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分》教学反思1 本节课先进行了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复习,并且复习了是2、3、5倍数的特征,为判断最简分数及约分打好基础。新课教学时把最简分数与约分两道例题在一课时内完成,因为两题联系密切,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约分》教学反思【10篇】,供大家参考。
《约分》教学反思1
本节课先进行了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复习,并且复习了是2、3、5倍数的特征,为判断最简分数及约分打好基础。新课教学时把最简分数与约分两道例题在一课时内完成,因为两题联系密切,约分的教学是呼之欲出。如果强行分割开来不便于学生练习与巩固相关知识。本课约分的正确书写是一大难点。如果一开始就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约分习惯,再学习分数四则运算时将会明显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失误。在教学时,一直强调分数占两行书写,今天的作业还特别要求在分子、分母再多留一行,以便写出约分后的结果。在自己示范板书时,特别向学生说明:为清晰地看到约分后的结果应将数据向上、向下分别书写,不要写在同一行。教学完约分后必须强调:如果今后遇到填空、解决问题的结果不是最简分数时必须先约分。但从作业反馈来看,学生主动约分的.意识很淡薄。87页第7、8题超过半数的学生没有自主约分。
《约分》教学反思2
《约分》主要是让学生理解约分及最简分数的意义,掌握约分方法,能准确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是教学难点。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归纳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堂教学,我们班学生对概念都能够理解,知道约分的含义,以及如何约分。虽然课堂上我一再强调,但是学生在进行实地操作时,还是有一部分同学不能约成最简分数,比如(1) 18/54 ,分子与分母同时除以9以后,变成2/6 ,就停止约分了,没有逐次约分成最简分数(2)想一次约分,却找不到分子与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比如 26/39,学生找不出最大公因数是13。这说明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常用的 “缩倍法”求最大公因数的应用存在遗忘,或者说不会有效地运用“缩倍法”,因此,求分子与分母的最大公因数还是要加强训练。
书写不规范。约分的过程应该把约分后得到的数字写在分子与分母的上、下。但有个别学生写在了分子与分母的右边。对于这种情况,在口头纠正的同时,要让学生重写,加深印象。
针对作业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我又把典型错题集中讲解了一下,同时复习约分的方法,自编10道约分的题目,让学生当场完成,相对来说效果比前面好多了。我还发现数感强的同学已经可以心算得出最简分数了,可是一般的同学却还要用基本方法、花相对较长的时间找出最简分数。最糟糕的是还有几个别同学还不能把一个分数约成最简分数。
课后,我仔细分析一下原因,学生的数感很重要,约分是要凭学生的数感的。数感与学生的`兴趣、已有认知等基础上紧密联系,数感的培养也非一日之功。在今后教学中,我要有意识设计相关练习作积累,调动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
《约分》教学反思3
一.教学设计学科名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约分》
二.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我校地处城郊,所带班级学生共25人,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比较善于提出数学问题,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主动探究知识。在学习约分之前,学生已经探索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习了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这些知识的掌握都为约分方法的学习提供了认知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约分的含义,并掌握多种约分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分析:
根据教材的安排,本课时设计了这样3个层面的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约分的含义,掌握约分的方法。首先是活动一,找相等分数的活动。学生通过游戏找出相等的分数,使本课得以从愉快中开始,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动二,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这些分数相等的原因,目的是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约分的概念,把握“最简分数”的含义。而最后的活动可以说是开放性的多项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更好地掌握约分的不同方法。
四.教学目标:
1、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约分的含义。
2、探索并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3、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学习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五.教学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最简分数及约分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约分的方法 。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 创境激趣
(媒体演示并配音:话说猪八戒跟着猴哥,通过分西瓜了解了分数的神奇。今天八戒途径蛋糕店,了不得,这里的蛋糕真是香飘千里。毫不犹豫,八戒买下一个大蛋糕。不行,美味不可独享,怎么也得给师傅留一块。想呀,想呀,八戒想出了这样的四种分法〈出示教材第47页的图案〉,他想把阴影部分的留给师傅。)
师:请同学们帮帮八戒,哪种分法给师傅的最多?
(评析: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境,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一个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二) 实践探究
1、引导发现
师:(出示电脑课件例图)谁来说说看,哪种分法给师傅的最多?
学生立刻发现:四种分法给师傅的都一样多。
师:为什么给师傅都是一样多?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一下吗?
生1:我们可以用4个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1/3、2/6 、4/12 、8/24 。我们学过分数的基本性质,所以知道这四个分数是相等的,所以4种分法给师傅的都一样多。
师:这4个分数之间到底都有怎样的关系?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
(小组内交流,每人选其中两个分数说一说。)
(评析:利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能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
2、明确概念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清楚,八戒知道自己为什么又错了,夸咱们同学真聪明。现在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三个式子,你发现了什么?
生1:它们的分子和分母都同时除以了一个相同的数,所以这些分数的大小都不变。
生2:我给他补充,是同时除以它们的公因数。
师:说得非常准确(师用彩粉笔板书),这里的除数都是什么数?
生: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
师:像这样,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做约分。
师:还有什么发现?
生3:约分后这些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越来越小,但分数值都相等。
师:很好,这是约分的特点,谁来再说一遍?
生4:最后一个式子的得数 是 1/3不能“再往下除了”。
师:真好,你观察得非常认真,准确地说1/3不能再约分了。谁知道, 为什么不能“再约分了”?
生:因为1和3没有公因数。
师:回答得真棒。像1/3这样的分数,当分子和分母没有公因数的分数,我们把它叫做最简分数。
同学们,知道吗?我们要求把一个不是最简分数的分数进行约分,就是要求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分数化成最简分数,也就是说,约分的最后结果应该是什么分数?
(评析: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发现理解约分的含义。)
生:是最简分数。
师:谁能举个例子来说明,什么是最简分数?
(评析:数学概念一定要联系实际才能理解得更加清楚,不能简单的机械记忆。)
3、实践探究
师:再看八戒为我们带来的这4个分数,哪个是最简分数?
生:这4个数中, 1/3分数。
师:说说其它的3个为什么不是最简分数。
师:现在,请你从3个分数中任选一个进行约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约分的方法。
师:请这两个同学来介绍一下约人的过程。
生1:我发现8和24有公因数2,8除以2等于4,24除以2等于12,4和12有公因数2,4除以2等于2,12除以2等于6,6和2有公因数2,6除以2等于3,2除以2等于1,所以8/24约分后等于 1/3
生2:我直接看,8和24的最大公因数是8,直接约分8/24=1/3 。
(评析: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要求学生不是简单的模仿,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同时为学生提供小组学习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更有助于内向的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比较两个同学的方法,有什么异同?你更喜欢哪一种?
生1:这两个同学都是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去除,结果都是1/3 。不同的地方,第一种方法,除了好几次,第二种方法只除了1次就行,所以我喜欢第二种方法。
师:为什么第二种方法可以只除1次?
生:因为他求出了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所以只除了1次就行。
师:都这样想吗?
生:我喜欢第一种方法,因为计算准确,不容易错。
师:两种方法都可以,但是无论哪一种方法,我们在约分的时候都应该注意什么?
(评析:不同方法的比较使学生对于约分的方法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但是对于学生的选择应当给予充分的尊重,我们认为好的对于学生来说并不一定也是最好的。)
生1:用公因数去除。
师:谁的公因数?能完整地说一遍吗?
生2:约分的结果应该是一个最简分数。
接着学生汇报2/6和 4/12约分方法。
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约分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评析:教师的提问有思考的价值,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但是当学生的发言无序而散乱时,教师充分发挥了主导的作用,提升学生的认识。)
(三)、巩固练习
师:八戒感谢大家帮助他解决了今天遇到的难题,想请大家一起去赏灯。让我们和八戒一同前往吧!
1、第48页第2题。
(1) 学生独立连线。
(2)集体交流,为什么这样连?(媒体演示)
2、第48页第1题。
(1)学生试做。
(2)集体交流。
师:约分时怎样才能又对又快,你的心得是什么?
生1:看分子和分母的个位,如果是2和5的倍数就可以直接除以2和5。
师:也就是说需要我们准确判断出是几的倍数,快速进行约分,对吗?
生2:像分子和分母之间是倍数关系的,可以直接得到几分之一。
……
师:这些方法都很好,我们在约分的时候,注意观察和思考,不要盲目进行。
(评析:练习的设计应该是这样,每一道题都使学生有所收获,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及时收集这些方法,提高学生的熟练程度。)
3、教材第48页第3题,比较大小。
(1) 学生试做
(2)小组内交流比较好的方法。
(3)反馈信息
4、小小投递员
师: 噫!八戒哪里去了?(出示电脑课件)原来在这里。八戒又遇到了什么难题?
(课件演示)要求每个同学一封信,信封上的分数的分数值与哪个小房子上的数相同,就把信送到那所小房子的下面。
生完成送信活动,集体评议。
(评析:游戏是学生最愿意参与的学习方式,寓教于乐。)
(四)全课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八.课堂练习:见上述教学设计中。
九.作业安排:
1、约分在单位换算中的应用。
在( )里填上最简分数。
6分米=( )米 40厘米=( )米
15秒=( )分 25分=( )时
2、约分在小数化分数中的应用。
把下面个小数化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0.6 0.45 0.37 0.75 1.5 3.25
《约分》教学反思4
由今天的发现延伸到数学课堂,我发现数学课不能只是刻板地复制教材,而是教师要用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数学教师要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找到与学生的交融点,让学生真正地理解知识点。另外,数学问题随着教学的深入而发展,学生的思维也一直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学生的潜能能得到充分地挖掘,让课堂充满生命力。
一个充满智慧的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所以在本节课我抛出问题后,不急着给出答案,先让学生思考,总结什么样的分数属于最简分数,然后教师再去总结,归纳。这让我不禁想起一位教育家的话:“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些困难,让他自己去尝试,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片天空,让他自己去发挥。”这种理念不断指引着自己的方向,体验于数学课中。
《约分》教学反思5
讲过《约分》之后,感触多多,简单反思如下:
1、本课能创设生动有趣的情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乐学、好学,较好地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
2、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分数基本性质和最大公因数的求法。本课无需在此处多费时间,合理的知识迁移,就能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约分的含义,使知识深入浅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为学生提供充分探究和发现的时间与空间。 从约分含义的理解到约分方法的学习,教师始终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的基础上,相信学生 的潜能,通过第一组活动,引发学生思考,发现几个分子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同;借助第二组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理解约分的含义;创设第三组活动,为学生搭建了实 践探究的*台,使学生在交流中碰撞不同的约分方法,最终达成共同的认识。可以说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在学生的发现、探 究、讨论中解决,课堂处处闪动着学生智慧的光芒。
4、关键处的点拨和发人深省的提问充分体现了教学主导的作用,既引导学生的发现,又不限制学生的思路;既能放开手充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又能在发散思维之后,求同存异,提升学生的认识,使课堂充满生机,启发引导无痕迹。
5、练习的设计体现了清晰的层次性,尤其是最后游戏的创设符合儿童好玩、好动、天真活泼的特点,同时又寓教于乐,使学生对约分的认识有了更新鲜,更活泼的`认识。
6、总感觉自己对四生 课堂的理解还不到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更加注意,很好地理解和践行多彩课堂文化 的精髓!
《约分》教学反思6
我先出示几组数:18和15、6和9、12和18、14和42、42和50,让学生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约数。一边学生说,一边我把最大公约数记录在每组数的上方。完成后,我让学生把每组的两个数分别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接着让学生观察所得的两个数有什么关系。当学生发现它们最大公因数只有1时,我接着问,你能用着两个数分别作分子、分母,然后得到一个分数吗?这些分数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你能给这样的分数取个名字吗?学生取了“最简分数”、“简单分数”等名称后我给出了正规的名称“最简分数”(让学生给分数取名字并不是为了追求课堂的虚假“繁荣”,而是通过这一过程加深学生对最简分数的本质属性的认识)。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上面8个最简分数,他们自然地认识到最简分数既可以是真分数,也可以是假分数,这样更进一步地丰富了学生对最简分数外延的认识。那么,一个不是最简分数的分数能不能化成最简分数?如果能,又怎样把它化成最简分数呢?接着就转入约分环节的教学。
以上的教学设计,除了找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是预设,其它的都是随机生成成而得,然而就是这样的灵活调整,令我这堂课生机盎然,教学线条流畅自然。
《约分》教学反思7
本节课是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理解约分和最简分数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难点在于判断约分后的分数是否是最简分数,事实证明学生在实际运用时的确掌握不够理想。
经过反思,《约分》这节课有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1.约分的概念是把一个分数化成和他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从约分的概念看,约分的结果不一定是最简分数,只是比分子和分母比原来分数的小就行了,这样学生在做题时容易产生误解,只要数约小了,约分就结束了,因此结果也不是最简的。在此,我跟学生强调虽然约分的概念是没要求要约到最简,但是我们所有约分的题我们都要求要约到最简,这样统一要求,学生就清楚了。
2.学生知道老师要求约分的结果要最简,但是结果不是最简时有的学生判断不出来,因此也出错,如2/18,22/14等。还有的分数学生判断不出是否是最简分数,特别是分子或分母是一个较大的质数时,学生误以为是最简分数,如17/34,19/57等。我跟学生强调碰到分子或分母是质数时,就验证分母或分子是不是这个质数的倍数,如果是那么这个分数就不是最简,如果不是倍数关系,那这个分数就是最简的。
同时还补充讲解了一些约分的技巧,如:整十整百数先消零在化简;分子分母都是偶数时先用2去除;倍数关系时用分子去除等等。
《约分》教学反思8
《约分》本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
1.理解约分的意义,并学会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
2.理解最简分数的意义,能判断一个分数是否为最简分数,能把一个分数化简成最简分数。都是比较注重计算和方法的内容,如果干巴巴地讲,学生会感觉比较枯燥,如何把约分讲的有意思一点,学生愿意学一点,是我需要考虑的问题,因为学生只有愿意听了,才能去学习。
我刚开始的思考是,为什么要学约分,约分的价值是什么?看看课本,发现练习十六的第一题给了我思路,于是采纳了优教上的一个导入:你能在1分钟之内涂出这个正方形的吗?加入时间限制,做一个挑战,激发学生的兴趣。果然,学生的参与度有了提高。接下来的教学也更顺畅了。
在约分这一节,学生大部分都能掌握的很好,但在作业的完成上出现了问题。先约分再比较各组分数的大小,学生约分后比较的不是原数的大小而是约分后数的大小,关于这个问题我进行了反思,是不是因为老师没有讲到,提到,所以学生出错率才比较高。相信如果课堂上讲过这个问题,有很多学生能够避免,但是老师能做到所有题型都讲到吗?所有的易错点提前跟学生讲一遍吗?再者有必要这样做吗?我认为,应该给学生犯错的机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给学生独立判断的机会,不要事事想到学生前面,提前把易错点、难点等都告诉学生,这样的知识都是浮于表面的,要给学生充分的犯错机会,但一定要做好订正工作。
《约分》教学反思9
约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让学生复习如何求两数的公因数或最大公因数,这都是为约分的教学打基础的。
在学生理解最简分数分数的意义后,能找出几个最简分数来吗?让学生在小组内检验。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促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的良好状态,在合作*同探究学习,并学会观察,发现最简分数概念的实际含义。之后,让学生把小组中检验出的非最简分数化简成最简分数。
在自己的“变”分数过程中,感受约分的过程,从中发现约分的概念,并尝试着进行概括。这样本课的重、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学生展开来热烈的讨论甚至是激烈的争论,是很有必要的,经过这一轮激烈的辩论,学生有了更深的认识。在这样的思维碰撞中,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再创造”数学知识,实现真正的合作共享,从而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不断提高探究学习的有效性。
只要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就会有很大的成就感,可能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愉快教学吧。
《约分》教学反思10
《约分》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约分及最简分数的意义,掌握约分方法,能准确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是教学难点。在设计中,我首先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分数基本性质和最大公因数的求法。本课无需在此处多费时间,合理的知识迁移,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约分”的含义,使知识深入浅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其次补充2、5、3的倍数练习。为学生熟练掌握约分方法做准备。
对学生来说,掌握约分的方法并不难,要熟练进行约分,关键在于能够很快看出分子、分母是否含有公因数2、5、3等。而且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即判断分子、分母是否只有公因数1,如果只有公因数1,那么这个分数是最简分数如果分子、分母是否含有大于1的公因数,这个分数不是最简分数。因此,在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判别2、5、3的倍数练习,为学生学习约分提供必要的扎实基础。
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比较60/100与3/5比大小,引出了最简分数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我以引导与点拨为主的方式进行,让全体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展示、交流、小结等活动,一步一步地从化简分数的具体过程中抽象出约分的概念。在讨论约分的方法时,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相互交流了自己的想法和作法。鼓励方法的多样性:可以逐步约分,也可以直接用最大公因数约分,然后再学习中自主选择最优的方法。在练习中,多问学生“为什么”,多让学生自己说想法,从而理解约分的方法和重点。这样学生掌握的更加牢固。
约分的知识实际上学生在理解上并不是太难的内容,但在实际运用中却掌握的不理想。我个人觉得这主要还是与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弱有很大的关系。约分的知识涉及到求两个数的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等相关知识。学生要对每个部分的知识掌握的很扎实后,将这些知识进行综合的运用,才能很好的掌握约分的方法。在课堂教学时,我觉得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基本上是能够理解约分的含义和掌握一般的方法,主要的问题还是出在约不完全。部分学生找公因数的速度较慢,找不全,不能正确判断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等,都是学生约分不好的主要原因。我觉得只有通过反复的练习和纠正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约分的能力。
《约分》教学反思10篇扩展阅读
《约分》教学反思10篇(扩展1)
——《约分》教学反思10篇
《约分》教学反思1
本节课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调动了学生的知识积累,使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同时感悟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节课以小猴的故事引入,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本节课成功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在新授过程中,我没有单一地把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直接出示给学生,而是把一种静态的数学知识变为一种让学生在一种大问题背景下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在一种动态的探索过程中自己认识发现约分,从而体验发现真理的曲折和快乐,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体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整个课堂创设了一种“猜想——验证——反思”的教学模式,以“猜想”贯穿全课,引导学生迁移旧知、大胆猜想——实验操作、验证猜想——质疑讨论、完善猜想等,把这一系列探究过程放大,把“过程性目标”凸显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得快乐,而且每个学生的个性也充分得到了发展,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设计的练习题的也是由浅入深,形式多样。既复习了新知识,并让学生在练习中有所提升,组织学生自己讨论寻求解决的"办法,体现了自主学习。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我的失误是在开始预设时,误以为简单在课前加了一组口算题,浪费了几分钟的时间,这几分钟也是后来所缺的,造成了课堂上的急促。在教学时过早地引入一次约分的方法,这个方法没有让学生自己通过大量的练习来体会来比较,变成了老师同时端出两盘菜让他们选,剥夺了学生探索的过程。故而,在后面的练习中,很多学生就直接在分子分母上划线,从而造成许多学生在搞不清是该把要除的公因数写上去,还是把除得的结果写上去,本以为相当然的简单问题,造成了学生思考的凌乱。我觉得以后再上此课时,要注意:
1、概念学生理解不难,可以在练习后让学生串一串,说一说,基本上能总结出来。
2、开始时,要让学生写出除以公因数的步骤,再逐渐过渡到划掉分子分母的阶段。
3、先引导多次除以公因数即多步约分,如在此过程中有学生提出能不能直接用最大的公因数去约时,再让学生体会可不可以,好不好,最终要用什么方法约分,让他们自己选。
《约分》教学反思2
本节课在教学是我采用“预学---交流---拓展”自主课堂教学模式。课后我积极反思感到本节课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一、预学题设计突出学法指导、自主性、合作性。
本节课的预学题为:
1、读一读:自读课本84-85页的内容,把你认为重点的句子画出来。
2、想一想: 3/4和75/100是一回事吗?为什么?
3、说一说: 的分子和分母有什么特点?
4、做一做:试着完成例4,用自己认为最简单的方法将 进行约分。
5、议一议:组内互相说说什么是约分,怎样约分最简便?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读、自学理解约分的含义及方法使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所提升,通过小组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归纳能力。
这样的设计打破了概念教学教师一味讲解的模式,层层深入,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领略数学的魅力,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课堂提问到位简练。
老师说的不多,但每一个问题都突出重点。在指导约分时,先是问了为什它们能用等号连接?帮学生回顾约分的做法依据,又问拿谁去约分?突出做法是要寻找分子分母公因数,然后问还能继续约吗?怎么判断是最简分数,引出最简分数的"概念和判断标准,使学生明确一定要用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去除才可以约成最简分数。
存在问题:
1、个别学生不理解最简分数的含义
2、部分学生在约分不能一次性约成最简分数。
改进方法:
1、对互质数的知识进行讲解,并练习判断互质数。以加深学生对最简分数含义的理解。
2、对于求最大公因数的题目多练习,为学生进行约分做好铺垫,使学生能一次直接将分数约分成最简分数。
《约分》教学反思3
一.教学设计学科名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约分》
二.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我校地处城郊,所带班级学生共25人,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比较善于提出数学问题,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主动探究知识。在学习约分之前,学生已经探索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习了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这些知识的掌握都为约分方法的学习提供了认知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约分的含义,并掌握多种约分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分析:
根据教材的安排,本课时设计了这样3个层面的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约分的含义,掌握约分的方法。首先是活动一,找相等分数的活动。学生通过游戏找出相等的分数,使本课得以从愉快中开始,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动二,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这些分数相等的原因,目的是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约分的概念,把握“最简分数”的含义。而最后的活动可以说是开放性的多项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更好地掌握约分的不同方法。
四.教学目标:
1、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约分的含义。
2、探索并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3、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学习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五.教学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最简分数及约分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约分的方法 。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 创境激趣
(媒体演示并配音:话说猪八戒跟着猴哥,通过分西瓜了解了分数的神奇。今天八戒途径蛋糕店,了不得,这里的蛋糕真是香飘千里。毫不犹豫,八戒买下一个大蛋糕。不行,美味不可独享,怎么也得给师傅留一块。想呀,想呀,八戒想出了这样的四种分法〈出示教材第47页的图案〉,他想把阴影部分的留给师傅。)
师:请同学们帮帮八戒,哪种分法给师傅的最多?
(评析: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境,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一个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二) 实践探究
1、引导发现
师:(出示电脑课件例图)谁来说说看,哪种分法给师傅的最多?
学生立刻发现:四种分法给师傅的都一样多。
师:为什么给师傅都是一样多?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一下吗?
生1:我们可以用4个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1/3、2/6 、4/12 、8/24 。我们学过分数的基本性质,所以知道这四个分数是相等的,所以4种分法给师傅的都一样多。
师:这4个分数之间到底都有怎样的`关系?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
(小组内交流,每人选其中两个分数说一说。)
(评析:利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能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
2、明确概念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清楚,八戒知道自己为什么又错了,夸咱们同学真聪明。现在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三个式子,你发现了什么?
生1:它们的分子和分母都同时除以了一个相同的数,所以这些分数的大小都不变。
生2:我给他补充,是同时除以它们的公因数。
师:说得非常准确(师用彩粉笔板书),这里的除数都是什么数?
生: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
师:像这样,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做约分。
师:还有什么发现?
生3:约分后这些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越来越小,但分数值都相等。
师:很好,这是约分的特点,谁来再说一遍?
生4:最后一个式子的得数 是 1/3不能“再往下除了”。
师:真好,你观察得非常认真,准确地说1/3不能再约分了。谁知道, 为什么不能“再约分了”?
生:因为1和3没有公因数。
师:回答得真棒。像1/3这样的分数,当分子和分母没有公因数的分数,我们把它叫做最简分数。
同学们,知道吗?我们要求把一个不是最简分数的分数进行约分,就是要求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分数化成最简分数,也就是说,约分的最后结果应该是什么分数?
(评析: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发现理解约分的含义。)
生:是最简分数。
师:谁能举个例子来说明,什么是最简分数?
(评析:数学概念一定要联系实际才能理解得更加清楚,不能简单的机械记忆。)
3、实践探究
师:再看八戒为我们带来的这4个分数,哪个是最简分数?
生:这4个数中, 1/3分数。
师:说说其它的3个为什么不是最简分数。
师:现在,请你从3个分数中任选一个进行约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约分的方法。
师:请这两个同学来介绍一下约人的过程。
生1:我发现8和24有公因数2,8除以2等于4,24除以2等于12,4和12有公因数2,4除以2等于2,12除以2等于6,6和2有公因数2,6除以2等于3,2除以2等于1,所以8/24约分后等于 1/3
生2:我直接看,8和24的最大公因数是8,直接约分8/24=1/3 。
(评析: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要求学生不是简单的模仿,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同时为学生提供小组学习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更有助于内向的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比较两个同学的方法,有什么异同?你更喜欢哪一种?
生1:这两个同学都是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去除,结果都是1/3 。不同的地方,第一种方法,除了好几次,第二种方法只除了1次就行,所以我喜欢第二种方法。
师:为什么第二种方法可以只除1次?
生:因为他求出了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所以只除了1次就行。
师:都这样想吗?
生:我喜欢第一种方法,因为计算准确,不容易错。
师:两种方法都可以,但是无论哪一种方法,我们在约分的时候都应该注意什么?
(评析:不同方法的比较使学生对于约分的方法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但是对于学生的选择应当给予充分的尊重,我们认为好的对于学生来说并不一定也是最好的。)
生1:用公因数去除。
师:谁的公因数?能完整地说一遍吗?
生2:约分的结果应该是一个最简分数。
接着学生汇报2/6和 4/12约分方法。
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约分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评析:教师的提问有思考的价值,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但是当学生的发言无序而散乱时,教师充分发挥了主导的作用,提升学生的认识。)
(三)、巩固练习
师:八戒感谢大家帮助他解决了今天遇到的难题,想请大家一起去赏灯。让我们和八戒一同前往吧!
1、第48页第2题。
(1) 学生独立连线。
(2)集体交流,为什么这样连?(媒体演示)
2、第48页第1题。
(1)学生试做。
(2)集体交流。
师:约分时怎样才能又对又快,你的心得是什么?
生1:看分子和分母的个位,如果是2和5的倍数就可以直接除以2和5。
师:也就是说需要我们准确判断出是几的倍数,快速进行约分,对吗?
生2:像分子和分母之间是倍数关系的,可以直接得到几分之一。
……
师:这些方法都很好,我们在约分的时候,注意观察和思考,不要盲目进行。
(评析:练习的设计应该是这样,每一道题都使学生有所收获,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及时收集这些方法,提高学生的熟练程度。)
3、教材第48页第3题,比较大小。
(1) 学生试做
(2)小组内交流比较好的方法。
(3)反馈信息
4、小小投递员
师: 噫!八戒哪里去了?(出示电脑课件)原来在这里。八戒又遇到了什么难题?
(课件演示)要求每个同学一封信,信封上的分数的分数值与哪个小房子上的数相同,就把信送到那所小房子的下面。
生完成送信活动,集体评议。
(评析:游戏是学生最愿意参与的学习方式,寓教于乐。)
(四)全课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八.课堂练习:见上述教学设计中。
九.作业安排:
1、约分在单位换算中的应用。
在( )里填上最简分数。
6分米=( )米 40厘米=( )米
15秒=( )分 25分=( )时
2、约分在小数化分数中的应用。
把下面个小数化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0.6 0.45 0.37 0.75 1.5 3.25
《约分》教学反思4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约分和最简分数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难点在于判断约分后的分数是否是最简分数,事实证明学生在实际运用时的确掌握不够理想。经过反思,这节课值得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反思自己在课堂教学时,只是通过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来让学生理解最简分数,让学生自己发现最简分数的特别之处是不能再缩小了,然后让学生自己说几个最简分数,不经意间加深对最简分数的理解,以及在这过程中感受到的成功的快乐感是接受式教学所无法企及的。
在这个约分的过程中涉及到找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等相关知识,要求,将这些知识进行综合的运用,才能很好的掌握约分的方法。学生出现约不完的情况实际上是因为他们找不到最大公因数,不能判断两个数是不是还有除了1以外的公因数,是不是互质。只有当学生能很快找到最大公因数,约分就变得简单快捷。因此,在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判别2、5、3的倍数练习,为学生学习约分提供必要的扎实基础。
强调一定要找准公因数,并且化到最简分数。而学生一下子要发现最简分数的特征,是比较困难的,教师要做的就是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促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的良好状态,在合作*同探究学习。
《约分》教学反思5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认识约分和最简分数的意义,理解和掌握约分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教学 重点
掌握约分的方法。
教学 难点
很快看出分子、分母的公约数,并能准确地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教学 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作业纸。
3.分数卡片、信封袋。 4.记号笔、白纸。
板书 设计
约 分
例1:把化简。 例2:把约分。 == 板书约分的两种形式 == 板书分母是9的 == 所有最简真分数。
教学 过程 教师边导边教
学生边学边练
评 析
一、情境导入, 复习巩固, 激发兴趣。
1.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孙悟空比本领。 2.指出下面每组数中的公约数(1除外)。 42和50、15和5、8和21、18和12 3.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选择第三道题问:你是怎么想的? = = == 利用该知识,把分数化成同它相等的另一个分数。
快速口答
突出回答8和21只有公约数1,所以8和21是互质数。
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达到回顾知识的效果。
有简洁的导入:孩子们对孙悟空这一神话人物充满好奇,以和悟空比本领谈话导入,引发大家的学习兴趣,紧接着回顾求公约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明确又简单,为理解最简分数和掌握约分的方法作好准备。用一句简短而富有神秘挑战性的话语“大家都知道孙悟空有72变,特神奇,你们想不想也学一招?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创造第73变,变分数!”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激情。
二、理解 最简 分数 及约 分的 意义。
1.尝试“变”分数。 例1:把化简。 活动要求:
(1)这个分数要和大小相等。
(2)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要比的分子、分母小。 2.了解约分的概念。
(1)观察所变出的分数与有什么关系?
(2)像这样,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举例:把化成就是约分。
要求学生变出一个和大小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把变出的分数写在自己的作业纸上,能变几个就变几个。
与四人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变的分数是怎样得来的。
观察后发现分数大小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原来分数的分子、分母小。
学生找还有哪些过程也是约分。
有明确的学生自学内容:在提出了学生变分数的小组合作的要求后,老师参与其中,予以适当的点拨,让学生明确活动的要求,促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的良好状态,在合作*同探究学习,并学会观察,相互提点,发现约分的实际概念。
有精要的重难点讲解:让学生在老师例举中找到约分的概念,尝试着进行概括,并从观察的分子、分母能否再变小,提出了最简分数的概念,通过举例、练习达到巩固的效果,这样本课的重、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3.认识最简分数。
(1)观察的分子、分母能否再变小了?为什么?
(2)像这样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3)找出最简分数练习。
分子、分母为互质数。
举例说出几个最简分数。
强化最简分数的概念.
有及时有效的学习反馈:及时对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点进行检测,通过不同类型的习题,让学生在比较中进行小结,概括适当的方法。
三、自主 探索, 合作 交流, 总结 方法。
1.你能根据我们化简的过程找到约分的方法吗? 打开书p100,看看书上是如何说的?
2.自主探索约分的形式。把一个分数进行约分? 教师板书约分时一般采用的两种形式。 a、逐次约分法。 b、一次约分法。
如果能很快看出18和42的最大公约数,也可直接用6去除,一次约分得。
3.小结:我们既可以用它们分子、分母的公约数去除,一步一步来约分;也可以用最大公约数去除,直接约分。
四人小组讨论发现约分的方法是什么?(用分子和分母的公约数同时去除分数的分子和分母。) 注意到约分的方法中关键的地方。 尝试练习。例2:把约分。
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板书过程。
在书写的时候,提醒大家注意各个数位对齐。最后都要约成最简分数。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对下面各分数进行约分。写在作业纸上。(视频展示)
有恰当的学生自学引导: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们从书本上形成知识表象,对自学部分,及时进行反馈,并予以指导,特别在学习约分的两种形式时,教师的一步步板书,清晰明了,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每一步的过程,形成的影象。
四、巩固 练习。
和悟空打擂台。 1.判断:
2.说出分母是4的所 有最简真分数。 3.
4.用最简分数表示出小明每一项内容占一天总时间的几分之几?之后看表提问题。 5.每人从信封袋中挑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分数卡片。 (1)最简分数上台。
和最简分数相同的分数起立。
(2)从剩下的同学中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帮最后两名同学找最简分数作朋友。
判断并说明理由。
写出分母是9的所有最简真分数。
先判断哪些分数是最简分数,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分数进行约分。
上学8小时 睡眠10小时 劳动1小时
做家庭作业2小时(含课外阅读时间) 餐饮休闲3小时
按要求参加活动,综合考核学生判断最简分数和对分数进行约分的能力。 (用记号笔现场写)
有实效的对重、难点的检测和练习:创设生活情景,提供了一些现实的学习材料,把书本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自生活,并不抽象;学好数学,为生活、生产服务,学数学真有价值。题目充满趣味性。在引导学生积极观察、思考、联想、诱发学生的创新因素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克服固定的思维模式,鼓励独创性地发现知识的规律和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五、总结 提升
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了解了什么是约分、最简分数、怎样约分
有简要的课堂小结:及时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小结和梳理,加深学习的印象。 课后 延伸
寻找相关的练习进行训练。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牢固的掌握知识。 总评:
新课标指出,提供给学生的学习内容必须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一种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正确评价中,得到肯定,增强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使自己在各方面都不断进步。本课即选取了孙悟空这一形象贯穿全课,让学生与孙悟空比试、学习72变、打擂台等,很容易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
让学生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活动,眼口手脑密切配合,为学生提供观察演示练习的机会,真正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在理解约分的意义后,继续通过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口头表达自然形成最简分数的概念。概括地总结本课内容是学生参与学习程度的集中体现,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抓住重点精练概括的能力。
之后,又提供一定数量针对性强、难易适度、联系生活实际的练习,既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又促进学生发展能力形成技能,还结合练习有机进行学习习惯的教育。
只要照着新课标进行教学,势必对学生的将来产生积极影响,让学生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能很自信地说出:“我能行”!
《约分》教学反思6
约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通过学习约分,不仅可以巩固分数的基本性质,而且还可以为今后学习分数四则计算打下基础。本课教学我是这样做的:
一、温顾互查。
唤起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数的整除中相关知识的回忆,为约分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自主尝试。
自学检测,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让全体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展示、交流、小结等活动,学生也在约分的探究学习中相互交流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三、启发点拨。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的启发引导从化简分数的具体过程中抽象出约分的概念。
四、分层练习。
通过各种练习题是学生加强对约分的理解与运用。
五、拓展练习。
课堂练习安排了针对性很强的练习题:全面了解学生对约分方法的掌握情况。
六、总结。
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约分方法的学习过程,进一步提高约分方法的掌握水*。
《约分》教学反思7
由今天的发现延伸到数学课堂,我发现数学课不能只是刻板地复制教材,而是教师要用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数学教师要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找到与学生的交融点,让学生真正地理解知识点。另外,数学问题随着教学的深入而发展,学生的思维也一直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学生的潜能能得到充分地挖掘,让课堂充满生命力。
一个充满智慧的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所以在本节课我抛出问题后,不急着给出答案,先让学生思考,总结什么样的分数属于最简分数,然后教师再去总结,归纳。这让我不禁想起一位教育家的话:“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些困难,让他自己去尝试,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片天空,让他自己去发挥。”这种理念不断指引着自己的方向,体验于数学课中。
《约分》教学反思8
求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提到第二单元教,因此课前进行了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复习,并且复习了是2、3、5倍数的特征,为判断最简分数及约分打好基础。新课教学时把最简分数与约分两道例题在一课时内完成,因为两题联系密切,约分的教学是呼之欲出。如果强行分割开来不便于学生练习与巩固相关知识。
本课约分的正确书写是一大难点。如果一开始就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约分习惯,再学习分数四则运算时将会明显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失误。我以往的学生常为节约作业本,将分数写在一行里。约分的位置不够时,他们就将约得的结果往分子分母的右侧写,数据靠得太紧,常因看错而出错。所以,今年再教时,我一直强调分数占两行书写,今天的作业还特别要求在分子、分母再多留一行,以便写出约分后的结果。在自己示范板书时,特别向学生说明:为清晰地看到约分后的结果应将数据向上、向下分别书写,不要写在同一行。同时,建议教材再版时不要在原数上约分。可先把原分数照抄一次后再约分,这样更方便检查,书写的格式也更规范。
教材第5题很好体现了约分的价值。当我请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时,有的学生提议画分数示意图,看哪个分数的面积大。这种策略虽然形象直观,但毕竟太麻烦;有的学生提议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用分子除以分母,把它们化成小数后再比较,但计算起来也很费时;有了约分的知识,问题迎刃而解,学生们都说好。
但作业也暴露出学生的一些知识缺陷——同分子分数不会比较大小。原来三年级上册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材都是通过直观图来帮助学生进行同分子或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学生并未形成这方面的技能。建议:下次再教时,可将93页分数大小的比较提前到本课之前(如:学习完分数的基本性质之后)教学。浙江版义教教材是分数的意义学习后,真、假分数之前教学的。
教学完约分后必须强调:如果今后遇到填空、解决问题的结果不是最简分数时必须先约分。但从作业反馈来看,学生主动约分的意识很淡薄。87页第7、8题超过半数的学生没有自主约分。
《约分》教学反思9
一堂课就如同一个生命体,如何使这个生命体活力四射,使师生双方都能全身心投入,设计好“课眼”非常重要。
约分这堂课,内容比较浅显和枯燥,如果遵照教材的脉络*铺直叙,照本宣科,学生也能掌握约分的方法和最简分数的含义,但这样一来,难免把课上的沉闷。我非常重视新授课上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因为只有把新授课上有意思,让学生乐于听,乐于想,才能上出效果,为后面的练习课铺好奠基石,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于是我课前一直在琢磨:怎么才能把这节课上得让学生觉得有兴趣?反复思量,觉得有了点灵感:不如把最简分数作为这堂课的“课眼”?
有了这个想法后,我调整了原先的教学设计,把最简分数提前教学,用最简分数带出约分。
我先出示几组数:3和7,5和18,8和9,4和9,让学生回答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很多孩子通过前面的学习都能马上口答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都是1,我问他们不用计算只观察就能回答的原因,学生自然就回答因为每组数都是互质数(公因数只有1);我接着问:你能用每组的两个数分别作分子和分母,然后得到一个分数吗?学生自由发言我板书,然后我问:这些分数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你能给这样的分数取个名字吗?学生踊跃的给出了很多答案。从“互质分数”“分子和分母很小的分数”“简单的分数”一直到最后“最简分数”就诞生了。
学生觉得很新奇有成就感,而且通过发现、命名这一过程加深了学生对最简分数的本质属性的认识。接着我再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最简分数,他们自然地认识到最简分数既可以是真分数,也可以是假分数,这样更进一步地丰富了学生对最简分数外延的认识。然后我再通过图片给出了一个故事情境:……老爷爷要吃块饼,如果你是小智多星,你知道应该怎么分这块饼给他吗?孩子们通过图片能够很直观的回答出分一半或者说分个饼给老爷爷就可以了。于是引导:这说明和这两个分数是相等的。如果我不给你图片,用哪一个分数能让我们更直观的知道怎么分饼呢?学生自然回答: ,是一个最简分数。
由此感受到了最简分数的优点,和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分数化为最简分数的必要性。接着我再问你能把分子和分母比较大的分数化成最简分数吗?根据什么?小组内先互相说一说,于是就顺理成章的转入了约分环节的教学。
总体来说,这节课除了给出的几组数以及故事情境是预设,其他的都是由学生随机生成,这样的调整,让这节课活了起来,生机盎然,教学线条自然而流畅。
《约分》教学反思10
约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让学生复习如何求两数的公因数或最大公因数,这都是为约分的教学打基础的。
在学生理解最简分数分数的意义后,能找出几个最简分数来吗?让学生在小组内检验。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促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的良好状态,在合作*同探究学习,并学会观察,发现最简分数概念的实际含义。之后,让学生把小组中检验出的非最简分数化简成最简分数。
在自己的“变”分数过程中,感受约分的过程,从中发现约分的概念,并尝试着进行概括。这样本课的重、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学生展开来热烈的讨论甚至是激烈的争论,是很有必要的,经过这一轮激烈的辩论,学生有了更深的认识。在这样的思维碰撞中,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再创造”数学知识,实现真正的合作共享,从而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不断提高探究学习的有效性。
只要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就会有很大的`成就感,可能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愉快教学吧。
《约分》教学反思10篇(扩展2)
——《约分》教学反思10篇
《约分》教学反思1
本节课先进行了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复习,并且复习了是2、3、5倍数的特征,为判断最简分数及约分打好基础。新课教学时把最简分数与约分两道例题在一课时内完成,因为两题联系密切,约分的教学是呼之欲出。如果强行分割开来不便于学生练习与巩固相关知识。本课约分的正确书写是一大难点。如果一开始就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约分习惯,再学习分数四则运算时将会明显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失误。在教学时,一直强调分数占两行书写,今天的作业还特别要求在分子、分母再多留一行,以便写出约分后的结果。在自己示范板书时,特别向学生说明:为清晰地看到约分后的结果应将数据向上、向下分别书写,不要写在同一行。教学完约分后必须强调:如果今后遇到填空、解决问题的结果不是最简分数时必须先约分。但从作业反馈来看,学生主动约分的.意识很淡薄。87页第7、8题超过半数的学生没有自主约分。
《约分》教学反思2
一.教学设计学科名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约分》
二.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我校地处城郊,所带班级学生共25人,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比较善于提出数学问题,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主动探究知识。在学习约分之前,学生已经探索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习了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这些知识的掌握都为约分方法的学习提供了认知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约分的含义,并掌握多种约分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分析:
根据教材的安排,本课时设计了这样3个层面的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约分的含义,掌握约分的方法。首先是活动一,找相等分数的活动。学生通过游戏找出相等的分数,使本课得以从愉快中开始,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动二,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这些分数相等的原因,目的是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约分的概念,把握“最简分数”的含义。而最后的活动可以说是开放性的多项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更好地掌握约分的不同方法。
四.教学目标:
1、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约分的含义。
2、探索并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3、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学习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五.教学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最简分数及约分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约分的方法 。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 创境激趣
(媒体演示并配音:话说猪八戒跟着猴哥,通过分西瓜了解了分数的神奇。今天八戒途径蛋糕店,了不得,这里的蛋糕真是香飘千里。毫不犹豫,八戒买下一个大蛋糕。不行,美味不可独享,怎么也得给师傅留一块。想呀,想呀,八戒想出了这样的四种分法〈出示教材第47页的图案〉,他想把阴影部分的留给师傅。)
师:请同学们帮帮八戒,哪种分法给师傅的最多?
(评析: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境,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一个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二) 实践探究
1、引导发现
师:(出示电脑课件例图)谁来说说看,哪种分法给师傅的最多?
学生立刻发现:四种分法给师傅的都一样多。
师:为什么给师傅都是一样多?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一下吗?
生1:我们可以用4个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1/3、2/6 、4/12 、8/24 。我们学过分数的基本性质,所以知道这四个分数是相等的,所以4种分法给师傅的都一样多。
师:这4个分数之间到底都有怎样的关系?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
(小组内交流,每人选其中两个分数说一说。)
(评析:利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能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
2、明确概念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清楚,八戒知道自己为什么又错了,夸咱们同学真聪明。现在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三个式子,你发现了什么?
生1:它们的分子和分母都同时除以了一个相同的数,所以这些分数的大小都不变。
生2:我给他补充,是同时除以它们的公因数。
师:说得非常准确(师用彩粉笔板书),这里的除数都是什么数?
生: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
师:像这样,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做约分。
师:还有什么发现?
生3:约分后这些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越来越小,但分数值都相等。
师:很好,这是约分的特点,谁来再说一遍?
生4:最后一个式子的得数 是 1/3不能“再往下除了”。
师:真好,你观察得非常认真,准确地说1/3不能再约分了。谁知道, 为什么不能“再约分了”?
生:因为1和3没有公因数。
师:回答得真棒。像1/3这样的分数,当分子和分母没有公因数的分数,我们把它叫做最简分数。
同学们,知道吗?我们要求把一个不是最简分数的分数进行约分,就是要求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分数化成最简分数,也就是说,约分的最后结果应该是什么分数?
(评析: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发现理解约分的含义。)
生:是最简分数。
师:谁能举个例子来说明,什么是最简分数?
(评析:数学概念一定要联系实际才能理解得更加清楚,不能简单的机械记忆。)
3、实践探究
师:再看八戒为我们带来的这4个分数,哪个是最简分数?
生:这4个数中, 1/3分数。
师:说说其它的3个为什么不是最简分数。
师:现在,请你从3个分数中任选一个进行约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约分的方法。
师:请这两个同学来介绍一下约人的过程。
生1:我发现8和24有公因数2,8除以2等于4,24除以2等于12,4和12有公因数2,4除以2等于2,12除以2等于6,6和2有公因数2,6除以2等于3,2除以2等于1,所以8/24约分后等于 1/3
生2:我直接看,8和24的最大公因数是8,直接约分8/24=1/3 。
(评析: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要求学生不是简单的模仿,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同时为学生提供小组学习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更有助于内向的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比较两个同学的方法,有什么异同?你更喜欢哪一种?
生1:这两个同学都是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去除,结果都是1/3 。不同的地方,第一种方法,除了好几次,第二种方法只除了1次就行,所以我喜欢第二种方法。
师:为什么第二种方法可以只除1次?
生:因为他求出了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所以只除了1次就行。
师:都这样想吗?
生:我喜欢第一种方法,因为计算准确,不容易错。
师:两种方法都可以,但是无论哪一种方法,我们在约分的时候都应该注意什么?
(评析:不同方法的比较使学生对于约分的方法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但是对于学生的选择应当给予充分的尊重,我们认为好的对于学生来说并不一定也是最好的。)
生1:用公因数去除。
师:谁的公因数?能完整地说一遍吗?
生2:约分的结果应该是一个最简分数。
接着学生汇报2/6和 4/12约分方法。
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约分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评析:教师的提问有思考的价值,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但是当学生的发言无序而散乱时,教师充分发挥了主导的作用,提升学生的认识。)
(三)、巩固练习
师:八戒感谢大家帮助他解决了今天遇到的难题,想请大家一起去赏灯。让我们和八戒一同前往吧!
1、第48页第2题。
(1) 学生独立连线。
(2)集体交流,为什么这样连?(媒体演示)
2、第48页第1题。
(1)学生试做。
(2)集体交流。
师:约分时怎样才能又对又快,你的心得是什么?
生1:看分子和分母的个位,如果是2和5的倍数就可以直接除以2和5。
师:也就是说需要我们准确判断出是几的倍数,快速进行约分,对吗?
生2:像分子和分母之间是倍数关系的,可以直接得到几分之一。
……
师:这些方法都很好,我们在约分的时候,注意观察和思考,不要盲目进行。
(评析:练习的设计应该是这样,每一道题都使学生有所收获,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及时收集这些方法,提高学生的熟练程度。)
3、教材第48页第3题,比较大小。
(1) 学生试做
(2)小组内交流比较好的方法。
(3)反馈信息
4、小小投递员
师: 噫!八戒哪里去了?(出示电脑课件)原来在这里。八戒又遇到了什么难题?
(课件演示)要求每个同学一封信,信封上的分数的分数值与哪个小房子上的数相同,就把信送到那所小房子的下面。
生完成送信活动,集体评议。
(评析:游戏是学生最愿意参与的学习方式,寓教于乐。)
(四)全课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八.课堂练习:见上述教学设计中。
九.作业安排:
1、约分在单位换算中的应用。
在( )里填上最简分数。
6分米=( )米 40厘米=( )米
15秒=( )分 25分=( )时
2、约分在小数化分数中的应用。
把下面个小数化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0.6 0.45 0.37 0.75 1.5 3.25
《约分》教学反思3
约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通过学习约分,不仅可以巩固分数的基本性质,而且还可以为今后学习分数四则计算打下基础。约分的方法并不难掌握,但是涉及到的旧知识比较多,为此,本课教学采取了如下措施:
1、重视复习的作用。有关公因数、互素等概念与本节课约分的学习联系得极为密切,没有前者为知识基础,约分的学习将无法顺利进行。因此,第一环节就安排了复习引入,唤起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数的整除中相关知识的回忆,为约分的学习做好准备。
2、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课学习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引导与点拨为辅的方式进行,让全体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展示、交流、小结等活动,一步一步地从化简分数的具体过程中抽象出约分的"概念。学生也在约分的探究学习中相互交流了自己的想法和作法。通过合作交流促进了学生对约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3、围绕重点练习巩固新知。课堂练习安排了三道针对性很强的练习题:第1题重在训练学生对于最大公约数的观察判断能力,从而更好地掌握约分的方法;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最简分数的概念的掌握情况,并练习把分数化为最简分数。第3题采用学生板演,全面了解学生对约分方法的掌握情况。
4、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约分方法的学习过程,进一步提高约分方法的掌握水*。
《约分》教学反思4
本节课在教学是我采用“预学---交流---拓展”自主课堂教学模式。课后我积极反思感到本节课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一、预学题设计突出学法指导、自主性、合作性。
本节课的预学题为:
1、读一读:自读课本84-85页的内容,把你认为重点的句子画出来。
2、想一想: 3/4和75/100是一回事吗?为什么?
3、说一说: 的分子和分母有什么特点?
4、做一做:试着完成例4,用自己认为最简单的方法将 进行约分。
5、议一议:组内互相说说什么是约分,怎样约分最简便?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读、自学理解约分的含义及方法使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所提升,通过小组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归纳能力。
这样的设计打破了概念教学教师一味讲解的模式,层层深入,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领略数学的魅力,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课堂提问到位简练。
老师说的不多,但每一个问题都突出重点。在指导约分时,先是问了为什它们能用等号连接?帮学生回顾约分的做法依据,又问拿谁去约分?突出做法是要寻找分子分母公因数,然后问还能继续约吗?怎么判断是最简分数,引出最简分数的"概念和判断标准,使学生明确一定要用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去除才可以约成最简分数。
存在问题:
1、个别学生不理解最简分数的含义
2、部分学生在约分不能一次性约成最简分数。
改进方法:
1、对互质数的知识进行讲解,并练习判断互质数。以加深学生对最简分数含义的理解。
2、对于求最大公因数的题目多练习,为学生进行约分做好铺垫,使学生能一次直接将分数约分成最简分数。
《约分》教学反思5
《约分》主要是让学生理解约分及最简分数的`意义,掌握约分方法,能准确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是教学难点。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归纳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堂教学,我们班学生对概念都能够理解,知道约分的含义,以及如何约分。虽然课堂上我一再强调,但是学生在进行实地操作时,还是有一部分同学不能约成最简分数,比如(1) 18/54 ,分子与分母同时除以9以后,变成2/6 ,就停止约分了,没有逐次约分成最简分数(2)想一次约分,却找不到分子与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比如 26/39,学生找不出最大公因数是13。这说明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常用的 “缩倍法”求最大公因数的应用存在遗忘,或者说不会有效地运用“缩倍法”,因此,求分子与分母的最大公因数还是要加强训练。
书写不规范。约分的过程应该把约分后得到的数字写在分子与分母的上、下。但有个别学生写在了分子与分母的右边。对于这种情况,在口头纠正的同时,要让学生重写,加深印象。
针对作业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我又把典型错题集中讲解了一下,同时复习约分的方法,自编10道约分的题目,让学生当场完成,相对来说效果比前面好多了。我还发现数感强的同学已经可以心算得出最简分数了,可是一般的同学却还要用基本方法、花相对较长的时间找出最简分数。最糟糕的是还有几个别同学还不能把一个分数约成最简分数。
课后,我仔细分析一下原因,学生的数感很重要,约分是要凭学生的数感的。数感与学生的兴趣、已有认知等基础上紧密联系,数感的培养也非一日之功。在今后教学中,我要有意识设计相关练习作积累,调动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
《约分》教学反思6
《约分》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约分及最简分数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能准确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在设计中,我首先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分数基本性质和最大公因数的求法。因此本课无需在此处多费时间,合理的知识迁移,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约分”的含义,使知识深入浅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其次补充2、5、3的倍数练习。为学生熟练掌握约分方法做准备。
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掌握约分的方法并不难,要熟练进行约分,关键在于能够很快看出分子、分母是否含有公因数2、5、3等。而且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即判断分子、分母是否只有公因数1,如果只有公因数1,那么这个分数是最简分数如果分子、分母是否含有大于1的公因数,这个分数不是最简分数。因此,在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判别2、5、3的倍数练习,为学生学习约分提供必要的扎实基础。
约分的知识实际上学生在理解上并不是太难的内容,但在实际运用中却掌握的不理想。我个人觉得这主要还是与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弱有很大的关系。约分的知识涉及到求两个数的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等相关知识。学生要对每个部分的知识掌握的很扎实后,将这些知识进行综合的运用,才能很好的掌握约分的方法。在课堂教学时,我觉得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基本上是能够理解约分的含义和掌握一般的方法,主要的问题还是出在约不完上。部分学生找公因数的速度较慢,找不全,不能正确判断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等,都是学生约不好分的主要原因。我觉得只有通过反复的练习和纠正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约分的能力。
判断一个分数是否是最简分数,学生掌握得较好。对于逐次约分的过程,学生失误较多,从学生做的练习可以看出来。学生在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写出几个与已知分数相等的分数时都会,可是一到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时就常出现分子、分母除以不一样的数,我想是因为在找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学生还不熟练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弱引起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探索,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约分》教学反思7
约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让学生复习如何求两数的公因数或最大公因数,这都是为约分的教学打基础的。
在学生理解最简分数分数的意义后,能找出几个最简分数来吗?让学生在小组内检验。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促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的良好状态,在合作*同探究学习,并学会观察,发现最简分数概念的实际含义。之后,让学生把小组中检验出的非最简分数化简成最简分数。
在自己的“变”分数过程中,感受约分的过程,从中发现约分的概念,并尝试着进行概括。这样本课的重、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学生展开来热烈的讨论甚至是激烈的争论,是很有必要的,经过这一轮激烈的辩论,学生有了更深的认识。在这样的思维碰撞中,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再创造”数学知识,实现真正的合作共享,从而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不断提高探究学习的有效性。
只要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就会有很大的成就感,可能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愉快教学吧。
《约分》教学反思8
《约分》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约分及最简分数的意义,掌握约分方法,能准确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是教学难点。在设计中,我首先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分数基本性质和最大公因数的求法。本课无需在此处多费时间,合理的知识迁移,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约分”的含义,使知识深入浅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其次补充2、5、3的倍数练习。为学生熟练掌握约分方法做准备。
对学生来说,掌握约分的方法并不难,要熟练进行约分,关键在于能够很快看出分子、分母是否含有公因数2、5、3等。而且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即判断分子、分母是否只有公因数1,如果只有公因数1,那么这个分数是最简分数如果分子、分母是否含有大于1的公因数,这个分数不是最简分数。因此,在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判别2、5、3的倍数练习,为学生学习约分提供必要的扎实基础。
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比较60/100与3/5比大小,引出了最简分数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我以引导与点拨为主的方式进行,让全体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展示、交流、小结等活动,一步一步地从化简分数的具体过程中抽象出约分的概念。在讨论约分的方法时,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相互交流了自己的想法和作法。鼓励方法的多样性:可以逐步约分,也可以直接用最大公因数约分,然后再学习中自主选择最优的方法。在练习中,多问学生“为什么”,多让学生自己说想法,从而理解约分的方法和重点。这样学生掌握的更加牢固。
约分的知识实际上学生在理解上并不是太难的内容,但在实际运用中却掌握的不理想。我个人觉得这主要还是与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弱有很大的关系。约分的知识涉及到求两个数的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等相关知识。学生要对每个部分的知识掌握的很扎实后,将这些知识进行综合的运用,才能很好的掌握约分的.方法。在课堂教学时,我觉得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基本上是能够理解约分的含义和掌握一般的方法,主要的问题还是出在约不完全。部分学生找公因数的速度较慢,找不全,不能正确判断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等,都是学生约分不好的主要原因。我觉得只有通过反复的练习和纠正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约分的能力。
《约分》教学反思9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发展,努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信心,以实现数学教学的最大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尊重生命,以学为本,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我深刻体会到:教学设计一定要尊重生命,以学为本。要重视学生的实际认知,了解他们的已有经验。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通过录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你能用学过的知识验证75/100和3/4 是否相等?”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方法、经验、积极主动地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等多种思维策略,变程式化的学习为综合型的研究任务。整个过程中的学生始终处于活跃状态,积极地思考和充分地交流,使学生真正掌握了约分的方法和最简分数的意义,并且培养了很好的学习习惯。
2、加强交流,学会合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我尽可能给予学生充分发表观点和意见的机会,引导学生参与交流活动,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意见。这样教学,既能促使每位学生动脑思考,又能激活他们的发散思维。
3、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创造性地应用知识。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教学中的练习环节是对新知识的巩固、应用,也是对能力的培养。约分教学以往的练习很单一,为此我将练习分为不同的层次,有针对练习、变式练习、实际应用练习等,让每个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不仅掌握约分的方法,而且还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约分,这样充分体现了给予生活,生态发展。
4、不足之处:教学后我认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说话的完整性还需在*时的教学中加强锻炼。
《约分》教学反思10
《约分》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约分及最简分数的意义,掌握约分方法,能准确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是教学难点。在设计中,我首先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分数基本性质和最大公因数的求法。本课无需在此处多费时间,合理的知识迁移,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约分”的含义,使知识深入浅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其次补充2、5、3的倍数练习。为学生熟练掌握约分方法做准备。
对学生来说,掌握约分的方法并不难,要熟练进行约分,关键在于能够很快看出分子、分母是否含有公因数2、5、3等。而且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即判断分子、分母是否只有公因数1,如果只有公因数1,那么这个分数是最简分数如果分子、分母是否含有大于1的公因数,这个分数不是最简分数。因此,在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判别2、5、3的倍数练习,为学生学习约分提供必要的扎实基础。
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比较60/100与3/5比大小,引出了最简分数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我以引导与点拨为主的方式进行,让全体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展示、交流、小结等活动,一步一步地从化简分数的具体过程中抽象出约分的概念。在讨论约分的方法时,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相互交流了自己的想法和作法。鼓励方法的多样性:可以逐步约分,也可以直接用最大公因数约分,然后再学习中自主选择最优的方法。在练习中,多问学生“为什么”,多让学生自己说想法,从而理解约分的方法和重点。这样学生掌握的更加牢固。
约分的知识实际上学生在理解上并不是太难的内容,但在实际运用中却掌握的不理想。我个人觉得这主要还是与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弱有很大的关系。约分的知识涉及到求两个数的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等相关知识。学生要对每个部分的知识掌握的很扎实后,将这些知识进行综合的运用,才能很好的掌握约分的方法。在课堂教学时,我觉得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基本上是能够理解约分的含义和掌握一般的方法,主要的问题还是出在约不完全。部分学生找公因数的速度较慢,找不全,不能正确判断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等,都是学生约分不好的主要原因。我觉得只有通过反复的练习和纠正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约分的能力。
《约分》教学反思10篇(扩展3)
——约分教学反思10篇
约分教学反思1
由今天的发现延伸到数学课堂,我发现数学课不能只是刻板地复制教材,而是教师要用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数学教师要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 法和教学语言,找到与学生的交融点,让学生真正地理解知识点。另外,数学问题随着教学的深入而发展,学生的思维也一直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学生的潜能能得 到充分地挖掘,让课堂充满生命力。
一个充满智慧的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所以在本节课我抛出问题后,不急着给出答案,先让学生思考,总结什么样的分 数属于最简分数,然后教师再去总结,归纳。这让我不禁想起一位教育家的话:“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 些困难,让他自己去尝试,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片天空,让他自己去发挥。”这种理念不断指引着自己的方向,体验于数学课中。
约分教学反思三:
求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提到第二单元教,因此课前进行了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复习,并且复习了是2、3、5倍数的特征,为判断最简分数及约分打好基础。新 课教学时把最简分数与约分两道例题在一课时内完成,因为两题联系密切,约分的教学是呼之欲出。如果强行分割开来不便于学生练习与巩固相关知识。
本课约分的正确书写是一大难点。如果一开始就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约分习惯,再学习分数四则运算时将会明显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失误。我以往的学生常为节约作业 本,将分数写在一行里。约分的位置不够时,他们就将约得的结果往分子分母的右侧写,数据靠得太紧,常因看错而出错。所以,今年再教时,我一直强调分数占两 行书写,今天的作业还特别要求在分子、分母再多留一行,以便写出约分后的结果。在自己示范板书时,特别向学生说明:为清晰地看到约分后的结果应将数据向 上、向下分别书写,不要写在同一行。同时,建议教材再版时不要在原数上约分。可先把原分数照抄一次后再约分,这样更方便检查,书写的格式也更规范。
教材第5题很好体现了约分的价值。当我请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时,有的学生提议画分数示意图,看哪个分数的面积大。这种策略虽然形象直观,但毕竟 太麻烦;有的学生提议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用分子除以分母,把它们化成小数后再比较,但计算起来也很费时;有了约分的知识,问题迎刃而解,学生们都说 好。
但作业也暴露出学生的一些知识缺陷——同分子分数不会比较大小。原来三年级上册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材都是通过直观图来帮助学生进行同分子或同分母分 数大小的比较,学生并未形成这方面的技能。建议:下次再教时,可将93页分数大小的"比较提前到本课之前(如:学习完分数的基本性质之后)教学。浙江版义教 教材是分数的意义学习后,真、假分数之前教学的。
教学完约分后必须强调:如果今后遇到填空、解决问题的结果不是最简分数时必须先约分。但从作业反馈来看,学生主动约分的意识很淡薄。87页第7、8题超过半数的学生没有自主约分。
约分教学反思四:
讲过《约分》之后,感触多多,简单反思如下:
1、本课能创设生动有趣的情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乐学、好学,较好地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
2、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分数基本性质和最大公因数的求法。本课无需在此处多费时间,合理的知识迁移,就能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约分”的含义,使知识深入浅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约分教学反思2
本节课,我还是采用四段的教学方法。第一步是新课前的复习,第二步是教学新课,第三步是巩固练习,第四步知识整理拓展训练。
教学前为学生提供充分探究和发现的时间与空间。分数的基本性质,从约分含义的理解到约分方法的学习,教师始终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的基础上,相信学生的潜能,通过第一组活动,引发学生思考,发现几个分子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同;借助第二组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理解约分的含义;创设第三组活动,为学生搭建了实践探究的*台,使学生在交流中碰撞不同的约分方法,最终达成共同的认识。可以说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在学生的发现、探究、讨论中解决,课堂处处闪动着学生智慧的光芒。
教学中教师关键处的点拨和发人深省的提问充分体现了教学主导的作用,既引导学生的发现,又不限制学生的思路;既能放开手充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又能在发散思维之后,求同存异,提升学生的认识,使课堂充满生机,启发引导无痕迹。
练习的设计体现了清晰的层次性,尤其是最后游戏的创设符合儿童好玩、好动、天真活泼的特点,同时又寓教于乐,使学生对约分的认识有了更新鲜,不呆板的认识。
觉得我的失误是在开始预设时,在教学时过早地引入一次约分的方法,这个方法没有让学生自己通过大量的分步约分的练习来体会来比较。由于有的学生对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一次很难找准,给一次约分造成困难。我觉得以后再上此课时,要注意。
约分教学反思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约分和最简分数的意义,理解和掌握约分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约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很快看出分子、分母的公约数,并能准确地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作业纸。
3.分数卡片、信封袋。 4.记号笔、白纸。
板书设计
约分
例1:把化简。例2:把约分。 ==板书约分的两种形式==板书分母是9的==所有最简真分数。
教学过程教师边导边教
学生边学边练
评析
一、情境导入,复习巩固,激发兴趣。
1.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孙悟空比本领。 2.指出下面每组数中的公约数(1除外)。 42和50、15和5、8和21、18和12 3.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选择第三道题问:你是怎么想的?= = ==利用该知识,把分数化成同它相等的另一个分数。
快速口答
突出回答8和21只有公约数1,所以8和21是互质数。
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达到回顾知识的效果。
有简洁的导入:孩子们对孙悟空这一神话人物充满好奇,以和悟空比本领谈话导入,引发大家的学习兴趣,紧接着回顾求公约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明确又简单,为理解最简分数和掌握约分的方法作好准备。用一句简短而富有神秘挑战性的话语“大家都知道孙悟空有72变,特神奇,你们想不想也学一招?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创造第73变,变分数!”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激情。
二、理解最简分数及约分的意义。
1.尝试“变”分数。例1:把化简。活动要求:
(1)这个分数要和大小相等。
(2)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要比的分子、分母小。 2.了解约分的概念。
(1)观察所变出的分数与有什么关系?
(2)像这样,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举例:把化成就是约分。
要求学生变出一个和大小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把变出的分数写在自己的作业纸上,能变几个就变几个。
与四人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变的分数是怎样得来的。
观察后发现分数大小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原来分数的分子、分母小。
学生找还有哪些过程也是约分。
有明确的学生自学内容:在提出了学生变分数的小组合作的要求后,老师参与其中,予以适当的点拨,让学生明确活动的要求,促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的良好状态,在合作*同探究学习,并学会观察,相互提点,发现约分的实际概念。
有精要的重难点讲解:让学生在老师例举中找到约分的概念,尝试着进行概括,并从观察的分子、分母能否再变小,提出了最简分数的概念,通过举例、练习达到巩固的效果,这样本课的重、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3.认识最简分数。
(1)观察的分子、分母能否再变小了?为什么?
(2)像这样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3)找出最简分数练习。
分子、分母为互质数。
举例说出几个最简分数。
强化最简分数的概念.
有及时有效的学习反馈:及时对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点进行检测,通过不同类型的习题,让学生在比较中进行小结,概括适当的方法。
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总结方法。
1.你能根据我们化简的过程找到约分的方法吗?打开书p100,看看书上是如何说的?
2.自主探索约分的形式。把一个分数进行约分?教师板书约分时一般采用的两种形式。 a、逐次约分法。 b、一次约分法。
如果能很快看出18和42的最大公约数,也可直接用6去除,一次约分得。
3.小结:我们既可以用它们分子、分母的公约数去除,一步一步来约分;也可以用最大公约数去除,直接约分。
四人小组讨论发现约分的方法是什么?(用分子和分母的公约数同时去除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注意到约分的方法中关键的地方。尝试练习。例2:把约分。
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板书过程。
在书写的时候,提醒大家注意各个数位对齐。最后都要约成最简分数。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对下面各分数进行约分。写在作业纸上。(视频展示)
有恰当的学生自学引导: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们从书本上形成知识表象,对自学部分,及时进行反馈,并予以指导,特别在学习约分的两种形式时,教师的一步步板书,清晰明了,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每一步的过程,形成的影象。
四、巩固练习。
和悟空打擂台。 1.判断:
2.说出分母是4的所有最简真分数。 3.
4.用最简分数表示出小明每一项内容占一天总时间的几分之几?之后看表提问题。 5.每人从信封袋中挑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分数卡片。(1)最简分数上台。
和最简分数相同的分数起立。
(2)从剩下的同学中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帮最后两名同学找最简分数作朋友。
判断并说明理由。
写出分母是9的所有最简真分数。
先判断哪些分数是最简分数,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分数进行约分。
上学8小时睡眠10小时劳动1小时
做家庭作业2小时(含课外阅读时间)餐饮休闲3小时
按要求参加活动,综合考核学生判断最简分数和对分数进行约分的能力。(用记号笔现场写)
有实效的对重、难点的检测和练习:创设生活情景,提供了一些现实的学习材料,把书本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自生活,并不抽象;学好数学,为生活、生产服务,学数学真有价值。题目充满趣味性。在引导学生积极观察、思考、联想、诱发学生的创新因素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克服固定的思维模式,鼓励独创性地发现知识的规律和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五、总结提升
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了解了什么是约分、最简分数、怎样约分
有简要的课堂小结:及时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小结和梳理,加深学习的印象。课后延伸
寻找相关的练习进行训练。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牢固的掌握知识。总评:
新课标指出,提供给学生的学习内容必须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一种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正确评价中,得到肯定,增强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使自己在各方面都不断进步。本课即选取了孙悟空这一形象贯穿全课,让学生与孙悟空比试、学习72变、打擂台等,很容易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
让学生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活动,眼口手脑密切配合,为学生提供观察演示练习的机会,真正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在理解约分的意义后,继续通过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口头表达自然形成最简分数的概念。概括地总结本课内容是学生参与学习程度的集中体现,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抓住重点精练概括的能力。
之后,又提供一定数量针对性强、难易适度、联系生活实际的练习,既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又促进学生发展能力形成技能,还结合练习有机进行学习习惯的教育。
只要照着新课标进行教学,势必对学生的将来产生积极影响,让学生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能很自信地说出:“我能行”!
约分教学反思4
讲过《约分》之后,感触多多,简单反思如下:
1、本课能创设生动有趣的情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乐学、好学,较好地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
2、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分数基本性质和最大公因数的求法。本课无需在此处多费时间,合理的知识迁移,就能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约分的含义,使知识深入浅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为学生提供充分探究和发现的时间与空间。 从约分含义的.理解到约分方法的学习,教师始终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的基础上,相信学生 的潜能,通过第一组活动,引发学生思考,发现几个分子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同;借助第二组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理解约分的含义;创设第三组活动,为学生搭建了实 践探究的*台,使学生在交流中碰撞不同的约分方法,最终达成共同的认识。可以说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在学生的发现、探 究、讨论中解决,课堂处处闪动着学生智慧的光芒。
4、关键处的点拨和发人深省的提问充分体现了教学主导的作用,既引导学生的发现,又不限制学生的思路;既能放开手充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又能在发散思维之后,求同存异,提升学生的认识,使课堂充满生机,启发引导无痕迹。
5、练习的设计体现了清晰的层次性,尤其是最后游戏的创设符合儿童好玩、好动、天真活泼的特点,同时又寓教于乐,使学生对约分的认识有了更新鲜,更活泼的认识。
6、总感觉自己对四生 课堂的理解还不到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更加注意,很好地理解和践行多彩课堂文化 的精髓!
约分教学反思5
1、本课能创设生动有趣的情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乐学、好学,较好地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
2、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分数基本性质和最大公因数的求法。本课无需在此处多费时间,合理的知识迁移,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约分”的含义,使知识深入浅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为学生提供充分探究和发现的时间与空间,从约分含义的理解到约分方法的学习,教师始终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的基础上,相信学生的潜能,通过第一组活动,引发学生思考,发现几个分子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同;借助第二组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理解约分的含义;创设第三组活动,为学生搭建了实践探究的*台,使学生在交流中碰撞不同的约分方法,最终达成共同的`认识。可以说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在学生的发现、探究、讨论中解决,课堂处处闪动着学生智慧的光芒。
4、教师关键处的点拨和发人深省的提问充分体现了教学主导的作用,既引导学生的发现,又不限制学生的思路;既能放开手充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又能在发散思维之后,求同存异,提升学生的认识,使课堂充满生机,启发引导无痕迹。
5、练习的设计体现了清晰的层次性,尤其是最后游戏的创设符合儿童好玩、好动、天真活泼的特点,同时又寓教于乐,使学生对约分的认识有了更新鲜,不呆板的认识。
约分教学反思6
本节课我没有完全照搬课本上的例题1,而是利用例题1从18/24入手,让学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找出几个与它们大小相等的分数。学生通过写分数、说理由自然地复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自然而然地进入探究新知的状态。然后板书36/48=18/24=9/12=3/4 ,通过“比较这些相等分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数字都变小了,是因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了相同的数,即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从而引出约分的概念。“36/48约分成3/4后还能继续再约分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分子和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你能举出几个最简分数吗?”引导学生不断地说,真正理解什么是最简分数。之后是学习例题2约分的书写格式及约分的方法。约分中用分子和分母的公约数去除它们的方法和算理,都很容易掌握,但是要能准确熟练地进行约分,必须要求学生掌握好求几个数的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判断互质数,除法口算等旧知识。学生们基本上都对一次约分的方法感兴趣,但一次约分的要求更高,就是要一眼找出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
通过一系列递进式的探索活动,我让学生自己通过体验归纳总结,举例验证,由内到外的理解概念的意义,打破了概念教学教师一味讲解的模式,层层深入,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领略数学的魅力,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约分教学反思7
《约分》这节课给了我很多的思考,在备课时,我查阅了一些关于《约分》的资料,同时我们年级也正在搞“分层教学”,于是我就以此为载体来实施分层,现在处于分层的初始阶段,一点经验也没有,只是在尝试摸索,只是在查阅学习,学习时看到的,和正在能够在课堂上实现的,真的有太大的距离,有些方法、程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太容易,这就是理论与实践还没有有机的融合。
这节课我从这么几个方面体现分层:小组讨论环节、展示环节、达标检测环节。小组讨论时,拓展组快速讨论形成一致意见后,立刻去对子组补充组和展示组进行帮扶,完成任务的学生进行拓展学习,为展示做准备。这个过程能够让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能得到发展,展示组和补充组的同学在对子组同学的帮扶下解决了知识上的盲点,拓展组的同学在指导对子组同学的同时获得了很大的自信和成就感,并且还能提升自己的授课能力,因为要想去帮扶别人,必须得自己的功夫硬才行,所以他们就会更加的努力,其他的同学在进行拓展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学到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相关知识,丰富了自己的认知基础,。展示环节,就会更加刚才讨论时学生学习时的理解和掌握进行展示、补充、拓展。通过同学们的展示,他们又能够听到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达标检测,分必做题和选做题。所有学生首先做必做题,每组最先做完的老师批阅,然后再批阅其他组员的,必做题全对的再做选做题,首先做完的再一次循环批阅。总之在每个层次的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备这节课花费了一些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思路不断的变化,预设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于是就不断的调整上课的思路,整个过程确实带给了我很多的思考,更加深入的理解这节课,更加深入的预设学生出现的状况,也让我对教材有了更深的把握。上午这节课我也有很多的感触,有欣慰也有遗憾。学生展示时的表现我感觉很欣慰,学生互相补充的内容很丰富,知识面没有仅仅限于数学课本,而是站在拓展提高的角度,让学生能更好的接受和理解这些知识,特别是反思悟学环节,学生说的非常棒,要不是时间紧张,我还真舍不得让他们停下,从他们反思的内容我看到了学生课堂上的成长,不仅能够梳理自己的知识收获,还能够从学习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思考,让我深深的感觉到,学生确实长大了。这节课上也有很多的遗憾,课堂上小白板练习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把分数约成最简分数,但是学生在最后的达标检测环节,有的学生却没有把分数约到最简。反思这个问题,第一,这些孩子还没有完全理解最简分数的`定义,这个知识掌握的不扎实,方法、策略准对性还不够强;第二,在学习这节课之前的那些单元,所做过的所有题目都没有要求学生把结果化到最简,再加上题目的类型差不多,学生处于思维定式,没有仔细看题目就写上了结果。我忽然想起了办公室的张小燕老师说,她一开始就要求孩子把结果写到最简,防止以后计算结果不写最简,张老师太智慧了。我忽然有个想法,学完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应该接着学习最简分数,这样的话,学生掌握的可能会更好,也更容易理解,约分最终是要约成最简分数,但是只要分子分母除以公因数都是约分,所以我个人认为最简分数的学习前置会更好。
这节课也有幸得到了中央教科所专家的指导,与高端对话,真是获益良多,我会努力的反思自己,也会继续努力学习,好好修炼自己的专业素质,用才艺让自己的课堂生动活泼,提高技艺使自己的课堂更严谨高效,向才艺和技艺结合的目标迈进。
约分教学反思8
在《约分》这节课中,我是这样做的:
1、为学生提供充分探究和发现的时间与空间,从约分含义的理解到约分方法的学习,教师始终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相信学生的潜能,通过小组活动,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观察、理解约分的含义,为学生搭建了实践探究的*台,使学生在交流中碰撞不同的约分方法,最终达成共同的认识。可以说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在学生的发现、探究、讨论中解决,课堂处处闪动着学生智慧的光芒。
2、教师关键处的点拨和发人深省的提问充分体现了教学主导的作用,既引导学生的发现,又不限制学生的思路;既能放开手充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又能在发散思维之后,求同存异,提升学生的认识,使课堂充满生机,启发引导无痕迹。
3、练习的设计体现了清晰的层次性,尤其是最后游戏的创设符合儿童好玩、好动、天真活泼的特点,同时又寓教于乐,使学生对约分的认识有了更新鲜的认识。
约分教学反思9
一.教学设计学科名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约分》
二.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我校地处城郊,所带班级学生共25人,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比较善于提出数学问题,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主动探究知识。在学习约分之前,学生已经探索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习了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这些知识的掌握都为约分方法的学习提供了认知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约分的含义,并掌握多种约分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分析:
根据教材的安排,本课时设计了这样3个层面的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约分的含义,掌握约分的方法。首先是活动一,找相等分数的活动。学生通过游戏找出相等的分数,使本课得以从愉快中开始,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动二,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这些分数相等的原因,目的是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约分的概念,把握“最简分数”的含义。而最后的活动可以说是开放性的多项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更好地掌握约分的不同方法。
四.教学目标:
1、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约分的含义。
2、探索并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3、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学习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五.教学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最简分数及约分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约分的方法 。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 创境激趣
(媒体演示并配音:话说猪八戒跟着猴哥,通过分西瓜了解了分数的神奇。今天八戒途径蛋糕店,了不得,这里的蛋糕真是香飘千里。毫不犹豫,八戒买下一个大蛋糕。不行,美味不可独享,怎么也得给师傅留一块。想呀,想呀,八戒想出了这样的四种分法〈出示教材第47页的图案〉,他想把阴影部分的留给师傅。)
师:请同学们帮帮八戒,哪种分法给师傅的最多?
(评析: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境,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一个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二) 实践探究
1、引导发现
师:(出示电脑课件例图)谁来说说看,哪种分法给师傅的最多?
学生立刻发现:四种分法给师傅的都一样多。
师:为什么给师傅都是一样多?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一下吗?
生1:我们可以用4个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1/3、2/6 、4/12 、8/24 。我们学过分数的基本性质,所以知道这四个分数是相等的,所以4种分法给师傅的都一样多。
师:这4个分数之间到底都有怎样的关系?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
(小组内交流,每人选其中两个分数说一说。)
(评析:利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能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
2、明确概念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清楚,八戒知道自己为什么又错了,夸咱们同学真聪明。现在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三个式子,你发现了什么?
生1:它们的分子和分母都同时除以了一个相同的数,所以这些分数的大小都不变。
生2:我给他补充,是同时除以它们的公因数。
师:说得非常准确(师用彩粉笔板书),这里的除数都是什么数?
生: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
师:像这样,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做约分。
师:还有什么发现?
生3:约分后这些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越来越小,但分数值都相等。
师:很好,这是约分的特点,谁来再说一遍?
生4:最后一个式子的得数 是 1/3不能“再往下除了”。
师:真好,你观察得非常认真,准确地说1/3不能再约分了。谁知道, 为什么不能“再约分了”?
生:因为1和3没有公因数。
师:回答得真棒。像1/3这样的分数,当分子和分母没有公因数的分数,我们把它叫做最简分数。
同学们,知道吗?我们要求把一个不是最简分数的分数进行约分,就是要求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分数化成最简分数,也就是说,约分的最后结果应该是什么分数?
(评析: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发现理解约分的含义。)
生:是最简分数。
师:谁能举个例子来说明,什么是最简分数?
(评析:数学概念一定要联系实际才能理解得更加清楚,不能简单的机械记忆。)
3、实践探究
师:再看八戒为我们带来的这4个分数,哪个是最简分数?
生:这4个数中, 1/3分数。
师:说说其它的3个为什么不是最简分数。
师:现在,请你从3个分数中任选一个进行约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约分的方法。
师:请这两个同学来介绍一下约人的过程。
生1:我发现8和24有公因数2,8除以2等于4,24除以2等于12,4和12有公因数2,4除以2等于2,12除以2等于6,6和2有公因数2,6除以2等于3,2除以2等于1,所以8/24约分后等于 1/3
生2:我直接看,8和24的最大公因数是8,直接约分8/24=1/3 。
(评析: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要求学生不是简单的模仿,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同时为学生提供小组学习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更有助于内向的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比较两个同学的方法,有什么异同?你更喜欢哪一种?
生1:这两个同学都是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去除,结果都是1/3 。不同的地方,第一种方法,除了好几次,第二种方法只除了1次就行,所以我喜欢第二种方法。
师:为什么第二种方法可以只除1次?
生:因为他求出了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所以只除了1次就行。
师:都这样想吗?
生:我喜欢第一种方法,因为计算准确,不容易错。
师:两种方法都可以,但是无论哪一种方法,我们在约分的时候都应该注意什么?
(评析:不同方法的比较使学生对于约分的方法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但是对于学生的选择应当给予充分的尊重,我们认为好的对于学生来说并不一定也是最好的。)
生1:用公因数去除。
师:谁的公因数?能完整地说一遍吗?
生2:约分的结果应该是一个最简分数。
接着学生汇报2/6和 4/12约分方法。
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约分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评析:教师的提问有思考的价值,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但是当学生的发言无序而散乱时,教师充分发挥了主导的作用,提升学生的认识。)
(三)、巩固练习
师:八戒感谢大家帮助他解决了今天遇到的难题,想请大家一起去赏灯。让我们和八戒一同前往吧!
1、第48页第2题。
(1) 学生独立连线。
(2)集体交流,为什么这样连?(媒体演示)
2、第48页第1题。
(1)学生试做。
(2)集体交流。
师:约分时怎样才能又对又快,你的心得是什么?
生1:看分子和分母的个位,如果是2和5的倍数就可以直接除以2和5。
师:也就是说需要我们准确判断出是几的倍数,快速进行约分,对吗?
生2:像分子和分母之间是倍数关系的,可以直接得到几分之一。
……
师:这些方法都很好,我们在约分的时候,注意观察和思考,不要盲目进行。
(评析:练习的设计应该是这样,每一道题都使学生有所收获,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及时收集这些方法,提高学生的熟练程度。)
3、教材第48页第3题,比较大小。
(1) 学生试做
(2)小组内交流比较好的方法。
(3)反馈信息
4、小小投递员
师: 噫!八戒哪里去了?(出示电脑课件)原来在这里。八戒又遇到了什么难题?
(课件演示)要求每个同学一封信,信封上的分数的分数值与哪个小房子上的数相同,就把信送到那所小房子的下面。
生完成送信活动,集体评议。
(评析:游戏是学生最愿意参与的学习方式,寓教于乐。)
(四)全课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八.课堂练习:见上述教学设计中。
九.作业安排:
1、约分在单位换算中的应用。
在( )里填上最简分数。
6分米=( )米 40厘米=( )米
15秒=( )分 25分=( )时
2、约分在小数化分数中的应用。
把下面个小数化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0.6 0.45 0.37 0.75 1.5 3.25
约分教学反思10
本节课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调动了学生的知识积累,使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同时感悟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节课以小猴的故事引入,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本节课成功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在新授过程中,我没有单一地把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直接出示给学生,而是把一种静态的数学知识变为一种让学生在一种大问题背景下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在一种动态的探索过程中自己认识发现约分,从而体验发现真理的曲折和快乐,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体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整个课堂创设了一种“猜想——验证——反思”的教学模式,以“猜想”贯穿全课,引导学生迁移旧知、大胆猜想——实验操作、验证猜想——质疑讨论、完善猜想等,把这一系列探究过程放大,把“过程性目标”凸显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得快乐,而且每个学生的个性也充分得到了发展,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设计的练习题的也是由浅入深,形式多样。既复习了新知识,并让学生在练习中有所提升,组织学生自己讨论寻求解决的办法,体现了自主学习。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我的失误是在开始预设时,误以为简单在课前加了一组口算题,浪费了几分钟的时间,这几分钟也是后来所缺的,造成了课堂上的急促。在教学时过早地引入一次约分的方法,这个方法没有让学生自己通过大量的练习来体会来比较,变成了老师同时端出两盘菜让他们选,剥夺了学生探索的过程。故而,在后面的练习中,很多学生就直接在分子分母上划线,从而造成许多学生在搞不清是该把要除的公因数写上去,还是把除得的结果写上去,本以为相当然的简单问题,造成了学生思考的凌乱。我觉得以后再上此课时,要注意:
1、概念学生理解不难,可以在练习后让学生串一串,说一说,基本上能总结出来。
2、开始时,要让学生写出除以公因数的步骤,再逐渐过渡到划掉分子分母的阶段。
3、先引导多次除以公因数即多步约分,如在此过程中有学生提出能不能直接用最大的公因数去约时,再让学生体会可不可以,好不好,最终要用什么方法约分,让他们自己选。
《约分》教学反思10篇(扩展4)
——《小池》教学反思10篇
《小池》教学反思1
《古诗两首》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其中《小池》一诗作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阴、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低年级的认知水*,设计了以下几点。
一、听、说、读、写融为一体
语文教学,归纳起来,无非四个字“听说读写”。同时,听说读写的能力也是语文综合能力的真实反映和体现,这四者缺一不可,互为补充。
1、听:引导学生听电脑老师诵读,教师示范朗读古诗,让他们在聆听中感受古诗的韵味。
2、说:组织学生讨论这泉水可能会从哪里来?这个池塘里还会有什么?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种,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你会说些什么?……一系列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大胆地猜,大胆地说,提供给学生足够的感悟空间,把古诗的意境体会的有滋有味,把诗人的情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
3、读:俗话说“好诗不厌百回读”,在教学中,我引领学生多层次、多方位的诵读古诗(自由练读,读出个性——个别读,集体评议——教师范读,牵引示范——再次个别朗读,尝试品读——同桌互读,扩大朗读训练面——全班齐读,情感共鸣),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他们的情操。
在学生感受初夏"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勃勃生机,我进而介绍杨万里的另一首写荷花的诗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比较两首诗,分别写了不同季节的荷花小池,让学生充分地读,通过多读,感受诗的艺术感染力,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同时,感悟诗的和谐的韵律,积累消化,成为随时可提取的有用材料。
4、写:在学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一句后,我带领学生学习生字“立”:(1)小晴蜓飞过来了,立在了荷叶上,你能给立换个词吗?(2)指名表演:谁会做做“立”的动作?(3)引导书写:仔细看看,怎样才能把它写漂亮?(范写——描红——自由练习,教师提示:把“立”字写得端端正正,像小晴蜓一样立得有精神。)
不知不觉中,就把“听说读写”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了,这是高效的整合。
二、古诗的体会、生字的教学融为一体
识字教学提倡在情境中识字,在生活中识字,利用儿童的已有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在本设计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理解生字。课堂中,我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进行生字教学的处理。如“惜”字的教学,先引导学生看图引出“惜”,再组织学生读准字音、找朋友学会“惜”,最后再引导学生看图读诗,体会“惜”。又如“立”字的教学,首先引导结合图画换词体会,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做做动作,最后引导学生规范地书写“立”字,写得像你们刚才站得一样有精神。相信,这样的训练多了,学生对祖国的语言文字会体会的会更精,语感会更强。
这节课总体来说还是能让人感到满意的,很高兴孩子们能让我再一次看到了他们的活力和潜力,我知道课堂小主人们的主动权一旦充分给予,他们学习的兴趣自然十分浓厚,我也相信对每一个课堂教学进行精心设计和新的尝试,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小池》教学反思2
《小池塘》就是一篇形象生动,内容新颖,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的散文。课文通过对池塘里水波,芦苇,白云,太阳,月牙,星星在水中的倒影展开丰富的想象,给人一种美的愉悦,赋予静态的池塘以动感和生命。教学《小池塘》这篇课文时,在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可以尽情地发挥想象,去理解和感受作者所描绘的“五彩的世界”。通过这篇课文,可以启发孩子,引导孩子大胆想象。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先整体感知课文,后精读课文具体感知,后背诵课文升华感情,最后是知识和拓展和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描绘自己心目中美丽的小池塘和五彩的世界。
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认字、识词、读通课文,教学要强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注每个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尤其是学困生。我们往往在课文的导入部分花心思、花时间,其实导入需要紧扣教材采用最简洁有效的方法,比如提个小问题、猜个小谜语,只要引起孩子的期待心理,让孩子想学就行,不宜让导入阶段偏长。一下的学生已经养成了预习课文的习惯,就可以直接让学生自己读课文中的生字、词语,进而读顺课文。老师在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时,心里一定要清楚哪些字词是重点难点,要多加指导,简单的就很快过关。这时,老师还要特别关注学困生,如果他们都能够把字词掌握好了,说明老师的教学基本扎实到位了。教学手段也可以多样变化,有时让同桌互相指导,有时让四人小组活动,有时请几个同学起来比赛,这样孩子的注意力就能够集中,也乐于参与。低年级的课文不长也不太难,教师要留给孩子时间自己去学字词、读课文,让学生慢慢学会自己读通课文。
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读懂、读好课文,其中有理解知识点、情感培养等多方面的渗透。要上好第二课时,教师就必须紧紧扣住“读”,以读促读、读中见悟。比如我上课文第一自然段时,注意到了指导孩子们一句一句地朗读课文,通过画面、教师语言描述引导学生想象,让孩子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的画面。如果学生一边朗读,一边眼前出现了文本描绘的画面,他们就能够绘声绘色地读好课文。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把倒映在小池塘里的景物非常恰当地打了比方,我只想到了引导学生看画面、想象、自己打比方,但没有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教材的语言美。月牙弯弯的,所以像小船;星星多又闪亮,所以像许多闪亮的珍珠,其中的确有值得体味的地方。另外,语文老师也可以用简笔画等方法配合理解课文,我画了椭圆的小池塘旁长满了芦苇,就能让学生很快明白为什么说小池塘像“大眼睛”了,如果在旁边再画个人的大眼睛一比较,就更加形象明白了。
我们一直在追求“有效教学”,那就要有“惜秒如金”的意识,抓紧课堂的每一秒开展扎实有效的教学活动。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学生们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中收获更多!
《小池》教学反思3
《小池》诗句内容简洁,语言通俗浅易,用词精准凝炼。内容中情景交融,动静相宜,好比一个个镜头移动交织成一幅行动逼真,清新秀美的夏天美景图。
一年级的孩子在学前就有一定的古诗积累,诗歌特有的韵文形式利于学生朗读。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这么情趣盎然的画面,诗人对自然景物的这份热爱之心,以及古诗用词的精妙(尤其是“惜、爱、露、立”),都是比较难体会的。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引导学生更好的体会古诗的意境美、音乐美和语言美,就成了我们古诗教学的侧重点。
课后感悟:
诗歌是最精练的语言艺术,修句炼字便成了诗人的必修课,所谓“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在诗歌的每一字后面都都包含着诗人感受至深的经历,抒发着深藏于内心的情感。故而,学习古诗也切忌蜻蜒点水、浮光掠影,须沉下来,觅诗眼,品佳句,运用各种整合创设古诗所描写的情境,探寻字词背后的本真生活,感受诗歌的意趣和含蕴。在古诗的教学中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延伸的空间,对话的空间,感悟的空间。
我在这节课中做了大胆的尝试。由欣赏图画,逐步引入学习古诗(1、2两行),再由赏读古诗(3、4两行),引导学生头脑画图、手工画图,体会重点词(露、立)的意思。诗中初夏秀美的小荷花池,充满生机,我引导学生自学,自读几遍后,展开想象,画一画,在学生明确诗意的基础上,还可以结合生活实践用自己的经验去丰富形象,表现诗中优美的意境和活力。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把想象中的画面画出来,池塘、泉眼、树阴、荷叶、晴蜓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学生边画边想象,还给画配上颜色,引导学生进入诗的优美意境。如此一来,学生学习兴趣激发起来,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自学能力得到培养,真正实现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小池》教学反思4
在《小池塘》一课中有很多“比喻句”,教学时,我抓住这个教学资源,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去认识、了解“比喻句”,使学生对“比喻句”有了初步的认识,并能模仿练说“比喻句”,而且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突破。
认识:
师:出示“白云倒映在池塘里,像一群白鹅。”让学生数一数,句中出现了几种事物?哪几种事物?
学生很快地找出:白云和白鹅
点拨:白云和白鹅本来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他们哪儿相象呢?
生:白云的颜色和白鹅一样都是白的。
生:白云的倒影在小池塘里的形状和白鹅相象。
点拨:看来,只要相象的两种事物都可以来打比方了,你能说几个吗?
生:弯弯的月牙像小船。
生:小蜻蜓像一架小飞机。
辨别:
师:“小红长得非常像她的妈妈。”这是个“比喻句”吗?
生:我认为应该是吧!
师:说说看,为什么?
生:她们是两个人,长得又像。
生:我不同意,应该是两种不同的事物,才可以打比方,这样打比方就好象我们拿小鱼和小鱼比没什么两样,变成同一事物了。
生:我也这么认为,如果相象的都可以打比方,那么“这块山石像那块山石”也能叫打比方吗?
比较 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一句话表达的效果更好呢?
池塘里像一只大眼睛。
池塘里的水波一闪一闪的,像一只明亮的大眼睛。
生:读了第一句话,我看到的就是一只大眼睛,可是第二句让我看到了一只明亮的大眼睛。
生:我读了第一句,想象到小池塘像一只大眼睛。读了第二句话后,我仿佛看到的是小池塘里那水波还一闪一闪的,就像一只大眼睛那样明亮。
师:你们说得很对,第二句话比第一句话表达的内容更生动、形象、真切,希望你们以后不光要学会说“比喻句”,还要学会把比喻句说得像第二个句子一样生动、形象、真实、具体。
模仿:
出示一幅图(一片树林,树叶从树上落下来。)
师:你们看,一片片树叶从树上掉下来,你们看这落叶掉下来的样子会使你想到它们像什么呢?
生:我觉得“落叶像一只只小小鸟,纷纷从大树上飞落下来。”
生:我认为“落叶像无颜六色的蝴蝶在飞舞。”
生:落叶多么像七仙女从空中洒落的五彩缤纷的花瓣啊!
创造:
师:其实,在你们的周围,就有很多相象的事物,只要你仔细观察发现,你都可以说出很多比喻句,要不你们试试看!
生:秋风像一把扫帚,把地上的落叶吹跑了。
生:北风像一把刀子,吹得我们的脸像刀割一样的疼痛。
生:小明跑步可真快,像一只兔子。
生:毽子像一只小小鸟一样,在小云的脚上飞上飞下的。
思考:
学生对新事物的认识得有个过程,同时有他的局限性和规律性。在上面的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从认识入手,上学生找出“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发现他们相象的地方,对“比喻句”有个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辨别,明白“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两种不同的事物;接着指导学生进行比较、体会生动形象的“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并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模仿,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说“比喻句”的时候出现了进一步的突破;继而,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说出无数个“比喻句”,使“比喻句”这个概念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了。
收获:
由此看来,教学中只要我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学习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把课堂教学思想定位在“以生为本,顺学而导,以学定教”,凸显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会教得轻松,学生也会愉快地学会所学的知识。
《小池》教学反思5
《小池塘》一课,描写了小池塘如同明亮的大眼睛,映出五彩缤纷的世界,给人以生动形象的美感享受。课文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给人一种美的愉悦,赋予静态的池塘以动态和生命。
在教学时
(一):我先故意让一位同学睡觉,先朝他轻轻吹一口气,然后让他说一说刚才老师一口气吹在脸上的感觉,接着请他扮演小池塘,我扮演春风姐姐,演一演。让学生体会春风姐姐的爱心。最后幻灯展示:池塘里的冰融化了,水动了起来。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水波“一闪一闪”的?(春风吹的结果)。
(二)让学生感受小池塘的整体形状:圆圆的,亮亮的,像一只大眼睛。接着请学生观察一下周围同学的眼睛,看看有什么共同点,比如都长着眼睫毛。接着就提问:小池塘的眼睫毛在哪儿呢?(出示幻灯片) “春风姐姐把小池塘周围的芦苇也吹醒了,芦苇也长起来了,同学们看,像不像给小池塘这只大眼睛镶上了睫毛?小池塘美不美?”在此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三)在学生有了鲜活的感受后,激发学生探究:“现在,小池塘这只大眼睛要看东西了,它看到些什么呢?”首先请同学们读课文,把小池塘看到的东西说说。接着幻灯展示:白云倒映在池塘里,像一群白鹅;太阳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鲜红的气球。月牙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弯弯的小船。星星倒映在池塘里,像许多闪亮的珍珠。点拨:“同学们,它们能一起出现在小池塘的大眼睛里吗?”让学生明白:在不同时间,小池塘倒映的东西是不同的。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学生诵读第二自然段之后,就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模仿课文中句式,用“( )倒映在池塘里,像( )”来练习说话,并用水彩笔也来画一个小池塘。
(四)指导朗读最后一段,注意读出赞美的语气。接着,再观察想象:“看图中小池塘边也有两个小朋友在拍手、欢呼,他们又在说什么呢?”
在学生充分想象,最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小池塘是美的,大自然是美的,它们的美是要靠我们明亮的眼睛去发现的,而且,还要靠我们像保护自己的眼睛那样去保护它们。同学们来谈谈,我们该如何去保护它们呢?”让学生展开讨论,以加深认识,升华感情,受到环保教育。
《小池》教学反思6
上完了,不知是一种内心的空洞,还是装的太多被一下子“宣泄”完的感觉,总不是个味。
回忆课堂上,脑海里除了死命地“搬”教案,几乎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组织。只记得我不停地讲,不停地导,跟着是不停地紧张……
静下心来,细细地体会这节课的得失,体会着沈荣老师的话,要说的确实很多。
一、语文教学最主要的不是教学方式,而是教学内容。
这阵子学校正在为各科教学征集游戏活动,脑海里几乎溢满了游戏,溢满了活跃。也是,印象中,低年级的课堂要是没有几个游戏,几个活动来组织教学,孩子怎会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搜集、整理、实用,然后就是等着收获“喜悦”。为此,乐次不彼。然而,这正如沈老师所说“无谓的、与教学内容无关紧要的,与教学目标脱节的游戏、活动能有多大的实用?能给小朋友带来多大的促进作用?反而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确实,反复体会其实效除了增添一点“躁动”,所剩无几了。记得在上课前,对于《小池塘》的这课教学设计,我作了很多的工作。我曾构想着为任何一个词语,任何一个环节的“闪亮”寻找可能的机会,然而,目标中所说的实实在在地理解词语,认读课文,我又作了怎样一番努力呢?似乎可以用“没”来回答。看来任何虚的都是假的!关键的不是教学方式的五花八门,而是心有内容,心有学生。
二、学习的过程是学生需要付出努力的过程。
孩子原本都是些听话的小精灵。老师让他说,他就说;让他做,他就做。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讲,简直不是简单地顺从,而是盲从了。但是有时他们也失去了“听话“这一本领,那时就会让你――教师心情烦躁。今天的课堂就是这样。此时在烦躁之余,静下心来追寻他们“失控”的原因,“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的原理总在我耳边回响。我的设计出了问题,原本要讲的,课前他们通过多渠道的读全明白了,或者都有了浅层或深入的了解,那这课对于他们来讲还有什么吸引力呢?孩子善于发现,喜欢成为一个发现家。他们乐于把他们熟知的,他人未发现的讲出来。他们喜欢漫无边际地“瞎”扯。这是孩子用来吸引他人的方法。然而课堂上一旦这成为了主题,那还要课文干什么呢?文本的深入体会就很难落实。而在此学生的认知就很难得以提高,他的想法还是从前的。学习这一需要付出努力的过程就成为了“空中楼阁”。总之,为了孩子正确的发展,我们在设计教案上必须落到实处,以孩子原有认知为基础,好好地考虑该教些什么。让自己的每一节课都成为有效的好课。
惟有懂得思考的老师才能教出善于思考的学生!时刻牢记着!
我想此刻的感觉应该等着我去落实行动了……
《小池》教学反思7
《古诗两首》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其中《小池》一诗作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阴、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低年级的认知水*,设计了以下几点。
一、听、说、读、写融为一体
语文教学,归纳起来,无非四个字“听说读写”。同时,听说读写的能力也是语文综合能力的真实反映和体现,这四者缺一不可,互为补充。
1、听:引导学生听电脑老师诵读,教师示范朗读古诗,让他们在聆听中感受古诗的韵味。
2、说:组织学生讨论这泉水可能会从哪里来?这个池塘里还会有什么?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种,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你会说些什么?……一系列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大胆地猜,大胆地说,提供给学生足够的感悟空间,把古诗的意境体会的有滋有味,把诗人的情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
3、读:俗话说“好诗不厌百回读”,在教学中,我引领学生多层次、多方位的诵读古诗(自由练读,读出个性——个别读,集体评议——教师范读,牵引示范——再次个别朗读,尝试品读——同桌互读,扩大朗读训练面——全班齐读,情感共鸣),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他们的情操。
在学生感受初夏"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勃勃生机,我进而介绍杨万里的另一首写荷花的诗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比较两首诗,分别写了不同季节的荷花小池,让学生充分地读,通过多读,感受诗的艺术感染力,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同时,感悟诗的和谐的韵律,积累消化,成为随时可提取的有用材料。
4、写:在学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一句后,我带领学生学习生字“立”:
(1)小晴蜓飞过来了,立在了荷叶上,你能给立换个词吗?
(2)指名表演:谁会做做“立”的动作?(3)引导书写:仔细看看,怎样才能把它写漂亮?(范写——描红——自由练习,教师提示:把“立”字写得端端正正,像小晴蜓一样立得有精神。)
不知不觉中,就把“听说读写”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了,这是高效的整合。
二、古诗的体会、生字的教学融为一体
识字教学提倡在情境中识字,在生活中识字,利用儿童的已有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在本设计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理解生字。课堂中,我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进行生字教学的处理。如“惜”字的教学,先引导学生看图引出“惜”,再组织学生读准字音、找朋友学会“惜”,最后再引导学生看图读诗,体会“惜”。又如“立”字的教学,首先引导结合图画换词体会,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做做动作,最后引导学生规范地书写“立”字,写得像你们刚才站得一样有精神。相信,这样的训练多了,学生对祖国的语言文字会体会的会更精,语感会更强。
这节课总体来说还是能让人感到满意的,很高兴孩子们能让我再一次看到了他们的活力和潜力,我知道课堂小主人们的主动权一旦充分给予,他们学习的兴趣自然十分浓厚,我也相信对每一个课堂教学进行精心设计和新的尝试,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小池》教学反思8
执教了《小池》一课后,我对如何进行古诗教学有了更深的思考,进行了反思,有了一点>收获与大家分享。
《古诗两首》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其中《小池》一诗作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阴、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为了在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我尝试运用图片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通过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古诗中蕴含的美的因素。
在教学《小池》时,一上课我就问学生:“这首诗和昨天学的《所见》有什么不同?”我原本是想让学生发现《所见》是一首五言绝句,而《小池》是一首七言绝句,从而让他们知道两种不同绝句的节奏。但是班上一个男孩的回答:“《所见》这首诗里面有人,《小池》这首诗里面没有>写人,只有景物。”他的回答让我惊讶,我惊讶于孩子的发现力,也为自己备课时没有充分的备学生而感到羞愧。我连忙说:“你真会读书,发现了两首诗的不同。《所见》是一首写人的古诗,所以昨天我们学习《所见》的时候可以采用做动作表演的方法来记忆背诵。《小池》是一首>写景的诗,我们今天就尝试用画画的方法来记忆背诵。想要画好《小池》,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让后进入教学,让学生通过画画来感受本诗的意境。
古代诗歌是文学作品中色彩鲜艳、香气浓郁的花朵,是诗人用涌泉一般的心绪浇灌而成的,那些脍灸人口的佳句名诗意境深远,无不寓含着诗人心灵深处的情感。什么是“意境”?境,就是诗中所描述的具体情景,生活画面;意,就是诗人通过这个生活画
面所体现的思想感情等。所以,在教古诗时要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这样,才能领会诗人的情感,进入诗的意境。
如何才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开拓意境呢?可采用“吟诗作画,以画讲诗”的教学模式去打开学生的心扉。这是因为古代诗歌大多数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并茂的。因此可让学生去创造诗中的形象,根据诗中所写的景物,把它画在纸上,再让学生从画中去体会诗人的感情。学生在轻柔的音乐中涂鸦,画后再展示画得好的学生作品。这样的做法,不仅检查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情况,而且激活学生对学古诗的兴趣,让学生感到课虽终趣未完。
古诗教学一定要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及其学习心理原理,紧扣语文课标的精神,努力让整个课堂气氛活跃,书声琅琅,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说,充分地写,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到读书的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领会诗句的意境,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学生经过探究交流,结合自己画的诗意图,便整体感受到诗中的画面和意境,使他们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而且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
《小池》教学反思9
如果说今天的课堂还是以前那种以教师说教为主、循规蹈矩的陈旧模式,那这堂课上发生的意外,或者不能称之为“意外”,而是一个“不和谐的音符”,也许就这样**静静地过去,我会采用第一种方案,直接告诉他们答案,或者把问题抛给学生,当有学生说出“歌声”是牧童的这个答案以后,我马上予以肯定,这样,其他孩子也不会提出任何不同意见,自然而然地认为:“歌声”就是牧童的。整堂课会在我的精心安排下顺利地完成,课堂上的这个小插曲也会无声无息地消失。然而,在新课程的影响下,我选择了放手,选择让学生自己去理解。苏霍姆林斯基说:上课并不像预先裁好的衣服样子摆到布上去,实质在于,我们的工作对象不是布,而是有血有肉,有着敏感而娇弱心灵和精神的儿童。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很强,并且具有开拓性,他们对诗文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结合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以上教学片断给我留下以下几点深刻的印象:
一、课堂完全以学生为主体
在以上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占据了主体地位,整个学习过程都在学生的争论中交流、质疑、展开、发散——教师在这里只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只是维持了课堂秩序,让学生有一个更加热烈的讨论氛围,而学生则可以畅所欲言,对诗文中的内容提出质疑:“歌声”到底来自哪里,有的说是牧童的,有的说是蝉儿的,有的说是林中其他人的,有的说是大家的——从中可以看出同学们真正地思考了,探究了,同时对诗文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朗读也会变成新课标所倡导的“个性化朗读”。
二、体现了开放式的教学思想
小学五年级语文《小池》教学反思:开放式的教学是很多老师梦寐以求的,开放式并不是放任学生任意任为,而是对教材的开放,对学生思想的开放,对学生评价的开放,提倡多元化的教学。以上教学片断就是体现了学生对“歌声”来源的不同理解,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对于学生这些虽然有些偏离作者意图,但又不无道理的思考,我没有反对,也没有提出自己的看法,而是积极的响应,积极的予以肯定。对学生的评价并不是教师一言定论,而是建立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交互式的评价,学生的思想也在这种交互式的评价中得到升华。
一堂再普通不过的语文课,却让我深刻地感受到:要上好一堂语文课,必须尊重学生特有的想法,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前提就是要尊重学生,珍视他们的意见和想法,不照搬教材,而是把教材做为学习知识的载体,帮助学生循着探索问题的路线进行有价值的研究,使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活泼、有效。
《小池》教学反思10
教学预设目标:
1、有朗读古诗的兴趣,能从诗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2、认识"所1、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背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课件、音乐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预设目标:
1、学习古诗《所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一、激趣导入
1、沈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很多同学学过很多的古诗,也会背很多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诗背 给
大家听。
2、揭题,释题。
齐读课题。"所见"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指名说说)
小结:所见--所看见的事物(东西)
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
《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
1、出示小黑板:预习"三读"法:
一读:读准读通课文。(大声朗读)
二读:划出生字,记住字形(不出声音默读)
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轻声读)
2、请同学们用我们学古诗的"预习三读法"来预习一下课文。
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用横线加上"?"划下来。如:?
3、学习生字。
(1)、预习好了,你能把古诗中的生字读出来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老师相信你们不用看拼音也能读出来。(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3)同桌对读,检查。
三、精读课文
1、你能把这首诗流利地读出来吗?指名读(两名)
2、播放音乐,教师范读。
学生闭上眼睛听,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
3、学生练读全诗。(4人组内合作朗读)指名1号做朗读汇报。
4、在4人组内交流: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5、全班交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教师相机解决问题)
预设问题:什么叫"振林樾"?(传遍了树林)
"意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做什么事情)
6、理解诗意。
(1)出示课文插图。
A、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牧童骑黄牛)
B、放录音(牧童歌唱的声音)听!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C、齐读诗句。
(2)演示"牧童捕蝉"的动作及"蝉叫声"。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
心想捕捉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出示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齐读诗句。
(3)你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小组合作完成)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心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4)挑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读一读。(指名读)
(5)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配上音乐)
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四、读诗想画面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引背同桌对背齐背)
3、从"林樾"、"蝉鸣"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
五、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字形。(指名说说)
2、说说你认为最好记的字是什么?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呢?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林:左边的木的捺改成点。
黄、童: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
范写"黄"、"童"
六、编故事
学完了这首诗,你觉得牧童捕到蝉了吗?小小组里讨论一下,试着编一个故事。
七、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约分》教学反思10篇(扩展5)
——《山雨》教学反思10篇
《山雨》教学反思1
《山雨》是一篇如诗的散文,课文用优美抒情的语言,先写山雨悄然而至,由远及近,雨声歌谣般动听,接着着重描写雨中山林令人难以忘怀的绿色,最后写雨悄悄的停了,林中留下雨的余韵。文章寄情于景,处处洋溢着对山雨、对大自然浓浓的爱和深深的眷恋,字字句句婉丽动人,极富感染力。
课前我一遍遍朗读,陶醉于文字营造的优美意境之中,抒发着由文字牵引的心灵深处涌动的情感。静下心来,一个疑问涌上来:孩子们能透过文字对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有所体会和感悟吗?怎样引领孩子们用心用情畅快淋漓地淋一场山雨呢?思索良久,我的思绪又回到“情”字上。对,就用我的情去感染学生,用我的情去催生学生的情吧!
上课伊始,我深情地对孩子们说:“《山雨》是一篇很美的散文,作者用如诗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清幽雅致、令人神往的山林雨景图。老师非常喜欢这篇课文,课前老师一遍遍地读,一遍遍想象着雨中的情景,随作者一起沐浴山雨,品味雨中山林的千般秀美、万般神奇,抒发心灵的感动。学习这篇课文时,希望同学们像老师一样多读、多想、多感受,在读中想象如诗如画的山林雨景,感受语言中蕴含的情感。”
听了我的这番话,孩子们的神情显得有些神往。开始读书了,气氛并不热烈,有些孩子甚至无动于衷,表情木然,显然没读进去,做做样子罢了。我不去理会他们,而是拿起书本,边在教室里踱着步边小声朗读课文,我的头脑中不时闪现着课文描写的情景,闪现着生活中类似山雨的幕幕往事。我读得动情极了,投入极了,一遍又一遍……我踱过每个孩子身边,眼睛的余光发现他们都会停下来,盯着看我入神的朗读,我不去管他们,由他们看。渐渐地、渐渐地,教室里的气氛热烈起来,朗读的声音越来越响亮,悄悄扫视,孩子们摇头晃脑,从他们丰富的神情中,我发现他们都像我一样全身心投入到课文中去了。
接下来我说:“孩子们,我给大家朗读一遍吧,可能会读得不够好,但我会用心去读,表达我的真情。”于是我娓娓读来,雨前的悄然、神秘,雨中的美妙、神奇,雨后的清新、幽静,我的眼里饱含泪花,将课文演绎得那样从容、自然,孩子们有的聆神倾听,有的呆望着我,有的闭目神思,无不入情入境,如痴如醉,课文读完,教室里掌声响起,诗意悄然酝酿着。
读完课文,孩子们谈了自己听后的体会:“老师的朗读,使雨中的山林显得更加多姿多彩,我们好像身临其境,陶醉在山雨那美妙的情境之中。课文读完了,而我还在意犹未尽的回味着大自然的美,好像还没有看够似的,真想再回到雨中遨游。”“我感觉作者和彭老师拉着我这个对大自然充满好奇的小女孩,一起来到了这仙境般的山林中。雨水滴落在树叶上,树叶显得更绿了,我能触摸到那嫩绿的树叶。”“老师读课文时,我仿佛进入了梦中仙境,老师读完了,我才从梦中醒来。”
我将下面的时光全交给学生,让他们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朗读或想像或批注自己的体会,充分与文字亲密接触,然后与全班同学尽情交流、表达自己的感受:有的结合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谈阅读体会,有的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展示自己的阅读体验,有的朗读自己读文时写下的随笔抒发自己的情感。如“我本来很讨厌雨,读了课文后,我知道了,雨其实很美,它是一首无字的歌谣,神秘飘渺,令人遐想;是一支画笔,能渲染出色彩丰厚的的水墨画;是一个钢琴手,能奏出美妙动听的音乐。”“山雨,淅淅沥沥,如流星飞下╱那样纯洁、那样神奇╱山雨,一个属于大自然的美。”“课堂上,老师动情的朗读,同学们精彩的发言,静静地将我带入了那美妙的情景之中。听啦,轻快的音乐沙啦啦啦;看啦,晶莹的雨珠飘飘洒洒;闻啦,栀子的清香沁人心扉。”“我想,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吧,不然怎么会写得这么好呢?一定是的!”……只要孩子们的表达中能透露那么一点自己的感悟、一丝自己的真情,我就充分肯定他们。就这样,我和孩子们与作者进行着心灵的交流,情感的碰撞,美在我们心灵中弥散,我们陶醉其间,忘记了时间,忘记了下课……
这节课让我深深体会到:只要心中有情,就能从心底流淌出最美的.声音;只要心中有情,就能营造诗意的课堂。
《山雨》教学反思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山雨》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用优美抒情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清幽雅致而又不失妖娆的山林雨景图,展示了雨中山林的千般秀美和令人神往的意境,处处洋溢着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爱和深深的眷恋,体现出作者清雅脱俗的审美情趣。课文按照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写山雨的。先写山雨悄然而至,描绘了由远而近的歌谣般动听的雨声,接着突出描写雨中山林那令人难以忘怀的绿色,最后写山雨悄悄地停了,山林中留下了山雨的余韵。
第五单元训练重点是“分清文章的主次”。《山雨》在表达上,文章首尾呼应,重点写了山雨的声音和雨中山雨的颜色,主次分明,摹声状物细致入微,遣词造句形象生动,突出了山雨和雨中山林的主要特点;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字字句句委婉动人,极富感染力。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方向。
①认识本课2个生字。
②有感情朗读课文,在读中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景色,在读中体会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的情感。
(2)能力方面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初步的鉴赏能力。
(3)思想品德方面
从阅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大自然的秀美,陶冶学生的性情。
3.教学重难点
(l)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
(2)从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那份情感。
二、说教法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个性化地感悟上。正如阅读提示里说的“学习这篇课文,要多读,多想,多感受”,利用课件,让学生在读中想象如诗如画的山林雨景,欣赏优美抒情的语言,归纳其中蕴涵的情感,并通过朗读来展示学习的体会,朗读的形式多样:竞赛读、个人读、男女分读、分组读……不指导朗读技巧,如急缓轻重、抑扬顿挫,只要求学生读出自己对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感受就行,促进学生朗读和感悟的水*。
教具准备:山雨课件。
三、说学法
按照阅读提示里提示的学习方法“学习这篇课文,要多读,多想,多感受”,让学生在读中想象如诗如画的山林雨景,欣赏优美抒情的语言,归纳其中蕴涵的情感,运用不同方式进行交流,可以用自己的`话谈阅读感受,可以想象,也可以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展示自己的阅读体验。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大家看看窗外,地上湿漉漉的,昨晚一定是——生接。
那你们喜欢下雨吗?(多个学生说)
看来大家对雨有着不同的看法,今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场奇妙的雨——山雨(板书)
学生写课题。把自己写的课题读一读。欣赏了这场雨,也许你对雨会多一份新的感受。
(二)打开书,自己读读阅读提示,(点课件)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三)初读感知。
我们跟着作者一起走进这场山雨,用你喜欢的阅读方式,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想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把这场山雨介绍给我们的,主要介绍了山雨的哪两个方面?
(四)自主学习。
1、(课件出示雨前景象)请看!你能用文中的语句描述一下你所看到的景象吗?学生朗读一段。
听了他的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抓住词、读体会)让我们一起用读书声请出山雨,让他悄然无声地来到、让大家都无法发觉。(学生读)
2、(自学雨中)
听了你们的朗读,我已经感受到了山雨飘然而至,孩子们让我们一起走进雨中,你可以去听听山雨的声音,也可以去欣赏雨中的颜色,通过朗读把你听到的声音或者欣赏到的颜色美美地展现出来。
3、小组交流。(把你听到的山雨的声音或欣赏到的颜色在小组里读一读,再说说你的感受。)
4、集体汇报。说到哪句点哪句。
(1)沙啦啦,沙啦啦……
1)(谈感受)当你听到山雨的声音,心情怎样?
2)这么动听的雨声我们一起去听听吧!(点课件)
3)和着山雨的声音,我们一个大组,一个大组接力读读吧!(在雨声中再读一读)
(2)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1)(几个学生谈感受),
2)听,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点课件)我能感受到这山雨是无字的歌谣,那样动听,你能感受到那是怎样的歌谣?(学生说)说到神奇,问,他会是怎样神奇呢?
3)是的,的确是——的歌谣。把你们感受到的歌谣读给同桌听听吧!谁来试着读读?(可以请同学老师一起读)听了他的朗读,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好。再请,不好,示范读)
4)喜欢这无字歌谣的孩子一起来读一读。
(3)雨声里,山中的没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有幻想的色彩。
1)(学生谈感受)
2)真是动人的乐曲,(点课件)我也想和你们一起弹奏这首小曲,你们是琴键,我就是轻捷柔软的手指。第一个逗号一组读,第一个顿号二组加进来,第二个顿号三组加进来,后面的四组加进来一起读。(配合读。)你觉得咱们一起演奏的曲子怎么样?(学生说)
3)相信你们还能弹奏出更美的旋律。赶快和同桌一起演奏演奏,然后互相说说你又想到了什么?(你会幻想些什么?)
(4)、阳光下,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几乎难以辨认,有墨绿、翠绿,有淡青、金黄,也有火一般的红色。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谈感受)
1)(点课件)正像你们说的一样,阳光下的山林色彩斑斓,雨中的山林一片嫩绿。(引读)瞧,阳光下,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有——有——也有——,然而雨中的山林,所有的色彩都——绿得——,这清新的绿仿佛在——流进——流进——
2)听出来了这清新的绿色已经流进了你们的眼里、流进了你们的心里,我多么希望你们用优美的朗读声让绿色也流进我的眼里,流进我的心里,可以吗!学生再读。
3)此时,我和作者的感受一样,(点课件)我们的记忆——宛若一张干燥的宣纸,这绿色随着丝丝屡屡的微雨悄然在纸上化开,化开……你们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同桌互相说。请学生说。
4)我建议我们一起再读读吧,让我们此时的记忆在脑子里化开,化开……(一起读)
(5)、雨后。
不知什么时候,雨悄悄地停了,山雨过后,又会是怎样的画面呢?赶快去读读吧!。(汇报)雨后是怎样的画面?
1)、鸟。歌声为什么那么动听?它会唱些什么呢?谁能用轻松愉快的朗读把小鸟的歌声引出来?(读后点课件)雨后的景色多美啊,喜欢的孩子,一起读一读吧!
2)、雨滴。点课件,一起来演奏。
(五)、拓展
孩子们,如果你们能热爱身边的大自然,用心去看每一处景物都会似人间仙境。用心去聆听每一个声音都会是优雅的乐曲。作者赵丽宏把雨声比作音乐,散文家朱自清眼里的雨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看。(点击课件。)
这是老师眼里的雨,(师读)那么你眼中的雨又是怎样的呢?用几句话写下来吧!可以用自己的话写,也可以摘抄课文中和课外你收集的语句。
五、板书展示
声音
山雨
颜色
《山雨》教学反思3
《山雨》是一篇如诗的散文,课文用优美抒情的语言,先写山雨悄然而至,由远及近,雨声歌谣般动听,接着着重描写雨中山林令人难以忘怀的绿色,最后写雨悄悄的停了,林中留下雨的余韵。文章寄情于景,处处洋溢着对山雨、对大自然浓浓的爱和深深的眷恋,字字句句婉丽动人,极富感染力。
课前我一遍遍朗读,陶醉于文字营造的优美意境之中,抒发着由文字牵引的心灵深处涌动的情感。静下心来,一个疑问涌上来:孩子们能透过文字对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有所体会和感悟吗?怎样引领孩子们用心用情畅快淋漓地淋一场山雨呢?思索良久,我的思绪又回到“情”字上。对,就用我的情去感染学生,用我的情去催生学生的情吧!
上课伊始,我深情地对孩子们说:“《山雨》是一篇很美的散文,作者用如诗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清幽雅致、令人神往的山林雨景图。老师非常喜欢这篇课文,课前老师一遍遍地读,一遍遍想象着雨中的情景,随作者一起沐浴山雨,品味雨中山林的千般秀美、万般神奇,抒发心灵的感动。学习这篇课文时,希望同学们像老师一样多读、多想、多感受,在读中想象如诗如画的山林雨景,感受语言中蕴含的情感。”
听了我的这番话,孩子们的神情显得有些神往。开始读书了,气氛并不热烈,有些孩子甚至无动于衷,表情木然,显然没读进去,做做样子罢了。我不去理会他们,而是拿起书本,边在教室里踱着步边小声朗读课文,我的头脑中不时闪现着课文描写的情景,闪现着生活中类似山雨的幕幕往事。我读得动情极了,投入极了,一遍又一遍……我踱过每个孩子身边,眼睛的余光发现他们都会停下来,盯着看我入神的朗读,我不去管他们,由他们看。渐渐地、渐渐地,教室里的气氛热烈起来,朗读的声音越来越响亮,悄悄扫视,孩子们摇头晃脑,从他们丰富的神情中,我发现他们都像我一样全身心投入到课文中去了。
接下来我说:“孩子们,我给大家朗读一遍吧,可能会读得不够好,但我会用心去读,表达我的真情。”于是我娓娓读来,雨前的悄然、神秘,雨中的美妙、神奇,雨后的清新、幽静,我的眼里饱含泪花,将课文演绎得那样从容、自然,孩子们有的聆神倾听,有的呆望着我,有的闭目神思,无不入情入境,如痴如醉,课文读完,教室里掌声响起,诗意悄然酝酿着。
读完课文,孩子们谈了自己听后的体会:“老师的朗读,使雨中的山林显得更加多姿多彩,我们好像身临其境,陶醉在山雨那美妙的情境之中。课文读完了,而我还在意犹未尽的回味着大自然的美,好像还没有看够似的,真想再回到雨中遨游。”“我感觉作者和彭老师拉着我这个对大自然充满好奇的小女孩,一起来到了这仙境般的山林中。雨水滴落在树叶上,树叶显得更绿了,我能触摸到那嫩绿的树叶。”“老师读课文时,我仿佛进入了梦中仙境,老师读完了,我才从梦中醒来。”
我将下面的时光全交给学生,让他们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朗读或想像或批注自己的体会,充分与文字亲密接触,然后与全班同学尽情交流、表达自己的感受:有的结合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谈阅读体会,有的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展示自己的阅读体验,有的朗读自己读文时写下的随笔抒发自己的情感。如“我本来很讨厌雨,读了课文后,我知道了,雨其实很美,它是一首无字的歌谣,神秘飘渺,令人遐想;是一支画笔,能渲染出色彩丰厚的的水墨画;是一个钢琴手,能奏出美妙动听的音乐。”“山雨,淅淅沥沥,如流星飞下╱那样纯洁、那样神奇╱山雨,一个属于大自然的美。”“课堂上,老师动情的朗读,同学们精彩的发言,静静地将我带入了那美妙的情景之中。听啦,轻快的音乐沙啦啦啦;看啦,晶莹的雨珠飘飘洒洒;闻啦,栀子的清香沁人心扉。”“我想,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吧,不然怎么会写得这么好呢?一定是的!”……只要孩子们的表达中能透露那么一点自己的感悟、一丝自己的真情,我就充分肯定他们。就这样,我和孩子们与作者进行着心灵的交流,情感的碰撞,美在我们心灵中弥散,我们陶醉其间,忘记了时间,忘记了下课……
这节课让我深深体会到:只要心中有情,就能从心底流淌出最美的声音;只要心中有情,就能营造诗意的课堂。
《山雨》教学反思4
《山雨》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写的。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体现着作者对大自然那分浓浓的的喜爱之情。本课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从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那份情感是教学的难点。
在进行教学时,我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主要抓住了略读课文的“读”和“悟”两方面,力求在读中想象感悟中引领学生进入一个诗意的雨天。本文对山雨的色彩美描写得淋漓尽致,因此让学生在读中感悟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的清新感觉,比任何语言都更有感染力。我让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运用落到实处引导学生反复读,多想象,多感悟,引导学生自己读进文本中,领略文字背后那美的意境,但要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力求通过品读、积累成诵等多种方式的阅读实践进行不同层次的读,完成全程的阅读。难怪在这段的朗读中,我班的陈依利同学说:“这清新的绿色仿佛真的流进了我的眼睛,流进了我的心胸,真美呀!”但是我觉得自己在教学中对于优美的意境课堂中创设的还不够,有的学生好象并没真正感受到,一堂课下来,虽然读了,感受了,但略显空洞。
这堂课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的,除了听读这一环节,其他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四人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的,整个课堂是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真诚对话过程。在轻松的学习交流中,他们的合作、探究中学习方法进一步完善。譬如,这堂课的最后一个教学活动,我将课外收集来的.有关写“雨景”的段落和金波的《雨中的树林》让孩子们与本文进行对比阅读,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同时也加强了欣赏美文,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及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一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到美,同时重要的是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要让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运用落到实处,我只是着重考虑要让学生欣赏美文,对语言文字考虑较少,但该如何在教学中不牵着学生鼻子走,让学生的自主性真正发挥出来,真正落实语言文字训练,自主的感悟语言文字美?这个问题还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不停地思索。
《山雨》教学反思5
在教学本课时,特别是在整体感知时,文本中如诗一般的文字跃动在学生的眼前,等待着学生去品味、欣赏。阅读中,一切都以文本的原生态在对学生产生阅读期待,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解读。文本中美的文字描写了美的意境,美的意境惟有靠阅读者自己去感悟方能领略,原汁原味的整体感知就是引导学生自己读懂文本中,领略文字背后那美的意境。先教给学生赏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反复读,多想象,多感悟,不需要逐字逐句斟酌含义,但要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力求通过品读、积累成诵等多种方式的阅读实践进行不同层次的读,完成全程的阅读。我觉得在课堂中完成一篇课文的学习,不应是阅读的结束,而应是阅读的开始。带着课文的学习兴趣去阅读新的作品,对课堂内容进行延续发展,才是真正意义的语文学习。那我的这节课就引着学生从课文中的文本延伸到了生活中、文学里,不仅是朗读、感悟能力的培养,也是其他能力的训练。
《山雨》教学反思6
《山雨》这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及大自然的喜爱,同时感受语言的优美是本课的重点。
一、品读,加强朗读训练
这篇文章感情充沛,语言优美。在教学时,我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在情景中阅读,在探究中感悟,在体验中交流,极力营造一种自由阅读的氛围,让学生在文本世界里自由驰骋。引导学生想象感悟中引领学生进入一个诗意的`雨天。整体感知时加强文本中如诗一般的文字品味、欣赏。
二、赏读,加强语言积累
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加强语言的积累,能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学习语文的主要目标之一,课堂上,我注重了引导学生对本文优美语句的赏析和积累。让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运用落到实处,引导学生反复读,多想象,多感悟,不需要逐字逐句斟酌含义,但要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力求通过品读、积累成诵等多种方式的阅读实践进行不同层次的读,完成全程的阅读。
三、仿写,加强写法的引导
这篇文章的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写的。这篇文章也是学生习作的优秀例文。我在教学中,赏读课文后,我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了作者的写作技巧——善于通过视觉和听觉所及,发挥合理而新奇的想象和联想,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出山雨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仿写作文。
《山雨》教学反思7
计划和现实总是有距离的,我美美地设计的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我才发现漏洞百出。
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这样几个问题:
1、孩子们的预习流于形式。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这样简单的问题对孩子们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在交流讨论的时候无数孩子低垂着脑袋,无法开口。这说明,孩子们的预习并没有收到任何的实效。他们只是做做样子。天知道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在做什么呢?看来,早自习我放羊式的预习是不可取的。
2、孩子们的朗读没有用心。他们的朗读缺乏深度,他们只是为读而读,注重了语调和语速的把握,但是那种声音缺乏质感,缺乏感情。一段文字,别人说喜欢,自己也就说喜欢,自己的内心并没有认同。因此他根本无法带着自己的感情去朗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想办法调动学生自己的情绪,让学生说真实的语言,不要人云亦云。
3、孩子们没有走进文中所描写的意境中。这或许和孩子的经历有关,他们所见的雨只是透过玻璃窗看见的雨,他们看见的雨只是单纯的雨,他们没有见过山林中雨。因此,他们读的山雨不会有那种俊秀空灵、清新幽静的感觉。而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展示下山雨的情景是很有必要的。
接触一批新的孩子们,会面临着许多新问题,这是正常的,这也是一个老师应该坦然面对的问题。只有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提高课时效率。
《山雨》教学反思8
《山雨》是本册教材的第一篇阅读课文,也是新入选的一篇文章。作者赵丽宏寄情于景,把我们带进了如诗如画般的梦境,看似一场普通的山雨在作者笔下却变成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图。山雨是那么的美,宛如一缕缕轻丝,又像一支支婉转优美的乐曲,在山中回荡,读后令人心旷神怡。
本文线索清晰,层次分明,因此,我认为重点应放在想像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上,从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为了突出这一重点我以读代讲,进行了如下的教学尝试:
一、读入声音。本课的摹声状物细致入微,遣词造句形象生动,突出了山雨和雨中山林的特点,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山林中雨来时——雨中——雨后的声音变化,我在读上大做文章,让学生先联系生活实际想象“风声”、“雨声”、“鸟叫声”以及“雨滴落在小水洼里的声音”等等,然后再把这种感受带入文本,让学生生情并茂地朗读。
二、读入文本。本文对山雨的色彩美描写得淋漓尽致,因此让学生在读中感悟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article/绿得耀眼,绿得透明的清新感觉,比任何语言都更有感染力。难怪在这段的朗读中,我班的李铃育同学说:“这清新的绿色仿佛真的流进了我的眼睛,流进了我的心胸,真美呀!”
三、读出个性。在本课中,我没有大段的分析、讲解,而是鼓励学生自主练读,读中自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有感情的练习朗读,并说说为什么选择这部分读?为什么这么读?这样进行*等、轻松的阅读感受交流,给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展示机会,使学生能带着个人的感受、体验,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阅读交流和赏析,这对学生是很有益的。
总之,这篇课文不仅作者写得美,学生读得更美。
《山雨》教学反思9
在教学本课时,特别是在整体感知时,文本中如诗一般的文字跃动在学生的眼前,等待着学生去品味、欣赏。阅读中,一切都以文本的原生态在对学生产生阅读期待,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解读。文本中美的文字描写了美的意境,美的意境惟有靠阅读者自己去感悟方能领略,原汁原味的整体感知就是引导学生自己读懂文本中,领略文字背后那美的意境。先教给学生赏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反复读,多想象,多感悟,不需要逐字逐句斟酌含义,但要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力求通过品读、积累成诵等多种方式的阅读实践进行不同层次的读,完成全程的阅读。我觉得在课堂中完成一篇课文的学习,不应是阅读的结束,而应是阅读的开始。带着课文的学习兴趣去阅读新的作品,对课堂内容进行延续发展,才是真正意义的语文学习。那我的这节课就引着学生从课文中的文本延伸到了生活中、文学里,不仅是朗读、感悟能力的培养,也是其他能力的训练。
《山雨》教学反思10
《山雨》是一篇短小但极为优美的散文。雨是学生司空见惯的,但要用美用文字将它记录下来倒也不是一件易事。在课堂上,我投入地背诵了朱自清先生的美文《春》中关于“雨”的段落,让学生感受不同的大家笔下不同的“雨”。
对于这篇课文的定位,我想没有什么要解读的东西,主要还是在于朗读和语言的积累,在朗读中渗透语言训练,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引导朗读。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是这样的:“来得突然——跟着一阵阵湿润的山风,跟着一缕缕轻盈的云雾,雨,悄悄地来了。”
师:这句话是不是排比句?
生:不是。
师:我们能否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使它成为一句排比句,然后放入文中,自豪地读一读。
(学生就动笔写了起来。)
生1:我补的是:跟着一朵朵芬芳的野花”
生2:(马上就有学生反驳)原句中的‘山风’和‘云雾’都是可以动的,这‘野花’不能动,雨怎么跟呀,所以这句不好。
生3:跟着一阵阵幽幽的清香。
生4:“一阵阵”已经用过了,最好不好重复,所以要用“一阵阵”“一缕缕”以外的词。
生5:我觉得可以用“一丝丝”。
大家对“跟着一丝丝幽幽的清香”还比较满意,就把这个分句补到了书上,然后一起把第一自然段朗读了一遍。那位学生显得特别自豪。随后,又有学生相出“跟着一声声隐约的音响”,我们觉得也挺适合的,就也一起写在了书上,加以肯定。
第二个训练点是在第二自然段中,“先是听见它的声音,从很远的山林里传来,从很高的山坡上传来——”这里连用了连个“传来”,我觉得可以将其中的一个进行换词练习,于是就让学生想一想,后面一个“传”还可以用什么词代替。学生们开动脑筋,换了好几个,比如“飘”“飞”“送”最后我们一起商定,觉得“滚”来最合适。
其实,课文的另外好几处也可以进行类似的训练,比如很多句子可以从修辞角度进行挖掘,这里不再展开。
我希望自己的语文课除了让学生感觉文章所描述的景物美之外,更要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从而激发他们积累和运用美的语言文字的欲望和能力。
《约分》教学反思10篇(扩展6)
——*画教学反思10篇
*画教学反思1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下午好!
整个课堂采用了欣赏、讲解、探索、等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对比、讨论、绘画的形式,尽可能的使教学活动更加完善。在教学过程中,以诗导入,运用大量图片和优秀*画作品欣赏,介绍梅花的生长习性、造型特点从而让学生对梅花有所了解为画梅花打好基础。
*画教学历来是中小学美术课程中的薄弱环节,它技法丰富,课时却很少,在本课的*画梅花课堂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示范。因为相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接触*画只有几节课,但还没有了解、掌握水墨画的特性。
本课教学中我讲解最基本的技巧和绘画步骤,仍按照以往的教学方法,具体演示整个作画的方法和步骤,同时我还要求学生自己去分析、体会、感受画家作品中墨色的丰富变化,并结合教师的讲解和演示探究画梅花的表现技法,又从认识*传统画表现角度出发,引导学生了解笔墨表现的特点,体会笔墨的韵味。在学生作业时,我要求学生不用临摹,而是在老师教的方法和步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尝试性的变化和擂台赛创作,注意的是不能把学生教“死”了,没有创造性。应该是让学生在学习基本的绘画技法后,鼓励学生大胆的创作,从中体会一下*画艺术的博大精深,了解*画的笔墨情趣。教师的演示使学生入门很快,本人在示范时能较好地讲解如何梅花而展开传授,讲解*画的最基本的蘸墨、行笔技法,学生自己的探究加深了学生的理解、认识,从学生的创作来看,虽然画面形象的造型还不太准确,有些幼稚,但是能能表达出自己学生内心的感受。绘画大师们说:小学生是天生的艺术家.在我们眼中世界是那么新鲜、神奇,无论用什么方法,只要画出我们的惊奇、梦想和快乐,那就是很精彩的画,就达到本课教学的目的。
通常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走教师的绘画路线,假如老师用没骨法画梅学生也用没骨法画梅花,不懂还可以用手指印、或棉签印等方法,思路往往受到限制束缚。在示范前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创作,还给他们一片自由的天空。那么在梅花的表现方法上,枝干的处理和花的色彩上都会变的丰富起来。经过老师的示范讲解提示之后,学生又学到了一些技法技巧去完善自己的作品,这样便产生了“构思奇特”的优秀作品。
在教学中我做得不足有以下几点:
一、在艺术教学中美术本身只能是手段、条件和过程,决不是目的,艺术教育的目的,决非从美术到美术,而是从美术走向其他诸多领域,就如这课的教学我只教会学生画梅花,这是不足的,因此,我们应当树立一种适应时代和社会需求的艺术课的理念,现代美术教育观念,让学生在艺术领域中得到升华。
二、学习气氛的营造
童年阶段有可塑性的特点,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有利时机,用各种方式方法和手段激发孩子学习艺术的兴趣,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和气氛,使学生学习没有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悦,这些都值得我多加探索和在以后的教学中改正。
三、深入学生内心世界不够
四、对如何用最简单的语言把最深奥的知识讲解清楚,还有待加强研究。经过这次师韵杯教学比赛,让我学到了很多实用的东西,也让我知道了接下来在我的工作中需要做的一些事和自身的一些不足。希望自己在以后工作中能不断地成长、成熟。对此我相信一句话:态度决定一切。
*画教学反思2
国画课一直的我不敢尝试的,因为我教的是低年级的学生。我觉得国画一般都是临摹一些画,然后教师一笔学生一笔,会比较枯燥乏味。但在听了几节小学的国画课和本校自闭症班的一堂国画课后我也准备试一试。连自闭症的孩子都可以画,那聋孩子要好多了,肯定也没问题。
为了让初次接触国画的学生能喜欢上国画,我在课堂教学中是这样安排的:
一、内容形式多,学生热情高。
传统的国画教学内容不外乎山水、人物、花鸟以传统的单墨进行着,这样太单调,而且对学生也缺少吸引力,所以我主张一切可以入画的东西,让画贴近生活。小学的国画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贴近他们的生活。如描绘“我的同学”、“在操场上玩耍”、“校园生活”等,这些对他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所以绘画起来非常有劲,这对学生的创造思维也得到培养,同时国画教学开始就一定要把基本技法传授于学生。*画的技法丰富,包括用纸、用笔、用墨、用水、用色等。如果脱离了这些技法而言,那我们的学生学习成果少了应有的传统文化,只不过纯粹地作为一种表现方法而言了。所以,对于刚接触的学生来说,教师的示范很重要,一定要将整个教学过程显示清晰,步骤明确,学生就很容易在教师的示范下了解其中的用笔、用色、用墨的方法。学生在进行绘画时也能经常考虑到如何用笔、用墨和用色,这对学生绘画综合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
二、工具材料的更新,使学生产生新奇。
国画的材料除了毛笔、墨汁、国画颜料,这种传统的方法作画外,我还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工具来作画。如棉签画,通过棉签沾取国画颜料在宣纸上作画,这种作画方式很适合低年级的孩子,对于还不能很好控制毛笔的他们,棉签这种工具十分的安全又能表现出水墨在宣纸上的变化,让学生有一个过度的过程,不至于一下子换成软软的毛笔学生有点不适应。这样学生在不同的"材料应用上体验到水墨效果的多种多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的国画童趣天成,效果强烈,自由舒展,保留他们的童趣同时又能了解国画的精髓是我以后努力的目标。
*画教学反思3
本课是人美版小学美术教科书第8册的第11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本课旨在引导学生认识*画的分类、工具等知识,使学生能够从笔墨、韵味、形式等方面感受*画的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让学生认识*画,喜欢*画。
本课以猜竞齐白石的一幅*画拍卖画的价格引入,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学中采取多媒体与传统教学互补的方式,潜移默化地讲解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简单讲解后为加深学生认知,出示国画作品,强化学生认识*画的题材,让学生欣赏优秀作品,从中感受*画带来的魅力。又通过*画作品与实物的对比,层层深入教授*画意在于似与不似之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了*传统文化的国画。本课我在准备的时候,内容比较丰富。相同的是内容多而导致整体学习目标不够明确,条理不够清晰,很多概念提出之后,只是蜻蜓点水,没有展开,例如:墨分五色环节,学生并没有真正了解怎样分辨。其次,对比*画环节,我在引导学生方面欠缺,对比阶段目标是导出写意与工笔两种技法,学生回答不对时,我没有做相应的指导。在教学环节设计上应该再丰富、灵动一些和学生再贴切一些:例如:多欣赏。
还有就是,虽然知识点都能强调,学生掌握较好,但是各个教学环节连接较为模糊、松散。问题设置不太明确,例如:写意、工笔引入的问题不明确,学生未能理解,学生回答不到点上。我的口头语也比较多,评价语言贫乏,经常重复学生回答。个别地方交代不清,引导不够,例如:写意画与工笔画这两种画法学生没有明白。语言也欠准确,例如:写意画中一句“画得简单”是不准确的。对比生活中的虾和齐白石笔下的虾找不同的问题,设计也欠层次与精准,显得宽泛。让学生盲目地猜,之后老师总结,不如提出研究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研究,探索艺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
最后,诗书画印结合的《墨梅图》讲解内容有些片面,概念不够清楚。比如:画印的位置与作用,概念太笼统了。笔墨纸砚是*画的材料,在纸的介绍上,可以结合画法,如果能有一些示范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一下,更能加深学生认识。在讲到*画在生活中的运用时,可以让学生来找一找,发现身边的*画的运用,既能巩固学生对*画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的习惯。通过讲这次公开课,我认识到了我的不足,以后我在讲课时要注意:
(1)导入提出问题要有针对性;
(2)教学方法再多一些,比如:游戏,体验都是较有效的教学形式;
(3)提出问题要更加简洁,准确;
(4)评价语言要更加丰富;
(5)注重讲授知识的准确性。这是我针对本节课进行的反思,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能够不断地成长,把课讲得越来越好。
*画教学反思4
本课是人美版小学美术教科书第8册的第11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本课旨在引导学生认识*画的分类、工具等知识,使学生能够从笔墨、韵味、形式等方面感受*画的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让学生认识*画,喜欢*画。
本课以猜竞齐白石的一幅*画拍卖画的价格引入,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学中采取多媒体与传统教学互补的方式,潜移默化地讲解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简单讲解后为加深学生认知,出示国画作品,强化学生认识*画的题材,让学生欣赏优秀作品,从中感受*画带来的魅力。又通过*画作品与实物的对比,层层深入教授*画意在于似与不似之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了*传统文化的国画。本课我在准备的时候,内容比较丰富。相同的是内容多而导致整体学习目标不够明确,条理不够清晰,很多概念提出之后,只是蜻蜓点水,没有展开,例如:墨分五色环节,学生并没有真正了解怎样分辨。其次,对比*画环节,我在引导学生方面欠缺,对比阶段目标是导出写意与工笔两种技法,学生回答不对时,我没有做相应的指导。在教学环节设计上应该再丰富、灵动一些和学生再贴切一些:例如:多欣赏。
还有就是,虽然知识点都能强调,学生掌握较好,但是各个教学环节连接较为模糊、松散。问题设置不太明确,例如:写意、工笔引入的问题不明确,学生未能理解,学生回答不到点上。我的口头语也比较多,评价语言贫乏,经常重复学生回答。个别地方交代不清,引导不够,例如:写意画与工笔画这两种画法学生没有明白。语言也欠准确,例如:写意画中一句“画得简单”是不准确的。对比生活中的虾和齐白石笔下的虾找不同的问题,设计也欠层次与精准,显得宽泛。让学生盲目地猜,之后老师总结,不如提出研究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研究,探索艺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
最后,诗书画印结合的《墨梅图》讲解内容有些片面,概念不够清楚。比如:画印的位置与作用,概念太笼统了。笔墨纸砚是*画的材料,在纸的介绍上,可以结合画法,如果能有一些示范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一下,更能加深学生认识。在讲到*画在生活中的运用时,可以让学生来找一找,发现身边的*画的运用,既能巩固学生对*画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的习惯。通过讲这次公开课,我认识到了我的不足,以后我在讲课时要注意:
(1)导入提出问题要有针对性;
(2)教学方法再多一些,比如:游戏,体验都是较有效的教学形式;
(3)提出问题要更加简洁,准确;
(4)评价语言要更加丰富;
(5)注重讲授知识的准确性。这是我针对本节课进行的反思,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能够不断地成长,把课讲得越来越好。
*画教学反思5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最大的一个优点就是采取了多媒体与传统教学互补的形式,即能让学生欣赏到优秀的作品又能直观地教导他们如何领会画的过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中蕴涵了情感目标、价值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同学们初步了解了作为*传统文化的国画,而对花鸟画的学习延伸到了环保问题,教育学生要热爱自然,增强环保意识,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在教学目标上还并未真正地达到,比如:知识目标要求能整体把握画面的虚实关系,尝试水墨的表现技法。在设计教案时认为是很容易就能达到的,但一节课下来,发现行动中并没有那么容易落实。在教案中设计了很多个重点,由于时间等多方面原因,一节课中能讲好一个重点是非常不错了。所以这方面在教案上还需改进。
在课堂上如何加强学生的能力,加强师生的双边活动是我要改进的地方之一。就我这节课的效果来看,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是远远不足的,对学生的控制(小组讨论时,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练习画画,然后再听讲)不能做到收放自如。在学生们讨论前必须讲好要求要注意纪律,在练习时也要有要求(时间、任务)。示范画时由于先前要他们在看何种颜料,一时之间没有及时拉回来,所以当时示范比较乱,自己觉得讲解时也很吃力。在板书方面也要值得去改进的。
最后在评价学生的练习时,做的非常生硬,不懂得要多方面的去评价。要记住一条:评价学生的作品要以鼓励为主,要多肯定学生亮点。这样才不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保护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课堂我让学生自评时有一学生说自己画的麻雀的脚没有画好,当时我没有抓住他的优点:勇于发现自己的不足。没能及时表扬这位学生,错过了一个机会(课后听课老师指出的)。从这里更可以看出评价一个学生的画可一从各个方面去,只要你能想的到。
经过这节的学习,我也学到了很多,更是注意了在新课改的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很重要,但是在美术课堂中,还是不能忽视教师的演示作用,这样可以让学生很直观的了解绘画技巧和绘画方法,但是不能把学生教“死”了,没有创造性。应该是让学生在学习基本的绘画技法后,鼓励学生大胆的创作,从中体会一下*画艺术的博大精深。
*画教学反思6
*画是我国传统艺术,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深爱国内外广大人民的喜爱。从小培养学生对本民族艺术的兴趣和爱好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对祖国艺术传承的重要途径。*画教学在小学内较难开展,这是由于孩子年龄小,对笔墨的运用技巧很难掌握。在*画教学中,注重学生“观察——体验——发现——想象——创造的心理发展过程,尊重学生,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现自己的愿望。
一、认真观察,提高学生的兴趣。
*画与蜡笔画、水彩画等不同,一瓶墨水一张宣纸就可以产生变化无穷的迹象。刚开设国画课时,我引导学生通过玩墨,玩笔让其发现笔的运用如侧画,竖画会产生不同笔迹,墨加水分多、少会产生浓墨、淡墨等多种不同观赏感观效果。学生对笔、墨、水、纸产生兴趣后再引导学生掌握几种常用的名词,如运用中锋、侧锋、勾线、点厾等。
二 、以*画的笔法墨法练习为根本,感受笔墨情韵,变枯燥为乐趣。
*画技法的掌握与恰当运用可以延伸艺术形式和艺术学习者的视野,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只有让其深刻体验创造过程中自主创造的乐趣和收获,美术技能的学习与训练,才真正具有效果,学生学到的知识才会转化成智慧。在教学中我们通过游戏实验的方法让学生亲身去体验与发现技能、技巧。让学生通过笔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方圆粗细,干湿浓度将毛笔蘸上浓墨在宣纸上自由挥运,上下、左右、来来*第“乱涂乱画”,直到笔干墨渴,然后蘸水、蘸墨继续运动,可以在已有的墨色上重复运行……游戏结束后,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认识他们作品中所创造的各种墨色,以及墨色产生的原因,帮助学生比较、分析作品中各种点、线、面是如何通过不同的用笔表现出来的。学生很惊讶原来在自己随意涂画中已经不自觉地运用了*画的一些基本笔法、墨法。激起了学生有意识地进行一些笔墨基本训练的热情,以期提高运用、表现能力。同时,欣赏一些名家作品,让学生观察和领悟画家是怎样在宣纸上通过特定的表现手段来表现各种不同的对象,抒发各自不同的思想感情,实际练习时,要让学生认识毛笔、水、墨和宣纸这些特殊工具材料的独特性能,通过选择不同的用笔用墨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各种事物,产生不同的笔墨情韵,如,学画金鱼,用笔要洒脱飘逸,用笔清淡,才能给人活泼、轻松的情趣。画藤蔓时用笔要沉着有力而有道劲流畅。用墨时浓时淡、时干时湿,这样画出的线条才能如烟云舒卷,具有丰富的内涵。
三、以临摹为手段,掌握基本表现手法,激发学习欲望。
*水墨画传统的学习方法是从临摹入手,*画的临摹要临著名画家的优秀绘画作品,俗话说得好,“学其上上,得其中中;学其中中,得其下下。” 临摹著名画家的作品才能让学生在一开始就有较高的起步。刚开始临摹所选择的绘画内容要与小学生的**常生活有着密切关联并且学生容易学到的的事物,如一些房子、一些美丽的花朵植物、一些可爱的小动物等。因为小学生对这些事物比较熟悉、感兴趣,所以画起来比较容易上手。同时,在临摹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多观察、勤思考的习惯,让学生学会分析画家们是怎样对**常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艺术表现的。其次,临摹也要有法有变,初始临摹,教师要示范重点,要求学生边临摹边思考,找规律,以加深理解,后期临摹,要在欣赏中初步体会画家的思想感情,融入自己的想法,培养儿童举一反三的创造能力。让学生在临摹的过程中不仅要有技法上的收获,又要有审美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更要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成功感,激发学生进一步学生*画的欲望。
四、展示学生作品,给以评价。
为学生提供提供一个*台和空间,展示自己所创造的作品。让学生互相欣赏,对比和总结,提高学生自信心和保持对国画的兴趣,耐心倾听学生所表现的作品制作过程和内心世界,并欣赏他们成功的喜悦。听学生心中的语言,了解学生在每一个作品中所表达的体验,不随意下定义“不好”“不行”“怎么这个样?”等注重学生情绪体验。
*画教学反思7
国画课一直的我不敢尝试的,因为我教的是低年级的学生。我觉得国画一般都是临摹一些画,然后教师一笔学生一笔,会比较枯燥乏味。但在听了几节小学的国画课和本校自闭症班的一堂国画课后我也准备试一试。连自闭症的孩子都可以画,那聋孩子要好多了,肯定也没问题。
为了让初次接触国画的学生能喜欢上国画,我在课堂教学中是这样安排的:
一、内容形式多,学生热情高。
传统的国画教学内容不外乎山水、人物、花鸟以传统的单墨进行着,这样太单调,而且对学生也缺少吸引力,所以我主张一切可以入画的东西,让画贴近生活。小学的国画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贴近他们的生活。如描绘“我的同学”、“在操场上玩耍”、“校园生活”等,这些对他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所以绘画起来非常有劲,这对学生的创造思维也得到培养,同时国画教学开始就一定要把基本技法传授于学生。*画的技法丰富,包括用纸、用笔、用墨、用水、用色等。如果脱离了这些技法而言,那我们的学生学习成果少了应有的传统文化,只不过纯粹地作为一种表现方法而言了。所以,对于刚接触的学生来说,教师的示范很重要,一定要将整个教学过程显示清晰,步骤明确,学生就很容易在教师的示范下了解其中的用笔、用色、用墨的方法。学生在进行绘画时也能经常考虑到如何用笔、用墨和用色,这对学生绘画综合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
二、工具材料的更新,使学生产生新奇。
国画的材料除了毛笔、墨汁、国画颜料,这种传统的方法作画外,我还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工具来作画。如棉签画,通过棉签沾取国画颜料在宣纸上作画,这种作画方式很适合低年级的孩子,对于还不能很好控制毛笔的他们,棉签这种工具十分的安全又能表现出水墨在宣纸上的变化,让学生有一个过度的过程,不至于一下子换成软软的毛笔学生有点不适应。这样学生在不同的材料应用上体验到水墨效果的多种多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的国画童趣天成,效果强烈,自由舒展,保留他们的童趣同时又能了解国画的精髓是我以后努力的目标。
*画教学反思8
*画《小猫》是小学*画系列课中很受欢迎的课型,儿童喜欢小猫,其形态天真可爱,而*画线描的技巧,又是儿童在绘画上最喜欢表达的手段。基于这些,从儿童的兴趣出发,认识规律出发,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运用课件,从观察入手,掌握猫的基本形态。欣赏儿童作品,来激发兴趣,达到直观形象的目的。在老师作画时采用儿歌形式概括其步骤,学生易记、易掌握绘画步骤。同时,抓住给猫添画背景,进行基本技能和发散思维的训练,克服过去的“以画代教”和纯技法的毛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地完成画小猫的任务的基础上,有机地收到思想教育和美育等方面的教育教学效果。
我在教授笔墨技巧时,简化传统的笔墨过程,强化水、墨、色的交相呼应,使画面具有现代感。在用笔上,只让学生了解中、侧锋两种用笔方法,使他们感受到这两种笔法所产生的线条粗、细变化即可。在用墨上,只让学生感受到墨色在白纸上的对比作用即可。所以,每每看到儿童能轻松快乐地作画,作为教者,我感到非常愉悦。
*画教学反思9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
整个课堂采用了欣赏、讲解、探索、等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对比、讨论、绘画的形式,尽可能的使教学活动更加完善。在教学过程中,以诗导入,运用大量图片和优秀*画作品欣赏,介绍梅花的生长习性、造型特点从而让学生对梅花有所了解为画梅花打好基础。
*画教学历来是中小学美术课程中的薄弱环节,它技法丰富,课时却很少,在本课的*画梅花课堂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示范。因为相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接触*画只有几节课,但还没有了解、掌握水墨画的特性。
本课教学中我讲解最基本的技巧和绘画步骤,仍按照以往的教学方法,具体演示整个作画的方法和步骤,同时我还要求学生自己去分析、体会、感受画家作品中墨色的丰富变化,并结合教师的讲解和演示探究画梅花的表现技法,又从认识*传统画表现角度出发,引导学生了解笔墨表现的特点,体会笔墨的韵味,。在学生作业时,我要求学生不用临摹,而是在老师教的方法和步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尝试性的变化和擂台赛创作,注意的是不能把学生教“死”了,没有创造性。应该是让学生在学习基本的绘画技法后,鼓励学生大胆的创作,从中体会一下*画艺术的博大精深,了解*画的笔墨情趣。教师的演示使学生入门很快,本人在示范时能较好地讲解如何梅花而展开传授,讲解*画的最基本的蘸墨、行笔技法,学生自己的探究加深了学生的理解、认识,从学生的创作来看,虽然画面形象的造型还不太准确,有些幼稚,但是能能表达出自己学生内心的感受。绘画大师们说:小学生是天生的艺术家.在我们眼中世界是那么新鲜、神奇,无论用什么方法,只要画出我们的惊奇、梦想和快乐,那就是很精彩的画,就达到本课教学的目的。
通常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走教师的绘画路线,假如老师用没骨法画梅学生也用没骨法画梅花,不懂还可以用手指印、或棉签印等方法,思路往往受到限制束缚。在示范前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创作,还给他们一片自由的天空。那么在梅花的表现方法上,枝干的处理和花的色彩上都会变的丰富起来。经过老师的示范讲解提示之后,学生又学到了一些技法技巧去完善自己的作品,这样便产生了“构思奇特”的优秀作品。
在教学中我做得不足有以下几点:
一、在艺术教学中美术本身只能是手段、条件和过程,决不是目的,艺术教育的目的`,决非从美术到美术,而是从美术走向其他诸多领域,就如这课的教学我只教会学生画梅花,这是不足的,因此,我们应当树立一种适应时代和社会需求的艺术课的理念,现代美术教育观念,让学生在艺术领域中得到升华。
二、学习气氛的营造
童年阶段有可塑性的特点,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有利时机,用各种方式方法和手段激发孩子学习艺术的兴趣,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和气氛,使学生学习没有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悦,这些都值得我多加探索和在以后的教学中改正。
三、深入学生内心世界不够
四、对如何用最简单的语言把最深奥的知识讲解清楚,还有待加强研究。经过这次师韵杯教学比赛,让我学到了很多实用的东西,也让我知道了接下来在我的工作中需要做的一些事和自身的一些不足。希望自己在以后工作中能不断地成长、成熟。对此我相信一句话:态度决定一切。
*画教学反思10
来到新学校后得知*画是本校的艺术教育特殊,对领导的抉择很是佩服,因为*画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它博大精深,内涵深厚,让学生从小接触、学习*画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也是传承与发展*画的重要途径,这对于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有深远的意义。
对于*画我自己在小学时也接触过*画,可能那时不懂,所以没有太多的感触。现在不但自己画,还要教学生画,才发现*画教学是一个如此磨人的工作。每节课前我都会认真的进行示范练习,让自己将*画的技法熟记于心后,再在课上进行熟练的示范,很多学生看到我的示范都表现出很佩服的语气,这样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计划中九月份我们重点学习水仙花的表现方法,第一节课我首先对室内卫生进行了要求,对学生个人卫生进行了要求,然后针对国画课中要注意的事项进行了要求,让学生牢记于心。在之后新内容的讲解示范过程中就轻松了很多,在示范水仙花的叶子表现方法时,我不但在实物投影下进行了全体的释放讲解,然后又在每组分别进行了示范,但是有些学生在执笔与运笔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我觉得这也是正常的,我想经过不断的练习学生在美术的技法上会有所提高的,我想经过这样的教学我的*画绘画水*也会有所提升的。
《约分》教学反思10篇(扩展7)
——教学反思10篇
教学反思1
摘 要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转变教与学方式的理念,我们学校以“导学式教学法”为抓手,全面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尝试把传统的“教案”改为“学案”,用“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益,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三指导”和“五落实”,保证课堂的开放性、探究性、合作性与参与性。
关键词 导学式教学法 导学案 学案导学 教学模式
我们数学组在实施这种教学模式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棘手问题和误区,现将导学案编写和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做了一些反思和总结,并结合课程特点提出了一些关于导学案编写的原则和实施方案。
一、导学案编写习题化导学案是引导学生如何学习的方案,是学生学习的拐杖,重在“导”,也就是说,指导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这是导学案的关键环节。绝不是习题的堆积,当然也不是提纲挈领式的简单的几个小问题,更不是以简单填空形式把课本上的内容再现。我们都知道:学生学习方法的好坏,对于学习成绩影响非常大。科学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给学习带来高效率,使学生越学越聪明、越学越有劲、越学越想学;而拙劣的学习方法就会妨碍学生才能的发挥,给学习带来低效率,使学生越学越困难、越学越无力、越学越打怵。二、导学案内容偏难偏多学案的编写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习目标不能过高,设计导学案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梯次化,梯次渐进化。我们在编写时,往往不考虑“学情”,学习目标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大大增多了教学的内容,大大提高了教学的难度,每节课很难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时常是虎头蛇尾收场,这样长期下去,大大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质量也得不到保证,所以编写学案必须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和认知能力,降低难度,减少内容,注意把握各个知识点的层次,抓基础、抓主干,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三、导学案编写形式单一学案编写应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循循善诱,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中等生看到激励,后进生看到鼓励。要让每一个学生能参与学习,并学有所得,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自信心,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学习心态。而我们的导学案不分课型,千篇一律,编写中基本都是题目,并没有教师根据不同课型所设计的问题,根本上没有起到导的作用。四、其他主观方面导学案编写过程中会没有提前准备,匆忙印制普遍,学案在使用过程中,不能得心应手,有些导学案不利于学生做笔记,甚至部分学生丢失导学案等。下面是我对导学案编写及教学的进一步理解和认识。 “学案导学”的定位不是一种“教学模式”,而是一种“教学理念”。它的实质是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因此,导学案设计的关键,就应当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导学案是集教案、学案、笔记、作业、复习资料于一身的文本,它是在关注老师教的同时,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尤其关注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学,导学案还是教师精心准备的教学资料。因此,在编写“导学案”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作以下的改进: (一)改变“导学案”中“知识要点”全是填空的形式,遵循知识的发展过程,增设适量的问题串,把所学知识点编成具有探索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设疑、质疑、释疑、激思,参与整个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降低门槛,删除偏门内容,使得“导学案”层次化、精细化。改变“探讨新知”中只有几个例题形式,而是遵循每个阶层的学生认知规律和思维能力,从学生最近发展区出发,把教材严谨的、逻辑性极强的、抽象的知识,翻译成能读懂、易接受的、通俗的、具体的知识,通过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串,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引导学生去阅读学习教材,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导学案”中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教会学生学会看书,学会自学。另
外,把“导学案”中的一些偏难、偏离新课标要求的内容删除掉,使整个“导学案”深入浅出,让学生在一节课内,完成学习内容,达到学习目标的要求,真正做到“堂堂清”的效果。 (三)数学课主要分概念课、命题课、习题课等类型,所以“导学案”应该打破千篇一律的模式,而是根据不同课型进行设计。例如数学概念比较抽象,设计引入问题时,要通过一定数量日常生活或生产实际的感性材料来引入,力求做到从感知到理解,然后选择一些简单的巩固练习来辨认、识别,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的外延和内涵;通过变式或变式图形,深化对概念的理解;通过新旧概念的对比,分析概念的矛盾运动,抓住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来形成正确的概念。
(四)将按教学进度安排“导学案”的设计责任到人,“导学案”的版面格式设计统一,要求提前一周完成,并在每周的备课组活动中进行讨论,从而达成共识,每位教师要写好教学反思,并不断优化“导学案”;指导学生整理好“导学案”,将“导学案” 整理成册。通过对“导学案”的正确认识和有效实施,经过一年的教学实验,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1、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通过“导学案”中的问题,学生根据自身的认知水*,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他们通过预习、阅读课本、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被动学习转化到全程的质疑、释疑、激思的自学过程,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未知、体验过程、感受挫折、品位数学、享受成功。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通过“导学案”为学生建立一个*台,把基本知识、技能、能力相近的学生分成一组,小组明确活动目标、规则、责任,成员间相互信任、情感支持、信息反馈,让每个小组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学会倾听与交流,学会谦让别人、尊重别人,乐于分享别人的经验和成果。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和习惯,可以增强班集体意识,对班级集体建设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也可以逐步掌握与人交往、沟通的技能,为他们步入社会、适应社会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3、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在编写“导学案”,教师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教材的知识弄懂,并融会贯通,使之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其次,要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明确教学目的、重点及要求,使之转化为教师教学的指导思想;再次,要进一步研究教学目的要求、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导学案”内容适应学生接受能力、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转化,就培养了教师的钻研和组织的能力。另外,通过每周的备课组活动,认真研讨教师编写的“导学案”,由于同备课组教师的教学年限,业务水*、学科专长和教学经验各不相同,从而导致教学水*的差异,通过老师门们的讨论,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在思想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这样就促进了教学相长。总之,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作为数学教学的主阵地—— — 课堂,应随着新课标的提出的要求而不断更新、不断完善;我们在实施“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改革课堂教学结构的同时,也已深深地感受到份份“导学案”不仅仅传授了知识,更多地传递出教师与教师之间精诚合作的情谊,架起了学生与教师之间良好沟通的桥梁。
教学反思2
这次我讲的是《除法的验算》。这节课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因为三年级上册学生学过有余数的除法后,已经知道了除法及有余数除法的各部分关系。商×除数=被除数,商×除法+余数=被除数,这些知识已经很好地为学习这节课做好了铺垫。所以我认为这节课的重点应是体会验算的必要性,使用性。可我还是不够了解学生,使我始料未及。
每次讲课,我坚持的原则是:1、不试课。(不提前讲讲,改改。想试试自己备课备的怎么样,是不是真正吃透教材,是不是真正了解学生)2、不挑课。(跟据学校安排的讲课时间,结合学生学习的进度,该讲那节课了,就选那节课讲)。但是这次在我讲课前一节课,我在我教的另一个班讲了《除法的验算》,发现课的导入太过呆板、严肃,课中学生又出现了我没有料想到的问题——小部分学生竟然找不准除法竖式中的商、除数、余数、被除数。可他们都知道商×除数+余数=被除数。可离我公开课的时间就剩下一节课了,改还是不改。如果要改,课件就得重新做,时间有点赶。不改,明知道这节课的重难点已经不是自己所预料的了,必须改,马上改。
于是乎,在短短的40分钟之内我把原先的教学设计几乎改了个大半,从课的导入,到课中在验算之前解决问题的分析、计算全部进行了改动。
课后,最大的遗憾是课前自己没有完整的观看一遍自己改动后的课件,让课件上一个左右跳跃的小猪分散了一点点学生的注意力,我不得不提醒孩子应该看什么。其次感觉自己这节课上的淡而无味,没有令人回味的地方。
现在的我已进入真真正正的*淡期,也许我本就没有耀眼过、兴盛过,也谈不上返璞归真,我一直都是这样的*淡。
教学反思3
给学生讲到人体内流动的组织——血液时,学生多多少少都知道一些其中包括的成分,但是,各自具体的作用不清楚。
学生对这样的内容还是很感兴趣,也渴望知道,因此,我将这些内容与常见的症状联系起来。如,血液之所以呈现出红色,是因为其中的红细胞是红色,而且可以携带氧,运输到全身各个部位,由此联系到初一第一学期讲到的一道联系"生活在高原地区人的红细胞数目为什么比*原地区人的多?"现在学生几乎都可以回答对。再有,贫血患者经常会出现头晕,脸色苍白的症状,原因就是体内的饿红细胞数量相对比较少。再如,血小板的作用是凝固血液,而大家知道的白血病患者的主要典型症状就是血流不止,这时学生都会想到这样的患者是因为血液中血小板数量不足。
用这样的方法给学生讲这些内容,学生很容易接受,而且上课的气氛也活跃。
教学反思4
我在《雪花》这一课中,我以情感为主线,处处注重对学生情感的感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处:
1、在发声训练中,我采用画面对比的形式,让学生观察静态和动态画面的不同情绪,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意识,有针对性地用柔美和有弹性的声音分别练唱不同情绪的练声曲,为后面的歌唱做好铺垫,教学反思《《雪花》教学反思》。
2、在新课导入中,让学生回忆飘着雪花的冬景,并伴有柔和的音乐背景,以此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从思维上充分感受严冬的气息,使其沉浸在特定的意境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去畅谈各自的感受。
3、艺术处理。当孩子们在学完一首歌曲时,思维已处于相对*稳的状态,若要让学生充满激情地演唱歌曲,必须对其再进行一定的思维刺激,才会促使学生以饱满的情绪演唱歌曲。因此,我在进行艺术处理时,让孩子们边听歌曲,边看滚雪球、堆雪人的场景图片,以此去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感官,使其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能声情并茂地演唱歌曲。一节看似常规的唱歌课,在经过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后,似乎对其润色不少。学生不仅兴趣浓厚,学得轻松,而且很自然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了主体意识,成了学习的主人。
教学反思5
《除法》的教学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中除法的初步认识中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何为*均分的基础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知道除法。本单元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基础,而本课的内容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因此孩子们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本课的教学至关重要。本课的重点就是要让学生了解除法的两种意义。
除法有两种意义,因此本课我分了两个课时进行教学,将两种意义分开教学。孩子们都比较喜欢动手操作,对自己动手操作得到的结论印象也更深刻些,所以为孩子们准备了小棒作为学具,第一课时是除法的第一种意义,等分除法。孩子们在学习*均分的时候,已经了解了*均分的多种方法,让孩子们分组将12*均分成4份,孩子们在组内操作都很活跃,选择了自己比较喜欢的方式,达到*均分成4份的目的,紧接着就引入除法算式,将12*均分成4份可以写成除法算式“12÷4”,这种除法的意义孩子们掌握的很好,也知道了把一个总数*均分成几份可以用除法来做。
但是引入第二课时除法第二种意义的教学时,难题出现了,孩子们对于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5盘的结论能轻易得出,但是却不甚理解这种包含除法的意义,可能受了第一意义根深蒂固的影响,在我要求说出包含除法的意义时,不少学生仍是用了第一种除法意义。因此我结合例题对例题所给的数学信息及得到的结论各个数字的意义都又做了详细的解释,并找很多孩子对数字代表的意义,20是竹笋的总数,4是每一份的个数即每份数,我们所求出来的就是可以分成的5份,并就把20每4个分一份,可以分成5份的意义让孩子们反复理解记忆,大部分的孩子有了思想的转变,能够分析出题目所给的信息每几个为一份求份数的可以用除法计算。
我们学习除法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我发现运用实例更能让孩子们加深理解,所以在实例中分析,融入知识的学习,并还给孩子空间,让孩子们自己说,是很好的方式,就部分孩子对这两种除法意义的了解还是不够清晰的问题,仍需要在生活实践中给孩子们不断渗透。
教学反思6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所以,了解和分析学生状况,有针对性地教对教英语学习的状况,我作了以下反思。
1.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自信心和学习动力;在英语课堂上不用心参与,缺少主动发言的热情或根本不愿意发言;另外,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听新课时跟不上教师的节奏或不能理解教师相对较快的指示语。
2.学生对英语课堂知识的掌握不实在、理解不全面,课外花的冤枉时间多;而大部分学生对书本知识不够重视,找不到英语学科复习的有效载体,不能有效的利用课本,适时地回归课本,英语复习缺乏系统性,英语学习缺乏主动性。
3.部分学生在复习时缺乏系统安排和科学计划,或者学习和复习没有个性化特点,导致学习效果不明显。
基于以上状况,我认为作为教师首先要有正确地意识,应充分认识到:一节课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资料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既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或者学生学得很辛苦,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针对以上问题,我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高:
一、在教学的设计中要充分为学而教,以学生如何有效获取知识,提高潜力的标准来设计教学。其实在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用心性,记得一位优秀的教师曾说过:“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所以,每一天我都花费超多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二、多鼓励后进生开口说英语,并能及时地表扬他们。并把他们分成三组不一样的差生来进行补差工作。第一组是一点也不学的同学,对这些同学,我采取群众辅导,给他们分配固定任务,不让他们有偷懒的机会,让他们发挥应有水*;第二组是肯学,但由于潜力不强的同学。对这部分同学我采取适当引导,耐心教导,慢慢提高他们的成绩方法,当然不能操之过急,并且多鼓励,只要他们肯努力,成绩有望提高;第三组是纪律松散,学习不认真,基础又不好的同学。对这部分人我进行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因为这部分同学需要一个安静而又不受干扰的环境,才会静下心来学习。我想只要坚持辅导,这些同学基础重新建立起来,以后授课的效果就会更好。以上做法,我虽收到必须的效果,但我没坚持到底,确实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
英语是语言。困此,除了课堂效果之外,还需要让学生多读,多讲,多练。为此,我充分利用有效时间,也就是每一天第一节课前十分钟,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课后发现学生作业问题也及时解决,及时讲清楚,让学生及时消化。另外,对部分不自觉的同学还采取强硬背诵等方式,提高他们的潜力。
三、在复习过程中,还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来巩固和增强复习效果。如做到:
(一)精讲多练。精讲多练是我采取的另一个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方法。在课堂上,我少讲精讲,让每位同学做好笔记,掌握知识重点难点,然后给予他们更多的时间练习加以巩固,课后留有适当不一样层次的作业让不一样层次的学生去练习,这样透过精讲,多练,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在练的过程中巩固知识。同时,我又让每位同学准备一个错题本,在我每次评讲习题的过程中,把他们易错的习题和知识点重点记在错题本上,以便于*时有重点地去记忆和理解。个性是学习好的学生做的十分好。
(二)根据复习资料,布置适量的难度适中的练习;
(三)循环考试,即每学完一部分后,进行阶段性测试,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用心性和自觉性。
四、在整个英语复习中还应遵循一条原则:摆正师生关系,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大纲为基础,以应用为目的。在归纳、检查、分析、比较、讨论、总结中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从而到达提高学生自学潜力,提高复习效果的目的,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教学反思7
由于对难点问题积的小数点的位置处理得不到位,所以在课后练习中,学生出现错误的现象比较多:
1、方法上的错误:例如在教学例7的时间,让她们也学一遍一些基本的拼音。因为现在,我们班已经有许多家长特意在放学后来请教老师一些拼音的读法,生怕教错了孩子。如果能将这样的“家长班”组织起来,并组织好的话,我想,应该还是不错的吧。尽管这只是我个人的设想。
课后教学反思8
《牧歌》的教学,我认为好的地方在于整个教学过程将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出来,给学生以最大的空间感受、体验、想象、表现的机会,从而能够充分展示才华、挖掘潜力、释放情感、体验成功。
本节课的教学,我创设了*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关注学生的情感,从谈话中、表扬中、活动中充分让学生说、玩、唱、跳、想象和创造,孩子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成功的喜悦。新《标准》中提到: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本节课注重学生的发展,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的要点。本课把感知放在重要位置。听,是感知与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也是艺术实践最重要的过程,因而要从听入手,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熟悉音乐的旋律,再引导学生从歌词中感受歌曲的情感,通过想象和模仿感受歌曲所反映的生活。最后通过学生的感知,引导学生从唱、跳、伴奏和创造等方面来表现音乐的美。另外,本节课也给了很多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每个学生既是创作者又是表演者和欣赏者。
但是本节课中也有不足之处,如学生学习歌曲的方式还可以更灵活多样,以更大的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歌词的学习上时间过长,应该充分相信初中年级学生的能力,比较简单的节奏教师只需稍做引导就可学生自主学习。
课后教学反思9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一位学者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课后反思”不失为一种促进教师改进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教学水*的好办法。下面谈谈个人学习《教师如何进行课后教学反思》之后的一些心得体会。首先,通过学习,使我明确了教师在进行课后教学反思时应该从教育观念、教学任务、教学能力以及学生学习行为这四方面开展,进行反思的主要内容有:
一、教师要从根本上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否体现了课改的要求,是否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教师要反思这节课我想教什么?我教了什么任务是否全部完成,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较好的突破,同时还有什么收获?
三、教师要对自己的能与不能有理智的认识。这节课是否运用了新的教法?是否把握住知识的停靠点,解决了“学会”问题?是否把握住情感激发点,解决了“乐学”问题?是否把握住思维展开点,解决了“会学”问题?是否把握住能力的生长点,解决了“精学”的问题?
四、课堂教学成效更重要的是看学生学到了多少。因此,教师要反思自己是否只关注了自己的教法而忽视了主体?学生是否乐意地参与学习,知识、技能、情感态度是否也得到了升华?课后征求学生意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反思尤为重要。
其次,通过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要做好课后教学反思,就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教师要正确认识反思。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认识自己、了解学生,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用批判和审视的眼光看行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并做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反思之后用自己的观点、看法,评价用于自己的实践教学就是改进教学的行动。一边教学一边反思,教学与反思研究相结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风格。
二是教师要提高反思能力。要提高反思能力,应该具备自我监控、教学监控、课堂的组织与管理、言语沟通、评价及教学反思各方面的能力。
三是教师要写教学反思。课后可以从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教学活动是否有“沟通”和“合作”、教学过程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这四个方面进行反思。
总之,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是教师对自我教学的重新构建。通过反思发现自身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寻求解决的办法和策略,再监测实施策略的效果,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课后教学反思10
《山雨》这篇课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大自然那分浓浓的的喜爱之情。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从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那份情感是教学的难点。
在进行教学时,我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在情境中阅读,在探究中感悟,在体验中交流,极力营造一种自由阅读的氛围,让学生在文本世界里自由驰骋。
教学中,我主要抓住了“读”和“悟”两方面,力求在读读吟吟,想象感悟中引领学生进入一个诗意的雨天。
(一)教学
一、初读感知:整体感知时,文本中如诗一般的文字跃动在学生的眼前,等待着学生去品味、欣赏。阅读中,一切都以文本的原生态在对学生产生阅读期待,尊重学个性化的解读。文本中美的文字描写了美的意境,美的意境惟有靠阅读者自己去感悟方能领略,原汁原味的整体感知就是引导学生自己读进文本中,领略文字背后那美的意境。
二、重点研读赏析:先教给学生赏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反复读,多想象,多感悟,不需要逐字逐句斟酌含义,但要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力求通过品读、积累成诵等多种方式的阅读实践进行不同层次的读,完成全程的阅读。在课堂中完成一篇课文的学习,不应是阅读的结束,而应是阅读的开始。带着课文的学习兴趣去阅读新的作品,对课堂内容进行延续发展,才是真正意义的语文学习。那我的这节课就引着学生从课文中的文本延伸到了生活中、文学里,不仅是朗读、感悟能力的培养,也是其他能力的训练。
(二)课后反思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到美,同时重要的是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能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我的这节课在语文素养的训练上还需要加强,要让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运用落到实处。课文中有很多美的词语、句子,特别是优美的意境课堂中学生好象并没真正感受到,一堂课下来,虽然读了,想了,说了,但显得很空洞。我只是着重考虑要让学生欣赏美文,对语言文字考虑较少,但该如何在教学中不牵着学生鼻子走,又让他们真正落实语言文字训练,自主的感悟语言文字美?这是我这节课存在的困惑。
《约分》教学反思10篇(扩展9)
——《约分》教师教学反思3篇
《约分》教师教学反思1
我昨天讲授了《约分》,孩子们掌握得不是很理想,讲完从头脑的接收,到理解消化,需要一个过程。在讲授约分概念的时候,学生对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约分等数学专业字眼不是很理解,于是我就举例,语文课上,你们学会缩写句子吗?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学过。在数学上,约分就好比一个缩写句子的过程,去掉修饰,剩下的主干再不能缩了,就叫最简分数。再比如,你们吃过花生吗?是不是先剥去外壳,然后再搓去红皮,最后剩下白仁,还能再剥吗?这就相当于最简分数。明白吗?这时,孩子们才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从脸上表情中看出刚才的困惑释放了不少,我才稍稍放下心来。
在随后的练习中,我巡视发现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约分不能到最简分数,只是除以其中一两个公因数而已。针对以上情况,我抛出一个问题最简分数分哪几种情况?,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我们共同总结出三种情况,一是分子和分母是相邻的关系,它们的公因数是1,是最简分数;二是分子和分子是不同的质数的情况下,它们的公因数也是1,是最简分数;三是分子是一的分数,它们的公因数也是1,是最简分数。有了以上总结这三点,学生不仅节约了判断的时间,还有了检验是否化到最简分数的标准,有效降低了出错率。
由今天的发现延伸到数学课堂,我发现数学课不能只是刻板地复制教材,而是教师要用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数学教师要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找到与学生的交融点,让学生真正地理解知识点。另外,数学问题随着教学的深入而发展,学生的思维也一直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学生的潜能能得到充分地挖掘,让课堂充满生命力。
一个充满智慧的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所以在本节课我抛出问题后,不急着给出答案,先让学生思考,总结什么样的分数属于最简分数,然后教师再去总结,归纳。这让我不禁想起一位教育家的话: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些困难,让他自己去尝试,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片天空,让他自己去发挥。这种理念不断指引着自己的方向,体验于数学课中。
《约分》教师教学反思2
约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习了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认识约分的含义,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进行约分。
课开始我要求学生找出四个与老师说的分数相等的分数,使得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开始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学、好学,较好地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
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分数基本性质和最大公因数的求法。通过要求学生找出四个与老师说的分数相等、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合理地迁移知识,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约分”的含义,使知识深入浅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为学生提供充分探究和发现的时间与空间,从约分含义的理解到约分方法的学习,都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相信学生的潜能,通过找四个分数找出相等的关系这一活动,引发学生思考,发现几个分子分母不同的分数相等;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这些分数相等的原因引导学生观察、理解约分的含义:同原分数相等,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约分的方法为学生搭建了实践探究的*台,使学生在交流中碰撞不同的约分方法,最终达成共同的认识。
练习中体现了清晰的层次性,寓教于乐,使学生对约分的认识得以不断加深。
《约分》教师教学反思3
本节课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调动了学生的知识积累,使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同时感悟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节课以小猴的故事引入,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本节课成功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在新授过程中,我没有单一地把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直接出示给学生,而是把一种静态的数学知识变为一种让学生在一种大问题背景下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在一种动态的探索过程中自己认识发现约分,从而体验发现真理的曲折和快乐,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体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整个课堂创设了一种“猜想——验证——反思”的教学模式,以“猜想”贯穿全课,引导学生迁移旧知、大胆猜想——实验操作、验证猜想——质疑讨论、完善猜想等,把这一系列探究过程放大,把“过程性目标”凸显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得快乐,而且每个学生的个性也充分得到了发展,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设计的练习题的也是由浅入深,形式多样。既复习了新知识,并让学生在练习中有所提升,组织学生自己讨论寻求解决的办法,体现了自主学习。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我的失误是在开始预设时,误以为简单在课前加了一组口算题,浪费了几分钟的时间,这几分钟也是后来所缺的,造成了课堂上的急促。在教学时过早地引入一次约分的方法,这个方法没有让学生自己通过大量的练习来体会来比较,变成了老师同时端出两盘菜让他们选,剥夺了学生探索的过程。故而,在后面的练习中,很多学生就直接在分子分母上划线,从而造成许多学生在搞不清是该把要除的公因数写上去,还是把除得的结果写上去,本以为相当然的简单问题,造成了学生思考的凌乱。我觉得以后再上此课时,要注意:
1、概念学生理解不难,可以在练习后让学生串一串,说一说,基本上能总结出来。
2、开始时,要让学生写出除以公因数的步骤,再逐渐过渡到划掉分子分母的阶段。
3、先引导多次除以公因数即多步约分,如在此过程中有学生提出能不能直接用最大的公因数去约时,再让学生体会可不可以,好不好,最终要用什么方法约分,让他们自己选。
《约分》教学反思10篇(扩展10)
——小学数学《约分》教学反思 (菁选3篇)
小学数学《约分》教学反思1
本节课我没有完全照搬课本上的例题1,而是利用例题1从18/24入手,让学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找出几个与它们大小相等的分数。学生通过写分数、说理由自然地复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自然而然地进入探究新知的状态。然后板书36/48=18/24=9/12=3/4 ,通过“比较这些相等分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数字都变小了,是因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了相同的数,即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从而引出约分的.概念。“36/48约分成3/4后还能继续再约分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分子和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你能举出几个最简分数吗?”引导学生不断地说,真正理解什么是最简分数。之后是学习例题2约分的书写格式及约分的方法。约分中用分子和分母的公约数去除它们的方法和算理,都很容易掌握,但是要能准确熟练地进行约分,必须要求学生掌握好求几个数的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判断互质数,除法口算等旧知识。学生们基本上都对一次约分的方法感兴趣,但一次约分的要求更高,就是要一眼找出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
通过一系列递进式的探索活动,我让学生自己通过体验归纳总结,举例验证,由内到外的理解概念的意义,打破了概念教学教师一味讲解的模式,层层深入,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领略数学的魅力,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学数学《约分》教学反思2
反思《约分》这节课,我觉得我对这节课不够重视,以为学过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公因数,在教学时出示一个例子引导学生完成,使学生浅显的知道什么约分,让学生把什么是最简分数读了两遍,就让学生开始练习了。没有让学生亲历探索的过程。故而,在后面的练习中,很多学生找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以及最大公因数的速度特别慢,还有的同学约分的结果不是最简分数。本以为相当简单的问题,可是我又用两节课时间去巩固练习,效果还是不太好。因此在计算分数加减法时暴露出来的问题就更严重了。
学生要理解掌握概念,必须要参与、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向其他老师请教后,我再次思考了《约分》这节课的教法,特别是最简分数概念的揭示。
约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为了使学生对最简分数的概念有充分的感知基础,可以写几组分数大小相等的分数:如9/12、3/4;3/6、10/20;让学生再说出几个与它们大小相等的分数,通过学生写分数、说理由自然地复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
“在这些大小相等的分数中,你觉得哪个分数最特殊?为什么?”学生找出其中最简的那个分数最特殊,并说说特殊的原因:因为它们的分子分母已经不能再缩小了!“象3/4、1/2这样的分数还有吗?”引导学生不断的说,老师不断的写,从直接说一个分数,到说分子分母是连续自然数就可以、分子是1分母是非0非1的自然数,越来越归纳,越来越接近实质……说着说着,终于学生自己就会发现:只要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只有1,这个分数就是最简分数!
无疑,让学生在看似不经意的写数中悟出概念,那种成功的快乐感,那种对最简分数概念的深刻理解,是接受式教学所无法企及的。
看来许多理念对于我还是书本上的,我应该有意识的改一改自己身上一些与理念不适应的教学行为——哪怕这些行为以前是“负责任”的标志。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突破以往数学学习单一,被动的方式,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得情感、能力、智力的全面发展。
小学数学《约分》教学反思3
1、本课能创设生动有趣的情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乐学、好学,较好地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
2、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分数基本性质和最大公因数的求法。本课无需在此处多费时间,合理的知识迁移,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约分”的含义,使知识深入浅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为学生提供充分探究和发现的时间与空间,从约分含义的理解到约分方法的学习,教师始终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的基础上,相信学生的潜能,通过第一组活动,引发学生思考,发现几个分子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同;借助第二组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理解约分的含义;创设第三组活动,为学生搭建了实践探究的*台,使学生在交流中碰撞不同的约分方法,最终达成共同的认识。可以说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在学生的发现、探究、讨论中解决,课堂处处闪动着学生智慧的光芒。
4、教师关键处的点拨和发人深省的`提问充分体现了教学主导的作用,既引导学生的发现,又不限制学生的思路;既能放开手充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又能在发散思维之后,求同存异,提升学生的认识,使课堂充满生机,启发引导无痕迹。
5、练习的设计体现了清晰的层次性,尤其是最后游戏的创设符合儿童好玩、好动、天真活泼的特点,同时又寓教于乐,使学生对约分的认识有了更新鲜,不呆板的认识。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