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传》读后感1 其实好早之前就看完了《张爱玲传》,也想着做人做事应该有始有终,既然看完一本书,总得写点儿什么吧!不求能写出啥惊天地泣鬼神的佳作,但是学着小学生模样,为了应付“老师”,写个读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张爱玲传》读后感3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张爱玲传》读后感1
其实好早之前就看完了《张爱玲传》,也想着做人做事应该有始有终,既然看完一本书,总得写点儿什么吧!不求能写出啥惊天地泣鬼神的佳作,但是学着小学生模样,为了应付“老师”,写个读后感、心得体会应该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况且,毕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在监督,也没有要像写考试作文一样,非得拿个高分,反正就是看菇凉心情,开心乐意了,写写随笔,聊聊人生,谈谈理想。可是,看完《张爱玲传》,我真不想写,因为我讨厌她的所作所为,六亲不认、自命清高,尤其是想到她和胡兰成的那点儿破事,就觉得糟心,那种感觉就像是:我种了十几亩地的大白菜,被胡兰成那头猪给拱了,恨呀!咬牙切齿的恨!一手人生好牌,被张爱玲打得乱七八糟,真是让人无语到泪崩。
可是,耐下心来,静静思索着,又着实觉得很心疼她,虽是一代风华正茂的才情女子,挥斥方遒,指点文学的江山,也曾红遍整个上海滩,论及张爱玲,那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呀!但怎奈命运待她,是如此的薄情寡义。得不到父爱,母爱也无故缺失,甚至当她跟父亲提出要出国留学时,父亲将她打得半死不活,并且将她关在家里,足足囚禁了半年之久,那段灰暗的日子,张爱玲日夜与空房作伴,与静月为友,对未来是生无可恋,没有半点儿期许。
关于她和胡兰成的婚姻爱情,更是摧毁了她对幸福的渴望,尽管故事的开始,他们花前月下,吟诗作对,你侬我侬,恰一对神仙眷侣,即使做了第三者,张爱玲也没有觉得不好,反倒是乐在其中。可是,婚后胡兰成却变了,当他遇到年轻貌美的小周时,不仅想纳她为妾,还开始嫌弃张爱玲。胡兰成一次次的出轨与背叛,却换来张爱玲的忍让与原谅,不仅如此,张爱玲还给胡兰成邮寄稿费,出钱替范秀美打胎,种种作为,都让我这看客不能理解,张爱玲是脑子坏了么?天下男人都死绝了么?非得死心塌地的赖着胡兰成这个渣男?
以上我写出来的东西,只是我讨厌她的一部分作为,还有很多细节,是不胜枚举的。不过,经过了两个多星期,我也冷静的想了想,对于张爱玲的厌恶,我太感性化了,我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用我的价值观,去评判一个与我,在社会生活环境,原生家庭完全不同的人的人生。我觉得,这对张爱玲来说,不公*,也不科学。因为我不是她,对于她的遭遇,不能完全的感同身受,试想,如果我的老爸不顾我的死活,仅仅只是因为我想出国留学,他就死命抽打我,并且囚禁我半年之久,我会不恨他么?如果我遇到一个,能让我卑微到尘埃里的男人,面对他的背叛,我会潇洒的挥一挥衣袖,斩断情丝么?
我不知道,如若我的遭遇与张爱玲的相似,我会变成什么样子。但现在的我明白,如果不能感同身受,那就选择理解与宽待。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难言之隐,每个人都会遇到自己意想不到的事情,好的、不好的,愿旁观者都能用包容的态度去对待,你要知道,世界并不只是非黑即白,还有一块灰色地带,在那里,我们学会看破不说破;在那里,我们学会善诚理解;在那里,我们学会让同类感觉到舒服。我想这大概就是我们口中所谓的:看穿社会人心,我们依然活得天真。
对张爱玲,我只想说,虽你一生苍凉悲苦,但也活得明白;虽你伤得千疮百孔,但也不是无功而返;虽你至死不愿回国,但也无怨无悔。人生渺渺,你的一生值了!
《张爱玲传》读后感2
前些时候,在语文课上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张爱玲的《天才梦》,我发现她是一位很独特的作家。之后,我去图书馆借了一本《张爱玲传》,想了解一下张爱玲。
我看完《张爱玲传》,知道了一些她的生活背景。张爱玲,本名张瑛,河北丰润人,生于上海。她的祖父张佩纶是清末清流派名臣,有这显赫的家庭背景。而她的童年并不快乐。她的父母离婚之后,父亲一度扬言要杀死她,而她逃出父亲的家去母亲那里,母亲不久去了英国,她本来考上了伦敦大学,却因为赶上了太*洋战争,只得去读香港大学,要毕业了,香港又沦陷,只得回到上海。她与胡兰成的婚姻也是一个大的不幸,最后只得远走他乡。1939年,年仅18 岁得张爱玲《西风》月刊上发表第一篇作品《天才梦》。因此在文坛上崭露头角。她的代表做有小说集《传奇》,散文集《流言》,长篇小说《秧歌》《赤地之恋》。也许是因为她性格中的矛盾,她的作品既有古典的韵味,又具有现实的气息。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族小姐,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却县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但却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她在40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居简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至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并且在喧闹与极度中孤寂。”
张爱玲的作品在香港很受欢迎,用现在的流行语说,她有许多的粉丝。但因其涉及对大陆社会状态描写而被视为*作品。直到二十世纪后期,她的作品才在大陆得到了流传和热爱。她现在仍是读者心中最有感染力的现代作家之一。可以说张爱玲是一个传奇。在过去的日子里她引起了三轮热潮,一、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港台文化初入内地,张爱玲和沈从文一起被发现的“出土文物”;二 、1995年她在美国去世,文坛开始回顾和讨论她的作品和人生,她的书热卖;三、21世纪初,张爱玲以小资鼻祖的身份再次成为热门词汇。
在张爱玲的散文中,我最喜欢的是《天才梦》。她使我大吃一惊,18岁的人,尽写出如此沧桑,如此悲凉的内容。大多是因为她生活的环境吧!因为有显赫的家庭,她什么家务都不用做而在她离家出走,和母亲生活在一起时,她发现她有太多的东西不会。她是一个天才,但她在生活上却是低能者。她三岁能背唐诗,七岁写一部小说,但18岁得她却无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在这篇散文中我最为喜欢的一句话是“生活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张爱玲是一个兰心惠质,感觉敏锐,心理细腻的人,所以,她认识到了更加美丽的生命,把生命比作华美的袍,但同时有因为他敏锐的感觉,使得她是以个孤独的人,不善于交际,也使她认识到世界的丑陋和生活的艰辛。所以热爱生命就要正确和经历那些艰辛和苦恼。
在读她写的内容时,心中不由得有些伤感,不由得想到了她的一生。只有她哪样的人,才可以细腻而又伤感的文字。也许在当今作家辈出的日子里大家都已不在怎么关心张爱玲,但她的作品,她的灵魂永远流传下来,影响着那么一些人,那么一些事。希望大家有时间也阅读一些张爱玲的作品,定有所感悟 、认知。
《张爱玲传》读后感3
最近心血来潮,又开始读人物传记。
其实我个人总觉得,读人物传记总有那么点光明正大的窥探隐私和比对生活的人性弱点在里面。
读到张爱玲,完全是在蜗牛上随机而为之的行为,但读完之后,居然觉得这本是我看过所有版本中最好的一版,有一种捡到宝的感觉。
第一次读张爱玲的传记是在大学,完全出于伪文艺青年的需要;第二次读张爱玲是在工作最为忙碌和无聊的时候,因为要去跟片做后期,这是绝对无聊但耗时的工作,当时香港后期公司工作室的茶水间摆着一本张爱玲传,还是繁体,于是成了打发时间的好物。
两本的作者我都不记得了,但读罢,绝对可以肯定两位的立场和生活境遇绝对不同,尽管传记的素材都是一定的,但用不一样的语言和立场去描述,自然结果是不同的,依稀记得,特别能分辨出一种是社会主义情怀,一种是资本主义视角。
而这一版,却少了些立场性的东西,让我很喜欢。因为活到现在这个年纪,我们也是在努力从非黑即白的价值观中慢慢挣脱出来,个人认为*和和真正辩证的开始看待问题,是人成熟的标志,而可能有些人一辈子都没有成熟,始终处于黑白分明的挣扎阶段。
首先文章的语言真的好细腻,而且有一股子张爱玲文章的语言意境,不知作者是故意而为之,还是本身就习惯于这样的笔触。因为我搜索了一下作者的资料,实在不多,便无从知晓了。
第二就是在描述张爱玲的童年,她的父母,她的爱情,她的写作,始终想秉持着更加中立的视角,我觉得这个尤其难得吧,毕竟我们写文章,总是希望最终表达自己的观点,当然,其中的仰慕之情还是完全可见的。
如此一来,传记给了读者更多自我想象的空间,诸如张爱玲对母亲的情愫,张爱玲和胡兰成的爱情,张爱玲对自己作品一定要自己翻译的坚持,张爱玲对红楼梦的痴迷,张爱玲晚年始终不想回访上海的决绝。
当然,同一本书,不同的人读,或者同一个人不同时期去读,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观感,在当下这个阶段,我觉得是我读过最舒服的一版《张爱玲传》。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