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学范文!

当前位置:爱学范文网>>读后感>>心得体会>>《天地玄黄》纪录片观后感

《天地玄黄》纪录片观后感

【心得体会】

篇一:天地玄黄观后感

天地玄黄观后感

建筑三班 徐靓婧 202204150326

天地玄黄一词引出于《易经》,为了求押韵则将天玄地黄变换为天地玄黄。天,“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人类作为地球上食物链顶端的生物,头顶玄天,脚踏黄土,这一切都追溯回起源,《Baraka》便是从一只猴子开始讲起,用第三个角度来看天地之间,世间万物。Baraka意为“祝福”一词,生物和环境都是高深莫测难以寻摸的,为世间万物和天地而祝福,便是我最衷心的想法。

猴子意为起源,自混沌开辟之日,生物进化之时,人类渐渐地在这个世界上有了发言权,主导权,有了信仰,有了自己的追求。可是却发现面对大自然的不可抗力时我们总是显得如此的渺小无力,我们没有办法解释我们所看到的的自然力,这时神灵便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即使是到了当今社会,我们足够强大的科学力量为我们阐释了这些之后,人与人之间的丑与恶,善与美,多变的情绪,无法慰藉的孤独与寂寞让我们去依赖信仰与宗教,此时宗教与信仰的力量又再一次被强大。“每个人都应该有信仰”,我始终是认同这句话的,信仰可能不同,可能无关宗教,我们不需要狭隘的把自己的信仰拘谨与一个特定的环境场所或者模式,它存在即合理,存在即我们心灵的慰藉,当你孤独寂寞发现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时,坚信我们的信仰,它会带你走下去。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影片中播放东南亚与非洲等地区的人们在为自己的宗教进行仪式之前的准备工作,其中有很多孩子样的面孔,他们脸上露出的懵懂与天真,不由的让我想到一个问题:人性本善本恶?我自己的观点是人之初像是一张薄透的白纸,可以一眼看尽,也可以一碰即碎,在每一个生命不断成长的时候,他开始接受除去自己和自然之外的事物教导给他的观念,长成之后他发现他的信仰最初并不是自己选择接受的,可是想要舍弃掉的时候却不能够了,宗教的生命力也许就存在于此。那可否换句话说这群孩子一出生的时候便被赋予了传承的意义,他们一出现在这个世界上是便有了需要承担的责任,追溯回人类的起源,人类出现之时,也是被赐予一种责任:与世间万物和平相处,与世间万物和谐相融。在人类无法阐释大自然时,我们心生惧;当我们可以灵活运用自然时,我们开始亵渎。现如今,或许只有站在人类灵魂制高点的人才会用自然的语言去接触我们所见所闻,剩下的那些所谓高等生物的人类,已经忘记自己最初的使命,更无从谈及个人的信仰。

随着影片的播放,我们可以看到原始与科技的交替,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地区不同种族在进行着不同的工作,影片中播放了日本的云游高僧化缘时处于人来人往的汇流中安然自处的神态,在快节奏的都市中保持自己的行动韵律。

若问时间的生物是否有着高低之分,是否有着低劣之分,我不以为然。就像影片中进行的那样,生活中的都市仿佛就像一道拥挤的生产线,我们在被进行着相同的处理,被进行着区别区分,在幽远静谧的背景音乐中,仿佛将自身置身与一块平敞的黄土地之上,远观四方无依无靠,只能与自然对望,这是想挣脱出高压社会的一种期望,我们不想被饲养,我们只想拥有一片属于自己开阔的天地。

有人说如果被流放至某荒无人烟的地方,Baraka是一部唯一想携带的影片,我们能够通过它来与自然相处相融,我们能从别的角度来审视着自己,在一片茫茫中寻找答案,寻找起源。

自然的力量是十分强大的,当然随着人类的进化演变,人类的智慧与力量也开始渐渐显露出来,甚至试图去与自然相抗衡,自然像是一个母亲,包容你,可是渐渐地发现自己也许并没有这种能力,自然开始像是教训自己的孩子一般,给你教导,告诉你正误,告诉你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告诉你我们应该和自己的母亲如何相处相融。

影片渐渐进入结尾,我看到中国军人在人民大会堂前面站岗,你若问他的信仰:国家和人民的使命,看到秦马俑罗列在我们的眼前,两千多年前他们的责任同样是为了国家而战争,人类在战争喧嚣中夺取着领土与主权,夺取着原本都应该属于自然的东西,而我唯一能做的只能是为它们而祝福,为人类与自然而祝福,希望我们的信仰能够不断地赋予新的生命力,希望我们的信仰与宗教指引着我们融入自然相处。

头顶玄天,脚踏黄土之时,便是人类与自然相处相融之起源。

篇二:电影天地玄黄观后感

影片Baraka观后感

Baraka是一部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题材的纪录片。初看就对它静谧深沉的独特气质所吸引。回来查找资料后又了解了关于影片的种种“之最。”导演Ron Fricke为了拍摄这部电影,带着三人拍摄小组历时14个月,跨越5大洲深入24个国家150多个地区拍摄其中包括中国、巴西、科威特、美国、欧洲多国及其他国家。该片花费400万美元,其中大部分投入昂贵的器材(TODD-AQ 70毫米格式)上。这也造就了该片“摄影展级别”的画面为摄影发烧友所津津乐道,再加上无对白纯粹的背景音乐。为该片深刻的立意更笼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被一些疯狂的影评家称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纪录片。”几年前甚至有人声称如果被流放到荒岛上,唯一愿意携带的电影就是它。

作为一部形式和内涵都是如此吸引人的影片。Baraka所传达的信息量也是极其丰富的。从沐浴在温泉中安闲又目光深刻的猕猴到壮阔雪山。从发达国家繁华喧嚣的街景到落后地区惊人的贫困,从原始丛林中至今还保持着原始生活生产方式的土著到文明古国遗迹的断壁残垣。使人联想到意大利著名诗人雅可布-德-本尼迪克特的名言 “如许亲王显贵与煊赫权势,如许强悍军队和辉煌帝国。转瞬之间,俱已灰飞烟灭 ” 作为一部探讨人类自身,人类与自然的纪录片,baraka没有走上典型“国家地理风”的老路无疑得益于它静谧的表达。没有主题的限制,台词的引导。加强的不只是表现力。同时引起人的深思。当我看到哭墙前俯首的犹太教徒时镜头一闪到圣索菲亚清真寺中试图于真主建立联系而翩翩起舞的苏菲教徒再到红衣主教面对圣棺的深思不禁让我思绪万千。这三大教派对人类文明影响巨大又同源一宗。相互却绝少宽容与爱。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追求将对方斥为异端千百年来却厮杀不止。都曾创造过自己的文明与骄傲。十字军万里征途收复圣地,一时基督世界欢呼一片,今安在哉?穆斯林大军高举古兰经席卷欧亚,掳掠着异教徒的财富,一时风头无两。今安在哉?这些虔诚的善人标榜自己的虔诚与正统,却走偏了路。而回头仰望他们所引以为傲的正统。今天据矣成为黄沙白骨。再回头看看,这悠扬的音乐,这飘逸的舞姿,专注的神情还有他们眼中和善沉静的眼神。实在想象不出他们在沙场上声嘶力竭不顾一切止对方于死地的恐怖神情。而这样的情景今天依然在,仇恨和杀戮像是紧紧抱住人类这娇弱身体的病魔。反复折磨着无辜的生灵。有了这些,影片中偶然闪过的繁华喧嚣又能有多长久?

篇三:观天地玄黄有感

这个片子的主题其实很像漫画通常用的那种:无题。

导演的思路就是尽可能的用客观的角度来记录我们这个星球的自然和人文,其通篇不着一字的无对白无旁白也正是说明了这一点。导演要给观众的是直接的视觉震撼,虽然在镜头的选择上出现了小鸡与人群的隐喻以及贫瘠和发达的对比,但是这种风景纪录片所追求的境界通常就是禅宗的无即是有。

从传播学的角度,尽管该片没有文字,但是其视觉符号足以唤起受传者的联想和想象,这里包含着一种潜意识的投射,导演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的深层态度加入了对镜头的选择和排列中。充满着高度审美意境的风景镜头和浓郁的人文内容的角度选择很好的诠释了传播技巧可以独立地服务于传播内容,使传播效果得到强化。

…就说那个小鸡的镜头,在小鸡接受工厂的流水作业时,导演又选取了繁忙的城市,人,车在快速的运转,他们之间就出现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意思在暗示,其实这个社会就是个大工厂,我们每个人都会像那个小鸡一样接受社会工厂的加工改造……

再说下开头,一来就是白茫茫的大雪山,然后可以看到猴子在洗温泉,这好比人类的一个原始阶段,后来出现了宗教的活动,这表明了,人类在这数千年来,是依靠宗教将人们凝聚在一起,使人类有了方向,有了归宿,而不是像一群野猴子一样只知道简单的生活下去……电影跨度多变,从中国、巴西、科威特、美国、欧洲多国及其他国家,捕捉的不仅是和谐,还有人和自然在这片土地上经历过的苦难。以地球与人类的进化,及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题材的纪........前一分钟你还在为短尾猿那极似人类的脸而浮想联翩,后一分钟就来到了日本积雪的富士山;来不及细味印度恒河边的火葬仪式,又在叙利亚寺庙前徘徊驻足。 肃穆的宗教仪式,浑浑噩噩流水线上的人们,群兽游走,众鸟翱翔,斗转星移,自然万物流动更替……无数画面切换,感悟随之纷繁,到最后一一剔除,在心中深留的只有恐惧。

对于过度形式化的恐惧。

现代工业无疑是程式的,城市生活看起来也是程式,每个人看似自主,但还是被无形的手推动,出现在固定的地方,混合在固定的人群里,做着固定的事。死物一般。

内心有信仰的人看起来好些,手摇铜铃的僧人可以在闹市区中坚守自己的脚步,于喧嚣处维持内心平静。还有,无论死亡或出生,信徒们总可以在某种仪式里超度自己或别人。还有穆斯林们虔诚的朝拜,还有丛林里的部落向自然敬拜的

最原始的仪式……

然而我还是在信徒的眼神中找出一丝麻木和茫然。

在丛林中欢唱起舞的人们,除了喊号令的老者脸上有着自然的喜悦,大多人的面孔麻木无表情;印度恒河边人们只求用圣水洗涤自己,浑浑噩噩,生来又死去;穆斯林们进行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朝拜,然而有信仰的人,依然会向无辜的人举起屠刀。

远古人把敬拜和信仰当成与自然接近的仪式,是人类朴素的向“道”靠拢的方式,然而过度的形式化岂非是对“道”的偏离?“道”在流动更替中恒常,如何能由一成不变的形式所固定?仪式一旦变成程式,它就已经死去。过度的形式化容易形成一种权威,使人关注形式而非精神内核(对“道”的追求),而精神内核一旦被忽略,形式还有意义吗?

如果把仪式也看做一种符号,那么,所指(精神内核)和能指(仪式的形式)一旦分离,作为所指的精神内核脱落,固定下来的形式岂不是一堆死物吗?就像

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一旦分离,所指就立刻退出共时系统,成为遥远的死物。如恒河边的人们,让神水冲刷罪恶,祝福生死,看似有信仰,有灵性,内心平静,不过是一堆活死物而已。

反观自己,是社会流水线上产出的死物,还是看似有信仰实则落入形式圈套的活死物?观后才康说起在大街上忽然获得的体验,观察别人审视自己的体验,这是我需要的。时时把自己抽离出来,观察和审视,才能不断体察和修正。古人说,吾日三省吾身,然也。

昨天,一个朋友拿来一张碟,《天地玄黄》。从人类的出现,人类文明的产生,文明的发展,一路铺展开去……没有对白,没有文字描述,单纯的影象已经让人深深沉浸。

1、文明产生的标志之一,即人类对自然的入侵——

人类许多引以为傲的大工程,是对自然环境生硬、粗暴地强行割裂,也是对自己历史的强行割裂。

2、镜头在完全不同生存环境、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生活状态、不同文明维度里快速转换,其实——

所有的人类,所面临的困境,所面临的终极拷问,不论贫穷富贵,不论千年今天,并无甚不同。

3、熙攘人群,现代文明中无数被重复,被同化的生命轨迹——

人类生存现状的无望与荒谬,工业化=价值的消亡

4、一个在噪音中惨白绝望惊恐的人像——

人类制造的喧嚣,已经彻底淹没了人类自己。

5、战争、贫穷、性,人类永恒的课题。

6、纳粹集中营——

欲望与罪恶,湮没于时间长河(不是历史长河)之后,究竟还剩下什么?极致的满足之后是极致的空洞。

7、几大文明古迹的转换——

辉煌的文明,是曾经的人们智慧的思考,放在今天,依然沉重而费人思量。而这些辉煌,也终将如尘埃消失于宇宙。

8、恒河水边的水葬与火葬——

生与死,究竟是存在形式的转换,还是……?

9、首尾呼应的全球各大宗教场面——

宗教,或不是最终救赎,却是人类对解救自我的一种尝试。

10、尾声:日暮与凌晨——

黑暗总是会来临,而微弱的希望,却在无休无止的轮回中,不熄不灭。

渴望自然——《天地玄黄》观后感

前不久,朋友带我去看了一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发行的老影片——《天地玄黄》,感慨颇多。

《天地玄黄》英文名《Baraka》,是古代伊斯兰苏菲派的词语,本意为“祝福”,译后引用《易经》中“天玄地黄”,意为深邃而高远。

其实,平时很浮躁的我,并不认为自己能把这部片子看完——和我们以往看的“大片”不同,整部片子没有人物,没有对白,也没有故事,只有影像和音乐。但事实上,我不但看下来了,而且还有了深深的回味。 片子似乎是一部纪录片,采用了类似于漫画通常用的手法,叙述过程围绕主题却又散漫,以地球与人类的进化,及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题材,呈现了一次环球的,充满韵味的超凡之旅。

电影场景变换,多采用了“蒙太奇”。前一分钟你还在为短尾猿那极似人类的脸而浮想联翩,后一分钟就来到了日本积雪的富士山;还来不及细味印度恒河边的火葬仪式,却又在叙利亚寺庙前徘徊驻足。

其中,有一组镜头给我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镜头从生活在自然之间的部落风光之间转到了熙熙攘攘、人流如潮的城市里,不仅如此,画面还在透过防盗窗拍摄到的城市人身上做了短暂定格。反复变化的画面用尽可能客观的角度来记录我们这个星球的自然和人文,其通篇不着一字似乎也正是一种无声的呐喊——留住自然。

看到几个世纪以前的建筑遗迹在时间的流逝中亘古不变,突然觉得,现代的文明,似乎,在我的理解中出了一点问题。每个人都在辛勤不辍的努力,留给社会的,是更多的财富,但是我们在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是不是更应该为后人留下些可以让子子孙孙代代流传的东西?譬如环境、文化,再如优良传统、文明道德等等。

自然创造奇迹,高山,流云,瀑布,湖泊。在动静之中,无一不呼应着自然的呼吸。他们虽然没有语言但是却能被真切地感知到生命的存在。也正是世间万物中孕育了人,但为什么我们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总是在金钱面前显得苍白无力?道德的缺失,导致了苏丹红、三聚氰胺、地沟油在我们的餐桌上频现;“向钱看”,让河水不再清澈、让空气不再清新,这,似乎不是现代文明的主题。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并不是说我们不要追求发展,而是不“杀鸡取卵”,做到科学发展,做到自然与经济的和谐发展,做到经济与资源利用及环境生态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保护环境、遵守道德,崇尚自然,让我们共同努力,维护社会主义社会良好秩序,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青山绿水;让我们儿时在小溪中捕鱼捉虾的画面,不成为子孙记忆中的传说……Baraka-《天地玄黄》有感

这是一部能让人思考的电影。

关于人和自然的前因后果。

Baraka是一个古代伊斯兰苏非派单词,含义是“祝福”。

这部纪录片看的有些说不出来的压抑,整部电影没有对白,没有剧情,没有主角,时而辽远时而激进时而肃穆时而深邃的配乐,连续交错使用的快镜头慢镜头表现出来大工业时代信息爆炸时代的惊人速度和完全统一的模式让我有头晕目眩的感觉,甚至,想呕吐。

人类征服自然,自以为征服自然,大刀阔斧的推倒原始丛林,那里,城市的高楼开始竖立。

让我们回到电影的最初,静穆辽阔的雪山,深蓝色的天空下,一只猿猴在温泉中微微的眯眼,那脸,和人类是何其相似。

一派安宁祥和。

日食。

葬礼。

人类无法解释死亡的到来,人类的生命如此脆弱和短暂。

柬埔寨古老的寺庙,喇嘛喃喃祷告。精瘦黝黑的苦行僧盘坐默念经文。

一身蒙昧荒蛮的人匍匐在地,为信奉的神祗还有图腾举行仪式。这其实是中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在蒙昧的时候,大海的巨浪和山峦的巍峨让满身纹身纯真简单的人类视为上天的伟力。在繁衍生息的土地上,劳作获得食物,四季带来万物变化,有新生,有死亡,人对自然充满了感恩和敬仰。这是我们的家,林间地上,一代又一代。

大树轰然倒地。雄心勃勃的铁臂已经迫不及待的伸向辽阔的森林。

在林间嬉戏的小孩儿睁大了黑漆漆的眼,在叶子间惊恐的看着。

镜头的变换,摇身我们和时间一起向前。

满目的高楼,城市林立,没有绿色,一切都是灰扑扑的色彩。犹如蚂蚁一样每天同样路线来来往往的人群,每天蜂拥的交通工具,工厂流水线上完全重复着同一个动作的工人,养殖场里打上统一标签的完全一样的小鸡。

大街上到处是飞速移动的脚步,一个僧人,慢慢的摇着铃,慢慢的挪动脚步。如此的不协调。

我们似乎无法慢下来了。

路边有个抽大麻的女孩儿,她左顾右盼。写着“汤”的澡堂门口一群年轻但颜色艳丽的女子静静的望着镜头。

战争到来。漫天的战斗机,延绵的爆炸带来的巨大火焰。

那些无家可归的破烂不堪的人们在垃圾中翻找食物。

笔立的军人。

血肉记录的雕塑。

这是人类的战争。

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那些湮没于历史中象征着极度权利也象征着文明的遗址,陵墓,雕刻,壁画。

镜头又慢下来,静下来,僧人撞起了大钟,重重的撞在心口。

恒河的水边,百象横生。沐浴,祷告,焚尸,饮水。

佝偻的缠头老人注视着,目光似乎能洞彻一切。

繁忙的人们在操持这场神圣的火葬,还有几具尸首等待在一旁。

等待化为尘土,回归自然中去。

人,身无一物的来,本就该默默归去。

人和自然的关系,本就是源自自然中来,本就该融为一体。

人,自然要爱自己。

电影的最后,又是一场日食。

宗教的仪式总是能显示出人某刻天性中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对自身渺小脆弱的了解。 日月恒久,星辰流转。

遥远的钟声响起。

这个星球上从来都是自然在瞬息万变。

以地球与人类的进化,及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题材的纪录片。导演走遍全球二十四国拍摄,全片只有音乐与影像,并无对白,效果绝对震撼。

Baraka是一个古代伊斯兰苏非派单词,含义是“祝福”。这部影片在刚推出时评价极高,被一些疯狂的影评家称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纪录片”。几年前甚至有人声称如果被流放到荒岛上,唯一愿意携带的电影就是它。这部电影以地球与人类的进化,及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题材,自始至终没有一句对白。面前的景色究竟来自何方,完全靠观众自己揣摩。欣赏并观摩电影,并不仅仅是摄像师的专利,拍摄静态照片的摄影家们,同样可以从中获得许多教益。从摄影家的角度欣赏电影,注重的并不是演员的投入表演,也不是惊心

动魄的视觉效果。

据称,导演Ron Fricke为了拍摄这部电影,带着三人拍摄小组,花费14个月,走遍了六大洲的24个国家。共耗费四百万美元。对于这部无需支付演员的高额出场费的电影来说,投资是相当可观的。如此高投入的另一个原因是拍摄器材:它使用昂贵的TODD-AQ 70毫米格式。本片的音乐效果极为优秀,不可多得的视觉和听觉双重震撼。

Baraka中的场景,是任何一个摄影师都梦寐以求的。前一分钟你还在为短尾猿那极似人类的脸而浮想联翩,后一分钟就来到了日本积雪的富士山;来不及细味印度恒河边的火葬仪式,又在叙利亚寺庙前徘徊驻足。这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电影,因为其中的内容如此丰富,浮光掠影的浏览根本无法完全吸收。除了风景之外,导演还利用电脑程控技术,拍摄了大量延时镜头,以反映曼哈顿和东京街头的繁忙场景。这固然是动态影片的特点,但是静态照片摄影师能不能考虑使用延时曝光效果来表达一些忙碌的景象呢?

片《天地玄黄》观后感

近日在电视上偶然看到一部1992年出品的国外电影《天地玄黄》(原文Baraka,据说源自阿拉伯语,意为祝福)的开头,感到它很有特点,值得揣摩回味,于是一直看到结尾,并希望网友也能分享(可以在线观看)。

它不是故事片,也谈不上科教片,说它是纪录片也不符合人们的常规印象。片中没有一句对白和旁白解说,而只以场景的切换组合之类电影语言形成一种略显诡秘的气氛,打动人,启发人进行某种哲学性的思考。基本持续不断的配乐分为多段,结合场景较紧密,音乐风格富于地方特色等方面的变化。

在平地上片刻眺望海洋和云天,一般难以觉察波谲云诡,难以感受风雷激荡,需要变换立足点,到高山之巅或飞机上,并较长时间观察才行。而这部电影用画面的动态技术处理,即在固定或移动机位每隔几分钟或数小时拍摄一帧图象,以视频流的加速产生了时空似乎受到压缩这样的奇妙效果。以此法拍摄的云海-云涛-云流-云涌-云瀑以及斗转星移等大量自然景象非常清晰唯美。但那只是影片更多地选取的人类社会的丰富截面和视角的环境对比参照,令人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凸显天地的恢弘伟岸和生命的脆弱渺小。

与表现自然现象一样,对于社会生活,影片没有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而是选择很多典型的古迹与今日社会生活的常态镜头,勾勒历史的轮廓。今日社会在世界各地又呈现非常丰富多样的形态,几大世界宗教及富于代表性的原始信仰,以及各种民俗民间的文化艺术活动,都得到生动的抽样展示,现代工商业大都会的紧张忙碌与穷乡僻壤的悠然自得形成鲜明对比。所展现的光怪陆离的多样性,至少从统计角度看也动摇着文化自恋,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每一种文明反思,其排异反应需要加以调节。

特别令人震撼、深思的还有黑人贫民妇女儿童在垃圾堆中讨生活的情景,印度教徒在恒河圣水中沐浴、在河边火葬的一幕,以语言文字难以形容、变得苍白的精神力量,形象地诉说了恩格尔系数、吉尼系数这类冰冷僵硬的名词概念背后更加冰冷僵硬而残酷的世界现实,以及生命的短促无常。骷髅与骸骨和武器与士兵的镜头剪接尤其强烈地反映了战争与暴政的可怖、和平与民主的可贵。

遗憾的是,在表现宇宙的广阔、世界的丰富多彩方面它做得仍然不够,因此在揭示许多所谓伟大不过尔尔上还不够充分。此外,影片面世以来又发生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如911、印度洋海啸、汶川地震等,如果被添加组合进去,将会使其思想内容更加厚重,并拉近仰望星空的哲学思辨与脚踏实地的柴米油盐的距离。

其实我们什么也没有:《天地玄黄》观后感 ZT

影片《天地玄黄》是一九九二年美国出品的著名记录片。英文名为《Baraka》

推荐阅读:

    想了解更多读后感的资讯,请访问:心得体会
    下载文档

    看过《《天地玄黄》纪录片观后感》的人还看了以下文章

    延伸阅读

    xx乡认真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法,从源头抓起,从基础工作做起 ,强化环境整治,改善环境质量。实现了全乡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把具体情况作自我总结如下:一、基本情况xx乡位于县城西4.5公里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1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了解小说中刻画人物性时运用的主要方法。(二)能力训练点1、绘行写神,深入细致的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对人物作个性刻画的写法;2、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爱学范文网 - 部队排长年度工作总结】时间到了年底,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你有哪些成绩和不足呢?爱学范文网为您提供“《部队排长年终总结》”欢迎您参考,更多《部队排长年终总结》尽在爱学范文网。20xx年

    教师德能勤绩廉总结教师德能勤绩廉总结(一):开学以来,我本着对职业负责、对专业负责、对学生负责的原则,勤勤恳恳地工作着。现将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一.德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甚至是优秀的教师

    选举是从统治者候选人中选择统治者。它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择。“选举”的对立面是“委任”。委任是自上而下的选择。本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党支部选举法新规20

    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是当前最重要的工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就是我们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利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疫情防控物资捐赠仪式讲话【五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疫情防控物资捐

    欢迎新员工入职欢迎词15篇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欢迎词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欢迎词用语务必富有激情和表现出致词人的真诚。相信写欢迎词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欢迎新员工入职欢迎

    意林读后感(通用15篇)喜欢《意林》已经有几年了,闲暇的时候,总会借几本《意林》来看。书中不会有很长很长的故事,但是每一个小故事都蕴含着为人处世的哲理。本文是小编整理的意林读后感,希望我们的文章你能喜欢

    乘车礼仪:荀子说过:"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精辟阐明了"礼"对社会生活的重要性。在公众场合,不懂礼就会失礼,失礼会令宾主双方都难堪。要懂礼,必须加强礼仪相关知识的学习。在现在社会

    大学宣传部工作计划范文(8篇)大学宣传部工作计划范文篇1新的一学年已经开始,团委学生会各部门的工作都面临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宣传部由于其性质和本身的功能,决定了它不仅要遵循院领导及团总支的旨意,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