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是我国金融体系两大主要组成部分,债券市场在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后已初具规模,交易主体和交易规模也日趋成熟,种类涵盖国债、企业债、金融债在内的多个债券种类,交易的市场流动性大幅提升,据相关数据统计资料显示,在2022年,我国债券市场发债额度约为12万亿元。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债券市场的开放程度以及种类规模和活跃程度、融资程度、受监管成效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发展直接有效融资是金融体质改革的核心之一,提高在债券和股票市场的融资力度来发展实体经济,更是金融改革最核心的目标之一。与此同时,债券市场作为证券市场的一个重要分支,一方面可以起到良好的资金融通作用,将市场内的资金从剩余者手中转移到需求者手中,继而实现资金的合理有序配置;另一方面将更多的资金从流向风险小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促进企业间的压迫优胜略汰;再次债券市场向来是中央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途径,在经济过度膨胀时,国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出售或者发行国债收紧银根减少货币供给量。在经济萧条市,国家通过减少发行或者购入国债向市场投放资金放松银根增加货币的供给量,从而有效地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
二、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的现状及其新趋势
其一,债券市场在整个金融体系的融资地位不断上升。债券市场的融资功能不断增强,在金融脱媒日渐成熟的情况下,将传统融资模式中银行独自承担的违约和流动性风险分散到众多的投资者中继而有效降低了市场风险,此外银行间债券市场的7天回购利率已成为货币市场的关键利率指标,有望成为利率基准,可见债券市场对整个融资体系中的作用和意义。其二,债券市场在发行种类和交易层面不断创新。在发行种类上,结合市场的具体实情以及供需状况,推出了反应授信者较低层次信用的次级债券、混合资本债券以及抵押贷款等证券,这些能够帮助资本市场更好地补充和运用资本,进而更好地发挥对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其三,债券市场的国际化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升。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22年年底,在官方债券登记机构开户的185家境外机构中已经有135家境外机构获批进入国内的银行间债券市场。
发展的新趋势:其一,新推行的公司债管理办法推动公司债发行量的增加。在证监会2022年1月份发布的新的管理办法中,将境内公司债券发行主体扩大至所有公司制法人,在发行主体的扩容、非公开发行制度的建立、审核流程的简化后的刺激效果明显。其二,企业债的发债增速下降。受制于严格的资质审核和审批周期较?L以及公司债大举扩容对于企业债替代作用等因素的影响,企业债发行量下降明显。
三、我国当前债券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其一,市场监管重叠现象严重,政出多门,具有较强的体制约束力。目前没对证券市场的监管主要采取的是行政审批性质的行政性监管,仅监管部门就包括央行、财政部、银监会、保监会和发改委,缺乏现代化的市场监管框架和理念。正是这种政出多门的分散而又重叠的监管体制,让债券的发行审核以及上市交易和信用评级的标准各不相同,监管的标准更是千差万别,监管的漏洞严重制约现代化证券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其二,场外交易市场和场内交易市场联系度不高,内外市场割裂现象严重。国内的债券交易市场分为银行间债券交易市场、柜台交易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其中前两者属于场外交易市场,后一者属于场内交易市场。不同的是银行间债券交易市场主要面向机构投资者,交易所市场主要面向的是个人和中小投资者,债券交易市场分割现象严重。其三,社会信用体质不够健全,评级机构缺乏权威。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债券市场评级尚处于起步阶段,评级质量在与国外大型知名评级机构相比缺乏评级的公信力和权威性,评级虚高、评级结果区分度不够、信用风险揭示程度不足等问题层出不穷,评级行业的无序竞争现象较为严重,部分评级行业为了谋取暴利放松了对债券评级的严格审核,造成市场上优质评级的债券诸多,一方面迷惑投资者投资行用评级不高的债券,另一方面会加大市场风险的波动性,粉饰风险溢价。
四、进一步完善我国债券市场的相关建议和措施
其一,要坚持市场为核心的原则,减少行政性监管。整个金融市场改革的重要方向就是简政放权、去行政化,把调节供需的左右手还给市场,供市场支配。政府在引导简政放权的同时,促使各市场主体归位尽责,并健全事中以及事后监管、建立和完善违约救济机制,减少市场的风险波动,实现从发行审批的职能过渡到服务各机构的市场化选择职能上。其二,推动交易结算,实现场内和场外交易互联互通。对于国内的债券交易市场,若实现交易的集中化、内外市场的融合与统一,必须有效解决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市场的割裂问题。具体而言就是将银行间债券交易市场与交易所市场在市场的准入条件、信息披露以及投资者保护制度架构上双双进行统一,产品交易和托管结算可以在两个市场自由流转,形成统一的收益率曲线。其三,要加强对信用评级制度的管理,逐步形成合理有效的信用评级制度。在评级市场上,要积极发展人民币债券市场,在丰富发行主体和发行产品种类的同时,逐步扩大市场的有效需求。对于评级机构自身而言,要加强对评级技术的深入研究,提高怕信用评级的可信度与公信力,纠正激励动机短期化的行业弊病,努力积累行业声誉和社会公信力。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