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长三角 经济 国际化外部环境变化大而深
首先是国际贸易自由化与贸易保护并存。目前,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已有二百多个国家/地区,即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地区均将其经济触角伸向了世界其他国家地区。随着大经贸观念的形成,承载客体开始向全要素转变,即经济国际化的要素已从货物, 发展 到包括直接投资、 金融 、服务、技术等在内的各个要素,形成了包括创造与形成要素优势的竞争。因此,一国/地区参与国际化的过程实际上已演变为与世界上所有国家/地区、全要素参与的过程。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贸易的自由化,但贸易保护仍客观存在着。世界银行统计,尽管2022年底在华盛顿召开的20国集团峰会上宣称反对保护主义,但其后至少其中的17个国家不同程度地采取了保护主义措施。仅金融风暴以来,全球各国推出或拟推出的保护主义措施竟有近80项,47项已付诸实施。世界上每七起贸易摩擦,便有一起针对 中国 。一些国际标准包括劳工标准、环境标准、卫生标准、技术标准等越来越严格和复杂,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影响也逐渐加大。
其次是《指导意见》明确了长三角经济发展及经济国际化战略推进的方向。《指导意见》的出台标志着长三角经济发展及经济国际化有了方向,当然也有了约束。概括《指导意见》,在长三角经济国际化的定位上至少有“四大变化”:一是区域范围:长三角由“16城市”扩容至沪苏浙全部区域,甚至还扩大的可能。二是功能定位:应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及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三是产业结构:努力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四是国际化发展道路:健全开放体系,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上述四大变化既是对长三角经济国际化发展的要求,也为长三角经济国际化指明了方向。
再次,长三角具备良好的经济国际化发展与提升水平的机遇。这种机遇很多,其中最关键的有两个机遇:其一是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发展机遇。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外大 企业 出于节约运营成本、改善经营效率的考虑,纷纷将组织内的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有专业机构预计称,全球财富1000强中95%的企业均在制定业务外包计划。长三角优秀的制造业基础和充足的人才储备,必将使其成为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首选地区。其二是世博会机遇。世博会是一个连接国内与世界的舞台和窗口,能全面推进上海与世界经济和科技的广泛接触与融合,促进上海熟悉国际惯例,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并通过世博会的“建设、举行及会后”三个阶段的经济效应,使上海进入一个较高层次世界级城市的经济行列,并加快国际化进程。世博会是上海的、长三角的,当然也更是全中国的。因此,世博会同样也为周边城市特别是长期以来作为其两翼的江苏与浙江的经济国际化提供了一个契机,并最终促进长三角成为名副其实的长三角大都市圈。
(二)宜经济国际化环境弱化态势开始出现
这是生态环境失衡及资源瓶颈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一是生态环境的失衡。目前,“有增长而无发展”、“增长不等于发展”的现象在发展中国家仍很普遍。尽管与中国其他地区相比,长三角在上述领域相对较强,但不恰当推进经济国际化还是严重的生态环境失衡问题,例如长三角“制造中心”的成长史带来了严重的水质污染。其二是由能源瓶颈、土地瓶颈及劳动力瓶颈三者构成的资源瓶颈日渐明显。长三角集聚诸多高能耗制造业企业,但同时亦是典型的能源资源匮乏区,一次能源需求的95%和电力需求的30%需从外部调入。随着 工业 化的发展,长三角地区人均耕地越来越少。近年来长三角“技工荒”现象越来越明显。
(三)政策、体制的国际化有待提高
虽然长三角在利用外资方面处于全国前沿,但长三角制造业在国际制造业产业分工中仍处于产业链低端,制造业的增长主要靠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来推动,与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制造基地”有较大距离,至多只能称之为“世界的加工和组装车间”。一项针对长三角的调查表明:长三角地区生产最终产品的企业达到70%以上,但其中80%以上从事贴牌生产(OEM),只有18.3%的企业做ODM。而在贴牌生产中外商获利高达全部利润的90%以上,中国所获寥寥无几。其次区域内制造业的整体产业结构偏低,产业升级主要依靠外资来启动,经济对外依附性较高。再次区域产业内同构现象严重,利润空间日益狭小。
(四)经济国际化结构不够合理
长三角经济国际化表现为贸易强、资本强、生产弱,这种结构的不平衡,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该地区经济国际化水平的提升。具体而言,从资本及生产的国际化来看,长三角目前引进来多,走出去少,目前仍缺乏真正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微观主体。尽管目前江、浙已分别拥有49个和83个中国名牌,但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品牌中尚未见到来自长三角的,90%以上的出口仍然以OEM为主,自有名牌产品的销售比例只有10%左右,远远低于50%的国际水平。
(五)遭遇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多
三、长三角经济国际化转型的路径
长三角经济国际化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两条腿走路”,即夯实长三角经济国际化微观基础、优化经济国际化战略。
(一)夯实经济国际化的微观基础
1 确立新时期长三角经济国际化理念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长三角经济国际化应坚持 科学 发展观,树立深层次经济国际化发展新理念。具体而言,长三角经济国际化应实现“四个”转变:由被动参与向主动参与转变;由传统的由政府为主导的运作机制向由市场和企业为主导的运作机制转变;由发挥比较优势向大力培育竞争优势、从培育国内区域竞争优势逐步向培育国际区域竞争优势转变;由单纯地注重技术引进向引进技术与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并举转变。而在国际化方式上,则应实现从以吸收外资为重心的倾斜策略转向出口、引进和“走出去”并重的全方位国际化策略转变。
2 确立与深层次经济国际化相适应的观念与体制、机制
首先,长三角经济国际化要服从大局。长三角经济国际化已不再是过去十六城市层面上的国际化,而包括苏浙沪两省一市全部,甚至还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将其他如安徽等省吸收进来。其次,要提高政策国际化水平,避免内部竞争。
3 切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
地区经济一体化是地区经济国际化发展的基础,是获取国际分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及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当前及今后,长三角应切实通过加强基础设施整合、生产要素整合、产业整合、环保整合及发展规划整合,真正实现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为推进长三角经济国际化提供保障。
4 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这是长三角经济国际化的最直接的表现。当前应充分利用业已形成的拥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采取有效措施,力争在长三角早日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首先是要强化长三角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建立区域企业创新体系,使该地区形成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其次要树立知识产权和高质量的产品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坚持自主品牌的发展模式,并将自主品牌培育贯穿于企业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尽快实现从“长三角制造”到“长三角创造”的经济转型;再者要在准确分析国际、国内市场的基础上,选择能弥补自身劣势的、业务相关的强势企业进行并购重组,使自己尽快成长为龙头产业。此外,应根据共性、互补性和竞争性原则,加快产业集群的建设。
5 建立 现代 化开放型的产业结构体系
产业结构决定着地区以何种方式、在何种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长三角应通过“一明确,一提升,一淘汰”策略,建立起现代化开放型产业结构。“明确”是指明确产业发展方向,以《指导意见》提出的空间布局为准绳发展长三角产业。“提升”是指提升产业集聚的层次与水平。长三角应在 总结 本地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遵循“共赢”、“协同”原则,在市场主导、政府推动、系统协调的基础上,促进长三角区内产业的分工、整合与集聚,形成最具竞争力的企业集群和持续的产业创新机制,使该地区企业集群保持动态竞争优势。“淘汰”,即坚决淘汰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与陈旧落后的生产能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二)优化核心经济国际化战略
在核心经济国际化战略上,应全面推行“优化策略”。首先,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减少钢铁、纺织等资源型、耗能型产品的出口规模,加大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力度,实现出口高增长、高增值。以服务业快速发展为契机,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服务项目出口,推进出口贸易结构的优化。健全优化长三角出口产品结构的政策体制与促进措施。
其次,优化资本国际化策略。在利用外资的行业上,抓住两个重点,一是重点引进 电子 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并向引进产业链高端环节和研发环节加大渗透力度。一是以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吸引外资为重点,大力引进金融、保险、物流、 旅游 、会展、商务及信息等项目,不断完善投资贸易综合服务体系,确保服务业利用外资总量和质量进一步提升。为实现引进外资与建设长三角国际先进制造基地的目标有效结合,应以跨国公司作为今后最主要的引进对象。在方式上,侧重兼并方式,通过鼓励跨国公司兼并长三角地区长期分散发展的企业,达到提高市场和产业集中度及引进国外先进制造技术和管理的双重目的。提高国际资本进入的生态门槛,走经济国际化转型与环境均衡协调的发展模式,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环保监管,加快实施环境税制,减少并从根本上避免地区间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招商引资行为。鼓励外商以并购方式进入,避免绿地投资带来更多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应注重资产的全面引进,兼顾关注资本实际到位率及对品牌、营销 网络 、商誉等无形资产的引进与利用。值得一提的是长三角应充分发挥本地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优势,强势推动“以民引外”的工作,鼓励民营企业与外资进行投资、技术及品牌合作。
再次,优化国际化模式。即加快走出去的步伐,这是生产国际化战略深化的必由之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关键,一方面要大力培育企业“走出去”的能力,鼓励探索各种“走出去”的形式;另一方面要为企业走出去创造宽松的攻策环境,切实解决影响企业“走出去”的外部障碍,改革和调整相关制度政策,积极为企业“走出去”创造条件、铺平道路。
最后,优化应对与化解国际经济摩擦的方式。经济国际化过程实际上也是与国际贸易摩擦抗争的过程。针对长三角遭遇最多贸易摩擦的现实,应通过优化应对贸易摩擦的方式,加快提高应对与化解国际经济贸易摩擦的能力。具体工作包括:强化并逐步扩大出口产品预警机制。建立应对贸易摩擦的快速反应机制,争取事半功倍。有关部门应设立专门机构或通过中介组织加强指导,为企业的“走出去”提供及时周详的相关信息服务,避免或降低风险。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