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家“十二五”规划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出了科学部署,发展方式的转变可以说是经济领域的又一次重大改革,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创新建设推进、居民消费能力提升和发展循环经济等诸多措施,使经济发展方式与社会的整体发展要求协调起来,以推动经济社会的更大进步。
关键词:发展方式;转变;途径;解读
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的转变。众所周知,经济发展方式作为经济发展的具体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发展的走向和内容。不容否认,目前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出口需求拉动,依靠第二产业带动,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维持。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
一、第
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而面对日益突出的资源环境约束,面对产业规模扩大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格局,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可以说,从经济增长方式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转变充分反映了中国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探索过程,因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恢复性发展、创业性发展、模仿性发展、曲折性发展、快速发展和又好又快发展这样一个长期、艰难和顺序的发展过程,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为发展付出了沉重代价和成本。大家知道中国的经济增长表现出了明显的“三高一低”特征,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率,即经济长期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资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这些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消耗而实现的,正是由于“三高”才导致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低效率。所以,在当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加强自主创新,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就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选择。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一定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应该说,这些要求为探索途径的转变提供了可操作性理论指导。
第一,通过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完善产业之间的合理配置,以实现相互之间的良性互动。当前必须着力提高投资效益,努力稳定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以稳步推进城镇化为依托,以市场调节为基础,促进经济增长由第
一、第
二、第三产业协调推动,逐步形成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要积极促进产业由高消耗向高效率转变,由粗加工向深加工转变,由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变,促进产业做大做强。要巩固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第一产业由薄弱转为稳固。要着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保护,加强能源、交通、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第二产业由大变强。要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与城镇化结合全面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促进第三产业更快更好发展,在经济增长和推进就业过程中发挥应有作用。
加快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主要包括:通过农民市民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优化城乡结构,推进城乡统筹发展;通过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鼓励自主创新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工业化进程;通过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以及泛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形成多区域增长极的共同协调发展;通过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推进公共经济与民间经济的结构优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通过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参与经济全球化下互利共赢的国际经济合作,推进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结构优化。
进入21世纪以来,知识经济已成为一个不同于工业经济的独立经济形态,并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这是当今经济结构诸多变化中最具根本性和基础性的变化,它的发展方式已经完全不同于二元经济的发展方式。具体表现在:一是劳动力的流动机制,在二元经济条件下农民向工业部门的转移并不需要经过较长时期的培训,而在三元经济条件下,无论是产业工人还是农民转向新经济部门都需要经过教育和培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被突出出来,人力资本和教育投资都需要给予重新认识,这正是需要大力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原因所在。二是资本的流动机制,在二元经济条件下,资本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流动,待工业部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再流向农业,而在三元经济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由于面临着工业化和发展知识经济的双重任务,这就需要资本在两个部门间实施合理配置,即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工业经济与知识经济的互动。三是市场实现机制,在二元经济条件下,工业化的发展依赖于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的扩张,而在三元经济条件下,由于知识经济部门的产品主要是技术和知识,它的应用将主要取决于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的需求,这就需要在知识经济部门与传统经济部门之间构建起共生共荣的相互关系。
第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中心环节。自主创新主要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是着重对自然界的研究并获得新发现,具有基础性特点,主要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主体;技术创新则是着重将基础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技术服务人类,强调成果的应用性,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有效衔接就在于两个创新主体的有机结合。也就是说,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主动向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投入或者提出所需要的带有产业化的科研方向,以获取原创性成果,实现原始创新。作为知识创新主体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主动参与技术创新过程,用知识创新成果解决其技术创新的难题,主动将知识创新成果在企业转化。
当前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前提下,必须要依靠科技进步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不断提高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要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以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投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应该抓紧落实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就目前情况而言,自主创新应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方式:一是跨越式创新。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整体技术水平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就决定了中国的技术创新只能是有选择、有重点的自主研发,必须在关键领域掌握自主技术。二是集群式创新。这主要是指通过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实现同一类型企业的集体创新和技术外溢,从而突破单个企业创新资源不足的瓶颈制约。三是协作整合式创新。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在跨越式创新的条件下,单靠企业自身的创新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在政府的协调指导下,实现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力量的整合,以协作的方式推进自主创新。
因此从具体层面来说,必须通过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家电和汽车以旧换新、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等措施,为人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提供必要的物资支持,为扩大消费市场拓展新的空间,同时还要适应群众生活多样性、个性化的需要,引导消费结构升级。西南财经大学王裕国教授指出:“推进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这是当前扩大消费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一是构建稳定性机制,劳动者报酬依据国家经济增长和企业利润提高的幅度以及物价上涨幅度,相应挂钩上涨。二是公共财政政策要转型。要大幅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支出的比重,增加财政资金的民生性转移支付力度,重点加大政府向全体公民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的力度。随着政府对于社会保障支出比例的提高,居民消费需求增长会随之发生良性变化。三是认真执行劳动合同法,切实维护劳动者获取相应报酬和福利的合法权益,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四是抓紧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推进宅基地流转、创新土地置换方式。尤其应该在保障基本农田用地的前提下,鼓励城市资本立足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开展置业、创业,让农户合理分享土地升值收益。五是抓紧推进城镇房产税征收试点,加大对高收入群体存量财产的税收调节力度等。”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关键是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控制投资规模,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因为如果单纯依靠扩大投资,就会使过剩生产能力更加过剩,使已经过低的消费率继续下降,使资源环境更难以承载。所以应下大力气启动社会消费市场,调整政府消费结构,把提高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水平放在突出位置。
第四,通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众所周知,中国资源相对紧缺,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多年的经济发展经验表明,如果不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不在全社会进行强化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经济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约束,经济发展的方式也会走进死胡同。
客观地说,制约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很多,但资源问题应该是最严重的因素,之所以如此判断,主要基于如下原因:一是当前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中期阶段,资源消耗强度增大,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矛盾更加突出,同时,发达国家产业转移,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资源消耗上升的趋势。二是国内资源的供给也面临着很大压力。再者,随着中国广泛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和.COm式才有了更加坚实的社会运行基础,才能发挥出更强劲的效力。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