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今众多学校在校生人数达数千人以上,这无形中给了学校医疗机构诸多压力。他们除给学校师生员工提供所需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外,还要负责一些突发临时性的医疗急救任务。为此,本文先是阐述学校医疗机构急救工作开展的意义与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医疗急救工作开展的策略与分析。
【关键词】学校医疗机构;医护医德;急救;分析与对策
随着国家急诊医疗体系的逐步建立,急诊作为救死扶伤、保障人们健康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医疗分支,己在社会保障及医疗卫生体系中占据一定位置。学校医疗机构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的组成部分,在社会急救中也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学校医疗机构转变传统服务观念,加强急救工作地相关工作开展势在必行。
1 学校医疗机构急救工作开展的意义与价值
长期以来,学校医疗机构仅是作为一个为学校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医疗保障机构,其服务内容及对象相对固定,其机构的职能设定为常见病治疗或者为在校师生及工作人员进行常规性检查及预防保健工作。然而,学校内的急危重患者先是送到学校医务室或校方门诊部,校医护工作者能力有限且相关医疗设备条件差的原因致使在急诊急救方面的救治只能依靠市级医院或急救中心,如此耽搁时间的方式便会对危重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因此,积极开展学校医疗机构工作开展是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也是对每一位医护人员医风医德的考验,这同样能反映出学校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及学校对自身医疗机构的综合组织管理水平。校方医疗机构需转变传统的服务理念,主动适应新形式,强化服务观念,发挥学校医疗急救在工作中的作用。
2 学校医疗机构急救工作开展的策略与分析
2.1 增强急救意识,培养优良医风医德
急症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的特点,正确有效的救治早一分钟对患者的生命抢救就多一分希望,少一分钟便可能喪失救治机会,因此,多变的病情令时间变成生命。医护人员必须有高尚的医风医德,对患者抱有爱心及责任心,竭尽全力对患者进行争分夺秒的抢救。医护人员要坚持为患者进行首诊抢救,不可强调客观推卸责任,延误抢救须追究相关责任。学校可通过相关座谈会增强医护人员的急救意识,使广大医护人员懂得院前及时急救,如此便可大大提高重危患者抢救成功率。学校医疗机构不能单纯将患者送往医院作为任务的完成,而应该充分发挥现代医疗急救功能,对全体师生员工都担负起院前急救任务以及学校医疗结构的急救功能。
院前急救指急、危、重症进入医院前的医疗救护,包括患者现场对医疗救护的呼救、现场救援、途中监护运送等。患者院前急救工作单靠校方的医疗机构的力量是不够的,加之学校的占地面积广,周围大型医院少,面对一些突发状况,待医护人员到达也需要一定时间,有时病人会为此失去最佳治疗时间。因此,学校师生及员工应掌握现代急救理论和相关急救操作,落实自救互救能力培训实施常态化,完善校方医疗急救体系,提高学校对校园意外伤害的防御能力。
2.2 完善医疗急救机构,健全相关规章制度
学校医疗机构应高度重视急诊医疗及院前急救的相关工作,按照现代医学模式和急诊患者的需求,利用现有条件对急诊设备进行重新整合,确保急救所需的人员、药品和设备都能得到尽可能的满足,与此同时改善抢救的硬性、软性条件。对于人员的管理也应有所规范,可组织建立由业务院长担任组长,内外科业务骨干及有能力的护士作为组员的急救小组,并随时做好急救准备。为适应急救工作的需要,应尽快完善急救药品及医疗设备、设施等必需品,譬如担架、简易呼吸器、心电监护器、颈托、洗胃机、吸引机等。
另外,学校应加强有关医疗室设备的科学管理。对各种急救设备应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并做到定期更换,以此保持常备应急状态。要建立严格交接班制度和登记制度,值班工作者需认真清点医疗设备药物的数量,有抢救任务时需认真填写抢救记录单以备积累资料。每次抢救任务完毕,工作人员需补齐相关急救药品,定期检查器械设备完好情况,以备使用。无论有无抢救任务,都要将急救药品固定位置并检查效期,急救医疗器械固定位置,并定期杀菌消毒(每周一次),定期检查维修。
学校还应健全相关规章制度,使急诊与急救工作做到有章可循,各级人员应各司其职,确保医疗机构急诊任务人人有责。校方医疗机构应做到以下几点:①在学校内能在急症发生的第一时间赶到病人身边及时急救,尤其是对于心跳骤停的患者更为其进一步救治赢得宝贵时间。②患者在呼叫“120”的同时,外院的急救人员到来前,学校医疗机构相关人员可快速赶到现场抢救,医院的医生赶到现场,相关急救人员可清晰表述患者病史及抢救过程以便医生进行下一步的急救工作。⑧对相对固定的师生人员及其家属,通过每年的例行检查,学校医疗机构能够掌握其基础病情及重危病情的第一手资料,使他们在发病时能得到更为精确的抢救,从而提高他们的抢救成功率。
2.3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医护人员整体水平
急诊急救能力能体现出医疗机构的医疗机构技术水平、整体形象,因此提高医护人员的整体技术水平实有必要。结合学校医院急诊工作量较少且有需要一定数量医护人员倒班的现象来看,学校应培养全科医护人员,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行每日急诊工作。急诊医护人员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及扎实的抢救基本技能,包括通气、止血、包扎、固定,不但熟练掌握徒手心脏复苏术,还应掌握心脏除颤仪、呼吸器的使用方式及复苏后的处理等抢救技术,如此才能应对各种不可预知的急诊急救工作,为急危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对此,学校应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到大医院急诊科学习相关操作技能及理论知识,丰富其急诊急救的临床经验。医护人员还应重视基础理论学习。加强自身业务能力水平,学习有计划地派医护人员去相关医学院进行深造,不断巩固、充实及更新知识。学校通过各种方式组织医护人员进行学习急救医学知识,譬如在周末或假期,聘请有丰富经验的医师传授临床经验、实践技能等,并安排单位有经验的医护人员进行有关急救技术的讲解。并在一个周期性培训学习后,对医护人员进行考核。
2.4 适应实践需求,加强各形式的模拟演练
为适应实践需求,学校应组织相关模拟训练。例如利用模拟人进行心肺复苏练习,使全体医护人员通过练习能做到人人达标。另外根据各个季节常见急症发病特点及中老年人常见疾病进行有计划的排练,最好一学期一到两次。例如夏季溺水抢救、冬季心肌梗塞抢救等针对性练习。此外,要求医护人员在熟练掌握正确的各种急症处理方式、步骤的同时,还能迅速準确使用急救器械药物等,如此,医护人员在实际的抢救工作中才能做到临危不惧。有序执行。
2.5 组织相关竞赛,提高医护人员急救能力
结合急救工作内容,学校每年可组织2-3次各种类型的急救技术操作比赛,如静脉穿刺比赛,操作各种急救设备的技能比赛等,不断加强医护人员的实践操作能力。只有操作能力得到提高,在关键时刻才能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如近年我校职工宋某被高压不幸击倒,当场脸色顿白,意识全无,后被及时送往医务室,医护人员检查发现患者神志不清、呼吸停止出现休克症状,并对此情况进行抢救,两个半小时后,患者的血压、呼吸均趋于稳定,之后便转入大医院进行继续救治。由于院前及时正确的抢救,患者顺利脱险,三日后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均恢复正常,仅住院九天便痊愈出院而后如常生活。这一成功案例表明,学校医疗急救机构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学校医疗设备虽不能与大型医院的医疗设备相较,但只要调动医护人员的积极性,是能够创造奇迹,拯救患者的生命。
3 总结
综上,院前急救医疗体系的建设己日益成为社会所关注的重要工作,无论是从我国法律法规及政府卫生相关部门的要求、学校自身发展的形式规模和广大师生的服务需求,还是从当前学校医疗急救机构所面临的发展现状来看,完善医疗机构相关规章制度,改善医疗急救设备,提高医护人员急救能力整体水平,都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医疗机构要遵循医疗科学发展的规律,选择合适的医疗急救模式,加强学校医护人员的队伍建设,合理配置资源,确保急救工作的顺利开展,努力维护学校的安全及稳定。于此同时,我们要面对着各种机遇与挑战,并努力克服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脚踏实地开展相关工作,落实每一个政策与举措。在提高急救管理水平、提高现场急救的工作质量以及发展创新急救工作等方面多做努力,如此才能实现学校医疗急救机构的跨越式发展,才能促进医疗急救机构的进步,并且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晓南,邵义舜,李小红,孙林,徐健榕,叶天响,韩继媛,我国高校医疗机构院前急救的建立和运作模式[J].中国校医,2013,27 (04): 307-309,
[2]李景岩,部分高校医院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调查分析[D].兰州大学,2017.
[3]李广,“医教结合”的学校卫生保健教师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7.
[4]潘娟,大学生急救培训现状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 (40):196-197.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