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开始,王老师就让学生读这句话。
读完,王老师说,权的态度强硬,你从哪看得出?
学生答:“不可不学。”
接着,王老师让学生把“蒙辞以军中多务”变成“蒙曰”。学生回答后,王老师出示自己写的“蒙曰:‘军中多务,无暇,如何能学?’”
起课,王老师就是这样单刀直入,这样的简约风,实在让人耳目一新。
我们学习文言文,一般先疏通字词,因为文言文对学生而言,最大的障碍就是字词。但是,王老师没有,她直接进入阅读状态。
本来也是,这样的文章是比较浅显的,学生基本上能够读懂,即使生僻的地方,书上也有注释。平时,我们学生觉得读不懂,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习惯性地畏难情绪,尤其是遇到一两个生僻的词语就放弃;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囫囵吞枣,没有静下心来一句一句细读。
王老师一次只出示一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了这一句上,读懂也就容易多了。
没有疏通字词这一关,无意中却教给了学生读文言文的方法——读文言文,就得一句一句地啃。
其实,王老师的每一个环节,或者说每一个问题的设计,都有多重功能。
“权的态度强硬,你从哪看得出?”这看似是一个问答题,却也在引着或逼着学生在思考中读懂原文。
把“蒙辞以军中多务”变成“蒙曰”,也有多重功能。第一,是对语句的理解,学生必须不自觉地去读懂原句。第二,是语言的训练,把一个陈述句,变成口语,变成对话的语言。第三,还原了情境,对话,很容易把人带到当时的情境之中,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对人物性格的把握。第四,激发了兴趣,学生不喜欢中规中矩的解词翻译,他们喜欢有一定挑战的创造性劳动,还原现场语言,对学生来说,就是这么一件刺激又好玩的事情。
二
部下这么违拗自己,作为一国之君,孙权的第一反应会怎样?王老师让学生揣摩孙权的心理。
学生说,孙权会很生气,王老师就让学生用“权怒曰”说话。学生热烈地发言以后,王老师出示自己写的“权怒曰”,让学生读。
然后,王老师又问学生,孙权还可能是什么态度?
“放弃,不理了。”学生说。
王老师又让学生用“权叹曰”说话。
揣摩文本中人物的心理,站在文本中人物的角度说话,这样的训练,也是多重功能的,除了语言的训练,还有想象力的培养,情境的回放,一举多得,不得不赞。
课上到这里,我不得不佩服王老师对文本的挖掘,不得不佩服王老师对语文训练的开发,不得不佩服王老师强烈的训练意识和娴熟的训练方法。
三
但是,王老师的立意不止于此,她说:“这就是我们交流中的方法,要么生气,要么放弃。”
原来,王老师在把语文与生活拉近。
是啊,学习,说到底,就是教会学生生活。
这时候,学生也许会反思,自己遇到不如意的时候,是不是也是这样呢?
我们如此,孙权是怎么做的?王老师让学生读下面的句子:“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这么长的一个句子,我以为王老师会疏通一下,在我们以往的教学中,这个句子学生往往难以读懂。但是,王老师没有,而是让学生表扬孙权,说一个孙权的优点。
这又是高明的一着。
学生整个句子一时读不懂。其中的某些部分,总有懂的。大家纷纷说开了,什么孙权以身作则,孙权聪明等,对孙权大加表扬。
在这众说纷纭的表扬中,这个句子,也在反反复复地梳耙着,学生也就在梳耙中,不知不觉地读懂了,理解了。
表扬别人的过程,就是向别人学习的过程。我们看到,作为一国之君的孙权,对待部下的顶撞,不是生气,不是放弃,而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是孙权的大度;孙权国务繁忙,仍坚持学习,这是他的好学;对于一个一口拒绝自己的人,不埋怨不放弃,这是他的坚持;不以势压人,而是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出发,让人心服口服,这是他的聪明……
生气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能伤人伤己;放弃,达不成理想的目标,只能一事无成。只有很好地沟通,才能春风化雨,到达理想的彼岸。
毋庸置疑,孙权表现出来的这些闪光点,已如种子植入学生的心中,将来必定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
什么叫润物无声,这就是。
四
为了理解鲁肃与吕蒙的结友,王老师补充了《三国志》中的资料。
选用的第一段话是:“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
王老师问,假如吕蒙感觉到了鲁肃不喜欢他,会如何想?
她让学生先后用“蒙怒曰”、“蒙恕曰”说话。
随后,王老师又出示第二段话:“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
对于鲁肃的敷衍,吕蒙又会怎么想?同样用“蒙怒曰”、“蒙恕曰”说话。
然后老师出示第三段话:“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
该不该表扬吕蒙?
是啊,面对别人的轻视和伤害,吕蒙不生气,而是热情款待;面对别人的敷衍和不屑,吕蒙不反唇相讥,而是真诚地为对方献出了五个计策。
他的宽大心胸,他的雄才大略,不得不让鲁肃佩服。
于是,便有了第四段话的出现了:“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吕蒙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和横溢的才华,赢得了鲁肃的友谊。这真是,自己强大了,别人自然而然地和你亲近了。
由此也可看出,孙权劝学,是多么巨大的成功呀。
五
无论是孙权与吕蒙的上下级之间,还是吕蒙与鲁肃的平级之间,智慧地沟通,都是多么重要呀。那么敌我双方,又该怎样交往呢?
王老师选取的是《资治通鉴》中的《濡须之战》。
“春,正月,曹操进军濡须口,号步骑四十万,攻破孙权江西营,获其都督公孙阳。权率众七万御之,相守月岁。操见其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叹曰:——————!”
同样要求学生先后用“操怒曰”、“操惧曰”说话。
学生说过之后,出示原句:“曹操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如刘景升儿子,豚犬耳!”
对待实力不及自己五分之一,被自己打败的对手,曹操不是小觑,而是敬佩,不是讥讽,而是真诚地赞赏,这是多么大的胸怀呀!
可是,战场就是战场,对手不会因为你的赞赏就缴械投降,而是会想尽办法来战胜你。这不,周瑜的攻心战来了:“权为笺与操。说:‘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別纸言:‘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操——”
在如此挑衅面前,谁能无动于衷?曹操一定会暴跳如雷吧?
又是一番揣摩心理,分别用“操怒曰”、“操惧曰”说话。
可是,真相的揭示出人意外:“操语诸将曰:‘孙权不欺孤。’乃撤军还。”
老师让学生分析了曹操认为“孙权不欺孤”的原因。原来,曹操的北方军不善水战,此时,已是春天,河水即将上涨。河水满了,对周瑜的军队是如虎添翼,而对曹操的军队,却是灭顶之灾。
周瑜本想激怒曹操,让曹操在暴怒中仓促出战,周瑜好利用自己水军的优势,在春水上涨之时,消灭曹操。没想到,曹操不中此计,反而从来信中捕捉到了对自己不利的战况,从而作出了撤军的正确部署。
学生大大地表扬着曹操。
是的,曹操多么地了不起呀!真诚地赞美对手,是英雄的气势;面对敌手的恶意挑衅,不怒不恼,以大局为重,冷静分析,作出正确部署,更是英雄的气势。
六
王老师说,这个课型,是针对当前校园欺凌而设计的。她认为,校园欺凌的发生,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沟通不畅,选用这组材料,就是要教给学生沟通的方法。
一个语文老师,能够敏感地捕捉时事,进而把语文教学与时事有机结合起来,这是大智慧!
这节课,王老师出示了三组人之间的沟通,上下级之间、平级之间、对手之间,至此,优秀者的沟通,就给了学生深刻的印象,教育的任务应该是很好地完成了。
但是,这绝不只是一堂人生教育课,也是实实在在的语文课。
不是传授,不是提问,而是实实在在的的语文训练。三组人的沟通,王老师采取的基本训练方法是:
第一步,出示矛盾点,揣摩人物心理。
第二步,用“某怒曰”、“某惧曰(恕曰、叹曰)”说话。
第三步,出示老师写的“某怒曰”、“某惧曰(恕曰、叹曰)”。
第四步,出示原文中人物的言行,表扬其做法。
矛盾点的出现,聚焦了学生的注意。揣摩主人公的心理,推想主人公说话,就是在叩问自己,反观社会,观察人生。用“某怒曰”、“某惧曰(恕曰、叹曰)”说话,反复多次,语言的训练力度也就很大了。
主人公做法,让学生发现,与我们的想象大相径庭!这种强烈的对比,让学生一目了然地明白了孰优孰劣。
表扬主人公,深化观点,提升高度,教育的效果又进一步加强。这又是语言的训练,还有综合归纳提炼的训练。
这节课似乎没有文言词汇的专项训练。但是,我觉得,她在采用另一种方法教文言。我记得钱老钱梦龙在教《愚公移山》时,文言词汇也是通过阅读来学习的,王老师使用的也是这种方法。学生对这篇课文应该是读懂读深了的。
这堂课引用了一定的课外资料,这些资料不蔓不枝,紧扣教育主题,没有一个赘字。文字浅显易懂,适合初学者自读。可见教者有一双找寻资料的慧眼,这是需要功力的。
当然,这堂课可能会挑学生,对于程度高的学生来说,完成起来会轻松愉快。对于程度低一些的学生来说,速度可能要慢一些,耗时可能相对要多一些。
总之,这堂课给我的感觉是酣畅淋漓的。设计的前瞻与大气,训练的娴熟与强度,方法的灵动与高效,还有王老师自带的气场,洋溢的热情,都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王君孙权劝学实录(导入及背景介绍,师生共同学习生字词。)
师:解决了这篇课文的生字词,我们一起来疏通文意。下面,就请同桌两人为小组,边读边译。
(生译读课文,互相解决疑难。)
师:除了刚才同学们提出的句子,老师也准备了几个句子。大家看看,这几个句子会翻译吗?
(屏显。)
蒙辞以军中多务。
生1: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
师:好,那这个“以”字是什么意思?
生2:“用”的意思。
师:这个句子的完整翻译应该是———
生3: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
师:对,翻译句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翻译完整。再来看第二个句子。
(屏显。)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生1:我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
师:这句中“,岂”和“欲”分别是什么意思?
生2:“岂”是难道的意思,“欲”是想要的意思。
师:那这句话应该如何翻译?
生3:我难道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
师:很好,“博士”这个词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生4: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师:现代汉语中“博士”是什么意思?
生5:是对一种学位的称呼。
师:哦,原来是个古今异义词。那就让我们拿起笔,积累下来吧。再来看下一个句子。
(屏显。)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生1: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
师:很好,看来刚才同学们听课都很认真。那么,在这个句子中“但”字该如何翻译呢?
生2:是“只”的意思。
师:很好,其实在我们学过的《木兰诗》中也有个“但”字翻译为“只”的意思。同学们还记得是哪句吗?
生3:“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还有“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师:同学们非常棒!学习就应该举一反三。来看最后一个句子。
(屏显。)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生1: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师:在这个句子中“乎”字是什么意思?
生2:是感叹词“啊”的意思。
师:本课中出现了很多语气词,请大家标注出来,朗读时注意这些语气词,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走近文中的人物。对课文的语句翻译我们解决了,哪位同学能够概括一下这篇文章的大意?
生3:课文讲述了吕蒙听从孙权的劝告而读书学习,最终大有进步,受到鲁肃刮目相看的故事。
师:在这则故事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他们分别是谁?
生1:这则故事中有三个人物,分别是孙权、吕蒙和鲁肃。
师:文中最先出现了哪些人物?
生2:孙权和吕蒙。
师:孙权、吕蒙何许人也?
生3:孙权是吴国的创建者。
师:那吕蒙呢?
生4:三国时有名的大将。
师:具体是哪一国的大将?
生5:吴国。
师:也就是说吕蒙是孙权的部下,吴国的君主在劝他的部下学习,不同身份的人,说话的语气、语调自然不同。下面,请同学们找出两人对话的句子,试着揣摩这两人说话时的语气、语调,读一读,品一品。
(生读。)
师: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
(生试读。)
师:能说说你选择这种语气读的理由吗?
生1:我认为孙权作为君主,是想让吕蒙多学习,否则以后怎么带好他的部下,因此有警告的语气在里面。
师:其他同学有什么看法?
生2:这句话中的“不可不学”,用了双重否定,表现了孙权语气坚决,不能质疑的态度。
师:哦,这位同学想要读出君王的威严,这种语气是坚决的。就像今天你很累,回家不想写作业,这时你的妈妈对你说:“写作业是你身为一名学生的本职任务,你不能不写!”
生3:这种语气太坚决,让人很难接受。我认为孙权对吕蒙是一种劝导的语气。
师:那你能不能试着将这种劝导的语气读出来?
生3:“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师:大家同意他的这种语气吗?
生(齐):同意!
师:这位同学的劝导,让人很乐意去接受。看来,掌握说话的语气很重要。既然大家都认同刚才这位同学读句子的语气,那就让我们全体男生做一回君主,来试着规劝自己的`臣子。
(男生齐读。)
师:这样一位为下属着想的君主,又是用规劝的语气在劝导,吕蒙听了应该欣然接受吧?
生1:吕蒙用军中事务多而推辞了。
师:这吕蒙,好大的胆子!君主
劝说他学习,他居然敢推脱。如果你是孙权,这时你的内心活动是怎样的?
生2:会气愤、无奈、失望。
师:如果我是孙权,劝说不成,那就命令,君命不可违,这样做多省事啊!孙权是不是这样做的呢?
生3:我认为孙权是把吕蒙当做很好的朋友来规劝的,所以他不会用命令的方式来逼吕蒙学习。
生4:孙权的语气比较恳切,寄寓了对吕蒙的关心和殷切的希望,让吕蒙觉得无法推辞。
师:也就是说,孙权用恳切的语气,让吕蒙心甘情愿地接受学习。你能试着将你的理解融入到朗读中,为我们重现当年那一幕吗?
(生试读。)
生5:我认为“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这句很幽默,有点调侃的意味。
师:请同学们试着读一读。
(生齐读。)
师:注意句子中的两个语气词“邪”和“耳”。我们前面说过,它们分别相当于“吗”和“罢了”,再读一遍,将这两个词语的表现力读出来。
(生再读。)
师:我想,听到孙权这样一说,吕蒙心里一定轻松了不少。紧接着,孙权又是如何劝说的?
生1:孙权紧接着用自己的经历来劝说,他自己经常读书,认为大有所益。
师:哦,孙权用自身的经历来劝说,很有说服力。
生2:“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还否定了吕蒙前面推脱的理由。
师:这时候的吕蒙应该是哑口无言,再也不会用“军中多务”来推脱了吧。
生3:“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句话还透露出孙权对吕蒙的鼓励,让他知道读书还是很有好处的。
师:同学们体味得很到位,再劝吕蒙,孙权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大怒,也没有用君主的特权去逼迫吕蒙学习,而是以自身的学习经历来鼓励、劝说吕蒙学习。孙权认为读书“大有所益”。如何才能让吕蒙觉得读书很有诱惑力,并且心甘情愿地学习?“大有所益”应当怎样读?
(生1范读。)
师:当我们向他人介绍一种很具诱惑力的事物的时候,应当用怎样的语气?
生2:“自以为大有所益!”
师:非常聪慧的同学,他抓住了表示程度的“大”字,让我们感受到了读书的益处。这时的吕蒙还推脱吗?
生3:吕蒙不推脱了。“蒙乃始就学”,当孙权告诉他读书的益处时,他不再推脱,体现出吕蒙很果断。
师:这都是孙权的功劳啊!到这里,我们对这位君主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大家说说你眼中的孙权是个怎样的人。
生1:他是个机智、聪慧的人,用平和的语气劝说他人,让人很乐意接受他的建议。
生2:他平易近人,对属下像朋友一样,并没有摆君主的架子。
生3:他是个善于劝学,掌握高超劝说技巧的人。
生4:他是个很有耐心的人,一劝不学,他会再劝,直到吕蒙心甘情愿地学习。
生5:他还是个重视学习的人,因为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劝说吕蒙学习。
生6:他重视属下的全面发展,如果只会打仗,空有一身蛮力,在战争中一定会吃亏,而用知识武装自己,就会有勇有谋。
师:难怪当年连曹操都如此评价孙权———“生子当如孙仲谋”,连敌人都如此赞赏,可见孙权真是位德才兼备的君主。听了孙权的劝说,吕蒙开始学习了,成果如何?
生(众):“鲁肃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师:鲁肃又是何许人也?他和吕蒙是什么关系?
(屏显吕蒙与鲁肃的相关资料。)
生1:吕蒙是鲁肃的部下,鲁肃是吴国的名将、政治家。
师:这位文武双全的名将,除了对吕蒙言语上的夸赞,还有其他的表现吗?
生2:“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师:鲁肃不仅在语言上,更在行动上对吕蒙的学习成果进行了肯定和夸赞。吕蒙听了是什么反应?
生3:“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师:受到了上司的夸赞,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说这句话?同桌之间一个扮演吕蒙,一个扮演鲁肃,可加上神态、动作,试着读一读。
(生读。)
师:哪一组同学愿意和我们分享一下?
(生展示。)
师:请同学们点评一下。
生1:扮演鲁肃的同学读出了惊讶的语气,扮演吕蒙的同学没有读出骄傲、自豪的语气。
生2:扮演吕蒙的同学的动作还是体现了内心的那种自豪感。
师:读鲁肃的话时,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
生3:惊讶。因为在鲁肃的心目中,吕蒙只是一介勇夫,现在居然在与他讲论文义时,发现他有这么大的进步,因此很是惊讶。
师:听了鲁肃的夸赞,吕蒙心里是怎样的感受?
生4:自豪,骄傲,自得。
师:全班一起读一下。
(生读。)
师:吕蒙的变化得到了鲁肃的赞赏。这种赞赏不仅仅是言语上的,更有行动上的,这都得益于谁?
生1:得益于孙权的劝解和开导。
生2:还得益于吕蒙自己的努力。
师:是的,在这则故事中,孙权耐心劝导,吕蒙虚心接受学习,鲁肃不吝啬对他人的夸赞,每个人物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闪光点。下面,大家谈谈你们的收获。
生1:我从吕蒙身上学到了只要愿意学,就一定会挤出时间来学习,就一定会有所成就。
师:是的,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生2:我从孙权身上学到了不论权力有多大,要想别人接受你的建议,就要像朋友一样真诚地劝说。
师: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坦诚,是让他人接受你的先决条件。
生3:我从鲁肃身上学到了要学会赞赏他人的成功,在这样的鼓励下,他人会进步得更快。
师:不吝啬对他人的夸赞也是一种美德。
生4:要想他人接受你的建议,要运用你的智慧和恰当的语气。
师:掌握一定的劝说技巧,有时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发现对话也可以把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今天的作业就请同学们以对话的形式,对公交车上的人物进行描写,字数不少于300字。下课。
王君孙权劝学实录师:老师这几天遇到个难题,同学们愿不愿意帮我想个办法?
生:愿意。
师:是这样的,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考什么清华北大,学不学无所谓。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其实,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生:想。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向学生求教,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体现了学生式的老师这一课改精神。由此导入,引发学生求知欲。)
一:认定目标
师:我们已经学过多篇文言文了,那对文言文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谁来说说?
生:先熟读课文,然后对着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资料书理解课文,不明白的地方相互讨论研究,……
(学生回答。学生参与学习目标制定,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导学达标
二:竟读课文、自主强化
师:学习文言文首先要熟读课文,现在请大家各自大声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同时结合注解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学生初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解决,结合注解粗知大意。)
师:刚才大家读过课文了,现在把书合上,看投影,然后各自大声地流利地朗读课文。
(学生再读课文。教师及时点拨作者及《资治通鉴》的有关常识。)
师:大家读得不错,现在能不能在大声、流利的基础上再加上个快速?试试看!
(投影片展示无标点符号之课文,训练学生断句停顿之能力。教学千法读为本。读会字音、读懂。)
师:我们来个比赛,看看谁能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课文。这节课老师还准备了最好的奖品,将给课堂上表现最优秀的同学,可不要错过机会哦!
(学生单读、小组齐读。句意、读品意味,真正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
合作探究、质疑问难
师:大家读得很好,我们借助各种参考资料继续了解课文内容,不懂的提出来互相研究,解决不了的一会儿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好的字词句也画下来,我们共同欣赏。
(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质疑问难。学生边读、边议、边圈点。)
师;谁来为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学生讲述课文内容。)
师:大家看看还有哪些地方要说说?自学过程中,有没有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生:“但当涉猎”怎样解释?
师:谁来帮他解决?
生:只是应当博览群书。但,只。
生:“蒙辞以军中多务”怎样是什么意思?
生: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辞,推托。以,用。这是一个倒装句,正确的语序应该是“蒙以军中多务辞”。
生:鲁肃为什么和吕蒙结友而别?
生:鲁肃佩服吕蒙的才略。
……
师:刚才老师还让同学们把你最欣赏的字词句划出来,我们共同欣赏,谁先来说说?
生:“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
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师:你能不能读出孙权的这种坚决的语气?来读读看!(生读)读得不错。谁还想说?
生:“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生@:那为什么不让他“治经为博士”呢?那样岂不更好?
生:因为吕蒙,他是一员大将,读书不是他的主要任务。
生@:那他学识渊博岂不更好?
生:因为它原来才疏学浅,学好那是不可能的。
生@:那这样严格要求他,岂不更好?
师:同学们,韩维哲同学提的这个问题非常好,因为时间关系,我们课下再争论好吗?
生:“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师:你赏析得非常好,能不能语重心长的读一读?(生读),读得非常好!
生:“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使鲁肃既吃惊,又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师:你能不能读出鲁肃的这种吃惊的语气,来,试一试!
生:“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师:那你再读读这句话,能不能读出吕蒙的这份自豪?试试看!
生:“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说明了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师:这点发现非常了不起!
(学生对文中疑难提问;学生自答教师引导。以学生自读、发现、讨论的活动为主,还时间给学生、还主动给学生、还思想给学生。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若提不出问题,教师可就重点词句之理解发问,避免疏漏,强化理解。)
三、编课本剧,体验感悟
师:课文有多处对话,但人物的神态、心理并未直接表现出来,现在,假如你是编剧,你怎么来编写呢?假如让你做演员,又该怎么样演?小组内先试试。
师:哪一组主动来表演一下?
(小组编剧、表演。学生选出代表进行表演。)
师:通过表演,你认为文中的人物当时神态和心态如何?
生:我演的是孙权,我觉得他当时应该是,很严肃的,同时他对吕蒙也是非常关心的,对他寄予厚望。
师: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对文中任何一个人的看法?
生:我觉得鲁肃是一个敬才、爱才的人。
生:我觉的吕蒙身为一员大将,能听从首领的规劝,努力读书,并才略大长,这种学习精神非常值得学习。
(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讨论发言。发挥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借此深入了解课文意蕴,开阔学生学习课文之天地。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对课文进行品味。对学生的回答不要简单地肯定或否定,鼓励学生互相解答。)
四、联系课文,延伸拓展
师:学与不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习《孙权劝学》是为了什么呢?难道说只是为了知道古人的言行吗?知道了这个故事,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可不可以跟大家说说?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进行集体交流。)
生:我们要努力学习,打好文化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为祖国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生: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须学习,否则就会被社会所淘汰。
……
师:很多同学都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古人在学习上还有哪些说法值得借鉴?
生:多读点历史书,了解历史,因为历史是一面镜子,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生:要广泛涉猎,博览群书。
(学生联系课文及与学习有关的名言和具体事例再次谈自己的看法。)
师:现在,回顾一下课前我请大家帮忙解决的问题,试着再帮我劝劝这位同学。
生:可以先给他讲讲吕蒙的故事。
生:老师,你让我们背课文的时候,不是你自己先背下来吗?你让我们读书,你自己不是也在读书吗?你也可以像孙权一样,用现身的`说法来教育他好好学习。
(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接受教育。)
师:你们的意见和建议我一定会采纳。我们应该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更应该带着深层次的问题走出课堂。根据你的理解和认识,有没有什么新问题呢?比方说大家有兴趣了解更多与孙权、吕蒙有关的事情吗?读书使人聪明,老师建议大家课后读读《三国演义》,从中了解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这一环节既是照应,同时又是加深和强化,使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让他们自己教育自己。激发学生兴趣,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达到延伸拓展的目的。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自主解决问题,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五、评议总结、积累巩固
师:大家这一节课一定有许多收获,无论是课堂表现、问题回答,还是课文学习,能不能说出来,我们共同分享?
(学生就自己这堂课的表现发言。)
师:大家谈得非常好,愿不愿意也听听老师的意见?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最终由“吴下阿蒙”变得令人“刮目相待”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其实老师的总结也是受同学们发言的启发。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话给予适当肯定和总结,并升华为读书教育。与此同时可作适当的板书)
师:学习文言文,我们还要把它积累下来,让它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下面利用最快的时间把这篇短文背下来,看谁记的最快?开始!
(5分钟后检查,时间允许,可指名背,时间不允许,可集体齐背)
师:一节课很快下来了,根据这节课的表现,大家看看我应该把奖品送给谁?(学生们自己推选出很多人选),同学们表现得都非常出色,我也不知道把奖品送给谁了?就送给大家吧!猜猜看,老师给你们准备的什么奖品?(出示带有书和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的幻灯片)
老师就把这书连同这些名言警句一块送给同学们,(学生齐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