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读书笔记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作品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堪称中国近、当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这是一部读来如嚼橄榄、回味无穷的奇书,钱钟书先生用一种超然调侃的语调述说着人生,在小说妙趣横生、巧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饱经风霜者低徊轻叹的无奈、令少不更事者怅然若失的悲哀。
“围城”取自书中人物苏文纨的一句话,“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婚姻也罢、事业也罢,整个生活都似在一个围城之中”。主人公方鸿渐一直身处几重“围城”之中,不得脱身。他胸怀抱负却才疏学浅,带些玩世不恭却常循规蹈矩,有些投机钻营却又良心未泯。自身的矛盾冲突构成了他的第一重围城。
他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想出人头地,怎奈在国外混混度日,没有得到真才实学。他买假文凭是希望自己能够使父亲感觉光耀门楣;买了文凭,又觉得有损道德。殊不知,在那个充斥病态的年代,社会上只有两种人能够混得好。一种是真正有本事的人,他们有独特的才能、高尚的情操,因为近乎模范的举止,才赢得别人的尊重。而另—种人则是完全相反的。他们用旁门左道,说谎时,能够令自己都相信。他们深有城府,其行为举止有时可谓没有良心。方鸿渐不属于这两种人,他只是平凡的多数人里面的一员。他自己做小人,又不得不处处提防小人,知道世道的艰险,却没有好好地去接纳它,尝试去改变,却又无能为力,始终郁郁不得志。
第一重围城也注定了他被包围于另外一重又一重迷城之中。事业是他的另一重围城。方鸿渐希望在社会稍微上层的地方占据一席之地,博士学位虽然是买来的,却想沾沾它的光,但每次的尝试都不尽人意。开始去周经理的银行,是没找到更好的工作,暂借地方容身。而后任教三闾大学,那里充满尔虞我诈、明争暗斗,时刻让人感到压抑,方鸿渐也受到了不少的倾轧,本性善良却怯懦的他不堪忍受,最后选择了离开。后来在报馆资料室上班,也不过是为安身立命、养家糊口罢了。
方鸿渐亦深陷情感与婚姻的围城而不能自拔。对于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甚至同船的过客鲍小姐,方鸿渐无不一次次地陷入被动。他难以抵挡鲍小姐的不断诱惑,未能躲开苏文纨的频频示好,爱唐晓芙却终而放弃,后来又一步步陷入工于心计的孙柔嘉的婚姻陷井之中,最终与其闹得不欢而散,自食婚姻苦果。在这些情感中他或虚情假意,或优柔寡断,或不敢多言,或言不由衷,总是把事情搞得有始无终,一塌糊涂。
从小说开始,主人公做的事几乎没有一件是成功的。从假文凭、点金银行、三闾大学,到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他所面对的事情都以失败告终。他被无情的包裹在一层又一层围城之中,觉得无所适从,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只无情的大手掌控着,他只能牢牢地屈服于这只手,逆来顺受地承受朋友的施舍,不知不觉地踏入爱情的陷阱,无可奈何地迈进事业的低谷。他失去了对未来的希望,最终也不知自己应该走向何方。“没有梦,也没有感觉,人生最原始的睡,同时也是死的样品。”方鸿渐平庸、软弱、被动而无能,人生中大都是徒劳的思想斗争和无奈的选择,最终摆脱不了悲凉的结局。
《围城》里,作者主要描述的是现代中国某段社会时期、某一部分人物。这段时期有其特殊性,这部分人也有其特殊性。书中的时间从1937年主人公回国开始,正是中国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年代。而此时中国的知识分子过于推崇西方文学和美学,如钱钟书所言,中国的正统因此而受到侵蚀,儒家道德体系分崩离析,本来已经面临困境的中国文化更是雪上加霜。这样的时代下的这样一批人物难免会出现一种异化人性的状态。方鸿渐是其中的代表,而其他人,像苏文纨、汪处厚、陆子潇、李梅亭等等也都有自己的围城,他们的围城与时代有关,与社会环境有关。
然而,围城不专属于那个时代,那部分人物。那是一种人性的欲望造成的困境,任何年代的任何人都难以逃脱。小说中描写的都是谈话、吃饭、交友、恋爱、工作、家庭等等生活中种种细节和极其普通的琐事,都是“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的人类所不可避免的,不过借那个时代的那些人表现出来,而他们通过生活场景所表现出来的也正是最普遍的人性。
钱钟书先生用诙谐犀利的语言、洞烛幽微的手法批判顽固不化的思想、崇洋媚外的行为,调侃老人的迂腐、留学生的傲气,揭露无谓的婆媳之争、妯娌之争、情敌之争、同事之争,抨击人生病态,笑骂人性弱点,看似漫不经心,实则一针见血,让我们这些读者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看书里城中之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让我们通过他们的经历去洞悉自己的围城,参详其中的奥秘。围城是人性的围城,既生而为人,皆不可逾越,然而围城不是人生的围城,即使囿于其中生活也照样可以精彩,如果我们用积极、豁达的心境去经营。
第二篇:围城读书笔记
《围城》是钱钟书唯一的一部长篇作品,该作品凝聚了他对社会腐败、学术堕落的感叹,堪称一部现代版的《儒林外史》。
钱钟书在文中塑造了方鸿渐、赵辛楣、苏文纨、孙柔嘉、李梅亭等鲜活的人物形象。我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故事的主人公――方鸿渐,对于他,我更深的感触应该说是同情。钱钟书对方鸿渐的描写可谓是出神入化,但最终却为他选择了一个悲惨的命运。方鸿渐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走入了围城般的社会。在城中,他感受到了社会的不如意,但想要出去时,却发现城门已经关闭了。抱着无奈的心情,他一头钻进了婚姻、事业和家庭的圈子里。在婚姻的围城里,他爱上了博学多才的苏文纨,但对方的漠然却注定这是一场失败的单恋。颇有心计的孙柔嘉利用他的同情心,成就了他那并不美满的婚姻。在事业的围城里,方鸿渐同样也不如意,他经历两次转系后大学勉强毕业。在岳父的资助下,他踏上留学之路,却因无心学业而与一纸博士文凭失之交臂。为了搪塞岳父及家人,只好买了一张假文凭交差。生活所迫,回国后的方鸿渐和赵辛楣等人一同踏上了前往三闾大学的求职之路,学校虽地处偏远,但绝非一方净土。清高孤傲、无所作为的方鸿渐终于在十几个知识分子间的勾心斗角中败下阵来。
的确,面对生活,有的人因为曾有过失败,便不敢主动去接触;有的人因为平凡,便以为无能而不想去接触;有的人则因为已经取得过成绩,怕弄不好有损自己的荣誉而不愿去接触。他们总是生活在自己心灵的阴影中,受到心灵的束缚而不愿去尝试,不愿去拼搏,最终也只能在心灵的围城中越困越深。
的确,“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在失败面前,我们不应当气馁;在平凡面前,我们更应当执着;在成功面前,我们更应当拼搏。人生最大的对手莫过于自己,只有走出心灵的围城,才能取得成功!
第三篇:围城读书笔记
《围城》是上个世纪40年代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其作者是学者型作家钱钟书(1910-1998)。《围城》以其高超的讽刺幽默手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关于《围城》的艺术成就,后世的文学评论家认为它堪与茅盾的《子夜》相媲美,将来定与《儒林外史》、《镜花缘》等古典名著同垂不朽。《围城》讲述的是20世纪30年代一群知识分子的故事。小说以从欧洲留学回国的青年方鸿渐为中心,以调侃、幽默和极富讽刺意味的笔触,描绘了一群留学生与大学教授在生活、工作和婚姻恋爱等方面遭遇到的重重矛盾和纠葛,揭示了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的猥琐灵魂和灰色人生,表现了作者对旧中国西式知识分子的无情嘲弄,以及对中国化了的西方文明的精心审视。
《围城》故事的时间跨度只有一年多时间,从结构上来看,基本可以分为三个大部分,即方鸿渐留学归来与恋爱的经历;恋爱失败后从上海赴湖南三闾大学任教半年的经历;不满三闾大学的勾心斗角、黑暗和腐败返回上海,结婚成家在报馆谋职的经历。回国后恋爱的失意、赴三闾大学途中的重重艰险、三闾大学教职员工之间的明争暗斗,成家后家庭成员妯娌之间的摩擦、围城内外的困惑,使他处处受到打击和冷遇,世事的艰辛、世态的冷酷,使方鸿渐感到无处藏身,他只能像关在铁笼里的困兽,虽然不断地拼命挣扎,最终却无法找到出路。
小说中方鸿渐这一西式知识分子的形象十分突出。他出身于封建世家,其父亲是前清举人,他靠着其死去的未婚妻(包办婚姻)的父亲(点金银行的周经理)的资助赴欧洲留学,由于他“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懒散”,四年中换了几所大学,但却一无所获,没有学到任何专长,眼看着回国在即,最后他不得不从一爱尔兰人手中花40美元骗得一张“克莱登大学”(子虚乌有的大学)的博士文凭。还有,由于他受西方生活的影响,生活放荡,在回国的船上,他挡不住诱惑,与轻佻的鲍小姐偷情,干那苟且之事。虽然方鸿渐的性格中有不求上进、游戏人生的一面,但他的性格中也有正值和热情的一面。在应邀的一次演讲中,他鄙薄西洋文明给中国带来的只不过是“鸦片和梅毒”;他拒绝大官僚的千金苏文纨的自作多情的许爱,多次揭穿对方的庸俗、势利和虚伪;在三闾大学任教期间,看不惯那里的黑暗的人事制度和同事之间的勾心斗角;还有,当他从职的华美新闻社被敌伪收买后,他没有顾及自己的生存问题和亲友的反对,毅然离开了报馆。可以说,他是一个具有一定民主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但是他在现实生活中却处处碰壁,处处受到冷遇。方鸿渐的悲剧,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那些比较正值的知识分子在黑暗社会这一“围城”中的悲剧命运。
小说除了着力塑造方鸿渐这一主要人物形象外,还成功地塑造了其他一些知识分子的形象。如满口仁义道德,但却满腹男盗女娼的封建半旧遗老李梅亭;虚伪庸俗的,以在情场上施展手段而得意的大家闺秀苏文纨;俗不可耐的小胖子“大诗人”曹元朗;外形木讷,内心龌龊卑琐的假洋博士韩学愈;道貌岸然却老奸巨滑的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溜须拍马、浅薄猥琐的势利小人顾尔谦等。这些活跃在新“新儒林”里的各色人物,真实地再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知识分子灵魂的空虚和精神上的病态。
从艺术成就来看,高超的讽刺幽默手法、大量的、层出不穷的精妙新奇的比喻,以及丰富深广的知识容量,构成了《围城》独特的艺术风格。首先,为了达到讽刺幽默的效果,作者对主人公所见所闻所感的一切事物无不进行戏说调侃、另类的诠释和无情地批判。戏说调侃的行文风格,使读者感到轻松诙谐和耳目一新。如作者对文凭的戏说“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遮盖起来。”关于结婚和离婚,作者安排“哲学家”褚慎明说住这样的一段话“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关于图书馆,作者调侃道:“一切图书馆本来像死用功人大考试时的头脑,是学问的坟墓。”
其次,为了达到幽默诙谐的效果,作者在情节的安排上往往故意和读者玩“捉迷藏”。情节明明看似朝这个方向发展,但结果却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使人感到出其不意的荒唐和可笑。例如高中时方鸿渐为了解除封建婚约,给父亲写了一封悲秋的信,被父亲回信点到要害处,并骂了个狗血喷头,但最后这门看似无可救药的封建包办婚姻,却因未婚妻的病逝而使他得以解脱;例如方鸿渐被应邀去演讲,提前准备了的讲稿却因衣服穿错而无法派上用场,于是演讲就变成了完全的真情率真表白和一场闹剧;再如为了争夺苏文纨,赵辛楣苦心安排在宴席上让方鸿渐出丑的计划,在差不多要完全成功时,最后却被无情地证实了赵辛楣在情场上的彻底失败;还有,李梅亭托妓女王美玉买车票的事,眼看要成功了,却因侯营长的无赖态度而泡汤。
第三,大量生动精妙的比喻的运用,也为小说的讽刺幽默效果增色不少。例如苏文纨刚出场时,作者对她复杂的心情的描写:“那时苏小姐把自己的爱情看得太名贵了,不肯随便施与。现在呢,宛如做了好衣服,舍不得穿,锁在箱里,过一两年忽然发现这衣服的样子和花色都不时髦了,有些自怅自悔。”如写李梅亭的肖像:“李先生脸上少了那副黑眼睛,两只大白眼睛像剥掉壳的煮熟鸡蛋。”多么令人恶心。还有如“鸿渐饿得睡不熟,身子像没放文件的共事皮包,几乎腹背相贴。”是多么的形象。再如写苏文纨和曹元朗的婚礼场面和二人的窘态:“曹元朗穿了黑呢礼服,忙得满头是汗…我只怕他整个胖身体全化在汗里,象洋蜡烛化成一滩油。苏小姐也紧张难看…新郎新娘脸哭不出笑不出的表情,全不像在干喜事,倒像——不,不像上断头台,是了,是了,像公共场所”谨防扒手“牌子下面那些积犯相惩的表情。”简直惟妙惟肖,其诙谐幽默的效果,真的令人忍俊不禁了!
最后,丰富深广的知识容量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趣味性和思想性,也是《围城》的一大特色。由于作者是一位渊博的学者,因此书中内容涉及到诸如文学、历史、哲学、生物学等许多学科门类,也谈到古典诗词、新诗、书画、中外典故以及许许多多的三教九流的东西。深而广的知识容量,不仅增加了作品的兴味,而且加强了讽刺的效果,开掘了作品题材的意义,使这部小说有着发人深省的思想力量!
第四篇:围城读书笔记
再次读钱钟书的《围城》,已经有了完全不一样的感觉,记得几年前第一次读的时候,纯粹是把它当做爱情小说来读的,于是,只懂得惋惜方鸿渐没有和最美好的唐晓芙在一起,反而落进了最有心计的孙柔嘉的陷阱里,那时以为“围城”指的就是孙柔嘉为了嫁给鸿渐所设下的陷阱。后来,听说围城指的是婚姻,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好奇自己没注意到这个主题,再次捧起这部现实主义小说,才发现,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的主题和象征是多层次的,“围城”指的,不仅仅是婚姻。
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无疑是《围城》的精妙语言,风趣幽默是不足以形容的,还有那种一针见血的辛辣讽刺,真算得上是字字珠玑,总是能先令我捧腹大笑,继而能深刻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手法,文中无论是写景写人还是写物,都运用了大量妙喻,惟妙惟肖。比如一开篇的一段景物描写,“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阳晚霞隐褪后的颜色也带着酡红”,这一句比喻与拟人混用了,整体流畅自然而不带任何矫饰,使人如同身临其境,这种比喻在整书中运用很普遍,例子不胜枚举;还有另一种比喻,不是对具体事物的比喻,而是带有讽刺的比喻,多用来比喻人,比如描写张吉民中国话里夹着无谓的英文字,“他并无中文难以表达的新意,需要借助英文来讲,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妆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一句准确又生动的比喻立即使张吉民虚荣的假洋鬼子的丑恶面孔活生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书中最令人叫绝的就是这种带有讽刺意味的比喻了,使书中描写的意象和人物变得立体而且丰满;又比如描写鸿渐失恋之后的感觉,“他个人的天地忽然从世人公共生活的天地里分出来,宛如与活人幽明隔绝的孤鬼,瞧着阳世的乐事,自己插不进,瞧着阳世的太阳,自己晒不到”,失恋的世界是幽暗孤寂的,这是种抽象的感觉,但经过作者这样一形容,就觉得具体多了,就仿佛看得见摸得着。《围城》一书本来没有明确的线索,都是由一些琐碎的情节和事件构成的,但正因为有了如此精妙的语言才使得这部小说形散而神不散,所以我品读这本书最深刻的就是作者在语言上的运用。
然后我觉得《围城》的人物塑造很成功,每一个人物都性格丰满。其中,主人公方鸿渐总的来说是一个还算得上善良正直但又懦弱没有主见的人,用赵辛楣的话来说,就是“你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我对方鸿渐的看法也是如此,他只是大千世界一个普通的小人物,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好人,但也不像李梅亭韩学愈之流无耻,始终处于中间状态,仿佛天生不是成大事业的人。他刚留学回国时,还算得上有个性的,比较具有文人气质,给我感觉还是比较潇洒,挺有魅力的,但是随着情节发展,不难发现他是一个很懦弱,没有主见的人,他在三闾大学混的很失败,因为他太天真,又不会与人相处,完全没有赵辛楣处理人情世故的那种技巧和大气,只能处处碰壁,最后他的人生就像走进了一个个围城中,逐渐失去了自己个性,无法挣脱世俗的生活,无法逃脱无奈的婚姻,是一个悲剧人物。而在小说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当属唐晓芙和赵辛楣了,唐晓芙是一个“真正的女孩子”,她单纯美好,聪慧而不耍心计,这和工于心计的苏文纨和孙柔嘉是截然相反的;赵辛楣也是一个正面的人物,他豪爽大方,对待朋友真诚热心,善于处世,不得不说他活的很潇洒,无论身在何方都能顺利找到自己发展的位置,在小说中是少有的一个可爱角色。在我眼中,苏文纨和孙柔嘉是两个反面的女人,她们都工于心计,煞费苦心想与方鸿渐在一起,但她们的手段又是各不相同的,都显示出自己的鲜明性格特点,苏文纨对方鸿渐是步步为营以进攻为主的,先是欲擒故纵,然后柔情相劝,但可惜没有成功,最终嫁给了“四喜丸子”曹元朗,她是一个很矛盾的人,孤高自傲但又很虚荣,充满了市井俗气;孙柔嘉对方鸿渐的手段与苏小姐刚好相反,孙小姐是对方鸿渐悄悄撒下情网,等待方鸿渐上钩,令他一步一步走进婚姻的围城的,孙柔嘉也是一个典型的小女人,她把婚姻当作了人生的重要事业,为了方鸿渐她可以放弃自己的事业,但婚后的琐事又令她不得愉快。她成功地得到方鸿渐,但同时她也走进了婚姻的围城,没有得到想要的幸福,从这方面来说,她又是失败的。小说中还成功塑造了另外一大批有血有肉的人物。比如敢爱敢恨的汪太太,善于逢迎没有个性的小胖子大诗人曹元朗,受到中洋教条主义毒害得很深的“哲学家”褚慎明,势利自私好色小气的李梅亭,道貌岸然老奸巨猾伪善的高松年校长,外形木讷内心龌龊的韩学愈,迂腐乐观可爱的方老先生„„真可谓众生百态,令人啼笑皆非,正是这一大批性格鲜明,血肉丰满的人物丰富了整部小说的内容,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说到《围城》的主题,老实说我不是很透彻了解,但起码我切实感觉到,围城绝不仅仅指婚姻,当然,婚姻是一个重要的象征意义,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方鸿渐和孙柔嘉结婚后发生了许多琐事,令这两个典型的知识分子感到了厌烦。另外我还觉得三闾大学对于方鸿渐而言是个围城,因为方鸿渐在去三闾大学之前是把它当做脱身之所的,是为了摆脱失恋的痛苦和在周家的冷遇的,是为了去寻找新生活新希望的,但进去以后才发现一切不尽人意,他想逃离,但对于高松年和李梅亭等人来说,三闾大学却是他们不愿离开的围城,因为这些小人靠自己的手段正好适合在这种地方生存。对于《围城》的主题,我只能理解到这里,查阅了资料后,我才知道,原来围城还有更丰富的象征意义,全书从“围城”这个比喻开始,淋漓尽致的表现了人类的“围城”困境:不断的追求和对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随之而来的不满足和厌烦,两者之间的矛盾和转换,期间交织的希望和失望,欢乐和痛苦,执着和动摇,而正是这一切构成我们的人生。这令我感到疑惑,因为这是一种悲观的看法,是否因为这样我们就对自己所追求的一切产生怀疑?答案是否定的,虽然我们的人生会陷进一个个围城,但作为人这种高等生物,我们不能因此就放弃自己的追求,没有人可以一次就追求到自己的终极目标,这是虚妄的,我们要做的是享受追求的过程,这才是人生。
看了《围城》两次,深深喜欢上了这本书,不仅仅因为引人入胜曲折的故事情节,不仅仅因为对人物入木三分的描写,不仅仅因为深刻让人受到启发的故事主题,还因为折服于钱钟书先生对生活的态度,作为一个博闻强识,知识渊博的大师,钱先生对生活观察入微,不然也刻画不出如此传神的人物,此外他还具备了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的良心,从自己所生活的文化环境出发,对这种环境作出深思,这与《围城》里所描写的那一群伪善的知识分子是截然相反的。因此,我建议大家读一下这本书,感受一下钱先生嬉笑怒骂的幽默,思考一下自己的人生。
第五篇:围城读书笔记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堪称中国近、当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这是一部读来如嚼橄榄回味无穷的奇书。所谓“围城”,如书中人物所说,是脱胎于两句欧洲成语。英国人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法国人的说法是:结婚犹如“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读完此书,个中滋味令人回味无穷。主人公方鸿渐在整个故事情节中叠氮的感情世界,与三个女人的纠葛;关于人生的感慨,对于生活的哲理名言,倒也着实令人敬佩。
关于方鸿渐,有三道围墙,也有关于感情,关于人生的诸多启示真理。
一,方鸿渐的三道围墙
正因为他是知识分子,而且是那种带着玩世的态度处世又有点良心的知识分子,才构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围城"。他希望做个大人物,这样的性格,似乎就决定了他的一生。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面对这些时都能够狠下—条心的。多数的人都像方鸿渐—样,有那么一点的良心,有那么—点的虚荣。他们处处做小人,又不得处处提防小人。他们也知道世道的艰险,可是并没有好好地去接纳它。他们尝试去改变,就好像方鸿渐想知道韩学愈文凭的真伪,以此找回自己的公道一样。熟不知道,人家早就设定了陷阱等他踩进去。
书中主人公方鸿渐在我脑海中所能想象到的就是一个翩翩的诗人,哲学家,在与苏小姐有纠葛的日子里,一次酒席上,苏文纨向大家如是介绍他。而他回国当时也在归国的游轮上与几位归国的华侨有交情,往来。也可看出方鸿渐是有良心道德的,起码也是有这个意愿的。
而第二圈"围"就是给他带来多灾多难的假学位。方鸿渐到底是个知识分子,在买假文凭之前,他应该也问过自己的良心,他为自己起了最好的籍口:"父亲是科举中人,要看报条,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据。"以他自己的口气,就是"说了谎话,还要讲良心。"说谎就说谎嘛,讲了良心这谎话就变得不伦不类了。既然讲良心,就干脆别买学位了。既然都不讲良心了,就干脆把学位发扬光大吧害得自己当个副教授忍气吞声的,两头不着岸。这样的方鸿渐与当今买假文凭,前几年马云假学位事件闹得沸沸扬扬。而现今有很多家长送自己的孩子到国外留学,其中有不少的孩子出国上的是野鸡大学,真才实学没有,只有一纸文凭。方鸿渐的做法对今天的我们,一些不正的社会风气有着同样深刻的警示意义。
第三圈"围城",是他在处理感情问题时候的玩世态度。也许从第—,圈"围城"建立时,就决定了会有第二圈围城,就决定了会有第三圈围城了。在那个到处是"小人物"的时代,做个大人物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耐的。可是他还是希望做个大人物,买文凭时,希望自己能够使家翁感觉光耀门楣;买了文凭,又觉得有损道德,这是他在对在自己学问上的态度。他与鲍小姐如此亲密的往来也着实有些玩世不恭,是他在感情上的态度。
二,关于方鸿渐的感情
“围城”取自书中才女苏文纨的一句话,“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婚姻也罢、事业也罢,整个生活都似在一个围城之中,人永远逃不出这围城所给予的束缚和磨砺。书中方鸿渐与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的感情纠葛,每每因自己的怯懦,不敢多言,言亦不由衷,甚至一步步陷入工于心计的孙柔嘉的婚姻陷井之中,最后自食婚姻苦果。这座感情围城,曾经令方鸿渐向往,之后又无奈于城中的无聊。
整本书中,除了他对唐小姐的追求尚显出些他试图征服命运的思想外,其余的,指示方鸿渐徒劳的思想斗争和软弱的行为罢了。在书中,他表达自己对苏小姐并没有了感情,但却为把事情处理的光滑,还像以前一样,总是往苏家跑,让苏小姐不要看出来,这样的处世态度和人生态度,也着实让我们看不到方鸿渐对待感情真诚专一的一面。但最后唐小姐知道了方鸿渐的过去,她说接受不来这样的人。分手时将互赠的信还给了彼此。
三,关于方鸿渐的人生
这里面充斥着尔虞我诈、明争暗斗,时刻让人感到压抑,令本性善良却怯懦的方鸿渐不堪忍受,但当他离开那里,面对的却是一个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责任,事业的衰败,多层混杂的社会大围城之中,让他更加觉得无所适从,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只无情的大手掌控着。本就无材的方鸿渐也只会牢牢地屈服于这只手,逆来顺受的承受朋友的施舍,义无反顾得踏入爱情陷阱,事业低谷。
或许《围城》的文学价值也正在此。它写出了人们不愿意正视的,真实的社会环境。所以也就有了如此悲凉的结局。
除了方鸿渐,追了苏文纨二十年的赵新楣总也踏不进她的那一座围城,之后却仍逃不出娶妻生子的命运;方家上下逃不出封建传统思想这座围城;两任老丈人也逃不出面子的围城。总而言之,文中所有人都有自己心中的一座围城,大多也仅仅是为了一点私立或者是一个面子。
钱钟书用幽默的语言、深刻的哲理、巧妙的比喻,人性的丑恶、虚荣。如:“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了,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照晚霞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孙太太眼睛红肿,眼眶似乎饱和着眼泪,像夏天早晨花瓣上的露水,手指那么轻轻一碰就会掉下来”、“苏小姐双颊涂的淡胭脂下面忽然晕出红来,像纸上沁的油渍,顷刻布到满脸,腼腆得迷人”。又如:“我们一天要想到不知多少人,亲戚、朋友、仇人,以及不相干的见过面的人。人事太忙了,不许我们全神贯注,无间断地怀念一个人。我们一生对于最亲爱的人的想念,加起来恐怕不到一点钟,此外不过是念头在他身上瞥过,想到而已”、“一个人的缺点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他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标识”。这些语句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时而让人忍俊不禁,时而又想像着作者所描述的情景,给人深深的同感,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
当我读完全文后,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感到意犹未尽,故事戛然而止了。是啊,一切就这样都“结束”了吗?对于主人公的故事,对于整个《围城》,让人去细细地思索、静静地品味、慢慢地鉴赏。全文最后一句话:“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这种时间上的巧合不正是反映了世事的苍凉与变迁吗。
生活本就是一座围城,婚姻与事业、学习与娱乐、发展与落后、成功与失败,都是这座七彩城中的一种颜色,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种元素。当一切人和事因为努力和乐观而变得美好,当城中的色彩都均匀和谐时,那么这座围城就不再是一种可怕的束缚和压力,而是一个幸福的乐园。没有人会试图离开她,即使是自怜自哀的方鸿渐也会喜欢,假恶丑也会被同化为真善美。也许世界永远不会变得如此美好,但允许我心中永远存在这种美好的理想。
第六篇:围城读书笔记
看完《围城》,我深深慨这个社会的现实与残酷。原来方鸿渐是有梦想的,正如我们每一个人一般,年少轻狂的我们,按耐不住热血的沸腾,无法向一切已墨守成规的事物妥协。我们总相信我们的人生只有我们能驾驭。于是方鸿渐乘上开往法国的航班,开向自认为的一片新天地。还记得我十七岁的时候,信心满满,我自认为我能够考个好大学,毕竟我上了县里的重点高中,能力自然非常好,在加上周围邻居的称赞,我更加自以为是,大言不惭地说自己未来会如何如何。那时候总是很单纯,没有意识地去做许多事。没有责任的包袱,不懂世间的复杂,内心整天夸耀自己的伟大,。其实这是每个人都会犯上一回的狂病,但这又何尝不是人生的轰烈呢?
几年后,二十七岁的方鸿渐踏上了他的返程之旅,带着一张作假的文凭,心里满满的内疚。二十七岁的他仍会认真地想起严父,慈母的失望,仿佛当他多少年前踏上甲板的那一刻,人生的链锁断了一般,几年的巴黎生活只是奢华的美梦,终有醒来的那一刻。现在的我呢?颓废?是否当我大学毕业后,我的专业知识没有学好,我的理想会淡化到没有,没有了方向感,没有工作,还在吃家里的铁饭碗。我不甘心,我不要像方鸿渐在大学的碌碌无为,安逸、享乐。方鸿渐意识到了,当他意识到早过了时,他就觉悟的认识,他并不能够完全挣脱那条无形的链子。我想毕业后,我是否还会记得多少年前的豪言壮语,我的誓言是否会很飘渺。我是否还会有年少时的傲气和心无旁骛的毅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顾虑,一种对现实的顾虑,一种对现实的认识。今天我可能态度坚决,明天就抛之脑后。
方鸿渐曾吸引过苏小姐的文质之香,也曾为博得唐小姐的回眸一笑而努力过,但无论哪一种,他都未曾努力抓过,任由最后一缕轻烟从指尖划过,没有勇气跨出最后一步,他学会了妥协。在经过三闾大学一行之后,他才真正意识到人世险恶。他有点累了,于是他选择躺在孙小姐这张柔顺的躺椅上休息一下。我对于老一辈的生活一直是不怎么赞同的,没有“非你不娶,非你不嫁”的爱情。没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柔情,有的只是永远为琐事忙碌的身影和时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的声音。他在结婚后对自己的妻子生气,发泄心中的各种不满,但他妻子也不是好欺负的,俩人的矛盾显得不可收拾。高中时常听说大学时恋爱的圣地,但是现在我还是光棍一个,是我没有抓住机会?还是个人的魅力不够?看完方鸿渐的例子,再加上我姐的婚姻,我明白了我一定要为自己的未来婚姻买单,喜欢就努力行动,免得将来走爸妈的老路,继续他们的吵闹。
《围城》里有句“年龄是个自然里程中无法超越的事实。”从字面上确实难以理解,但从内容上我可以明白:凡是一经隔膜,咫尺尽在天涯,又更何况是城里城外呢?我们都是有时拥有了,却不懂得珍惜,等到失去才后悔莫及。有时我在想,如果有一个女孩喜欢我,而我并不讨厌她,或者说是不会对她反感,我可能会接受她。这样我的余生就不会吵吵闹闹地度过,并且我能好好爱她。
方鸿渐出身在一个比较封建的家庭,个性上是个自大且志大的人。在外国留学没得到学位便说博士学位没用,有时我们很多人也像他那样,自己做不来的事总会推托责任,声称什么什么没用,比如念大学没用。他土木工程系念不来,转哲学,又从哲学转到国文系。我是工程管理的学生,虽然有时会抱怨这个专业不适合我,一次来否定自己,给自己留后路,找借口。但是,像方鸿渐的后果呢?还不如不转专业呢。是的,我该好好努力把这专业读下去,在其位,谋其职,我一定要把这专业读好。为了我的将来,为了我家人的幸福,我是该静下心来。我身体瘦弱,如果再找不到这方面的工作,我还能做啥。搬运工?不行!服务生?会有人要吗?而且相对于那些比较早退出学业的人,我的经验比他们少,压根就比他们差。嗯嗯,为了我的美好明天,加油!
《围城》里的经典名言: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在我看来,这个可以扩散在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我初中时,渴望能上重点高中,因为许多人都说进这说中学就相当于半只脚进了大学。我是多么渴望啊。然而,我成功地进了。换来的是高中苦逼的读书,我渴望回到初中时候,渴望上大学,拥有更多的时间来分配,偶尔娱乐下!然而,上了大学后,却又对高中的生活好怀念,那种充实,有意义的每一天。不像在这里漫无目的的无聊、空虚。我经历了太多的逃出去,冲进来的过程。我想我的人生也会是如此。
围城有大有小,大的话就是现在的社会,小的话就是人的心灵世界。许多人都是在这座围城里迷失方向,没有能力突破这围城。不管是虚伪的方鸿渐,坦白的赵辛楣,爱面子的慎明,还是媚俗的苏文纨,纯真的唐晓芙,狡黠的孙柔嘉,都是如此。一个围城里,最终让人走出来的是人的心灵。我们在这座围城里生活,谈话、吃饭、交友、恋爱、工作、家庭,从来都是被困其中。真正的能够从围城里走出来,就是死在围城里,围城对一个死人无法施展它的魅力,同时对一个死人也无法有任何约束力量。所以历代的人都死在围城里,根本没有能力突破。所以,人在围城里无奈的生活,人根本没有能力突破围城,这是何等凄凉的情景啊。
最后,我只想说,与其被困围城,不如好好珍惜围城里的生活,充分利用围城里的事物,丰富自己,内心的围城自然会打开,我们无形当中就已经冲出了围城。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