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中国的老百姓为吃不饱而犯愁。有人这样说:“能天天吃白面干粮,哪怕一天吃一顿饭都行。”如今,他们又开始愁吃饭了——普通饭菜已经提不起胃口,要千方百计地想着法儿吃个花样。
从吃饱到吃好,从温饱到小康,巨大的变化缘于30年前从农村土地承包到户开始的改革开放。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之后中国的发展定了一个调子——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也许中国改革开放的设计者们也没有料到,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实践会快速而根本地改变中国,30年的发展是如此的快速,变化是如此的巨大。从农村到城市,从家庭到社会,一改30年前的贫穷和单一。居民的收入增加了,群众的生活改善了,城乡环境变美了……中国大地到处变得丰富多彩,焕发出勃勃生机。
山东,作为全国早期开放的沿海省份,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开放后的飞速发展中抢得先机。第一个万元户,第一顶博士帽,第一个友好城市……一个个“第一”,如同一个个里程碑筑就了山东改革开放30年的灿烂辉煌,留下了一个个难泯的记忆,
翻开山东的史志,30年来的变化历历在目——
2007年实现GDP达到.9亿元,是1978年的115.2倍。2007年人均GDP达到元,为1978年的88倍,逐渐向世界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迈进。
工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108.5亿元,到2007年达到.7亿元,增长了48.2倍。1978年全省共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个,至2007年底,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发展到个,比1978年全部独立核算工业还多个。
农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84.77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2604亿元,增长了30多倍;农业产值比重由1978年的82.9%下降到2007年,的54.6%;粮食总产由1978年的2288万吨、每公顷单产2595公斤,增长到2007年的4148.8万吨、每公顷单产达到5981.1公斤。
2007年全省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已达到33万入,全省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产业企业数已达1630家,是2000年的3.9倍;全省重要科技成果数量达到2346项,是1978年的3.6倍;全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重要科技成果543项:占全部重要科技成果的比重由1978年的2.9%提高到2007年的23.1%。
2007年进出口总额超过1226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140倍。截至2007年底,全省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5万多家,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760亿美元,来山东省投资的世界500强达130多家,大大提升了主导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元和4985元,依次为1978年的36.5倍和43.5倍,年均分别增长13.4%和13.9%。
一组组数字的背后,是山东省9300多万人民30年来不懈奋斗的汗水和经济社会建设的累累硕果。如今,山东城乡居民生活逐步由贫困、温饱走向富裕的小康,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不断建立和完善,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改革和发展的实惠,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一个新的山东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实现富民强省的新跨越。
“笑脸越来越多,城市越来越大,农村越来越美,讲英语的人越来越多……”加拿大人韦恩·迈克金用了一连串的“越来越多”来表达对山东改革开放30年的印象。
这30年注定要在山东和中国的史册中浓笔重彩。
1978 柳里村:山东的“小岗树”
1978年末,中国经济改革的冲动在坚冰:东土下缓缓涌动。
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的“分产到户”政策,使得该村在全国成为第一个尝到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甜头的村子。然而也许很多人还不知道,在山东省东明县,有许多农民在这之前就已经把土地分了。
“办法越简便越好,利益越直接越好,责任越具体越好。”时任中共菏泽地委书记的周振兴说话掷地有声。这句话后来传到了来山东视察的万里同志的耳朵里,又由万里传向全国
1977年春天,东明县沙窝公社柳里大队部。包括村支书陈洪印在内的5个人讨论了3个晚上,最后,他们决定把村里46.6公顷荒地和盐碱地“借”给1500多名社员。“借地”立竿见影,当年秋天,村里迎来了大丰收,每间土坯屋里都堆满了粮食,人们兴奋得在粮食堆上打滚,大批出去逃荒的人闻讯回来了。就在柳里村“借地”一年多后的1978年11月24日,在安徽省凤阳小岗村,18名村民在生产队长严俊昌的带领下按下了著名的“手印”,开始分田到户。
1978年初,柳里村党支部书记书陈洪印并不满足眼前的大好形势,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一半的“良田”每人分一亩作为“口粮田”,自种自收,不再吃国家的“返销粮”;另一半实行“按劳分配”。又是一年秋来到,柳里村每家每户的粮仓堆得满满的,社员们的生活得到了质的改变,天天能吃白面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村民不再吃国家的“返销粮”。此前,柳里村每年几乎要吃国家30万斤的“返销粮”并分10万元的“救济款”。
1980年春天,当全国关于“包干到户”的争论还没有结束的时候,菏泽全区已经率先迈进了家庭承包责任制的门槛,这就是我们俗称的“大包干”。菏泽大地上到处是拿着尺子绳子丈量土地的人群,而周振兴说过的那句话则载入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史册。
1978 柳里村:山东的“小岗树”
1978年末,中国经济改革的冲动在坚冰:东土下缓缓涌动。
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的“分产到户”政策,使得该村在全国成为第一个尝到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甜头的村子。然而也许很多人还不知道,在山东省东明县,有许多农民在这之前就已经把土地分了。
“办法越简便越好,利益越直接越好,责任越具体越好。”时任中共菏泽地委书记的周振兴说话掷地有声。这句话后来传到了来山东视察的万里同志的耳朵里,又由万里传向全国
1977年春天,东明县沙窝公社柳里大队部。包括村支书陈洪印在内的5个人讨论了3个晚上,最后,他们决定把村里46.6公顷荒地和盐碱地“借”给1500多名社员。“借地”立竿见影,当年秋天,村里迎来了大丰收,每间土坯屋里都堆满了粮食,人们兴奋得在粮食堆上打滚,大批出去逃荒的人闻讯回来了。就在柳里村“借地”一年多后的1978年11月24日,在安徽省凤阳小岗村,18名村民在生产队长严俊昌的带领下按下了著名的“手印”,开始分田到户。
1978年初,柳里村党支部书记书陈洪印并不满足眼前的大好形势,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一半的“良田”每人分一亩作为“口粮田”,自种自收,不再吃国家的“返销粮”;另半实行“按劳分配”。又是一年秋来到,柳里村每家每户的粮仓堆得满满的,社员们的生活得到了质的改变,天天能吃白面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村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