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离不开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在这三大战役中,最困难的是辽沈战役。因为当时,东北的局势最困难。下面,小编就根据一部电视剧——《大决战》中的几个小角色的故事,来讲述今天的话题。
当进军东北的命令下达后,山东蓬莱,王翠云和弟弟追到码头,可未婚夫武雄关和山东xxx的战士们已经乘船离港前往东北,为了能和武雄关见面,王翠云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东北,希望能够碰到武雄关。却没有想到,他(她)们在一次见面,却是永别。
当时国民党对东北进行了严密封锁。王翠云和其他军属在来东北的途中,遇到了国民党军舰的袭击。除了王翠云和一位军属之外,其他人都牺牲了。
武雄关的死,透露了当时共产党在东北的困难处境。
当时的东北,共产党没有任何的群众基础。
因此,进入东北的部队,一到东北就面临着没有群众基础、没有根据地、没有给养、没有兵源的困境。
战争很多时候是不平等的。国民党进入东北以后,国民党军队装备精良、衣服光鲜。使得他们在东北人民中大受欢迎。由于很多新兵都是原伪满时期的旧军人,东北野战军与国民党军队对阵的时候。很多新战士,不愿意冲锋。武雄关为了激发地下战士的斗志。第一个发起了冲锋。武雄关用自己的鲜血,洗刷了新兵们的眼睛。也让对手得到了震撼。
武雄关不单给了这个小人物震撼。也唤起了他的良心。撤离战场后,他被安排了一份登记财物的工作。由于看不惯上级对老百姓的强取豪夺、诬良为盗。他被上级殴打、排挤。
为了解决野战军在东北的困境。东北局决定,派遣工作队到农村去,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王翠云也申请参加农村工作队。农村的穷苦老百姓根本不相信工作队。在进村的时候,还骂他(她)们、丢石头。
在电视剧中,还没有完全展示东北局势的困难。在当时,国民党军队为了围剿中共,还勾结土匪。东北匪患问题,在全国是首屈一指的。
电视剧《大决战》从开播开始,就不断刷新收视记录。除了大量大腕云集之外,对于小人物的刻画,也是这部电视剧的成功元素之一。
电视剧大决战观后感悟二篇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大决战》全景式地再现了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生动地演绎了我们党带领解放军和全国各族人民高举社会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胜利推翻“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的辉煌历史。这部累计有330万人参演的大型剧作不仅气势恢宏、场景壮阔,而且编剧独到,情感细腻,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正能量传播好剧,看过以后让人热血澎湃,感慨良多。
《大决战》是自由之战,展现了国际博弈的大视角。解放战争不仅对中国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具有决定性作用,还对二战后世界格局产生着重要、深远的影响。美、苏两大阵营都对中国发生的这场战争倍加关注,双方都派驻使者全程参与并密切俯瞰着战争走向。而国、共两党在外交上的策略则迥然不同,相比蒋介石崇洋媚外、依赖美国支持,不惜投机美国大选,毛泽东主席坚持团结国际力量,坚持民族独立,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斗争精神更显气魄、更显担当。
《大决战》是信仰之战,体现了民族觉醒的大纵深。经历了长期战争和压迫的折磨,特别是经历了几次革命思潮的洗礼,中华民族已经实现觉醒。“每个人从心底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人们开始在黑暗中向往光明,在困难中坚定希望。谁最能够代表他们的利益,谁就能够赢得他们的跟随。谁最能够带领他们保卫他们的土地、捍卫他们生存的权利、为他们谋幸福,他们就义无反顾地拥护谁、支持谁、信仰谁。中国共产党,成为了全国人民反抗剥削压迫、战胜反动势力的共同信仰。
《大决战》是国运之战,呈现了综合较量的大格局。决战绝不仅仅发生在战场上。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反动派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个层面都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比拼和旗帜鲜明的较量。一方面是执政的国民党军政腐败、经济崩溃、人心涣散、民不聊生;一方面是壮大的共产党政策英明、后方稳固、军民踊跃、万众一心;一方面是蒋介石众叛亲离,顿足捶胸,仰天长叹“回天无术”;一方面是毛主席集体决策,运筹帷幄,坚决打赢“人民战争”。在关系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历史天平前,两者高下立判,胜负立分。
《大决战》是革新之战,表现了历史规律的大主题。一切落后的、腐朽的旧制度都必将被历史抛弃,而先进的、充满着希望的新制度必将被人民选择,成为历史舞台的主角。战争的硝烟带走的,是“三座大山”深重的苦难和一切反动派虚弱的背影,硝烟散尽,一个红艳艳的中国终将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一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铭刻在了解放军英勇战斗的广阔大地上,汇聚在了祖国的山川河流里;绽放在了人们解放后庆祝胜利的笑脸上,融化在了群众幸福的泪花里。“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才是亘古不变的历史真理。
电视剧大决战观后感悟三篇前不久,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大决战》在CCTV-1黄金时段热播。这是迄今为止第一次以电视剧的艺术形式,全景展现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辉煌历史。与以往同类题材作品相比,这部电视剧体现了以下三个特点:创作视角新广度、艺术创作新高度、总台制作新力度。
《大决战》不同于以往同类题材影视创作的风格,它更多聚焦于战争本身,对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在广度上进行了多维拓展,为长达四年的战争提供了更为深厚的背景挖掘。
首先是在政治层面,对国共双方的政治背景进行了更为深入地挖掘与呈现。代表广大工人、农民、社会劳苦大众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代表大地主、大资本家、当时社会上层利益的国民党反动派政治集团,进行了殊死决战。中国共产党最终赢得了胜利,而原因正如毛泽东所说,人心向背是赢得这场战争胜利的关键。
在文化层面,中国共产党的报纸、广播等媒体和宣传队、文工团等文化团体,与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对峙,也贯穿了全剧始终,体现了新旧两种文化的大决战。中国共产党秉持的思想观念和主张,体现了新文化强大的生命力,而国民党反动派所坚持的传统封建主义思想体系,恰恰是被时代所淘汰的重要因素。
《大决战》不仅从国内的视角进行了广阔的拓展,也把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置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复杂变化的背景之上。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不仅是中国普通劳苦大众要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强烈呼唤和期盼,而且同时也是全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劳苦人民追求国家解放、人民自由的一种具有世界意义的呐喊。
《大决战》不仅对战争本身有着扎实深刻的认知,同时还刻画出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在艺术创作上达到了新高度。该剧通过49集的体量对这场战争的来龙去脉进行扎实厚重地呈现,把这场战争放在中华民族解放的进程中,放在中国建立一个独立强大的现代化国家的意愿和追求中,放在中国人民争取自由幸福的历史背景中。剧中的人物都没有做简单化、脸谱化地呈现,而是从他们所代表的思想、立场和观点,进行了深入的描述。
其次,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达到了新高度。正是有了对这场战争的精准认知和深刻把握,才有了对整个剧情当中重要人物形象的生动塑造。无论是中国共产党的关键人物,还是国民党集团的高层人物,他们都各具特点,都有着精细且生动地刻画。该剧不仅对这些影响历史的大人物做了丰富多样地呈现,同时也塑造了很多精彩生动的小人物。比如“孔大胆”从“孔小胆”成长为“孔班长”,从一个东北普通农民,最后成长为一个勇敢的将士。这种成长让我们感受到共产主义的感召力。
最后,该剧对史料的发掘达到了新高度。《大决战》采用了这场战争的党史、军史和中国革命史的最新研究成果,大量的数据材料、史实事件、历史细节都被运用到整部剧当中。包括中、美、苏三方的角逐,国共双方对决的细节等,都是以往的电视剧当中较少触及的。
《大决战》在制作和创作上体现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高水准和高站位,既准确把握了宏大的历史背景,又深入史实细节进行艺术表达。在视觉效果上,《大决战》有323场武戏,还有攻城、轰炸、水战等85场大场面,逼真惊艳、震撼人心。通过全新的技术手段对雨景、雪景和大量的战争场景进行了丰富多样地呈现,给观众带来震撼的视听体验。全剧将波澜壮阔、翻天覆地的历史洪流与多姿多彩、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有机融合,形成史与诗的恢宏交响。与此同时,“司令部视角”与“战壕视角”平行展开;“军事视角”与“社会视角”交相辉映,从政治、经济、社会、外交、民生等多个层面来精写解放战争,让重大题材创作变得耳目一新。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建党百年的历史背景下,重磅推出这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电视剧作品,在新广度、新高度和新力度上积累的经验,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挖掘、梳理和总结。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