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稳健经营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效率,“效率”在经济学上是作为约束极值被“解出来”的,然而效率只是一个“价值”,而不是一个关于人类行为的解释性的理论。稳健经营实际上就是一种追求“效率”的实验精神,是在一定约束条件下的试错和不断调整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结果。
本文结合史料论文浙江兴业银行为什么需要稳健经营
(1),这对于当今商业银行的经营具有借鉴意义。 【论文关键词】 浙江兴业银行 稳健经营 追求长期利益 选择优质客户 浙江兴业银行在其存续的45周年(1907年~1951年)存续时间内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由于其一贯实行稳健经营的原则,使其成为著名的“南三行” 之一,一度成为当时最大的民族资本银行。
然而它实行稳健经营的原则,不是出于道德上的说教,而是有着强烈的现实基础,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出于追求长期利益的需要 浙江兴业银行遵循“以服务工商业为目标,以稳健经营为宗旨”。这样的目标不仅仅是道德上简单的说教,不是一种脱离实际的空洞口号,而是基于自身的资本实力和经营环境对经营风险做出的理性选择。
兴业银行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是在具体的、客观的和一系列约束条件下进行的。它必须在风险和收益之间进行选择。
应对流动性风险,增加资金流动性,进行信贷风险管理是基于以下的原因。 扎根本土,有一定的资金、人才和管理的积淀。
信息经济学认为声誉是一种保证契约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机制,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我们可以把银行的声誉理解为具有信息优势的银行对存款人做出的维护其存款安全的承诺。银行声誉影响存款人预期的形成及存款人对于银行策略的反应行为,是对银行的一个强有力的约束机制。
企业要建立好的声誉,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企业必须要有真正的所有者。若没有真正的所有者,就不会有人积极维护企业的声誉,而所有者的责任就是设计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使得雇员行为有助于企业信誉的增加;二是企业的所有权能被有偿转让。
企业声誉的价值等于未来收入流的贴现值,所有者是否有积极性维护企业的声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的所有权是否能有偿转让;三是企业的进入和退出必须自由。如果企业处于垄断或近乎垄断的地位,可以靠垄断租金生存,自然不会在乎其声誉。
而声誉机制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对失信行为进行惩罚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恰恰是与竞争环境相关的,因为竞争环境决定了交易伙伴的可选择性。如果某一家银行管理落后,效益低下,不能保证存款的安全性,在竞争性的市场上这家银行必定具有很坏的名声,存款人对这种坏名声实施惩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选择与之交易。
但如果市场上可选择的银行有限,并且这些银行的所有者都是同一个,存款人没有足够的途径去兑现这种惩罚,那么存款人的这种惩罚威胁在银行看来就是不可信的,银行也就没有压力去建立一个良好的声誉。 总之,良好的银行声誉需要一定的制度基础。
要使声誉机制发挥对银行的约束作用,首要明晰产权,使银行成为具有经营理性的市场主体,营造有效的市场竞争氛围;以公开的银行业务信息披露使声誉信息能够顺畅传导;以健全的内部治理机制规范银行的行为,防范经营风险。市场依赖其私产基础,构成了对欺骗的自发屏障。
二、出于应对动荡社会环境的需要 浙江兴业银行的经营经历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和改造时期,军事冲突迭起,经济和社会动荡,宏观经济状况动荡不定,严酷的环境,迫使他们不得不小心翼翼,观察、思考,收集信息,辨别信息真伪,选择优质客户,宁缺勿滥。 竞争的市场环境。
在充分竞争的市场,同一种产品有许多生产者,每一个企业都是价格接受者(购买者的角度为什么没有叙述)。而垄断行业则不同。
乃是因为市场上只有一个生产者,企业本身就是价格的制定者而非接受者。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市场力量,决定了企业在市场上的行为有所不同。
在竞争性市场上,企业的生产必须以顾客需求为导向,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是相互的,任何一个企业盲目提高价格,必然以消费者货币选票的流失为代价。这就逼迫生产者不断严格自律,通过改进管理,开发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来实现价值,并随市场需求的变化而调整经营方向。
市场监督有着基础性的优势。首先科层监督者常常与企业的利益不相关或不一致。
而市场监督机制,是利益高度相关者,利益有矛盾和冲突者在监督管理人员。投资者如果是用自己的钱在投资,看到企业效益在滑坡,他一定会首先保护自己的利益,赶快想办法把自己的资本抽出来,而不可能为了保护管理人员,不使用这个信息。
同样,在产品市场上,消费者不会为了照顾企业利益,去买一个高价的次品,使自己的利益受损。劳动力市场也如此。
企业主不可能雇一个已经把前面的企业办坏了的失业者,再让他把自己的企业办坏。因为监管双方利益的冲突。
这些市场上的监督者不会去包庇明知有问题的管理人员。 其次,行政监督是有限的人在有限的时间里所做的监督。
比如说审计,是有时间和人员限制的,审计机构派几个人来,审计结束就离开了。因而也就容易被企业管理人员收买或蒙蔽过去。
市场监督则不同,是大量的人随时随地都在做的监督。资本市场、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牵涉到千千万万的人,这个监督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深陷监督的“人民战争海洋”。
在这样的监督机制面前,管理人员做那种“瞒过一时”,“搞定这几个人”的事情,难度会大得多,或者说基本不可能。 市场监督的机制因监督者的自身利益、人数和监督时间上的这些特点,是行政监督难以取代的监督机制。
放弃这些监督机制,对于想看到自己的投资有好的效益和回报的人来说,可以说是自毁长城。市场监管的这些不可替代的特点告诉我们,对企业经理人员的监督,如果始终跳不出行政监管的圈圈,要做得好是很难的。
当然,市场监督也有它的不足,比如说时间的滞后、信息的不对称。即使在竞争的条件下,也必要有适当的科层监督补充。
没有任何权威拥有足够的知识和信息而做出最优的经济决策,就此而言,市场的形成无法依靠设计与计划,更无法基于强制。一个伟大的结果往往并非设计即成,亦非来自强权主宰,而是形成与成千上万基于本能利益驱动的普通个体的自有博弈过程。
因此,要“让所有创造性能量无拘无束”,并“允许创造性知识自由流动”,以固市场之基础。 社会动荡下的纸币兑换危急冲击。
客户需要稳健的银行,竞争使他们确信他们能够获得这样的银行。被公众视为不够稳健的银行将失去公众信心,而失去公众信心它就将失去市场。
一家希望持续经营的银行必须使其客户满意并维持它的金融力量。如此的一家银行将能相对容易地承受非灾难性的贷款损失,并仍能保有公众信心,虽然它将总是受制于挤兑的威胁,但是挤兑将不会实际发生,除非一些事件粉碎了公众信心。
通常的情况是,挤兑的威胁会迫使银行将保持其实力视为首要,从而远离不稳定银行。 另一方面,银行快速而且自动地适应客户对银行负债需求的变动将一种形式的银行存款改变为另一种形式的存款。
银行也没有任何困难来满足用“外部”兑换媒介来赎回其负债的要求。稳健的银行会完备其储蓄,适应这些变动,以致不会对利率、信贷市场或经济行为产生大的干扰。
从银行的立场说,对于存户,原是债务者(现在叫做债权人),所有资金,只有跟着存户的意志而转移。现金究竟不是有机物,自身并不能逃避,其所以遇变即逃的原因,还是由于存户的心理作用。
存户纷纷提现运现,银行只有听其驱使,收缩放款,绝没有反抗的可能。
三、出于选择优质客户的需要 在人际交往中,尤其是在商业交往中,信任是必不可少的,是保证交往正常进行的基础性因素。假如人人都彻底互不信任,即使有再多的合同条款,也无法进行任何交易,甚至无法进行基本的人际往来。
而假如信任卓著,就会直接促成许多交易合作关系。也就是说,建立和维持信任是可以带来收益的。
不过,建立和维持信任也是需要成本的。无论是在交往中证明自己的身份,还是平时保持经常性的往来,都不是免费的。
这应该是交易费用的一部分。 正是因为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需要不同的信任强度,于是,人们为此而愿意支付的费用也是各不相同的。
愿意支付更多的费用,是因为需要更强的信任。如果不需要那么强的信任,却在这上面多耗费金钱和精力,无异于浪费。
信任固然是个不错的东西,但和其他任何有限资源一样,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合适就好。换句话说,人们总是根据各自的实际需要,建立和维持相应的信任,并支付相应的费用。
关于信任成本的另一个要点是,相应的费用是由双方共同承担的,具体的比例多少根据双方需要进行交易的意愿强弱决定。如果你很想进入某家公司工作,那你就会主动制作简历,向公司详细介绍自己的个人情况。
就是经营者提供多层次的信任强度,不同的层次所需要的费用也各不相同。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信任层次,并支付相应的费用。
把自由作为价值标准和其信息的基础。客户不仅要选择优质服务的银行,银行也需要选择优质客户。
浙江兴业银行的尽职调查和公司民主建设的实践都给出了灵活而务实的答案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