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钢铁产业在近几年的 发展 过程中一直存在着逆集中化现象。产生逆集中化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钢铁产业的进退出壁垒机制不完善,即进入壁垒过低,而退出壁垒过高。从产业良性发展的角度讲,在现阶段中国钢铁市场尚没有形成以竞争为导向的 经济 性壁垒;地方政府又从各自本位利益出发分化扭曲了钢铁产业应有的进退壁垒,从而使钢铁产业在近几年形成了 企业 过度进入状态。这种过度进入所带来的生产能力过剩、产品过剩无疑为产业内恶性竞争埋伏下了爆发的根源。
一、中国钢铁产业壁垒的基本特点
产业壁垒通常可分为经济性壁垒和体制性壁垒、策略性壁垒三大类。经济壁垒包括规模经济壁垒、产品差异化壁垒、在位厂商的绝对成本优势。体制性壁垒主要是指行政壁垒。策略性壁垒是指在位厂商通过采取行动以提高经济性壁垒,或者声称将对进入者采取报复性行动,以限制进入者的进入。
由于中国经济管理模式已由高度集权的计划体制转向地方分权和企业自主生产的分散管理模式,地方政府有了投资和项目审批权。政府在决定本地区企业的市场进入时具有主导力量,这种主导作用将导致地方政府容易站在地方本位利益的立场,鼓励一些新企业进入钢铁产业,并运用行政手段给新企业以信贷、税收等政策支持或者提供市场保护。同时,中国钢铁产业中的主体企业基本都是国有控股企业,各级政府对这些企业拥有绝对的所有权。因此,中国钢铁产业的进退出壁垒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行政壁垒。
二、钢铁产业进入壁垒过低的基本原因
1.市场利益的驱动吸引了大量的企业进入
2.政府加快发展本地区经济的动因导致了钢铁产业的过度进入
首先,地方政府产业进入目标多元化引致了市场的过度进入。政府在进行产业进入决策时,目标是多元化的,它不仅要考虑企业市场进入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要考虑行政目标,例如经济稳定增长、充分就业以及通货稳定、本单位或本地区经济实力扩大、实际收入或隐性收入增加等等。而行政目标是与增加投资数量、扩大生产规模密切相关的。在政府对进入具有主导作用的情况下,容易产生过度进入行为。
其次,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进入博弈引致了地方政府的过度进入。在市场进入中,中央政府与地区政府的博弈,主要表现在产业政策的管制与反管制方面。这种进入博弈存在的主要空间在于:中央政府为了避免重复建设,防止资源浪费,需要对全国性的重大建设项目进行的数量控制与市场准入;但地方政府从增加本地区财政收入的角度出发,希望项目在本地区。因此,地方政府在申报投资项目的时候,可以利用各种手段与中央讨价还价,以达到争取项目立项或中央投资的目的。而这种讨价还价的过程就是地方政府为了争取项目而不断采用政策措施降低产业进入壁垒的过程。
第三,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在通过行政性放权让利推进市场取向改革的条件下,我国地方政府已逐渐成为拥有独立利益目标和较大资源配置权力的“行动集团”,市场进入的竞争首先表现为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然后才表现为企业之间的竞争,即地方政府努力凭借其行政权力及经济实力帮助本地企业进入市场,扩张实力,从外部吸纳稀缺资源,并通过市场进入创造更多的生产性利润,从而扩大地方政府的剩余分享额。因此,钢铁企业之间的市场进入竞争的背后,实际上是反映了作为这些企业的出资者和控制者的不同级别、不同区域政府之间的市场进入竞争,并形成了不同级别、不同区域政府之间的市场进入博弈。地区之间重复建设、产业结构趋同化现象,正是地方政府之间进入博弈的必然结果。
三、钢铁产业退出壁垒过高的基本原因
中国钢铁产业退出壁垒较高的基本原因如下:
一是地方保护主义。一些在竞争处于劣势的企业如果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企业、利税大户,较为容易得到地方政府的多方面支持;从地方政府的本意来讲,是希望通过投资项目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和解决本地区的就业 问题 ,如果企业因经营不好要求退出市场,地方政府的利益不可避免的将受到影响;因此,地方政府出于保护本地经济发展的考虑,会倾向于对这些企业施以信贷、财政、税收等多方面的扶持,使面临退出的企业得以继续生存。
二是由于 社会 保障制度的滞后和银行呆账、滞账处置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困难,使一些处于竞争劣势的钢铁 企业 无法顺利退出。由于多数钢铁企业与银行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如果劣势钢铁企业被淘汰,则会导致企业的经营风险向国有银行转移而形成巨大的 金融 风险;并且银行自身也是国有企业,同样存在预算软约束 问题 ,国有银行的领导人都不希望在自己的任期内核销不良信贷的损失,必定会竭尽全力阻止企业的破产,宁愿拖到下一期的其他领导。企业退不出去,政府就要继续对在困境中求生的企业负责,只要企业的经营还能维持,政府就会尽力在人财物等各方面予以扶持,使企业继续在市场上生存。
三是国内资本市场不健全,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企业及其生产要素难以通过市场手段实行兼并、破产、转移。由于国有钢铁企业复杂的地区和行政隶属关系及在地区 经济 发展 中举足轻重的 影响 ,使一些地方政府在国企兼并的问题上,若属于外地企业并购本地企业,本地政府较易倾向不积极配合。若是本地企业并购异地企业,地方政府多会大力相助。此外若涉及民营企业并购处于劣势中的国企,也会遭遇一些阻力。地方政府在企业并购问题上存在的复杂心态,增加了跨地区企业并购和优势企业迅速胜出的难度。
四是企业职工安置造成企业退出障碍。 目前 我国在社保体制方面还有许多旧账没有还清,在企业的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现还没有得到完善之前,企业的退出意味着剥夺了企业职工的饭碗,这些职工将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从而给企业的退出带来巨大的压力。
四、产业壁垒优化的现实意义
由于 中国 钢铁产业进入壁垒较低,许多潜在进入者容易被钢铁产业的某些瞬间暴利所诱惑而盲目进入;由于退出壁垒较高,当产业发展出现低谷时,许多弱势企业基于种种原因难以撤离,为了维持企业生存,只好继续留在本行业中背水一战,将宝贵的生产资金投入到早已饱和的生产中去,形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进入壁垒过低退出壁垒过高从根本上使中国钢铁市场的竞争机制受到扭曲,即经过一轮激烈的市场角逐,一批在市场中处于弱势的钢铁企业虽然实力遭到重挫,但依然难以从市场上消失,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没有得到有效缓解,落后产能没有得到彻底淘汰。而且优胜劣汰机制的扭曲,也导致企业间的兼并重组障碍重重。因此,中国钢铁产业及钢铁市场应完善相关的产业及市场的进退出机制,保证优胜劣汰竞争机制作用的充分发挥。
完善钢铁产业的退出机制,意味着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钢铁企业面临着或破产或被兼并重组的风险,意味着劣势企业的主要决策者及管理层将被淘汰出局。从优化市场竞争环境的角度看,只有完善了产业退出机制,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才能发挥作用,才能促进中国钢铁产业结构的良性循环与发展。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灵魂,竞争的意义在于实现市场竞争主体的优胜劣汰,优化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完善钢铁产业的退出机制,有利于在中国钢铁市场中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实现企业间的良性竞争。在退出机制较为完善的市场环境中,优势钢铁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在提高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的基础上,通过竞争不断地扩大市场份额,进一步巩固并加强市场领先地位。而且优势钢铁企业可以依靠成本优势筑起钢铁行业门槛,降低行业潜入者的进入动机,打消行业外潜入者的进入企图。总之,良性竞争使优势企业得以不断扩张,劣势企业企逐步萎缩直至破产或被兼并,这无疑有利于以较稳健的方式实现钢铁市场竞争主体的优胜劣汰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五、完善中国钢铁产业壁垒的几项基本措施
1.中国钢铁产业行政壁垒的优化是一个与中国经济改革同步发展的过程
中国钢铁产业壁垒优化取决于中国经济体制的完善,即中国钢铁产业壁垒的优化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经济环境及钢铁产业政策息息相关,并涉及到钢铁产业 科技 进步、规模经济、产业整合、市场机制完善等多个方面,是一个多学科、多领域的产业经济问题,需要我们提供 科学 完备的 理论 支持与指导。
2.要完善钢铁产业的经济性壁垒、体制性壁垒
中国钢铁产业以有利于钢铁产业规模经济化来制定本产业的技术经济指标和行业的准入标准,一是要努力淘汰落后的工艺技术装备和产品,防止盲目投资搞重复建设;二是要鼓励优势企业在达到经济规模的同时实现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 现代 化和大型化,有效降低资源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加快淘汰那些造成资源和能源的浪费的中小型钢铁企业,优化产业组织结构。钢铁产业要努力形成新的生产格局,即大的钢铁企业集团控制全行业的粗钢产量和多种大规模化生产的钢铁制品,一些中小型钢铁企业更侧重于对钢材的深加工和延伸性服务。
3.建立有利于钢铁产业运行的经济环境
在当前形势下,完善钢铁产业退出机制需要各级政府的支持,而且各级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由于对劣势企业实施破产的可能性很小,那么目前完善退出机制的重点应促进优势企业对劣势企业的兼并与重组,这就要求各级地方政府积极解决并购者在并购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还要积极解决与钢铁企业退出相关的社会保障机制的建设。而且政府的干预应主要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引导企业的经济行为,弥补市场的缺陷;各级政府部门要减少过多的行政审批,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和退出机制,促使生产要素逐步向优势企业集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