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
课上完之后,反思了一下,觉得存在以下问题:
在讲这节课之前,首先让学生做了课前准备,回去搜有关托尔斯泰的资料,作品、背景、生平经历、思想历程等等,为课上小组讨论做好准备。但这篇课文,篇幅较长,若没有读个三遍以上是读不进去的,我没有让学生提前预习,本想看看自己的预设教学情景和学生这种临场回答之间还存在哪些问题,但不预习对这节课来说,就如盖房子没打好地基似的,前面一大块是讲一个人物的写作手法:侧面描写、对比、修辞。本文的修辞最多的是比喻,然后找出比喻的句子,细细琢磨体会在加一个小练习,抓住人物的显著特征来刻画,用上这些写作手法。但我却怕后面时间不够,没敢多耽误时间,找出几个比喻句子之后,就立马进行下一环节。所以在找写作手法时,问的问题不明确,学生没有充分去找并去体会,所以给人的感觉是不知道这节课的目标是什么,这一大的环节没有处理好,比较失败。对学生的临场回答,我没有给予恰当准确的评价,尤其在学生说托尔斯泰以前是如何的风流,在最后却因为读书变得好了,我只是从作家本身评价,他通过读书最后变好,是一个丑也可以转换成美的过程,却忽略了从中学生的审美观来看美丑,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以此来把这节课给提升出去,一个亮点没有把握好,最大的一个遗憾,很多听课的老师都为我着急,可我就是没有说到点子上去,今后一定多加强这一方面。
结尾的一个是布置作业环节,激动的我(可能太紧张的缘故),大脑竟然一片空白,事先准备好的作业题目:我看托尔斯泰之“丑”,我谈托尔斯泰之美,从中学生的审美观看托尔斯泰,让学生从这节课学到的东西会去做个练笔,谈谈体会,我却一个也想不起来了,仿佛在等着下课一般,从这里我总结一点,承受能力不强,心里素质有待提高。
篇二: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
一、彩图导入,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列夫托尔斯泰》一课看不了一半就不喜欢读下去了,因为全文篇幅很长且只围绕托尔斯泰的面部来描写。因此在导入时我运用课本前面的彩页中的图片。图片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一张照片,毛发丛生,但也显出几分慈祥可敬。我提出问题:“这张脸特点十分突出,如果让你来进行外貌描写,你会从哪些方面入手来写?”学生一边想一边翻开书,开始阅读,验证自己的想法,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分析结构,明确问题“全文从哪些方面刻画托翁肖像的”后,再逐段分析肖像特征和怎么写,然后明确1-5段描写外貌特征,6-9段描写眼光犀利,条理清晰,学生易接受。
三、教参上要求两课时教授本课,因为我觉得课文很难,就没有深入研读文本,集中在了一课时,研读“平庸乃至丑陋的外表”时,结合了比喻夸张的修辞;研读“眼睛的精美绝伦”时,结合课后习题二。这样安排学生理解肤浅,只知道了一些表面上的知识。如果考试出题范围细化,本课将是很大隐患。
四、在本课学习时,我联系到了罗曼罗兰的《名人传》,但自己没有专门强调本课的作者茨威格,导致一部分学生认为《列夫托尔斯泰》的作者就是罗曼罗兰。虽然我在其后也多次重新补充,但月考中依然还有学生出错。人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教师要在课堂40分钟内尽可能的把准确的要点传达给学生,切记不加区分的联系,尤其是一些易混淆的知识点。
篇三:《列夫托尔斯泰》课后反思
今天教学了《列夫·托尔斯泰》,节选自茨威格的传记作品《三作家》。课前布置了预习,也要求同学们课后看《名人传》,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经历。
课堂上,我首先检查预习情况,指名上台板演生字新词的注音解释,我到学生行间检查其它同学的预习情况。我感觉有的同学在躲避我的眼神,有的同学我一到他的前面,就赶忙把书合上。我知道他们一定是没有预习好,不好意思让我检查。然后我要同学们从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手法描写托尔斯泰的眉毛、须发、皮肤、鼻子的句子,并仔细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对这么简单的题,同学们还是耷拉着头,不回答。教室里的气氛一点也不活跃。我真想臭骂他们一顿,但我觉得没用。于是我让同学们课上进行预习,要求每位同学大声读课文,划记课文对托尔斯泰眉毛、须发、皮肤、鼻子和眼睛进行描写的语句。同学们学得很认真。读完后,我提问,这下有几位同学举手了,他们也答得很准确。
后来,我让同学们讨论课后作业第四题,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讨论托尔斯泰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这下大多同学又傻眼了,他们还没有进行课外阅读,他们没有自己独立的观点和看法。我也没有批评他们,我只说我们把这道题留作课后作业吧,你们可以在看完《名人传》之后把自己的看法写在随笔本上吧。同学们欣然接受了。
今天在课堂上,我两次改变教学步骤,在没有运用粗暴的教学方式的情况下,完成了教学任务,我庆幸我的修养高了一点。不过,对这一届的学生,我也感到有些担忧,他们学习习惯太差劲了,他们很少进行预习,老师布置了他们也不会认真做。我们做老师的,真该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方面下一番功夫,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让学生能够自觉自主的学习。
篇四:《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如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人物的外貌描写
《列夫·托尔斯泰》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人物传记。它不同于其他的人物传记,写他的生平、主要事迹等,这篇文章主要是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并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夸张,不仅展示了他独特的外貌特征,而且通过对他犀利的眼光的描写揭示了他深邃的精神世界,也表现了作者对他的崇敬、赞美之情。根据单元的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学会描写人物的外貌描写,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我本着这一要求,这堂课作了如下设计:
我的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出示托尔斯泰的照片,让同学们口头上描述一下托尔斯泰的外貌,让同学们对他有个大致的印象。然后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自己描述的外貌跟作家茨威格描述托尔斯泰的外貌有什么不同,并要同学们找出文章外貌描写的句子。
如文章一开头:“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这句就勾勒出托尔斯泰的面部轮廓,突出他的总体特征:多毛,浓密的胡须。如眉毛:“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须发:“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皮肤:“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鼻子:“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大家看到这些外貌,可看出托尔斯泰外貌很丑陋,跟我们想像当中不一样,不过,文章后部分普通外貌中的眼睛特征,看出托尔斯泰对社会洞察的很深刻,透露出对他的崇敬赞美之情。
同学们找出托尔斯泰外貌后,总结出描写的句子的总体特征:1、抓住人物特征(最突出的个性,最鲜明的特征) 2、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 3、运用了动态的描写 4、运用了反衬的手法。然后请同学们练一练:出示鲁迅的照片,仿课文,描述鲁迅的外貌,让读者能从你的外貌描写中,了解到这个人的精神。猜一猜:结合本课所学的方法,写一段身边同学的人物肖像。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同学们了解了外貌描写是主要对人的容貌、衣着、神情、体态等进行描写,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比如一学生写了一段:“彤彤不到两岁,胖墩墩的,红扑扑的小脸蛋上,有一双水灵灵的眼睛。小辫儿朝天翘着,粉红色的发带在头上一颠一颠的,像两只飞舞的蝴蝶。”这段人物描写,写出了玲玲的漂亮可爱,写的很不错,他抓住了人物的特征,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使人物形象更生动、具体。那么,怎样才能写好人物的外貌呢?我认为学生在描写人物外貌特征时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首先人物的外貌描写要准确。人物的外貌往往受其身份、职业、年龄、教养、生活经历、家庭环境、身体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写作时我们要注意这些特点,准确的刻画。如:《藤野先生》中的“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衣服太模糊”“冬天时一件旧外套”等,勾勒出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
其次人物的外貌描写要精要。集中笔墨描写能够表现人物特点的某一特征,其他的一笔带过,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如《列夫?托尔斯泰》中主要抓住托尔斯泰的眼睛特征来表现托尔斯泰的内心世界。如“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这段文字描写了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重点选取“眼睛”来反映他的内心世界。再如鲁迅写闰土:“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重点选取了“手”来反映闰土生活的艰辛和痛苦。
最后人物的外貌描写要有深度。能使人物形象达到神似的境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描写托尔斯泰的句子:“在这对眼睛看来,没有办不到的事情,除非让它们陷入无所事事的白日梦中,在优雅而快活的梦境里默默无声地享乐。眼皮刚一睁开,这对眼睛就必然毫不含糊,清醒而又无情地追寻起猎物来。它们容不得幻影,要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扯掉,把浅薄的信条撕烂。每件事物都逃不过这一对眼睛,都要露出赤裸裸的真相来。”通过托尔斯泰眼睛的描写,看出了他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阔和深细以及批判的深度和广度。再如学生描写鲁迅的一段外貌:“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仿佛处处在告白他对现实社会的不调和。”写出了鲁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写出了他倔强的性格特征,揭示了他的内心世界,看到这段文字,就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同学们按照以上方法来描写人物,更能展现人物的神韵。以下是学生描写一位劳动繁重、生活艰辛的老农形象的段落:“这老汉,头上戴着一顶破草帽,露在帽檐外边的头发已经斑白。肩上搭着一件灰不灰、黄不黄的褂子。整个脊背,又黑又亮,好像涂了一层油。腰上插着旱烟袋,烟荷包耷拉在屁股上,像钟摆似的两边摆动着。裤腿卷过膝盖,小腿肚上青筋暴露。脚上没有穿鞋,脚板上的老茧怕有一指厚。”把这位老农形象活灵活现的凸显在纸上。
篇五:《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
一课大约有3100多字,全文只围绕托尔斯泰的面部进行描写,这样的文章细心的孩子自然能够看下去,但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看不了一半就不喜欢读下去了。怎样才能调动大家自觉阅读的兴趣,并且静下心来,品味文章的写作成功之处呢?我想到了以下的方法。
1.运用教材前面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前面的图片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一张照片,看起来虽然还是毛发丛生,但因为全部是银白色的了,“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我首先让学生们好好观察这张照片,让大家做个假想,“请大家大胆的想象一下,这是一张托老先生晚年的照片,如果他年轻30岁,你觉得会有怎样的变化?你看到年轻的托尔斯泰,会有什么感觉?
学生一边看一边想一边就已经笑出来了,大家纷纷表示,这实在不是一张让人舒服的脸。“太难看了!”
2.运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听到他们的评价,就会提出下一个问题:“这张脸也算是个性十足了,特点十分突出,如果让你来进行外貌描写,你觉得你能写多少字?你会从哪些方面入手来写?”学生有的说自己能写200字,有的说还能多些;有的说要写他的大胡子,有的说可以写写他的眼睛和胡子。这时候我会说,“有一个人比你们写的都多些,他写了三千多字,你们想不想看看他是怎样写的比你们好的?”
这个问题一旦问出后,一般情况下,学生都会迫不及待的翻开书,不用老师再多说什么,就要主动阅读了,这时候,老师不要提问题,因为这一篇文章读一遍是远远不够分析课文的标准的,等学生读好一篇课文后再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读第二遍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文章才会上起来轻松,上下来成功呢!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