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当前我国财政经济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2022年,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对于巩固和发展“十五”开局的良好势头,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从总体上看,今年我国的经济发展既有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一些不利因素,仍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我国社会经济发生了深刻变化,已建立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国内政治社会稳定,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进一步增强了抵御各类风险的能力。特别是我国成功加入WTO,对于促进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改革和促进结构调整,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国内情况看,需求潜力虽然很大,但现实有效需求不足仍然是制约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近四年来我国连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目前社会投资增长乏力,消费需求不足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缓解,物价指数依然偏低。国内经济生活中长期存在的矛盾还没有完全解决,特别是产业结构矛盾依然突出,经济体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这些都制约着内需的持续扩大和经济的健康发展。我国加入WTO,总的来说,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并将为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但在一个时期内,随着国内市场不断开放,某些竞争力不强的行业和产品会受到较大冲击,一些企业甚至会破产倒闭,社会就业压力可能会加大。面对上述形势,我们必须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民经济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做出全面、正确的分析,统一认识,坚定信心,沉着应对。这是做好今后财政经济工作的必要前提。
在新的一年里,财政发展面临的减收增支因素较多,收支矛盾加大。从收入方面看,这几年增幅不小,有经济发展、效益提高和加强征管等因素,但也有一些特殊性、一次性增收因素,今后这种特殊因素会大大减少。另外,随着关税税率实质性下调,以及证券交易印花税、金融保险营业税等税率下调,这些税种的收入将有所减少。从支出方面看,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点支出,包括增加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确保社会保障支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各项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促进国有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支持农村税费改革以及保证国家安全等等,都需要有足够的财力保证。因此,2022年我国财政收支矛盾将十分突出。
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以及繁重艰巨的发展任务,中央决定今年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在进一步调整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保障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继续发行建设国债1500亿元,重点用于完成国债在建项目,已开工的“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西部开发重大建设项目,第二批农村电网改造和退耕还林(草)等。当然,增发国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中央财政赤字规模会有所扩大,但这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目标实现的客观需要。如果不这样做,经济发展会受到更大影响,结构性矛盾也会更加突出,亏损企业和下岗职工都会增多,不仅财政减收增支,甚至会影响社会稳定,到时再采取措施付出的代价会更大。另外,今年我们还要进一步完善和稳定税制,实行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加强征管,积极组织财政收入;要加大调整支出结构的力度,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社会保障、支持农业、科教兴国等重点支出需要;要正确运用财税政策,积极支持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增强我国经济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要稳步推进财政改革,强化财政管理,加快公共财政体制建设。通过更加扎实的工作促进实现国民经济宏观调控预期目标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当前财政改革发展中需要重点关注和研究的几个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和财政运行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为财政理论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其中有些问题,我们在财政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已经开始进行探讨,便研究还需要不断深入。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完整的财政理论体系出发,研究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是各级财政部门和广大财政理论工作者的共同任务。当前尤其要重点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一)关于建立公共财政框架问题
建立健全公共财政框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也是转变财政职能的内在需要,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财政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取向。党中央、国务院对推进公共财政改革非常重视。党的十五届五中、六中全会以及“十五计划纲要”中,都对建立公共财政框架提出了明确要求。目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探讨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形成了一些共识,但还有待进一步深化。今后的研究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重点研究建立公共财政支出框架问题。从总体上讲,建立公共财政支出框架,必须符合市场经济的一般准则和通行做法。预算支出的范围、结构和方法要与政府职能相适应,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原则。现阶段,我国的市场体系仍然处于发" 育和完善过程中,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和政府应当扮演的“角色”,科学合理地界定转轨时期的财政职能和支出范围,仍是需要我们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实践证明,公共财政改革必须始终与市场发育的程度相适应,要逐步解决政府职能的“越位”与“缺位”问题。从国际上看,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的职能和财政支出范围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其原因主要是各国的经济发展和市场发育程度不同,社会公共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研究问题切忌表面化和公式化,不能照抄照转,要注重从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中国经济转轨时期的特殊国情出发,科学确定公共财政的支出框架。另外,理论工作者要对近几年全国财政部门积极探索推进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等支出管理改革进行阶段性的总结,逐步将实践成果上升到科学理论,为进一步深化和推进这些改革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和理论支持。
二是要充分重视研究构建规范的公共收入制度问题。满足社会公共支出需要必须依靠规范的公共收入制度。这也是公共财政框架的一个重要支撑。公共收入制度规范,意味着税费制度合理,收入机制健全。财政不仅要“取之有度”,而且要“取之有道”。现在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过多过滥、以费挤税,变相搞税收优惠等不规范做法,影响了市场公平竞争机制的形成,削弱了税收的调控经济和组织收入功能。因此,必须通过税费改革和完善税制等措施,建立一套体制健全、分配规范、征管科学、增长稳定的公共财政收入体系和运行机制。
三是要注重研究健全监督检查机制问题。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健全监督检查机制是市场经济对公共财政的客观要求,是建立公共财政框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只有建立内外监督相结合、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和重点检查相结合,多层次、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检查机制,财政才能成为有法有据、规范透明的公共财政。健全财政监督机制,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建立较为完善的财政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形成项目审核、立项、预算拨付、资金运行、效益评估等一套高效有序的财政资金运行监督体系。
(二)关于加入WTO后我国财政的应对措施问题
加入WTO,我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对外开放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贸易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进一步拓展引进外资、技术的广度和深度,促进优化经济结构,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但是,WTO规则对各成员国都是“双刃剑”,不仅有利,而且有弊,关键取决于我们的准备是否充分,应对措施是否积极有效。
“知彼知己”是我们应对WTO挑战的前提。要增强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认真学习研究涉及WTO规则的相关国际案例,尽快熟悉掌握WTO的活动规则。善于用WTO的条款保护自己,把不利方面控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在这方面,理论工作者要走在前面,为实际工作部门提供充分的信息和相应的对策建议。
要密切关注和分析加入WTO对我国经济发展和财政收支的影响。加入WTO后,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互动效应增强,财政所受影响更大,情况也更为复杂。随着我国市场准入的扩大和相关行业开放程度的提高,一些产业,如农业、机械、电子、通讯设备、冶金、石油等等,会受到较大冲击,一批效益差、竞争能力弱的企业将会倒闭,短期内我国的失业率可能会提高。这不仅会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周期性波动,而且会加大社会保障等项支出的压力;农业本来就是我国一个弱势产业,我国主要农产品价格已经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加入WTO后如何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重要的挑战。另外,随着关税税率的降低,我国关税收入会相应受到影响。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给予充分关注,并加紧研究应对策略。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应当研究加入WTO对政府行为的影响。加入WTO后,我们面临的一项无法回避的任务是适应WTO规则的要求,调整政府的职责和范围,转变行政管理方式。为此,要认真清理、修改一系列法律规章制度,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要认真清理各类财税优惠政策,取消针对个别企业和地区的财政税收优惠,为企业开展竞争创造更为公平的政策环境。与此同时,也要抓紧研究适应WTO规则的支持产业发展的新办法、新措施,以增强国内产业的竞争力。
(三)关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财政政策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多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的周期性波动是难以避免的。这就需要政府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及其他手段调控经济运行,尽可能减少波动的时间和幅度。
制定财政政策,必须根据经济状况实施相机抉择。国际经验表明,在需求不振的情况下,扩大政府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而且必须根据需要保持相应的力度和连续性。我国近几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产生的效果也充分证明了政府干预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看,仍有必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这一点已形成了共识。在这个问题上,一些同志非常关注财政风险问题。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我认为,现在我们的国债余额占CDP的比重仍处于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以内。只要国债资金发挥出应有的效益,就不会有多大的风险。问题的关键是要合理安排国债的投向,提高国债资金的使用效率,强化国债资金的监督管理工作。当然,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我们也要密切关注和研究,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同时,要进一步研究运用财政政策推动结构调整问题,这是提高我国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的主要矛盾是结构性需求不足,因此研究推动结构调整的财政政策,必须注意政策的作用方向和政策着眼点。比如,如何运用财税政策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如何通过财政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如何有效支持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制定哪些合乎WTO规则的政策措施,加快农业产业发展的步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等等。
三、转变学风,进一步做好财政科研工作
财政科研工作是财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全国财政理论界紧紧围绕财政改革和发展的重大理论与政策问题,积极探索,深入调研,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当前,国内外经济的关联性越来越密切,形势分析日趋复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财政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宏观调控模式也逐步发生了变化。这些都要求财政科研工作必须与时俱进,站在前沿,更好地为财政改革和发展服务。现阶段,财政科研工作面临着两大任务,一是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理论体系,二是为财政改革和发展献计献策。科研工作者在具体进行的研究中,要注意把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与财政工作结合起来,把经济体制改革与财政改革结合起来,把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结合起来,把历史研究与现实工作结合起来,把传统继承和改革创新结合起来。归根结底,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发扬财政科研工作的优良传统,树立正确的财政观和财政科研工作的良好学风。
(一)财政科学研究工作必须高度重视学风问题
学风是党风、工作作风的具体体现,关系到工作风气、工作态度、研究的方向和进取的精神。广大财政科研工作者必须认清并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有所创造,有所贡献,有所作为。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是我们党在全面科学分析新世纪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及" 党风建设现状,做出的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财政科研战线的同志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决定》精神,把中央的要求落实到财政科研的具体工作中。
学风问题的核心是为谁服务,怎样搞好服务。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我们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既然是这样,学风问题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第一重要的问题。”转变学风,首先是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弘扬优良的学风,反对不良的学风。一切从实践中来,反对本本主义、经验主义和不思进取的思想。要用发展的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和解决财政工作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推动财政事业不断发展。其次,财政科研工作要紧紧围绕财政工作的中心任务,善于抓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提纲挈领,归纳提炼,重点突破。第三要加强学习。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当今世界经济技术发展也是一日千里,只有不断地学习和补充新的知识,从实践中取得真知,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运用现代经济理论得心应手地解决财政改革和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
(二)转变学风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是否科学合理,是否能够解决改革和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关键在于能否联系实际。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财政科研工作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要注意把握好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紧密联系当今世界的发展。小平同志曾告诫全党,要用世界的眼光看问题。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科技革命发展迅猛,国际竞争十分激烈。财政是国家综合经济管理部门,财政科研工作者必须把握当今世界的大背景、大格局,正确认识这些新变化、新情况和新问题,注意探索新的国际经济游戏规则,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有的放矢地研究有关财政方面的应对措施。二是紧密联系当代中国的实践。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内经济形势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财政改革和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有许多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亟待解决。如何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议,建立较为完善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和财政宏观调控体系,是财政部门和财政理论工作者的共同任务。
财政战线的广大同志包括财政科研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要有奉献的精神和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归根结底就是要坚持理想,坚持信念,这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要做到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研究要有成果,要对财政理论体系完善和财政工作实践具有积极作用;同时成果要及时转化,而不是发表后就束之高阁。
(三)转变学风必须注重理论创新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振兴的希望。江泽民总书记指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动力,不改革,不进行体制创新,很多问题的解决就没有出路”。财政理论研究要站在改革的前沿,通过理论创新推动财政工作的实践。一方面要勇于创新。改革和创新的路从来都不是平坦的,只要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就要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通过实践检验其正确性。另一方面要善于创新。财政科研工作者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从一般的事物中发现趋势性和规律性的东西,善于从财政改革的过程构画未来的体制模式和框架,善于从零星的基础素材整理出较为完整的财政理论体系,善于观察和研究关系全局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四)转变学风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共产党的正确而毫不动摇的斗争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因此,我们需要时时了解社会情况,时时进行调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系列重大正确决策,都是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总结群众在实践中的创造和经验,最后加以理论和政策升华而作出的。调查研究对财政科研工作尤为重要。只有做到对基本国情和民情有深刻的认知,对实际情况有深入的了解,才能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趋势,准确掌握财政改革运行的动态,才能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提出符合实际的政策建议。今年是转变作风年,是调查研究年,财政科研工作者一定要坚决贯彻中央精神,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要注重实效,力戒形式主义和主观主义,不能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不能以偏概全、主观臆断。要一竿子插到底,掌握第一手资料,深入加工提炼,形成真知灼见。要进一步加强财政科研部门与实际部门的协作,财政研究部门与其他宏观经济研究部门的协作,中央财政研究部门与地方财政研究部门的协作,财政系统科研部门与高校、社会科学研究部门的协作,还要加强与国际财政理论研究领域的联络和合作,从而繁荣学术成果,深化财政理论,更好地为财政工作服务。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