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人们热衷“打卡”行为,打卡内容也趋于多样化。文章将结合目前的“打卡”行为从现象原因分析寻求“打卡”潮流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途径。
关键词:“打卡”现象;高校文化;新思维
最近我们可以发现朋友圈被各种形式的“打卡”信息霸屏,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人们热衷于晒“打卡”,目前较为流行的打卡内容包含运动、阅读、词汇、地点等,而打卡展示的方式也有所区别,分为完成进度、学习时长、步数总量以及坚持天数等。所谓“打卡”,最初是用在企业机关单位的考勤术语,打卡一词发展到今天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例如表示“到此一游”,或指在评论区回复,存在于朋友圈的打卡方式是指人们通过第三方平台将图片、文字、链接或地理位置等周期性、连续地分享到社交平台的服务。
一、“打卡”现象原因分析
个人成长的实际需求。“打卡”行为可以视为增强“仪式感”的一种方式。2016年5月,人民日报中的一篇文章评价网络打卡的阅读方式为对抗人类原始惰性的一剂良药。虽然用户的打卡内容、种类各有不同,但积极向好是“打卡”行为的共同特点。仅就读书类打卡行为来说,读书活动表达了对知识的渴求,是不断寻求进步的渠道。这种公开打卡的方式具有强大的心理作用,是自我约束与外界监督的双重加压,人们不甘心在网络社交圈留下自己半途而废、缺乏毅力的印象。“打卡”就意味着将自己的每日成果与进度公开化,且第三方平台通常有最大限度公开传播的要求,每天“打卡”满足了现代人对“仪式感”的追求,还有助于培养终身学习、坚韧自律的优良品质,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个人能力的成长。
数据收集功能。高校可以通过学生的打卡内容、频率、完成度去分析学生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影响因素,侧面了解现阶段学生的认知与困难处境,根据数据反馈情况有针对性地去定制有效的解决方案。将“打卡”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制度建设,通过平台统计的数据进行二级单位的考核、评优等程序,加强顶层设计以期达到链接和规范的作用。
(二)示范激励功能。将优秀高校文化融入“打卡”潮流,发挥其示范激励功能增强学生的心理认同感,使抽象的文化符号转化为每日实际小行动,再由“打卡”行为扩大影响让更多的师生形成正能量的情感记忆。不同类型的“打卡”满足了学生需求的多样性,不同类型的学生可以找到各自群体中的榜样,形成典型示范的激励长效机制刺激自己奋发前行。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