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留守儿童是近年来专家、学者及社会公众关注较多的一个弱势群体。据权威调查,目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5800万人。在共青团中央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各地纷纷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关爱留守儿童活动。无论是共青团系统还是民间组织,都对这一特殊群体做出了各自相应的帮助和关爱.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然而,笔者在华容县挂职工作和从事社会实践期间,发现了在关爱留守儿童方面存在着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特别体现在帮助与关怀过程中这一特殊群体本身的相对被动性上。现特别选取了华容县梅田湖镇的留守儿童作为样本进行仔细调查.并提出进一步完善关爱留守儿童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留守儿童 关爱 被关怀
一、调查背景
1 华容县的基本情况。华容县位于湖南省北陲,岳阳市西境,北倚长江,南滨洞庭。全县集雨面积1642平方公里,所辖20个乡镇,人口71万,耕地面积81万亩。华容县属于农业大县,农村劳务输出比重大,外出务工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据县劳动部门统计,2009年在外务工的农民达19.7万人,且夫妻双双外出打工的达60%以上。目前,全县中小学中约有8万学生属于“留守儿童”。
2 梅田湖镇的基本情况。梅田湖镇地处华容县西境,西与南县浪波湖乡相邻,北与石首市久合垸乡接壤,东与华容县新建乡隔河相望。全镇共辖12个村,3个渔场,1个居民委员会,65个村民小组。集雨面积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亩,其中水田亩,旱地亩,淡水养殖面积1200亩。2010年末总人口人,其中农业人口人,非农业人口1776人,人口出生率8‰,自然增长率6‰,年内最高气温40.2℃,最低气温-8℃。年降水量1630毫米。梅田湖镇有一所镇办初级中学和两所小学,在校学生1400余人。梅田湖是华容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本身的工业欠发达,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基于以上特点,选取该镇作为调查样本具有典型性。
3 调研参与情况。在笔者的联系和共青团华容县委的支持下,湖南生物机电职院的21名大学生志愿者7月赴梅田湖开展了以“服务三农,关爱你的假期”为主题的关爱留守儿童实践活动。21名志愿者同时协助开展调研的基础数据收集工作。
二、调查内容与分析
1 调查对象。笔者和志愿者对梅田湖中学,中心小学、永集小学3所学校进行了调查。其中接收调查的留守儿童年龄主要集中在6-13岁,主要对其学习、生活、心理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三所学校共有学生1440名,其中留守儿童964人,占总人数的67%。
2 调查方法。此次调研采取发放调查问卷、座谈了解、个别走访等多种形式。
3 调查结果。参照共青团湖南省委2007年针对留守儿童做的状况调查分析以及本次志愿者关爱活动的现实影响,笔者根据相关因素调查取得调查数据表(见表1)。
从表1的调查内容和结果我们发现留守儿童现在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 情感缺失,身心健康状况堪忧。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其中又有49%的留守儿童是和祖辈生活在一起,而这样类似的监护人都还在整日忙于生计,无暇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所以留守儿童最大的问题就是情感孤寂问题。对于尚处在中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依恋性情感还是他们基本的需要之一。以上统计数据可以说明这个问题。造成留守儿童情感孤寂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因其父母长年外出。长时间缺乏亲子之间的直接互动,我们这次调查发现外出时间达3年以上的高达63%,且在其中很少回家。因为他们在外挣钱本来就不多,为了节约探亲的往返路费,加之节假日又有双倍的工资,所以有些父母甚至放弃了逢年过节回家团聚的机会。加上平时工作忙,也就是匆匆的几句电话询问和问候。而且经常电话联系的也不到整体的50%。电话联系中对儿童的关注点也有明显的问题,45%的家长在电话中问询的主要是学习。排在第二和第三的是安全和生活。很少有家长关心孩子是否开心,有无委屈,基本不关注孩子的思想状况。所以调查中,有51%的人有了委屈向同学和好友诉说,孩子们有了委屈也不愿和父母倾诉。正是由于家庭教育的主体缺位,而绝大多数代理监管人(包括隔代监护和寄养监护)又无力、不肯、不愿或不便对孩子履行到位的家庭监护和管教责任,致使许多“留守儿童”成了无拘无束的“野马”,并由此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如撒谎、组织纪性差、迟到、早退、旷课,卫生习惯差、生活习惯差、不懂文明礼仪、爱说脏话、抽烟、喝酒等等。其中更为严重的是在许多“留守儿童”身上沾染了许多社会不良习气,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2 学习消极怠慢,义务教育流失率高。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部分农民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大,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所以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两极分化较为严重。少部分留守儿童能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习态度端正,学习习惯良好,遇到困难能虚心向老师和同伴求助,学习成绩优良。但多数留守儿童学习不刻苦,上进心不强,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较差,成绩欠佳,出现了厌学、逃学、辍学等现象。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有48%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隔代监护,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老人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其次是性格缺陷,当留守儿童学习方面出现困难时,向家人求助的比例最低,这说明由于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与城市相比,监护人对孩子学习上的辅导相对少了很多。
3 缺乏有效监管,安全状况凸显。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的存在。首先是由于缺少父母和其他群体的足够监护,留守儿童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流连于网吧等社会场所,此时留守儿童的弱势地位完全暴露,成为不少犯罪分子瞄准的对象。这些问题常常表现为:被威胁、被抢劫、被侮辱、被殴打、被勒索、被拐卖、被欺诈。此外。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还表现为对突发性灾难的应变自救能力差。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通常都需要父母来救助。但父母不在身边,其他人又代替不了父母的角色。
三、建议与对策
1 将家庭教育摆在首位。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尽可能多和孩子在一起,比如条件允许可以在假期将孩子接至父母工作地,既可以增进孩子与父母的亲情还可以让孩子体验到父母工作的不易。在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过程中,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要单方面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孩子的思想状况和素质的
培养。针对农村留守儿童中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情况严重的问题,可以通过兴办农村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念,亲子沟通方式,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谐发展。家长学校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开办临时监护人培训班来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2 加强学校教育管理。教育是引导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办法。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在学校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并使外出务工家长可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了解子女学习情况。广泛开展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加强家长与儿童之间、儿童与儿童之间的交流互动,引导儿童互助互爱,让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来自集体的温暖。推行寄宿制管理,对部分不能得到有效监护的留守儿童可动员家长将其转入学校寄宿,由专门教师负责其饮食起居生活。
3 提升社会关爱效果。社会力量参与,要形成政府主导、各方参与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社会氛围;某些媒体等一放大后似乎“留守儿童”变成了“贫困儿童”或“问题儿童”的代名词。谈及留守儿童就等于是贫困交加、亲情冷漠、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的异常,甚至说少年犯罪。如此一来留守儿童变成了一顶不干不净的帽子,一张刺眼的标签。留守儿童克服困难努力求学,自立自强,甚至提前尽孝道照顾爷爷奶奶等等优良品质都被掩盖和忽略了。留守儿童这样一个特殊群体需要关注,但是笔者注意到。各个社会团体在开展留守儿童的帮扶过程中都特别钟爱影像资料,尤其喜欢拉上孩子们一起,也不管他们是否愿意“茄子”。其实镜头里有些孩子的眼中弥漫的抵御,甚至不满。更有甚者,不取得任何意见的基础上直接在孩子的家里拍摄,似乎要挖掘出特别的不一样的隐私。关注点似乎脱离了孩子们的心理状态,脱离了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关注演变成了猎奇“秀”。大多的社会和民间帮助组织都会在关注留守儿童的过程中开展捐助的活动。捐款、捐学习用品、捐衣物等等。但是大多数的捐助行动都是以捐助者的意志为主导,缺乏对受捐助者实际情况的了解,往往是一捐了之。为什么捐?怎么捐?捐什么?捐多少?对这一系列的问题缺乏思考和认识。诚然,留守儿童之所以成为留守状态是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不佳,父母在城市打工,无法陪伴身边,但是捐助不是陪伴的必须,特别是无的放矢的捐助可能带来相应的负效应。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需要与诉求。无论是“被”贴标签、“被”关注还是“被”捐助都是缺乏对受帮助儿童了解和尊重的体现,我们的关怀应该是站在让留守儿童们强大内心的自我,点燃理想的希望,理解父母的艰辛不易目标之上。我们不是的旅行中的好奇看官,不是简单的关注,不是粗暴的给予,我们更不是要替代他们父母不在身边的缺失。我们需要做的是创造弥补他们缺失的情感通道,使得这个特殊群体有他们“特殊”的不缺失的成长过程。
综上所述,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相当长时期内都会存在的现象。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以及政府等各个方面的关注与协调合作并与时俱进地调整和改善关爱他们的方式方法。留守儿童需要关怀,更需要逐一面对,更需要相互的平等、尊重。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
[2]吴宜焕.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J].中共乐山市市委党校学报,2008,(2).
[3]田广杰,王钰鑫.关注留守儿童构建和谐社会[J].决策探索,2008,(6).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