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是一门囊括万千的学问,它大到研究宇宙中普遍存在的真理,可指导科学的发展,却又小到会去探讨每个人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指导你的待人接物。
每一个人的个人哲学,会影响他的人生轨迹,反过来,一个人的人生轨迹也会展现他的哲学观。
因此,在读过冯友兰所著的中国哲学简史后,我在此记录下我所赞同的观点,并希望其日后可以为我所用。
道生万物
道,即道理,宇宙间万事万物的规律。任何一个存在都有自己的道理和规律,任何一个问题也有最妥善的解决方法。如果你事先摸清它的规律,在制定妥善的计划,那么相信问题会迎刃而解事半而功倍。而如果你偏不信邪,在分析出任何道理之前盲目的横冲直撞,那么即使能解决问题也会花费不必要的时间精力。
举一个高中政治老师常用的例子,劈柴时,用力方向与木柴的纹路在同一方向上往往是最省力的,这里木柴的纹路便是指木柴的道,而你挥动斧子的方向便是你的发力方向,两者重合便可一击断木。
出世与入世
出世是一般的道家处世态度,即隐居于荒山老林之中不问世事。杨朱曾说过,损一毫利天下,不予也。其意为,就算可以通过损伤到我一点点的利益而惠及普天之下的所有生灵,我也是不愿意的。这便是极端而典型的出世,也是成语一毛不拔的由来。
儒家所崇尚的入世便是指学而优则仕,安邦定国,以天下为己任。抛头颅洒热血,愿牺牲自己的利益而成全普天下之人。
在我看来,这两者似乎都有些极端了,我向往这两者中的一个平衡。
一个现代人,归隐于桃花源之中,完全脱离都市的喧嚣与二十一世纪的先进科技似乎并不现实。而每天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的工作着,牺牲自己成全他人拼劲全力报效国家请原谅我没有如此高的觉悟。
我所向往的,是以不过分牺牲自我为前提的努力工作,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人,为国家的发展出一份力。我所愿意牺牲的程度取决于我对这个人或这件事的重视程度。而又不以物喜,放下手头的工作,慵懒的靠在沙发上翻开自己喜欢的书或是在三面落地窗围成的阳台弹起吉他,我便可以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
知命
知命,便可以理解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有些事情是很难做成的,不要强求。但也不是叫你轻言放弃,只有在努力的争取过后,无论如何收场都能不留遗憾。
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是儒家的思想观点。即外表威严似王,不畏强权也不欺弱小,同时注重内在对精神世界的修养。而我所感悟的另一层含义,便是要强健身体同时学习知识文化,切莫做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或是有勇无谋的匹夫。内外两者应齐头并进相辅相成。
反者道之动
世间万事万物的一个通理,凡事只要发展到了一个极端,便会朝着另一个方向发展。
第一层意义是要居安思危,即使看似一切美好顺利,风平浪静,也要做好准备,因为任何突发情况都可能让你措手不及。未雨绸缪,在晴天时便应修补好房屋以便雨天可以安心。
第二层意义便是不要轻易地放弃,在似乎一切都已经看似无望之时,坚持走下去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随着接触一些小时候读不下去的经典书籍,我对中国传统的文化有了自己浅浅的理解。还是那句被说烂了的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你的文化是你的根基,决定了你是谁,能站多稳。而你的知识是你的利爪,使你在工作中披荆斩棘无往不利。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2基本没读懂。可能老先生的书写了有60多年,外加我古文知识实在浅薄。
感觉无,有,性,气,理,道等等几个字就是中国哲学的一个缩影。形而上学的范畴内的讨论,实在感觉无力深解。
君臣父子的儒家理念让我们对上级,对权威的恐惧与敬畏。
法家家告诉我们,治理一个国家,不需要有一个圣明的君主,只要制度完善,君主起一个监督作用就可以
中国的党历来就是把儒家和法家进行了结合后的集权统治
集权国家:党是人民的代表→党=国家→党的利益=国家利益→维护党的权威=维护国家稳定
民主国家:党只是人民的代言,人民>党→人民利益>党的利益→人民利益=国家利益→维护人民利益=国家稳定.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3在工作闲暇,我见缝插针读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历史浩淼,各个时期思想家数不胜数,各种思想各有所异,又有某种必然的相通。读完后没有对某种思想的深切认同,亦没有对某种思想的强烈反对。有些思想似是似非,深奥难解,读后仍深感理解不够到位,于是记忆便逐渐恢复模糊。闭起眼再做回味,有两点似乎和哲学本身并无大关系的特点却记忆犹新。
首先是本书的框架。作者几乎开门见山的将中国哲学以内容做了分类,并告诉了读者每种思想的起源,尽管借用的是汉代学者刘歆的话---儒家者留盖出于文士,墨家者留盖者出于武士,道家者留盖出于隐者,名家者留盖出于辩者。。。。接下来便按章节将各种思想娓娓道来。这种分类更让人感到中国哲学的历史悠久和广博。可以看出,中国哲学早在两三千年前的春秋战国就形成了各个学派,并且已经比较成熟,而西方的哲学鼻祖苏格拉底及其思想的出现已比我们的祖先整整晚了几百年;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祖先的思想可以用“百家争鸣”来形容,而西方哲学早期出名的无非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三代而已,只有文艺复兴后的西方近代哲学才可跟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百家争鸣”媲美。但西方有学者竟声称“中国并无哲学,即使所谓的哲学也太过功利”。真想把四库全书硬塞到这些人的脑子里,然后他们就可以闭嘴了。
其次是作者对哲学著作被翻译的态度。原文表明这种态度用了四个字--------“语言障碍”。意思是任何哲学著作只要被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就好比馒头被嚼碎后味给他人,其中的味道已全无,那是语言本身的一种障碍。我颇同意这种翻译所带来的让人痛心的后果,而这又是人类传播不同语言的文明所必须要采取的方式。或许这四个字被说成是“语言缺陷”更准确些。语言的确有着非常强的专一性,一种语言对应着一种思维模式,一种语言对应着一种文化。任何一种语言所表达的东西如被翻译成另一种语言,都是一种极大的错位。尽管这是现行唯一可行的不同语言间文化的传播方式,我还是无法接受。我以为,不光是哲学,包括其他一些领域也类似,尤其主观性较强。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