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什么叫推测?(板书:推测)
生: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师:大家默读课文,思考文中哪些地方是“已经知道”的事?哪些地方是不知道的?(生边想边读)
生:这块琥珀的样子是已知的,而它的形成过程和条件却是未知的。
师:好,我们先来讨论未知的,请大家默看第三段。(出示《琥珀形状》投影片,引导学生边读边观察边思考)大家想一想,这块琥珀有什么特征?
生:它是由松脂球演变而成的透明化石。
生:这块琥珀里躺着“苍蝇和蜘蛛”两个小东西。
生:我看到这两个小东西身上的每一根毫毛,它们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师:这段课文主要点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生:这段课文主要点明了琥珀的发现对科学研究的价值。
(师板书:价值)
〔全文三段,篇末点题。没按顺序讲读,而采用“篇末入手”的教法。这样“由果溯因”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大有好处。〕
师:我们已经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但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呢?为了弄清这个未知的知识,作者推测出了这样一个故事。请大家边听录音,边看幻灯,欣赏这个有趣的故事。(将课文第一段编录为配音解说词播出,同时出示《琥珀》形成的活动投影片,教师抽拉演示,苍蝇和蜘蛛的活动,松脂下滴,动态画面不断出现,沧桑变化,松脂球变成化石的整个过程)
师:听看了这个故事,同学们知道了什么?
生:听着这个有趣的故事,看到这样动人的场面,我知道了琥珀是松脂球的化石。
生:我懂得了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动物的来历。
〔教师的匠心不凡,所设计的配音、影片巧妙。随着生动的解说词与逼真动化影像的展现,将每个小读者引入古老的森林进行遨游,小小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是: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字有形、五彩鲜明、形象具体的情景,寓教于乐,充分体现了观察椝嘉瑮表达的教学要求。〕
师:大家发言很积极,但是,讲得不够具体。请你们再认真默读一遍课文,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出示幻灯片,自学提纲)
1.想想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
2.这块琥珀的形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3.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
〔教师遵循儿童心理学规律,运用认识论进行教学,通过幻灯投影,使学生初步感知,继而默读全文,给予材料的复现,加深感性认识,再通过表达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的课教学设计,即使学生学懂了琥珀形成的过程这个重点,而且也突破了琥珀的科学价值这个难点。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爱自然、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
师:(生默读后)大家首先考虑要想知道琥珀形成的过程,必须先弄清什么?(板书:过程)
生:必须弄清琥珀形成的条件。
师:对。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板书:条件)
生:发生在炎热的夏天。
师:为什么能断定这个故事是发生在夏天?(板书:夏天)
生:因为只有在炎热的夏天,松树渗涌出的松脂才多。
生:只有渗出的松脂多,才有可能滴下来。
师:对。请大家再默读三、四、五节,说说每节写了什么内容?
生:先写一只苍蝇飞进树林,再写苍蝇停在一棵大树上,后来又写一只蜘蛛爬过来,想吃掉苍蝇。
师:这三节课文写的是在这一个古老的树林里,苍蝇和蜘蛛有趣的活动(板书:苍蝇和蜘蛛)。请同学们轻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要读出感情来。注意第三节要读得轻快,第四节要读出苍蝇悠闲自在的样子;第五节要读出小苍蝇将要被蜘蛛吃掉时的紧张气氛。
生:(轻读课文,略)
师:正当蜘蛛要吃掉苍蝇的时候,又发生了什么事?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默读第6-9节(生默读)
生:晌午的太阳热辣辣的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渗出许多松脂,正当蜘蛛扑向苍蝇的时候,一大滴松脂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生:后来,松脂继续滴下来,又刚好滴在树干上,把两只小虫重重包裹在里面,积成一个松脂球。
师:(板书:刚好)“刚好”这一词是什么意思?
生:事情的发生是一种偶然的巧合。
生:这件事是极少见的,是刚好发生的一件巧事,是极个别的现象。
生:所以这个松脂球成了不同一般的东西。
师:回答得很好。下面请大家再看幻灯,根据课文内容加上自己想象、推理,把松脂球的形成复述一遍。(出示幻灯,慢速度抽、拉活动投影片,屏幕上再次出现苍蝇飞、苍蝇停、引出蜘蛛过来,蜘蛛正要扑过去,大滴大滴的松脂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重重包裹在里面。学生边观察,边推理,边复述,最后,大家评议。)
师:松脂球形成了,那么松脂球又是怎样变成化石的呢?
师:谁知道这个松脂球原来在什么地方?后来呢?最终起了什么变化?
我们看下面三节课文(指名读)。
生:这个松脂球起初挂在一棵老松树上,后来被淹没在沙下面,最后变成了化石。
师:这个化石就是棗
生:(齐)琥珀。
师:大家再想一想,松脂球变化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
生:几千年时间转眼过去,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
生:又是几千年过去,地壳发生了变化。
师:(板书:地壳变陆沉海漫几千年时间长)我们已经知道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同学们认为这个故事说得怎样?
生:这个故事生动有趣。
生:我认为这个故事形象逼真。
师:好。我们就带着真情实感来读这一段(生齐读)。
师:后来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呢?默读第二段。
生:在海滩上被一个孩子挖了出来。
师:渔民说这是很少见的,这“很少见”与第一段哪些句子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生:与第一段“刚好……成千上万”是前后呼应,也说明琥珀的形成是一种巧合。
生:正因为是一种巧合,所以这一琥珀很少见,因而更显出它珍贵。
师:对。大家一齐读文章的最后一句话。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生:说明了这块琥珀在科学上的价值,在全文起到点明中心的作用。
师:从句子中的哪些词看出这一点呢?
生:从“推测”一词中看出这块琥珀的价值。
师:课文中写这块琥珀形成的故事是根据什么推测出来的?
生:是根据琥珀和特征推测出来的。
师:作者是怎样进行推测的呢?
生:从这块琥珀是松脂球的化石,推测出这个松脂球的形成,是在很久很久以前,而且是一个炎热的夏天,在一个古老的松林里。
生:从这两个小动物还是好好的躺着,推测出当时松脂刚好滴在树枝上把这两只小虫包在里面的情景。
生:从“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推测出当时两只小虫在松脂里挣扎的情景。
师:同学们想象得很合理,分析得很正确,这个故事虽然是推测出来的,但是有科学根据,是合情合理的、令人信服的。
师:请大家再想一想: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弄明白了什么?
生:我明白了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苍蝇和蜘蛛了。
生:苍蝇和蜘蛛虽然是常见的小虫,但到底什么时候就有了这样的小虫呢?上万年前的苍蝇和蜘蛛是怎样生活的呢?这块琥珀不但给科学家们提供了一个研究根据,也给我们小学生留下了一个待要完成的作业,我将来也要进一步去研究它。
点评
庞宜聪老师所执教的《琥珀》,上得很有新意,别具一格。我感到新就新在她的教学观念新,注意更新教学法,把“依据学生记忆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贯串于教学过程之中,寓教于读,寓教于乐。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因材施教、注重阅读教学的灵活性
她所执教的《琥珀》第二节(讲读课)采用了“篇末入手”、“逻辑提问”、“由果溯因”的变序教学法和电化教学手段,这种方法可以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激励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求知心切,积极性高,既解决难度较大的科学知识,又降低了坡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和谐发展
在学生视、听幻景后所讲述的问题既不具体,又不完整,因为这个阶段是初步的无意识记,学生的认识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缺乏一定的系统性,为此,庞老师及时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默读课文。这个学习过程,使无意识记转化为有意识记而进入注意的中心思想,这样,学生获得和输出的信息,都是系统、完整、具体的。这种“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和谐发展”,达到了长期记忆的目的。
三、创设情境活动,多种感官协同识记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时,各种信息通过感官传达到大脑皮层的种径通路都是不一样的。如果通过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就会使记忆的内容在大脑皮层上建立许多通路,留下彼此相同的多方面联系的痕迹,有效地提高记忆效率。据此,庞老师精心设计了活动幻灯片、录音等,创造情境,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视听形象,加强语文信息刺激,使学生眼、耳、口、手协调识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理解,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记忆效果。
庞宜聪老师勇于实践,不断创新,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她的教学经验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宝贵财富。
小学语文:《琥珀》课堂实录教学结构:变序式
教学步骤:
一、以实物(人造琥珀)导入新课,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变学习顺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学习第四段(了解琥珀的样子,为体会作者考虑周到奠定基础)(略)
(二)学习第一段(了解形成所需的时间)(略)
(三)学习第二段(通过读议、设疑、赏析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见实录)
(四)学习第三段(找出琥珀被发现的条件,再次体会作者推理的严密)(略)
(五)回到第四段(略)
(六)引导总结板书,强调训练重点(略)
下面是步骤(4)教学实录:
师:时间的估算有科学依据:那作者对琥珀形成过程的推测是否合情合理呢?现在我们重点来学习第二段,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试把这一段分为两层,并总结层意。
(学生活动)
生:这段的第1小节为一层,其余是第二层。第一层介绍了环境,第二层讲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生:我不同意他的意见。第1小节说明不了什么,不应该分开。我认为应该分到“把两只小虫重重包裹在里面”,这层写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第二层讲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师:同意这种分法的举手。看来,除了你(指着生),其余同学的意见一致,你还坚持你的意见吗?
生:我分错了,刚才没仔细读课文,忙着举手。
师:我也同意第二种分法。
板书:松脂球化石
下面请同学们自学第一层,分析一下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几个条件,并说说理由。
(学生活动)
生:第一个条件必须是夏天,只有夏天的天热。
板书:夏天
生:夏季也有阴天、雨天,我认为还得补充有阳光,而且强烈。
师:为什么?
生:阳光不强,松脂可能渗出但不可能大滴大滴地掉呀!
师:有道理。补上。
板书:阳光强烈。
请同学们找找看,文中有几处是描写太阳的,各是怎样写的,气温的变化集中体现在哪几个词上。
(学生活动)
生:有三处:1?太阳暖暖地照着;2?太阳照得火热;3?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气温的变化通过“暖暖”、“火热”、“热辣辣”可以看出来。
师:对。阳光热度的变化点明了当天的炎热,为两只小虫遇不幸作了铺垫。那么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生:苍蝇必须飞在松树上,只有松树才有松脂。
生:我认为必须发生在松树林,而且必须落在一棵老松树上,因为树多,才会有多年生的老树,只有老树才会掉大滴大滴的松脂。
师:有道理。
板书:松树林
还有呢?
生:不凑巧也不行。必须是蜘蛛刚扑到苍蝇身上,“吧嗒”松脂滴下来了。
师:找得准。(板书:蝇、蛛、巧遇、松脂滴)
那么,请大家想想,假如不是这么巧呢?
生:如果不是这么巧,就不会形成这块琥珀。比方说,蜘蛛猛扑过去,把苍蝇吞了,大摇大摆地走了,松脂才滴下来,就不会有这颗奇异的琥珀了。
生:要是蜘蛛刚把苍蝇吃了,还没来得及逃,松脂就滴下来,虽然包住的也是两只小虫,可人们只能看到蜘蛛了。
生:假如蜘蛛正要扑过去,可掉下来的松脂已经把苍蝇包住了,那蜘蛛决不会自投罗网了。
师:大家设想得都有道理。由此可见,作者在推测过程中已经把各种可能都考虑到了。还有必需条件吗?
生:有。我看“松脂继续滴下来”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师:我看可有可无。一大滴已经把它们包住了呀!
生:必须有,如果就那么一滴,俩家伙目标一致,没准儿还能挣扎出来。
生:如果不重重包裹也许形不成球,球太小了,也许经不起几千年几万年时间的腐化、风化。
师:讲得好。板书:松脂继续滴
大家把形成松脂球的四个必需条件都找到了。作者对它们的交叉描述,使得故事情节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生动有趣。现在请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层,找找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独立赏析课文)
生:“展开”、“飞舞”、“穿过”、“飞进”这几个词,把小苍蝇的快乐劲儿写出来了。
生:暖暖的天儿,香香的味儿,这么好一个环境,难怪它出来到处飞。
生:苍蝇歇的时候,用了几个动词:伸、掉、拂拭,一看就知道它丧失警惕了。
---------------------------
生:“飞累了”这句很重要,只有累了,睡得才香,哪还会防备有蜘蛛要吃它。
生:“身上粘满了灰尘”是作者根据琥珀里“两只小虫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推测出来的。
生:作者把蜘蛛写活了,“慢慢地”、“小心地”简直是鬼鬼祟祟,偷偷摸摸。
生:前三个小节衔接得非常紧,太阳暖,苍蝇才会出来飞,闻到香,才会飞进松树林,飞累了,想歇会儿,它歇了,蜘蛛乘机想吃掉它。
生:“乐极生悲”也许有点道理,这两个家伙,一个美得想歇,一个馋得想吃,哪能想到大祸就要临头呀!
生:“刚好”这个词用得好,说明事情发生得太巧了。
生:“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想美餐了”这句话很幽默,这两家伙太可怜了。
……
师:讲得真好。看来,大家对松脂球的形成过程了解清楚了,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层。谁还记得古生物变成化石这一知识我们曾经在哪一课学到过?
生:《黄河象》
师:你还记得必需几个条件吗?
生:大象陷进淤泥里被河水淹没了,它的尸体腐烂了,还有棗
师:(板书:被淹被埋)你坐下,再想想,谁来补充?
生:时间必须很长,地壳发生过变化。
板书:岁月漫长地壳变化
师:对。四个条件。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这一层,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是否也具备了这几个条件,如果是,请画出有关的句子。
(学生活动)
生:松脂球变成化石也需要四个条件,“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过去了”、“又是几千年过去了”这说明时间长;“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说明地壳发生过变化,“水把森林淹没了,树腐烂了,松脂球被淹
小学语文:《琥珀》课堂实录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及作者这样想象的依据。
2、感受课文细腻传神的语言、大胆合理的想象和逼真的故事情节。
3、能用自己的语言条理清楚的介绍琥珀的样子及形成过程,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及作者这样想象的依据。
难点:体会文章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表现力。
三、教学准备:
师:琥珀图片和幻灯片
生:搜集有关化石和琥珀化石的资料。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前同学们搜集了资料,谁来谈谈对化石和琥珀的了解?
2、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一篇课文《黄河象》吗?在北京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骼,那是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块珍奇的化石——琥珀,(出示)跟随作者一起去推测关于它的故事
3、看到这美丽的琥珀,你有什么感受?最想了解点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问得好!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
1、接下来,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认真的默读课文,相信你一定有不少收获!
(我知道了…)
你从哪些语句中知道的?
你真会读书!说得真好!
2、所有这些都是作者亲眼看到的吗?
课文中有一个词“推测”(板书),推测是什么意思?(出示句子)
推测:根据已经知道的情况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能说“猜测”吗?
为什么?
哦,推测是有根据的,而猜测只是猜的。
3、嗯,说得真好!看来,用词准确是多么重要呀!那作者是根据什么推测了这个故事呢?(作者看到了琥珀,根据它的样子推测的。)
什么样?你能读读相关的句子吗?(出示)
三、深入理解、重点感悟
是的,作者就是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推测了它的形成过程和发现过程。我们先来看它的形成过程。
(一)1、大家自己读2——14自然段,画出你感觉写得好的地方、多读几遍。(生读,师巡视指导)
生交流读句子
为什么觉得好?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师适时板书)
它好在哪里?
预设:
2、重点理解:
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面。
①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出示)
你从哪几个词能感受到?
②大家来读读这两个句子,比较一下,哪个更好一些?(出示)
1、蜘蛛扑过去,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包在里面。
2、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面。
③好在哪里?
④让我们再来读这个句子,注意这几个词——
⑤(出示图)让我们再来目睹这惊心动魄的一幕,看到这,你想到了我们中国的哪个成语?
真是无巧不成书呀!(板书:巧)
3、交流到这儿,我们归结一下:琥珀的形成过程,要经过几个阶段?需要哪些条件?小组内交流讨论!
生说——师完成板书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