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内容分析:《地球和地图》这部分作为学生进入初中学习地理的第一部分内容,空间性强,难点较多;地图作为地理信息的最重要载体以及学习地理的最重要工具,应用广泛,而且也是培养空间思维的重要手段,所以掌握读图用图的技能非常重要,要让学生能正确认识到地图的重要性、有用性,并且掌握读图和用图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二、学生学情分析:心理特征方面,刚上初中,都想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所以开始普遍很积极,求知欲强,但是心理却脆弱,遭受挫折很容易失去信心;这个阶段理解能力、抽象思维都较差,以感性认知为主;学习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和持久性也都比较有限。学习基础方面,调查学生对地图的了解程度,我校学生普遍对中国地图、旅游区导游图、商场楼层分布示意图有一定感性认识。
三、教学设计思想:1、教学理念:结合教材内容,贯彻课标精神,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在生活和学习中应用广泛,教学上尽可能联系学生比较熟悉的问题去学习新的知识,提高学习兴趣,领会所学知识的有用性,还能提高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对终身发展有用;考虑学生认知特点,采用归纳的方法习得规律性的知识;通过互联网查找信息,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得信息,从而拓宽学习空间,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2、教学原则: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状况,着重贯彻启发性、直观性、循序渐进、巩固性原则;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控制好教学节奏、进度和难度,循序渐进,并及时巩固,尽可能让学生学得生动有趣并能达到目标。3、教学方法:根据前述主要采用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等。
四、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知道地图是记录和传递信息的一种工具;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记住比例尺的表达形式;记住经纬网地图和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记住一些常用图例;能在地图上量算两地间的图上距离,并换算成实际距离;初步具备在生活中读图、用图的能力,如辨别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2、过程和方法: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生活经历、INTERNET、读图、讨论、交流、师生归纳、课堂练习等方式进行学习,运用了启发式谈话法、讨论法、讲授法等。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地图的学习和初步运用,使学生对地图产生亲切感,为今后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埋下基础。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设计:
如何选择地图:P19
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又叫绝对高度),地图上一般用海拔表示高度。4、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5、(2)山体不同部位的判读:
6、A、山顶:闭合等高线的中心;B、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
C、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凸(发育河流);D、鞍部:两个山顶之间;E、陡崖:等高线重叠。
第1节多变的天气
1、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的大气状况,常用阴晴、风雨、冷热来表示;温度——大气冷热的程度;降水概率——降水可能性的大小。
2、在卫星云图上,白色表示云区,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
3、空气污染指数是指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污染指数越低
,空气质量越好。天气概念一地短时间的风雨、阴晴、冷热等大气状况一地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天气特点短时间;经常变化、不稳定气候:长时间;变化不大、稳定
降水概率表示降水的可能性的大小。降水概率为100%,表示肯定“有雨”;降水概率为0,表示肯定“无雨”。气温是大气冷热的程度。风向是风的来向,有“北、南、西、东”四个基本方向。风向为“北”,说明风来自北方。风力是风的强弱,共分13级(0-12级),级数越大,风力越强。词语判断:夜里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天气)金湖冬冷夏热,四季分明;长冬无夏(气候)
暴风骤雨,飞砂走石,风和日丽、阴雨绵绵(天气)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天气)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气候)天气与农业、交通、军事、生产、生活有关系
2.在卫星云图上: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区,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
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有时一个城市名称旁边会出现两个天气符号,表示天气将从某种天气状况转变成另一种天气状况
4.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
清新的空气,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浊的空气,污染指数大,对人体健康有害。(见P48图3.9空气质量级别和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状况的对应关系)空气质量高低一方面受自然因素影响,另一方面也受人为活动影响。
第2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气温的测量是用放在百叶箱里的温度计测得的。温度计放置的高度,离地面1.5米。单位:℃(摄氏度)。日平均气温一般取8时、14时、20时、2时四个时刻的气温均值2.气温的变化:(见P51图3.12、3.13,会做活动题1.2)⑴日变化指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气温的日较差=(该天)最高气温-(该天)最低气温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南北半球一样)3、年变化指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气温年较差=最高月平均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
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
(南北半球相反:一年中南半球气温,大陆上1月最高,7月最低;海洋上2月最高,8月最低)4、等温线密集,温差大;等温线稀疏,温差小。等温线向北数值增大为南半球,向南增为北半球等温线向高纬凸起说明该地气温比同纬高;向低纬凸起气温比同纬低
(若为夏季,等温线向高纬凸起处为陆地,向低纬凸起处为海洋;若为冬季,等温线向低纬凸起处为陆地,向高纬凸起处纬海洋)
1、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
低,海洋温和;在山地,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2、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1、降水——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降水的主要形式——降雨,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降雨要降水的主要形式。
2、降水的季节变化(多用降水量柱状图表示);降水的分布(多用等降水量线图表示)。
3、降水的分布规律:①赤道附近多雨;两极地区少雨②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多雨,西岸少雨;
人种的分布
人种分布地区包括人群特征
白种人欧北美洲大洋洲阿拉伯人白皮肤蓝眼睛黄头发
黄种人亚洲东部因纽特人、印第安人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
黑种人非洲撒哈拉以南黑皮肤黑眼珠黑而卷的头发
4. 北京四合院的改造:对四合院进行既符合现代居住要求又不破坏原有风貌的合理改造。
七、自我评价:本节主要以问题解决带动学习,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训练学生思维集中度与持久度,能够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1、结合学生认知特点,重视感性认知,借助互联网,选择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台湾旅游作为地图的生活应用情景问题引入,让学生感到学习地图的有用性,通过互联网查询地图信息,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2、充分利用课文中提供的地图资料,紧抓重点“地图三要素”,精心设置问题,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回答解决问题,眼、脑、口、手并用;3、从具体事例(具体问题的解决)到概括一般规律,师生一起归纳地图三要素的要点,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重点;4、利用课文活动题进行练习巩固,把认识地图的一般规律应用到具体解题中,通过学习应用的反复,巩固所学知识。
地理常见的知识考点(9大题):
一、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 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二、重要经纬线:
(1)0°纬线:也叫赤道,是南北纬和南北半球的分界线。(2) 20° w与160" E组成的经线圈: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3) 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经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是东西经度的分界线。
(4)南北纬23.5" :也叫南北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5)南北纬66.5° :也叫南北板圈,是温带和寒带的分界线。
三、南北纬和东西经的判断:
(1)向北度数增大的是北纬(N),向南度数增大的是南纬(S) (纬度范围0° ~90)。
(2)向东度数增大的是东经(E),向西度数增大的是西经(W) (经度范围0" ~180*) 。
四、东、西半球的判断:
东半球:东经小于160° ,西经小于20° ;西半球:东经大于160°,西经大于20* .
(1)标出地球自转方向。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出现时间的差异。
(2)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自转方向是道时针;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自转方向是顺时针.
(3)判断图中昼夜情况:东京白天,印度洋黑夜,太平洋主要是白天,北冰洋主要是白天。此时,济南是夏季,悉尼是冬季。
(4)济南在图中120* B (经度)以西,40° N (纬度)以南,位于东半球、北半球,北温带.
五、地图
1.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2.比例尺是个分数,分子都是1,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3.在地图上判断方向:
一般地图:面对地图,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示北方:有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4.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同一等高线图上,等高距是相同的,等高线密集表示坡度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度缓。
5.根据等高线的形状判断地形类型:等高线闭合且由外向里升高表示山峰: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表示山谷:向低处凸出表示山脊:两个山峰之间的部位是鞍部;等高线重叠的部分表示陡用。
六、海陆分布的基本特征:
1.(1)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仅占29%。概括地说,地球上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2)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
(3)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南极地区以陆地为主。
(4)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2. (1) 大洲的名称: A非洲、B亚洲、c欧洲、D大洋洲.B北美洲、F南美洲、G南极洲。
(2)大洋的名称: I印度洋、太平洋、J大西洋、K北冰洋。
3.图中亚洲、非洲的分界线是①苏伊士运河,南、北美洲的分界线是②巴拿马运河。
4.在图中描出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0°经线、180經线。,
七、天气与气候
1.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且出前后。
2.一年中,北半球气温,通常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
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世界气温、降水的分布规律:
(1)纬度位置:由低纬度向高纬度气温递减:由赤道向两极降水量逐渐减少.
(2)海陆位置:同纬度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相反。中纬度沿海比大陆内部降水多;回归线附近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
(3)地形: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c.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八、聚落
1.分类:乡村和城市。由于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乡村和城市的景观有较大差异。
2.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条件:①水源充足,②土壤肥沃,❸自然资源丰富,④地形平坦,⑤交通便利,⑥气候温暖湿润等。
九、发展与合作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1)划分依据:发展水平的差异。
(2)分布: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北部,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
2.国际经济合作:
(1)南北对话: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
(2)南南合作: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