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钱学森》听课反思
今天自己也上了《钱学森》这篇课文。感觉自己也走进了单纯感悟人物形象的圈圈。其它方面的内容都扔掉了。课上得很单薄!
我在想一节课既要感受人物形象,又要让学生在其他方面有所得,真的不容易。因为时间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那么像这篇课文,能否人物形象不去感受,只根据课文特点进行其他方面的训练呢?恐怕不行。特别是对我们班的孩子来讲,他们基础比较差,扔掉了最基本的感悟,那将是一个比较大地损失。那么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如何让自己的课厚重起来呢?
我在想能否在课上把感悟人物形象和渗透本文的写作特色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果要结合,那如何结合呢?时间是不是允许?
想来想去,如果要实现读写结合,那也只能是在本文写作的某一个点上和感受课文内容结合。不可能把本文的写作特色全给学生。那么哪个点才利于读写结合呢?想来想去,觉得本文抓住人物的语言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可以和感受人物形象结合起来。即首先抓住人物的语言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品质,然后引导学生感受抓住人物语言描写的写作特色。
篇二:《钱学森》教学反思
《钱学森》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十册中的一篇课文。本课生动地记叙了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祖国,以及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及发射作出了卓越贡献,赞扬了他时刻不忘祖国的高尚情怀。
《小学语文教师》2022年第6期朱华贤老师在他的文章中说到:课堂教学应该有亮点,应该有看头,但也可以而且应该有平常而实在的教学环节,有枯燥而真实的过程。课堂教学毕竟不是艺术表演,毕竟不只是为了展示教师的风采,毕竟是为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的着重点是:学生学到了什么?他们是怎么学的。我很认同他说的话。
我把课堂定位在实实在在。由于文章并不是很长,所以我打算用一课时把课文结束掉,只叫学生利用晨读的时间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导入、检查朗读以及课件的制作都尽量做到简洁有效。
一、由兴趣点导入
因为是在自己班上课,所以课堂从初始的“认知”开始,出示了“炸药之父”“杂交水稻之父”的相关知识,给今天的伟大人物做了一个铺垫——“导弹之父”钱学森。接着,用一段饱含深情的语言开始了课文的学习:“一个没有伟大人物的民族是可悲的,一个有了伟大人物而不去景仰的民族更是可悲的。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值得大家景仰的伟大人物——钱学森”。一番掷地有声的导语将大家的目光聚焦在课题上,也为整堂课的情感埋下了一个伏笔。
二、简洁朴素的环节
《钱学森》这篇课文,原打算从出示第一小节:1955年10月1日清晨,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而是火箭的舱壁啊!开始教学。因为这一段话写得很美,运用了很多的成语,而且这样的开头又十分地吸引人,觉得应该让学生好好地体会体会。然后再引入第二小节对钱学森的介绍,学习钱学森说的话“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能为人民多做点事。”接着用一句过渡语带到3、4小节。最后,品味美国海军将领的话,理解归国不易……
后来,仔细琢磨,第一小节并不是文章的重点,不应该花那么多的时间去讲授,一些知识点可以巧妙地穿插在课后的填空练习中。文章中很多内容学生读了也就都懂了,不用一一去点一点。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1、结合课前预习情况,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结合课后练习填空。
2,默读体会。因为在后面的教学中重点是抓住钱学森说的两次话来教学的,其他地方照顾得就比较少,所以我想设计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有再一次熟悉课文的机会,同时把课文中一些非重点也一带而过。
学习钱学森的两句话。
《钱学森》一文是一首净化学生灵魂的赞美诗,是一曲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的交响乐!在上这篇课文时,我主要是引导学生对钱学森所说的两段话的反复朗读,感受他的爱国之心,因此,我抓住:“美国享受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跟在冯卡门身边的前途无量和“钱学森坚决要求回国。”作对比,使学生体会钱学森坚决要求回国意志的坚定。
学生自读自悟,画出最能表现钱学森的语言描写的句字,朗读品味,畅谈感悟。根据学生的交流汇报,相机引导,主要抓住以下几点进行点拨:
交流语句之一:“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 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首先通过交流,让学生从钱学森在美国富裕的生活、优越的条件与他话语的联系中产生困惑。我巧妙地设计了一组关联词的说话训练:选取一组关联词,请结合课文内容,体会钱学森是怎样想的?这一环节是想通过交际情境促进角色转换,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促使学生的情感与钱学森的情感产生共鸣共振。这时,学生再来读这一段话,使学生更加深切地体会到钱学森的殷殷赤子情。
交流语句之二:“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要求学生用心读,反复读,好好感悟。抓住“应当”一词知道钱学森把回国看成是一种责任一种职责。这里有设计了第二个说话训练:如果你也是那些留学生中的一员,你会支持钱学森的决定吗?你认为他回国值不值得?这个问题的创设,不仅是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更能体现出钱学森这一颗拳拳报国之心的强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得到了情感的熏陶。
在教学时,我努力使钱学森的爱国情结与孩子们生活中的爱国情结融为一体;在讨论中使学生了解到钱学森能够放弃优厚的待遇坚决回国的崇高的爱国情结,学生的爱国情结觉醒,爱国热情迸发!
课上完了,听着孩子们一句句因感动而激情的语言,看着孩子们一张张因敬佩而严肃的小脸,我的心也久久不能平静。钱学森离我们的生活很远远,但是现在,孩子们一个个被钱学森强烈的爱国情怀所感动。
篇三:《钱学森》教学反思
钱学森是一个伟大的人物,怎样才能使学生深刻体会他内心强烈的爱国情感,并且深刻感悟他那高大的形象?教学前,我认真研读教材,上网搜索相关资料,再三权衡,最终决定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深入走进文本,实现与文本、人物的深层对话。 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第一:课外资料的补充恰到好处。 例如在引导学生感悟钱学森和外国留学生“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乡情怀时,补充了钱学森写给父母的一封家书以及钱学森的母亲在病床前写下的一首诗,透过饱含深情的文字,促使学生更深入地感悟了钱学森的内心世界。因有了这些资料的合理补充,学生的感悟是多元的,体验是深刻的,感情是自然的,这从他们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可见一斑。恰当补充课外资源,丰富了学生的认识,克服了文本的不足。 第二,紧扣“爱国”这一中心,重点突出。 一篇文章最忌讳的就是支离破碎的分析,教学时,我没有一段一段地教,而是抓住“爱国”这一中心,指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语句感受到钱学森对祖国的魂牵梦绕之情。学生在一遍一遍诵读,一次一次自主表达中,不由自主地接受了语言,走进了文本,更一步步体验文中的情感主线——钱学森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抓住教学难点——理解钱学森的两句话,进行朗读品味,体会钱学森的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第三、朗读指导方法多样。 在指导朗读钱学森的两句话的过程中,我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迁移,用教师的鼓励、引导,让学生掌握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方法和抓关键词语体会句子的方法展开,极好地帮助学生感悟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浑然天成,不留痕迹。 另外,在教学中,我还采用了教师引读、男女生分组读等朗读方法,多种形式的朗读,有利于学生感受钱学森的浓浓爱国情怀,给学生的情感之火再添“干柴”。 第三,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篇四:《钱学森》教学反思
《钱学森》一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19课。本文主要写了钱学森身在美国,心系祖国,最后通过努力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学习本文,既要让学生感受爱国报国的赤子深情,又要让学生们受到爱国主义、人文主义的熏陶。
课文的语言简洁、朴素。通过语言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强烈的爱国情怀,是本篇的重要写作特色;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找出钱学森说的两段话,一起品读感悟。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和抓关键字词来体会钱学森赤诚的爱国精神。
“以人为本”坚持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原则,结合课外资料,利用多媒体适时补充,适当进行课外拓展,架起学生的“书本知识”与“生活知识”之间的桥梁。让学生真正感悟到钱学森时刻不忘祖国的高尚情怀。
在整个教学设计上,我力求做到听说读写训练。注重让学生从学习课文中习得写作的方法。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出现了很多的不足之处。
1、教学内容设计过多,特别是第一部分的复习导入用了将近15分钟,导致没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2、引导学生读文不够。在教学中虽然抓住了课文的重点,即人物的语言来进行教学,但对全篇课文的朗读不够。
3、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能得到充分体现。讲的过多,学生读与练的很少。
4、缺乏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语文教学应该是语言的教学,而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没能很好地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行训练。
5、对学生写的训练不够。由于教学内容过多,原计划在课堂上展开片段练写没能进行。
6、没能进行很好的情景创设。其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穿插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以创设情景,如能做到这一点则可让学生披文入情,与文本同呼吸、共命运。让学生的精神与情感得到洗礼。学生就能真切地理解身在海外的游子思念祖国、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
课后我深刻地反思了整个教学过程,发现了自己身上的很多不足,再今后的 教学中我会虚心地、努力地向其他优秀的教师学习,使自己的教学水平 更上一层楼!
篇五: 《钱学森》教学反思
《钱学森》是一篇记叙人物事迹的文章,课文生动地记叙了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祖国,以及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及发射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赞扬了他时刻不忘祖国的高尚情怀。
课文语言简洁、朴素。通过人物语言,体现人物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是本文的重要写作特色。同时,文中还有多处侧面描写,烘托了人物的特点。文章写作思路较为清晰,作者采取倒叙的写作顺序,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如何用好课文这个例子,根据课文特点相机安排语言文字的基础训练,避免得意而忘言,让工具性与人文性在课堂上和谐统一?根据课文特点,我从领悟人文内涵入手,直接以人物语言为切入点,以朗读训练为抓手,披文入情,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灵犀相通,产生情感共鸣,同时穿插写作方法感悟这一主线,“语言描绘表达人物特点”、“侧面描写烘托人物特点”、“倒叙”等,研究文本的语文形式,学习表情达意的方式、方法,相机进行言语训练,设计了“精读语言,读出拳拳报国之心”、“ 感受对比,读出浓浓爱国之情”、“ 表达阅读感受,深化文本理解”等几个板块。
执教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钱学森那拳拳爱国之心。我紧紧扣住课后的习题“默读课文,画出课文中钱学森说的话,体会这些话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进行教学,主要安排了以下几个方面:
1、联系上下文,说一说钱学森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并体会他说话时的心理活动。这一环节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完成,教师只是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
2、适度拓展,感悟钱学森的爱国情怀。如课文第五节美国海军将领的一段话对理解钱学森的拳拳报国心很重要,但考虑事件从时间、空间距离学生的实际都很远,这样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就会产生一定的障碍。这时我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我宁死也要回国》,补充说明美国当局运用了一切手段,恐吓、阻拦、软禁、坐牢……不让钱学森回国的这段历史。适当的扩展,延伸,突破了教学难点,学生再朗读钱学森对留学生的话,感受更真切,随着一次次地读,心灵也一次次受到猛烈的撞击提升了对钱学森的情感认识。
3、国内外生活,工作条件的对比,留学生的劝和他坚决的回,美国当局的威逼利诱和他想尽一切办法的回,理解钱学森回国的执着。
4、让学生展开想象,写一写:当钱学森双脚踏上祖国土地的那一刻,他会说些什么,做写什么呢?在写后交流时,学生们各抒己见,在朗读时,是那么地有感情,真可谓是声情并茂。看到学生那么的动情,我知道学生们真正地走进了文本,与主人公的爱国之情产生了共鸣,达到了学习这篇文章的目的。
然而,课堂上总是留有遗憾。本节课对于“优等生”与“学困生”之间的学习机会还不是很均等。个别“学困生”在思考、发言等方面能力有所欠缺,需要老师多点耐心,多点指导。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