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
《撒切尔夫人传》读后感
《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传》,(英)约翰·坎贝尔著,英国2022年版,韩晔、林戈寒译,长江文艺出版社2022年版。
一、总体感受
玛格丽特·撒切尔(1925-2022),通常被称为撒切尔夫人,1979-1990年任英国首相。她是英国第一位女首相,也是自19世纪初利物浦伯爵(当了15年首相)以来连任时间最长的英国首相。
看了此书,突出的三点感受:1.治理庞大的国家非常不容易。没有一个学者/思想家的政治、经济理论能解决所有问题,不管是凯恩斯、哈耶克还是弗里德曼或其他人。他们只是提供了理论的弹药库。需要政治家相机抉择。2.一个政治家是否能留下有价值的政治遗产,核心在于其治国理念和政策措施,方向上是否符合历史趋势、经得起时代考验。3.撒切尔夫人有缺点、弱点,但仍然是一个可称为“伟大”的政治家。
撒切尔夫人执政11年,功过存在很大争议。作者列举了对撒切尔夫人的争议,“一半人认为她一人拯救了国家,另一半人则认为她一手摧毁了国家”。她是“二十世纪下半叶最受人敬仰的、最招人痛恨的、最为偶像化的、最受诋毁的公众人物。对一些人来说,她是国家的救星,在经历几十年的衰退之后,‘让伟大二字重回大不列颠’;她是无所畏惧的战士,整治了工会,收复了福克兰,把国家重新推上正轨,并创造了一个生机勃勃的企业经济体,20年后,这一经济体的表现依然超过欧洲大陆许多实施严格管制的经济体。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她是一个心胸狭窄的意识形态分子,推行严厉无情的政策,让贪婪变得合理合法,以抛弃下层阶级为代价扶持中产阶级,有意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她还削减公共服务,破坏高等院校,让公共广播事业沦为逐利工具,还破坏了国家的团结感以及和公民的自豪感。两种观念不可调和,而两者都没有说错。”
作者约翰·坎贝尔是英国著名的政治家传记作者,还写过劳合·乔治、爱德华·希思等政治家的传记。他力图还原一个真实的撒切尔夫人,对她的优点、缺点、不足、政策的得失都有自己鲜明的观点,分析透彻。他肯定撒切尔夫人“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远大志向,只因为她是女性,人们才没把她的雄心当回事”,她有“非凡的专注和过人的耐力”,“对工作痴迷般的奉献精神”,她能抓住机遇成为保守党领袖是因为“她没有因胆怯而回避”。有时也直接揭穿她的政治手腕。“1987年她对莫斯科进行的胜利访问。这是一次赤裸裸的选前表演,目的是在国内电视上树立良好形象,把首相塑造成一位受白宫和克里姆林宫同样欢迎的世界领导人。”
撒切尔夫人从自身经历、直觉加阅读(哈耶克等)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执政理念,并以铁的意志坚定不移地实施。“她的长期目标已经在在野期间设定,那就是从英国政治中逆转战后时代出现的整个集体主义趋势,从而实现国家道德上的振兴。她确定了一些大目标:政府应该削减公共开支、削减税收、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避免对经济过多干预以及普遍信任自由市场的运作。”她的信念还包括“福利制度是一种把勤快人的金钱流转到懒人手中的浪费机制”,所以不应提倡、扩大;“住房又是一种根本不该国家提供的服务:她的政府的目的就是要鼓励并奖励自置居所。因此,在削减对租赁市政房人士补贴的同时,她决心保护、甚至延长购房者抵押贷款利息享受免税的措施。”在外交、国际政策方面她也贯彻同样的理念。“撒切尔夫人认为富国向穷国提供援助只会支持腐败的政权,使依赖永久化,相反,推进自由贸易和企业精神可使欠发达国家自身得到发展,实现经济繁荣。”
“铁娘子”名不虚传,在其政治生涯中,面对英阿福克兰群岛之战、爱尔兰共和军的爆炸刺杀等很多严峻、危险的形势,她都展现了无所畏惧的巨大勇气,赢得了公众的钦佩。她出台的很多政策,都顶住了强大的压力。比如消减公共开支方面,直接降低公务员工资和裁减人员。她坚信,“公务员作为一个整体(除了一些个人外),并不能解决这个国家的种种弊端,反而是主要问题之一。她认为公共服务从根本上讲是寄生的,是国家创新及创造财富方面的负担。她决心大幅削减这一官僚机构。”“在新一届政府许诺的公共开支方面的节约项目中,针对公务员的削减幅度最大。政府立即实施了招聘冻结并下调工资水平的措施。由此造成的愤怒情绪进而引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罢工。”“在撒切尔政府的头四年里,公务员人数减少了14%。在随后的6年里,这个数字上升到23%。”“她坚持认为,世界上不存在不痛不痒的药方。只有具备竞争力,才能在新的工业里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削减公共开支,根本不是在恶化就业,实际上是将资源投放到生产效率更高的私人部门,以减少失业。”只有政府减少支出,才有可能减税,而且不是通过多发国债来弥补赤字。这和她整体上减少政府干预、信任自由市场的理念相一致。
“米尔顿·弗里德曼和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到访伦敦时、她毫无保留地表达了对他们的崇拜之情,吸收他们的思想,然后将这些思想熟练地转变为自己的实用哲学。”多数领导人很容易被凯恩斯主义所吸引,而撒切尔夫人对哈耶克的学说真心认同和实践。她信奉自由市场和“最小政府哲学”,很多时候获得了成功,但也并不全然如此。市场能更好地解决大部分问题,但不能解决一切。而且不顺应选民意愿的政策也难以成功。
比如作者指出撒切尔夫人面对公共服务的困境,“根据自由市场经济学的纯正原理,政府根本不应涉足教育、住房或医疗保健等服务的供应。然而,废除公共供应并不可行,因为太多的选民实际上依赖这种公共服务。”她希望彻底废除税金资助型医疗保健,但公众要求国家医疗服务体系从根本上继续建立在税金支持基础上。“与撒切尔夫人的本能相反,她实际加强了福利国家,至少在国民医疗服务体系、教育和中产阶级使用的其他社会服务方面,提高了效率,让自己关键的选民感到满意。民意调查一致表明,与以前一样,公众仍然坚定地信奉国家福利的基本原则。结果,只是在枝节上进行了削减。总体上看,在撒切尔夫人时代提供的社会服务规模并没有减少,下台时与上台时一样,公共服务仍占GDP的25%。福利国家依然面目如初……截然不同的是经济不平等现象得到增加。”
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实际也难以离开财政资金。典型的是她在位时开始建设的英法隧道,“对于前往欧洲大陆的旅行者来说,这项工程是一种既定的成功。但是,如果作为一项私营企业能力的展示,这项工程的成功却是十分模糊的。没错,正如撒切尔夫人坚持的那样,这项工程在英国方面是由私营资本融资的,但那些接受劝说投资这项工程的股东却赔了钱。这是一项不赚钱的项目。工程比计划推迟了数年时间,最终还是用了纳税人的金钱。与许多私有化经验一样,从这个案例中得到的教训就是,没有公共资金就无法建成如此重大的基础设施项目。”
作者尖锐地指出,“撒切尔夫人吹嘘自己是一位‘信念政治家’;但是不要忘记,‘信念’和‘政治’两个词具有同等的分量。毋庸置疑,她具有强大的信念;但如果形势需要,她也可以表现得十分虚伪。”“既然决意实现目的,她就不在乎方式。这种政策源自同样坚定的世界观。”撒切尔夫人在牛津大学读的是化学专业。“她的科学训练赋子了她清晰而实用的思维方法,这与许多文科思维或社科思维催生的主观妄想截然不同。与此同时,她在大学几乎没读过历史,当时及后来也不曾读过多少文学书籍。玛格丽特在牛津没有品尝过差异观念碰撞带来的巨大愉悦,也没有见到哲学质疑所隐藏的智慧光芒。她的注意力全部倾注在事实与道德确认上。中学和大学的理科教育与道德宗教主导的严格家教相得益彰,彼此巩固。这种刻板的心智,一方面为撒切尔夫人政治生涯提供了不同寻常的强大力量,另一方面也构成一个严重的缺陷,使她对其他观念、其他生活经历更加难以认同,这种缺陷最终限制了她获得支持的能力。”
还有她管理风格上的严重缺陷,“她从来都不是一个好队员,更不是一名好队长,因为她从来不信任自己的团队。”“她把让大臣们难堪当成自己的事业。”“她不能充分使用别人的才能。随着她变得越来越强势,同事及官员们越来越不愿报告她所不愿听到的东西。”“没有新的战役可打,首相的战斗品质便成了缺陷,她的坚决成为固执,专心致志成了缺乏灵活,坚强的意志则成了不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特别是到了她的第三任期时,“政府目标的核心存在根本的矛盾。越来越不理智的首相与她亲密同事之间严重缺乏信任与和谐,大量的精力受到误导,最终众叛亲离。”“如果首相必须是个好的屠夫,那么撒切尔夫人完全胜任。除了因意识形态原因被解职的人外,好几位她认为没能实现目标的大臣也遭到了解职。大臣更替的频率高得离谱。在1979年到1990年的11年里,至少有36名大臣离职。”“她没有能力领导好一个团队,这就是她最终下台的原因。”
她虽然为自己的高道德水准感到自豪,但却以公开的党派偏见奖赏其支持者,给他们授爵授勋,形成庞大的关系网。她的儿子马克从她与其他国家达成的交易合同中发了大财,也是她被指责的一个问题。这位“失业的工作狂”退休后还到处活跃发言,对她自己选定的继任者梅杰政府提出各种批评,实在是让人替继任者都头疼。
二、不同侧面的撒切尔夫人
1.对欧洲大陆心情矛盾,对美国高度认同。作者写道,二战塑造了撒切尔夫人这整整一代人。“在格兰瑟姆(撒切尔夫人成长的小镇)的人们眼中,欧洲大陆人要么是应该被打败的可憎敌人,要么是倚仗英美救援的无用盟友,现在这种结果正是由于这些盟友软弱妥协所一手造成的。相反,美国则犹如一位好亲戚、好搭档、好朋友;美国力量强大又慷慨大方,既是民主的救星,又是自由、繁荣与进步的捍卫者。”所以撒切尔夫人会说出这样的名言:“在我生活的岁月中,我们所有的问题都来自欧洲大陆,而所有的解决方法都来自全世界说英语的国家。”“1961年夏天,经过历时数月谨慎的试探,麦克米兰政府最终宣布英国将申请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这是战后政治方面最重要的一项决定,标志着——尽管离英国第三次提交申请并最终加入共同市场还有10年时间——英国政治逐渐转变,进一步紧密与欧洲大陆的关系。”1961年撒切尔夫人在对自己选区的演讲中,“直面对丧失主权、丧失国民认同的恐惧,并斥责这些恐惧毫无根据。英国已经加入了数个联盟——主要是北约组织——这些都对国家独立性有所限制。加入这些联盟是行使国家主权,而不是减损国家主权。”她认为,“主权和独立本身并不是目的。如果主权独立使得我们的经济衰退,眼睁睁地看着其他国家在贸易和国际影响力上都超越我们的话、那么在孤立中保持独立也并不是件好事……法国和德国已经试图放弃政治分歧,为统一的欧洲而努力。如果法国能做到,我们也能做到。”虽然她曾经这么说过,但欧共体法国委员谢松认为,“她非常渴望的目标是,英国就是英国,英国不需要盟国,英国可以自立”。这种感受也没错,撒切尔夫人看到加入欧共体的必要性,但她本能上对欧洲有敌意,她“反抗比利时官僚与德国银行家统治的阴险幽灵”,她心目中的盟国就是美国。她任首相期间,和欧共体的关系一直磕磕绊绊。她不达目的绝不妥协的做法并不利于和欧共体的协商一致。她领导下的英国对欧共体不断说“不”,丧失了对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影响,可英国最终还是不得不参与进去。作者认为“欧洲成了撒切尔夫人首相任期的最大失败。这种失败的直接原因是她对抗性、仇外以及狭隘的个性。”不过和欧洲的关系也未必全是撒切尔夫人个性的责任,还是有英国自身的历史、民意基础的。2022年英国公投脱欧再次显现了英国和欧洲的矛盾关系。
2.实行私有化。作者写道:1979年小心翼翼地开始以后,私有化一直在进行之中。到了撒切尔夫人的第二任期,私有化才作为一个滚动的进程,真正起飞。这时,私有化忽然成为政府的“宏伟思想”和撒切尔主义的核心支柱。先从英国电信开始,政府逐步退出了1945年以来一直为英国提供基本服务的主要国有公司。还在几年前,除了少数的自由市场经济狂热分子外,几乎没有人可以想象这些服务能由政府以外的任何人运营。这些服务包括:电话系统、煤气和电力、国内航空、机场,甚至还包括供水。这是经济版图未曾预料到的巨大转型,每项连续性的私有化都遭到反对党、工会以及在受影响行业工作的大部分人的反对,民调显示也受到公众的反对。然而,每项私有化只要发生,都会作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既成事实为大众、甚至工党所接受。更重要的是,私有化进程本身实际上产生了一阵大众的兴奋情绪,热心的媒体又从中推波助澜,连大臣们都感到惊奇。关键的是以低廉的价格直接向公众出售股份。例如英国电信,出于政治原因,股价被故意压低,每股只有130便士。从政府的角度看,销售一定得取得成功。结果,幸运的申购人发了一笔财,开盘当天股价上涨了90%,许多买家立即又将股票售出。英国天然气公司公司股票价值再次被低估,申购量再次远远超过出售量,首个交易日股价就猛涨50%。工党愤怒地谴责政府对国有资产玩世不恭,标价过低,用公众的金钱贿赂公众。工党财政发言人托尼·布莱尔称这次抛售使每个纳税人家庭每天损失达20到30英镑。然而,政府却实现了以前从来没有实现的目标,让拥有股份为大众所拥护。第二任期内私有化取得出人预料的巨大胜利,而1987年后,供水及电力的私有化改革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和阻力。公众认为不能把涉及公共健康的事情交付私营公司。但1990年供水行业私有化后,虽然受到重利润轻投资的批评,供水行业的投资实际大量增加,也没有出现有关公共健康担心的问题。1991年才实施了国家电网公司、地区配电公司的出售,核电则在1996年最终实现私有化。英国的榜样对接下十年间欧洲的私有化进程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3.对税赋改革的看法。除了降低所得税等税率之外,将更多税赋从直接税转为间接税一直是保守党战略的一部分。撒切尔夫人1974年曾承诺废除房产税,虽然未能做到,她的愿望丝毫未减。“她原则上从不喜欢征收各种财产税,因为这样会挫伤人们改善生活的积极性。”征什么税,怎么征税,不仅是经济政策,也是政治理念的问题。
4.和其他国家领导人的关系。国家领导人间的友谊,不仅建立在国家利益关系的基础上,归根结底还是观念是否彼此认同,此外个性、个人魅力也会有影响。比如撒切尔夫人当选保守党领袖不久,时任加州州长的里根来伦敦访问,他们第一次会见,原计划会见时间为45分钟,但最后延长了一倍。里根说:“我们发现彼此在有关政府、经济、政府在人们生活中的位置以及所有其他问题上的观点真的非常接近。”所以惺惺相惜。撒切尔夫人和法国总统德斯坦关系不好,和继任的密特朗关系极好。“撒切尔夫人与密特朗之间一直存在一种强烈的互相尊敬,这种尊敬超越了他们之间的政治分歧。”撒切尔夫人在二战结束40年后,依然怀有“对德国的恐惧以及对德国人的怀疑”。她和德国领导人关系都不好,她高兴地看到西德总理施密特离开,但也不喜欢继任的科尔。“她认为科尔单调乏味、笨拙土气,一直就没有高估过他。”但乔治·布什认定科尔是欧洲领袖,应该与他建立特殊的关系。而密特朗也把维持法德轴民放在撒切尔夫人提议的英法轴心之前。撒切尔夫人感觉受到了孤立和冷落。
5.对教育界和媒体。虽然1970年撒切尔夫人进入爱德华·希思内阁时就担任教育及科学大臣,但她和教育界的关系非常不好。作者写道:“财政削减巨斧伤害最重的是大学,在后来3年里资金被削减了13%。由此开始了高等教育界长达10年的混乱、道德下滑以及水准下降。”她憎恨大学一方面宣称实行知识分子自治,另一方面又期望国家提供资金。对整个大学的打压,特别是科研经费的削减,迫使英国许多一流科学家移居美国。正是出于这一理由,牛津大学才格外冷落撒切尔夫人,拒绝授予她荣誉学位(所有她的前任,在牛津上过学的,从艾德礼到希思,都在上任一年内获得了牛津的荣誉学位)。这种做法不可避免地消除了她对母校的任何留恋。1999年,撒切尔夫人自传完成,她特意将自己的文章捐献给了剑桥。她也不喜欢BBC、卫报、每日镜报等媒体对政府的批评。作者认为,“她真的不懂得新闻自由的思想”,指出“在撒切尔夫人自由主义的言论背后,她这种将自己观点施加于人的本能却属于威权主义。”经济上她的自由主义政策基本是逻辑自洽的,但在思想领域,她却没能将这种自由主义贯彻到底。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