能用感情去交融。
阿炳,这位旧社会的民间盲人艺人,离今天的孩子是遥远的;《二泉映月》这首二胡名曲,对天真单纯的孩子们来说,是陌生的。但在孙双金老师的课上,他用自身丰富的情感引领学生在多次“一唱三叹”的朗读中,积淀了情感,走近了阿炳,走近了《二泉映月》。
片段1:
师:又一个中秋夜,阿炳来到了二泉边,他听到了什么呢?一起把最后一句话读读。
生:(齐读)渐渐的,渐渐的,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阿炳他听到了什么?(相机板书: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生齐读: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生: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沉痛凄凉地)对啊,由于双目失明,阿炳再也看不到这美好的一切了。所以听着听着,渐渐的……
生:(接读:“渐渐的,渐渐的,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凄惨的琴声传遍了大街小巷!阿炳坐在二泉边,他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却听到了——“渐渐的”
生:(齐)渐渐的,渐渐的,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这个教学环节中,孙老师紧扣“叹息、哭泣、倾诉、呐喊”,饱含深情地反复引读回诵,步步为营,层层推进,在他的感染下,孩子们的情感逐渐与作者产生共鸣,走进了阿炳的内心世界。
片段2:
师:他爱着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什么支撑他?
生:音乐。
师:当阿炳沉浸在茫茫的黑夜时,他拉起了动人的曲子,他仿佛看到什么?
生:仿佛就看到了二泉美丽的景色。
生:仿佛就看到了惠山树木葱茏。
生:仿佛看到为他日夜操劳的师父。
师:是音乐给了他光明,是音乐给了他美好的世界。当阿炳身患疾病浑身颤抖的时候,他拉起那动人的琴声。他仿佛感到了什么?
生:我认为阿炳仿佛感到了他的师傅就在他身边为他指导。
生:我觉得他已经感到了他正在过着幸福安定的生活。
师:当阿炳孤身一人在冰冷寂寞的小屋里,拉起了动人心弦的琴声,他仿佛感到什么?
生:他仿佛感到了寂寞已久的孤独慢慢地远离了他。
师:是音乐安慰他孤寂的心。
生:我想说是音乐让他不再孤独,他感到很多人在陪伴着他。
师:所以是什么支撑着他苦难的生活?读——“他爱……”
生: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师:再读。
生:(情感较为充沛)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师:再读
生:(情感饱满,读得酣畅淋漓)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师: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惠山的清泉,他爱照耀清泉的月光。是音乐带给了他光明,是音乐带给了他安定幸福,是音乐安抚他孤寂的心灵。
一个旧社会的盲人民间艺人*什么战胜苦难的生活?*什么度过坎坷的一生?*什么创造出世界闻名的二胡曲?*的是他的精神支柱——音乐。孙老师紧紧抓住“他爱着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这句话,用低沉的声音、精心设计的提示语,把孩子们一步步带入阿炳苦难的生活,感受着音乐对阿炳心灵的抚慰,一字字、一句句,将学生的情感引入高潮,师生的情感产生了激烈的碰撞,于是饱含深情的朗读脱口而出,一声声,一遍遍,不是简单的朗读堆砌,而是来自天簌的深情地表白。
精神:随风入夜润物无声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可见一篇文章负载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双重情感交流。听了孙老师的课,我们感觉到:他不仅仅在引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更是在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的过程中,唤醒学生直面生活、品味生活,领悟生命的真谛。
师:小泽征尔认为应该怎么听《二泉映月》?
生:跪下来听。
师: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无比崇拜的时候才会朝他跪下。小泽征尔崇拜阿炳什么呢?他要跪阿炳什么精神呢?你说。
生:他要跪阿炳不怕苦难折磨。
生:我觉得他要跪阿炳这种目标专一,坚持不懈,而且写出这么美妙的音乐。
生:他要跪阿炳美丽的心灵和坎坷的经历。
师:他要跪坎坷的经历,凄惨的人生。他仅仅跪这吗?
生:他跪他勇敢的同病魔作斗争。
生:他跪的是阿炳对命运的抗争。(师板书:对命运的抗争)
生:(齐读〉对命运的抗争
生:他跪的是阿炳对光明的向往。(师板书:对光明的向往)
师:(充满激情地)充满苦难人生的人太多了,度过凄惨人生的人太多了。但是有些人被苦难压倒了,在凄惨中潦倒了,这样的人是不值得被小泽征尔跪的。小泽征尔跪的是对命运抗争、对光明向往的这种不屈的精神!小泽征尔说要跪下来听《二泉映月》。今天的我们该怎样去听《二泉映月》?
生:今天我们应该用心认认真真地去体会《二泉映月》。
师:用心,让我们用我们整个心灵再一次感受那动人心弦的《二泉映月》。(播放《二泉映月》。)
师:(在乐曲声中)苦难本来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悲痛、哀伤、哭泣。但是对一个命运的强者,对于敢于和命运抗争的人来说,苦难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让我们勇敢地面对苦难吧!
多么发人深省的话语!我想:学了这节课以后,在孩子们以及所有听课者的心中的,《二泉映月》这首曲子表现的不再仅仅是苦难,更有一种超越苦难,战胜苦难的精神动力。这是孙双金老师在孩子们的心中悄然播下的精神“种子”,这是对这首世界名曲的最好的诠释。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10篇(扩展4)
——二泉映月说课稿10篇
二泉映月说课稿1
教材解读
《二泉映月》是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二泉映月》是一部传世之作。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到作者以自己辛酸痛苦的人生体验,经过长期的积淀创作出这首动人心弦的乐曲。乐曲向人们倾诉了对他坎坷的一生,既有对人生的无奈,又有对痛苦生活无尽的愤怒与抗争,其中缠绵不尽的愁思、慨叹,动人心弦。
音乐本是天籁之声,只有热爱生活,热爱音乐的人才能听懂;文字本是有温度的,只有热爱生活,善于品词析句的人才能感受得到。本文的重点应落在让学生读中悟,悟中读方面,进而了解阿炳生活坎坷,学习阿炳不向命运屈服,勇于抗争的精神,领会曲子的意境。同时,使学生学会正确面对困难、挫折。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
3、通过朗读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在第五自然段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在倾听、感受、朗读、感悟中深切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并能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搜集有关《二泉映月》及主人公阿炳的有关资料。
学情分析
乐曲柔中带刚,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这是一位刚直顽强的盲艺人在向人们倾吐他坎坷的一生。学生不易产生共鸣。阿炳生活的年代距学生较远,学生对其坎坷经历及情感的理解是难点。对乐曲内涵的理解是重点。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明白,物是人非,经历就是财富。苦难也许是人生为我们打开的另一扇窗,苦难也许就是一笔财富。可通过三点解决:1品读文字,在研读文字的过程中,领悟阿炳借“乐声”倾吐自己的“心声”。2听曲子,在鉴赏中体味韵律美,与语文的审美功能相结合。3读中悟,悟中读,在批注中静思,在与同学交流中引发思维碰撞。
媒体运用:多媒体、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课题及作者、欣赏名曲《二泉映月》。
让学生谈谈从这悠扬的琴声,你听到了什么?板书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阿炳为什么能创造出如此高超的乐曲?)
2、认识词语,整体感知课文。
三、学习课文第二、四、三自然段。
1、拿出笔来,快速浏览课文,从课文中找出带有“二泉风景”的句子。
2、课件出示第二节,指名读。问:小啊炳听到了奇妙的声音了吗?引入第四段教学。
3、教学第四段。激情:为什么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
4、从“双目失明”、“卖艺度日”来帮助学生理解。设计:“闭眼感受”环节。引入第五段教学。
四、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问:他为什么要把这些通过琴声来倾吐给月夜呢?让学生感受啊炳的孤苦伶仃。
2、指导朗读。读出起初的委婉连绵,高潮部分的升腾跌宕。
3、学生练习朗读。
五、总结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感受《二泉映月》在*乃至国际上的地位。
2、幻灯片打出:1978年,小泽征尔应邀担任中央乐团的首席指挥,席间他指挥演奏了弦乐合奏《二泉映月》他感动得热泪盈眶,呢喃地说:“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进一步感受阿炳对命运抗争、对光明向往的这种不屈的精神!
3、在音乐中结束本节课。
苦难本来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悲痛、哀伤、哭泣。但是对一个生活的强者,对于敢于和命运抗争的人来说,苦难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同学们让我们勇敢地面对苦难吧!下课。
二泉映月说课稿2
教材解读
《二泉映月》是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二泉映月》是一部传世之作。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到作者以自己辛酸痛苦的人生体验,经过长期的积淀创作出这首动人心弦的乐曲。乐曲向人们倾诉了对他坎坷的一生,既有对人生的无奈,又有对痛苦生活无尽的愤怒与抗争,其中缠绵不尽的愁思、慨叹,动人心弦。
音乐本是天籁之声,只有热爱生活,热爱音乐的人才能听懂;文字本是有温度的,只有热爱生活,善于品词析句的人才能感受得到。本文的重点应落在让学生读中悟,悟中读方面,进而了解阿炳生活坎坷,学习阿炳不向命运屈服,勇于抗争的精神,领会曲子的意境。同时,使学生学会正确面对困难、挫折。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
3、通过朗读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在第五自然段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在倾听、感受、朗读、感悟中深切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并能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搜集有关《二泉映月》及主人公阿炳的有关资料。
学情分析
乐曲柔中带刚,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这是一位刚直顽强的盲艺人在向人们倾吐他坎坷的一生。学生不易产生共鸣。阿炳生活的年代距学生较远,学生对其坎坷经历及情感的理解是难点。对乐曲内涵的理解是重点。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明白,物是人非,经历就是财富。苦难也许是人生为我们打开的另一扇窗,苦难也许就是一笔财富。可通过三点解决:1品读文字,在研读文字的过程中,领悟阿炳借“乐声”倾吐自己的“心声”。2听曲子,在鉴赏中体味韵律美,与语文的审美功能相结合。3读中悟,悟中读,在批注中静思,在与同学交流中引发思维碰撞。
媒体运用:多媒体、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课题及作者、欣赏名曲《二泉映月》。
让学生谈谈从这悠扬的琴声,你听到了什么?板书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阿炳为什么能创造出如此高超的乐曲?)
2、认识词语,整体感知课文。
三、学习课文第二、四、三自然段。
1、拿出笔来,快速浏览课文,从课文中找出带有“二泉风景”的句子。
2、课件出示第二节,指名读。问:小啊炳听到了奇妙的声音了吗?引入第四段教学。
3、教学第四段。激情:为什么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
4、从“双目失明”、“卖艺度日”来帮助学生理解。设计:“闭眼感受”环节。引入第五段教学。
四、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问:他为什么要把这些通过琴声来倾吐给月夜呢?让学生感受啊炳的孤苦伶仃。
2、指导朗读。读出起初的委婉连绵,高潮部分的升腾跌宕。
3、学生练习朗读。
五、总结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感受《二泉映月》在*乃至国际上的地位。
2、幻灯片打出:1978年,小泽征尔应邀担任中央乐团的首席指挥,席间他指挥演奏了弦乐合奏《二泉映月》他感动得热泪盈眶,呢喃地说:“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进一步感受阿炳对命运抗争、对光明向往的这种不屈的精神!
3、在音乐中结束本节课。
苦难本来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悲痛、哀伤、哭泣。但是对一个生活的强者,对于敢于和命运抗争的人来说,苦难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同学们让我们勇敢地面对苦难吧!下课。
二泉映月说课稿3
各位评课老师好!我上的是苏教版第十册第6课《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但篇幅较长,难点较多。由于文中有很多音乐上的专业术语,而且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离现在的孩子也比较遥远,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领悟文章的中心以及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有一定难度。于是,我采用“创设情景、以读代讲、读种感悟”的方法进行本课教学。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置身于浓浓烈烈的情感体验之中,把蕴含于语言文字中的情感读懂悟透,以获得真真切切的情感熏陶,努力体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教学中以下几点为我的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了解阿炳的艰辛历程,感悟阿炳的满腔情怀,体会琴声的变化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主人公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课堂中“体会乐曲旋律变化及其乐曲丰富的内涵”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本堂课的教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破题导入、揭示课题。
第二部分:了解坎坷、感悟情怀。这一部分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真正走近阿炳,了解阿炳,为后面感悟琴声内涵定下感情基调。虽然无锡二泉就在身边,阿炳也是我们无锡人的骄傲,但是由于年代比较遥远,学生了解也不甚多,因此我采用了“一唱三叹”的朗读方法,大量的补充资料。一、展现二泉美景图片,加上老师的介绍,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阿炳心中美丽的二泉。二、启发学生想象阿炳孤苦无依、卖艺度日的画面,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阿炳的坎坷经历。三、通过老师的描述来感受阿炳的“人穷志不穷”,不向命运屈服的骨气。紧紧围绕“渐渐的、渐渐的…”这句话,一唱三叹,在感知阿炳的叹息、哭泣、倾诉、呐喊的情况下,让学生逐渐深入阿炳的内心深处。十多年的坎坷经历、身心的巨大的折磨,让学生在音乐中想象;在朗读中感悟、渗透!浓重的为学生定下感情基调,为下文服务。
第三部分:品读琴声,体会内涵。
在前面扎实的铺垫上,学生来真正体会琴声的内涵。这一部分教学本着“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方法,让学生从读懂到读好。首先是读懂,让学生潜心、用心的听一边乐曲。先听,再说,最后接触文本。符合人的整个人知过程,强化思考,水到渠成。接着更深一层的读,问:乐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对于这些原因的理解也就深入内心感悟至深了。接着就是带着感悟来读好,读中感悟,悟后再读,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再一次次的提高中,学生读懂了乐曲,融入了阿炳的内心。
第四部分,总结成就,课外延伸。
本着语文积累的最终目的,让学生记住《二泉映月》,记住一个*凡的名字——阿炳,同时布置了两个自选作业。
以上是我上课之前的一点思考,如说的不当、上的不妥,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多加指点!谢谢!二泉映月说课稿
作者:张再春
各位评课老师好!我上的是苏教版第十册第6课《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但篇幅较长,难点较多。由于文中有很多音乐上的专业术语,而且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离现在的孩子也比较遥远,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领悟文章的中心以及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有一定难度。于是,我采用“创设情景、以读代讲、读种感悟”的方法进行本课教学。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置身于浓浓烈烈的情感体验之中,把蕴含于语言文字中的情感读懂悟透,以获得真真切切的情感熏陶,努力体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教学中以下几点为我的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了解阿炳的艰辛历程,感悟阿炳的满腔情怀,体会琴声的变化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主人公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课堂中“体会乐曲旋律变化及其乐曲丰富的内涵”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本堂课的教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破题导入、揭示课题。
第二部分:了解坎坷、感悟情怀。这一部分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真正走近阿炳,了解阿炳,为后面感悟琴声内涵定下感情基调。虽然无锡二泉就在身边,阿炳也是我们无锡人的骄傲,但是由于年代比较遥远,学生了解也不甚多,因此我采用了“一唱三叹”的朗读方法,大量的补充资料。一、展现二泉美景图片,加上老师的介绍,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阿炳心中美丽的二泉。二、启发学生想象阿炳孤苦无依、卖艺度日的画面,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阿炳的坎坷经历。三、通过老师的描述来感受阿炳的“人穷志不穷”,不向命运屈服的骨气。紧紧围绕“渐渐的、渐渐的…”这句话,一唱三叹,在感知阿炳的叹息、哭泣、倾诉、呐喊的情况下,让学生逐渐深入阿炳的内心深处。十多年的坎坷经历、身心的巨大的"折磨,让学生在音乐中想象;在朗读中感悟、渗透!浓重的为学生定下感情基调,为下文服务。
第三部分:品读琴声,体会内涵。
在前面扎实的铺垫上,学生来真正体会琴声的内涵。这一部分教学本着“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方法,让学生从读懂到读好。首先是读懂,让学生潜心、用心的听一边乐曲。先听,再说,最后接触文本。符合人的整个人知过程,强化思考,水到渠成。接着更深一层的读,问:乐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对于这些原因的理解也就深入内心感悟至深了。接着就是带着感悟来读好,读中感悟,悟后再读,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再一次次的提高中,学生读懂了乐曲,融入了阿炳的内心。
第四部分,总结成就,课外延伸。
本着语文积累的最终目的,让学生记住《二泉映月》,记住一个*凡的名字——阿炳,同时布置了两个自选作业。
以上是我上课之前的一点思考,如说的不当、上的不妥,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多加指点!谢谢!
二泉映月说课稿4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闲暇之余,大家一定非常喜欢听音乐,下面先请大家和我一起欣赏一段曲子(播放课件),想必大家的心情都为这首曲子的悠扬、婉转、悲伤所触动,这首曲子就是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来自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二泉映月》。
纵观整篇课文,它生动地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表现了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和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五年级学生对课文有整体把握的能力,能通过品读关键句段理解文章内容,并能表达独特的阅读感悟。根据新课标提出的三个维度目标统一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以及文本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第五自然段;
2、我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内涵丰富的句子。其中重点难点是引领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教法:采用情境教学法以及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课件出示图片。播放音乐,教师语言渲染,为学习创设“美、真”的情境。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了解著名音乐指挥家小泽征尔的话:“这首曲子要跪下来听!”设疑,为什么要跪下来听?按照“读---议---读---写”的层次,引导学生读中感悟,再回到文本。
学法:读中感悟,采用多种形式,多个层次的朗读,并加入“听、思、议、写”多种语言实践的训练。
我计划用三课时完成本课教学,以下是第二课时的教学环节:
一、炫我五分钟,分秒必精彩
由学生主持本环节,主要内容有:明确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听写词语环节、点评。
设计意图: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激情导入,荡涤心灵
再次播放《二泉映月》,让学生在第一课时的认知基础上谈感受并引入1978年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指挥演奏弦乐合奏《二泉映月》之后,他竟激动地热泪盈眶说:“这首曲子要跪下来听!”
教师质疑:小泽征尔为什么说“这首曲子要跪下来听!”
设计意图: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抓住“点”的教学,所谓“点”是全部教学内容的着眼点,“牵一发而动全身”,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围绕它来进行。
三、精读感悟,感同身受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完成以下两个问题:
1、通过读课文,我能思考:阿炳经历了哪些生活上的苦难?哪些地方又体现了阿炳对音乐的喜爱。圈画出相关词句。
2、我通过朗读第五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描写琴声变化的词句,用波浪线画出描写表现情怀的句子。
(1)琴声初起时:
表达的情怀:
(2)进入高潮时的琴声:
表达的情怀:
(3)尾声的乐曲:
完成后组内进行交流,其中第2题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学生来真正体会琴声的内涵。这一部分环节本着“以读代讲、读中感悟、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学生从读懂到读好。接着更深一层的读,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对于这些原因的理解也就深入内心感悟至深了。接着就是带着感悟来读好,读中感悟,悟后再读,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再一次次的提高中,学生读懂了乐曲,融入了阿炳的内心。
设计意图: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两个小组集中展示,教师适当地点拨,这种形式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本的内涵。
四、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在《忆民间艺术家-----华彦钧》一诗中曾这样写到:
朝霞相伴夕阳斜,胡琴盲杖乞天涯。
一曲二泉映明月,谁人不晓艺术家。
我想对这名伟大的艺术家说: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出,读写相结合,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写作能力得到提高。
五、当堂检测,用心诵读
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设计意图:于永正老师说过:阅读教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披文得意”,在阅读中掌握读书方法,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品味、消化、积累、运用课文的语言。“意文兼顾”才能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最后我在谈谈本课的教学反思,对于《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我又喜欢又担心,担心自己不能引导学生深度感悟文本,在备课时,曾几度沉浸在阿炳苦难的心路历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在课前我便让学生搜集了有关阿炳以《二泉映月》的大量资料,并在课上进行了小组展示,尽管用了一节课的时间,但效果却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教学环节上,以“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逐层深入地体会语言文字,在反复品读中感悟,如在小组展示琴声变化的语句时,我采用朗读,心曲琴曲水*融的方法,在字里行间中细细地品味其内涵。反思这堂课,我感觉有以下几点不足:1、朗读指导的不到位2、有些地方没有点拨到点上。如“委婉缠绵”“升腾跌宕”这两个词语,应该让学生想象其乐曲的内涵,相信学生对阿炳的坎坷人生会有更深远的理解和认识。
以上是我对本课的粗浅认识,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多加指点!谢谢!
二泉映月说课稿5
《二泉映月》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表现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对于《二泉映月》这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其中蕴藏的内涵和意境,并通过朗读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披文入情入境。同时,学生的观点与想法能在网上发表、交流,可以激发他们对话交流的渴望,更能激起他们的成就感。从学生自身的特征来看,他们是跨世纪的一代新人,对阿炳的生*、《二泉映月》这首乐曲的内涵不十分了解,课文呈现给学生的只是文字符号。对于学生有限的生活经验,在理解前有必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性材料,《二泉映月》专题站从网络中寻找有关的图像资料、文字资料,经过剪辑、编辑,制成教学专题,在课上让学生浏览,让他们在脑中建立与课文中语言文字相对应的表象,激活形象思维,一方面利于学生更好地将书面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另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表述的思路,丰富叙述的内容,开启学生的语言储备。网站设有“走近阿炳”、“课文朗读”、“乐曲欣赏”、“课外拓展”、“学学议议”五个栏目。
一、上网了解生*,体会内心情怀 文中“他想起了师傅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的,渐渐的,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奋的倾诉,倔强的呐喊……”这段话学生难以理解,在通过联系课文了解了阿炳生活中一些凄苦后,“其实,阿炳的坎坷经历还有许多许多,下面就让我们借助网上资料,走近阿炳。”让学生浏览专题站中“走近阿炳”这个栏目中的《不幸的人生》《阿炳卖艺的一天》《阿炳的四季》三篇文章,学生了解了阿炳“母亲被逼而死”、“父子不能相认”、“兄弟无情”、“社会不公”、“生活凄惨”等不幸的遭遇,就自然的体悟了阿炳的“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奋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二、媒体展示音像,理解乐曲内涵 点击“乐曲欣赏”栏目中的“完整欣赏”,欣赏《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欣赏的时候闭上眼睛,边听边用心去感受。谈完感受后,接着让学生配乐朗读第五自然段乐曲变化的句子。学生随着曲调的变化,读出了课文感情的变化。最后再让学生欣赏《二泉映月》的动画,学生就将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情景深深地刻在了脑海里,而阿炳的人生遭遇也让学生同样感到悲愤、同情。
三、课外拓展,激活学生思维 最后让学生浏览专题网站上其它许多关于阿炳的资料和欣赏其它一些音乐作品,也可以在留言板上留下你此时此刻心中最想说的话。
二泉映月说课稿6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闲暇之余,大家一定非常喜欢听音乐,下面先请大家和我一起欣赏一段曲子(播放课件),想必大家的心情都为这首曲子的悠扬、婉转、悲伤所触动,这首曲子就是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来自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二泉映月》。
纵观整篇课文,它生动地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表现了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和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五年级学生对课文有整体把握的能力,能通过品读关键句段理解文章内容,并能表达独特的阅读感悟。根据新课标提出的三个维度目标统一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以及文本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第五自然段;
2、我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内涵丰富的句子。其中重点难点是引领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教法:采用情境教学法以及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课件出示图片。播放音乐,教师语言渲染,为学习创设“美、真”的情境。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了解著名音乐指挥家小泽征尔的话:“这首曲子要跪下来听!”设疑,为什么要跪下来听?按照“读---议---读---写”的层次,引导学生读中感悟,再回到文本。
学法:读中感悟,采用多种形式,多个层次的朗读,并加入“听、思、议、写”多种语言实践的训练。
我计划用三课时完成本课教学,以下是第二课时的教学环节:
一、炫我五分钟,分秒必精彩
由学生主持本环节,主要内容有:明确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听写词语环节、点评。
设计意图: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激情导入,荡涤心灵
再次播放《二泉映月》,让学生在第一课时的认知基础上谈感受并引入1978年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指挥演奏弦乐合奏《二泉映月》之后,他竟激动地热泪盈眶说:“这首曲子要跪下来听!”
教师质疑:小泽征尔为什么说“这首曲子要跪下来听!”
设计意图: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抓住“点”的教学,所谓“点”是全部教学内容的着眼点,“牵一发而动全身”,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围绕它来进行。
三、精读感悟,感同身受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完成以下两个问题:
1、通过读课文,我能思考:阿炳经历了哪些生活上的苦难?哪些地方又体现了阿炳对音乐的喜爱。圈画出相关词句。
2、我通过朗读第五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描写琴声变化的词句,用波浪线画出描写表现情怀的句子。
(1)琴声初起时:
表达的情怀:
(2)进入高潮时的琴声:
表达的情怀:
(3)尾声的乐曲:
完成后组内进行交流,其中第2题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学生来真正体会琴声的内涵。这一部分环节本着“以读代讲、读中感悟、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学生从读懂到读好。接着更深一层的读,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对于这些原因的理解也就深入内心感悟至深了。接着就是带着感悟来读好,读中感悟,悟后再读,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再一次次的提高中,学生读懂了乐曲,融入了阿炳的内心。
设计意图: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两个小组集中展示,教师适当地点拨,这种形式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本的内涵。
四、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在《忆民间艺术家-----华彦钧》一诗中曾这样写到:
朝霞相伴夕阳斜,胡琴盲杖乞天涯。
一曲二泉映明月,谁人不晓艺术家。
我想对这名伟大的艺术家说: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出,读写相结合,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写作能力得到提高。
五、当堂检测,用心诵读
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设计意图:于永正老师说过:阅读教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披文得意”,在阅读中掌握读书方法,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品味、消化、积累、运用课文的语言。“意文兼顾”才能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最后我在谈谈本课的教学反思,对于《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我又喜欢又担心,担心自己不能引导学生深度感悟文本,在备课时,曾几度沉浸在阿炳苦难的心路历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在课前我便让学生搜集了有关阿炳以《二泉映月》的大量资料,并在课上进行了小组展示,尽管用了一节课的时间,但效果却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教学环节上,以“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逐层深入地体会语言文字,在反复品读中感悟,如在小组展示琴声变化的语句时,我采用朗读,心曲琴曲水*融的方法,在字里行间中细细地品味其内涵。反思这堂课,我感觉有以下几点不足:1、朗读指导的不到位2、有些地方没有点拨到点上。如“委婉缠绵”“升腾跌宕”这两个词语,应该让学生想象其乐曲的内涵,相信学生对阿炳的坎坷人生会有更深远的理解和认识。
以上是我对本课的粗浅认识,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多加指点!谢谢!
二泉映月说课稿7
一、说教材
《二泉映月》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九课。本文记述了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过程以及对《二泉映月》乐曲内容的介绍,展示了阿炳的苦难生活,赞扬了阿炳通过乐曲表达出的对光明,未来的向往以及对命运的抗争。《课标》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因此,我运用情景教学法,朗读法,讨论法,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美,情感的美,乐曲的美。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揣摩文章的能力,能够体会到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所以在课前我已经布置学生预习了本节课的生字、生词。
三、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依据学情,结合教材实际,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能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的详细,哪些地方写的简略。
能力目标:用心倾听,感悟《二泉映月》的乐曲意境,反复品读,了解阿炳的苦难生活。
情感目标:体味阿炳通过乐曲表达出的光明,未来的向往以及对命运的抗争的不屈精神。
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以上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体会最后两个自然段,深化学生的阅读感受则是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与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该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本课教学,我试图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运用多媒体课件以及图片展示,音乐感染让学生自主感悟,品评诵读,从而有所思,所想。
五、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初读、检查预习,再读、理解文章,拓展升华情感,布置作业四个教学环节。
(一) 初读,检查预习
1、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阅读教学的任务时明确指出,把握作者的思路,理清文章的线索,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为了让学生理清文章线索,检查《二泉映月》的大概内容,并播放《二泉映月》让学生精心听,从这首曲子中能听到什么?
2、 课件出示生字词,检查学生的认读情况,并让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指点指导“月光如水”“静影沉璧”等,从而使学生理解字意,能够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引导学生体会字词的美。
(二)、再读,理解文章
语文课标中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同情等感受。《二泉映月》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很适合学生自己体会,感悟,在此设计中,我注重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感受,让他们自己体悟,揣摩,因此,我从以下3点来引导学生学习:
1、 抓段落,谈感悟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出示课件“阿炳为什么能创造出这样动人的音乐呢?”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并找出带有“听”的句子,接着让学生交流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按照段落顺序,采取启发教学法,出示课件引导学生依次品读2,3,4,5段,按照由扶到放的顺序来引导学生,通过问题引导来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来理解课文,谈出自己的见解。
2、 创情景,谈感悟
为了让学生深入体味阿炳生活的苦难,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阿炳怎样卖艺度日的,课件配《二泉映月》出示四个场景分别为:大雪纷飞的冬天,骄阳似火的夏天,生病高烧时,倾盆大雨时,双目失明的阿炳是如何卖艺的?通过这情景感染,学生会不知不觉的展开想象,再现了当时阿炳的苦难生活,通过用心感受使学生再次交流感悟,从而从多个角度来引导学生思考,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3、 抓品读,促感悟
这是一篇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文章,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读出本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伴着《二泉映月》让学生展示自我,感受这首曲子的深层含义,进一步的让学生感悟这篇课文内容。
经过上述三点的引导,层层推进,使教学有条不紊,以问促读,以问启思,放手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给学生读书,思考,议论的权利,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三)、拓展,升华情感
语言过渡:阿炳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是音乐带给了他光明,是音乐带给他安定的幸福,是音乐安抚他孤寂的心灵。《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深受我国人民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声誉,享有怎样的声誉呢?接着出示课件补充材料:1978年小泽征尔认为该怎么样听《二泉映月》?学生很容易回答跪着听,从而深入启发学生,小泽征尔跪得是对命运的抗争,对光明向往这种不屈的精神,经过这一番的渲染使学生情感再次升华,鼓励学生向阿炳学习,勇敢的面对苦难。
(四)、布置作业,巩固知识
为了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我布置了家庭作业:
1、用“月光如水”,“静影沉璧”造句。
2、搜集整理有关阿炳及《二泉映月》的资料,让学生做更深的了解,拓展了知识面,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六、说板书设计
泉声
二泉映月 琴声
心声
每个教师都懂得板书就是微型教案,板书集中体现了教学的三维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体现教学的特色。本课的板书体现了课件和课文的有机统一,始终着眼于“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始终着眼于学生学的主动,学的生动,学会创新,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我说课的内容到此结束,谢谢!
二泉映月说课稿8
一、说教材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表现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本单元的主题是“有志者,事竞成”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去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敢于同逆境、命运抗争的精神。基于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对五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所以我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
2、感受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4、5节。
教学重难点: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
二、说教法和学法
由于本课主人公阿炳生活的年代离我们现在的孩子比较遥远,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领悟文章的中心以及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有一定难度。于是,我采用“创设情景,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方法进行教学。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置身于情感体验之中,把蕴含于语言文字中的情感读懂读透,以获得真真切切的情感熏陶,努力体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三、说教学程序
承接第一课时的教学,教学伊始我让学生用笔勾画出文章中描写二泉映月的好词佳句,,既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又倡导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紧接着,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用图片展示了月夜美景创设了文章中词语所体现的优美意境。我依次展示了“树木葱茏、藤萝摇曳、月光如银、静影沉璧、月光似水、水波映月、月光照水”等词语的图片。这些图片的展示不仅深化了主题,而且也揭示出美景的熏陶是乐曲创作的前期基础。
本堂课的教学重难点突破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音乐欣赏,创设情境。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善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我在开课伊始,就让学生倾听乐曲,旨在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兴趣和情感。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的强烈愿望。听曲后我让学生谈谈听这首曲子的感觉,并引出《二泉映月》曲名及其创作者——阿炳。
第二部分:走进阿炳,了解坎坷,感悟创作的艰辛历程。这一部分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难点。我通过课件出示相关资料,让学生真正走近阿炳,了解阿炳,叙述引读课文内相关的段落三小节,从而感受阿炳的“人穷志不穷”,不向命运屈服的骨气。紧接着读文直奔重点段四、五自然段紧紧围绕“渐渐的,渐渐地,他似乎听到沉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这句话,让学生反复朗读,逐渐深入阿炳的内心深处。从而理解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冲动来源于他十多年的坎坷经历与身心的巨大折磨,进而体会到他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二泉映月》说课稿
——二泉映月说课稿10篇
二泉映月说课稿1
教材解读
《二泉映月》是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二泉映月》是一部传世之作。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到作者以自己辛酸痛苦的人生体验,经过长期的积淀创作出这首动人心弦的乐曲。乐曲向人们倾诉了对他坎坷的一生,既有对人生的无奈,又有对痛苦生活无尽的愤怒与抗争,其中缠绵不尽的愁思、慨叹,动人心弦。
音乐本是天籁之声,只有热爱生活,热爱音乐的人才能听懂;文字本是有温度的,只有热爱生活,善于品词析句的人才能感受得到。本文的重点应落在让学生读中悟,悟中读方面,进而了解阿炳生活坎坷,学习阿炳不向命运屈服,勇于抗争的精神,领会曲子的意境。同时,使学生学会正确面对困难、挫折。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
3、通过朗读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在第五自然段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在倾听、感受、朗读、感悟中深切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并能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搜集有关《二泉映月》及主人公阿炳的有关资料。
学情分析
乐曲柔中带刚,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这是一位刚直顽强的盲艺人在向人们倾吐他坎坷的一生。学生不易产生共鸣。阿炳生活的年代距学生较远,学生对其坎坷经历及情感的理解是难点。对乐曲内涵的理解是重点。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明白,物是人非,经历就是财富。苦难也许是人生为我们打开的另一扇窗,苦难也许就是一笔财富。可通过三点解决:1品读文字,在研读文字的过程中,领悟阿炳借“乐声”倾吐自己的“心声”。2听曲子,在鉴赏中体味韵律美,与语文的审美功能相结合。3读中悟,悟中读,在批注中静思,在与同学交流中引发思维碰撞。
媒体运用:多媒体、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课题及作者、欣赏名曲《二泉映月》。
让学生谈谈从这悠扬的琴声,你听到了什么?板书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阿炳为什么能创造出如此高超的乐曲?)
2、认识词语,整体感知课文。
三、学习课文第二、四、三自然段。
1、拿出笔来,快速浏览课文,从课文中找出带有“二泉风景”的句子。
2、课件出示第二节,指名读。问:小啊炳听到了奇妙的声音了吗?引入第四段教学。
3、教学第四段。激情:为什么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
4、从“双目失明”、“卖艺度日”来帮助学生理解。设计:“闭眼感受”环节。引入第五段教学。
四、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问:他为什么要把这些通过琴声来倾吐给月夜呢?让学生感受啊炳的孤苦伶仃。
2、指导朗读。读出起初的委婉连绵,高潮部分的升腾跌宕。
3、学生练习朗读。
五、总结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感受《二泉映月》在*乃至国际上的地位。
2、幻灯片打出:1978年,小泽征尔应邀担任中央乐团的首席指挥,席间他指挥演奏了弦乐合奏《二泉映月》他感动得热泪盈眶,呢喃地说:“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进一步感受阿炳对命运抗争、对光明向往的这种不屈的精神!
3、在音乐中结束本节课。
苦难本来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悲痛、哀伤、哭泣。但是对一个生活的强者,对于敢于和命运抗争的人来说,苦难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同学们让我们勇敢地面对苦难吧!下课。
二泉映月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闲暇之余,大家一定非常喜欢听音乐,下面先请大家和我一起欣赏一段曲子(播放课件),想必大家的心情都为这首曲子的悠扬、婉转、悲伤所触动,这首曲子就是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来自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二泉映月》。
纵观整篇课文,它生动地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表现了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和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五年级学生对课文有整体把握的能力,能通过品读关键句段理解文章内容,并能表达独特的阅读感悟。根据新课标提出的三个维度目标统一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以及文本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第五自然段;
2、我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内涵丰富的句子。其中重点难点是引领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教法:采用情境教学法以及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课件出示图片。播放音乐,教师语言渲染,为学习创设“美、真”的情境。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了解著名音乐指挥家小泽征尔的话:“这首曲子要跪下来听!”设疑,为什么要跪下来听?按照“读---议---读---写”的层次,引导学生读中感悟,再回到文本。
学法:读中感悟,采用多种形式,多个层次的朗读,并加入“听、思、议、写”多种语言实践的训练。
我计划用三课时完成本课教学,以下是第二课时的教学环节:
一、炫我五分钟,分秒必精彩
由学生主持本环节,主要内容有:明确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听写词语环节、点评。
设计意图: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激情导入,荡涤心灵
再次播放《二泉映月》,让学生在第一课时的认知基础上谈感受并引入1978年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指挥演奏弦乐合奏《二泉映月》之后,他竟激动地热泪盈眶说:“这首曲子要跪下来听!”
教师质疑:小泽征尔为什么说“这首曲子要跪下来听!”
设计意图: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抓住“点”的教学,所谓“点”是全部教学内容的着眼点,“牵一发而动全身”,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围绕它来进行。
三、精读感悟,感同身受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完成以下两个问题:
1、通过读课文,我能思考:阿炳经历了哪些生活上的苦难?哪些地方又体现了阿炳对音乐的喜爱。圈画出相关词句。
2、我通过朗读第五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描写琴声变化的词句,用波浪线画出描写表现情怀的句子。
(1)琴声初起时:
表达的情怀:
(2)进入高潮时的琴声:
表达的情怀:
(3)尾声的乐曲:
完成后组内进行交流,其中第2题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学生来真正体会琴声的内涵。这一部分环节本着“以读代讲、读中感悟、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学生从读懂到读好。接着更深一层的读,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对于这些原因的理解也就深入内心感悟至深了。接着就是带着感悟来读好,读中感悟,悟后再读,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再一次次的提高中,学生读懂了乐曲,融入了阿炳的内心。
设计意图: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两个小组集中展示,教师适当地点拨,这种形式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本的内涵。
四、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在《忆民间艺术家-----华彦钧》一诗中曾这样写到:
朝霞相伴夕阳斜,胡琴盲杖乞天涯。
一曲二泉映明月,谁人不晓艺术家。
我想对这名伟大的艺术家说: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出,读写相结合,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写作能力得到提高。
五、当堂检测,用心诵读
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设计意图:于永正老师说过:阅读教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披文得意”,在阅读中掌握读书方法,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品味、消化、积累、运用课文的语言。“意文兼顾”才能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最后我在谈谈本课的教学反思,对于《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我又喜欢又担心,担心自己不能引导学生深度感悟文本,在备课时,曾几度沉浸在阿炳苦难的心路历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在课前我便让学生搜集了有关阿炳以《二泉映月》的大量资料,并在课上进行了小组展示,尽管用了一节课的时间,但效果却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教学环节上,以“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逐层深入地体会语言文字,在反复品读中感悟,如在小组展示琴声变化的语句时,我采用朗读,心曲琴曲水*融的方法,在字里行间中细细地品味其内涵。反思这堂课,我感觉有以下几点不足:1、朗读指导的不到位2、有些地方没有点拨到点上。如“委婉缠绵”“升腾跌宕”这两个词语,应该让学生想象其乐曲的内涵,相信学生对阿炳的坎坷人生会有更深远的理解和认识。
以上是我对本课的粗浅认识,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多加指点!谢谢!
二泉映月说课稿3
我要说的是鄂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二泉映月》的第二课时。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生动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联系上下文,了解阿炳的艰辛历程,感悟阿炳的满腔情怀,体会琴声的变化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一定的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主人公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3、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从而体验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为此本课我主要采用自学求索、以学定教,情境教学、激发想象,
1、自学求索、以学定教
课堂以学生自我活动为中心,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参与讨论、交流、归纳、激活学生的内在动因,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变繁琐的“讲”和“问”为适时的“启”和“导”,学生变被动的“听”和“答”为主动的“说”和“思”,课堂伊始,我让学生针对题目再次质疑,你还想知道关于二泉映月的什么?确定本课时教学内容。
2、情境教学、激发想象
“在一定情境之中训练语言事半功倍”,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教学中,我运用了许多“假设”让学生在情境中走进人物的内心,通过朗读、闭眼想像,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走近阿炳,进行有创意的阅读,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三、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目的不仅让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在教学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先感知语言材料,自己读课文,品读感悟,渗透了“读课文、思问题、写画面、悟感受”的学法,读写迁移,读是吸收,写是表达。
四、说教学流程
根据我在本课所采用的教学策略,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回忆美丽二泉;2、体验坎坷人生;3、倾吐满腔情怀;4、勇敢面对苦难。
1、回忆美丽二泉
上课开始,我就用音乐渲染氛围,激情导入,让我们跟随着这优美的旋律进入我们的课堂,进入美丽的二泉世界吧!
学生齐读课题后,我适时地让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带领大家再次神游美丽的二泉,学生读句子、读词,在凄苦的背景音乐和优美的画面将学生的深思凝聚起来,带入一个优美的意境中。
接着引入主题:你还想知道关于二泉映月的什么?学生质疑:这首二胡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阿炳想通过这首曲子传达什么样的情感?
2、体验坎坷人生
(1)随着问题的提出,让他们带着问题自读课文3-6自然段,学生很快便找到了第4自然段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经过,此时回顾课文第2自然段师父说:“等你长大后会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与这一段中“阿炳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相对比,引发学生的疑问:难道这样的声音叫奇妙的声音?为什么阿炳听到的是叹息、哭泣、倾诉与呐喊?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抓住第3自然段“双目失明”“卖艺度日”两个高度概括阿炳一生命运的词语,让学实际想象补白联系生活走进阿炳。
第一步:感悟“双目失明”
读这个词只要几秒钟,可是“双目失明”对一个人的打击是怎样的呢?阿炳看到了吗?他看得到吗?阿炳再也看不见了,他看到的只能是什么?是呀,在他眼前的除了黑暗还是黑暗,此时让学生品读重点句子“渐渐地……渐渐地……”
第二步:为了感受阿炳充满苦难的现实生活,引领学生与文本深度对话,在感悟“卖艺度日”这个词时,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看过的卖艺情景是怎样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
也许……也许……也许
把你看到最真切的一幅画面写来(阿炳的年代毕竟离孩子们的生活太遥远了,但他们用自己一颗善良而富有同情的心,凭借想象的翅膀走进阿炳)
孩子们一个个文思泉涌,这个说、那个说。
在写话过程中,加深了对坎坷的体验,再读这句话,孩子们读得时而深沉,时而伤心,时而激愤,时而倔强。
(三)倾吐满腔情怀
在二十年代,在那个社会,有人听懂他深沉的吧息吗,有人关心他伤心的哭泣吗?有人在意他激愤的倾诉吗,有人理解他倔强的呐喊吗?没有、没有、没有,听着、听着阿炳将自己满腔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看,他用擅抖的手拿起了二胡,听,如泣如诉的琴声,从琴弦上流泄出来。伴随着《二泉映月》婉转回荡的琴声,孩子们秉息聆听。
阿炳用心演奏音乐,孩子们用心领悟音乐,所以在谈感受时都很到位。
接着,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到直接描写琴声变化的句子,自己细细读一读、慢慢读一读,说一说你从琴声中仿佛听到了什么?从阿炳的心声中又仿佛看到了什么?
组织全班讨论,听三次不同的琴声,想象当时的情景。
学生有了情感的积淀,对描写阿炳创作《二泉映月》及《二泉映月》旋律的语句理解、体会得比较到位,此时趁热打铁,强化感情朗读训练收到了很好效果,教师的适机范读,更是博得了学生的阵阵掌声。
4、勇敢面对苦难
我通过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对听《二泉映月》后,热泪盈眶地说:“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的态度,引导学生领会阿炳对命运抗争、对光明向往的抗争精神,极巧妙地突出了中心。
此后,再次感受《二泉映月》那动人心弦的乐曲,师生共同沉浸在乐曲的意境、人和的思索之中。
坎坷给人们带来了悲痛、哀伤哭泣,但对一个敢于和命运抗争的强者,苦难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我们的生活也不会一帆风顺,也会遇到一些沟沟坎坎。让我们勇敢面对吧!
五、教学反思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情皆美的文章,初读此文,我便被文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空灵意境所吸引,更被蕴藏于文字但又淋漓尽致流露出的精神美所感染,而当我聆听完那举世闻名的二胡独奏《二泉映月》后,内心更是震撼!这是一篇适合朗读,而且需要通过朗读来感悟的课文。我该怎样来指导学生朗读呢?
1、主动探究、以学定教
本课的教学以“你还想知道关于二泉映月的什么?”为切入点诱导学生做出探究反应,学生通过探究思考达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的目的。
2、以读为本、读写结合
这是一篇感情较为丰富的文章,完全可以让学生从读书去领会文章的内容。从读中去把握文章的内涵,从写中去锻炼自己的实践。
3、情境结合、激发想象
《二泉映月》是一首内涵非常丰富的二胡曲,但阿炳那苦难的生活离我们实在太遥远,为此我运用了优美动人的语言让学生在假设的情境走进阿炳,感悟阿炳的满腔情怀。
4、乐随文起、文伴乐悟
让学生从乐声中体会文本内涵,感受阿炳诉说的情怀,从文本品读中更深地玩味乐声,领悟阿炳用乐声与命运抗争的不屈精神。
二泉映月说课稿4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闲暇之余,大家一定非常喜欢听音乐,下面先请大家和我一起欣赏一段曲子(播放课件),想必大家的心情都为这首曲子的悠扬、婉转、悲伤所触动,这首曲子就是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来自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二泉映月》。
纵观整篇课文,它生动地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表现了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和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五年级学生对课文有整体把握的能力,能通过品读关键句段理解文章内容,并能表达独特的阅读感悟。根据新课标提出的三个维度目标统一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以及文本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第五自然段;
2、我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内涵丰富的句子。其中重点难点是引领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教法:采用情境教学法以及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课件出示图片。播放音乐,教师语言渲染,为学习创设“美、真”的情境。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了解著名音乐指挥家小泽征尔的话:“这首曲子要跪下来听!”设疑,为什么要跪下来听?按照“读---议---读---写”的层次,引导学生读中感悟,再回到文本。
学法:读中感悟,采用多种形式,多个层次的朗读,并加入“听、思、议、写”多种语言实践的训练。
我计划用三课时完成本课教学,以下是第二课时的教学环节:
一、炫我五分钟,分秒必精彩
由学生主持本环节,主要内容有:明确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听写词语环节、点评。
设计意图: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激情导入,荡涤心灵
再次播放《二泉映月》,让学生在第一课时的认知基础上谈感受并引入1978年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指挥演奏弦乐合奏《二泉映月》之后,他竟激动地热泪盈眶说:“这首曲子要跪下来听!”
教师质疑:小泽征尔为什么说“这首曲子要跪下来听!”
设计意图: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抓住“点”的教学,所谓“点”是全部教学内容的着眼点,“牵一发而动全身”,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围绕它来进行。
三、精读感悟,感同身受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完成以下两个问题:
1、通过读课文,我能思考:阿炳经历了哪些生活上的苦难?哪些地方又体现了阿炳对音乐的喜爱。圈画出相关词句。
2、我通过朗读第五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描写琴声变化的词句,用波浪线画出描写表现情怀的句子。
(1)琴声初起时:
表达的情怀:
(2)进入高潮时的琴声:
表达的情怀:
(3)尾声的乐曲:
完成后组内进行交流,其中第2题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学生来真正体会琴声的内涵。这一部分环节本着“以读代讲、读中感悟、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学生从读懂到读好。接着更深一层的读,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对于这些原因的理解也就深入内心感悟至深了。接着就是带着感悟来读好,读中感悟,悟后再读,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再一次次的提高中,学生读懂了乐曲,融入了阿炳的内心。
设计意图: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两个小组集中展示,教师适当地点拨,这种形式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本的内涵。
四、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在《忆民间艺术家-----华彦钧》一诗中曾这样写到:
朝霞相伴夕阳斜,胡琴盲杖乞天涯。
一曲二泉映明月,谁人不晓艺术家。
我想对这名伟大的艺术家说: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出,读写相结合,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写作能力得到提高。
五、当堂检测,用心诵读
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设计意图:于永正老师说过:阅读教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披文得意”,在阅读中掌握读书方法,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品味、消化、积累、运用课文的语言。“意文兼顾”才能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最后我在谈谈本课的教学反思,对于《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我又喜欢又担心,担心自己不能引导学生深度感悟文本,在备课时,曾几度沉浸在阿炳苦难的心路历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在课前我便让学生搜集了有关阿炳以《二泉映月》的大量资料,并在课上进行了小组展示,尽管用了一节课的时间,但效果却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教学环节上,以“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逐层深入地体会语言文字,在反复品读中感悟,如在小组展示琴声变化的语句时,我采用朗读,心曲琴曲水*融的方法,在字里行间中细细地品味其内涵。反思这堂课,我感觉有以下几点不足:1、朗读指导的不到位2、有些地方没有点拨到点上。如“委婉缠绵”“升腾跌宕”这两个词语,应该让学生想象其乐曲的内涵,相信学生对阿炳的坎坷人生会有更深远的理解和认识。
以上是我对本课的粗浅认识,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多加指点!谢谢!
二泉映月说课稿5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上的《二泉映月》是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当中的第9课。
《二泉映月》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表现了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这篇文章总的教学要求是:
1、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第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7生字,两条绿线中的10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来历及曲作者阿炳坎坷的人生之路。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体会盲人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教学的时间分配是三课时,那我今天上的是第二课时。下面说说我的教学流程:
首先是揭示课题,直接导入新课。在新课部分,主要是从四个方面进行教学:欣赏二泉美景、感叹阿炳人生、品析《二泉映月》、倾诉一片情怀。在欣赏二泉美景的时候,主要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边听边找,找出课文中描写二泉美景的句子或是词语。同时提炼出“茫茫月夜、如银月光……”等八个词语,进行交流,指导朗读,感受二泉映月的美景。接着通过教师深沉的叙说:这美丽的二泉映月阿炳看的见吗?感叹阿炳一段坎坷的人生,这部分主要是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也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真正走近阿炳,了解阿炳,为后面感悟琴声内涵定下感情基调。正是因为阿炳坎坷的人生,不寻常的经历,以及阿炳没有被生活的苦难压倒,敢于同命运的抗争,当阿炳再次来到二泉池畔的时候,他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等丰富的声音,从而创作了内涵丰富的《二泉映月》。接着播放曲子,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听,用心去感受曲子的丰富内涵,品析《二泉映月》。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上,学生在这个部分才能真正体会琴声的内涵。这一部分在教学本着“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方法,让学生从读懂到读好。首先是读懂,让学生潜心、用心的听一遍乐曲。先听,再说,最后接触文本。符合人的感知过程,水到渠成。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再一次次的提高中,学生读懂了乐曲,融入了阿炳的内心。在倾诉一片情怀这个环节,再次播放乐曲,边听边问:同学们,回响在二泉池畔的,仅仅是这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的琴声吗?此时此刻,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谁在琴声向你倾诉?让学生感受阿炳与命运抗争、向往光明、热爱生活的一片情怀。最后是总结部分:这就是阿炳的二泉映月,这就是民族音乐的瑰宝——二泉映月;这就是在国际乐坛上享有盛誉的不朽之作——二泉映月。这就是我的教学流程。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主要是想从情字出发,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置身于浓浓烈烈的情感体验之中,把蕴含于语言文字中的情感读懂悟透,以获得真真切切的情感熏陶,努力体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以上是我上这课的教学思路和设计时的一些想法,今天上完之后,感觉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诚恳的希望教研室的专家、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多提宝贵意见,多加指点!谢谢!
二泉映月说课稿6
一、说教材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表现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本单元的主题是“有志者,事竞成”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去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敢于同逆境、命运抗争的精神。基于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对五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所以我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
2、感受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4、5节。
教学重难点: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
二、说教法和学法
由于本课主人公阿炳生活的年代离我们现在的孩子比较遥远,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领悟文章的中心以及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有一定难度。于是,我采用“创设情景,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方法进行教学。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置身于情感体验之中,把蕴含于语言文字中的情感读懂读透,以获得真真切切的情感熏陶,努力体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三、说教学程序
承接第一课时的教学,教学伊始我让学生用笔勾画出文章中描写二泉映月的好词佳句,,既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又倡导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紧接着,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用图片展示了月夜美景创设了文章中词语所体现的优美意境。我依次展示了“树木葱茏、藤萝摇曳、月光如银、静影沉璧、月光似水、水波映月、月光照水”等词语的图片。这些图片的展示不仅深化了主题,而且也揭示出美景的熏陶是乐曲创作的前期基础。
本堂课的教学重难点突破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音乐欣赏,创设情境。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善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我在开课伊始,就让学生倾听乐曲,旨在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兴趣和情感。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的强烈愿望。听曲后我让学生谈谈听这首曲子的感觉,并引出《二泉映月》曲名及其创作者——阿炳。
第二部分:走进阿炳,了解坎坷,感悟创作的艰辛历程。这一部分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难点。我通过课件出示相关资料,让学生真正走近阿炳,了解阿炳,叙述引读课文内相关的段落三小节,从而感受阿炳的“人穷志不穷”,不向命运屈服的骨气。紧接着读文直奔重点段四、五自然段紧紧围绕“渐渐的,渐渐地,他似乎听到沉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这句话,让学生反复朗读,逐渐深入阿炳的内心深处。从而理解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冲动来源于他十多年的坎坷经历与身心的巨大折磨,进而体会到他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二泉映月》说课稿(第二课时) 相关内容:推敲 教案《巩乃斯的马》教学设计关于小小即兴演讲会的指导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我教《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暖流》导学案从课本中走向生活 ——《艾滋病小斗士》教学反思练习5(苏教版五下练习5教学设计)查看更多>>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第三部分:品读琴声,体会内涵。用为什么这首乐曲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为什么它在国际乐坛上享有盛誉两个问题,把学生引入学习第5自然段,让学生品读琴声,体会内涵。这部分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难点,我先让学生潜心、专心地听一遍乐曲。先听,再说,最后接触文本。符合人们整个认知过程,强化思考,水到渠成。我本着“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方法让学生从每一种琴声所寄托阿炳怎样的思想感情分三个步骤来读,使他们读懂读好。接着更深一层让学生带着感悟来读好,读中感悟,悟后再读,在一次次的朗读中,一次次的提高中,学生读懂了乐曲,融入了阿炳的内心世界。从而体会了文章的中心,使人物形象在学生头脑中突现出来。
第四部分:了解乐曲《二泉映月》的不凡成就。通过知识拓展补充人们对《二月映泉》乐曲的评价,尤其是对日本有名音乐指挥家小泽征尔先生 “这首乐曲太感动人了,像这样的乐曲应该跪下来听”中的“跪”字进行讨论,激发学生学习阿炳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进而升华文章的主题。课文总结朗读,音乐声再次响起,曲到酣至,学生不仅强化了语言文字的积累,而且也记住《二泉映月》这首表达心声的名曲,记住一个*凡的名字——阿炳。
四、板书设计
听:叹息 哭泣 倾诉 呐喊
感悟:人生如泉声
倾吐:化心声为琴声
琴声 ——— 情怀
委婉连绵 赞叹 怀念 思考
步步高昂进入高潮 抗争向往
舒缓起伏 恬静激荡 爱…爱…爱…爱 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理想的伟大精神
二泉映月说课稿7
我要说的是鄂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二泉映月》的`第二课时。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生动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联系上下文,了解阿炳的艰辛历程,感悟阿炳的满腔情怀,体会琴声的变化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一定的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主人公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3、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从而体验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为此本课我主要采用自学求索、以学定教,情境教学、激发想象,
1、自学求索、以学定教
课堂以学生自我活动为中心,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参与讨论、交流、归纳、激活学生的内在动因,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变繁琐的“讲”和“问”为适时的“启”和“导”,学生变被动的“听”和“答”为主动的“说”和“思”,课堂伊始,我让学生针对题目再次质疑,你还想知道关于二泉映月的什么?确定本课时教学内容。
2、情境教学、激发想象
“在一定情境之中训练语言事半功倍”,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教学中,我运用了许多“假设”让学生在情境中走进人物的内心,通过朗读、闭眼想像,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走近阿炳,进行有创意的阅读,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三、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目的不仅让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在教学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先感知语言材料,自己读课文,品读感悟,渗透了“读课文、思问题、写画面、悟感受”的学法,读写迁移,读是吸收,写是表达。
四、说教学流程
根据我在本课所采用的教学策略,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回忆美丽二泉;2、体验坎坷人生;3、倾吐满腔情怀;4、勇敢面对苦难。
1、回忆美丽二泉
上课开始,我就用音乐渲染氛围,激情导入,让我们跟随着这优美的旋律进入我们的课堂,进入美丽的二泉世界吧!
学生齐读课题后,我适时地让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带领大家再次神游美丽的二泉,学生读句子、读词,在凄苦的背景音乐和优美的画面将学生的深思凝聚起来,带入一个优美的意境中。
接着引入主题:你还想知道关于二泉映月的什么?学生质疑:这首二胡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阿炳想通过这首曲子传达什么样的情感?
2、体验坎坷人生
(1)随着问题的提出,让他们带着问题自读课文3-6自然段,学生很快便找到了第4自然段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经过,此时回顾课文第2自然段师父说:“等你长大后会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与这一段中“阿炳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相对比,引发学生的疑问:难道这样的声音叫奇妙的声音?为什么阿炳听到的是叹息、哭泣、倾诉与呐喊?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抓住第3自然段“双目失明”“卖艺度日”两个高度概括阿炳一生命运的词语,让学实际想象补白联系生活走进阿炳。
第一步:感悟“双目失明”
读这个词只要几秒钟,可是“双目失明”对一个人的打击是怎样的呢?阿炳看到了吗?他看得到吗?阿炳再也看不见了,他看到的只能是什么?是呀,在他眼前的除了黑暗还是黑暗,此时让学生品读重点句子“渐渐地……渐渐地……”
第二步:为了感受阿炳充满苦难的现实生活,引领学生与文本深度对话,在感悟“卖艺度日”这个词时,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看过的卖艺情景是怎样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
也许……也许……也许
把你看到最真切的一幅画面写来(阿炳的年代毕竟离孩子们的生活太遥远了,但他们用自己一颗善良而富有同情的心,凭借想象的翅膀走进阿炳)
孩子们一个个文思泉涌,这个说、那个说。
在写话过程中,加深了对坎坷的体验,再读这句话,孩子们读得时而深沉,时而伤心,时而激愤,时而倔强。
(三)倾吐满腔情怀
在二十年代,在那个社会,有人听懂他深沉的吧息吗,有人关心他伤心的哭泣吗?有人在意他激愤的倾诉吗,有人理解他倔强的呐喊吗?没有、没有、没有,听着、听着阿炳将自己满腔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看,他用擅抖的手拿起了二胡,听,如泣如诉的琴声,从琴弦上流泄出来。伴随着《二泉映月》婉转回荡的琴声,孩子们秉息聆听。
阿炳用心演奏音乐,孩子们用心领悟音乐,所以在谈感受时都很到位。
接着,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到直接描写琴声变化的句子,自己细细读一读、慢慢读一读,说一说你从琴声中仿佛听到了什么?从阿炳的心声中又仿佛看到了什么?
组织全班讨论,听三次不同的琴声,想象当时的情景。
学生有了情感的积淀,对描写阿炳创作《二泉映月》及《二泉映月》旋律的语句理解、体会得比较到位,此时趁热打铁,强化感情朗读训练收到了很好效果,教师的适机范读,更是博得了学生的阵阵掌声。
4、勇敢面对苦难
我通过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对听《二泉映月》后,热泪盈眶地说:“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的态度,引导学生领会阿炳对命运抗争、对光明向往的抗争精神,极巧妙地突出了中心。
此后,再次感受《二泉映月》那动人心弦的乐曲,师生共同沉浸在乐曲的意境、人和的思索之中。
坎坷给人们带来了悲痛、哀伤哭泣,但对一个敢于和命运抗争的强者,苦难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我们的生活也不会一帆风顺,也会遇到一些沟沟坎坎。让我们勇敢面对吧!
五、教学反思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情皆美的文章,初读此文,我便被文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空灵意境所吸引,更被蕴藏于文字但又淋漓尽致流露出的精神美所感染,而当我聆听完那举世闻名的二胡独奏《二泉映月》后,内心更是震撼!这是一篇适合朗读,而且需要通过朗读来感悟的课文。我该怎样来指导学生朗读呢?
1、主动探究、以学定教
本课的教学以“你还想知道关于二泉映月的什么?”为切入点诱导学生做出探究反应,学生通过探究思考达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的目的。
2、以读为本、读写结合
这是一篇感情较为丰富的文章,完全可以让学生从读书去领会文章的内容。从读中去把握文章的内涵,从写中去锻炼自己的实践。
3、情境结合、激发想象
《二泉映月》是一首内涵非常丰富的二胡曲,但阿炳那苦难的生活离我们实在太遥远,为此我运用了优美动人的语言让学生在假设的情境走进阿炳,感悟阿炳的满腔情怀。
4、乐随文起、文伴乐悟
让学生从乐声中体会文本内涵,感受阿炳诉说的情怀,从文本品读中更深地玩味乐声,领悟阿炳用乐声与命运抗争的不屈精神。
二泉映月说课稿8
教材解读
《二泉映月》是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二泉映月》是一部传世之作。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到作者以自己辛酸痛苦的人生体验,经过长期的积淀创作出这首动人心弦的乐曲。乐曲向人们倾诉了对他坎坷的一生,既有对人生的无奈,又有对痛苦生活无尽的愤怒与抗争,其中缠绵不尽的愁思、慨叹,动人心弦。
音乐本是天籁之声,只有热爱生活,热爱音乐的人才能听懂;文字本是有温度的,只有热爱生活,善于品词析句的人才能感受得到。本文的重点应落在让学生读中悟,悟中读方面,进而了解阿炳生活坎坷,学习阿炳不向命运屈服,勇于抗争的精神,领会曲子的意境。同时,使学生学会正确面对困难、挫折。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
3、通过朗读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在第五自然段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在倾听、感受、朗读、感悟中深切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并能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搜集有关《二泉映月》及主人公阿炳的有关资料。
学情分析
乐曲柔中带刚,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这是一位刚直顽强的盲艺人在向人们倾吐他坎坷的一生。学生不易产生共鸣。阿炳生活的年代距学生较远,学生对其坎坷经历及情感的理解是难点。对乐曲内涵的理解是重点。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明白,物是人非,经历就是财富。苦难也许是人生为我们打开的另一扇窗,苦难也许就是一笔财富。可通过三点解决:1品读文字,在研读文字的过程中,领悟阿炳借“乐声”倾吐自己的“心声”。2听曲子,在鉴赏中体味韵律美,与语文的审美功能相结合。3读中悟,悟中读,在批注中静思,在与同学交流中引发思维碰撞。
媒体运用:多媒体、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课题及作者、欣赏名曲《二泉映月》。
让学生谈谈从这悠扬的琴声,你听到了什么?板书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阿炳为什么能创造出如此高超的乐曲?)
2、认识词语,整体感知课文。
三、学习课文第二、四、三自然段。
1、拿出笔来,快速浏览课文,从课文中找出带有“二泉风景”的句子。
2、课件出示第二节,指名读。问:小啊炳听到了奇妙的声音了吗?引入第四段教学。
3、教学第四段。激情:为什么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
4、从“双目失明”、“卖艺度日”来帮助学生理解。设计:“闭眼感受”环节。引入第五段教学。
四、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问:他为什么要把这些通过琴声来倾吐给月夜呢?让学生感受啊炳的孤苦伶仃。
2、指导朗读。读出起初的委婉连绵,高潮部分的升腾跌宕。
3、学生练习朗读。
五、总结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感受《二泉映月》在*乃至国际上的地位。
2、幻灯片打出:1978年,小泽征尔应邀担任中央乐团的首席指挥,席间他指挥演奏了弦乐合奏《二泉映月》他感动得热泪盈眶,呢喃地说:“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进一步感受阿炳对命运抗争、对光明向往的这种不屈的精神!
3、在音乐中结束本节课。
苦难本来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悲痛、哀伤、哭泣。但是对一个生活的强者,对于敢于和命运抗争的人来说,苦难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同学们让我们勇敢地面对苦难吧!下课。
二泉映月说课稿9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当中的第9课《二泉映月》。
一、教材分析
《二泉映月》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表现了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和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对于《二泉映月》这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其中蕴藏的内涵和意境,并通过朗读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但本课篇幅较长,难点较多。由于文中有很多音乐上的专业术语,而且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离现在的孩子也比较遥远,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领悟文章的中心以及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有一定难度。于是,我采用“创设情景、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方法进行本课教学。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置身于浓浓烈烈的情感体验之中,把蕴含于语言文字中的情感读懂悟透,以获得真真切切的情感熏陶,努力体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绿线中的10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部分词语写一段话,来描写自己所观察到的月夜景色。
4、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引领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所在。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本堂课的教学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利用多媒体播放乐曲《二泉映月》(节选),让学生谈谈听完乐曲后的感受(悠扬、婉转、悲伤、深沉、优美、高昂……)教师相机介绍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板书课题:二泉映月
第二部分:了解坎坷、感悟情怀。
这一部分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真正走近阿炳,了解阿炳,为后面感悟琴声内涵定下感情基调。由于年代比较遥远,学生了解也不甚多,因此我采用了“一唱三叹”的朗读方法,大量的补充资料。一、展现二泉美景图片,加上老师的介绍,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阿炳心中美丽的二泉。二、启发学生想象阿炳孤苦无依、卖艺度日的画面,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阿炳的坎坷经历。三、通过老师的描述来感受阿炳的“人穷志不穷”,不向命运屈服的骨气。紧紧围绕“渐渐的、渐渐的…”这句话,一唱三叹,在感知阿炳的叹息、哭泣、倾诉、呐喊的情况下,让学生逐渐深入阿炳的内心深处。十多年的坎坷经历、身心的巨大的折磨,让学生在音乐中想象;在朗读中感悟、渗透!浓重的为学生定下感情基调,为下文服务。
第三部分:品读琴声,体会内涵。
在前面扎实的铺垫上,学生来真正体会琴声的内涵。这一部分教学本着“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方法,让学生从读懂到读好。首先是读懂,让学生潜心、用心的听一边乐曲。先听,再说,最后接触文本。符合人的整个人知过程,强化思考,水到渠成。接着更深一层的读,问:乐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对于这些原因的理解也就深入内心感悟至深了。接着就是带着感悟来读好,读中感悟,悟后再读,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再一次次的提高中,学生读懂了乐曲,融入了阿炳的内心。
四、说话练习、拓展延伸
1、现在你就是那个中秋之夜搀扶阿炳来到二泉的少年,请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用一句话说出来。
2、同桌练习说。
3、指名说,评议。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课文生动地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表现了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请同学们再次欣赏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升华感受乐曲传达的丰富内涵。
2、课下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月夜景色,像阿炳一样全身心地体验感受,捕捉美好的景物,用本课所学的描写月夜的词语写一段话:(也可书写本课生字,作业体现自主性)
附板书设计:
月光似水
静影沉壁
二泉映月
委婉边绵
升腾跌宕
二泉映月说课稿10
各位评课老师好!我上的是苏教版第十册第6课《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但篇幅较长,难点较多。由于文中有很多音乐上的专业术语,而且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离现在的孩子也比较遥远,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领悟文章的中心以及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有一定难度。于是,我采用“创设情景、以读代讲、读种感悟”的方法进行本课教学。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置身于浓浓烈烈的情感体验之中,把蕴含于语言文字中的情感读懂悟透,以获得真真切切的情感熏陶,努力体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教学中以下几点为我的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了解阿炳的艰辛历程,感悟阿炳的满腔情怀,体会琴声的变化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主人公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课堂中“体会乐曲旋律变化及其乐曲丰富的内涵”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本堂课的教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破题导入、揭示课题。
第二部分:了解坎坷、感悟情怀。这一部分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真正走近阿炳,了解阿炳,为后面感悟琴声内涵定下感情基调。虽然无锡二泉就在身边,阿炳也是我们无锡人的骄傲,但是由于年代比较遥远,学生了解也不甚多,因此我采用了“一唱三叹”的朗读方法,大量的补充资料。一、展现二泉美景图片,加上老师的介绍,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阿炳心中美丽的二泉。二、启发学生想象阿炳孤苦无依、卖艺度日的画面,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阿炳的坎坷经历。三、通过老师的描述来感受阿炳的“人穷志不穷”,不向命运屈服的骨气。紧紧围绕“渐渐的、渐渐的…”这句话,一唱三叹,在感知阿炳的叹息、哭泣、倾诉、呐喊的情况下,让学生逐渐深入阿炳的内心深处。十多年的坎坷经历、身心的巨大的折磨,让学生在音乐中想象;在朗读中感悟、渗透!浓重的为学生定下感情基调,为下文服务。
第三部分:品读琴声,体会内涵。
在前面扎实的铺垫上,学生来真正体会琴声的内涵。这一部分教学本着“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方法,让学生从读懂到读好。首先是读懂,让学生潜心、用心的听一边乐曲。先听,再说,最后接触文本。符合人的整个人知过程,强化思考,水到渠成。接着更深一层的读,问:乐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对于这些原因的理解也就深入内心感悟至深了。接着就是带着感悟来读好,读中感悟,悟后再读,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再一次次的提高中,学生读懂了乐曲,融入了阿炳的内心。
第四部分,总结成就,课外延伸。
本着语文积累的最终目的,让学生记住《二泉映月》,记住一个*凡的名字——阿炳,同时布置了两个自选作业。
以上是我上课之前的一点思考,如说的不当、上的不妥,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多加指点!谢谢!二泉映月说课稿
作者:张再春
各位评课老师好!我上的是苏教版第十册第6课《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但篇幅较长,难点较多。由于文中有很多音乐上的专业术语,而且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离现在的孩子也比较遥远,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领悟文章的中心以及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有一定难度。于是,我采用“创设情景、以读代讲、读种感悟”的方法进行本课教学。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置身于浓浓烈烈的情感体验之中,把蕴含于语言文字中的情感读懂悟透,以获得真真切切的情感熏陶,努力体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教学中以下几点为我的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了解阿炳的艰辛历程,感悟阿炳的满腔情怀,体会琴声的变化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主人公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课堂中“体会乐曲旋律变化及其乐曲丰富的内涵”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本堂课的教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破题导入、揭示课题。
第二部分:了解坎坷、感悟情怀。这一部分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真正走近阿炳,了解阿炳,为后面感悟琴声内涵定下感情基调。虽然无锡二泉就在身边,阿炳也是我们无锡人的骄傲,但是由于年代比较遥远,学生了解也不甚多,因此我采用了“一唱三叹”的朗读方法,大量的补充资料。一、展现二泉美景图片,加上老师的介绍,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阿炳心中美丽的二泉。二、启发学生想象阿炳孤苦无依、卖艺度日的画面,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阿炳的坎坷经历。三、通过老师的描述来感受阿炳的“人穷志不穷”,不向命运屈服的骨气。紧紧围绕“渐渐的、渐渐的…”这句话,一唱三叹,在感知阿炳的叹息、哭泣、倾诉、呐喊的情况下,让学生逐渐深入阿炳的内心深处。十多年的坎坷经历、身心的巨大的折磨,让学生在音乐中想象;在朗读中感悟、渗透!浓重的为学生定下感情基调,为下文服务。
第三部分:品读琴声,体会内涵。
在前面扎实的铺垫上,学生来真正体会琴声的内涵。这一部分教学本着“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方法,让学生从读懂到读好。首先是读懂,让学生潜心、用心的听一边乐曲。先听,再说,最后接触文本。符合人的整个人知过程,强化思考,水到渠成。接着更深一层的读,问:乐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对于这些原因的理解也就深入内心感悟至深了。接着就是带着感悟来读好,读中感悟,悟后再读,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再一次次的提高中,学生读懂了乐曲,融入了阿炳的内心。
第四部分,总结成就,课外延伸。
本着语文积累的最终目的,让学生记住《二泉映月》,记住一个*凡的名字——阿炳,同时布置了两个自选作业。
以上是我上课之前的一点思考,如说的不当、上的不妥,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多加指点!谢谢!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10篇(扩展6)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3篇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1
当悦耳动听的音乐铃在耳边荡漾开去的时候,我与我的学生都在心底松了一口气:终于,《二泉映月》欣赏“完”了,也欣赏“懂”了!面对着一张张因收获而快乐的脸庞,注视着一双双因兴奋而清亮的眼睛,我又一次想到了“以人为本”这个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的,课程改革最关键的是改变过去教师“满堂灌”的现象,聚焦于学生的探究、发现、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其交流合作的能力;不是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要使学生在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获得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今天,当我与我的学生感受着《二泉映月》那优美而又激昂的旋律美时,震撼着阿炳坚强又正直的人格美时,我欣喜地发现:原来学生可以更美的!
一、“个性飞扬”是美
新课程告诉我们: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要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我欣赏学生在课堂上的“个性飞扬”,那是自信、智慧的涌动,那是主体能动性的张扬。如何让课堂成为学生“个性飞扬”的舞台呢?以往,我的备课本中对于学生的朗读指导总是写得极尽详细,初看颇有针对性,实质却完全是我的朗读模式。我以我的感悟去要求学生,把我的感情强加于学生,学生只是我的朗读工具。他们也许不懂课文,但可以煞有其事地“读”课文;他们也许不明白为何要这样读,却依然读得“有声有色”……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情皆美的文章,初读此文,我便被文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空灵意境所吸引,更被蕴藏于文字但又淋漓尽致流露出的精神美所感染,而当我聆听完那举世闻名的二胡独奏《二泉映月》后,内心更是震撼!这是一篇适合朗读,而且需要通过朗读来感悟的课文。我该怎样来指导学生朗读呢?“倾听孩子的声音”,脑海中飞快地闪过这一新课程亮点。我精神一振:为何不能在课堂上让学生“倾诉自己的感情”呢?听听他们是怎样欣赏《二泉映月》的?于是,我在备课本上写下了这样一番设计:第一教时,先以音乐导入,在优美又激昂的旋律中帮助学生奠定感情基调——对曲子创作者的敬佩。然后给予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学生在敬佩与好奇的情感驱使下,必然会兴趣昂然地开始自己的朗读。学生准备充分之后进行首次朗读反馈。只要求学生读,而不需要谈“为什么这样读”。接着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确定学生理解的难点,作为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第二教时,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课文之后再次清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这次应告诉大家“为什么这样读”。两次朗读,各有侧重,且逐层深入。前者是感悟的起点,后者则是理解后的感悟。
忐忑不安地开始上课,下课时却欣喜万分:初次朗读首先成为学生的“兴趣”时,他们大胆尝试,敢于思索,通过自己独特的朗读表达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的也许读得不够流利,但那份认真却使人欣慰;有的理解也许还不够深入,但自信却可见一斑……随着感悟的深入,理解的透彻,学生对于阿炳知道得更多,对于《二泉映月》也“懂”得更多。于是再次“朗读”便成为了学生表达情感的“需要”。他们通过朗读演绎着内心深处对课文的欣赏,对阿炳的崇敬,对曲子的喜爱……于是乎,有的同学配乐朗读,声情并茂;有的同学小组合作,情感共鸣;有的则激情昂扬,鼓舞人心;更有甚者有声有色地朗诵,使人震撼…….看着这“个性飞扬”的一幕幕,我感到了美!
二、“合作探究”是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小学语文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方面能起巨大作用。为了真正还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我作了一番大胆尝试:尝试让学生自己走近阿炳,尝试让学生与阿炳对话,与文本对话,尝试让学生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尝试让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为此,《二泉映月》第二教时便有了这样的构思:
一、创设情境,感悟内心
学生轻轻地自读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想,读懂了什么,读不懂的地方可把句子画出来,然后交流理解。
1.分享读懂的快乐。
2.提出读不懂的地方。
3.结合课文第3小节与课前搜集的资料合作解决疑问。
二、精读感悟,品味赏析
1.引读有关课文:听着,听着,阿炳的心——,他禁不住——。他要通过——,把——情怀,倾吐给——。
2.质疑:读到这儿,你觉得我们该研究什么问题了?
3.合作研究。
4.讨论交流。
当我终于把这设计定稿时,我很是担心:学生会质疑吗?他们能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吗?合作研究能解决问题吗?这一连串的“害怕”使我的心悬了起来。终于到了关键性的时刻:引读第五自然段的开头后,我静待着同学们提出该“研究”的问题。“阿炳怎样通过琴声来倾吐自己的情怀?”我惊喜啊,这不正是课文的重点吗?学生能一下子点出来,多棒呀。“阿炳想通过琴声倾吐自己怎样的情怀呢?”我又一次露出了喜悦的笑容。这个问题正是我们这节课理解的难点,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读懂了整篇文章。学生果然也急于解决他们想知道的问题。于是,小组合作研究,通过读课文,听音乐,看资料,津津有味地讨论交流。最后,大部分同学都明白了阿炳通过琴声曲调的变化起伏抒发了他内心对音乐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表达了对命运的抗争,更倾诉了对生活、家乡、大自然的热爱……此时,我心中的“石头”完全落了地,被惊喜笼罩住了的我豁然感到:“自主探究”原来是这样美丽!
三、“童心闪烁”是美
一直以来,黑板是教师的“专用地”。教师可以在上面“指点江山”,学生面对的完全是教师的“蓝图”,他们往往是被动地接受,被动地理解,即使教师漂亮的板书是对课文最简洁的概括,生动的板画是对课文最形象的再现,学生也是完全被动的接受者,面对“神圣”的板书,他们不敢思索,也不能质疑。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假如真还给学生“自主”,那么这一块历来被学生视为“圣地”的黑板是否也应该成为 学生的“用武之地”呢?《二泉映月》第二教时的后半部分设计让我领略到了学生无穷的智慧。黑板上书写着不仅仅是他们智慧的见解,更是一颗颗闪亮的“童心”。
课堂已接近尾声,学生已顺利地解决了自己提出的问题。在乐曲的感染之下,又一次投入地朗读课文。这一次,他们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读的,那抑扬顿挫的语调饱含着对乐曲的欣赏,那真情流露的眼神流淌着对阿炳的崇敬。看着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我激动极了:“这么美的景色,这么美的旋律,这么美的情感已深深感动了我。我相信:同学们也一定陶醉其中,被阿炳杰出的音乐才华和顽强的奋斗精神所感动!此时此刻,你心目中的阿炳一定十分高大吧!那就请你在黑板上倾诉你对阿炳的崇敬,写出阿炳最令你感动的品质或精神吧!“刹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不再沉默是金,也不再犹豫不决,而是跃跃欲试,小手林立,因为他们内心的情感澎湃着,激动涌流着,他们愿意通过板书来倾吐这种感动。于是,黑板上便有了一颗颗闪闪的童心,一份份纯洁的童真。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2
最近上了《二泉映月》一课,这一课的重点在于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过程。于是在第一次试教时,我想通过对第五自然段描述音乐和情感的这部分来分层次的体会音乐中所体现的`情感。如起初的音乐委婉连绵,好似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我让学生读了之后就在文中找到相应的表现惠山二泉优美景色的文字,找写阿炳所走过的人生道路的段落,一一地去落实,通过朗读来体会阿炳的内心世界。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学生好像始终是停留在表面,不能够更深一层地去体会阿炳的内心。
在和刘*进行了一番交流后,让我收获颇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具有工具性,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用语文来交流,如写、说等,在第三学年段就应该落实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在教学当中引导学生去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在阅读教学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而不是单一的在作文课当中才教写作文,只有真正地做到了读写结合,学生的写作水*才能够达到另一水*。而在这一课当中我只注重了“内容”到“内容”的衔接,没有让学生通过深入地理解文章的遣词用句,所以学生学到的东西很表面。学生要获得的是对自己的今后有用的东西,而这些就像树根一样,只要这些树根长好了,就能够吸收更多的营养,长成参天大树。那么在这一课当中有哪些值得我们去探讨,真正的是让学生要学的东西呢?比如说:这一课中“渐渐地”的连用、环境的描写、叙述音乐要表达的内涵的文章结构等,这些都是学生要积累的知识。
于是我进行了第二次试教,我抓住了一个主线,文章是怎样通过文字让我们感受到了阿炳的“不屈不挠、对生活、对音乐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的精神呢?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之后,再让学生交流,老师这时就可以在学生的回答当中加以引导和小结方法,这节课就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通过两次的试教,我最大的收获和感触就是深入研读课标,把课标与本课的教学结合起来,你会发现这一课中要教给学生的应该是什么。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3
《二泉映月》是一篇很让人感动的文章,还没有上的时候,有几个学生就对我说:“老师,这篇文章真感人啊!”学生的话给了我压力,在学生眼里,文章是如此的令人感动,万一我上的让他们感觉不到感动怎么办呀?我一遍又一遍的读,文章的确很感人,生动记录了阿炳热爱音乐,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故事,音乐记载了他苦难坎坷的一生。但是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他们很难领悟文章的中心——音乐要告诉我们的情感,因此,我在课堂中两次用了音乐,一处放在开课处,想借此烘托气氛,让学生尽快进入情境,一处放在结课处,力求通过全文的感悟,让学生在乐曲声中得到更深的领悟。
我的设计是这样的:用音乐渲染激情,上课出示课题后,我立刻播放《二泉映月》,让优美凄苦的乐声把学生的深思凝聚起来,带入一个优美的意境中,接着引入主题:告诉老师,这悠扬的琴声,让你听到了什么?接着对学生质疑:阿炳这位民间艺人为什么能够创作出这样动人的音乐呢?随着问题的提出,让他们带着问题自读课文,疏通生字词。随后通过让学生找带有“听“字的句子,将教学引入第2自然段。用第2自然段中小阿炳什么声音也没有听到与4、5自然段中长大后的阿炳听到了叹息、哭泣、倾诉、呐喊作对比。引导学生找出阿炳听到叹息、哭泣、倾诉、呐喊声的关键词(双目失明、卖艺度日),其中穿插了情境说话练习及感情朗读训练,进一步体会阿炳的苦难人生,激发对阿炳的无限同情。紧接着,情感激昂地连用4句“有人倾听吗?”将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引入高潮。学生有了情感的积淀,对描写阿炳创作《二泉映月》及《二泉映月》旋律的语句理解、体会得比较到位,此时趁热打铁,强化感情朗读训练收到了很好效果,教师的适机范读,更是博得了学生的阵阵掌声。
教学的另一个亮点在通过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对听《二泉映月》的态度,领会阿炳对命运抗争、对光明向往的抗争精神,极巧妙地突出了中心。此后,再次感受《二泉映月》那动人心弦的乐曲,师生共同沉浸在乐曲的意境、人生的思索之中。
其实不然:由于此次教学任务较紧,教学前准备欠充分,加之教学设计中借鉴了他人的设计理念,教案记得不熟,影响了情感的表达、宣泄。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多地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更好地钻研教材,设计出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案。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