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人居科学研究展。
在展览大厅,李克强详细了解人居科学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状况,饶有兴趣地在一个又一个展板前驻足观看。李克强说,人居科学是一门包含建筑、城市规划、地理、环境、文化、社会等多领域的综合性学科,梁思成等大师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举办这个展览、向公众普及相关知识,对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听了我国人居科学成果案例的介绍,李克强说,新型城镇化核心是写好“人”字,说到底就是要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美好。家是中国文化的根,营造宜居、舒适、安全的人居环境,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应有之义。必须树立科学理念,制定科学规划,立足国情,博采众长,做到现代中有传承、规范中有灵动,把城市建设成绿色包容和谐、群众安居乐业的有机生命体。同时,要增强城市对农村的反哺带动能力,建设美丽乡村,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使山水乡恋与城市文明融为一体,让亿万农民共享新型城镇化发展成果。
看了旧城改造的展板,李克强说,棚户区改造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一项重要任务,现在很多地方群众对棚改翘首以盼,既要进一步加快改造步伐,又要精心规划、设计和施工,使更多群众早日告别棚户区,过上新型城镇化带来的更便捷、更温馨的生活。历史是城市的根脉,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建设和改造中,必须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着力补上地下管网等城市基础设施“短板”,同时注意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不断提升城市内涵与品位,使人们既享受现代生活,又留住历史和人文的印记。
在“明日人居、未来展望”部分,李克强说,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要面向未来,坚持改革创新,统筹谋划。随着现代交通、通信基础设施及其他条件的显著改善,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格局可以更加合理,要在努力解决“三个1亿人”过程中促进更多中西部人口就近就业,推动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同时,人口大量向城市集聚,也必须处理好能源、水、雾霾、生态等问题,这些都关乎亿万群众的切身利益,人居科学要围绕破解这些难题,深入研究,拿出对策。
李克强与在场的吴良镛院士和部分城市规划专家等深入交流,感谢大家为人居科学发展和国家城乡建设所作贡献。看到不少年轻人在参观展览,李克强亲切询问他们的感想,得知有不少学习建筑的大学生,他寄语同学们从前辈那里吸取更多营养,希望大家学有所用、事业有成,发挥想象和灵感,运用理性和逻辑的力量,创造出具有独特创意、造福广大群众的人居佳作,用智慧和汗水在祖国大地上描绘更多美好蓝图。
农村人居环境问题及改善对策研究摘要: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世界卫生安全问题得到了很大重视。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于20xx年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性的规划,除了发展农村经济之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但农村人居环境差依然是新时期发展中的突出短板。因此,培养村民自治理念、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重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源头治理等十分必要。
关键词: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理念;综合整治;多元共治
一、陕西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意义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我国农村经济逐渐向产业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在产业化带动下,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农业的生态系统和平衡状态遭受破坏。再加上农村的居住条件并不均衡,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环境卫生有待改善。总体上来看,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仍然处于一个较为落后的水平。为改善这一现状,近年来中央不断出台一系列文件,要求大力改革农村环境和乡村建设问题,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十九大报告、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20xx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等文件都提到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情况认真贯彻落实。xxx委、省政府积极响应中央号召,计划用三年时间集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污水治理、农村垃圾、村容村貌提升和厕所革命为行动目标,争取到20xx年年底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90%的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治理,农村无害化厕所普及率接近85%、户数累计超过600万,对粪污实现资源化利用。陕南、陕北农村等欠发达地区,在实现人居环境干净整洁的基本要求上也要确保农民基本生活条件。农村环境问题不光影响到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繁荣稳定的大局,对xxx生态文明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意义非常重大。
二、陕西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基层干部群众环保意识有待增强。农村环境污染源小而多,面广而散,治理难度较大,虽然各地推出了政府主导治理的模式,但治理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政府忽略了村民的力量。农民的生活环境、生产方式、思维习惯是在多年生产生活实践中客观形成的,环保观念比较淡薄,且环保观念在农村地区宣传不到位,农民主动投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自觉改变传统陋习的意识不强、热情不高,村民的主体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环保的概念还没有植根于农村干部和群众的思想意识之中,依然有不少农村干部存在畏难情绪,面对综合整治,等、靠、要思想严重。(二)农村环境治理的基础设施不足。与城市相比,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农村是天然落后的,尤其是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基础设施配置不到位,农民的生产生活习惯也得不到纠正。没有先进的污水处理系统,污水乱排,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混杂各种油污、剩菜、洗涤剂)很难清理;垃圾乱扔,尤其是河沟两旁的堆积物、河面的漂浮物,味道刺鼻,环境堪忧。并且农村的自来水也远未得到普及。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三)农村环境治理相关政策及法律制度不健全。目前,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极为缺乏,环境问题大部分首先爆发在城市,所以世界各国的环保法主要是针对城市环境污染。我国在出台环境法律法规之初,其目的是解决城市环境污染的问题,目前在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上依然是接近空白,没有一部法律法规专门针对农村环境问题。现有的指导性法律条文对农村环境保护都是被涵盖在其他法律法规之中,其中有少数的条文缺乏针对性,采用了概括性的文字来表述,具体操作空子大,无法用于实际中去。例如,简单概括性文字表述在现有的环保法律中没有明确的规定指出具体问题采用的处罚程度和处罚措施,在实践中还是无法可依。(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资金投入不足。资金投入不足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由于乡村的人居环境建设涉及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置系统以及绿化美化亮化等公益事业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就村组道路硬化、绿化、文化墙建设几项来说,一个村就需要投入几十万元,一个县就需要投入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再加上环卫设施以及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清运、保洁人员工资等,对大多数县区财政和缺乏经济支撑的镇村来说,困难巨大。(五)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参差不齐。从综合整治的效果来看,一些区县成绩突出,如延安市宝塔区、xxx高陵区、石泉县、太白县、合阳县等综合整治工作力度大,效果明显,但很多村镇治理效果仍不理想。总体而言,川原县区好于山区县,铁路、公路干线沿线镇村好于偏远镇村,经济条件和群众基础好的村好于其他村。从整治工作来看,不少县区和镇村存在“三重三轻”现象,重短期突击整治、轻长期管护机制建立,重外观建设、轻内部整治,重局部整治、轻全面治理。大部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空白,部分基础设施损坏,道路硬化年久失修问题较为突出。
三、陕西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对策研究
(一)加快培养健康发展的村民自治观念。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文艺宣传等方式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使广大农民了解农村环境现状、污染危害,并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以及环境污染带来的严重后果,增强其环保意识,改变生活方式,如使用清洁能源,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等。学校还可以让学生带领家长参与到环保活动中来,如参观环境展览,用视觉刺激较强的图片展示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并教给大家科学的应对方法。举办各种环保活动,当然最重要的是要讲究活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避免形式主义。例如,联合农村当地的卫生服务机构和诊所举办科学讲座,给农民分析环境污染与身体健康的关系;联合当地中小学校举办捡垃圾志愿活动。当地学校和卫生服务机构是最容易发动起来的,也是最具有带动示范作用的,所以一定要充分利用起来。(二)建立健全多渠道投融资机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除了增强环保观念,还需要大量的配套基础设施,只靠行政拨款是远远不够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一般都比较大,具有很高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但是经济效益不明显。所以在投入上还是要施行以政府为主,以社会各方投入为辅的多方投入机制。为此,应建立和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筹资机制。一是明确财政资金的转移支付方式,加大专项资金转移支付力度,确保专款专用;二是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与专项农业发展资金的使用结合起来,把生态农业项目摆在首位;三是政府要对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投融资进行合理引导。(三)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在制定法律法规中要注意法律法规的便于实施性和可操作性,最终形成一个针对性强、比较完善的农村环保法律体系,如宪法—基本法—单行法—标准—其他部门法中相关法律规范的体系。应该发展和农业相关的环境保护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法》对农业资源保护虽然有提及,却没有与农村污染的防护与防治、生活环境的建设和改善、农民居住环境等相结合。我国需要制定与农村农业发展有关的环保法律法规,如《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法》《农村环境保护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生态农业保障法》等法律。(四)重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源头治理。农村面积广阔,但是村庄比较分散,垃圾污染以及水污染的规模一般都较小,所以很难集中整治。在治理上要把握就地、就近消化的原则,这也符合大自然本身的特点。从源头减少垃圾产生,并鼓励绿色生活;明确垃圾产生责任,谁的垃圾谁负责,同时政府可以现金奖励方式进行鼓励,调动大家积极性。农业生产资料垃圾,要设置不同收集设施,对农村医疗垃圾,要定点定期回收处理;对建筑垃圾,要定点堆放集中处理。在污水处理方面,实行就地处理、源头处理,如采用分户处理的新技术。可借鉴好的经验和做法,如浙江等省和xxx延川县的“垃圾兑换超市”做法、积极推广以“种植业—养殖业—沼气—种植业”为一体的农业循环产业链的循环链畜禽生态养殖“西乡模式”等。(五)创新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理念,建立长效运行机制。以多元共治的理念来建立政府、村集体、村民以及相关企业等各方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机制,是顺利推进我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关键举措之一。第一,决策共谋。以村两委为代表的基层组织或环境治理团队构建村民与政府对话的渠道和交流的公共平台。第二,项目共建。支持基层领导或企业等承接村内环境整治、村内道路、植树造林等小型涉农工程项目,实行各方共建。第三,设施共管。政府层面,要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技术、施工建设、运行维护等标准规范。村民层面,应通过村民会议将村庄规划的主要内容,垃圾、污水设施的维护管理和村容村貌维护纳入村规民约等。
参考文献:
[1]蒋淑玲,王宏波.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思考———以xxxxxx为例[J].农业经济,2010(05):30-32.
[2]李冠杰.陕西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多中心治理机制构建[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16):156-158.
[3]刘子琳,吴根义,罗惠莉,等.源头分类对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处理的影响研究[J].环境卫生工程,2018,26(01):70-72+76.
[4]邱玥.源头治理是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关键[N].光明日报,2018-05-09:007.
作者:丁叶叶同勤学单位:西安文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农村人居环境问题及改善对策研究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将其作为推进“一优两高”战略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年初,省上研究出台《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等指导性文件和政策,明确整治工作的重点领域和任务,并组织召开全省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现场观摩会,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安排部署,把实施农村环境整治与推进脱贫攻坚、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依法打击违法建设违法用地等工作紧密结合,举全市各方面力量全面推进,向县区压实责任、传导压力。近期,市政府王林虎市长调研河湟城市建设,再次对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提出要求,将全市环境卫生整治推向深入。可以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已经被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提升到了乡村振兴、高质量脱贫和农村文明的高度,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内容,但从目前我县的工作开展情况来看,全县上下虽然形成了共识、建立了机制,凝聚了合力,但与上级的要求、其他县区情况和群众的期盼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实事求是地讲,我县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总体上滞后,问题比较突出,大部分农村的“脏乱差”现象还没有实质性的改观,卫生状况比较好的区域成果也不稳定。这些问题根结在什么地方?能不能扭转这种现象?通过深入思考,我认为不外乎三个层面的原因。从主观层面讲,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有待于进一步转变,群众环卫意识淡薄。部分群众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积极主动维护环境卫生的意识不强,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等不文明习惯司空见惯;从责任性层面上讲,是我们抓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力度不大。个别乡镇在环境卫生管理上松懈麻痹、畏难厌战,工作方法不多、坚持不够、执行不力、措施不实,责任心不强,效果不明显。从机制层面上讲,是我们的主观因素,这也是主要原因,如一些部门和乡镇、村社的负责同志,对农村建设工程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重视程度还不够高,工作思路不清晰,持续抓落实的力度不够;多数乡镇村的卫生保洁制度不健全,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环境整治得不到很好的巩固,治理后的反弹现象屡有发生。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如何去对待?如何去整治?如何去改观?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制定对策、逐一破解。
必须清醒认识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不容忽视的问题,深刻认识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真正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各项部署和措施落到实处、抓出成效。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优化发展环境、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直观来讲,环境是形象工程,但辩证地看,环境还是民生工程、发展工程。外界对一个县份的直接了解,靠的就是环境卫生。因此,整治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就是抓发展,尤其是我们依托特有的民俗文化,大力实施“旅游立县”战略,把孟达天池、骆驼泉、班禅故居等王牌景区作为促进旅游产业的重要举措,一个干净整洁的卫生环境和有序高效的社会秩序是我们发展旅游业的前提和基础。也可以肯定,一个遍地垃圾、秩序混乱的地方,游客会望而却步,经营者会疑虑重重,投资者会另寻出路。表现在其他发展方面,同样如此。因此,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目的就是要通过整治工作,切实解决农村人居环境、发展环境、城乡面貌和社会秩序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坚持以人为本、提升群众生活品质的民生工程。当下,整治城乡环境卫生就是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打造高品质生活的关键。近年来,我们结合风景园林城镇的打造和卫生县城的创建,多渠道筹措资金,实施了一系列县城、重点集镇整容改造和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总体上,我县的农村人居环境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得到了逐年提升。但从客观上讲,现状与为广大群众创造高品质的生活目标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存在整治不够系统、不够持续和成效不突出的问题。需要我们真正把这些具体的问题作为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要事抓好管好,扎实开展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环境和公共卫生问题,彻底改变脏、乱、差现象,营造洁净优美、文明健康的人居环境,不断提升农村群众的生活品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提升公民素质、提振群众发展信心的有效途径。脱贫攻坚期间,我们采取项目支撑、资金带动、企业运营、全民参与方式,全面系统治理农村环境卫生,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保护环境、美化家园理念深入人心,融入百姓生活,保证了所有贫困村的全面高质量脱贫退出。同时,也带动了污水处理、建筑垃圾填埋、河道治理、植树造林等新的投资需求,有效拉动了经济增长。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任务艰巨,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既可以有效展示全县脱贫摘帽的良好形象,又可以带动全县上下参与经济社会建设,通过软实力支撑硬发展。因此,通过整治工作,广泛发动和组织城乡居民积极参与创建文明县城、卫生县城、园林县城“三创”工作,大力实施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文明网络“四大工程”,广泛开展文明村镇、“五好文明家庭”“美丽庭院”及“五星级文明户”等创建评选活动,以先进典型为引领,弘扬传统美德,破除陈规陋习,推进移风易俗,引导城乡居民改变旧观念、旧习俗,养成爱卫生、讲文明的良好习惯,既取得创造良好人居、创业和发展环境的物质成果,又取得提高城乡居民文明素质、提振民众信心的精神成果,以整洁优美的居住环境和井然有序的发展环境展示全县干部群众艰苦奋斗、乐观拼搏的精神风貌。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解决城乡环境和发展环境存在的一系列突出问题的有力抓手。环境是一个县的形象和面子,体现的是政府的社会管理水平。前几年,循化的人居环境在全市乃至全省都是数一数二的,是各级领导普遍认可的。也因此荣膺了中国绿色名县、省级风景园林城镇、最美高原小集镇等称号。但这几年,人居环境在全省,就连在全市始终处于垫底位置,也因为环境脏乱差、交通和城镇管理秩序混乱的问题,多次受到省市领导的批评,全县各界人士以及广大群众反映强烈,成为每年“两会”的热门议题。这些问题说小了是环境脏乱差,秩序混乱,影响我县对外形象。说大了就是民生问题、发展问题和政治问题,是当前循化最大的硬伤,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因此,迫切需要通过打一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攻坚战,从根本上改善诸如环境卫生差、群众文明素质不高等客观制约因素,还要扭转长期存在于各乡镇、各部门干部身上的不作为等消极思想,彻底扭转全县各类活动中干部干、群众看的奇怪现象。
二、对策建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是一项系统的社会治理工程,规模大、涉及面广、综合性强,需要各乡镇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全体干部群众的广泛参与,通过规范整治、有序实施,实现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村容村貌显著改善,长效管护机制基本建立,农牧民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具体工作中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
(一)把解决问题作为关键环节,开展农村重点整治工作。整治工作不仅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大会战,更是一场任务艰巨的攻坚战,把颁布实施《城镇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作为一个新的起点,按照“坚持问题导向,把握关键要害,实施以点带面,推动整体提升”的工作思路,着力开展“脏乱差”问题的集中整治活动。一要抓清理,坚决治好“脏”的问题。“脏”是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必须狠下功夫,从根本上解决,着重抓好清理、治理、管理。首先,突出抓好城乡卫生清理。在城乡结合部、乡镇主要街道、农村巷道、农户房前屋后、公路沿线、河道全面开展治理,清除垃圾、渣土、地膜等各种废弃物和物料,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内涝积水、垃圾成堆、面源污染等问题,实现定时定点收集、密封化运输,确保日产日清,保洁率达到100%。其次,突出抓好公路沿线治理。以城乡公路为重点,对道路两侧可视范围内的环境卫生进行全面治理,清除道路两侧边沟的白色污染和淤积物,路旁的障碍物、垃圾,彻底改善公路两侧藏污纳垢的环境形象。特别是沿黄公路沿线两侧,属地乡镇和执法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建筑垃圾乱倒及货运车辆带泥上路、沿途抛洒等整治力度,抓好骆驼泉、班禅故居、孟达天池等旅游景区景点内外的环境综合整治,给外来游客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第三、突出抓好集贸市场管理。积石、街子、白庄、文都等乡镇要加强集贸市场周边环境管理,规范、引导流动摊贩入场经营,取缔无证经营和占道经营行为,切实解决集贸市场卫生脏乱差等突出问题,做到无垃圾积存、无污水溢流、无占道经营。二要抓规范,坚决治好“乱”的问题。重点要实施好城乡“四项”整治工程。集中整治摊位乱摆。要突出重点路段和学校、医院、农贸市场等重点区域,切实加强力量,疏堵结合,全面清理沿街叫卖、马路市场、占道经营等行为。要规范集镇沿街洗车场、修车厂,杜绝占路洗车、占路修车等现象。要立足于既方便群众又促进就业,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建设一批农贸市场、商品批发市场,引导摊点入市,加强管理服务。集中整治广告乱贴。要彻底清理建筑墙壁、街道地面上各类非法小广告,治理广告乱贴乱画“牛皮癣”顽症。进一步统一规范广告信息发布形式和地点,加大巡查检查力度,全力打击整治“牛皮癣”。要对城乡建筑立面装饰、户外广告、牌匾、商店招牌及内部陈设,进行规范引导,使之成为提升集镇形象的靓丽风景。集中整治车辆乱停。要持续开展道路交通整治,拿出整治县城交通秩序的决心,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重点集镇的交通管理,解决好乱停乱放、违章行驶等问题,为群众出行营造安全畅通的交通环境,实现街面畅通,停放有序,摆放整齐。集中整治社会治安。要继续加大严打高压态势,持续开展扫黑除恶专项行动,全面整治突出治安问题,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安全农村,保障群众安全。三要抓重点,坚决治好“差”的根源。要加强对施工工地的扬尘污染管理,建设工地必须实行围档作业,材料进场和渣土运输必须进行密封,严禁拖带、抛撒。具体监管上要采取部门联动,多管齐下,达不到要求或违规作业的,要通过严格办理建房手续等措施来规范作业。同时,要加大建材、渣土运输的场外管理,对违规占道施工的工地实行强制清理。要加强沿街、沿路监管,严禁渣土车沿路抛洒砂石,要加强采砂场的作业监管,要求砂石料场对运输车辆进行密闭运输,严禁车辆拖泥带水、抛洒遗漏。
(二)把完善条件作为重要保障,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的落后也是造成我县城乡环境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把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整治工作的根本支撑,以重点集镇为支点、各村为末梢的城乡公共设施体系建设。一要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城乡发展规划和风貌导则加强乡村建筑风貌引导,凸显乡村本色、特色、绿色,体现独特的民族文化的传承延续,引入多元化设计元素,防止千村一面。加快推进十里经济带西延段、南环路二期、街子镇民族大道(驼泉路)等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以道路建设拉开城乡发展框架,撬动社会资本投入,重点抓好村庄出入口、主干街道改造和村室、便民服务中心、文化广场等公共场所建设,方便群众生产生活,提升村庄整体形象。二要加快城乡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实施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项目,高标准实施传统村落保护、美丽城镇建设项目,加快村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继续加大乡镇污水处理、污水管网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集中收集处理集镇及周边村社生活污水。同时,着力抓好重点集镇的垃圾中转站建设力度,确保布局合理,并为各村添置相应的垃圾池、垃圾桶、垃圾运输车等环卫设施。三要大力推进“厕所革命”。厕所问题既是基本的民生问题,也是重要的文明窗口,一定要加大投入,把这一关系到群众生活品质的实事办好。根据已印发的《厕所革命三年行动方案》,按照行动方案要求,重规划、抓重点、补短板,着力解决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问题,尽快完成剩余194座厕所建设任务。要科学确定农村厕所建设改造标准,因地因户制宜,宜水则水、宜旱则旱,量力而行、统筹推进,坚决避免一刀切、一步到位,让农民群众既用得好、又用得起,防止脱离实际、好心办坏事。要建管并举,创新理念、机制、方式,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同时,同步推进粪污无害化治理、资源化利用,切实解决好粪污“出口”问题和利用问题,决不能让改厕成为农村环境新的污染源。四要加快农村市场建设。围绕从根本上解决“有市无场”“马路市场”等问题,白庄、街子、文都等集镇要优化盘活现有资源,并积极争取项目,加快城乡综合性市场建设。同时,其他乡镇立足区位条件、传统产业基础和经济水平,加快推进活畜交易等专业性市场建设,做到市场进场入院,退市让路,着力打造规范、整洁、文明的集镇市场环境。
(三)把提升整治成效作为最终目标,大力实施“三化”工程。在全面开展“脏乱差”集中整治的同时,还要集中力量抓好城乡环境整体品位的提升。一要实施“绿化”工程。按照撒拉族绿色家园和风景园林城镇建设的目标要求,实施好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组织实施公路绿化、河岸绿化、景区绿化、城镇绿化、乡村绿化、宅院绿化“六绿”工程,真正让绿色成为循化的永久底色。二要实施“亮化”工程。编制好夜景灯光规划,严格审查、规范管理新建和改扩建项目夜景灯光工程,严格审批程序,加强路灯设置和管理,积极推广节能设施的使用,落实节能环保措施,做到同步设计、施工和投入使用,共同打造优美夜景。三要实施“文化”支撑工程。继续按照“小而精、小而特、小而美”的风格基调,在夯实文化底蕴方面下功夫,在新建建筑设计、旧有建筑改造、建筑轮廓灯饰、园林绿化、文化小品等方面严格执行规划,继续加强对既有建筑的改造提升工程,加大各类文化标志性雕塑建设,增强特色民俗文化对农村人居环境的支撑作用。
(四)把加强管理作为根本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集中整治是手段,长效管理是目的。要认真学习先进管理经验,不断探索建立符合我们自身实际的有效做法,形成长效管理机制。一要加强城乡建设的规划管理。加强城乡建设规划管理,严格规范和引导建设行为,对正在施工的违法违规建筑、不按照规划自行建盖的违法违规建筑以及侵占道路、河道、绿地、广场等各类违建,私自开挖道路、人行道、绿化带的违法违规行为要敢于动真碰硬,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拆除一起、曝光一起,切实控制增量、减少存量,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同时,要统筹考虑高原美丽乡村建设要求,将给排水、道路、绿化、垃圾处理、公共设施等全部纳入乡村规划内容,提高乡村规划的覆盖面,确保城乡居民的个人建房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在规划的指导下有序进行。二要加大城镇管理执法力度。按照“严管重罚”的要求强力推进城镇管理执法,加大对不文明行为的执法监管力度,对那些情节严重的不文明行为要依法严管重罚,通过严惩一个、警示一片,教育群众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要探索建立农村人居环境协管员制度,协助乡镇执法人员对不文明行为的当事人进行劝导、纠章和处罚,加大对以暴力、威胁等方式阻碍整治的打击处理力度,形成城镇管理执法的高压态势。三要探索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结合我县实际,抓紧制定出台一系列长效制度和措施,彻底破除“整治、反弹、再整治、再反弹”的怪圈。农村整治方面,创新工作内容,通过层层签订整治目标责任书等方式,完善乡规民约、村规民约和卫生文明公约,探索建立责任包干、清扫保洁、垃圾清运、检查监督、考核评比、通报批评、以奖代补等长效管理制度,建立“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继续探索运营农村生活垃圾公司化清运模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建设管理,避免政府大包大揽,动员、激发群众自我治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四要建立经费稳定投入机制。采取以奖代投形式用于整治工作,完善城镇建设配套费、清扫保洁费、垃圾清运费等征收机制,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同时,多口径向上编报、争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发展环境的基础设施项目,鼓励和吸引多渠道资金,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以项目建设带动整治行动,切实改善城乡群众生产生活环境。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