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感悟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感悟,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心得感悟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感悟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感悟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贝多芬传读后感300 贝多芬传读后感悟篇一
有一种人,面对重重困难,但他永不言败;有一种人。生命中只有滂沱的大雨和苦涩的笑,但他执着地讴歌欢乐;有一种人,虽然被别人伤得创痕斑斑,但他依然为他们祈祷,并无怨地奉献出自己的一生——贝多芬就是这样一种人,他受尽人间苦难,现在,就让我们来重温这位奋斗一生的英雄的受难旅程吧!他会给我们力量!
他的外貌是这样的:身材矮胖,外表粗壮,生就一副运动员的骨架。土红色的宽大脸庞,乌黑的头发异常浓密,乱蓬蓬的,似乎从未梳理过。最值得注意的是他的那双眼睛,他的眼中有一种奇异的力量在他眼中燃烧,使见到他的人无不为之震惊,但大多数人无法看出其中细微的差别。这双眼睛里闪烁着一种野性的光芒,映衬在古铜色而略显悲壮的脸上,看上去像是黑的,其实却是蓝灰色的。一感悟冲动或者生气时,这双细小且深陷的眼睛便会突然睁大,两只眼珠在眼眶中滴溜溜地转动,反映出它们的全部思想。他常常用忧郁的目光向天空凝视。宽大的鼻子,又短又方,犹如狮子的相貌!一张秀气的嘴,但下唇比上唇前突。牙床坚实有力,似乎可以轻易磕碎核桃,整个面部显得有些不太和谐。据莫西斯说,“他的微笑很美,谈话时表情亲切可爱。但笑起来却不讨人喜欢,粗野、难看,并且很短暂”,就像那种对欢乐不甚习惯的笑。
贝多芬的童年是悲惨的,可是他却从没有忘记莱茵河畔的故乡,莱茵河仿佛一个人流淌的灵魂,给了贝多芬无穷的思想和力量,他亲切地称莱茵河为“父亲”。从这里我能感受到贝多芬对生活充满了无限的热爱,他没有沉浸在悲愤中怨天尤人,而是把苦难当做一种激励,激励他勇往直前成为命运的抗争者。
命运似乎在刻意地捉弄贝多芬,当贝多芬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志向所在,越来越感觉到自己身上蕴藏着一种无穷的力量时,他却发现自己的耳朵听不见了。这对一个从事音乐工作的人来讲,是多么沉痛的打击,贝多芬简直痛不欲生。他是怎么做的呢?文中有一句话“当“现在”太痛苦时,就生活在“过去”中”,这并不仅仅只是一种逃避,他也是自我的调节只有对生活抱有美好信念,才会对生活充满希望与向往。因此贝多芬坚毅的天性使他在命运的磨难面前没有屈服。他又重新站了起来,在人生的道路上继续前进。我非常喜欢贝多芬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他的行为恰好让我对这句话——毅力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新的认识,如果贝多芬没有坚强的毅力就不可能成为音乐家!我们就不可能欣赏到那么多的经典名曲,比如七重奏、第一交响乐、第四交响乐、第五交响乐等等。
文中贝多芬与歌德面对王公贵族的态度,使我更加钦佩他。“他们远远地看见时,歌德就挣脱了贝多芬的手臂,站在大路的一旁,深深地弯着腰,把帽子拿在手里,等候着皇室成员的经过。而贝多芬却独自向歌德说着他想说的话,看到歌德那个样子,贝多芬按了按帽子,扣上外衣的纽扣,背着手径直朝最密的人丛中撞去。”正如贝多芬所说王公贵族可以赏赐各种头衔和勋章,但是,他们不能造就伟大的人物,不能造就超凡脱俗的心灵。我们无须卑躬屈膝,我们是值得尊重的。
可当我读到贝多芬他讲他侄子时,我悲愤异常。贝多芬深深地爱着他的侄子,一心想将他领上一条高尚的人生道路,为他筹划了无数个美好的未来。可他的侄子一点都不知道回报自己的伯父——贝多芬,而身在福中不知福。非但不领情,而且还走上一条相反的道路反抗贝多芬,激怒贝多芬。即使这样贝多芬也没有放弃对侄子的关爱。
这就是贝多芬——一个不幸的人,一个由贫困、残疾和痛苦铸就的伟人。世界没有给他欢乐,他却为世界创造了欢乐!正如他自己所说的:“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贝多芬传读后感300 贝多芬传读后感悟篇二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一位著名的音乐家,他生于一七七零年。他的父亲是一个不聪明而酗酒的男高音歌手。他的母亲是女仆,初嫁男仆,夫死后再嫁给贝多芬的父亲。
一开始,人生于贝多芬就显得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这是因为:贝多芬四岁时就被钉在洋琴面前,或者和一架提琴一起关在家里,几乎被繁重的工作压死。十一岁,他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他当大风琴手。一七八七年,他丧失了热爱他的母亲。十七岁,他做了一家之主,负着两个弟弟的教育之责,还要养家糊口。
贝多芬的一生宛如一个雷雨的日子——先是一个明净如水的早晨。仅仅有几阵懒懒的微风。但在静止的空气中,已经有隐隐的威胁,沉重的预感。然后,突然间巨大的阴影卷过,悲壮的雷吼,充满着可怕的静默,一阵负一阵的狂风,《英雄交响曲》和《第五交响曲》。然而白日的清纯之气尚未受到损害。欢乐依然是欢乐,悲哀永远保存着一缕希望。快乐本身也蒙上苦涩与犷野的性质。所有的情操里都混合着一种热病,一种毒素。黄昏降临,雷雨也随着酝酿,后是沉重的云,饱蓄着闪电。给黑夜染成乌黑,夹带着大风雨,那是《第九交响曲》的开始——突然当风狂雨骤之际,黑暗裂了缝,夜晚在空中给赶走,由于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又还给了我们。
这样坚强的意志,让我立刻想到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海伦·凯勒,那位在听力、视力和说话能力上都有严重障碍的重度残障女作家!马克·吐温曾经说过:“19世纪出了两个杰出人物,一个是拿破仑,另一个人是海伦·凯勒。”如果说,拿破仑是战场上的胜利者,是叱咤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乱世枭雄;那么,海伦·凯勒则是生活的勇士,是拒绝向命运低头、立志去除人生黑暗的光明使者。
在海伦·凯勒88年的人生岁月中她仅在生命的头十九个月拥有光明和声音,之后海伦凯勒就跌入了黑暗与孤寂之中。但是她却在老师安妮·沙利文的教育和帮助下,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和顽强不屈的奋斗精神,克服了与外界沟通的障碍,学会了读书、写字和说话,并在24岁时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四年的学业,成为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文学博士的盲聋人。
贝多芬的一生也同样几乎都在和病魔纠缠和战斗,一七九六年至一八零零年,耳聋已经开始它的酷刑,耳聋对于普通人来讲是半个世界的死灭,而对于音乐家来说是整个世界的死灭,但是他打算重造这个已经死灭的世界,渐渐的,他的内脏也受着剧烈的痛苦。但是他自己光靠着坚强的意志和他的天才,就完成了那么多伟大的创作,当我听到《命运交响曲》的时候,就会觉得这是多么像贝多芬的人生!还有那古典的悲剧——《第五交响曲》;那夏日的神明的梦——《田园交响曲》,还有他自己认为他奏鸣曲中最有力的,从莎士比亚的《暴风雨》感悟得来的《热情奏鸣曲》······
当我们听到贝多芬的这些著作,不要忘记,这是永垂不朽的音乐巨人——贝多芬的创作!一个非常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用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但是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制造成欢乐!
通过《贝多芬传》,我了解到了贝多芬坎坷而伟大的人生经历,以及他面对各种苦难时所表现出来的巨大勇气和不懈的拼搏,也正因如此成就了他伟大的音乐人生!凯伦海勒也是这样,还有其他很多的人也是这样。
这让我认识到,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不能轻易退缩,要拿出勇气,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努力坚持向前,只有努力去做了,才有可能达成自己的目标!这个拼搏和坚持的过程可能很痛苦,但只有经历了这样的痛苦,才能享受到成功的欢乐!
正如贝多芬的一句豪语——那是可以总结他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的:
“用痛苦换来欢乐!”
贝多芬传读后感300 贝多芬传读后感悟篇三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贝多芬传》名著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向很想了解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但一向没有机会去深入了解。此刻最终有机会拜读法国文学大师罗曼。罗兰《巨人三传》中的《贝多芬传》,从中不仅仅看到了贝多芬坎坷的生活和艰辛的创作历程,同时看到了这位艺术大师伟大的心灵。
首先真的要感激罗兰大师为我们创造了这部享誉文坛的巨作,他用生动而又通俗的语言以及丰富的材料向人们道出:任何伟人的天才必定要经过一个与同他对立的社会激烈斗争的过程,才能完全展现他们的天才,完成他们的创作。欣赏《贝多芬传》时,与其把它当作是一部人物传记,不如把它当成是文学作品来欣赏,因为它既有很多翔实的史料,又有通俗生动的文学语言,既有传记的真实性,又有文学作品的审美观。
罗兰的《贝多芬传》在揭示贝多芬应对各种困难――感情的破灭、贫困的侵扰、致命的耳聋――但在精神上依旧坚贞不屈,并且最终在欢乐的凯歌中完成了举世闻名的第九交响曲乐章,从中投射出了罗兰对伟人强烈的敬仰之情。这部作品的一大特点是抒情贯穿始终。贝多芬是一个音乐伟人,于是罗兰在诠释他的人生时,又犹如诠释他的交响乐一般,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我在欣赏这篇传记时觉得它也像贝多芬的交响乐一样激昂的原因吧。这篇作品的抒情格调,就犹如贝多芬的交响乐一样抑扬顿挫,其中,罗兰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满怀活力的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中充满欢乐的情调描绘出来,并且将这种格调贯穿了全篇作品,于是《贝多芬传》自然而然地也成了一部激昂的交响曲。
虽然《贝多芬传》充斥了抒情的格调,但在谋局布篇上,罗兰还是忠于传记的写法,以贝多芬的生平事迹为主线展现主人公的顽强意志。首先,罗兰用了一大段的文字来刻画贝多芬的肖像,让读者对贝多芬的形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仿佛贝多芬那充满忧郁的双眼就在我们的眼前。在有了第一观感的时候,罗兰带领我们走进了贝多芬的生活,霎时间,贝多芬的喜怒哀乐又让读者与其同喜同悲,仿佛我们是在身临其境地陪伴贝多芬走过他的人生。那里最值得一说的是罗兰对贝多芬之死的描述,如果要说贝多芬的一生是坎坷的,那么他的死是平静而震撼人心的。原文中有这么一段描述,让我感觉内心波澜壮阔。罗兰把他的一生比作一天――一个有雷雨的日子:先是一个明净如水的早晨,然后是一阵复一阵的狂风,黄昏将近,雷雨也随着酝酿。然后是沉重的云,饱蓄着闪电,夹带着大风雨。之后有了一个大转变:“突然,当风狂雨骤之际,黑暗裂了缝,夜在天空给赶走,由于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又重还给了我们。”这是罗兰笔下的贝多芬的震撼人心的死,让我们既感受到了伟人死前的悲壮,也将伟人的精神永远铭记在心。这种写作手法就好象是电影中常用到的“蒙太奇”,不断变换镜头,罗兰最终引领读者从狂风骤雨中走出来,回到晴朗的白天,我想,他是要告诉我们:贝多芬的一生虽然历尽风雨黑暗,但他给后人留下的,永远是明朗的白天!
以上就是我对《贝多芬传》印象最深刻的两点。《贝多芬传》的立意也是很高的,以我的理解,罗兰选取贝多芬作为他的写作对象,主旨是在于歌颂克服困难和战胜痛苦的精神。罗兰崇敬贝多芬,崇敬贝多芬的英雄主义,所以英雄主义精神贯穿整部作品。
真可谓是英雄眼中看英雄。经过这部作品,我既看到了英雄文学大师罗曼。罗兰的光辉,又看到了英雄音乐家贝多芬的才华。在文学史和音乐史上,他们都各有一席之地,发挥着自我的光和热,写下一篇又一篇的文章和乐章,所以,在我的眼中,他们都是我们值得尊敬的英雄!向我心中的英雄致敬!向我心中的英雄学习!
贝多芬传读后感300 贝多芬传读后感悟篇四
一个家喻户晓的音乐家——贝多芬的一生,被罗曼·罗兰一字一句记录在此——薄薄的小本子上。
我想将贝多芬的一生比做盛夏的一天。天未亮,是黑暗,冷飕飕,又那么厚重,蒙住外面的世界。但很快,天就微明,紧随着第一缕曙光的是又一轮崭新的日出。那一轮红日不会掩饰万丈光芒,大摇大摆地炫耀着、挥霍着无与伦比的夺目光彩。只是天空、云彩喜怒无常。眨眼之间,空气沉沉地快压到地面,一团团乌云黑压压地向四面八方进军,最终包围全世界,一切都无法逃脱。将所有人吓了个魂飞魄散后,乌云说只是玩笑一场。于是烈日依旧炎炎不息,彩云依旧来去欢喜。但悬着的心正要放下时——所谓福祸相倚,好景不会长——看似风和日丽间,空气中蓄满了闪电,丫杈中储满了雷鸣,仅仅一点微小的摩擦,惹来了电闪雷鸣、疾风骤雨,摧残着一切。再怎么猛烈,也只是夏天的雷雨罢了。雨后依旧是天晴。有些人忘记了黑夜,有些人没有。冷日渐渐西去了,光彩一缕缕地消逝,天空中先是蒙了一层蓝色纱,渐渐浮着些许灰色绒絮。慢慢,慢慢。天黑的过程繁琐而又痛苦。夜幕降下后,那第二天早晨不会来临了。
看书时,妈妈说,贝多芬总是一个人。不全是。
书中写道,贝多芬在听力逐渐下降、出现重听且再也隐瞒不下去时,告诉了韦格勒医生和阿曼达牧师。是什么样的人让贝多芬如此信任如此依靠?亲爱的、善良的、真挚的……描述不尽。两个最相知最真诚的密友。贝多芬在最无助最痛苦的时候向他们倾诉着心。
我想,不管是到天涯或海角,不管是处在何种艰难险境,最好的朋友总是在你身边。你悲剧式的愁苦中,他们会给予你援助的大手,借给你倚靠的臂膀;当你终于懂得了制造欢乐,他们便是那最忠实的守护者,最悉心帮助你的一片小小天空。友谊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最重要的。
一曲曲天籁之音的诞生,或许只是才华上的登峰造极,但一支支曲子的背后充满着痛苦的呐喊,是一种让心灵习惯于痛苦的悲怆。他如何一次又一次地向疾病、向命运、向社会宣战?他又是如何抵住无休止的伤与痛,谱写乐曲?自然是他那坚强与不羁的性格,顽强抵抗的毅力与不甘挫败的信念。
似乎那些受过的创伤越重、上帝待他们越不公平、命途越是坎坷的人所创造的成绩也是越大的。像贝多芬,虽然在音乐方面天资极高,却不得不接受最最致命的打击——(对于音乐家来说)耳聋,依然创作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乐章,被尊为“乐圣”;海伦·凯勒幼时就失去了视力和听力,没有任何与外界沟通的途径,说话,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但她却掌握了五国语言、从哈佛大学毕业,成为了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霍金患上了会使肌肉萎缩的卢伽雷氏症,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动,又因患肺炎彻底被剥夺了说话的功能。但他成为了英国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及理论物理学系教授,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定理。
做出这些卓越成绩的人,之所以不是普通人,是因为人只有在逆境中才会坚强,只有在不断地摔跤中才会不断站起,只有在没有选择的境地中才会有与上帝对抗的力量与信念,才会不断磨练自己,不屈服于命运。困境有时是促人奋进的助推器,在困境中,你不得不学着打败一切,永不低头地在湍急水流中逆流而上,因为一旦松懈,定会摔得最惨。普通人,像我们,就是坐在竹筏中顺流而下的游客,缓缓欣赏着风景,哪来什么勇往直前的意志、什么坚定的信念?
禁受住千难万险的他们,会在风雨后见到彩虹,而一直优哉游哉的我们,最终是被浪头压倒的命运。
合上小本子,合上贝多芬的一生。
贝多芬传读后感300 贝多芬传读后感悟篇五
“一阵风吧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沙,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无意间,我翻开了语文课本,看到了一篇名叫《月光曲》的文章,里面生动得描写了贝多芬创作这首曲子的全过程。
因此我慕名而去,在qq音乐里听起了这首曲子,淡淡的宁静,朦胧的忧伤,以及婉转的轻快,到后来的铿锵的力量,迸发的激情,一气呵成,更衬托了这个音乐家的才华横溢。我带着好奇心和崇高的敬意,翻开了罗曼罗兰的《名人传》里的“贝多芬传”。在罗曼罗兰的笔下,我看到了这个伟大音乐家的无比寻常的意志。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诞生于德国波恩的一个贫穷的家庭。贝多芬的父亲是当地宫廷唱诗班的男高音歌手,碌碌无为、嗜酒如命;母亲是宫廷大厨师的女儿,一个善良温顺的女性,婚后备受生活折磨,在贝多芬17岁时便去世了。艰辛的生活剥夺了贝多芬上学的权利,他自幼表现出的音乐天赋,使他的父亲产生了要他成为音乐神童的愿望,成为他的摇钱树。他不惜打骂贝多芬,迫使贝多芬从4岁起就整天没完没了的练习羽管键琴和小提琴。8岁时贝多芬首次登台,获得巨大的成功,被人们称为第二个莫扎特。从此,贝多芬走上了伟大音乐的的道路。
然而,在贝多芬的事业如火如荼时,却传来噩耗,他最宝贵的东西—听力,却逐渐在创作岁月中消磨,直到他失聪为止。在如此毁灭性的艰难条件下,贝多芬以异于常人的意志,完成了举世瞩目的《第九交响曲》。
他的伟大不仅仅在于音乐上,更加以他散发出的不屈不挠英雄气息让世界人民为之折服。他的英雄气息不仅仅在他的音乐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更充分体现于他承受肉体与精神的双重痛苦的重压下依然保持着的不屈不挠的高昂的斗争精神,巨大创造力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之中。他的音乐史不朽的,而他的灵魂是伟大的。罗曼罗兰之所以要为他做传,是因为她知道贝多芬的思想足以为当时数万法国生灵带来光明与希望,而事实,他做到了,他的一切影响着不仅仅是当时的法国民众,也影响了世界上千千万万陷于水深火热的民众,他用他残缺的身体向人们宣告“不可以向命运屈服”。
他一生为爱奋斗,为了完成自己的音乐使命而活着,用痛苦换来欢乐。他做到了,是怎样的煎熬,他最终实现了自我的价值,在历史上抹下了浓重的一笔。
看着贝多芬的事迹,我不禁想起了我们当代的大学生。他们从小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整天过着安逸的生活,以至于意志力薄弱,完全禁不起大风大浪。现在普遍的现象就是,农民工找份工作比大学生好找,工资比大学生高。因为大学生怕吃苦,工资要求高,实践能力薄弱,沟通技巧差。众多的缺点也印证了大学生抗压能力的减退,学习态度差,不懂得吃苦耐劳,糟蹋了自己的青春,也造成了国家资源的浪费。一句古话说的好“天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一个英雄,注定就要承受超乎寻常的苦难。这,已经成为一条不变的真理,每个伟人的诞生是和超乎寻常人的牺牲换来的,我们不得不承认,摆在贝多芬面前的无非是让他生命走到尽头的牺牲,可他终究抱着自己的梦想踏上了这条路。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我们是多么的幸运,四肢健全,拥有那么多的资源。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条件,而不是等到失去了,在艰苦的条件下才懂得去珍惜。艰苦的条件磨练人的意志,而优越的条件更应该出人才不是么?所以,我们想要成为人才,就要厚积薄发,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主动积极的去学习,去争取我们美好的未来。
贝多芬传读后感300 贝多芬传读后感悟篇六
一向很想了解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但一向没有机会去深入了解。此刻最后有机会拜读法国文学大师罗曼。罗兰《巨人三传》中的《贝多芬传》,从中不仅仅看到了贝多芬坎坷的生活和艰辛的创作历程,同时看到了这位艺术大师伟大的心灵。
首先真的要感谢罗兰大师为我们创造了这部享誉文坛的巨作,他用生动而又通俗的语言以及丰富的材料向人们道出:任何伟人的天才必定要经过一个与同他对立的社会激烈斗争的过程,才能完全展现他们的天才,完成他们的创作。欣赏《贝多芬传》时,与其把它当作是一部人物传记,不如把它当成是文学作品来欣赏,因为它既有超多翔实的史料,又有通俗生动的文学语言,既有传记的真实性,又有文学作品的审美观。
罗兰的《贝多芬传》在揭示贝多芬应对各种困难——感情的破灭、贫困的侵扰、致命的耳聋——但在精神上依旧坚贞不屈,而且最终在欢乐的凯歌中完成了举世闻名的第九交响曲乐章,从中投射出了罗兰对伟人强烈的敬仰之情。这部作品的一大特点是抒情贯穿始终。贝多芬是一个音乐伟人,于是罗兰在诠释他的人生时,又犹如诠释他的交响乐一般,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我在欣赏这篇传记时觉得它也像贝多芬的交响乐一样激昂的原因吧。这篇作品的抒情格调,就犹如贝多芬的交响乐一样抑扬顿挫,其中,罗兰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满怀激情的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中充满欢乐的情调描绘出来,并且将这种格调贯穿了全篇作品,于是《贝多芬传》自然而然地也成了一部激昂的交响曲。
虽然《贝多芬传》充斥了抒情的格调,但在谋局布篇上,罗兰还是忠于传记的写法,以贝多芬的生平事迹为主线展现主人公的顽强意志。首先,罗兰用了一大段的文字来刻画贝多芬的肖像,让读者对贝多芬的形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仿佛贝多芬那充满忧郁的双眼就在我们的眼前。在有了第一观感的时候,罗兰带领我们走进了贝多芬的生活,霎时光,贝多芬的喜怒哀乐又让读者与其同喜同悲,仿佛我们是在身临其境地陪伴贝多芬走过他的人生。那里最值得一说的是罗兰对贝多芬之死的描述,如果要说贝多芬的一生是坎坷的,那么他的死是平静而震撼人心的。原文中有这么一段描述,让我感觉内心波澜壮阔。罗兰把他的一生比作一天——一个有雷雨的日子:先是一个明净如水的早晨,然后是一阵复一阵的狂风,黄昏将近,雷雨也随着酝酿。然后是沉重的云,饱蓄着闪电,夹带着大风雨。之后有了一个大转变:“突然,当风狂雨骤之际,黑暗裂了缝,夜在天空给赶走,由于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又重还给了我们。”这是罗兰笔下的贝多芬的震撼人心的死,让我们既感受到了伟人死前的悲壮,也将伟人的精神永远铭记在心。这种写作手法就好象是电影中常用到的“蒙太奇”,不断变换镜头,罗兰最后引领读者从狂风骤雨中走出来,回到晴朗的白天,我想,他是要告诉我们:贝多芬的一生虽然历尽风雨黑暗,但他给后人留下的,永远是明朗的白天!
以上就是我对《贝多芬传》印象最深刻的两点。《贝多芬传》的立意也是很高的,以我的理解,罗兰选取贝多芬作为他的写作对象,主旨是在于歌颂克服困难和战胜痛苦的精神。罗兰崇敬贝多芬,崇敬贝多芬的英雄主义,所以英雄主义精神贯穿整部作品。
真可谓是英雄眼中看英雄。透过这部作品,我既看到了英雄文学大师罗曼。罗兰的光辉,又看到了英雄音乐家贝多芬的才华。在文学史和音乐史上,他们都各有一席之地,发挥着自我的光和热,写下一篇又一篇的文章和乐章,所以,在我的眼中,他们都是我们值得尊敬的英雄!向我心中的英雄致敬!向我心中的英雄学习!
贝多芬传读后感300 贝多芬传读后感悟篇七
一直很想了解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但一直没有机会去深入了解。现在终于有机会拜读法国文学大师罗曼。罗兰《巨人三传》中的《贝多芬传》,从中不仅看到了贝多芬坎坷的生活和艰辛的创作历程,同时看到了这位艺术大师伟大的心灵。
首先真的要感谢罗兰大师为我们创造了这部享誉文坛的巨作,他用生动而又通俗的语言以及丰富的材料向人们道出:任何伟人的天才必定要经过一个与同他对立的社会激烈斗争的过程,才能完全展现他们的天才,完成他们的创作。欣赏《贝多芬传》时,与其把它当作是一部人物传记,不如把它当成是文学作品来欣赏,因为它既有大量翔实的史料,又有通俗生动的文学语言,既有传记的真实性,又有文学作品的审美观。
罗兰的《贝多芬传》在揭示贝多芬面对各种困难——爱情的破灭、贫困的侵扰、致命的耳聋——但在精神上依旧坚贞不屈,而且最终在欢乐的凯歌中完成了举世闻名的第九交响曲乐章,从中投射出了罗兰对伟人强烈的敬仰之情。这部作品的一大特点是抒情贯穿始终。贝多芬是一个音乐伟人,于是罗兰在诠释他的人生时,又犹如诠释他的交响乐一般,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我在欣赏这篇传记时觉得它也像贝多芬的交响乐一样激昂的原因吧。这篇作品的抒情格调,就犹如贝多芬的交响乐一样抑扬顿挫,其中,罗兰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满怀激情的.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中充满欢乐的情调描绘出来,并且将这种格调贯穿了全篇作品,于是《贝多芬传》自然而然地也成了一部激昂的交响曲。
虽然《贝多芬传》充斥了抒情的格调,但在谋局布篇上,罗兰还是忠于传记的写法,以贝多芬的生平事迹为主线展现主人公的顽强意志。首先,罗兰用了一大段的文字来刻画贝多芬的肖像,让读者对贝多芬的形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仿佛贝多芬那充满忧郁的双眼就在我们的眼前。在有了第一观感的时候,罗兰带领我们走进了贝多芬的生活,霎时间,贝多芬的喜怒哀乐又让读者与其同喜同悲,仿佛我们是在身临其境地陪伴贝多芬走过他的人生。这里最值得一说的是罗兰对贝多芬之死的描写,如果要说贝多芬的一生是坎坷的,那么他的死是平静而震撼人心的。原文中有这么一段描写,让我感觉内心波澜壮阔。罗兰把他的一生比作一天——一个有雷雨的日子:先是一个明净如水的早晨,然后是一阵复一阵的狂风,黄昏将近,雷雨也随着酝酿。然后是沉重的云,饱蓄着闪电,夹带着大风雨。接着有了一个大转变:“突然,当风狂雨骤之际,黑暗裂了缝,夜在天空给赶走,由于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又重还给了我们。”这是罗兰笔下的贝多芬的震撼人心的死,让我们既感受到了伟人死前的悲壮,也将伟人的精神永远铭记在心。这种写作手法就好象是电影中常用到的“蒙太奇”,不断变换镜头,罗兰最后引领读者从狂风骤雨中走出来,回到晴朗的白天,我想,他是要告诉我们:贝多芬的一生虽然历尽风雨黑暗,但他给后人留下的,永远是明朗的白天!
以上就是我对《贝多芬传》印象最深刻的两点。《贝多芬传》的立意也是很高的,以我的理解,罗兰选取贝多芬作为他的写作对象,主旨是在于歌颂克服困难和战胜痛苦的精神。罗兰崇敬贝多芬,崇敬贝多芬的英雄主义,所以英雄主义精神贯穿整部作品。
真可谓是英雄眼中看英雄。通过这部作品,我既看到了英雄文学大师罗曼。罗兰的光辉,又看到了英雄音乐家贝多芬的才华。在文学史和音乐史上,他们都各有一席之地,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写下一篇又一篇的文章和乐章,所以,在我的眼中,他们都是我们值得尊敬的英雄!向我心中的英雄致敬!向我心中的英雄学习!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