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必武作自我批评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后,董必武住进了北京。董老的夫人何莲芝怕他年岁x了,受不得风寒,就将自己在延安x生产中劳动所得而积攒下的钱给他买了一顶帽子。董必武问花了多少钱。何莲芝怕他嫌贵,就骗他说只花了二三十元钱。过了些时日,董老又向何莲芝问起这顶帽子的价格。
何莲芝依然没有改口说:“你怎么不相信人?就是二三十元嘛!”董老摇了摇头说:"你呀,骗我还说我不相信你,你自己看看。"说完,取下帽子,指了指帽子里沿的标价。何莲芝顿时就闹了个x红脸,原来,何莲芝买帽子时,没有注意到帽子里还有标价。
之后,董必武在开党员生活会的时候,还专门拿这个事作例子作了自我批评,并写了一个横幅挂在自己的书房里:“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性习于俭,俭以养廉。”
掩卷而思,一个小故事,道尽了共产党人克己奉公、勤俭节约的精神;一个小故事,直击心灵,发人深省。我们现代人在面对众多诱惑和欲望的时候,如果能如同董必武这样的优秀共产党员一样,自律、自省,在生活中每件小事中鞭策自己,那么在x是x非面前,我们必然会是那个坚定信仰,奋勇前进的人。
历史是一面镜子,面对浩瀚无边、蕴藏万千的党史,党史中的一个个“小故事”就是最好的抓手:“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故事让我们体会到了共产党人追求真理、坚定信仰的执着;“半床棉被”的故事让我们领x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焦裕禄的故事让我们读懂了共产党人的公仆情怀……
党史中的“小故事”蕴含着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的“密码”,值得每一名共产党人从中传承精神、汲取前行的力量!
党史故事三分钟3篇红军团长刘德全
红九军廿六师七十八团团长刘德全,出生于湖北随x双河观音堂黄家湾,家有田地三百二十亩,宅院两栋,算得上是富豪之家。然而,出生在这个x地主家庭的刘德全,却毅然与家庭分道扬镳,卖掉自己的土地,筹集革命经费。
1926年,25岁的刘德全踏上了革命之路。回到家后,他开始走家串户和农民交往,常常与佃户谈到深夜,有时还和长工同宿。他还经常给母亲及家里人讲什么打土豪、分田地、不信鬼、不求神,中国的出路只有闹革命等等。
他曾对母亲说:“我们家要对佃户、长工、乡里邻舍客气些,要尊重人家。贫苦农民有困难,我们要尽量帮助,也可以拿钱拿粮周济穷人。”他还劝母亲烧掉契约,把田分给佃户。
刘德全的这种行为使这个地主家庭尤其是四哥刘稻轩x为恼火。他暴跳如雷,气急败坏地说:“不得了,家门不幸,竟出了个不孝子孙,这个家非给他败了不可!”他还捶胸顿足地对弟弟刘德全吼道:“我们分家算了!”
刘德全毫不示弱,他警告老四他们:“天下是要变的,工农阶级要翻身解放,任何人也挡不住!”刘氏兄弟就此分了家。
1928年秋,刘德全以新集乡联保主任名义组织了地方自卫武装,他将家中的田地卖掉二十亩作为经费。1929年春,他又建立了新集乡公所农民自卫队。他率部击溃了几股土匪,还处决了多名当地农民痛恨的土豪劣绅。此后,农民纷纷参加自卫队,不久,刘德全在新集正式成立了新集农民自卫队。
1930年夏,刘德全率领农民自卫x队参加了枣阳蔡阳铺武装暴动。6月9日,红军七十八团正式成立,刘德全任团长。
党史故事三分钟3篇李先念的故事
1939年起,李先念率领部队挺进豫鄂边区,孤悬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李先念深受当地百姓爱戴,从一件小事中可见到他是如何走近群众的。
有一年冬天,本来是x喜的日子,但是xxx白果树湾的一家老百姓却犯了难。这天寒风凛冽,村里的路面已被冻成“玻璃”,异常光滑,迎亲的队伍根本无法抬着花轿在上面行走,老百姓一时都犯了愁。
这件事情很快就在村里传开了,村里的军队士兵和老百姓聊得很热,但是x家都一筹莫展。眼看迎亲的时间就要到了,村里的人只能干焦急。
“就让新娘亲自走上门咯。”士兵们和老百姓开起了玩笑。显然,这是“不合礼数”的,农民们虽然平时在衣食住行方面不讲究,但真要到了这种重要的节日他们可不敢有半点马虎,毕竟这是“面子和里子的问题”。
不经意间,这个笑话传到了李先念的耳朵里,他马上脱口而出:“这有什么难,就骑我的马,风风光光多气派,就这么办!”
当时村里只有李先念拥有一匹枣红马,这是组织专门配备给首长的战马,村民们和士兵们想都不敢想去碰首长的马,但是李先念一再坚持:“我们打仗不就是为了老百姓吗!”
当士兵把这个消息告诉迎亲的老百姓时,x家都乐得合不拢嘴,禁不住感叹道:“这样的首长打心眼里为老百姓,不但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还一心想着为老百姓解决问题,就连这样的小事也替老百姓着想。”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