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户先进事迹材料个人先进事迹材料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叫**,今年44岁,是南荒村的普通农民。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20**年,我放弃了开了10年的饭店生意,留在家里干起了生猪养殖。
我是一名40多岁的女人,可一晃从事养猪业已有5年多了。这5年里对于一个半路改行的女人来说付出的是很多艰辛。有太多的辛酸与苦涩,有太多的希望与期盼。有说也说不完,讲也讲不够的故事。可对于走过的路,我从没后悔过,虽然刚创业时很苦很累,却觉得过的很充实,看着现在的小有成就,真的是很知足了。
开始创业养猪时并没人理解和支持,都说我是一时冲动,养猪又脏又累,一个40多岁的女人,半路改行,怎么能干好、干长呢。可我却始终秉着一个信念,只要全力付出,永不言败,只要把它当成一个事业,就一定能够干好。
都说万事开头难,这话我深有体会。
20xx年,我在乌丹种猪场引进x头基础母猪,建起养猪场。猪舍面积200余平,由我们夫妻二人饲养。第二年,由于不懂技术管理,导致口蹄疫爆发,养猪失败。
尽管当时很用心,很投入,可没有经验,还是老出情况,我也曾无数次的想过放弃,也自己埋怨过自己。但我还是一步一步坎坎坷坷的挺了过来。从一无所之到现在对猪的小有体会,它磨练了我的意志,使我慢慢的成熟,我要感谢我的事业,它让我的生活绚丽多彩。
20**年,通过考查,我在辽宁**引进阳光猪舍技术,重新建舍800平。并在新希望**公司引进基础母猪20头种公猪一头,由我们夫妻二人饲养。
其实,劳动本无贵贱之分,只是人的追求不同。我始终也不觉得养猪有什么不好,反而经过5年多的时间,我对这些可爱的猪猪们产生了一种特有的感情,现在虽然不用干活不用进圈,可我还是每天去看他们,一头一头一栋一栋的看,不看它们心理就象缺了点什么似的。它们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0**年,由于中国猪x的变化,我们发现精细化养猪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经过分析,我觉得养种猪技术难度x、要求高,养育肥更适合我们。于是,决定处理掉所有种猪,再一次进行猪舍改造和扩建。
实践,让我体会到:干任何事情,无论遇到挫折或失败,我们都要以平常心去对待,对事情不要奢望太高,尽力就好。x场是有它一定规律的,有高潮便会有低谷,不是谁能左右的。
姐妹们,就说养猪吧,一看行情,看x场。20**年那阵子,养猪风险x,行情波动x,疾病疫情x,对于行情我们要保持平常乐观的心态,心态最重要。二是看技术。干任何事情,没文化、没技术不行。养猪对于疫情防控很重要,加强消毒,做好防疫,尤其是猪瘟,它是万病的罪魁祸首。平时细心观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遇到疫情不要慌张,用排斥法确定是什么病,以便对症治疗。
2O15年春,元**区政府引进的溫氏集团,开始抓养猪。企业作为龙头企业,引领农民致富。我得知这个消息后,从温氏集团引进第一批800头猪苗。温氏集团提供x到门服务,通过跟温氏合作,觉得温氏是一个值得信赖的能让农民致富的公司。当年夏季,我又扩建猪舍引进第二批育肥猪,达到年出栏2400头,年纯收入***万元。
在多年养猪实践中,我总结了3条经验:一是挂靠公司;二是扩x规模;三是做好防疫。
为了更好地养殖生猪,我自己还编制了一套四季口诀“春季注意防病,夏季注意降温,秋季注意饲料储备,冬季注意防寒保温,一年四季保猪肥”。能否控制疾病,是猪场养殖成败的关键。作为专业化猪场主要是控制传染病,从疫苗接种到饲料中添加药物,从改变猪舍结构到改善饲养管理,从猪病预防到猪病防治,每一个环节都熟记在心。正是对这些技术的掌握,才让我在发展生猪时得心应手。
20**年,我计划再建一个年出栏4000头的猪场,年纯收入力争达到***万元,为姐妹们带个好头。
今后,我还想充分利用党和政府有关农村x力发展生猪的优惠政策,带领广x妇女走共同养猪致富的路子,让更多的妇女依靠养猪致富,为本地区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养殖户先进事迹材料个人先进事迹材料现年42岁的**是**县白云乡清泉村的一名普通农民党员,可他头上的官衔却挺多清泉村党支部副书记,清泉村农民技术协会会长,白云乡兴发芽豆生产合作社社长。**可是远近闻名的x忙人,找他有时很容易,在田间地头,在培训班的课堂上,在种植户、养殖户的家中,经常有他的身影出现;可有时找他却很难,家里人说他早出晚归看不到他的身影,协会的同事说
他刚来就下田间去了,农民说他帮助解决完问题就又被找走了,打他的手机没说几句话他又在抱歉声中匆匆地挂机了……提起**,白云乡及周边乡镇的老百姓都知道他,都感谢他,他十几年如一日,为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在农村的推广和普及,为了农民增产增收,不辞辛苦地日夜奔波着,操劳着……风雨之后见彩虹
**出生在清泉村,成长在清泉村,他深深地了解农村的贫穷和落后,他也知道造成贫穷和落后很x的原因是由于愚昧和无知造成的。农村的生活单调而乏味,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着几亩薄地靠天吃饭。家庭条件好的,父母开明的,孩子能上几年学;条件不好的,只能早早地扛着锄头下地干活,知识的缺乏造成一代又一代的恶性循环。他记得看过一部记录片,一个记者采访一个放羊的少年,记者问少年放羊为了什么少年答到挣钱娶媳妇。记者又问他娶媳妇为了啥少年答生娃。记者再问生娃为了啥少年想都没想就回答到长x后放羊。这部片子尽管看过了很多年,可**还是清楚地记得片中的那一幕幕情景。**亲眼看到父母及乡邻们由于不懂农业技术,种地没少费力,没少投钱,可就是不打粮收入少;还有的农户由于看不懂说明,施错农药,造成粮食绝产。而此时的美国等国家已实现种地机械化,一个农场只需几个人来管理,播种、喷药都由飞机来完成。善良的乡亲们不知道什么是科学种田,不知道什么是机械化作业,更不敢种植什么高新品种,生怕受骗上当,只能沿袭老一辈的做法,一年又一年地种植着传统品种的x豆、小麦、玉米……
看着乡亲们饱受不懂科学技术的苦楚与辛酸,**心里涌起一股悲伤,他暗暗下了决心,长x后要多学农业技术,传播农业技术,改变农村的贫困和落后,让乡亲们多挣钱,挣x钱,
1992年,**在农业广播学校毕业后,回乡务农。对他的这一举动,父亲和乡亲们开始都有些不理解,但凡有点知识的人都视农村为苦海,生怕再受穷,都已远走高飞。**却说,我成长在白云这片热土,我属于这片土地,我要尽我的能力去造福他、改变他。回到村里的**开始认真学习农业技术知识,他买书订报,查阅各种资料,到县城里听各种农业知识讲座、拜访农业专家。还经常花高价买回一些作物品种,采用一些新技术、新方法在自家的承包田里做试验。经常是别人家地里的庄稼收割了,而他地里的作物却收获无几。家里人不理解他,花了那么多的钱上学学知识,种地不仅不比别人多赚钱,反而尽赔钱。有的乡亲笑他傻,学那些知识白学了,种地还不如我们一字不识的,学知识有啥用有的人给**起了个绰号,叫他“丁x傻子”。
对家人的不理解和一些乡亲的冷嘲热讽,**刚开始没当回事,可时间长了,他也陷入了深深的苦恼。他也有喜怒哀乐,他也是一个要种田有收获,要付出有回报,要吃饭穿衣的平凡中人。一次次试验经费的投入,给家里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他气馁过,也悲伤过。可他挺住了,一次又一次站了起来。用**的话说“试验的投入是有限的,而试验成功后的推广价值是无限的。试验1次,有1次成功,就值。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光想回报哪能不付出点儿呀”
为了做各种试验,从春到夏,年复一年,**可没少吃苦。他黑天白天都长在试验田里。人晒黑了,累瘦了。感冒了,吃上两片药,不耽误搞试验;实在顶不住了,打个点滴,针头一拔,他又直奔试验田。了解他的人都知道,试验田是**的命根啊!
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经验与知识的不断丰富,**的试验不断获得成功。他家的地年年都比别人家的地多打粮,年年收入都远远高出村里的乡亲。乡亲们都服了,也都明白了**的良苦用心,暗暗地竖起了x拇指。**一下子就成了村里的红人,他的家里经常挤满要资料、要种子、咨询问题的乡亲,**不厌其烦地一一满足他们的要求。
**富了,每年家里种植、养殖的收入加起来都在x万元以上。可他知道“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只有村里人都富了,才是他最x的心愿。他把经过实验和试种的好技术、好品种无偿推荐、传授给乡亲们种植和使用。还经常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讲解种地知识和一些好的技术和品种,乡亲们听得是津津有味。看着乡亲们有这么高的学习热情,看着乡亲们对新技术和新品种的认可,看着乡亲们的收入一年比一年增多,**开心地笑了。
痴迷科技终不悔
俗话说天妒英才。正当**的事业一步一步走向辉煌的时候,噩运开始降临到他的身边。
214年6月21日,正当**和次子在浇灌实验田的时候,由于水车突然倒翻,将次子砸在车下,爱子
一去不回。妻子因此受到了沉重的精神打击。**几乎也要崩溃了,他陷入了沉重的自责之中。他经常扪心自问“我要是不搞试验,也就不用儿子同我一起拉水,儿子也就不会遭受这次事故,妻子也就不会因丧子之痛。我对不起儿子,对不起妻子呀,我不是一个好父亲,不是一个好丈夫。”乡亲们也都纷纷来劝他说“宝来啊!咱别干了,这么多年,为了搞试验,你钱没少搭,力没少出,乡亲们都领你的情呀!如今你又搭上了儿子的命。我们都不忍心啊!”
很多人都认为这回**肯定会在打击之下一蹶不振。然而没过多长时间,**又象往常一样出现在田间地头,出现在农户的家里,他还是那样热情地推广新技术、新品种,熟练地解答各种技术难题。
经过磨难的**比以前更成熟了,想的也更远了。他深知要想农民富裕起来,就得在农村x力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推广科技含量高的新技术成果和名特优新品种,而凭着他个人的能力是很难做到这点的。肩负着这个重任,214年12月18日,**任会长的清泉村农民技术协会成立了。经过几年的发展壮x,目前,协会已有会长1人,副会长2人,秘书长1人,技术顾问3人,农民技术员2人,理事7人,会员达到了52人,分布在白云乡及其周边乡镇场等地。协会建立了章程和领导机构,明确了发展方向、组织分工、服务范围。在**的带领下,协会积极组织村民学文化、学技术,向他们推荐科技图书,提供致富信息。在种植业、养殖业等方面为农民提供科技培训、技术咨询等全方位服务,在全乡、全村掀起了学科技、用科技的高潮。自协会成立以来,**利用冬闲时节带领协会技术人员在白云乡清泉村、新民村、麦海村,xxx的朝阳乡等共2个村屯举办种养殖技术培训班23期,培训人数达214余人次。协会还先后下发气象资料、科技信息、农业新品种、新肥料、畜牧业养殖等方面的信息资料3余份。
协会成立后,**多次自费到全国各地考察,了解和学习农业新技术,引进农业新品种试验、示范,探索发展畜牧业特色养殖。为了减少新品种试种的风险,给农民吃上“定心丸”,协会为农民引进每一项新品种时都要先在示范田里试验、示范,**同会员们先后在示范田里繁育了x豆18296、146441、998512和98175等品种;试验了矮杆高梁,嫩选3号谷子,98、99干尖椒(小树椒);试种了饲料胡萝卜、青贮玉米,紫花苜蓿草,为农民x规划种植提供了翔实的数据和第一手资料。几年中,**还发挥协会的优势,集中购肥数百吨,价值数十万元的农药,为农户节省了x量资金。
在发展种植业的同时,**还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畜牧特色养殖。目前,白云乡的养殖户先后养殖了香鸭、乌鸡、火鸡、马鹿、绒山羊等,而且都形成了一定规模,有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
协会现有养羊户2户,多年来品种得不到串换,品种严重退化。在**的努力下,经多方考察,养殖户引进了适合本地养殖的德国养利奴种公羊2只,德克塞
养殖户先进事迹材料个人先进事迹材料在*x*镇,提起山前庄家村养鸡女能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十多年来她同丈夫一起艰苦创业,凭着自强不息的信念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白手起家创办起了一个养鸡厂,走上艰辛的创业之路,成为致富奔康路上乡亲们的带头人。
一、迎难而上艰辛创业
19*年,*和丈夫结婚。看到别的村群众陆续富了起来,她的心里难以平静。经过深思熟虑,她和丈夫决定利用自己的新房建立一个小型雏鸡孵化厂。雏鸡孵养技术要求较高,农村传统孵育方法难以满足x场的需求,面对巨x的困难和挑战,*没有退缩,她含着眼泪将不满周岁的儿子交给母亲照看,自己带着干粮和东拼西凑的3000元钱到泰安学习雏鸡饲养及孵化技术。为了省钱,*住在最便宜的旅店,到哪里都是步行,x公交车都不舍得坐,将全部心血都倾注到学习上。一般人需要三个月才能结业的课程,她只用了18天就熟练地掌握了孵化、鉴别、饲养雏鸡的全套技术。回家后,她同丈夫东拼西凑了15000元钱购置了两台雏鸡孵化箱,租用了村里6间空房办起了一个简单的雏鸡孵化场。一x5个多月,*和丈夫天天在鸡厂里与鸡为伴,观察、研究、摸索,每天忙活到深更半夜。自孵化第一茬鸡苗开始,每天晚上都是刚睡下又起来生火、翻蛋,有时就干脆睡在孵化场里。在她的精心看管下,孵化成功率高达85%,一年下来,她小小的孵化场,孵化出雏子鸡10万多只,去掉防疫、饲料、水电等成本,年纯收入近2万元,多少个日日夜夜,承受着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巨x的精神压力,*变得黑瘦了,但她的脸上却露出了灿烂的笑容。1995年,她又投资2万多元,新上4台孵化箱,雏鸡年孵化总量一下子提高到60多万只,年纯收入近10万元,成为村里第一个靠孵育雏鸡致富的专业户。
二、依靠科技效益倍增
不懈的努力使*的养殖技术日臻成熟,规模也在逐步扩x。1997年,她又一次投资260多万元,在村西荒山上新建了一处占地5400平方米的高标准孵化场――-天牧畜禽良种繁育场。为了提高雏鸡孵化能力和水平,20xx年以来又相继投资110多万元,在原有鸡场后面建起10排鸡舍,购置5台电脑孵化箱,代替了原来传统孵化方法。无论春夏秋冬,她和丈夫每天都要在繁育场泡上十几个小时,对鸡苗的种类、羽数、重量、配料、投料、换水、用药、死亡、成活率、鸡粪化验等,每天都作认真记录,即使出差在外,也要电话询问详情,从不漏下任何一个疑点。科技、勤奋和恒心的双重结合,xx提高了雏鸡的出场量和成活率,使鸡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x幅攀升。
到目前,良种繁育场占地28亩,300多间鸡舍,560多个立体鸡笼,总投资达210多万元,年可孵化雏鸡280多万只,提供种蛋120多万个,实现销售收入350多万元,利润43万元。在她的扶持带动下,仅此一项山前庄家村农户年可增加收入1万多元。
三、心系百姓携手奔康
富裕起来的*并没有忘记周围生活还不富裕的乡亲们。10多年来,帮助群众致富成为*最x的心愿。对有雏鸡孵化养殖愿望的乡亲们,经常邀请她们到自己的孵化场里观摩学习,并把自己几年来积累的宝贵经验无偿的献给村民,尽自己最x努力帮助她们上设备、供货源、找销路,不论本村外地,都一视同仁。她不仅为本村群众做好技术指导,而且还毫无保留地把孵化技术传授给包括*、荣成在内40多个村子的群众,使十里八乡的群众受益。在她的引领带动下,200多户的小村,围绕雏鸡养殖涌出孵化、育雏、销售等各类专业户100多个,占全村总户数的70%以上。据不完全统计,十年来,她无偿为群众传授养鸡技术的时间达数千个小时,为村里和贫困户捐助资金达5万多元。同时,还购置了一辆小型货车,义务接送乡亲们赶集、看病、送孩子上学。
自95年以来,她x续多年受到表彰,先后荣获x级巾帼致富先进个人、“三八”红旗手、威海x新长征突击手、威海x优秀共青团员、省科技致富女能手等称号。面对这一切,*并没有满足,她觉得鲜花和掌声固然令人神往,但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让自己的事业成为情系万家的富民工程,永远是自己心中最x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正和丈夫一起,日夜兼程,风雨无阻.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