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方式,主要包括人物直接倾吐的内心独白、作者“转达”的从旁叙述和梦境幻觉等直接心理描写;同时,还可以运用言行暗示、神态刻画、环境点染等间接心理描写。
真诚地关怀人间、人事和人心,是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意味着人是最高的价值。作为支配万事万物的主角,“事为人设”,人是最值得深入报道的。世间人事纷纷扰扰,诚然不易理出头绪,但较之复杂多变的人心,无疑人物心理和精神世界是更难捉摸、表现的。人的内心世界也是一个浩瀚的宇宙,新闻作品在真实再现世间人事的同时,不能对人的精神内宇宙无动于衷。
人物新闻绝不是简单地罗列报道对象的事迹,而应该进入其思想深处,揭示特定情境中的内心活动和性格内涵。这样,新闻文本才能呈现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受众才不会与报道对象有隔膜之感。
一、走进报道对象的内心世界:
有关新闻人物的报道,当然要立足生活、依托事实、挖掘细节,但也要参悟人物的心理逻辑,揭示其性格特征。在表现人物心理方面,有的新闻报道只是机械地“直接叙述”。如采访对象谈了自己的一些心理感受,记者便以“他感觉”“他想”等方式直接记录在文本中。还有一些作者,对笔下的人物并没有深入了解,无法开启采访对象的心理闸门,当材料不够时便发挥“合理想象”,从自我的经验揣测人物的心理,进而以“生花妙笔”对人物任意拔高。这种强加于人的心理书写,是新闻报道必须坚决反对的。
人的内心世界具有无比的复杂性,这恰恰是人的个性和魅力所在。人的心灵空间,大致可以分为不稳定的浅层心理和稳定的深层心理,前者如情绪、意念、思绪、梦幻等,后者则包括气质、性格、理想、信仰、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而潜意识和欲望介于浅层、深层心理之间,是人格多面性和内在张力的精神源头。“是否触及人物的精神世界直接关系着新闻人物是否真实。人物报道的核心不是人物做了什么,说了什么,而是人物为什么这么做,这么说,即人物言行背后的思想活动。”①语言、行为受内在思想意识的支配,唯有触及人物的内心世界,真实、生动的典型形象才会呼之欲出。
深入地观察、体验、采访,是记者探索、表现新闻人物心理的前提。只有深入生活、深入人物内心,一切从采访对象的实际出发,也就是设身处地、将心比心,记者才能对所要报道的人物产生真实、准确的认识。如人物通讯名作《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便获得了报道对象四川木里县马班邮路乡邮员王顺友的充分认可,他满怀感激地对通讯作者张严平说:“你最懂我心头”!张严平也被深深触动,她在谈及自己的采写体会时说:“其实采访更终极的东西是要走进他的内心,要体会他这个人,说白了就是你要懂这是个什么人。”②这就要求记者在思想认识上、情感态度上,与他人角色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记者走进报道对象的精神世界,触摸其心灵脉搏的跳动,在特定的现实语境和社会关系中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样就能使新闻报道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记者描写新闻人物的心理,要“再现”而不能“臆测”。即便是小说家也必须遵循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不能凭想象随意书写笔下的人物心理,现实中的人是作家塑造角色的基本依据。新闻报道当然不能像文学作品一样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无比丰富,但记者也需要对新闻人物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加以细察。人的外在行动与社会事件,最终必然会“投射”“内化”到心灵之中,成为内心所体验到的意识和存在。
二、直接心理描写:
展示人物内心世界最直接的方式,主要包括人物直接倾吐的内心独白、作者“转达”的从旁叙述和梦境幻觉等,这些都是直接心理描写。
(1)内心独白:
内心独白是人物的一种“内部言语”“内心话语”,是心灵深处的自言自语。这种自语式的独白手法,常常用于描述人物的情绪波动、思想纠结、往事回想和自我反省等心理状态。
征得报道对象的同意,人物新闻也可以引用日记、书信等内容直接展示报道对象的精神世界,真实记录人物心声。在某种意义上说,日记是“心灵独白”的一种形式,它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抒情或说理。荣获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通讯《“见字如面”23年》(工人日报,2022年3月18日),通过展示一对平凡夫妻23年共同写下的“家庭日记”,反映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世界。李全忠、任亚娟夫妇随手写下的留言,不是严格意义上自言自语式的心灵独白,但又是以第一人称说出心里话,传递出各自心中深远的情感,彼此的爱意浸润在质朴无华的文字之中。这样的家庭日记是真正用“心”写的,是映衬亲情之美和劳动者温暖情怀的“家庭心灵史”。
(2)从旁叙述:
作者对笔下的人物进行观照,以“旁观者”相对客观的立场,书写叙述人物脑海中的所思所想,将隐性的心理脉动外化为显性的形态,这就是一种从旁叙述的心理描写方式。
在小说文本中,叙述者常用“他(她)想(或觉得、感到、思忖、回忆、希望)”等语式,引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巴金的长篇小说《家》中,美丽、善良的丫鬟鸣凤被高老太爷下令送给脾气古怪的老头子冯老太爷作妾,她有自己的心上人觉慧,不能接受做小妾的命运安排。无限悲苦的鸣凤走到湖畔,叙述者对她投湖前的心理活动有细致的描绘:“她茫然地立在那里,回想着许许多多的往事……”叙述者从旁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酣畅淋漓地写出了鸣凤对往昔的忆念、对生活的诀别。
(3)梦境幻觉:
梦境与幻觉,都是人的精神活动产物,反映了人在特定情境中的心理状态。梦境与幻觉源自于广袤、隐秘的潜意识活动,在此心理过程中,自觉意识并未完全消失。梦幻与现实、潜意识和自觉意识之间虽然界限分明,但它们同时也会相互渗透、互相转化。貌似不符合日常生活逻辑的梦中情境、幻觉场景,以变形的方式显示了人的深层意愿、混沌心理。
梦境、幻觉与现实有着曲折的关联,人物报道中精心选择某一特定的梦境或幻觉叙述,也能够反映人物的心理真实。
三、间接心理描写:
新闻人物内心世界的呈现,除了上述直接心理描写之外,还可以运用言行暗示、神态刻画、环境点染等间接心理描写方式。
(1)言行暗示:
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言者心之声,善观人者,观其所言而已矣。”人的语言、行动,是其心理世界的外化,言行举止往往能显示内心情绪的变化。
人的思想意识和心理变化并非是完全不可觉察的,富有特征的语言、行动往往会显露人物在特定语境中的心绪。外在的言行等“内容”综合起来,可以从一个侧面窥见人物的内心。
记者对采访对象的言行要有所选择,抓住最具有表现力的内容。
(2)神态刻画:
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绪反应,通过面部神态、表情的变化可以感触到。丰富的面部表情,通常直接显示人物的心境。
人物的经历、处境和身份不同,其外部表情、气质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人物的爱与恨、悲与欢、苦与乐,在脸部表情和眼神上往往会有所显现。
(3)环境点染:
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其生活经验、心理状态跟所处的环境具有某种必然的联系。记者要善于抓住“当时、当地”特定情境中人物的心理内容与状态。
人物心灵的运动、思想情感的变化离不开现实生活和外部环境。心理活动作为人的意识表征,在本质上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作家擅长于紧贴社会实践,剖析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