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学范文!

当前位置:爱学范文网>>实用资料>>有关高中政治教案三篇

有关高中政治教案三篇

标签:
时间:

【#教案# 导语】以下内容由®爱学范文网整理的有关高中政治教案三篇,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有关高中政治教案三篇

篇1

  第三章分配、交换、消费

  一、重要考点梳理

  1、国民收入的分配

  提示:(1)、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GNP)的不同点与相同点:

  ①、不同点:从内涵看,社会总产值是¨毛产值’’.国民收入是¨净产值”.GDP与GNP则是¨增加值¨。从生产的部门看.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涉及的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各行各业;GNP、GDP涉及的是社会所有部门。从计算方法看.社会总产值重复计算;国民收入尽管不重复.但范围太窄;GNP、GDP既不重复计算.范围叉宽。

  ②、相同点:它们具有相同的经济意义:一定时期的总量,不同程度地反映一国一定时期的经济实力;一定时期的增量,不同程度地反映一国经济发展速度;一定时期的人均量,不同程度地反映一国生产力水平和人均富裕程度。四项经济指标量的增加途径都很多,但根本上都是提高经济技术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

  (2)、关于国民收入最终用途的分类.应注意,财政支出中的行政、科教、文卫的日常支出属于消费,其相关的基本建设虽然是非生产性的.但属于积累;国防支出属于消费.但应付战争所需要的物资储备则属于积累。

  (3)、关于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应注意:不能把积累与消费的关系等同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不能片面地认为¨高积累有利于生产发展.高消费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积累或消费部分过多.最终都既不利于生产发展.又不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

  2、财政收入和支出

  提示:正确理解三种类型的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运用国家预算和税收等财政手段,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来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平衡的一种经济政策。财政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部分.财政收入的基本手段是税收,财政支出的基本手段是政府的预算拨款。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不同功能,财政政策可分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即扩张性财政政策)、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即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即中性财政政策)。它们在含义、实施目的、实施背景、所采取的措施等方面存在着不同。

  3、财政的巨大作用

  (1)、充分发挥财政的作用,关键是大力增加财政收入。

  (2)、财政收入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的制约。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的影响是基础性的。要增加财政收入,必须努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财政收入还要受分配政策的制约。并非国家财政收入越多越好,应统筹兼顾,综合考虑。

  4、税收及其基本特征

  提示:(1)、把握“税收”与“利润”“债务”“罚款”及“收费”的区别。

  (2)、违反税法的四种行为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在于它们都没有依法向国家缴纳税款.都是违反税法的行为,都要受到法律制裁。不同点在于违反税法的手段、方式不同,偷税、骗税采用的手段较隐蔽,而欠税、抗税则比较直接、明显。

  随堂笔记

  (3)、偷税与骗税的区别。偷税与骗税虽然都是采用欺骗的手段,但前者目的在于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后者目的在于获得国家的税收优惠.并集中表现在用欺骗的手段获得国家的出口退税。

  5、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

  提示:(1)、国民收入、财政收入、税收收入三者的关系

  财政收入是国民收入的一部分.税收是财政收入中最基本、最稳定可靠的形式,税收过程就是国家组织筹集财政收入的过程,也是国民收入的分配过程。充分发挥税收的作用对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调节国民收入的分配有重要作用。在财政收支和税收征管中都要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的关系。财政和税收都是国家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的重要调节手段。

  (2)、税收的作用与财政的作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者的联系表现在:它们都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所运用的重要的经济杠杆.都可以调节并促进经济的发展,财政的作用中包含着税收的作用,税收是财政发挥作用的一种重要形式或重要工具。

  ▲二者的区别在于:财政的作用包含财政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的作用,直接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而税收的作用主要着眼于税收的特点和征收过程所发挥的作用。

  6、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提示:(1)、从含义、征税对象、纳税人、作用、特点等方面区别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税种。

  (2)、纳税人意识的基本含义:纳税人意识是纳税人的义务和权利相统一的意识。一方面,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公民应具有纳税人的义务意识。另一方面,公民还要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行使纳税人的权利,以纳税人的高度责任感.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使用、监督税务机关的执法行为,因此公民还要具有纳税人的权利意识。因此,不能将纳税人的义务等同于纳税人意识。

  7、银行的产生

  提示:注意区别银行与金融机构。银行是主要的金融机构,除银行外,还有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

  8、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

  提示: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在性质、地位、经营目标、职能等方面存在着区别。

  9、银行的业务和作用

  提示:转账支票、汇票和信用卡的优点和特点。

  转账支票、汇票和信用卡作为信用工具同直接使用现金比较.它们的优点和特点是:(1)、对持有者来说方便、安全;(2)、对收款方来说可以节约大量收付、清点、保管、押运现金的劳动;(3)、对银行来说.节约大量印刷、发行、收付、清点、保管现钞的劳动。

  除此之外。它们还各有独到之处:转账支票主要用于同城转账;汇票主要用于外埠结算;使用信用卡还有集存款、取款、贷款、消费、结算、查询于一体的独到的特点和优点,代表着货币发展的方向。

  10、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信用是指不同主体之间在经济、社会交往中的诚实与信任。经济意义上的信用是指以信任为基础、以按期偿还为条件的交易券关系和价值转移方式。社会信用体系是关于社会信用信息传输使用、维护的制度体系。

  社会信用一般包括政府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三类。政府信用主要是指政府依法行政、政府对自身行使权力的行为承担责任的落实状况;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则主要是指企业和个人在市场交易活动中遵守诺言、信守合约、履行义务的诚信状态。

  社会信用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础,它以解决市场参与者的信息不对称为目的,使守信者受到鼓励,失信者付出代价,保证市场经济的公平、公正与效率。社会主义信用体系,体现了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的特征。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加快建立有中国特色并与国际接轨的社会信用体系,有利于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有利于促进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诚信意识和道德水准,营造和谐信任的社会环境;有利于依托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促进资本的流动和重组,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优化我国的投资和贸易环境,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有效防范包括金融风险在内的各类交易风险,扩大对外开放和信用交易规模,进而推动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

  提示: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论述:¨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要把诚实守信作为基本行为准则。按照完善法规、特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服务的方向,加快建设企业和个人信用服务体系。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逐步开放信用服务市场。"(本节删掉)

  11、存款储蓄及其作用

  提示:利率是国家宏观经济调节的主要杠杆.是货币供应量的主要控制手段。利率变动对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

  (1)、存款利率变动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利率上调会吸引储蓄,使流通中的货币量减少,生活消费金额相对下降;利率下调会使储蓄下降,流通中货币量增大,生活消费额增加,同时还会改变居民的投资方向。

  随堂笔记

  (2)、贷款利率变动的影响。贷款利率上调会加大借款成本,抑制借款者的积极性,从而抑制贷款规模.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并使生产性需求相对下降;利率下调会减少借款成本,刺激借款,使银行贷款规模扩大,流通中货币量增加,并使生产性需求增加。

  12、债券与商业保险

  提示:(1)、各种投资方式的特点比较

  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是目前我国居民的主要投资方式。

  ①、活期储蓄灵活方便,定期储蓄存期长.比较固定,积累性强.但收益率比股票、债券低;与商业保险比。存款储蓄对意外事故等风险不具有赔偿责任。

  ②、购买债券可分为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公司债券。与储蓄比,政府债券由国家承担还本付息的责任,风险小.安全性好,可以转让、抵押,利率比储蓄要高。金融债券与公司债券比储蓄收益高,但有一定风险;与股票相比,受益权、偿还方法各不相同,风险也没有股票大;与购买保险比,债务方对债权不具有意外事故赔偿义务。

  ③、购买商业保险与其他投资方式相比,在风险发生时可以用最小的投入获得的收益。

  ④、购买股票风险•但收益也往往。

  (2)、债券与股票对企业作用的不同

  股票通常不需要企业直接还本付息,股息也是由企业根据自身生产经营状况决定.因此对企业的资金压力较小。但是由于股票代表着对资产的所有权,股东拥有对生产经营决策的表决权,所以股票的发行有可能导致企业决策中心的转移和企业经营战略的变化,使原有的经营者失去对企业的控制。

  债券需要企业按约定还本付息,经营者不能随意变更,因此.债券对企业的偿还能力要求较高,否则,有可能导致企业因不能偿还到期债务而被迫破产;但是债券所有者通常不拥有对企业的表决权,不会影响经营者对企业的控制。

  13、商品服务市场的内容和特点

  提示:(1)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服务市场在交换形态、购买者、交易方式、商品阶段等方面存在着区别。三者都是交换商品和服务的场所,都必须遵守交换规律和原则,都对促进生产、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正确理解商品服务市场的基础市场地位。市场经济是由各种市场组成的,如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信息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消费品市场、服务市场等。在这么多的市场中,地位有轻有重,商品服务市场是最重要的市场。只有当商品服务市场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和水平,才会产生其他市场;只有随着商品服务市场的发展,才会相应提出发展其他市场的需要,因此商品服务市场是基础市场。

  14、市场交易原则

  提示:市场交易的平等原则与公平原则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区别表现在:它们从不同方面规范着市场上买卖双方的交易方式和交易行为。平等,强调的是市场主体的地位平等和人格尊严;公平,强调的是交易中的买卖公平。

  (2)、联系表现在:平等原则是公平原则的前提和基础,公平原则是平等原则的体现和保证。

  15、家庭消费的内容

  提示:(1)消费是指人们为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对物质资料的使用和消耗.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通常所说的消费是指生活消费。

  (2)家庭消费的两种分类及其关系。把家庭消费分为物质生活消费、精神文化生活消费和劳务消费,是按照消费的内容划分的;把家庭消费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则是按消费的目的划分的。两种分类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消费的发展,既可以表现为消费水平韵提高,也可以表现为消费结构的升级。从消费水平上,表现为人均消费总支出和人均消费品数量的增加;从消费结构上,表现为生存资料消费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享受和发展资料的消费逐渐增加,家庭消费从低级开始逐步向较高的层次递进发展。

  16、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提示:(1)适度消费又叫合理消费,包括不抑制消费和不超前消费两层意思,就是使消费与国情及家庭收入相适应,量入为出,既不滞后,又不超前;既不人为抑制,又不盲目攀比,而是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家庭收入的多少合理进行消费。当前,我国国需求不旺,在生产发展和收入增加的基础上,引导人们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鼓励人们的消费需求,是完全必要的。

  (2)判断一种消费行为是否超前,应该看是否超出消费者的收入能力这个动态因素。有的人现在的收入虽然不太高,但预期收入高.在消费上的回旋余地大,只要具备这些前提条件,能够还清贷款或分期付款,即使借钱消费,也是适度消费,而不是超前消费。

  17、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提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与市场交易原则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方面,坚持市场交易原则,规范买卖双方的交易行为,有利于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就违反了市场交易原则,尊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就坚持了市场交易原则。消费者合法权益与市场交易原则,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

  随堂笔记

  二、考点整合

  (一)本专题内考点整合

  1、财政收入几种形式的区别

  财政收入的形式主要有四种:税、利、债、费。

  从交纳主体看,税收由纳税人交纳;利润由国有企业交纳;债由投资人承担;费由违反规定被处罚的人承担或捐赠人负担。

  从获得方式看,税收具有依法固定、强制、无偿征收;利润按国家规定征收;债由国家财政通过借贷获得;费来自于提供服务、罚款、捐赠等。

  在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看,税收是最主要的形式;利、债和费所占比重不大。

  从其他特点看,税收征收面广,是最稳定可靠的;利润是国有企业纳税后的利润按规定上缴国家的部分;债需要按时偿还;费的项目多,不稳定,具有很强的政策性。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与联系

  ①、区别:▲含义不同。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货币*)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其特点是通过利息率的中介.间接对宏观经济发生作用。

  ▲内容不同。凡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库券.国家规定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政府对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的投资的多少等都属于财政政策。而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利率的调整则属于货币政策。

  ▲政策的制定者不同。财政政策是由国家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而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直接制定的。

  ②、联系:二者都是经济政策.都属于宏观调控的重要方式。在一般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由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经济生活的作用各有其特点,在货币政策收效不明显的严重萧条局面下,财政政策则显得比较有力,如扩大财政赤字,支持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建设。本身可以吸收一部分失业人员.又可以带动相关部门的发展;在抑制经济过热方面则相反.因改变税法需要时间.如果采用增税等财政政策,就会使财政政策不可能具备货币政策所具有的灵活性。

  3、正确理解消费者合法权益与市场交易原则的关系

  (1)消费者合法权益与市场交易原则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方面坚持市场交易原则,规范买卖双方的交易行为,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就是违背了市场交易原则,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就是坚持了市场交易原则。

  (2)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与市场交易原则,在内容上也有一致性。如自主选择权与自愿原则,公平交易权与公平原则,人格尊重权与平等原则、知情权、安全权与诚实信用原则等在内容上都具有一致性。

  4、全面把握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之间的关系

  社会再生产过程是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组成的有机整体,四个环节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居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主导作用:第一、它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数量和方式;第二、它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性质。同时,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也有反作用。产品只有通过分配和交换最终进人消费,生产过程才能重新开始和顺利发展,否则,生产就无法进行而且消费水平的高低,交换范围的大小,分配关系的变化都会影响生产,对生产起推动或阻碍作用。

  分配一头连接着生产,一头连接着消费,分配的结果形成了个人和家庭的收人,从而直接决定了家庭消费的水平。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制度直接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无限扩大和劳动人民购买力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分配制度的改革是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因为分配对家庭生活消费的水平有决定性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劳动者的积极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换对生产和消费都有影响,主要表现为市场(交换关系的总和)对生产与消费(包括生产朝费和生活消费)的联结作用。消费对生产的引导和调节也是通过市场来实现的。

  生产和消费——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启示我们重视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消费热点,重视国内消费,尤其是重视挖掘农村消费,扩大内需。(消费税的调整很大程度上是靠消费调节生产,培养科学消费方式,引导投资方向。个税的调整除了调节社会公平以外,还有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能力,扩大内需的作用。)

  (二)本专题与经济常识其他专题考点的整合

  1、国民收入分配和个人消费品分配

  (1)、区别:●分配对象不同。国民收入分配是对各部门各行业的劳动者新创造的社会财富进行分配。个人消费品分配是对国民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那部分产品进行分配。●分配形式不同。国民收入首先是在物质生产部门进行初次分配,然后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分配。个人消费品在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分配原则不同。国民收入一是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长的基础上,积累部分和消费部分都有所增长;二是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三是兼顾国家、企业、劳动者个人三者的利益。●最终用途不同。国民收入经过复杂的分配过程,最终用于积累和消费。个人消费品经过分配后,主要用于个人消费。

  随堂笔记

  (2)、联系:个人消费品是国民收入分配的延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进而影响国民收入的变化。而个人消费品的多少直接取决于国民经济的增长与否。

  2、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和GDP的比较

  (1)、理论依据: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都是狭义的生产劳动;GDP则是指广义的生产劳动。

  (2)、包括的部门: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单指物质生产部门;GDP既包括物质生产部门,也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

  (3)、计算方法:社会总产值指物质生产部门的生产总值;国民收入指物质生产部门的净产值;GDP则指所有部门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总和。

  (4)、价值表现:社会总产值C+V+M;国民收入V+M;GDP则是社会所有部门的增加值。

  (5)、大小比较: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社会总产值和GDP;GDP>国民收入。

  (6)、特点:社会总产值重复计算,不准确;国民收入无重复计算,但包括的部门太狭窄,不能全面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成果,不利于国际比较;GDP面广,准确,无重复计算,能全面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成果。

  (7)、意义:社会总产值越高,越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国家的综合实力就越强,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就越大;国民收入是劳动者新创造的社会财富,它标志着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商品的能力;GDP是综合一国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能把三大产业的劳动成果反映出来,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3、简述“家庭消费的内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与“国家宏观调控”“企业的经济效益”“三大产业”“国民收入的分配”“财政和税收的作用”等考点的内在联系。

  (1)国家可以通过宏观调控,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的手段调控物价水平,制定物价政策,引导居民消费,树立正确消费观。

  (2)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创造出更多的适合市场需要的商品和服务,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提高家庭消费水平的主要途径,就是增加收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要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企业要调整产品结构,积极开拓农村市场。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4)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做到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使积累和消费都有所增长。

  (5)国家通过财政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6)充分发挥税收的作用,对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重要作用。

  (7)公民存款储蓄,有利于培养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4、经济发展与消费水平、资源配置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内在联系

  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家庭消费水平的根本性因素。经济的发展带动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引起消费需求结构的调整,从而拉动投资的增长,实现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5.遵守市场交易原则,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市场体系,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建立社会诚信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强化市场的统一性,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重要任务。大力推进市场对内外开放,使各种商品和各种要素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废止妨碍公平竞争、设置行政壁垒、排斥外地产品和服务的各种分割市场的规定、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维护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2)大力发展资本和其他要素市场。(3)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化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

  6.如何刺激和引导居民消费需求扩大,以加速经济增长。

  ①转变思想观念,以新的思维方式对待消费行为。广大消费者要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积极有效地合理消费,不断地调整消费需求,实现消费需求的扩大。②双向调整收入分配,提高居民整体消费水平。一方面,对高收入者实行累进所得税,严格界定收入界限,打击偷税漏税行为;另一方面,设立低收入者救济金,以增加他们的可支配收入,从而缩小消费差距,提高居民整体消费水平。③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快消费结构的升级。应把“住、行”作为城镇居民的消费热点,以汽车、住房、旅游等产业作为培育对象,加速消费结构的升级换代。④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消除消费者的后顾之忧。人们对新的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障制度尚存疑虑,有钱不敢花,存入银行以增加保险能力,通过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清除消费者的后顾之忧,从而增大了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预期。⑤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培植农村居民新的消费热点。⑥建立信用消费制度,促进个人信用的发展。开展消费信贷,已成为刺激消费需求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正确选择。⑦拓展再就业渠道,增强消费能力。在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要着眼于国内需求,在保证投资需求的同时,积极挖掘国内消费市场的潜力,努力扩大消费需求,要驾好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以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三)本专题考点与哲学、政治常识有关考点的整合

  1、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关系等,体现了矛盾的观点;国家通过财政和税收促进经济发展,体现了联系的观点;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体现了人生观的内容。

  2、国家通过财政和税收调节经济,体现了国家的经济职能;我国税收的性质及作用,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机构原则;我国国家预算经过国家权利机关审批,体现了权力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税收的基本特征统一于税法,依法征税以及打击各种违法税法的行为,都体现国家的职能和依法治国的原则。

  随堂笔记

  3、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体现了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的促进作用、艰苦奋斗是理想转化为现实的重要条件;家庭消费结构的变化,体现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观点;家庭消费要与国情及家庭收入相适应,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

  4、坚持市场交易原则、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体现了国家职能、对人民负责和依法治国原则;要尊重消费者民族风俗习惯权,体现了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等。

  三、重要知识小专题

  财政、税收、银行、储蓄和商业保险的作用

  1、财政的作用

  (1)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

  (2)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3)可以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

  (4)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5)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2、税收的作用

  (1)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3)是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3、银行的作用

  (1)银行为我国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是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

  (2)银行能够掌握和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信息,为企业和国家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

  (3)银行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

  4、储蓄的作用

  (1)公民适量的存款储蓄,作为一种投资行为,在国家的经济生活和人民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2)第一,为国家积累资金,支援现代化建设。

  (3)第二,调节市场货币流通。

  (4)第三,有利于培养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5、商业保险的作用

  (1)商业保险是把分散的社会资金集中起来,用以补偿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的一项措施。

  (2)多年来,我国的商业保险为企业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

  

有关高中政治教案三篇

篇2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一课

  1.1.2、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重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是客观的。

  〖难点〗

  ⑴哲学上物质的概念。

  ⑵生产力的发展为什么是客观的。

  〖素质要求〗

  知识方面:

  识记:物质概念的定义。

  理解: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是客观的,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能力方面:

  ⑴哲学抽象的思维能力:通过学习课文,听取教师讲解和议论等途径,学习哲学理论对事例分析的方法,从而体会怎样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思维。

  ⑵综合分析能力:要使学生通过上述途径,学习怎样进行分析又怎样进行综合的方法,体会怎样去理解一个哲学结论

  觉悟方面:

  结合生产方式客观性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正确对待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使学生对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形式,能客观地进行分析,消除不切实际的幻想。(如认为生产力很快赶上发达国家。)

  【重点解决办法】

  1、"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是客观的"是教学重点。因为它对于说明社会的客观物质性最为紧要,同时,这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讲解时抓住三点:第一,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第二,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策三,分别说明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不能随心所欲选择、发展生产力的原因每一代人只能根据既成的经济条件、历史条件发展生产力,每一代人创造新的生产力时还必须遵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来进行)和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因为生产关系只能由生产力的实际情况来客观的决定,不能主观随意选择)进行阐述,辅之以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正反例子进行说明。

  【难点解决办法】

  1、物质的概念是难点

  一是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高。二是学生根本不懂得应从物质和意识关系中去规定物质的定义,但由于课程标准对此问题只要求"识记",所以,老师可作一些浅显的,启发性的讲解。一是利用前两框题叙述的内容概括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从而直接引出物质的概念,抓住物质的特性"客观实在性"进行说明,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万事万物都是物质的范畴、物质的表现形式,而它们的共同特性是"不管你知道不知道,喜欢不喜欢都在我们的之外独立的存在着,这就叫客观实在。第二,还要告诉学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客观实在"最重要的特征,同时,也应明确"客观实在"还具有"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特性。第三,在讲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之后,要引导同学明确,社会生活中,除了意识现象以外,生产力、生产关系也是物质现象。

  【疑点解决办法】

  1、既然"生产关系只能由生产力状况来客观地决定,不能由人主观随意地选择",为什么又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1)社会的存茬与发展是客观的,根本原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是客观的,不仅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而且生产关系的变更也是客观的。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于生产力的水平及其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生产力的状况要求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2)但是,生产关系是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由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不可能为各阶级共同认可。不同的阶级,集团按照本阶级、集团的利益,主观上总是希望生产关系能符合自己的要求,所以他们在主观上就要选择生产关系。中国从18幼年以后,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都试图选择一种社会制度以保护本阶级的利益。当然,无产阶级也在探索,在选择。

  (3)主观选择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主观愿望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趋势,是否符合本国所处的内外历史条件。中国共产党白觉地认识、掌握了社会发展规律,科学地分析了申国国情及世界环境,认定中国可以不经历资本主义阶段,而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历史条件所决定的社会发展历程,同样是客观的。

  (4)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成功,这只是体现了主观选择的科学性,体现了主观选择与历史发展客观性的统一,绝不意味着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主观选择的结果。

  复习提问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懂得了自然界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即自然界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那么,为什么在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呢?(学生回答后教师作出总结,设悬念。)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客观的。我们不难理解,因为它们的变化与发展是无意识的、完全按照本身固有的规律发展和变化。而人类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们从事的各种活动以及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有意识有目的进行的。但是,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也是客观的,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了。那么,人类社会究竟是依赖于人的意识,还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为什么是客观的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框题。

  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板书)

  (引导学生粗读第一节第二框题,教师提出阅读要求。)

  这框题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社会的产生、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编出要点。

  学生阅读后,用谈话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下列教学:

  1.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教书)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8页第2自然段,由学生自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不同点。老师质疑。)

  为什么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客观的呢?

  (学生阅读第8页第3自然段后,教师指出。)

  这是两种唯心主义历史观。(但不作深入地解释。)并指出:与上述观点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从本质上看,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从社会产生过程来看,为什么说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回忆学过的历史知识--人类社会的起源。提炼出哲理,教师归纳。)

  人和人类社会的产生是同一个过程。人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在古猿进化成人的过程中,劳动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劳动为自然界的演进注入了新的因素,促成了自然界向人类社会的巨大飞跃。社会的产生既不是什么“神灵”的“杰作”,也不是人的意识“创造”,而是客观世界自身力量长期作用的必然结果。

  2.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板书)

  (结合阅读课文第9页第2自然段。)提问: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为什么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l)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板书)

  第一,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首要条件,是历史的发源地。

  第二,物质资料的生产劳动一旦停止,社会的各种活动很快就会瘫痪。

  第三,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要以社会物质条件为基础。

  (第9页"议一议"。进行讨论。教师以"画饼充饥"启发提问,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人们的观念、思想虽然可以给人以精神动力和指导,但它决不会给人提供现成的物质生活资料,不能构成其它社会活动的物质前提。物质资料的生产劳动一旦停止,社会的各种活动很快就会瘫痪。

  (2)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更是客观的。(板书)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主要因素。人们是否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和发展生产力呢?为什么?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第9页第6自然段至第lo页第l自然段后回答,教师归纳。)

  生产力的发展是由诸多客观因索决定的。每一代人都只能在原有生产力水平上通过自己的努力再提高一步。因而受到每一阶段生产力水平、经济条件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另外,每一代人创造新的生产力时,还必须遵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投影显示生产力的客观性图表:

  劳动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从古到今,劳动工具的发展过程示意图:

  提出以下问题,请同学们思考:

  ①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是怎样的?(生产力水平低,发展不平衡)

  ②它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形成的?

  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不能超越历史条件盲目发展生产。)

  (3).生产方式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板书)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10页第2自然段至第4自然段:生产关系能否由人的主观意志随意地选择?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只能由生产力的实际状况来客观决定。

  马克思语录:“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引导学生阅读第lO页第3自然段至第4自然段,联系历史知识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规律发表见解。)

  (学生回答后,教师做好归纳。)

  马克思这段语录指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它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这个过程还可以用下列图示:

  总之,无论是生产力的发展,还是生产关系的变更,都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因此,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客观的,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板书)

  社会的发展同自然界变化发展一样,也受自身规律的支配。这些规律不是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人的主

有关高中政治教案三篇

篇3

  6.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学习目标】

  知识:1、真理含义2、真理的基本属性:客观性3、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4、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5、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能力:1、能够通过对真理和谬误的理解把二者区分开来

  2、能够运用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反复性和无限性的道理来分析说明具体事例

  3、在实践中认识发现真理、检验和发展真理

  情感价值观:从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来感悟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从而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失败,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学习重点、难点】

  1、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2、认识的无限性与反复性

  【自主学习】

  1、真理是客观的

  (1)真理是标志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

  (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

  (2)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来说的,都是、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认识受到的制约。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再从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是,作为认识基础的是,因此,人类认识是。追求真理是一个的过程。

  (3)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相反,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

  (4)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在实践中,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易混辨析】

  1、“真理不是个人认可的,而是社会上多数人公认的东西。”

  把真理归结为多数人公认,仍然是局限于主观认识范围以内。某种认识是否真理,并不在于承认人数的多少,而在于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2、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应当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不论他的出身、社会地位、职业状况等如何,只要他的认识和客观对象相符合,他就有真理。

  3、真理和谬误

  (1)相互区别:真理是对客观事物正确反映;谬误是对客观事物歪曲反映。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在一定范围和条件内是绝对的,真理不是谬误,谬误不是真理,二者有着原则的界限,不能混淆。

  (2)真理和谬误同属认识范畴,两者又是统一的。一方面,真理和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是真理发展的一个规律。另一方面,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真理向谬误转化:A真理是具体的,超出范围就会变谬误

  B真理是全面的,片面理解也会变谬误

  C真理是一个过程,按原来一套也会变谬误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真理最基本属性是()

  A.主观性B.客观性C.科学性D.能动性

  2.“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这句名言是指()

  A.真理与权威是相互排斥的B.真理要靠历史和实践来检验

  C.真理与权威是相互依存的D.只有服从真理,才能具有权威

  3.“凡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A.一切唯物主义的观点C.主观真理论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仅有的观点D.混淆了真理同人的一般认识区别的错误观点

  4.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

  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

  B.真理是有条件的,谬误是无条件的

  C.真理是客观的,谬误是主观的

  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5.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

  6.对“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理解正确的是()

  A.在对同一对象的不同认识中真理只有一个B.真理与谬误没有界限

  C.任何人必须承认认识的真理性D.任何人获得真理的途径都是相同的

  7、“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种说法的实质是主张()

  A.真理都是不确定的B.真理都是有阶级性的

  C.真理都是绝对的D.真理都是具体的

  8.“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就像登山运动员登山一样,每登高一步,就接近顶峰一步。与登山不同的是,人们永远不可能达到真理的顶峰。”对这句话分析正确的是()

  A.它揭示了真理的客观性B.它揭示了真理是无限发展的

  C.它否认了人的认识能力D.它否认了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

  9.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过分强调“人定胜天”,造成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近年来,根据这种现状,我国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这一过程表明()

  A.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是认识的根本目的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D.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

  10.下列词语中符合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是()

  A.一概而论B.三人成虎C.百感交集D.千虑一得

  11.“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此论断给我们的启示是,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

  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12.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通过新的行星定义,不再将传统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视为行星,而将其列入“矮行星”。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真理是客观的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③追求真是一个过程④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13、材料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组织数百位科学家经过长期的观测、调查、实验和分析探讨,先后发布了四个“气候评估报告”。1990年报告称“近百年气候变化可能是自然波动,或人为活动,或二者共同影响的结果”;1995年报告指出,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和气候系统的影响已经可以“被检测出来”;2022年报告认为,“新的更强证据表明,过去50年观测到的大部分气候变暖可能归因于人类活动”;2022年报告强调,“人类活动很可能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并将这种可能性从2022年的约66%提升到90%以上。

  结合“气候评估报告”关于地球变暖原因的描述,说明人类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特点。

  6.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答案

 

推荐阅读:

    想了解更多实用资料的资讯,请访问:实用资料
    下载文档

    看过《有关高中政治教案三篇》的人还看了以下文章

    延伸阅读

    创先争优党总支民主生活会“**同志,希望你在今后的工作中严格按照电工操作规程进行作业,严把安全关,同时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际技能的操作。”这是 *月*日 ,***党支部在召开民主生活会时,党员***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的质量和安全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对于正处于发育生长期的我们来说,更要注意食品安全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幼儿园幼儿食品安全国旗下讲话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新学

    坚持勤奋努力踏实工作的优良作风,在工作上学骨干,在政治上求先进,在活动中求积极,认真而努力地做好组织交给的每一件事,带着激情和责任感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 党团基本知识学习和社会实践思想汇报一

    顶岗实习工作总结篇1  (一)、实践目的:  了解GM市园林建设和规划现状。今年以来,GM市积极开展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大力倡导“三节一环保”的城市绿化模式,探索了一条生态节约的园林绿化之路。截至目前

    《幼儿教育新纲要》指出:要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学习和生活活动,满足幼儿各方面发展的需要,要让幼儿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知识,学习保护自己。下面是本站为大家整理的中班安全教育计划,供大家参考。  中班安全

    小学三年级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这时候的教学内容也稍微难一点了,作为班主任,首先是要让孩子们适应下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22小学三年级上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欢迎阅读分享。

    作为教师应敬畏生命,呵护生命,引领学生的成长。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蔡元培曾说:&ldquo;小学教师的责任比总统还大&rdquo;。因此,教师应放平心态,认真做好每件事,关注每一个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乌鸦喝水教学设计【汇编六篇】,仅供参考

    建议,是个人或团体,对某件事情未来要如何的操作,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本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领导班子征求意见表意见和建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领导班子征求意见表意见和建议一篇一、对领导班子作风情况的

    游昭的拼音yóuzhào游昭也是“游涛”的意思。天干中“c”的别名。《史记》:“尤昭拥许三年。”司马贞索隐:“幽昭,叶静。”“尔雅”作为‘软签’;捧许,陈也。”张守杰只是:“陈冰也老了。”据传,“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