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为心声作文3篇
言为心声作文1
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乡间有谚语:“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意思是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茎须一旦纠缠在一起,是很难分辨的。有个小孩想分辨两者的不同,结果把自家院里丝瓜和肉豆的那些纠缠错综的茎叶都扯断了。父亲看了好笑,就说:“种它们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顾它们长大,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范文:生命的本质更在于过程
这让我想起韭菜与韭菜兰的故事。韭菜兰作为兰花的一种,因极其类似于韭菜,故得名“韭菜兰”。倘若区别二者差异,仅存在于长熟待取阶段,不仅破坏了世间万物自然规则,也会造成美食的难以下咽。
世间万物在成长阶段都是以“简”存在。以人为例,常言道“人之初,性本善。”人在成长过程中,身体构造已然完成,内心和思想内涵的填充才是人“成熟”的标志。倘若以“人的存在仅为存活定义”这是对神圣生命的践踏。如果以这样的规则宣讲传世,缔造出来的只是“活人”。
人,存在固然是有着本质区别和探索的。以完成某项成就某项工作某种生命为基础。若,仅仅以人活着等死校正其意义,这违背了人存在和存活的理解。
显而易见,乾坤万物、日月星辰都有着存在的意义,并非仅仅是生存、繁荣、湮灭的生理代换。探索万物更应该从本质和存在过程出发,生命的结果也只是存在过程中磐涅的另一种“新生”。
万物或许以不同形式存在、或许存在于不同状态、或许相同形式和相似状态存在,这些都不影响对其生命结果的探索。归咎其源,这也印证了生命过程存在的意义。
既然,万物本身都有着自身的意义和本质追求。那么,对万物结果的探索,不能止步于生命的终结。每个生命都值得尊重和关爱,丝瓜和肉豆的藤须虽有着惊人的相似程度,两者生命的结果却差异较大。
不论是肉豆和丝瓜、不管是韭菜与韭菜兰。在生命过程中都有着相似的地方,这些因素极易被诱导成另一个生命结果。但是,出于对生命探索的尊重,你会发现,很多时间,相似的个性相似的经历相似的感同身受,诞生的却是差异较大的人生。比如,现代社会下,相同的人相同的社会接触相同的时间,却成不了优秀的“人”。囿于,这是个人对生命本质过程的探索结果。
现实中,人们往往追求过于完美的结果,却常常忽略过程中存在的美好。韭菜与韭菜兰是最好的佐证,虽然两者结果有异,过程展现有差,但是都是完美的人生。
不管是丝瓜和肉豆、韭菜与韭菜兰,每个生命的过程中都存在某些特性,这些有可能导致不同生命的相似程度,但要记住:生命只有一次,比起不离其宗的结果,追求过程的探索才是人生的意义。
言为心声作文2
作文题目:在一次班会课上,同学们围绕“学会做人:我看老实和聪明”展开了讨论。
甲:老实是诚实、忠厚,聪明是机智、敏锐。
乙:老实和聪明能为一个人兼而有之。
丙:老实是另一种聪明,聪明未必是真聪明。
请根据上述材料,联系现实生活,结合自己的思考,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用规范汉字书写。
范文:老实也是一种聪明
轰动水牛城的少女宣儿失踪案已经第三次开庭了,大量证据表明,被警方控制的嫌犯杀了人。但前两次开庭,受害方律师给大家留下的印象似乎太老实了,话语不多,态度谨慎,大家都开始为受害方担心了,怕他们赢不了官司,因为相比之下。嫌犯的律师聪明伶俐,话语滔滔,机智而善辩。
果然,此次开庭以后,利用警方尚未发现尸体这一点,聪明律师做起了文章,在一番动人的演讲后,他突然朝陪审团宣布,少女宣儿找到了,并指着右侧门说,一分钟后,宣儿将从这里走进来。在场所有人都大吃一惊,纷纷转身朝那道门看去。一分钟过去了,宣儿并没有出现,却听到聪明律师悦耳的声音:一个死去的人是不会出现的,你们为什么还要朝那里看去呢?这说明你们并不肯定宣儿已死,既然如此,指控是不能成立的。
众人面面相觑。这时受害方律师沉重地站起身来。他说,我是知道宣儿已死才接的这个案子。我没有跟大家一起转头,所以我发现,在场还有一个人没有转头过去,他伸手指向嫌疑人——正说明他知道宣儿已死,只有凶手本人最清楚,死亡的人不可能出现。
案情形势大转,接下来的审判势如破竹——但这不是本文想说的话题,本文并不想讲一个庭审或刑侦故事,而只是想抒发一下在电视上看到这一幕的感慨:关于老实与聪明的关系,关于这两个词所代表的含义及它们能够抵达的极限。
老实和聪明并不是一对反义词,当然也不是一对同义词。在词性的社会学意义上,聪明往往与智商、战术和具体事件的策略计谋相关。当我们觉得一个人老实的时候,基本上就肯定了他的诚实和忠厚,相信了他的品格,所以,老实更多是一种道德的力量。
所以,至少在少女宣儿案中我们可以得知,老实也是一种聪明,而聪明并不永远都是聪明。
言为心声作文3
作文题目: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偏急则为文急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金代元问好<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文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范文:言自心,文成人
古人云: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作者的性格特质乃至人品在很大程度上都溶解在个人作品之中,性格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固然“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文品与文章有背离的可能,然也有边角可见其为人。
内在人品、精神形象与外化表现息息相关,即便达不到完全一致,也终有相应透射。美国史学界在研究二战时流行过一句话:一个性格温驯善良的男人,他做梦也不会把刀插进一个孕妇的肚中。同样,人的人品特质也是如此,倘若纯情温良,怎会行文浮躁局促;倘若个性褊急,又怎能完全定性行文呢?因而文章或多或少都会透露出作者的性格特质与人品,即“文如其人”。
人清,文明,此之谓“言为心声”。
内在人品特质是外化表现的最大操纵者,常有人说我心思细腻,因而行文结构缜密,文字灵动,大抵也出于此。
生命的经历塑造了性格与人品格局,而人品格局又框架了文章格局。“文革”之时参军的毕淑敏稚嫩而湿润,在悬崖峭壁上俯瞰时积蓄了对生命的珍重;在恶劣高原上庆生时体悟了青春的沉甸。“动辄行者无疆”,生命的沉重塑造了她清澈如水的医心,给予了她有条不紊的规章,历练了她苦口婆心的耐性。她下笔常常令人震颤,这般凝结于文章中的精神正是她性格特质与人品的外化啊!
“我不相信手上的掌纹,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这是她对生命的坚定与执着;“气质是女人最好的化妆品”,这是她对个人修养的提炼升华。诸如此类的的撼人心灵之言比比皆是,正所谓“文如其人”,每一句哲言都以其情蕴哲思的细密针脚缝缀成其人品与性格特质。
文清,人明,此乃文字的反作用,即为“以文辅仁”。
文字以一种无形力量使人与之发生共鸣,即便个人品行与行文有轻微错位,人也会受文字陶冶,走向文中所向往追求的特质,从而完满自身,更使人与文相接近,共同走向美好一端。周国平曾言:“阅读作为一种精神财富,任何人都无法剥夺。”如此看来,文字所迸发的力量着实能深刻影响人,那么个人文章中所言之品性又何尝不会与人缓慢靠近呢?
文与人品相辅相成,共同致力于人与文的趋向完满。性格与人品并非瞬时性组构的,复杂的内在诚然与文章之内涵时而不对应。但必须承认一点:文如其人,言为心声。真正值得被亲手写下的文章不需要虚与委蛇般奉承,即便如此,也只表现出其为人的假意逢迎,也不失为显现人品的一种方式。由此也可见文与人的一致性。
文至清,人至明。“文如其人”既是必然,又为清正之人的终生追求。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