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条件下,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积极进行课程结构改革和创新,努力构建符合小学生发展的课程结构体系,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随着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的启动和逐步深入,如何用新的课改理念来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已成为课改实验的核心问题,这次改革对教育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次严峻性的考验,教师必须孜孜不倦地探索,创造性地实践。
一、沟通师生的心灵
1.充分尊重学生,热爱每个学生,是沟通师生心灵的关键,也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重要前提。坚持用“师爱比渊博的知识更重要”这一理念信条指导教學实践,不断丰富和提升新的教育理念,让教师把“微笑带进课堂”“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微笑中生活,在微笑中学习,在微笑中合作探究。这样,学生面对的不再是严厉的老师,而是笑容可掬的朋友、合作学习的伙伴,使学生在微笑中得到自尊,找到自信,从而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友谊。
2.注重“倾听学生的心声”,让学生给教师提建议、说心里话,教师要帮助学生解决一个个难题。新课改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往只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教师应该走下讲台,走进孩子中间,心贴心地交流。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和交流对话的合作伙伴,参与学生的讨论,倾听学生的发言,走进学生的心灵,敢于让学生给自己提出不同意见……把自己摆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营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氛围。
3.平日里,老师要用一声友好的问候,一句表扬的话,一朵小红花,一个赞赏的目光,一张简短的鼓励便条,简单的动作,摸摸头、拍拍肩、握握手等方法,增强师生间的亲情、友情,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起学生自信,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学生在教师节送给老师一句句祝福的话语,会让每一位老师感到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无怨无悔。
二、培养学生的个性
没有个性,就没有鲜活的人的发展,就没有创造人才的呈现,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背景下学习,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习是培养学生个性的有效途径。
如,学习《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时,怎样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有的学生选择了“当小小朗诵家”,通过有感情地读体味人物的内心变化;有的学生选择了“当小小表演家”,通过入情入境的表演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还有的学生选择了“小小讨论家”,在与同学的交流中理解课本内容。正是重视了个性学习的培养,学生潜在的才能和智慧才被激活。“向老师挑战”,给教材“挑刺”,“让我去吧”“我能行!”许多个性化的语言和思想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为了培养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充分地结合自身爱好特点,所学知识和已有经验用不同方式、不同的表现手法,自己给自己设计特色作业。学生的创造空间有了,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自己本身的潜力也就发挥出来了。
三、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新课程标准强调,应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综合实践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从自己感兴趣的自然、社会和生活实际中选择并确定课题,到实践中调查取证走访相关人员、收集信息等,注重的是研究过程和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注身边科学,感受自我成功。
四、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程改革中,要以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为实验突破口,教师应“放下手中的教鞭,面带微笑”与孩子一起交流学习,共同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用活教材、学活教材、激活课堂,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真正活跃起来。如,学习古诗时可以给古诗配画、配乐诵读,仿写研读古诗,表演古诗等。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找到表现自我的途径。又如,学完《万能胶水发明记》后,学生根据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也在不断思考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教室的玻璃经常被风刮破,能不能制造一种刮不破的弹性玻璃呢?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也会不断地长高,再用以前的课桌对身体不利,能不能设计一种自动增高的桌椅,让自己用得更加舒心呢?教室里学生较多,环境卫生很难搞好,能不能设计一种能自动吸灰尘的地板,让我们能健康地学习呢……教师对这些想法要充分加以鼓励,教育学生从现在就要好好学习,将来把自己的愿望实现,真正体味一下当科学家的滋味。这不但用活了教材,而且学活了教材,还真正培养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能力。
(作者单位 河北省邯郸市磁县岳城镇学区岳城小学)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