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我》这本书更像是阿德勒心理学的延伸。其中关于改变自己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课题分离的观点是一致的,但在改变这一点的基础上,又补充了改变的四个步骤和改变的四大原则,让理论在现实生活中更贴合实际、更具可操作性。与《被讨厌的勇气》青年和哲人对话的形式阐述道理不同,《了不起的我》作者陈海贤老师结合了13年的工作经验与6000多来访者的案例实践,将真实的故事穿插其中,更加巩固了理论的专业性,也增长了读者对其方法的信心。与容易被人诟病的盲目的勇气不同,了不起的我更倾向于发现自我内在的潜在能量,用更加理性科学的方式完成自我蜕变。
开启改变的4个步骤
一、改变,每个人都有选择(不找借口)
二、改变的本质是创造新的经验(切身体会)
三、重新认识心理舒适区(跳出舒适圈)
四、看清自己内心的恐惧(不逃避)
总听人说,我只能这样,我没有别的选择。我们真的没有别的选择吗?很显然这种直接否定式的答案往往是没有说服力的。如果思维被限制住了确实是难以改变的。开启改变这一部分的论点在书中是很出彩的部分,用了很多案例的例证,非常建议看原书这一阶段中的内容。会让你有全新的感受。
实现改变的4大原则
一、检验人生假设。“对比真实情况,针对性的设计一些新行为,测试基本假设。对比真实情况,看和原先设想的有什么不同。”书中的假设是,如果在会议中提出不同的意见,就会被别人排斥。然后尝试表达意见,看是否和假设一致。这样就会产生新的经验,让之前的假设崩塌,让改变拥有可能。
二、小步子原理。迈出第一步很重要。这并不是一个会让我们获得最终成功的策略,而是一个让我们有所行动的策略。这也是常说的先定个小目标,很好理解了。
三、培养环境场。外部环境给人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给自己的改变创造一个好的环境,一定是更好的选择。
四、情感触动。不同于以往的焦虑和恐惧激发潜能。《了不起的我》的观点是,改变的关键在于爱和期待。焦虑和恐惧可能会让内心更加烦躁,内疚和自责也容易让人破罐子破摔。能够懂得把别人的严厉和批评,自化为对方的爱与期待,也是能够驱动改变的重要动力。这一点也与阿德勒心理学的人际关系共同体感觉的目标不谋而合。
发展成长型心智的3种方法
一、培养以目标为导向的创造性思维(弥补现实和目标间的鸿沟)
二、控制两分法把目标转化为行动的动力(专注精进,顺其自然)
三、掌握直面现实的近的思维(正念思维)
其实这一部分也有别的书更加详细的阐述。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的《终身成长》中就将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进行了详细的剖析,推荐感兴趣的人进一步接触。因为思维模式并不是固定的,没有哪个人是绝对的固定型思维的人或成长型思维的人,只是在遇到不同的问题时,人们的认识方式和应对方式的不同,也体现出思维模式的差异。我们可以在日常事务中有意识的减少固定型思维的干扰,努力尝试更多的成长型思指导的行为,这也是一个漫长磨合渐进的过程。
关于转折期
目标感和人际关系的意义感缺失,会容易让人陷入迷茫的状态。迷茫的典型心理反应有:试图回到过去,想要尽快结束迷茫达到未来,和敏感。
迷茫期的敏感不是简单的矫情或抑郁,是因为在新旧交替阶段,人们获得了一种空间,这种空间让他们可以和更广阔的的精神领域建立联系,能让他们从更本质的视角来审视生活。迷茫期虽然焦虑痛苦,但也能清理掉旧的意义,让新的意义慢慢成长出来,看似痛苦,但也不断积蓄着重生的力量。重建全新的自我伴随着一定的偶然和意外,也意味着另起炉灶。重生就是要让生命中那些原本已经腐朽的东西在变动中成功脱离,把最有活力的部分保留下来。剩下的就是重新出发,直到下一次转变的到来。
其实很怕上面大段大段的说理吓跑一堆人。书中的描写手法其实非常接地气,适合全年龄段的人看,老少皆宜。这是一本我曾经想作为婚宴伴手礼送给所有来宾的书。碍于时间紧迫最终没有实现。(其实也担心会被当做是毒鸡汤,被丢在杂物堆,或吃泡面时顺手当成碗垫子……)自己也是在很多次的选择和改变之前犹豫不决,往往最终作罢。每一个疑虑的瞬间,去抛开你那些个该死的畏畏缩缩的犹疑,回过头,每一个小小的骄傲都值得计入你的成功日记,让你骄傲的看到那个了不起的自己。
读书笔记摘抄大全《藤野先生》是我上周刚阅读完的一篇文章,看完之后,我深有感触。
文章中的藤野先生虽然是一位教授,但因他穿衣服太随意、破旧,致使乘车时曾被工作人员怀疑他是扒手。但对于学术,藤野先生却十分严谨。他的讲义从头到尾文笔错误之处一一用红笔添改,最难能可贵的是,对于当时被称为“东亚病夫”的中国留学生鲁迅,他能够热情地鼓励,耐心的教育,没有丝毫民族偏见。藤野先生严谨的教学作风,对鲁迅真诚的关怀、教导,以及他本人的高尚品德,都让鲁迅难以忘怀,正是因为这样,鲁迅才爱憎分明,才会有意识到拯救国家。于是,鲁迅弃医从文,走上了追求真理,揭示社会丑陋的文学之路。
《藤野先生》这篇文章字行间无不洋溢着鲁迅对这位恩师的赞扬与牵挂。藤野先生对鲁迅的耐心指导,是希望将日本人精湛的医术传入中国,为中国人治疗疾病,鲁迅先生的目的也是如此,当藤野先生得知鲁迅要弃医从文,藤野先生表示深深的惋惜,并送了张照片给了鲁迅,照片的后面还写了“惜别”这两个字,这表示的出他对鲁迅依依不舍的感情。他对鲁迅热心,希望、教诲不倦,可能只是为了能让新的医术传入中国,他是如此伟大而又无私的一个平凡的老师。
这让我想起之前读过的《最后一课》课文,这篇课文写了小弗朗士在老师韩麦尔先生的感染下,改掉了不爱学习的坏毛病,激起了小弗朗士内心的爱国情怀,以及学好祖国语言的责任感。那一堂课,他听的特别认真,也是感受到了知识前所未有的魅力。看来,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是极大的,他能够改变学生的一生。就像是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怀一样,使鲁迅每当夜里疲倦、困乏,想睡觉时……,但他看见藤野先生的照片,就会精神抖擞,发奋学习,坚持自已的道路。
作为一名学生,能够生命里遇见这么关爱自已的老师,真是幸运啊!
读书笔记摘抄大全20xx年疫情爆出之初,国内从口罩的大量缺货,到限制口罩购买数量,再到后期的很多生产型企业纷纷转型生产口罩,而现如今国内不仅口罩数量充足,甚至能大量出口国外,不过数天时间而已。信息化时代的更迭速度之快令人惊叹,而身处其中的我们如果不主动学习,很容易停滞不前,甚至被淘汰。回想下,自毕业进入职场后,在工作上能用上学校的课本知识的多少?再想想,自毕业踏出校园后,你有主动看过书吗?又主动学习过什么技能?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如果我们不想被淘汰,不想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那我们需要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并且具备有效的主动学习的能力。而读书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式之一。
很多人说读书没有收获,现在网上也有一部分人在宣扬“读书无用”论,可是如果是“拿到一本书,从头到尾一字不落的阅读,合上书就忘,然后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完全没有帮助和改变”的读书方式,那确实是“无用”的。包括作者自己。那怎样读“有用”的书呢?最近阅读了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终于找到了答案。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的作者奥野宣之毕业于日本同志社大学新闻学专业,有出版社和报社工作的经验,他独创的信息整理术和智慧创造法在商务人士中大受欢迎,是日本读书笔记专家。书中介绍了奥野宣之创造的一元化笔记读书法,它从选书,购书,读书,活用这四个方面入手,为大家提供了一整套科学高效的读书方法。
01.选书
读书这件事情其实从选书就开始了。
选书要考虑两方面:
1.满足自己的需求
买书之前,先搞清楚自己买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历史、人物,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2.制作购书清单
生活中、工作中遇到了什么难题,需要补充什么样的知识点来解决问题,可以做个记录,用这个记录去找到这个领域的书籍。还利用搜索引擎,或者是一些媒体网站,如,可以看别人的书评做为参考,再结合自己的需求,制作一个购书清单。
02.购书
购书是再次检阅自己的读书目的的行为。
奥野宣之提倡的是拿着购书清单去实体店购买,一来是因为可以看清自己的需求,掌握购书主动权,而不是被广告牵着鼻子走,二来是因为可以对购书这件事情印象深刻,加深对书的印象。
虽然现在实体书店越来越少,但是我自己到实体店买书的体验是:可以看到实体,然后浏览书中内容(书店基本上会摆放一些拆封的样书),再来决定是否购买,避免买到自己不想要或者不喜欢的书。
03.读书
读书这件事情大家都会,可是有效的读书却未必。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让我们知道人类大脑的构造原本就善于忘记。如果想在读完每一本书后都有收获,就需要有技巧地写读书笔记,并且将之养成长期的习惯。
奥野宣之的“葱鲔火锅”笔记法提到两个要点:
1.“摘抄”--对自己来说重要的内容
2.“评论”--哪怕只有一句话也要写下来
手写笔记是最原始且最有效的方法,因为在手写的过程中又加深了印象。除了手写,现在也有很多APP工具可以用,比如说石墨文档,有道云笔记,写完后拿出手机可以随时查阅。还有有写笔记和写短评的功能,还可以跟读同一本书的友邻们一起分享。
读书笔记是一种升华工具,读书笔记可以把读过的书变为精神财富,读书笔记可以让读书活动完成从生搬硬套到独创思维的飞跃。
04.活用
活用就是付诸行动。
从幼儿园开始到大学毕业,读的书不可谓不多,为什么一遇到问题却好像脑袋空空,全无应对之策呢?是不是又要感慨“道理我们都懂,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那是因为我们并没有好好去实践书本上的知识。
伟大的毛泽东同志教导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想要验证书里的颜如玉颜值如何,黄金屋是不是真黄金的唯一方法就是:实践。
写在最后
罗曼·罗兰说过:“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
华盛顿也说过:“读书而不能运用,则所读书等于废纸”。
如果读书是一种输入,那么活用是一种输出。在生活、工作、学习中形成输入输出的完美闭环,才是一个好的良性的闭环。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