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行书《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是唐太宗时期玄奘西游天竺,成绩卓然而立碑表功,由怀仁和尚以王羲之众多书迹中集字而成的经典作品。其特点是结构多变、动静结合,用笔方圆互用,正侧兼施。特别是字数多,达1900余字,且字字精妙为学书者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由于书法学习的渐进性,建议本单元分三阶段完成。第一阶段主要完成对《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的审美教学,通过列举有共性特征的具体字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的示范,让同学明白临摹的方法、不同的阶段和要求,并引导学生尝试少量的临摹练习。第二阶段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对临、背临和意临实践。第三阶段进行集字创作练习,并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总体评价。这里以第一阶段教学为例。
[教学目标 ]
1.通过本单元学习,要让学生知道书法学习中准确临摹的必要性,学会准确临摹的方法(笔法、结构、观察方法),要使学生能紧紧抓住《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的特征进行自主的对临、背临和意临练习,并创作出简单的集字作品。
2.感受行书《集王羲之书圣教序》中的牵丝引带的精妙,懂得欣赏书法作品中神形兼备的美。
3.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增民族自信,进行人格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1.要使学生能准确临摹《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并感受传统文化特色。
2.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做到既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授之以“渔”。
[教学准备]
多媒体、幻灯、教学光盘、书写工具等。
[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
1.导入设计
以故事引入:有一次,王羲之有事要出去,临走时在家中的墙壁上题了几个字。王献之也爱好写字,他偷偷地把父亲题的字擦掉,照原样题写上自己的字。王献之写好后,仔细端详了一番,自以为写得不错,能够以假乱真了。王羲之回到家中,看到墙壁上的字,仍旧以为是自己原先题的字,很不满意,不觉叹气说:“我离家时真是喝得大醉了。”王献之听了,内心非常惭愧。从此,他更加认真刻苦地练字,最后也成了一个与父亲一样齐名的书法家。
2.师生交流
教师在这个故事讲解中要引导学生抓住几个关键点:①王献之也是大书法家,作为一个成功的书法大师他的经历对我们是有指导意义的。②王献之在墙上写的字是照原样题写的“临摹”作品。③王献之的临摹作品在王羲之看来是不成功的。④只要认真刻苦,做什么事情都有可能成功。
教师提问:大家认为王献之在墙上写的字问题出在哪了呢?为什么王羲之看后说“我离家时真是喝得大醉了”呢?
学生回答:可能是临摹的不像,也可能是字形还算像,但是笔画不够自然流畅。
教师:很好,但是有一个细节请大家注意:王羲之回家后虽然对墙上的字表示不满意,但并没有怀疑墙上的字是别人改写的。这说明了王献之“临摹”的作品在字形上应该没有明显问题。那么,很有可能是在临摹作品的线条质量上不够理想或者气息上不够自然。这说明了临摹不仅要形似,还要“神形兼备”。(通过这个提问,要让学生明白观察问题要仔细的道理。如果对这个故事囫囵吞枣不去细加品味,我们也许不能发现这些问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王羲之的《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大家有没有信心和王献之比比,看谁临的更像王羲之的原作?
这样的提问学生会觉得很新颖,积极性很快调动了起来。
3.欣赏阶段
教师利用PPT课件,在投影仪上呈现《集王羲之书圣教序》作品。(呈现顺序由全貌到局部再到单字特写)
这个阶段教师要通过恰如其分的提问,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观察。
教师提问:有谁知道《集王羲之书圣教序》这篇碑文是干什么用的?
学生(甲)回答:上面不是有大唐三藏的字样吗?那肯定是和玄奘有关了,可能是为他立的吧。
教师:你的推理很有道理,很好…(教师对此碑的来历和实用功能做简明扼要的介绍后,在投影仪上打出《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局部和楷书作品局部的对比图片。)
教师继续提问:大家觉得《集王羲之书圣教序》中的文字书写有什么特点?
学生(乙)回答:它是行书,比较自由活泼。
教师:你说的很对。能不能再具体些?(单字书写上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乙)回答:单字看上去很爽朗,很精神。(学生的回答往往是宏观的,感性的)
教师:你确实很有鉴赏力。(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观察注意力引导到笔法、气息、结构处理等微观领域中来,目的是要解决临摹中的实际问题。在引导时,教师要注意问题的普遍性和规律性)
教师继续提问:(用投影打出《集王羲之书圣教序》中的一些单字)它在用笔上是一样粗吗?都是用中锋吗?笔画之间的连贯性和顿挫节奏怎样?字形怎样?
学生回答:……
4.体验阶段
教师分别示范几种不同类型的笔法形态和不同结构处理的例字,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临摹中的书写性特征,了解具体的临写方法。也可以播放名家临摹《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的教学光盘,让学生更准确地接受临摹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教师要能抓住典型例字来说明问题,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相信他们能做到举一反三,讲解不面面俱到。
学生在古典音乐声中感受临摹带来的乐趣。教师巡回指导,并及时发现同学们在书写时出现的问题。对于普遍性问题教师要及时在讲台上集中纠正,属于个别问题则单独纠正。
5.学习评价
①选出优秀作业,让作者自己上讲台,在幻灯上展示出来,和原作进行比较评价。
②先由学生自评,再由学生互评,最后教师做综合评价。
③对于愿意上台展示自己作品的同学,即使写的不尽如意也要尽量给他们上台展示的机会。
④挑出优秀作品在教室合适的位置进行(一周)展示,通过作品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⑤评价时要注重对学生临摹过程中审美感受的评价,引导他们谈谈审美方面的心得。
6.课后小结
教师在课后要及时反思,总结出课堂上的经验和教训,积累教学经验。
[课后反思]
书法是人综合修养的一种无声而具体展示,“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最高艺术形式”(林语堂),在中国传统审美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因此只会拿毛笔而不及其他,不能算真正的书法家。“如果我们的书法教育工作者不能寄托一些高尚的理想给社会人心的引导,书法最终剩下的只是消遣和涂抹,即最终意味着沉沦”(张啸东语)。这也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本)》要求在语文、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育的原因之一。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