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
篇一:善用语气助词
(一)有利于增强小学教师口语的表达艺术。
教师口语的表达艺术包含口语的“甜、美、巧”三方面。
课堂是教师教书育人的殿堂,占据教师教学生涯的大半。教师在课堂上注意合理运用语气词,能使自己的口语表达“甜”一点,这有利于创设情景、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教师的言语表达中感觉出一道探寻知识的趣味,同时也能使学生听出语言的“甜味”来,最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达到教育目的。
语气词不仅蕴含丰富的情感信息,而且还具有韵律的美感。教师口语是音义结合系统,其艺术美感首先诉诸于学生的听觉。小学阶段的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都喜欢听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解,对枯燥无味、呆板的语言。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意合理运用语气词,有利于形成甜美的语音、悦耳的语调,也有利于娴熟地运用语言的机智、出神入化的讲说、完美的逻辑推导等,形成一种引人入胜的优美语境,给学生的听觉以浓郁的审美情感。
俗话说:话有三说,巧说为妙。所谓“巧”,一是幽默、有趣,二是机变、出新。枯燥乏味的语言就如同一盘忘记加盐的菜,不论其营养价值多高,总是淡而无味,破坏食欲。教师在平时注意语气词的合理运用,就能化腐朽为神奇,把原来生硬的语言变得活力四射,这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令学生回味无穷,同时可以使自己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幽默睿智,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又能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启迪学生的思维,增加学习兴趣。
(二)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让教师走进学生心灵。
在努力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关系是校园和谐关系的基石,也是教会学生未来与人和谐共处的起点。它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热情、尊重、信任,学生对教师敬重、爱戴、亲密,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气氛生动活泼,师生关系民主和谐。
早在1918年,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指出:“教师过于威严,学生视之如判官,如阎王,如芒刺在背,现中国教育之大弊,即在于此。”所以他指出:“办教育的人,要打破侦探的技术,丢开判官的面具,与学生共生活,共甘苦,做他们的朋友。” “彼此精神融洽,人与人隔阂完全打通”,“时时与学生亲密接触,与学生打成一片”,“把人格拿出来互相摩擦,以灵魂相见,日久便成为学生的
朋友”,这些教诲,都是给教师的良好建议,而“甜、美、巧”的教师口语是实施这些建议的基础。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有自尊、自我实现的需要,小学生对此则更加迫切。教师应通过表扬满足学生的需求,促使他们不断进步。若教师注意合理运用语气词,如把末尾带“啊”的感叹句“你回答得真好啊!”作为课堂上最常用的表扬,既可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热情,也可让课堂气氛生动活泼起来。此外,“如小明说的对不对啊?”“你们都听懂了吗?”等问句也可使课堂氛围变得浓烈。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身心发展还未成熟,总会犯一些错误。对于不同的学生,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批评语。对于自尊心较强的学生,教师可采用末尾带“啊”的疑问句,如“你还嫌麻烦惹得少啊?”这不仅可以使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也感觉教师和蔼可亲,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对于屡教不改的学生,教师可采用末尾带“吗”的反问句,如“你还有时间再玩吗”这不仅可以使学生重新认识自我,还可体会到教师的威严,进而产生对教师的敬重。
关怀学生是教师与学生建立和谐关系的催化剂。教师只有关心学生,才能取信于学生。教师注意在平时使用语气词,采用关心式的话语,如“你饭吃了吧。”“你这样下去可不行啊。”“你找我有事吗?”可以使教师与学生接近,与学生心灵相通,也可让让学生感受温情,爱戴教师,最终有益于师生关系的融洽。
教师不仅是教师,也应该是学生的朋友。教师注意合理运用语气词,采用末尾带“吧”的句子,如“你把小明给我叫来吧。”就可以丢开判官的面具。学生也把教师当成容易沟通的朋友,愿意向教师敞开心扉。教师与学生的感情距离将逐渐缩短,这将有利于教师针对学生内心提出工作措施,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句中语气词在构建师生和谐关系中的作用也举足轻重,它是教育教学中的调节剂。如“老师想啊,这次春游我们还是去南浔古镇。”可以缓和学生的激动情绪。“就拿我班小明来说吧,他经过艰苦学习,不也进步很快吗?”可以调节学生的堕落情绪,促使他们奋发向上。这种细微的调节,无形中奠定了良好的班级管理基调,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有效途径。
四 结语
就目前来看,语气词在小学教师口语中的运用还没有引起大部分教师的重视,这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空白急需我们去填补。因此,我们应该借鉴已有的科学方法,借助课堂,在日常生活及教学中逐渐渗透“啊”、“吧”、 “吗”这三个语气词,最终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篇二:语气助词
语气助词
简介
语气助词属于助词的一种。是用在句中表示停顿和句末强调语气的虚词,在句子中读作时不译舒缓停顿,在句末强调语气或通过排比句重复时增强气势。现在汉语,语气助词有很多,如"阿、啊、啦、唉、呢、吧、了、哇、呀、吗 、哦、哈、哟、么"等,在古时候,由于书写的不方便,只有"啊","者","也","焉","矣","乎","尔","否","耶","之"十个语气词,解释时有"古今同义"与"古今异义"两种: 常见的语气词有以下这些分类:疑问语气、祈使语气、感叹语气、肯定语气和停顿语气。
疑问语气:"吗,么,吧,呢"或文言中的"也,者,乎,哉,与,欤,邪,耶,为"等等。某些情况下,当"啊"读升调时,也表疑问语气。不同的疑问语气词,表示的疑问程度也不尽相同,"呢"和"吧"疑问程序较"吗"来的要小,通常表示(推测出答案)征求意见。
祈使语气:"吧、罢、呀、啊、啦"或文言中的"矣、焉、哉"等等,表示命令、请求、劝告、督促等语气,例如:"不要在这里吸烟好吧"。
感叹语气:"啊、呀、哇、哪"或文言中的"也、矣、乎、焉、哉、与、欤、已",表示输出主观的感情色彩。注意,感叹语气词和叹词不同,叹词通常用于句首,而感叹语气词
一般用于句末且不能独立使用。
肯定语气:"的、了、嘛、呢、啦、罢了、而已"或文言中的"也、矣、乎、然、焉、耳、而已、云、尔"。有些肯定语气词,如"罢了"、"而已",有时带有主观的感情色彩。注意,肯定语气词与结构助词不同,结构助词若去掉便会影响句子的结构,而语气词去掉则无伤大雅。
停顿语气:"啊、吧、呢、么"或文言中的"也、矣、乎、焉、兮",一般用于句中,有停顿、强调突出前方词语的功能。
折叠常用词
一、【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二、【乎】 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三、【乃】
1.于是,就。
①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⑵才,这才。
①虽理想派之作,亦先有所本,乃增损而润色之。 ⑶却。
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⑷是,就是,原来是。
①视之,乃庞德也,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乃尔】译为"这样"。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四、【其】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4.代词:他(她)的
①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五、【焉】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六、【也】
1.表示判断语气。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
①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篇三:小学语文常见的八种句式改写方法
小学语文常见的八种句式改写方法
一、扩句和缩句
扩句就是在句子主要成分的前面添上附加成分,如同在句子的“主干”上“添枝加叶”,加以修饰、限制或补充,使句子的意思更加完整、具体、生动。如:
1、太阳升起。 2、金色的太阳从东方地平线上缓缓升起。
可以看出,前一个句子的意思是完整的,但是不具体、不明确。后一个句子在前一个句子的基础上加了“金色的”“东方地平线”、“缓缓”等修饰,限制的词语,使句子的意思更加完整、具体、生动。
扩写句子应注意的问题是:
1、要在原句的基础上扩,不能改变原句的基本成分、基本意思、语气和语调。
2、扩充的词语要与原句搭配得当。
3、添加的词语要注意排列顺序。
缩句与扩句刚好相反,要删去句子中的“枝”和“叶”,既删去附加成分,使句子表达得更加简洁,缩句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句子的意思。如:“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的小麻雀无可奈何的拍打着翅膀。” ........
经过缩句,抓住句子的主干“小麻雀拍打着翅膀”,就知道这句话写小麻雀。缩句还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句子是否正确。如:“宁宁同学光荣的被评为‘三好学生’的称
号。”一经缩句成为“宁宁被评为称号”,我们就会发现这句话不通,词语搭配不当。 缩写句子应注意的问题是:
1、删去“的”前修饰成分。2、删去“地”前的修饰、限制成分。
3、删去“得”后补充说明成分。4、删去数量短语。
5、起修饰限制的时间地点要去掉。
6、“着、了、过”是时态助词,助词在句子中几乎没有独立性,是不能删的。
7、“啊、吗、呀、呢”等语气词要保留,不能去掉,否则有可能改变句子的句式、结构或语气、情感。
8、“不、无、没有”等否定词要保留,不能去掉,否则有可能颠倒句子的原意。 专项练习:
(一)、扩句,至少扩两处。在名词前面加“什么样的”,在动词前面加“怎么样地”。
1、月光照耀着大海。 2、战士冲向阵地。
3、主人欢迎客人。4、教师批改作业。
5、我们登上长城。6、爷爷写对联。
7、脸上露出了笑容。 8、人民怀念周总理
9、老师关心我们。10、天空中飘着白云。
(二)、缩写下面的句子。
1、打柴的孩子吃力地背着满满一背篼柴火。
2、雄伟的大坝凝聚着人民群众的热情。
3、我们在道边高声诵读凿在石壁上的古人的题句。
4、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架。
5、像炸弹头的震捣器发出“嗡嗡”的吼声。
6、一位船员在一所普通的乡村小学上了一节他终生难忘的语文课。
7、天上的星星怕冷似的钻进厚厚的云絮里。
8、穿着节日盛装的孩子们喜气洋洋地参加游园活动。
9、缝纫鸟辛勤纺织成的几十个窝都被一场风雨刮在附近的草丛中。
10、身处于青松、翠竹、垂柳的环抱之中的小拱桥突然出现在我眼前。
11、轰隆轰隆的火车来来回回地运载着成千上万吨沙石。
12、巍然屹立的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13、为了解放隆化城,董存瑞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14、曹操在东汉末年率领80万大军南下想夺取东吴的地方。
15、长期流亡在外,生活穷苦的马克思得到好朋友恩格斯不断资助。
16、长江上响起了东吴响亮的擂鼓声和呐喊声。
17、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了工事。
18、我们班教室的墙报上画着一个个充满浓郁民族特色的红灯笼。
19、我在教师节前夕亲手为老师绘制了一张精美的贺卡。
20、雨大得像从天上倒下来似的。
21、这是一部叫人看过之后就不会忘却的电影。
22、教我们语言的王老师一丝不苟地批改着我们的作业。
23、圆溜溜的柿子像许许多多挂满枝头的红灯笼。
24、我们是在艰难困苦的劳动中没有掉过一滴眼泪的硬汉。
25、他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26、英雄的红军顽强地向山顶前进。
27、运动健儿的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喜悦。
28、我们像爱惜生命一样爱惜宝贵的时间。
29、我们的船渐渐地逼近那棵枝叶茂盛的榕树。
30、六岁的弟弟津津有味地吃着又香又甜的苹果。
31、彭总经常检查海防前线战士们的战备情况和训练情况。
33、风景秀丽的北戴河是著名的旅游、避暑胜地。
34、一只从树上掉下来的小麻雀无可奈何的拍打着小翅膀。
35、大片大片的雪花从昏暗的天空中纷纷扬扬地落下来。
36、威武的长江舰停泊在灯火辉煌的武汉码头上。
二、陈述句与反问句的互换。
陈述句直接陈述所要表达的意思,语调比较平稳。反问句则是通过反问的语气,把原来陈述的意思进一步强调,更加肯定,感情强烈,语调更高。如:
作为一个市民,应该遵守公共道德。
作为一个市民,难道不应该遵守公共道德吗?
反问句变陈述句方法:
第一步:有否定词的要去掉,没有否定词的要加上。
第二步:去除疑问词(吗、呢等),把问号改为句号。
第三步:也就是最重要的一步,把句子整理通顺(通过朗读检查是否修改正确)。比如:“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改成:“这比山还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不能忘怀。”
陈述句变反问句的方法:
第一步:加上反问词和语气词“难道不??吗?”、“怎么能(会)??呢?”,把句号改成问号。
第二步: 有否定词的要去掉,没有否定词的要加上。
第三步:通过朗读检查修改后的句子意思应和原来的意思是否一样。
专项练习:
1、 海上日出真是伟大的奇观。
2、革命战士连牺牲都不怕,更不怕困难。
3、这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不会忘记。
4、没有比守住你们的阵地更重要的事了。
5、长城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6、跑得越远,离终点越近。
7、碰到一点困难,怎么能灰心丧气呢?
8、 小孩掉进河里,我们能见死不救吗?
9、日子过得这样好,难道你还不感到满足吗?
10、对于这种破坏纪律的行为我们怎么能不闻不问呢?
11、我怎么会迟到呢?
12、海上日出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13、书籍不正是我们的好老师吗?
14、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不是真理吗?
15、哪里没有用过大兴安岭的树木呢?
16、这能不叫人感到亲切、舒服吗?
三、直接叙述与间接叙述的互改
把某人说的话直接描述出来,叫直接叙述。如:李老师说:“同学们学不好,我不安心。”
把某人说的话通过第三人称转述出来,叫间接叙述。如:李老师说,同学们学不好,她不安心。
? 直接叙述改成间接叙述的方法:
第一步:冒号前边的内容照着写下来。
第二步:将冒号改为逗号,同时去掉引号。
第三步:将第一称的“我”“我们”改为第三人称的“他”、“她”或“他们、她们”。
第四步:如果句子中还有其他的人就改成人的名字。比如:孙膑对田忌说:“我能帮你取胜。”改成:孙膑对田忌说,他能帮田忌取胜。
? 间接叙述改成直接叙述的方法:
第一步:在第一个小分句“说”字后面把逗号去掉加上“冒号”和“前双引号”,在句子末加好“后双引号” 。
第二步:第三人称的“他”或 “她”应改为第一人称的“我”
第三步:将第一人称“我”应改为第二人称的“你”。如:老班长说,他没有完成任务,没把我们照顾好。改:老班长说:“我没有完成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
注:如果句中的“你、我、他”太多而弄不清楚时,可在心中暗暗把“你、我、他”还原成人名,这样能帮助我们理解句意。
直接叙述与间接叙述的互改专项练习:
1、老师对我说:“你妈妈今天没空来接你,我送你回家吧!”
2、售货员对小明说:“我们这里没有水果卖,你要去市场买才行。”
3、鲁班说:“不行,我的手艺还不精,我要再学三年。”
4、卫生员固执地对我说:“不,我路上可以喝凉水。”
5、赵王告诉蔺相如说:“你要带着宝玉到秦国。”
6、小红军对陈赓说:“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7、老师对王芳说:“学校让你明天出席区小学生座谈会。”
8、雷锋对大嫂说:“我送你一程吧!”
9、小鸟对青蛙说:“朋友,不信请你跳出井口看一看!”
10、老师说:“你今天放学之前必须完成作业。”
11、周瑜长叹一声说:“我真不如诸葛亮。”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