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对出口、投资、消费进行分析,找出利率控制对之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但当经济已发展到今天这样的程度时,通胀加剧,不应该继续压低利率,加重通胀的发展!
关键词:利率 出口 投资 消费 通货膨胀在中国,作为资本价格的利率一直是被管控的,资本并没有由市场进行优化配置。但中国经济在过去三十年持续高增长,其增长的速度远远领先于其他的经济体,这是值得注意的现象!我尝试分析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出口、投资、消费。1.出口一直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主要是基于中国生产要素的廉价,特别是劳动力的廉价,而造成的比较优势。最近两年随着工资的上涨,这种比较优势正在缩小,但随着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各种先进技术的采用,这种比较优势在未来还将存在很长时期。我一直认为中国国内与国外巨大的技术水平差距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是造就中国经济奇迹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自由贸易的国际背景下,这种巨大的落差会促使技术和资本向国内流动,以寻找与中国国内廉价生产要素结合的机会。而中国为了获得更多的国际市场空间,也有人为压低生产要素价格的冲动。这就好比一个穷困的人为找到工作而降低自己的工资是一样的,只是这个穷人只有以比别人更高的劳动强度,更长的劳动时间,才能赚到跟别人一样多的钱(在计件工资的情况下)。但随着他经济实力的增强,劳动技能的提高,他就应该要求上涨工资或更换工资更高的工作,而不应该再以牺牲健康为代价,超长时间工作来赚取金钱。国家也一样,在发展初期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人为压低生产要素价格,可以为国家换取经济发展的第一桶金以及国外的先进技术,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就应该关注于环境的保护和国家的长远利益,放宽对利率,汇率的控制,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升级(以上这段择自我的“央行的职能”)。在利率的控制上这会表现为对利率的压制!促使更多的国内资本投资于廉价获取的国外先进技术,从而推动经济的繁荣,同时也减少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促进出口。当然这种行为也是对国内储户的盘剥,用普通民众的损失来鼓励投资和出口!这无所谓公不公平,发展才是硬道理!2.投资。中国最大的投资主体是政府,其主要的投资方向是基础设施建设和民间资本难以进入的大型项目。如公路、桥梁等交通基础设施,发电厂、电网改造等电力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的投资有个特点:长期效益大于短期效益!在其建设时需要有前瞻性,以避免以后改建时更大的浪费。如修公路,建设时如果只考虑当时的车流量,几年后就有可能面临改扩建。假如按现在的车流量只需要建四车道,考虑发展的需要而建成了八车道,但公路收费时,短期内又只能收到相当于四车道的钱,另外的四车道处于闲置浪费的状态,资金的使用效率低。如果强行按八车道的成本计算目前的收费价格,又必然进一步抑制车流量,造成更大的浪费!政府在进行这些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时,由于财政资金的不足,主要的资金来源是银行贷款,这也使政府有压低利率的冲动。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的矛盾,决定了其不能按市场化的方式获得贷款,市场的目光是短视的,急功近利的,在各种廉价技术充满市场时,经济高速发展,但利率必然高企!3.消费。最近十年中国消费升级给我最大感受是:房价高涨、汽车进入家庭、旅游的时兴、奢侈品在高收入阶层的盛行以及高档烟酒价格的离谱。其中前三项对经济的拉动最大,特别是住房。在住房公积金政策、按揭贷款政策的引导下,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领域,而建设住房的关键资源——土地又在政府的垄断之下!于是房价暴涨,形成长达十年的大牛市!大量生产要素流入房地产业,也造成整个社会资源配置的扭曲。而政府控制下的低利率是房价暴涨的推手。现在要控制房地产的泡沫,我想关键还是要还原市场的本色。如住房公积金制度实质上是强制消费制度,不该买房的人由于要套取公积金也被迫买房,放大了需求。将住房公积金直接发到工资里,既可扩大内需,又可降房价。市场的事应该由市场决定,而不应该政府代替做主。农村宅基地不准流通也是阻碍市场发展的坏事,农民工进城做生意或买房,本可以将家中老宅抵押或变现,但政府的干预却使他们失去了可能的资金渠道!而家中老宅的闲置又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农村宅基地的可流通增加了土地供应,也有助于房价还原其本色。尽管我对政府之前对利率管制的行为表示理解,但并不表明在现在高通胀的背景下我仍然支持。央行大幅提高准备金率,而继续维持低利率的政策,已经对实体经济造成了损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社会资金紧缺造成利率的实际价格双轨制,滋生腐败,但通货膨胀依然如故。正确的做法是,降低准备金率,为经济注水,同时提高利率到高于通胀的水平,这样可避免老百姓为避免通胀损失而进行的强制消费,还原市场本色。至于因基础设施建设而引起的地方平台贷款,应由中央政府贴息补助,只是这样中央政府就需要从自己的兜里掏钱,而不能再从老百姓的存款中掏钱去。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