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夜晚的实验》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通过多次夜晚的实验,终于揭开了蝙蝠飞行秘密的经过。
这节课的重点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理解课文内容,提炼出斯帕拉捷这个科学家身上表现出来的可贵精神,
也就是理解他实验成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谈谈受到的启发,获得人生的智慧。二是读写结合,让学生感悟作者写实验的方法。
教学时,我将侧重点落在了第二版块上,在教学四次实验过程时,不仅启发学生在写实验过程时要注意“有详有略,突出重点”,
还要让学生明确第一次实验是怎样写具体的(写了实验的时间、地点、人物、结果、做法、前后想法,重点写清了想法)。从而,将“读写结合”落实得更为扎实到位
篇二:《夜晚的实验》教学反思
仔细揣摩斯帕拉捷实验的过程,我发现了很多以前没有读到的东西。首先是在内容的理解、主题的把握上,
斯帕拉捷的实验不但让我们看到了他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大胆实验、不怕失败、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等可贵的精神,
而且给人的启示也是多方面的。比如:“失败是成功之母”,“好奇心是科学探究的可贵品质”“科学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
只有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不怕失败、锲而不舍、大胆实验的人,才能攀登科学的顶峰。”仅此而已还是不够的,
我想,我们还应该让学生明白“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一切科学研究都应该造福于人类”。
其次是在表达方法的领悟上。四次实验过程不仅启发我们在写比较复杂的实验时要注意“有详有略,突出重点”,
还要学习第一次实验是怎样写具体的(写了实验的时间、地点、人物、结果、做法、前后想法,重点写清了想法)。
不仅如此,我还发现,写第一次实验时,文中是从结果写到做法最后写思考过程。这种倒叙的写法与通常写法相比(从想法写到做法最后写结果),
又有什么优点呢?这些都应该让学生有所领悟,才能启发一部分学生学习文章的构思。
篇三:《夜晚的实验》教学反思
3月17日下午,施老师执教《夜晚的实验》,学校请来了几位语文教学的专家来听课。课后,教研室匡教研对这节课进行了点评,提出了几点指导意见。其中,我对匡教研提出的“语文课要体现学生的真学”这一点指导建议印象尤为深刻。
课堂教学片段一:
师:同学们,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在夜晚做实验?
生:谁在做实验?
生:做的什么实验?怎样做实验的?
生:实验的结果怎样?
师:这些问题,你们能自己读书解决吗?
学生读书,然后交流自己已经解决的问题。
……
针对这样的环节,匡教研提出:像这样的学生的质疑比较浅显,没有深度。有的问题学生已知答案,根本不需质疑。因为老师安排了质疑,所以学生只能这样问不成问题的问题。这样的学习则是假学习,学生处于被动。怎样才能使学生真学习呢?教师课的开始可以这样安排:同学们课前预习课文有哪些收获,请交流交流。这时候学生就会交流一些已经学会的内容,同时提出自己的真问题。这种情况下,因学施教,也体现真教。
另外这节课中,我们一直在思考,这样的一篇文章怎么上出语文味呢?其实,在安排学生讲述斯帕拉捷做试验的过程时,教师应该适时地点拨指导,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更趋完整生动。在讲述的过程中,学生要能够将科学家做实验过程中的疑问、分析、思考的过程说出来。另外,课堂上创设情景,让学生转化角色变成斯帕拉捷到各地演讲。这一环节可以将学生单一的演讲变成生生之间的互动。而且演讲的方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先对话,再演讲;还可以在演讲的过程中与演讲对象对话。这样学生就可以将文本语言真正内化。这样语言训练的目标就多元化了。
篇四: 《夜晚的实验》教学反思
今天,由我执教组内的小教研。这次小教研给我最大的启示是,语文老师一定要认真细读文本,这是上好课的基础。虽然昨天上午我们组内研究了这节课的教学方案,但是真正想象自己上课的情景,我觉得有的环节还是很模糊。我想,这是因为我还没有真正读透文本,没有走进课文。昨天晚上,我花了2个小时认认真真地读了这篇课文。仔细揣摩斯帕拉捷实验的过程,我发现了很多以前没有读到的东西。首先是在内容的理解、主题的把握上,斯帕拉捷的实验不但让我们看到了他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大胆实验、不怕失败、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等可贵的精神,而且给人的启示也是多方面的。比如:“失败是成功之母”,“好奇心是科学探究的可贵品质”“科学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有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不怕失败、锲而不舍、大胆实验的人,才能攀登科学的顶峰。”仅此而已还是不够的,我想,我们还应该让学生明白“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一切科学研究都应该造福于人类”。其次是在表达方法的领悟上。四次实验过程不仅启发我们在写比较复杂的实验时要注意“有详有略,突出重点”,还要学习第一次实验是怎样写具体的(写了实验的时间、地点、人物、结果、做法、前后想法,重点写清了想法)。不仅如此,我还发现,写第一次实验时,文中是从结果写到做法最后写思考过程。这种倒叙的写法与通常写法相比(从想法写到做法最后写结果),又有什么优点呢?这些都应该让学生有所领悟,才能启发一部分学生学习文章的构思。由于我课前比较认真地解读了文本,有了自己的一些理解和思考,教学的思路就渐渐明晰起来。课堂上才有了上课的底气。
我的第二点启示是: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要准确把握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这节课的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理解课文内容,提炼出斯帕拉捷这个科学家身上表现出来的可贵精神,也就是理解他实验成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谈谈受到的启发,获得人生的智慧。(这是课后习题3,可见课后的习题有时就提示了教学的重要目标。)二是读写结合,让学生感悟作者写实验的方法:有详有略,突出重点;倒叙手法,设疑激趣。因为高年级阅读教学应当重视篇章的训练,要让理解内容和学习表达两条线并进,这才能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抓住了读和写两个重点,其他的知识和技能(如体会引号的用法、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默读、朗读等)、过程与方法(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从文中得到启示)等方面的目标也就在教学过程中一一落实了。
我的第三点启示是:确定了恰当的教学目标后,还要精心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来实现这些预设的目标。我想,课堂教学应当以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为主,辅以教师的讲授和点拨。学习四次实验,我设计了表格,让学生自主学习,填写每一次实验的目的、做法、结果、结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发现写法上“有详有略”的特点。这些阅读体验是比较浅层的,所以我接下来将第一次实验以“顺叙”的方式改编,通过比较“顺叙”和书本“倒叙”的表达方法,让学生进一步发现教材中写法的妙处。课后老师们评议认为,这是这堂课上最大的亮点,将“读写结合”落实到位了。我想,如果接下来的习作课就让同学们做一个“鸡蛋撞地球”的实验,再学习课文的写法将实验过程写下来,不就水到渠成了吗?
当然,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节课上,虽然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平时高涨了,但是课堂上他们的“活力”还是不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还有待加强。追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一是教学内容过分饱满。由于文本解读比较细致,所以对实验过程的教学花时较多,学习课文第三段就很匆忙了。这样看来,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就相对嫌少了。我完全可以在第一课时初读第二段课文,完成那张表格的填写。或者我可以将课文第三段学完。这样,学生就有充足的时间去自己尝试画画“蝙蝠夜晚飞行”的原理图,也会有较充裕的空间交流“超声波”的应用,并补充阅读“仿生学”方面的文章了。二是教师要充分估计学生的阅读能力,扶放要有度。学生能一步完成的就不要步步搀扶,唯恐“摔跤”。比如,在填写表格后,可以让学习能力欠佳的学生复述其中的一次实验,而有能力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完整地复述四次实验的过程。这样做也体现了训练的分层,关注了学生的个别差异。再如,第一次实验中写斯帕拉捷感受的句子,完全可以让学生找一找再出示,而我似乎有点不信任学生,一下子就挂了出来,指导学生朗读了。当然,这跟教学内容过分饱满,教学时间比较紧张也有很大的关系。
篇五:《夜晚的实验》教学反思
《夜晚的实验》是一篇科普小品文,讲述了科学家斯帕拉捷从蝙蝠飞行的启示中发现了超声波,并进而造福人类的故事。教学这类文章,我有些犯怵。第一遍读这篇文章,真不知从何下手。怎样让学生从阅读文本中学习科学家留心观察、勤于思考、潜心研究的精神,又能适当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
教材确实是要潜下心去读的,当我一遍又一遍地寻找文本的切入点时,目光停留在课文的几个问句上。全篇的五个问句,三个与斯帕拉捷的心理活动有关,是斯帕拉捷好奇、奇怪、猜想时出现的问题。一句是设问句,解释斯帕拉捷把蝙蝠眼睛蒙上的理由。还有一句是斯帕拉捷实验成功后引起的人们进一步的思考。这几句问句,与全文中心有着极大的关系,而且本课语文知识点——引号的用法中的两个句子也都可涵盖在内。“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我的教学思路围绕着这五问形成了。
一、三问引入
可通过这样的导言引入:课文中有哪些词和句是描写斯帕拉捷的心理活动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去读一读,用笔把这些词句画出来。这些词句对帮助学生理解科学家善于思考,对常见现象敏感,好奇心强这些品质有极大的帮助。怎样理解呢?一个字:读。让学生练读这三个问句,在朗读中体会,读出好奇、读出奇怪、读出猜想,也就能顺理成章地理解。然后再由第一个问题入手,让学生去探究学习,探究斯帕拉捷做了几次实验,怎样做的,结果如何?
二、设问练述
课后练习要求全文复述。对于本篇文章来说,实验的过程是复述的重点;而第一次实验更是重中之重,因此,把指导复述的方法放在第一次实验上,可以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在学生完成探究后,让学生再细读课文第二大段,看看哪一次实验是浓墨重彩描写的,自然是“蒙上眼睛”这一次。引出设问:为什么要把蝙蝠的眼睛蒙上呢?课文作出了详尽的回答,这样有问有答的句子就叫设问句。让学生用上设问句把蒙上眼睛的原因、经过、结果练习复述。
在指导学生复述的过程中,让学生得知,用上设问句的时候,就可以先说经过,结果,最后再说原因。这样,学生不仅练习了变序复述,而且在练习中又掌握了新的写作方法。
三、再问探意
斯帕拉捷的实验获得了成功,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进一步的思考: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黑夜,“听”到没有声音的物体呢?抓住这一问,可对本句的引号用法作一探究,又可对超声波以及超声波带来的意义作深入的探究。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