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阅读沉思录后心得体会500字篇一
“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这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墓志铭。当我第一次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并不了解它的本意。
对于道德和人性自身的探索,直到我读了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后才有较为深入和系统的思考。《沉思录》,这是温总理的枕边书,这是克林顿在《圣经》之后受影响最大的一本书,这本书来自于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马可·奥勒留,一位卓越的罗马帝国哲学家,他没能阻挡罗马帝国的轰然倒塌,可是却用自我一生的思考,为无数寻求生命更深层境界的人,铺设了灵魂的阶梯。
这不是一本普通的书,它不是尼采的哲学思考,也不一样于罗曼罗兰文钞,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人这一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我,能战胜自我的人,便能战胜一切,而这也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一点。“待人宽,责己严”的古训人人都明白,可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却不容易做到,所以马可说,“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适当的研究,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我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们应当做的,是多将思想放在自我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我能为家人、为社会做些什么,“当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利益的某个目标时,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费在思考别人上”,因为,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使我们忽略观察我们自我的缺点和行为。
在这本《沉思录》里,作者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里头的自我,书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证。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本我与自我的交谈,这是解剖灵魂,对自我进行告诫。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我说道:“你错待了自我,你错待了自我,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他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自我。如果我们的精神水平尚不能到达自我批评的高度,那至少,我们能够经过阅读,理解《沉思录》给我们灵魂的洗礼。
《沉思录》不仅仅是对自我更深层次的探索,也充满对人类道德的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礼貌日益丰富的同时,我们的精神礼貌却在悄悄退化,而《沉思录》正是让我们重新找回“逝去的礼貌”的钥匙。在本书首卷中,我们便能读到这样的话,“从我的祖父维勒斯,我学习到弘德和制怒”。在马可的时代,还是由神权所统治。
如果说,神和道德扮演着同样的主角,都是人类欲望的救赎之路,那么,神可是是基于道德而产生的一个具象的实体。林达在《西班牙旅行笔记》中写到:“人们常常把__徒看作是一群愚民,实在是小看他们了。真正的勇士,是有勇气挑战自我内心的人。这是悟性的开启,是人认识自我和神灵的最关键一步。他们被神灵擦亮眼睛,最终想改变的只是自我。他们和赛内加一样,试着借助自我的创造力,用那些哲学、伦理和逻辑来摆脱内心困境。
终究如拔着自我的头发想离开地球那样,无法成功。于是,他们走向神。”走向神,平凡如我们,无法拯救他人,但至少能拯救自我。而在伟大的神明背后,其实便是宏伟的道德,在几千年中,真正扮演救赎主角的其实便是我们人类自身的道德。如此说来,人的一生,原也是同内心欲望战斗的一生,而战斗的终极目标,可是是道德。如果我们能战胜自我,由一个高尚的道德所引导,那么这个社会的丑陋面也会随之淡去。
阅读沉思录后心得体会500字篇二
一本充满平静的书,一本凝结智慧的书,一本拷问心灵的书,这就是两千年前的古罗马帝王马克·奥勒留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沉思录》。“《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甜美,忧郁而高贵。这部黄金之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忙人们去过更加完美的生活。”美国的费迪曼如是评价。的确如此,在时隔两千年的今日,我们仍能跨越时空,看到作者低头沉思,与作者内心对话。
用灵魂去思考
此刻,快节奏的生活工作让人渐渐忽略思考的重要性,在忙碌的生活中,往往疲于应付,没有时间安静下来细细思考。作为古罗马的帝王,奥勒留在他执政的近20年间,遭遇水灾、地震、瘟疫、饥荒、蛮族入侵、军事反叛等天灾人祸不断,公共职责的沉重负担和个人际遇的沉痛经历使他陷入了极大的悲观中,而使他能忍受下来的是思考,他以“哲学的沉思”来避开人世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安宁。他就像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面前,时常自省,对镜子中的自我作出告诫与提醒。
所以,贯穿在书中最为明显的是一种隐忍的恬淡,和对人的命运的深刻洞察。有人说,这是一个浮躁的社会,人们渐渐疏远,信仰渐渐缺失,一切都流于世俗。我认为,一味的否定是逃避,而思考将是一剂良药。这种思考不是无用和琐屑的思想,而是一种深层的思考,是对自我心灵的拷问,是与自我灵魂的对话。如同长途跋涉需要小憩,我们在行进的过程,身体的劳累能够经过睡眠缓解,然而心灵的劳累更不能忽略,也需要思考作为驿站。哪怕几分钟的沉思,也能让源自灵魂的潺潺溪水洗涤浮世尘埃。
用灵魂去生活
奥勒留认为,事物不能拂乱灵魂,“外部事物使你烦躁不安,那么请你注意,使你心境烦乱的并非事物,而是你对事物的看法,而只要你愿意,你是很能够将它打发掉的”。在生活中,我们容易被外界影响,让我们躁乱不安。很多外界的事物,似乎都“来者不善”。
我认为,“不善”的并非事物,而是内心无法抑制的“不善”。人经过双眼看世界,可是有个死角就是自我,看清自我,与自我对话不是眼睛能够做到,唯有用心灵。当繁琐的事物压来,你是否消极低落?当生活的不公袭来,你是否怨天尤人?奥勒留会告诉你,当你低落,当你埋怨,你只是在逃避生活。古往今来,有很多人所谓“看破红尘”,便要退隐,寻找山林,寻找海滨。他们放弃了作为一个“社会人”应肩负的职责。奥勒留教给我们,怎样用恬静、自然、完美的态度去对待一切。其实要相信,我们的心就是一个宁静去处,我们能够挖掘灵魂的力量,既获得平静,又担负职责,并且让这种平静更好地为担负职责而服务。所谓“大隐隐于市”,当俗世的烦嚣和肩负的重任都不能让我们烦恼退缩,我们便懂得了用灵魂去适应生活,改善生活,我们便懂得善用灵魂的力量,去加重生活的分量。
用灵魂去创造
奥勒留在后期很少待在罗马,大多是在帝国的边疆或外省的军营里度过。《沉思录》大部分就是在这种鞍马劳顿中写成的。正如我们明白的,奥勒留并不像一般的隐者那样逃避自我的职责和义务,他从不怠慢社会历史赋予一个罗马皇帝的使命。“……去履行一个人所负有的职责,难道我会不乐意履行我之被塑造,我之被生于此世间而应当负有的职责吗?”奥勒留对于使命,对于职责,是进取的。在灵魂与外界使命、职责之间,他找到了一个平衡点,他要用宁静之心、关怀之心创造出一个有爱的帝国。
当我们懂得如何用灵魂去思考,如何用灵魂去生活,我们要勇于承担职责,学会如何用灵魂去创造,为这个世界创造价值,为人类创造未来。要从周围人们身上汲取优良品质,热忱地从其他人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化为自身成长的精神钙质;要时刻不忘自我作为社会一份子的本分,致力于整个社会的利益,热爱自我的使命,并为之努力;要抱有创造的心态,不断审视自我,完善人格,加强职责,让生命脱离庸碌无为。
阅读沉思录后心得体会500字篇三
一位朋友极力推荐我《生命沉思录》是一部很值得一看的心灵养生好书。于是上网购得细读一遍,怀着一种谦卑、探索、仰望的心境慢慢的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被作者幽默的谈吐、诙谐的文字深深吸引,更被她独特的见解深深震撼。
《生命沉思录》作者曲黎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硕士、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她的双学历印证了最初我对她在书中文字风格、用词表达上的猜想:文学风格中贯穿医学理念。品位她的文字,鉴赏她的见解,我感受到了她的乐观、开朗、渊博、深厚、高远。
《生命沉思录》是一部十分趣味而充满大智慧和深刻哲理的关于生命的感悟之作,随手翻开几页,便被书中精彩美妙的解读深深吸引住。大的道理精深的资料我没记住多少,倒是被作者几个异常的观点记忆深刻,很是认同。
第一个观点:最大最好的养生就是“和喜欢的人在一齐做喜欢的事情”。说得多好,和喜欢的人在一齐做喜欢的事情当然身心是充满愉悦的,一个人在充满愉悦欢乐的心境状态下他会生病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成天山珍海味事务缠身满心忧愁的富翁和一个欢欢喜喜思想简单粗茶淡饭的人相比谁更健康呢不言而喻,简单欢乐的人更健康。所以让自我坚持愉悦的心境就是最好的养生办法。如何让自我坚持愉悦的心境感恩。感恩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情。每一朵花,每一株草。一个有着一颗感恩世界的心,他想不欢乐都难。
第二个观点:自然的是最美的。大家认同这个观点吗自然的就是最美的。针对于此刻大多数女性喜欢将自我的头发染成各种颜色,红的黄的甚至还有绿的蓝的,先不说化学药品对人体的伤害有多大,就说那五颜六色的头发真的好看吗有调查显示,中国男人有百分之九十五喜欢的还是女人自然黑黑的头发,顺顺直直的头发。所以女人与其又花银子又受罪的折腾自我的头发,不如多花点时间和精力读读书陪陪爱人和孩子,陪陪老人更让人觉得可爱和动人。
第三个观点:自我永远是最美的。对,每一天出门前照照镜子,给自我一个微笑,鼓个掌,竖个拇指,我就是最美的最棒的。ok,带着这样的心境,你今日还有什么办不到的呢
看到此处,你是不是跟我一样已经心潮澎湃了一口气读完这本书,作者书中就衣食、男女、婚姻、性爱、人性、生死、灵魂、宗教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作者独到的见解、独特的视野,会让人思维开阔、心灵安宁、心境开解、心胸宽广、豁然开朗、潜移默化中引导、鼓励读者以一种更加进取、乐观、向上、为善的大视野、大胸怀去应对生活、感受生活、经营生活。
阅读沉思录后心得体会500字篇四
由于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这本来自于古罗马的玛克思奥勒留所创名著—《沉思录》。对于本书的作者玛克思奥勒留,我并非做过详细的查阅,只大概明白此人曾是古罗马的一代帝王,而对于这样一个有如此历史重迹的人物,或许,他的人生也比较不一般了,这一点从他所著中也足以看出。
就我而言,我感觉这本书很有吸引力,原因在于书的资料就似一个个随笔的组合,并且是思维性极强的随笔,很精练,许多事实能一语中的地表述出来,而非有意过多地采用少见的词语来彰显作者自我拥有多少知识。另外,更重要的是,书的资料很励志,阅读起来会让人觉得很受用,其次,有的段落或句子也蕴含了类似于鲁迅笔下的阿q之精神,。我甚至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书而已,更是一个有生命的导师,因为,它能够正确地开启每一个翻开它的读者的思绪,从而将其引向一个理性的思考中去,使之得到一个更高层次的上升。
在此之前,我了解到古罗马的历史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处于战火中的,而玛克思奥勒留却能在如此不安稳的年代安稳地沉淀出这样一本为后人所热衷于的书籍,这确也实属不易,同时,从中我也明白到,他不仅仅是经历着当时环境里的一切,并也给自我留出了足够用于思考的时间,从而留下了这本对于现实境遇以及对于自身的顿悟,而这样的顿悟也必将仍然能在一千八百多年后的今日成为人们处世的有效良方。当然,序言部分在对玛克思奥勒留的哲学思想介绍时提到:他的这部著作不是准备藏诸名山传之后人的,甚至根本没有预备供人阅览。他这样的举动确实让我感到很费解,我想,或许这与他当时所处的环境和他对现实的一种处世状态有关吧;再或者,用现代的说法,这只是他个人的日记罢了。
读了玛克思奥勒留的《沉思录》以后,在我的印象中最为深刻的是他本人拥有着十分强大的内心,以及他一贯持有的自律性,再以及并非无理的特立独行,也许,正如他自我所说,一切都由他所出生继而存活的良好环境下培养出来的。或许,玛克思奥勒留有足够充分的天资,再加上他曾被皇帝收为义子,才为之后他不平凡的生涯做足了充分的准备。然而,相比玛克思奥勒留,当今社会绝大多数的孩子都生长在良好的环境里,每一天应对着父亲、母亲、叔叔、阿姨,还有那孜孜不倦的良师,却不想,在如此能充分享受教育的氛围下,竟也出现了一些无理的特立独行现象,不明白是不是因为教育方式出了问题,还是这些无理的现象所暴露出的就是施教者本身
说到教育,就会让人很轻易联想到东西方的教育。许多人总喜欢拿东西方的教育作比较,既而从中挑一大堆所谓的教育缺陷。当然,就我个人而言,我很乐意偶尔出现这样一些争议,因为,这将促使我们的教育机制得以修正并提高,使我们身后更多的来者能理解到更加严谨更加有效的教育。但可怕的是一人不懂谦虚。假设某个人因为发现教育上的某个不足之处从而将其无限放大,并最终否定全盘,而不再去理解普遍教育,之后以自我的方式来对下一代言传身教,那么,对于这样的人,我只能说,他确实有勇气也很有创意,可是,我衷心的期望他的孩子在天资上异于常人,否则,这必将成为这可怜的孩子一生的噩梦!
从《沉思录》中不难看出玛克思奥勒留是一个善于自我督导、宽恕自我以及别人、极为理性的这样一个人,如此理性的一个人,在他的灵魂深处和精神深处,至少比与他年纪相仿的人多活了近一倍,即使在他离世时仅仅59岁。
我很困惑该如何解读“理性”,是不是储备的知识越多,取得的学历越高,就表示这个人是理性的呢这样的认为又是否理性呢我们都明白“理”,从小也都理解者父母长辈们对我们所灌输的道理,虽然这是一件益事,但我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因为当今社会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宠爱与袒护在所难免,这也势必造成“小皇帝”、“小公主”们的诞生。家长都怕自我的孩子受到伤害,这无可厚非,但哪一个孩子不是从受伤中走过来的呢请容我姑且说一句,世上绝对没有任何人在童年时没有受过任何伤害,如果真有,那么相信这辈子他永远都只是长不大的孩子。而对于“理性”,这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同时,谁都并非能够一朝一夕就轻易做到这个标准,这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地积累,不断总结所遇到的一切事物,做得不够细致都不行,正所谓“细节决定品质”。
我之所以认为玛克思奥勒留善于自我督导是在于他在书中所用的语言方式。在写一段篇幅、一个语句时,他多次以“你”开头,表面看,这是在对读者的一种说服,当然,确也如此,但除此之外,这更是他对自我自律性的一种强调,因为,他是一个极力追求理性的完美主义者,所以,这也是他为了能够加深对自我一种鞭策分量的方式。所以,或许他也不只一次地阅览过自我的这部著作吧。
此刻,当我每每再一次翻阅起这本《沉思录》的时候,我不仅仅感受到得是书的厚重,更感受到了书中意义的厚重,当我每一次用心去读时,我都会发现自我每一次都会又得到新的收获,就像此刻……
阅读沉思录后心得体会500字篇五
以我之见,《蛙》中的书信,其实也可不要。但莫老师为什么会加上书信,自然有他的道理。看看这些书信,都是写给一个日本人的,这个日本人名叫杉谷义人(亦可理解为山谷蚁人)。第一封信的开头一段就提到了杉谷义人的《文学与生命》的长篇报告,或许就是这个报告的题目成了写作这部作品的由头。其次,这些书信为什么是写给日本人,而不是美国人或英国人、印度人呢?从后面的书信和故事中,我才知这个日本人既是伏笔又是铺垫,因为故事中涉及了杉谷义人的父亲----侵华日军的一名指挥官杉谷,使故事更加戏剧化。其三,莫老师通过书信表达了自己的谦逊之心,书信内容反复提到了杉谷义人给予的指导和鼓励,其用意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作品主题的谨慎态度,即:为什么那么多作家没有写中国的计划生育?
从书信带出小说故事,从小说故事又牵扯出九幕话剧,这种写法匪夷所思,但是构思缜密、环环相扣。主人公在书信中多次提到要给杉谷义人创作话剧的事,同时又通过书信反复解释为什么还写出这个话剧,而没写出话剧的原因就成了小说记叙的主体,即关于姑姑和计划生育的故事。这些原因都说完了、故事都讲完了,又通过书信交待:可以正式创作那个话剧了。而那个话剧其实又以新的形式、新的叙说方式,重复了姑姑和计划生育的故事,但读来丝毫没有重复之嫌。这就是莫老师的高妙之处!
我认为这个话剧的最大好处,就是让人巩固了对小说故事的印像,达到了让人过目不忘的效果。如果没有这个话剧,很多人将是健忘的,他们会忘了这个小说到底说了什么。
二是书名人名新奇怪诞,紧紧围绕主题服务,达到了强化主题的效果。
看到《蛙》这个书名(题目),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以为是关于青蛙的什么事情,但看完故事,方知这一猜想大错特错。即然是讲计划生育的,为什么不用“蚁”作题目呢?人生如蚁啊,人多得像蚂蚁,也确实需要控制生育啊。但看完这个小说,我不得不佩服用“蛙”作题目的妙处,它不仅精准而且大有深意。因为蛙是由蝌蚪蜕变而来,而蝌蚪又与显微镜下的人的精子十分相像,据说也与人体胚胎初期发育形状相像,而且蛙的生殖能力十分强大,是支持计划生育的强大论点。同时,我认为名字越短越能激发人的探知欲。《蛙》的一声,莫老师的这个目的也实现了。
再看看故事中的人物,除主人公的名字叫蝌蚪外,还有95%的人名与人体器官有关,比如:陈眉、陈鼻、肖上唇、肖下唇、万心、五官、袁腮、王肝、王胆、李手、王脚、郝大手,等等,这些带有人体器官的名字,给人以肉体横陈、到处都是人的感觉,不断强化着“人和生育”这个主题。同时,民间工艺大师秦河、郝大手大量生产、无处不有的那些泥娃娃,以及袁腮的牛蛙养殖场的蛙与蝌蚪,更给人无处不是“人”的印象,人多得简直让你无法呼吸,进一步强化了人满为患的主题。
通览全篇,作者从题材、体裁、情节、构思,甚至人名、书名都是苦心思虑、下过苦功的。这些人物个性鲜明,又互相影响、相互交叉,人与人互相纠缠,故事情节相互纠缠,形成一幅人头攒动、人事纷纭的画卷。小说并未说“计划生育如何如何好”,但透过这些故事和场景,却让你强烈感受了“计划生育很难做”和“必须计划生育”的思想,读来令人拍案叫绝!
三是矛盾冲突迭宕起伏,故事情节富于戏剧,真实感强。
《蛙》虽然讲的只是很普通的乡村的计划生育,没有什么波澜壮阔的大事件,但其中的矛盾冲突却纷繁复杂,令人眼花缭乱。仔细看看,除了人物与事件、生育与超生的矛盾外,故事中的每个人似乎都是一个矛盾的混合体。比如:姑姑本是一位抗日军医的女儿,是一个英姿飒爽的抗日英雄,解放后成为一个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专事接生的妇科医生,并被人们神化成非常神圣的“送子娘娘”。但是这个“送子娘娘”后来却成为计划生育的推手,专门开展引产、结扎、惩罚超生、打击偷生之类的事情,原来为人接生的主业变成了副业,原来“送子娘娘”的光环变成了扼杀婴儿的“杀人魔王”,原来的抗日英雄因为恋人叛逃而成了特务、内奸和,原来处处受人尊敬的待遇落到了现在处处被人讨厌甚至追杀的境地,原来连日军司令都不怕现在反而被一只青蛙吓晕。而且更为矛盾的是,专门从事接生和计划生育的姑姑和小狮子,竟然双双失去生育能力。一生致力于计生事业的姑姑和小狮子,老年时竟身体力行地支持超生偷生,小狮子甚至知法犯法地偷偷花了5万块钱找被毁容的陈眉为自己代孕。
说到陈眉,她可是整个故事中命运最为悲惨的人物。陈眉是陈鼻的女儿,有倾国倾城之貌,本该有一个极为美好的未来,然而她拒绝靠姿色而坚持靠体力吃饭,结果被工厂的一场火灾烧得面目全非、惨不忍睹,成了神秘的蒙面疯子,并被穿越到民国县衙大堂打输了为人代孕的官司。陈眉的老爹陈鼻本是乡里第一个万元户和一个生存能力极强的暴发户,因为超生偷生几经折腾,晚年却沦为一个遭人唾弃的乞丐。还有那个矮女人王胆,竟然为了偷生采用抗击日寇的地道战术,让人感叹母亲的伟大而对其生出恻隐之心。
矛盾冲突是小说的灵魂,透过矛盾冲突反映现实生活是小说的使命。《蛙》中的所有矛盾冲突,都是时代背景下的必然。经过那个时代和感受现实社会生活的人,都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都会感觉故事中的人就是身边的人甚至自己,都会认定那些矛盾冲突是客观存在的,那些人物事件是客观真实的。人物矛盾的复杂化、戏剧化,充分体现了莫老师制造矛盾冲突、把控矛盾冲突的能力,矛盾演绎技术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四是语言朴实,土得掉渣儿,但通俗易懂、引人入胜。
《蛙》讲述的是山东高密东北乡的故事。故事的叙述语言基本都是中国北方的乡村俚语,是朴实的大白话、大土话。从某一方面看,汉语普通话可说是以北京和中国东北话为基准的语言,因此北方土话本身可算是普通话的一部分。在普通话的语境里,北方土话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这也是赵本山的相声和东北二人转广受欢迎的主要原因。
我认为,《蛙》使用乡村土话的叙述方式,讲述涉及广大农民阶层和普通民众的计划生育的故事,是非常适合的。正因为它土得掉渣儿,土得有思想、有个性,有乡土味和民族味,且文字粗放、符合人性,却又叙事流畅、表达细腻、情节生动,所以更加通俗易懂、更富表现力,而且很多土语字字珠玑,令人捧腹,引人入胜。
总之,作家是靠作品说话的。仅仅一《蛙》,已经充分体现了莫言的文学造诣,让我们听取了“哇”声一片。所以,莫言获诺奖可说是当之无愧,莫言获诺奖可说是地球人对中国文学的首肯。这是事实,也是我们读者的最直接的感受。
阅读沉思录后心得体会500字篇六
将《艾青诗选》捧在手中,感受近代历史的痕迹。
一本橘色的书皮的背后,满载着中国男儿的坚强,勇敢,他们不屈的精神深深地烙印在我们心中。凶狠残忍的帝国列强对我们国家所犯下的一切罪恶,将无法抹去。艾青以他苍劲有力的诗句述说着历史的悲凉。
艾青的《春》:春天了,龙华的桃花开了,在那些夜间开了,在那些血斑点点的夜间,那些夜是没有星光的,那些夜是刮着风的,那些夜听着寡妇的咽泣,而这古老的土地呀,随时都像一只饥渴的野兽,甜吮着年轻人的血液,顽强之子的血液,于是经过了悠长的冬日,经过了冰雪的季节,经过了无限困乏的期待,这些血迹,斑斑的血迹,在神话般的夜里,在东方深黑的夜里,爆开了无数的蓓蕾,点缀得江南处处是春了。
人问:春从何处来?我说:来自郊外的墓窟。作者将战争的胜利比作春天,用了多个那些以及将将土地比作野兽,吸着血,可以从侧面写出敌人的残忍,激烈,死伤惨重,表现出战争胜利的来之不易,是用无数战士的血液换来的,表达了艾青对勇敢无畏,坚持不懈,爱国的战士的赞美和敬佩。
艾青笔下的每一段诗歌都诉说了一段故事,表达对战士品质的赞美,对战争的痛恨。最后呼吁人们和平,反对战争。读着艾青的诗,朗诵着艾青的句子,有种浓浓的爱国情谊涌上心头,眼前拂过战争的一幕幕,不禁握起拳头。
艾青是善良的,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的初心都是善良的,是战争的无情,冷漠的改变了他们。人们长时间生活在利益的争斗中,死伤不计其数,战争,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利益争斗。我们应该保持初心,反对战争,人之初,性本善。
我和艾青一样,让勇敢无畏的人成为我们的榜样,让我们站起来,反正战争,不要在利益的世界里被污秽沾染,我们要保持一颗单纯善良的心。
阅读沉思录后心得体会500字篇七
《我是猫》是夏目漱石早期的代表作。既能够说是抒情的写生文,也能够说是结构松散的小说。
本文的主人公是猫。是以猫的视角来看人类世界的。刚生出来的时候因为长得太丑,被人唾弃,捡得一命,后被被人称为“苦沙弥”的初级英文教师收养,自此开始了观察人类、品评人类的生活。直到某日因为好奇,落入了酒缸中,被淹死了。
《我是猫》中的这只猫,虽然还没有名字,平时也没少受主人家女仆的气,却能够在人猫两个世界中来去自如。而主人和他的一帮朋友——梅亭、水岛寒月等的对话则尽收耳中。而其中,又属梅亭最能折腾人。苦沙弥老是被他折腾得够呛。例如他刚出场时,带着一副金边眼镜,认认真真地要苦沙弥画画——他自称是位美学家。苦沙弥对画画可是个外行,正要向梅亭讨教,梅亭便一本正经的说:“是啊,不可能一开始就画得好嘛......从前意大利画家安德里亚曾说过:‘余作画者,莫过于描绘大自然。天有星辰,地有露华;飞者为禽......’怎样样假如你也想画出像样的画来,画点写生画如何”
于是,苦沙弥作恍然大悟状,对安德里亚佩服得五体投地。可是事实上,安德里亚压根就没说出这话,是他的朋友瞎编的。
苦沙弥和他的朋友就这样,在小猫的眼中如此不堪,实在是可笑。相比于这只无名的小猫,它的主人真该感到汗颜。相比于许多人,这猫很富于哲理,善于词辩。对人类的弱点有精细的研究,就连抨击社会,也很有见地。它说:“说不定整个社会便是疯人的群体。疯人们聚在一齐,互相残杀,互相争吵,互相叫骂,互相角逐。”......并由此最终得出了“被幽禁在疯人院里的才是正常人。”的结论。虽然有些滑稽,但却也抨击了当时社会的风气。
在《我是猫》中,苦沙弥和他的朋友应当属于穷酸潦倒的知识分子之列。正如本文译者所说,“他们应对新的思潮,既顺应,有嘲笑;既贬斥,又无奈,惶惶焉不知所措,只好靠插科打诨、玩世不恭来消磨难捱时光。他们时刻在嘲笑和捉弄别人,却又时刻遭受命运与时代的捉弄与嘲笑。”《我是猫》中作者所描述的景象,应当是当时人们精神世界空虚的真实写照,这也无怪一只小猫会将人类世界看得可是而而了。
总而言之,这只无名小猫虽然神通广大,却又时而自作聪明,虽然看多了人类世界,却又因为一时好奇,最终还了性命。也许正是因为好奇,才使得它对人有了这么多的了解,也就有了这本《我是猫》。
看完《我是猫》,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像一只猫,有好奇心,因为好奇,才会让我们发现更多新的,完美的东西。
阅读沉思录后心得体会500字篇八
假期再次翻看了《京华烟云》,不像第一次的囫囵吞枣般仓促,这次仔细翻阅了一遍,竟然又读出了许多味道……
《京华烟云》虽然是一部好几篇小说联成的长篇小说,但不所以而成一部散漫无结构的故事,而反为大规模的长篇。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之喜怒哀乐,包括过渡时代的中国,成为现代中国的一本伟大小说。林语堂的女儿林如斯曾说过《京华烟云》是一本能够随时翻看的小说,并不是必须要有闲时才看,最好是夜阑人静时独自个儿看;困倦时,起来喝口清茶自问道:“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之一小丑否?”
确实,该书最大的优点不在性格描述得生动,不在风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绘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学意义。你一翻开来,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终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悠然而止。留给读者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梦也。而我乃称叹叫绝也!未知他人读毕有此感觉否?故此书非小说而已!或可说,“浮生若梦”是此书之主旨。小说给人以一场大梦的印象时,即成为伟大的小说,直可代表人生,非仅指在二十世纪初叶在北京居住的某两家的生活。包括无涯的人生,就是伟大的小说。
《京华烟云》在实际上的贡献,是介绍中国社会于西洋人。几十本关系中国的书,不如一本道地中国书来得有效。关于中国的书犹如从门外伸头探入中国社会,而描述中国的书却犹如请你进去,登堂入室,随你东西散步,领赏景致,叫你同中国人一齐过日子,一齐欢快,愤怒。此书介绍中国社会,可算是十分成功,宣传力量很大。此种宣传是间接的。书中所包含的实事,是无人敢否认的
《京华烟云》中描述的最出彩的是女人。古典的,现代的;年轻的,年老的;出身高贵的,身为丫鬟的;老实本分的,工于心计;各式各样的女人,个个个性鲜活,有血有肉;同一个女人,写她从待字闺中到嫁作人妇生儿育女,从女儿到母亲再到婆婆到奶奶外婆,不一样阶段的女人,她们的心理变化也很真实的写出来。例如木兰和莫愁,这两姐妹在相似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木兰偏向继承了父亲的道家思想:逍遥,自由,追求梦想却又不强求,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获得乐趣,也容易满足;莫愁则偏向母亲继承了儒家之道,学会了作为妻子母亲的生活中的智慧。同为女人,木兰更适合做老婆,因为她有想不完的妙点子,能够陪你去很多的风景名胜,和她聊天,永远不会气闷;她喜欢做菜,异常爱研究新奇的菜式,对于种花养草,琴棋书画也有兴趣;既能满足你对生活上的要求,也能够陪你品茗赏月,做风雅之事;有时候可能有些过于梦想化,但木兰也懂得适时调整。莫愁则适于做母亲:她方正稳重的性格会给孩子一个好榜样;莫愁最懂得以柔克刚之道,对于立夫这样个性激进易冲动的人,也能懂得什么时候予以忍让,什么时候坚持,什么时候暗暗责备,什么时候给予鼓励,恰当地顺应立夫情绪的起落,最终改变他,使他成熟稳重。相信这对于孩子要
容易得多。因为莫愁有足够的耐心,也有足够的智慧,不会过分娇惯,也不会过分严厉;莫愁在文学上的造诣也足够给孩子的学习以指导,从她少女时代和立夫的几次辩论就能够明白,其实她思想锋利,见解独特,并不输于木兰,只是嫁人之后着意收敛,培养自我的稳重方正。
但这两姐妹,在很多方面,是十分相似的。就从莫愁和木兰对待丈夫外遇(立夫甚至能够不算,因为那只是精神层面的)的态度就能够看出,她们的沉着和智慧是多么的相似。同样的善解人意,同样的不动声色。可是在应对立夫被捕这件事上两人的态度迥乎不一样,又能够十分好的表现她们的不一样——木兰的冲动和梦想化,还有莫愁的冷静稳重和忍让宽容。这两个可爱的女子,是全书的灵魂所在,或许也是林语堂心中的完美女性形象吧。
要说到让我最为佩服的人物,当然是坚强而又有主见的木兰。应对生活的变迁,应对从富家生长享用一切物质的安适到变为村妇的剧烈转变,即使最终变为普通农民,她依然能过着幽雅山居的生活,坚韧地应对所有困难,并在磨难中成长,成为忍苦,勇敢,伟大的民众大海中的一滴水。林语堂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可见木兰是他心中的梦想女子。
《京华烟云》向西洋人介绍了中国社会。细读之,让你有登堂入室之觉,随你东西散步,领赏景致,叫你与里头的人物一齐过日子,一齐欢快,愤怒。或许,除了一句”此书只应天上有“外,再没有更恰当的语言了。
阅读沉思录后心得体会500字篇九
《堂吉诃德》的作者是西班牙伟大的作家米盖尔·德·塞万提斯·萨维德拉。
这部小说讲述的是一位名叫吉哈达的破落乡绅受骑士小说的影响,仿照骑士的做法,拼凑了一副旧盔甲,骑上一匹瘦马,并为自己取名为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先后三次出门游历。第一次,他单枪匹马来到一个他认为是城堡的客店,哀求“城堡长官”封他为骑士。他离开城堡后,看见一个牧童被主人绑在树上打,他上前去解救,当其得意的扬鞭而去后,小孩又被主人打得死去活来。之后,堂吉诃德遇上几个商人,他认为他们是一伙骑士,便与之比试高低,结果被打的遍体鳞伤。后来,他找了同村农民桑丘·潘莎做侍从,再次出门行侠。
这次堂吉诃德把田野上的风车看做无法无天的巨人——干了一桩桩荒唐可笑之事。
最后,堂吉诃德与桑丘·潘莎第三次出游,经历了一次次离奇的冒险——最后他从自己古怪的思想中走出来,痛斥骑士小说的危害。
从这部小说中我感到不能空想、虚幻、异想天开、主观主义,不能像堂吉诃德一样迷信。
阅读沉思录后心得体会500字篇十
读了鲁迅先生写的《少年闰土》一文,我深受感触。我对文中的少年闰土十分敬佩,对文中的“我”能有这样的儿时朋友而感到无比高兴。少年闰土不但聪明,活泼,而且知识丰富,给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使我对他产生了敬佩之情。
少年闰土十分可爱。你看他,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项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可见,闰土是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戴小毡帽是那里的风俗。还能够明白,他的父母十分疼爱他,要不然,怎样还给他套一个银项圈?
闰土很聪明,再他十一二岁的时候就会捕鸟,捡贝壳,还会看瓜刺猹。这此不仅仅是文中的“我”没有听说过的,就连此刻的我也没听说过,更没玩过。
冬天,天气很冷,下了一场大雪。山川,河流,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装玉砌的世界。闰土在雪地里扫出了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食时,他就将缚在棒上的绳子一拉,鸟就被捕住了。此外,他还认识许多鸟哩!如稻鸡,角鸡,鹁鸪,蓝背等。《少年闰土》是选自鲁迅的书籍《故乡》,读完后感触很深,让我领略到了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由整理]
夏天一到,闰土就要在夜晚去看瓜。看瓜刺猹可搞笑了!月光下,你听,“啦啦”地响了,便明白猹在咬瓜了。闰土捏了柄钢叉,遁声刺去。那刺猹倒很伶俐,反向闰土奔来,从他跨下逃窜了。……我读到那里,仿佛看见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项戴银圈,手捏钢叉,向一只猹尽力刺去。闰土在看瓜刺猹时表现的机智勇敢,使我更加敬佩他了。
闰土知识丰富,我和他一比,真是羞愧,我整天呆在家中,对外边的事了解甚少。可见,我的知识很贫乏。鲁迅先生写的《少年闰土》使我收益非浅,他使我明白了自我的知识很浅薄,我就应好好学习,成为一个对祖国有用的好学生。
阅读沉思录后心得体会500字篇十一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诗中凄婉的语调,勾勒出女子悲伤而绝望的面庞,她令我不禁想起,《家》中的那奇女子——鸣凤。
鸣凤是一位多么可爱而果决的姑娘啊!她的一生如此简单,简单到只装得下两个人——她过世的母亲,和《家》的男主人公高觉慧。
一开始,她只是一位普通的婢女。在她的眼中未来除了无尽的劳务便只剩下了黑暗。而渐渐地,她人生中的光出现了,那便是觉慧。觉慧温暖的笑容给她注入了灵魂,让她眼中黑白色调的世界变得色彩斑斓。可在旧社会封建制度的压迫下,一个普通的婢女又怎么会有多好的下场呢?当她得知自己将会被送出去给一个老男人做姨太太时,我想,她是感觉晴天有一道霹雳的。而更绝望的是,当她向自己的那抹光求助时,觉慧却忙于革命,无心于儿女情长。而等到觉慧终于知道一切时,得到的却只有鸣凤投湖自尽的消息。觉慧啊,当你于午夜梦回,却又忽然惊醒时,可还记得梅林中你对一位女子许下的誓言?当你白发苍苍、步履蹒跚时,脑海中是否还存在着她那痴心等待的背影?
觉慧为了改变当时封建的制度,错过了自己的爱情,令人遗憾。而生活中,现实里又有多少觉慧这样的人呢?丈夫为了事业忽略妻子,子女为手机忽略父母......人生道路何其漫长,他们却连片刻的的停留都不愿意。
请歇一歇吧,为了你自己,为了身旁的美景,为了追逐你的人影。人生是一本打开便再也合不上的`书。既然如此,为何不放慢阅读的速度,细细品味每一个字符?“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体会人生的精彩吧,正是鲜衣怒马少年时,为何不多与同伴共同努力,多珍惜挚友良师,多对父母关心体谅。
若允许,我愿不从江南走过,只要那如莲花般开落的容颜,不再等我。
阅读沉思录后心得体会500字篇十二
跟随罗曼·罗兰的脚步,怀着一颗高瞻的心去拜读贝多芬的一生。我悄然合上书时,我猛然发现我们往往只被他创造的辉煌所吸引,对于贝多芬的细致的一生,我们还是一知半解。
作为一个名人,贝多芬一直不被人了解,因此他从来都不能诉说自己的苦难。
贝多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一生都背负着无数的压力——社会舆论,家庭,健康……重重叠出。他生活在成功与苦难交织的世界中。由于不幸的耳聋,他很难与别人交流,当然他也不想与别人交流。他既高傲又孤僻,永远的寂静既使他安静又使他烦躁。因此他全身心的投入到他的音乐中去,年轻时,他是有多高的热情,在他的作品透露着生命的新鲜与狂热,似乎这就是他的语言。他似乎已经迎来了成功,然而接踵而来的却是灾难。更多的疾病,无穷无尽地折磨着他。尽管是这样,他仍旧大胆放诞,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感言,蔑视世俗。晚年的他一贫如洗,不断举办音乐会带来了声誉却没有带来金钱。就是这时他完成了欢乐颂的作曲。
罗曼罗兰用一句话总结了贝多芬的一生:有痛苦换来欢乐。
当我们去倾听贝多芬的名曲时,你会看到一个真实的贝多芬展现在你的面前:他已经将自己精神和血肉熔进了音乐中。当我们听到《第五交响曲》时,你会觉得里面的贝多芬是自然界的一股力,抓住了大自然的精神,并抗击着;也恰如《英雄交响曲》所倾诉的,贝多芬的一生就像一天雷雨的日子:先是一个明静如水的早晨,但转眼间就有巨大的阴影卷过,悲壮的雷吼,充满可怕的静默,黄昏降临,雷雨经过酝酿,然后是沉重的云蓄满闪电,夹带着暴风雨。又突然,风狂骤雨之际,黑暗裂了缝白日的明媚又还给了大家。
贝多芬的一生就是这样的,他一直被卷入激情与哀伤的漩涡。在生命落幕时,他还幽默地说:“看啊,喜剧收场了。”
贝多芬的一生也正应了一句话:痛苦与欢乐是共存的。
阅读沉思录后心得体会500字篇十三
小说《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的代表作,小说描写的主要内容是外省的一个比较富裕的农民的女儿爱玛悲剧的一生。爱玛本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的女子,她自幼在修道院附设的寄宿女校修业,受着贵族式的教育,学会了贵族式的礼仪和谈吐,喜欢读一些浪漫主义的小说,梦想着能有美满幸福的爱情,过上奢华的生活。但是当她成年之后,父亲把她嫁给了一个庸碌无能的医生,夏尔。包法利。婚后的生活对爱玛来说是平淡无奇的,没有什么能够引起她的兴趣,没有感到爱情带来的幸福。
所以她渐渐的对包法利失去了感觉,越看他越感觉难受,越感觉到自己的婚姻生活的不幸。可是夏尔,却是自始至终的傻傻的爱着爱玛,一刻都没有改变过。由于爱玛厌倦了小城镇的生活,所以夏尔为了逗她开心,解除她的烦闷,于是冒着失业的危险迁到了繁华的永镇居住。在这,包法利的事业并不是很顺利,可是为了满足她的要求,他还是尽自己的努力挣钱,努力使她开心,可是这并没有让她感到,反而让她觉得他更加令人讨厌。
由于爱玛对自己的婚姻生活的不满,所以当她有幸参加一个贵族的挽回的时候,遇上了体面、高贵的爵爷和贵妇人,那种珠光宝气的豪华气派生活才是她想要的。一个偶然的机会,她认识了地主罗多夫,她经不住他的诱 惑,所以投入了他的怀抱。由于爱玛受过良好的教育,所以她有着较开放的思想,给人的感觉是一个轻挑的女子,她深深的爱着罗多夫,可是罗多夫对她则是一种利用与诱 惑,利用她的美貌和轻信,诱 惑她投入自己的怀抱。“她确实很漂亮,他从来没玩过这么坦率的女人,这种不放荡的爱情,对他来说不但很新鲜而且越出了轻易到手的常规,使他深深得意,有十分动情。爱玛的狂热,根据他小市侩的心理,本是不屑一顾的,但因为狂热的对象是他,所以他内心深处又感到心醉神迷。既然爱情已稳如泰山,那他就可以放肆不拘,不知不觉态度也有了变化,他不再像往日那样,说一些感动她热泪盈眶的甜言蜜语做一些让她心旌摇曳的热烈吻抱。就这样,以前沐浴着她的伟大的爱河,水位不断下降,已经看得见河床的泥沙了。她还不愿相信,反而倍加温存体贴。而罗多夫则越来越冷淡,越来越无所谓了。
罗多夫尽管信誓旦旦,却不象有些当事者那样,迷恋其中,而保持着一个旁观者的态度。清醒,洞察秋毫。他发现在这种爱情里还有别的乐趣有待发掘,他觉得廉耻之心碍手碍脚。他对她为所欲为,他要把她驯服的既惟命是从又放荡堕落,她对他一片痴情,崇拜的五体投地,对自己的肉 体是一种欢快的享受一种极乐。她的灵魂沉湎其中,如痴如醉,越陷越深。好像克拉伦斯公爵淹死在马耳其酒桶里一样。
包法利夫人淫 荡成性,因而姿态也起了变化,她的目光变得大胆放肆,谈吐越来越无所顾忌,甚至厚着脸皮公然和罗多夫一块散步,口叼香烟藐视众人。
当他们两人决定私奔的时候,罗多夫却后悔了。他想到他自己的钱财的缺失,想到爱玛的女儿的照顾,于是他自己逃跑了他放弃了爱玛。当爱玛知道他逃跑的那一刻,她疯了。她的表现让所有的人 大吃一惊。身体虚弱,面无表情。当她稍稍恢复以后在她无精打采之时,包法利以为她身体弱,有什么事都不会去烦她,还偏袒她,纵容她,一如既往地宠她,可是他对包法利却只有不满和恨。
康复以后的她又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遇到了以前的老情人,莱翁。于是她仿佛又找回了爱情,并且又深陷其中。于是整天跟包法利撒慌,以各种理由到城镇去跟莱翁偷 情厮混。又于是她的生活成了谎言的汇集,像面罩一样,把她的爱情掩盖包装起来。撒谎成了一种需要,一种怪癖,达到了这种程度,假如她说昨天上街是靠右边走的话,你就得相信她实际上是从左边走的。
由于她毫无节制的疯狂购物以及轻信他人将自己家的财产交给别人打理,于是她欠了一屁股债,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被她折腾的更加差劲。随着时间的推移,包法利家的经济出现了状况,杂货店不停地送来各种各样的账单,天知道这都是怎么来的!更糟的是,债主上门把包法利家的东西都搬走了。而且欠了勒合先生八千法郎。勒合先生到最后几乎整天派人上门讨债,甚至已经动用法律的力量限她在24小时之内把钱还上。可是她根本就没有钱,几乎是身无分文。于是她不得不去找莱翁帮忙,可是莱翁只是给她开了一张口头的支票。她似乎知道莱翁不可能帮她,于是又想到了她的另外一个曾经抛弃过她的情夫,罗多夫。当她见到他的时候就扑到在他的怀里,可是当她哭着向他诉说自己的困难的时候以及开口借钱的时候,罗多夫表情严肃地告诉她自己没有钱,她说:“可是我呀,为了赢得你的一个笑容,为了获取你的一瞥,为了听你说一声谢谢,我可以为你献出一切,把一切卖掉,我可以亲自干活,可以沿街乞讨。”他听到这些很恼火,好比一块盾牌,掩饰着强压住的愤怒。
最后,包法力夫人没有办法只得服毒自 杀,把这个烂摊子交给了包法利一个人来处理。临死之前,她心中万事皆空,不在乎人世间的一切烦恼了,对爱情的不忠,无耻的勾当,折磨她的贪欲与她不再相干了。包法利先生在妻子死后,他不肯别人动妻子的遗物,不停地还妻子欠下的债,意志消沉,最后,他得知了妻子出轨的真 相。当他遇见了罗多夫并与他交谈的时候他竟然说这不怪他,就在当天,他痛苦地死去。把他的女儿交给了自己的母亲抚养,可是很不幸的是,他的母亲也在同年死去,于是又交给了爱玛的父亲可是她的父亲瘫痪在床无法抚养,只得寄养在一个远房姨妈那里,而姨妈家境贫寒,为了谋生如今只好把她送进一个沙场当童工,真可谓是祸不单行。小小的年纪就要承受这么多。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源自他们那个错误的婚姻,源自包法利夫人的难以满足的欲 望。她一生追求的虚无缥缈的爱情最终葬送了她,葬送了深深爱着她的丈夫,也葬送了整个家。
虽说每个人都有梦想,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包法利夫人追求自己的理想无可厚非,可是她追求的梦想是建立在包法利的痛苦之上的,是不能被赞成与认可的。固然她的遭遇有时代的错误,但更多的是她自己的错,她不是个伟人,她能做的,就是在现有的时代中活出自己的精彩,而不是一味的抱怨与不满!
阅读沉思录后心得体会500字篇十四
喜欢上茶馆源于《茶馆》。
现在,在我们眼皮底下,关于青春的文字早已泛滥成灾。青春是一种奢侈品,所以过于浮华。我们的心灵就在这样的喧嚣中慢慢老去,以背离我们理想中的方式老去。
过去,我总以为如鲁迅、朱自清、老舍这样的大文豪,他们的作品中充满了一种腐老的气息,就像雨天的潮湿感一样很容易让人产生淡淡的惆怅。所以一直以来,自己都是在拜读那些浮华的青春文字。
这应该是一种错误。因为老舍先生的《茶馆》正如一面斑驳的墙,凄凉中旧旧的却都是温暖。它让人或喜或悲,让人大彻大悟。
《茶馆》是在写一个明明白白死去的过程。“掌柜的”王利发是悲惨的,因为他是那个悲惨时代的牺牲品。他像一只玩偶,他活在苍穹之下,活在对别人的恭维中,但他却一刻也没有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结局是他死得好,我想的确是这样。一个诗人说,死是世界上唯一的黑影。王利发的死,正是结束了他作为一只玩偶的命运,结束了那个时代赋予他的无尽的比死更可怕的黑暗。
当然,喜欢《茶馆》不仅仅是由于它伟大的艺术成就,我还倾心于老舍先生为我们营造的茶馆的原汁原味的老北京的市井气息。
大抵茶馆的存在无形之中就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使人们回归到最原始的生活状态中。晨练之后的老人,久违的朋友,远道而来的客商以及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当他们步入古朴别致的茶馆中,或悠闲,或恬静,或安然,或淡定的生活状态都萌发在喧嚣之上。功名利禄这时候也只是一副华而不实的装饰品,索然无味。常四爷,松二爷,社会中的三教九流,在茶馆中寻找的不正是一种洒脱和理想吗?缕缕茶香净化了人们的心灵。
梦想中自己可以拣一个干净的萧瑟感浓郁的秋日去一家古朴雅致的茶馆,手捧一本喜欢的书,点一杯哪怕平淡的茶水坐在木椅上看自己已经很是最后的青春缓缓流逝。我想,在这时候,生活中的纷扰定会如春风化雨。
茶馆的安详如春日温暖的风。
而遭遇《茶馆》是一场旷世难度的劫。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