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行业和职业 教育 尤其是高等职业具有密切的天然关系,前者为后者的 发展 提供强大的推动力。行业发展是高职教育专业建设与改革的先导、基础和依据,是高职教育教学 方法 和培养模式转变的根本动因,并且对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行业;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教学方法;师资队伍
行业是 社会 发展与分工的 自然 结果,涵盖了人类生活所需的物质、制度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资源,反映了以生产要素组合为特征的各类 经济 活动。行业划分的依据是人类经济活动的技术特点,即按反映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不同排列组合的各类经济活动的特点划分确定。教育作为一个将物质、制度和文化综合起来的部门,本身也是一个行业.而且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原因就在于,教育部门的生产对象正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教育承担着培养劳动人力资源的重任。在社会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相对于其他教育,在培养对象和生产力结合的程度与方式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种优势在两个基本方面得以体现:一是行业的发展动态可以迅速传递给高等职业教育, 影响 其办学理念、教学方式、授课 内容 等教育要素;二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毕业生,也即高素质的行业从业者和一线劳动者将保证行业的稳定生产,同时也是推进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
正是因为行业和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如此密切的天然关系,曾经出现过以行业办学为主要模式的职业教育格局。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这种格局正在发生转变,逐渐形成了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办学、地方政府办学、行业或 企业 办学以及社会力量办学等多种模式共存的局面,多种办学模式共同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形成了和谐的高职教育发展氛围。这些模式中存在的只是办学主体、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差异,而在行业和教育的相互沟通与扶持方面则是一致的,即都在探索教育满足行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的途径,探索教育及时吸收行业新兴的生产技法以发展自身的途径。
一、行业发展是高职教育专业建设与改革的先导、基础和依据
行业既是生产力 应用 的试验田,也是生产力革新的策源地,代表了生产力发展的现状,昭示着生产力变革的趋势。专业是高职教育构成的基本要素,既反映着社会分工和行业分布的状况,更体现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应该适应生产力前进的方向,紧紧贴近社会和职业岗位的需要,体现适应性和前瞻性。
(一)行业发展的丰富性决定了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多样性
专业设置与行业发展及需求密不可分。新兴行业的出现必然要求具备某种崭新的特定技能的劳动者。在 现代 社会中,这些劳动者的培养是通过现代教育体系完成的,新专业设置的基本动力来源之一正是新兴行业的需求。新专业的开办是在现有 理论 知识的基础上,通过 分析 新兴行业的岗位需求.结合知识发展的现状,将理论和实践技能重新组合形成了新的专业方案。可以说,人类知识的范围和社会行业的范围共同拥有大致相似的一条边界线,知识范围之外也正是行业的盲区;行业不断向前发展,不断扩大这条边界,知识的领地也随之延展。作为体系化、条理化的知识系统,专业的门类也不断地随社会行业的增加而扩充数量。这一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细化的过程: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专业设置也随之越来越精细。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不追求理论知识的高度系统化,而是面向行业一线的实践操作需要,分解岗位或岗位群的工作要领,将各种“行为”知识条理化、标准化,最终形成了不同于其他高校的专业特色。因此,高职专业和社会行业发展之间具有更加基础性的关系.行业格局的改变可以迅速导致高职专业设置的调整;行业的丰富性必然迅速体现在高职专业设置的多样性上。
(二)行业发展的成熟度拓展了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空间
高职专业建设必须“与时俱进”,而所谓的“时”既是指 时代 和社会发展,更是指行业发展的最新状况。一个行业从诞生到成熟,代表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其成熟度体现在多个方面,例如更先进的生产工艺、更优化的管理模式,更高速的生产效率、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更强大的就业容纳能力,其中与高职教育关系最为紧密的就是更高素质的从业者。具有扎实知识基础、熟练操作技能、良好合作精神等素养的行业从业者标志着该行业的成熟水平,也是推动其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
行业的从业者全方位地参与了该行业的生产、管理,集中体现了行业成熟程度。高职专业建设必须紧紧围绕行业已经形成的对各个工种的成熟的分配需求模式,不断摆脱闭门造车式的发展思路,跟踪行业中出现的新情况,调整发展方向。专业建设的最终目标应是体现了学科知识完整性与专业性的理论教学体系,同时也是面向行业应用需求的基础性和发展性的实践教学体系,还是尊重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考核评价体系。
(三).行业发展的方向引导着高职教育专业改革的趋势
高等职业教育不是一个自成体系的封闭领域,而是面向社会、面向新技术、面向新需求的开放的动态的疆域。一种教育模式一旦形成,也就意味着它必将被打破。高职专业建设过程中,成熟而稳定的模式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未来提出的所有挑战,因此专业建设实际上是一个永不停息的革新探索的过程。这种革新与探索不断被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所重新定位。首先,行业发展将更新专业的教学内容,那些已经被淘汰的落后工艺、机械设备、操作技法等必将从课程教学内容中删除,而更先进并得到了大面积推广的新工艺、设备和技法等必将被吸收进新的教学体系。其次,随着社会分工程度的不断细化,行业各个岗位也越来越专业化、精细化.这就可能打破原来形成的学科或专业划分的格局.形成一批新兴专业或交叉专业,使新旧知识在这些专业中以另一种方式组合在一起。高职专业建设必须不断契合于行业发展的这种趋势,调整专业布局,剔除、新设或合并有关专业。第三,行业发展将带动高职教育思想的更新,进而在其指导下促进专业建设的发展。各个行业的发展在呈现出精细化、规模化的同时,还表现出高度的流动性,即行业的适应性不断得到增强,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向其他相近行业转型。这就要求从业的高职教育毕业生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和综合素养,因此教育理念应当转向为重视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就要求专业建设不能仅仅将专业技能放在核心位置.还要重视培养学生在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潜力,塑造就业方向多元化的毕业生,以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和从业适应能力。
二、行业发展是高职教育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转变的根本动因
教学方法是教育者将外在于受教育者的各种知识质素、行为规范内化为其主观世界的一部分,以及培养其特定行为能力的各种手段和途径的综合。培养模式是各种教学方法、管理评价手段以及社会某些因素综合而成的宏观教育构架。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是抽象性和现实性的矛盾混合体,不存在纯粹的、独立的被称为“教学方法”或“培养模式”的事物,它们只能体现在各种教学的具体活动之中。但是可以将各种教学活动中的共同因素抽象出来归纳为特定的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并且它们可以在不同的教学活动中得到复制和应用。 教学 方法 和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活动效果的优劣,决定了 教育 的成败。一般来说,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应当尊重受教育者普遍的认知 规律 ,保护并促进其身心健康,同时还应当遵循特定行业的内在规范。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后者尤其重要。行业规范不仅可以转化为教育 内容 ,还可作用于对教学内容和受教育者实施组织功能的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上。行业规范也在不断的 发展 变化当中,在它的带动下,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也相应地需要变革。
高职院校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基本教学方法是“情景式”教学,其实现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建立模拟的仿真的行业工作环境,在校内产生就业岗位的效果;二是由教师带队,到工作一线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实现教学目的。实际教学中.第二种方法实现的难度往往比较大,原因主要有二:一是 企业 担心 影响 生产和 经济 效益而不愿合作;二是具体的某个岗位对用人的数量需求总是有限的,而教学活动则是规模化的,因而在企业岗位的吸纳能力和学校人力的供给能力之间出现了矛盾。
因此,多数的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第一种教学方式,它具有方便灵活、平均投资较小等特点。但是其不足也显而易见,一次性投入较大、硬件建设容易但软件“氛围”难以仿制等不足常常制约其 应用 ,其中最大的缺陷是对行业发展动态缺乏足够的灵敏度。例如,在各类高职院校的文秘专业仿真教学环境建设中,普遍重视各类办公设备的数量、功能,然而对该行业出现的协同办公、远程办公等新趋势则反应迟钝,更无法实现。
解决高职院校仿真工作环境对行业发展相对滞后这一 问题 的一个可能的策略是,探索学校资源 社会 化的途径。可以选择一些社会需求广泛、发展相对成熟的行业,同时学校建有与此行业相关的比较完备的教学设施,以教学设施作为向社会提供服务的运营基础,以参与行业竞争的方式促进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在这种方式中,由于特定的教学单位也是行业的竞争主体,因而行业发展在第一时间便被捕获,与之而来的新的行业规范、理念等“软”的因素必将带动教学方法的变革。
三、行业发展对离职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的业务素质如何,决定了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是否适应社会需要。能否及时将企业现场的管理技术和经验以及学科发展前沿技术及时切换到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关键。高职院校的教师一般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相关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二是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这两类教师各有优势和不足;前者具备较强的 理论 功底,对学科知识体系和发展前沿能全面准确地把握,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后者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操作技能,但是在知识素养以及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欠缺。这两类教师相互配合补充,基本可以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其前提是行业处于“正常”发展状态。所谓行业的“正常”发展状态主要是指,行业利用在“经典”知识理论的基础上研发的设备、改造的工艺、形成的管理方法展开生产,同时这些知识已经进入高职的专业教学之中。但是,时过境迁当“经典”知识面临淘汰,新的设备、工艺、管理即将大面积铺开推广到来之时,行业发展就进入了“反常”阶段。在这一阶段,原有的各种生产因素被打破,新的规范正在生成过程中,这就要求从业者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迅速切换到新的工作模式中,迅速适应更新后的一系列生成环境。行业发展的“反常”阶段将对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提出严峻的挑战。从组织上来看.教师和行业的联系比较松散,因此教师对行,业“反常”的种种表现以及发展趋势缺乏敏锐和确切的把握,难以在教学中体现前瞻性。
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时刻关注行业动态,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关注方式便是亲自投身于行业之中,亲历行业发展变革的各个阶段。高职院校采取了许多措施,加快改造师资队伍。一是规定学院积极联系各类相关行业,搭建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确保一定数量的教师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为培养具有“双师型”素质和能力的师资队伍提供了条件;二是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高水平、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到学院任教;三是建立一支稳定的、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队伍。
行业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推动作用是全面而持久的,更是促进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因素和动力。因此,必须坚持开门办教育的思路,努力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方式,努力探索学校为社会和行业发展提供服务的新途径。只有在这种新的途径和方式中,教育面向 现代 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才能够实现,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发挥更大的作用。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