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大相国寺寺导游词讲解(精选6篇)
开封大相国寺寺导游词讲解 篇1
藏经楼原是珍藏经卷的地方,由于黄河水患,所以大部分的经卷已经丢失,现在只剩下的“传真手卷八”现存在开封博物馆内,还有一部《乾隆大藏经》藏于楼上。我们所看到的中间这尊佛就是释迦牟尼佛。因这尊佛全由缅甸玉制成,所以又称缅甸玉佛,是新加坡一位老居士在92年捐赠过来的。
藏经楼西侧是大师堂。堂内安放的铜像是日本佛教真言宗创始人空海大师像。空海生于公元774年,卒于公元835年,在世六十一年。他三十一岁那年入唐求法,其间曾到相国寺拜方丈为师,学习佛法。为纪念历史上的这段中日交流佳话,一九九二年日相友人捐资铸此铜像,并于寺中修建“大师堂” 供奉。空海像与大师堂已然成为中日友好的一个标志。
开封大相国寺寺导游词讲解 篇2
罗汉殿:中轴线上的第三个佛殿叫罗汉殿,八角造型,俗称“八角琉璃殿”,造型独特,在中国佛教寺院中可谓独一无二。附檐周围游廊环绕,殿中一院,有八角亭耸立。游廊四周塑有 “释迦牟尼讲经会”的大型佛雕,众佛、菩萨、四大天王、罗汉、高低胖瘦,姿态各异,告型生动。八角亭中站立一尊3米多高的四面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这立像是乾隆年间由一名民间无名艺人用一株完整的银杏树雕刻而成,四面造型相同,每面各有六只大手及扇状小手三至四层,每只手掌中均刻有一眼,共计1048只眼,民间俗称“千眼千手佛”,为观音菩萨三十三变相之一。此造像不仅材料珍贵,雕工更是精巧,可谓鬼斧神工,甚是神奇,是相国寺镇寺之宝。说到这尊千手千眼观音,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古时有一个国王病重,百治不愈,无奈之际,求助于一个游方各尚。和尚说,我柯予你一个仙方,但需你亲人的一只手、一只眼做药方,方能见效。国王召见他的三个女儿,大女儿说:“我刚刚生下一个婴儿,如果断手剜眼,谁来照顾孩子呢?”二女儿说:“我刚刚完婚,倘若如此,何以面对驸马呢?”只有三女儿站出来说:“我年轻无忧,就让我来帮助父王吧!”她毫不犹豫地抽刀断下一臂,剜下一眼,做成药引。国王用药后,竟奇迹般地康复了。这个故事广为流传,竟然让佛祖知道了。佛祖大为感慨,说这就是我们推崇的孝道啊!我要给他重新安上手眼,重塑全身让百姓都对长辈行以孝道。佛祖的话经传令官传下来,因为中国话“全” 与 “千”相近,竟传成了 “千”,所以这个公主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了。
开封大相国寺寺导游词讲解 篇3
山门:我们现在看见的就是相国寺的山门了。
钟楼:进入寺门,首先我们看到的是同所有佛教寺院一样的钟鼓两楼。晨钟暮鼓是我国佛教寺院用来报时的定律。值得一提的是相国寺钟楼中悬挂的铜钟乃是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年间的遗物,重达五吨,高2.23米,口径1.81米,上铸“__常转,皇图永固”“帝道暇昌,佛日增辉” 钟声响亮优美,尤其是秋冬霜天叩击,声音清越,响彻全城,“相国霜钟”是汴京八景之一。
鼓楼:和钟楼相对的就是鼓楼,里面有一面大鼓,现在不对外开放。只有相国寺举行重大的活动时,由相国寺的主持亲自敲鼓。
天王殿: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大殿称为天王殿,是相国寺内第一重大殿。此殿因殿内供四大天王而得名。
那为什么要把弥勒佛供奉在第一重大殿呢?
有一副对联是这么说的,“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对联给我们讲得是一种人生智慧,要心胸宽广,万事看开,知足常乐。弥勒佛又叫布袋和尚,他是释迦牟尼的“法定接班人”,被称为未来佛。另外到寺院参观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当客人看到这一乐哈哈的形象,会对佛门产生亲切之感。所以就供奉在第一重大殿了。
东西两旁塑的是 “四大天王”,据说,这“四大天王”各守护一方天下。四大天王手中所持的法器,是宝剑、琵琶、青伞、银蛇分别代表着风、调、雨、顺,古代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国家,还有什么比风调雨顺更重要的呢?因此,名间常有百姓求神许愿,以求保佑天下太平,五谷丰登。
开封大相国寺寺导游词讲解 篇4
子孙丛林寺院由自己的弟子轮流住持,是一种世袭制、家传制。十方丛林寺院往往是邀请名宿住持。自1993年,中国佛教协会颁布《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原子孙寺院不实行家传制,而改行选贤制。今天子孙寺院与十方丛林寺院已无明显分别。那么韦陀为什么要面对大佛殿呢?去过寺庙的人如果留心的话,就会发现一进门首先看到的,便是弥勒佛迎客的笑脸,再往后看,是面色阴沉的韦陀。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俩并不在一起,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宇。弥勒佛热情快乐,所以香客很多,但他丢三落四,不善理财,致使入不敷出。韦陀管账是把好手,但成天阴着脸,太过严肃,搞得香客越来越少,以至于香火断绝。佛祖查看香火时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两人放在同一庙里,由弥勒佛负责公关,韦陀掌管财务。在二人的分工合作下,寺庙里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大雄宝殿:俗话说,“无事不登三宝殿”。这里就是所谓的三宝殿了。因为里面供奉三尊大佛。大雄宝殿是相国寺的主要建筑,被誉为“中原第一殿”。殿高约为13米,周围及月台俱白石栏杆,上镂狮子,刻工精巧。我们现在看见的这三尊佛就是佛教中的横三世佛:正中是婆娑世界教主释迦牟尼,西边的是西天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又被称之为无量寿佛与接引佛,东边的是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释迦牟尼佛祖能够满足信徒的一切愿望,阿弥陀佛会接引修成正果之人到西方极乐净土,药师佛可清除众生的一切痛苦。传说那里的人们永远没有病痛,永远健康幸福。
开封大相国寺寺导游词讲解 篇5
(东边的这位手持宝剑的是南方的增长天王,他希望善良的心善良的根大大的增长起来。因为这位天王手中只拿宝剑,而为拿剑鞘,以代表锋(风)利。在他旁边这位怀抱琵琶可以调弦,所以代表“调”。看完了这两位天王,让我们到对面去看看另外两位天王。这位是西方广目天王,大家看他手中握着一条龙头蛇身的怪物,因他手中的这条怪物比较顺滑,所以代表着“顺”,同时这位天王又以高瞻远瞩而的名。在广目天王旁边的就是北方的多闻天王,这位天王便代表着“雨”。他左手拿着小银鼠又称花虎貂,它是老鼠家族中最厉害的动物,它能把农作物的根全部吃光,使农作物颗粒无收,所以这位天王把它持在手中,不让它在外面行恶。因为这四位天王分别代表了“风”“调”“雨”“顺”,所以这四位天王合起来便代表了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意思。)这尊面北站像为韦驼天将,被称做“护法神”,立于弥勒佛后,正对释迦牟尼,维护讲经道场的秩序,不许邪魔干扰的任务,韦陀的地位相当于今天的公安局长。他左手执“金刚降魔杵”。大家应该去了很多寺院,有的宝杵是朝上的,有的是横拿着,也有的是朝下的。如果是扛在肩上朝上,或者平端在手上,表示这个寺院是十方丛林寺院,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也就是说可以挂单。如果朝下的话,表示是子孙丛林寺院,不能在此免费吃住即挂单。
开封大相国寺寺导游词讲解 篇6
大相国寺(国家4a级景点)的名称,始于唐朝,现在的相国寺是清朝重建后又修葺的。据《如梦录》记载,相国寺这个地方原是战国时魏公子无忌(信陵君)的故宅,宋代曾在此兴建一座信陵亭,名为信陵坊。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北齐天保六年(公元555年)在此兴建寺院,名建国寺,后毁于战火。唐初这里成了歙州司马郑景的宅园。
唐长安元年(720xx年)名僧慧云从南方来到开封,用募化来的钱买下郑景的住宅和花园,于唐景云二年(720xx年)兴建寺院,并根据施工中从地下挖出的北齐建国寺旧碑,又命名为建国寺,同时将募铸的一尊高3米的精美弥勒佛铜像安置寺中。建国寺重建时,唐睿宗为这个寺院亲笔书写了“大相国寺”的匾额,这就是相国寺的来历。
大相国寺位于河南开封市自由路西段路北,中国著名佛教寺院之一,相传为战国时魏公子信陵君故宅。北齐天保六年(555年)在此创“建国寺”,后遭水火两灾而毁,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唐初,为歙州司马郑景住宅。武则天长安元年(720xx年)慧云和尚寄宿安业寺,发现原郑景宅池内有楼殿幻影,认为此地很有灵气,便募银建寺。唐中宗神龙二年(720xx年)慧云到濮州(今山东鄄城北)铸了一尊一丈八尺高的弥勒佛像,于睿宗景云元年(720xx年)请回开封,翌年,慧云靠募捐购买郑景宅院造寺,在挖基时掘出旧建国寺碑,遂沿用“建国寺”名。第二年(延和元年),睿宗敕令改名为相国寺,并赐“大相国寺”匾,习称相国寺。昭宗大顺年间(890-891年)被火焚毁,后重修。宋太祖年间(962年)五月又遭火灾,后又重建。
北宋时相国寺为开封最大的佛寺,深得厚遇。自至道元年(995年)开始大规模扩建,到真咸平四年(1020xx年),用了七年时间才完工。扩建后的相国寺占地545亩,殿阁庄严绚丽,僧房鳞次栉比,花卉满院,被赞为“金碧辉映,云霞失容”。寺院住持由皇帝册封。相国寺成为皇帝平日观赏、祈祷、寿庆和进行外事活动的重要场所,被誉为“皇家寺”。不少国外僧人来相国寺进行文化流活动。宋太祖时,印度王子曼殊室利出家为僧,后来到中国,在相国寺居住多年。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朝鲜的崔思训带了几位画家来寺,将寺内所有壁画临摹回国。神宗时日本僧人成寻也曾在此居住。宋徽宗时,徽宗将“大相国寺”匾额赠送给朝鲜使者。另外每年举办五次“相国寺万姓交易”庙会,使该寺成为进行政治、商贸、社交、文化等活动的重要场所。
宋以后相国寺日趋萧条,明洪武二年(1396年)敕修,后又遭水患。永乐四年(1420xx年),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两次进行修缮,并被赐“崇法寺”金靖十六年(1537年)重修资圣资圣阁。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与万历三十五年(1620xx年)又重修。崇祯十五年(1642年)黄河泛滥,开封被淹,建筑全毁。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重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并复名相国寺。康熙十年(1671年)重修藏经楼。康熙十六年至二十一年又增建中殿及左右庑廊。乾隆三十一年(1776年)又重修,现存殿宇均为那时所建造。嘉庆二十四年重修“智海禅院”,道光、光绪年间也作过一些零星修整。民国初年(1912-1920xx年)曾翻修八角殿、改建法堂。民国十六年(1920xx年)冯玉祥将相国寺改为“中山市场”。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刘峙将省立民众教育馆迁人相国寺。1949年后,相国寺又得以重修、恢复。
现存相国寺为中国传统的轴称布局,主要建筑有:大门、天王殿、大雄殿、八角琉璃殿、藏经楼等,由南至北沿轴线分布,大殿两旁东西阁楼和庑廊相对而立。藏经阁和大雄宝殿均为清朝建筑,形式上重檐歇山,层层斗拱相迭,覆盖着黄绿琉璃瓦。殿与月台周围有白石栏杆相围。八角琉璃殿于中央高高耸起,四周游廊附围,顶盖琉璃瓦件,翼角皆悬持铃铎。殿内置木雕密宗四面千手干眼观世音巨像,高约七米,全身贴金,相传为一整株银杏树雕成,异常精美。钟楼内存清朝高约四米的巨钟一口,重万余斤,有“相国霜钟”之称,为开封八景之一。
相国寺现存来自马来西亚的佛舍利一粒,洁白完好,珍藏佛经两部,分别为清乾隆版《大藏经》和日本版《大正藏》。
相国寺现任主持心广法师,34岁,河南省永城市人,兼任河南省佛学社社长,河南省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开封市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现任监院学悟法师,55岁,河南省信阳人,兼任河南省佛协常务理事,开封市佛协学常务理事。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