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制度不规范,岗位不受重视
出纳工作贯穿整个财务活动过程,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保证资金的安全及合理使用,影响企业的会计核算质量和效率。但很多人甚至包括管理层,对出纳仍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仅仅就是收收钱、跑跑腿,没有任何的专业可言。思想上的忽视带来的就是无证上岗,不予培训、任人唯亲的不良状况,这将给企业财务工作的良性运转及日后发展带来极大的隐患。
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制定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和会计制度,势必会给具体的工作造成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混乱局面。财务工作一旦没有制度的约束,不能以相关的规定为准绳,就会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有机可乘:利用漏洞乱设明目报销费用、不透过出纳就随意经手现金、私自更改账目金额、上下层勾结舞弊等等。这些状况的发生,会导致出纳难以控制资金,收支状况出现差错。长此以往,会计数据就会失真、账目不清、核算失控,会计工作将失去其真正的作用。管理层也无法了解真实的资金状况,无法对未来发展作出正确决策。
(二)手续不全疏于防范,思想懈怠不认真
出纳是一项缜密的工作,不能有丝毫差错,需要会计人员具有高度的耐心、细心、事业心及职责感。但很多会计人员工作的时间长了,思想上就会松懈,对业务的要求也会降低。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失误,日积月累,都会变成无法查明的大问题。
(1)收付现金不及时记账,引起盘点时数目短缺或盈余,但日久却无据可查、难以找平。
(2)金额、小数点、大小写、记账方向等方面漏记错记,填制凭证不规范,造成后期结账、报税一系列的连锁错误。
(3)原始单据未分门别类的粘贴在凭证后,时间长了找不到,令凭证缺失真实依据。
(4)相关的支票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办理,给开票方和使用方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容易造成企业资金流动滞怠、周转延长、构成坏帐。
(5)未能严格审核发票及相关票据,在签字盖章手续不全的状况下,给职工支出借款或报销。
(6)内部牵制、稽核制度执行不到位,缺乏自我约束力及监管力度,导致层层出错;更有甚者会出现造假、监守自盗的现象。
(7)保管不当,遗失印章、票据、现金等重要物品,在需要时无法及时拿出使用,影响工作效率。
以上几点只是现实工作中常见差错的一小部分,而因为怕麻烦、怕得罪人、懒惰、粗心或故意等原因产生的五花八门的错弊不胜枚举,轻者会加大工作量;重者会产生投机倒把、twfb的状况,致使企业资金流失、蒙受经济损失。
(三)一人多岗,只求量不保质
某些企业规模较大,下面还往往设有若干分公司。管理层有时为了节约成本或者对财务
部门的岗位认识不足,会安排一人兼职多家、一人兼顾多岗。这种高负荷的工作量会让会计人员手忙脚乱,使差错增多,现金交叉混乱。由于每月只是一味的在追赶进度,因而无瑕顾及其准确性、合理性,对账目中隐在的一些含糊不清的问题没有时间思考研究。长此以往,一向存在而得不到解决的不合理之处,就更加难以查询根源,无法进行系统的梳理纠正。疲劳兼职令工作质量得不到保证,更谈不上业务上的创新。而错误的工作方式方法一向延续,弊端显露无遗,对财务工作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
公司存在的问题二篇透过近一段时间的工作,反省自身,还存在许多不足和缺点,现将近期的工作、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和缺点简要总结如下:
1、自身的专业业务水平不高,事故应急处理潜力不强。虽然透过学习和工作经验的积累,在业务水平上有了必须的提高,但业务水平和工作经验与其它老同志比还是比较低。在日常工作中偏重于日常生产工作,也忽视了自身思想素质的提高,工作中争强当先的意识不强。
2、工作上满足于正常化,缺乏开拓和主动精神,有时心浮气躁,急于求成平稳有余,创新不足;处理问题有时思考得还不够周到,心中想得多,行动中实践得少。工作中总习惯从坏处着想,缺乏敢于打破常规、风风火火、大胆开拓的勇气和魄力。另外,政策理论水平不够高。虽然平时也比较注重学习,但学习的资料不够全面、系统。对公司政策理论钻研的不深、不透。有时候也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和标准。
3、全局意识不够强。有时做事情、干工作只从自身出发,对公司及车间作出的一些的重大决策理解不透,尽管也按领导要求完成了要做的工作,心理上还是有一些其他的想法。在工作中还存在看到、听到、想到但还没做到的状况,还需要进一步增强事业心和职责感。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决心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善:
1、继续拓宽自己的理论知识面,加强自己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在日常工作中,遇问题多查阅文献,熟悉相关知识,从而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
2、在思想工作方面,深化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加强自己的事业心和职责感,用新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增长自己的才干,提高驾驭工作的潜力,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以致用。
3、在实际工作中,要更加用心主动的向领导请教遇到的问题,并多与同事们进行沟通,学习他们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及工作经验。透过多学、多问、多想来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潜力。
公司存在的问题三篇但从目前来看,干部考察工作中还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干部考察环节形式化、程序化因素较多。在当前的干部选拔过程中,能够透过民主推荐进入考察环节的对象,一般都是各方面表现比较突出,综合素质较高的人员。因此,当这部分考察对象被提拔重用后,在有些人员看来,考察环节就只是例行公事,有少数人甚至会认为,选拔结果早已内定,考察只是走走程序而已。如此一来,这样的干部考察就具有某些先入为主、结论在前的走过场成分,参与考察的同志主观上不太重视,抱着成人之美的心态,尽可能拣好的方面说,一般不会发表否定性意见,从而导致那些确实有问题和存在不足的被考察同志,真实状况难以全面反映出来。
二是考察方式陈旧、手段单一,难以深入细致了解状况。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丰富多彩,新鲜资料层出不穷,活动的空间也更为广阔。而与之相比,目前我们的考察方式仍然沿用最为简单的投票测评、谈话座谈等传统方法,这种考察只能掌握同志们最表层的工作生活状况,很难准确了解干部内心深处的思想意识领域和其他本质性的真实状况。
三是参与考察的人员范围有必须的局限性,不能真正体现客观公正。一般状况下,参与干部考察工作的人员范围较小,在代表性上存有明显缺陷,易产生不良后果。如有些人受“小群众主义”影响,对本科室、分局的被考察人,投全票打高分,只说好不说坏;有些同志对被考察人的工作状况不是很了解,在测评和座谈时往往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个别被考察人因所在科室人多、认识人多、人缘好等因素,考察全优表现突出,而那些真正有工作潜力,但社交圈子小、工作要求严格的被考察人员的考察结果却往往不尽人意。
四是考察工作中存在好好先生,“庸者上岗”、“带病上岗”现象偶有发生。考察时,单位同事乃至群众出于“人选已定,说了也白说”、“不伤人”、“怕报复”等心理,对被考察对象的状况要么一味点头称是,要么是三缄其口,根本不说不利于考察对象的意见。即使个别的人说出了一些反映缺点的意见,在构成考察结论时,因不代表主流往往被当成个别意见而未能被综合思考。如此一来,干部考察时就更难听到反映实质性缺点和问题的意见,致使考察结果出现“庸者上岗”、“带病上岗”现象,给地税事业发展带来隐患和损失。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