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学范文!

当前位置:爱学范文网>>实用资料>>社会主义发展史内容3篇

社会主义发展史内容3篇

标签:时间:

社会主义(socialism)是一种社会学思想,诞生于16世纪初,主张整个社会应作为整体,由社会拥有和控制产品、资本、土地、资产等,其管理和分配基于公众利益。19世纪30至40年代,“社会主义”的概念在西欧广为流传,发展出不同分支。本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社会主义发展史内容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社会主义发展史内容1篇

  大家下午好。今天,很高兴能够在XXX与在座的各位见面。首先,请允许我代表XXX诚挚欢迎大家的到来!我们都知道,社会主义发展史可以从中国和世界两个区域视角来讲解。不同的取镜,就会呈现不同的直观感受和解读。那么,中国视域下的社会主义发展史又会让我们产生怎样的感触与思考呢?根据XXX书记的指示,结合自身的研究方向,接下来我所要授课的主题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希望在座的各位同志不吝指出问题。现在,课程开始。

  一、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开篇序言

  任何一部历史的撰写,都有它的时代背景。可以说,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史也有它蹒跚学步的前奏。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百年黑暗近代史的序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恶化的过程之中,我国人民任人宰割,身陷水深火热的悲惨境地。期间,多少仁人志士慨以当慷、前赴后继,为拯救国民探索出路、四处凿壁、呼号奋战。然而,由于他们始终奔走在资本主义道路之上,终究未能在救国之路上走通、走成、走完。

  1917年十月革命为满目疮痍的中国送来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早已麻木的广大工人、农民脱下沉睡的外衣,纷纷登上历史的舞台,发出摆脱压迫与剥削的呐喊与警醒。这个时候我们国人才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跟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尤其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开天辟地的事件再次印证了中国劳动人民的大胆尝试与无限智慧。随后,在我们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终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顽固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后的伟大胜利。

  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夕《论人民民主专政》为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插上指路牌。可以说,国人也曾在1949年10月1日前思考过诸如新中国应该走什么道路、应该建成什么性质国家等问题。庆幸的是,革命的成功让人们对资本主义道路报以坚定的否决。可是,除了资本主义道路之外,新中国难道要选择封建主义吗?就在国人议论纷纷、迷茫困惑之际,我们党伟大领袖毛主席大笔一挥,著文《论人民民主专政》,旗帜鲜明地告诉国人:“走俄国人的路。”没错,这就是最终的答案,即社会主义道路。由此,新中国的历史随着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书写同步进行,开启了中国人民的新历史。

  二、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篇章基调

  新中国的成立虽然成功搭建起社会主义发展主体框架,但还缺乏社会主义制度主心骨的支撑。因而,在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前,新中国致力于打造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主心骨。

  1949年至1953年,中国陆陆续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下来的历史使命与责任。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剿匪除恶霸、抗美援朝等一系列事件,有力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切实恢复了残破的国民经济。

  1953年至1956年,中国通过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1953年,我们党适时提出渡时期总路线,指出国家要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就是所谓的“一化三改”。期间,我们党依据当时中国国情,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到“一化三改”运动之中。1956年,新中国基本完成三大改造。这标志着我们这样人口众多、情况复杂的新民主主义大国,在短短几年时间之内就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的变革,更是一个国家历史基调的奠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是完全正确的。整体上来说,在一个4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制度转型,促进工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胜利。不得不说,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基石。

  三、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曲折探索章节

  新生事物的成长难免遭遇碰壁和挫折。新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经过了两个曲折的探索阶段,虽然有所失,但也有所得。总体来说,这是一种曲折的前进。

  1956年至1966年,新中国开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曲折十年。需要着重指出的是,1956年毛泽东主席《论十大关系》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树立了一个良好开端。不同于苏联否定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的观点,新中国准确判断社会主义社会状况,表明敌我矛盾并非社会主流,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性矛盾,即人民内部矛盾,确实占了主体。这一论断在当时的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都起到了振聋发聩和独树一帜的作用。但是,1956年苏联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引发了世界性反共反社会主义浪潮。由此,新中国1957年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向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放肆发动进攻。进而,国内的反右派斗争被扩大化,大量人民内部矛盾被当作敌我矛盾。在这样的国内外不稳定发展趋势影响下,我们党在1958年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虽然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但却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催生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因此,我国被迫在1959年至1961年进入生产生活困难时期,国家和人民遭到重大损失。好在国家领导人及时调转航舵,通过1960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及1962年“七千人大会”,国民经济得到顺利恢复与发展,出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1966年至1976年,新中国迎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个曲折十年。不得不承认,这十年间的探索虽然防止了像西方世界资本主义复辟的预演,但付出了较为惨重的代价。我们应该看到,国家领导人发动思想文化领域革命运动的初衷是为了反修防修、防止资本主义复辟。苏东剧变便证明了关于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思想具有战略意义,富有远见。而且,这种思想至今仍不失深远意义,应该给与肯定。只是,探索过程中的具体做法和指导方略缺乏科学的分析,使党和国家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理应加以抛弃。当然,在这十年间也取得不少成绩,如:三线建设、两弹一星、中美中日恢复外交关系。这些都为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经济腾飞准备了重要的条件。

  四、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起承转折段落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的哲理同样适用于勤劳、勇敢、奋斗的中国劳动人民身上。当新中国沉浸在碰壁、迷茫、挫折的困境之中时,改革开放一声炮响,将步履蹒跚的中国推向新世纪的迎风潮头。

  1978年,我们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开放伟大决策扭转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进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钥匙打开了人民群众身上的教条主义枷锁,让人们的内心从曲折的过去解脱出来,重新面对新时期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为完善社会主义及推动社会主义发展创造新动能、提供新动力,我们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再次节节高升、蒸蒸日上。

  1982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为中国社会主义加上“特色”内涵。我们根据国情实际和时代特点,通过艰辛探索赋予了鲜明的中国发展特色。自此,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愈加“特色”、更加闪耀。由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逐渐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理论、基本道路、基本路线。在这里,我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毛泽东主席时期开始探索的,但作为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机制,则是在邓小平同志时期完成的,两者属于前后继承关系。也就是所谓的“始于毛,成于邓”这个说法。

  新时代,我们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在经济上,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政治上,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以及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在文化上,建立了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红色革命文化为基因,同时吸收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中积极内容的文化制度。经过实践的证明以及时间的见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已经成熟,有力促进了国内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经受住了国际复杂形势的考验。因此,我们充满了新时代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同志们,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一段从建立到建设再到完善的历史,是一部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史。社会主义事业在探索中发展、在挫折中前进、在困难中成长。这一切都离不开中国劳动人民的汗水与心血,让我们为国人、为自己鼓掌致谢。同志们,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世界上的不平凡历史。我们经历多少风风雨雨,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们经历多少坎坷磨难,才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逐步强起来;我们经历多少泪眼婆娑,才最终走向了伟大复兴。应该说,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的选择,也是历史的选择。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路,我们走对了。

  最后,希望对于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我们十四亿中华儿女奋力在新时代阳光普照下,继续谱写华丽新篇章。

  我的授课到此结束,感谢大家!

  社会主义发展史内容2篇

  [摘要]社会主义作为一个词汇,起源于拉丁文;作为一种思想,最早出现在空想社会主义理念中;作为一种社会运动,起源于西欧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无产阶级革命。作为一种现实制度,既有以科学社会主义指导下的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也有北欧瑞典等国的民主社会主义模式,更有混杂着科学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成分的民族社会主义模式,以及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局部社会主义实验。这些模式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无论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模式,要获得人们的认可和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社会历史规律。

  [关键词]社会主义模式,运动,制度,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1)07-0003-08

  “社会主义”一词源于拉丁文,一说由So-cialis(同伴的、同伙的)一词引出,一说由Socius(喜欢社交的)一词引出,原有社会的、共同的、集体的生活之意。关于“社会主义”一词的最早使用,通常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认为,1753年德国神学家、天主教本尼迪克派教士安塞尔姆・辛与人论战时,把自然规律的人称为社会主义者。第二种说法认为,“社会主义”一词,最先使用的是意大利传教士,表示一种上帝安排的传说制度,后来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相联系而获得了政治意义。第三种说法认为,19世纪20-30年代,欧文主义的刊物《合作》和圣西门主义的刊物《环球》,最早使用了“社会主义”一词。他们用这个词来表达对资本主义社会盛行个人主义的不满,期望实现集体主义理想。

  “社会主义”一词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一表示一种思想,二表示一种运动,三表示一种社会制度嘲。

  作为一种思想,是指一种理念,它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发展的产物,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它强调人的社会属性,主张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作为一种理念,它经历了从朦胧状态的想法到完整体系的过程;同时也伴随着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作为一种运动,是指在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的社会实践。其中既有16世纪初至19世纪40年代,空想社会主义群众自发的反对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运动,也有19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科学社会主义创立发展时期的国际工人运动,还有信奉民主社会主义思想在世界各地的社会实践。

  作为一种制度,是指在社会主义实践活动基础上建立的制度。它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有20世纪40年代中叶后,欧亚十几个国家以苏联为楷模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有北欧瑞典、挪威等国家实行的民主社会主义制度;有20世纪30年代在德意及二战结束后在第三世界出现的民族社会主义制度;还包括一个国家局部社会主义的试验。

  一、空想社会主义发生发展过程

  学术界关于早期社会主义的认识一般指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初期,是资本主义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尚未成熟时期的社会主义学说。其发生发展的几百年间,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和成长时期。空想社会主义是这一时期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对立的反映。空想社会主义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建立理想的社会形态。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6-17世纪,是空想社会主义在英、德、意三国产生并在欧洲开始流传的时期。著名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托马斯・莫尔、意大利的托马斯・康帕内拉、德国的闵采尔。这一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在形式上普遍采用虚幻的文学游记来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在内容上,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展开最初的批判,揭示私有制是一切祸害的根源。他们设想的理想社会是:在经济制度上,以公有制为基础;政治制度上,专制与民主共存;社会制度上,以培育“新人”为基础。

  18世纪,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时期。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摩莱里和马布利。他们把社会主义思想由一种文学游记的形态发展为一种理论形态,第一次以一种完整的理论形态出现在欧洲思想史上。他们从理性出发阐明从私有制过渡到公有制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并以法律条文的形式阐述理想社会的纲领和原则。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在社会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确立了“平等”在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核心地位,并将这种“平等”由政治平等发展到经济和社会平等。

  19世纪初期,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成熟时期。它将批判矛头直接对准资本主义制度,在理论上提出了经济状况是政治制度的基础,私有制产生阶级和阶级剥削的观点,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在描绘未来社会蓝图时,抛弃了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使社会主义成为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他们对资本主义的揭露与批判,为研究资本主义早期历史、启发无产阶级觉悟提供了丰富资料,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产生了积极影响。

  恩格斯在评价圣西门这位具有远大眼光的思想家时说:“由于他有这种眼光,后来的社会主义者的几乎所有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学思想都以萌芽状态包含在他的思想中。”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一)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历史背景。

  社会主义经历了空想阶段的发展,到19世纪中期进入科学社会主义时期。这时期资本主义社会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形成的早期,无产阶级作为单个的工人同资产阶级展开斗争,斗争的结果从根本上动摇不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随着资本主义工厂制度在欧洲的广泛实行,无产阶级的人数在整个欧洲呈现出明显的社会群体特征,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独立群体开始走向有组织的斗争。19世纪上半叶,在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法、德等国爆发的无产阶级反抗斗争,表明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工人阶级组织起来的力量虽然很大,但斗争的成效却甚微。历史发展的需要迫切呼唤一种科学的理论作为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武器。马克思、恩格斯参加了风起云涌的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正是在参加工人运动的实践中,他们认识到工人阶级需要一种科学理论作为指导自己斗争的武器,促使他们思考创立一种能够指导工人运动的科学理论。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

  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8年发表了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正式诞生的《共产党宣言》。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比较完整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这两大理论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缺陷,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以往的社会主义固然批判了现存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后果,但是,它不能说明这个生产方式,因而也就制服不了这个生产方式;它只能简单地把它当作坏东西抛弃掉。它越是激烈地反对同这种生产方式密不可分的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就越是不能明白指出,这种剥削是怎么回事,它是怎样产生的。但是,问题在于:一方面应当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联系和它在一定历史时期存在的必然性,从而说明它灭亡的必然性,另一方面应当揭露这种生产方式的一直还隐蔽着的内在性质。这已经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而完成了”。

  科学社会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最根本、最主要的动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唯物史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块理论基石。

  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二块理论基石。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雇佣劳动制的本质;揭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和斗争的经济根源;阐明了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使命;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历史局限性和暂时性;为科学阐明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某些特征提供了依据。

  (三)科学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的设想。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其主要特点是:(1)生产高度社会化,生产力高度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2)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实现全部生产资料归社会直接占有的公有制;(3)社会将按照预定计划自觉地组织生产,消除了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并取消商品和货币;(4)社会主义社会按劳分配,共产主义社会按需分配;(5)消灭了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国家也随之消亡;(6)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将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三、社会主义运动实践中形成的

  社会主义制度模式

  历史的发展超出了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构想。实践中的社会主义和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出现了非常大的差距,呈现出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义制度模式。

  (一)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

  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是由列宁创建、经斯大林之手完成的。二战结束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由一国向多国发展,辉煌时期形成共产党执政的15个国家,组成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阵营。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主要表现为:(1)在所有制上,排斥私有制,确立了以国有制为主体,集体所有制并存的社会所有制结构;(2)在经济运行机制上,排斥商品、排斥市场,限制价值规律的作用范围,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管理经济的方法主要是行政手段;(3)在政治运行机制上,实行一党制,党处于社会领导核心的位置,党政不分,权力高度集中;(4)在社会生活中,实行高度国家化,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都置于国家的统一管理之下;(5)实行严格的思想文化控制制度,与在政治、经济领域中的高度集权一样,在思想文化领域,也实行高度统一。

  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的一致之处是:(1)否定了社会主义之外任何形式的社会制度;(2)消灭了私有制,消灭了剥削,具有公有制的基础;(3)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排斥市场经济;(4)实行了按劳分配的原则。

  但是,马克思、恩格斯曾预计,在发达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社会,将随着公有制的建立而消灭商品生产,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一系列价值范畴。苏联模式则是在落后的经济基础上,强行改变上层建筑,推行马克思、恩格斯依据完全不同的生产和经济条件所得出的某些结论,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生产的动力不同之处,是不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是追求最大量的产品,即使以亏损为代价也在所不惜。因而,苏联模式的经济发展不计成本,粗放经营,单纯追求高速度,用行政命令推动经济发展,试图依靠政权的力量,把生产远未实现社会化、小商品经济占优势的现有落后经济,迅速建成集中统一的、无商品、货币和市场关系的社会主义产品经济。由于从整体看并无生产力均衡、稳定和高速的发展作基础,社会逐渐走向脱离实际、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乌托邦”。

  苏联模式的问题还体现在扭曲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理论,强调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作用,大搞消除“阶级敌人”的运动,消除异己,导致党内外既无民主法制,更无独立自由。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的消灭必须以生产的高度发展为前提。只有摆脱了生产资料私有制束缚后的社会生产高度发展,使某一特殊的社会阶级对生产资料和产品的占有――从而对政治统治、教育垄断和精神领导的占有――成为多余的时候,阶级的消灭才成为可能,国家将随着阶级的消灭而“自行消亡”,因此阶级消灭的前提同时也是国家消亡。而苏联模式认为,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越大,阶级斗争就越尖锐,以至于在剥削阶级基本上被消灭之后还到处抓阶级敌人。把党内的正常意见分歧当作阶级斗争在党内的反映,把持不同意见的反对者视为阶级异己分子、国际敌人的代言人,横加批判和斗争。这种模式导致党内最高领导者个人的权力日益膨胀,使党的权力体制越来越集中于个人,而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成为“橡皮图章”“表决机器”,形成党指挥一切、包办一切、党政不分、以党代政、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和模式。

  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轻视个人价值,否定个人自由,国家成为个人及少数官僚集团维持既得利益的暴力机器。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追求自由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彻底改变仅仅把少数人当成目的而把大多数人当成手段的状况,就是把每一个人都变成目的,也就是要使每一个人都享有作为目的的自由,即获得全面发展。苏联模式把党和国家凌驾于社会之上,由党和国家主宰社会,全体民众必须服从党和国家的意志。苏联模式试图用生产的合理计划和经济活动的集体化,代替资本主义市场的无政府状态和资本对劳动的剥削,但它忽视了人的需要的复杂多样性,也忽视了阶级社会的群众除了遭受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之外,还是心理压迫的牺牲者。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改造意义上的革命,并不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总之,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具有的种种弊端制约了社会发展的活力,终于不能维持而走向分崩离析。

  (二)民主社会主义模式。

  1.民主社会主义思想是和马克思主义并立的一种社会主义流派。

  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同时及之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就存在着改良主义的思潮。如英国的工联主义把无产阶级的斗争局限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的改良,提出了争取“公平的工资,合理的劳动日”的口号,放弃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目标。法国的蒲鲁东主义反对无产阶级的政治斗争和暴力革命,认为只有通过组织信用机构和股份公司这一类经济措施,才能推翻资本主义。德国的拉萨尔派则认为工人斗争的目标不是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消灭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而是消灭“铁的工资规律”“消灭企业主的利润”和“争得全部劳动产品”,而实现上述目的的唯一途径只能是反对无产阶级暴力革命,争取普选权。

  2.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条件下民主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

  19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使冶金工业、机器制造等重工业第一次取代了轻工业,在生产中占有了首要地位,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工人就业率的提高,工资的上升,生活福利待遇的改善,大批小生产者被抛入无产阶级队伍,再加上资产阶级吸取以往无产阶级剧烈反抗的经验教训,而在劳资关系上一定程度的让步,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和谐,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前提条件更加远离马克思早前提出的设想。在此背景下,民主社会主义思潮迅速发展。1879年7月,赫希伯格、施拉姆和伯恩斯坦组成的“苏黎世三人团”,在共同,署名的《德国社会主义运动回顾》中,主张无产阶级不能靠自身的力量获得解放,应该服从有教养的资产阶级领导;不应当以暴力革命吓跑资产者,而应走合法改良的道路。

  3.晚年马克思、恩格斯认同了民主社会主义通过普选权夺取政权的主张。

  按照马克思的早期设想,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会导致资本主义制度不可能存在下去,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但是,经过19世纪后半叶的发展,以自由市场经济为取向的西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历经种种经济危机仍然以顽强的生命力存在和发展,丝毫看不到马克思所设想的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出现,以暴力革命夺取政权建设社会主义的希望渺茫。面对变化了的现实,马克思、恩格斯对此进行了反思,承认了采取暴力革命夺取政权建设社会主义的条件不成熟,认同了走议会道路、和平夺取政权的可能性。

  (1)早在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面对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生产力,马克思认识到:“在这种普遍繁荣的情况下,即在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力正以在整个资产阶级关系范围内所能达到的速度蓬勃发展的时候,也就谈不到什么真正的革命。只有在现代生产力和资产阶级生产方式这两个要素互相矛盾的时候,这种革命才有可能。”

  (2)马克思在1871年纪念共产国际成立七周年大会上讲到:英国“宪章运动的兴起就曾得到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赞同和协助;当然,果真有所成就,那只会对工人阶级有利。英国是唯一的这样一个国家:它的工人阶级的发展和组织程度,使这个阶级能够利用普选权来为自己谋利益。”

  (3)晚年的恩格斯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上,认同了民主社会主义关于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社会主义的思想。他在1884年所著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写道:“只要被压迫阶级――在我们这里就是无产阶级――还没有成熟到能够自己解放自己,这个阶级的大多数人就仍将承认现存的社会秩序是唯一可行的秩序,而在政治上成为资本家阶级的尾巴,构成它的极左翼。但是,随着被压迫阶级成熟到能够自己解放自己,它就作为独立的党派结合起来,选举自己的代表,而不是选举资本家的代表了。因此,普选制是测量工人阶级成熟性的标尺。”

  1884年恩格斯在致伯恩斯坦的信中,肯定了无产阶级政党参加资产阶级议会活动的举措:“无产阶级为了夺取政权也需要民主的形式,然而对于无产阶级来说,这种形式和一切政治形式一样,只是一种手段。”

  1895年3月6日,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中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进行了最后的反思和修正:“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我们当时所持的观点只是一个幻想。历史做的还要更多:它不仅消除了我们当时的迷误,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法(引者注:指《共产党宣言》中说的暴力革命),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陈旧了,这一点是值得在这里较仔细地加以研究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的程度……在1848年要以一次简单的突袭来达到社会改造,是多么不可能的事情。旧式的起义,在1848年以前到处都起决定作用的筑垒的巷战,现在大都陈旧了。如果说在国家之间进行战争的条件已经起了变化,那么阶级斗争的条件也同样起了变化。实行突然袭击的时代,由自觉的少数人带领着不自觉的群众实现革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无产阶级的一种崭新的斗争方式就开始被采用,并且迅速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原来,在资产阶级借以组织其统治的国家机构中,也有许多东西是工人阶级可能利用来对这些机构本身作斗争的。工人开始参加各邦议会、市镇委员会以及工商仲裁法庭的选举;他们开始同资产阶级争夺每一个由选举产生的职位,只要在该职位换人时有足够的工人票数参加表决。结果,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合法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

  4.建设福利国家制度的民主社会主义实践。

  西欧、北欧是民主社会主义实践的发源地,是当今世界上民主社会主义实力最强大、影响最广泛的地区。民主社会主义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顺利实施了福利国家政策。

  民主社会主义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通过国家权力实施一系列的社会福利政策,可以限制两极分化,通过在议会、工会、地方自治机构等领域进行延续性的改良,逐步扩大工人阶级的政治和经济权利,促进人民在社会与经济上的平等与自由,从而实现社会主义。

  以瑞典为例,瑞典的社会民主党受费边主义(全称是费边社会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思想,主张用温和的非暴力改良实现社会主义,1883年由悉尼・韦伯和萧伯纳为首的知识分子在伦敦成立)、伯恩斯坦主义的影响,接受“福利经济学”的理论,以完善的福利政策见长,形成当代社会主义运动实践模式的又一典型。“瑞典模式”是现实福利国家的样板。瑞典的福利制度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一方面包括建立各种保险制度,如失业保险、基本养老金制度、病休制度、儿童津贴等等;另一方面提供各种免费或低费的社会服务,如教育、医疗、养老、托儿、住宅等,从而形成了“从摇篮到坟墓”的完善保障体系。“福利国家”的建立改善了中下层民众的生活水平,缓和了社会矛盾,从而为北欧的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社会政治条件。这是民主社会主义具有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欧发达国家的一些政党,在否定苏联模式的基础上,根据新情况对社会主义进行新探索。法国社会党是国际工人运动中一支重要力量。二战后,法国社会党提出建立法国式社会主义。20世纪70年代,社会党改组后,密特朗全面系统阐述了法国式社会主义理论。20世纪80年代初,密特朗领导的法国社会党获得了总统选举和议会选举的双重胜利。从此,法国式社会主义理论赢得法国选民的认可,同时也获得了实践的条件。法国式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是:(1)把社会主义主要看做是一种伦理选择,认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解放人;(2)主张通过平静的变革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即实现一种渐进的社会主义;(3)主张通过国有化和计划化改革经济结构和生产关系,建立一种混合经济制度;(4)主张通过与共产党建立左翼联盟取得政权。法国式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多种理念影响下(科学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思想、法国社会党早期代表人物的理念),结合法国当代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世界形势的发展,提出的一种社会主义理论。

  实践证明,欧洲社会民主党通过普选权获得民众的支持上台执政,在不改变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制度前提下实行社会改良是可行的。民主社会主义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其原因在于它能够顺应客观发展形势,逐步推进改革,多方发展民主,不断调整政策,力争群众支持,接受群众监督,取消高官特权,注重发展经济,不断给群众以实惠,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

  (三)民族社会主义模式的多样性。

  民族社会主义主要是指是亚非拉民族主义政党和国家提倡和奉行的各种社会主义的统称或泛指。它同各国共产党的科学社会主义、西方发达国家社会民主党的民主社会主义,并称当代世界三大不同派别的社会主义,并且是形式最多样、流派最纷繁、奉行国家最众多的一个社会主义派别,在亚非拉地区曾风行一时,并具有广泛的深远的影响。甚至连希特勒的法西斯主义也宣称是民族社会主义。民族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具有多样性,不仅有本国的民族传统思想和外来宗教思想,还有资产阶级的思想和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思想。各个民族国家的民族社会主义在思想来源、学说理论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其核心思想仍是一致的,即本民族国家的解放与发展问题。

  1.希特勒的民族社会主义――纳粹主义。

  希特勒的民族社会主义――“纳粹主义”作为一种思潮于20世纪20年代兴起于德国等国,并以德国希特勒“纳粹党”(民族社会主义党)上台执政而成为一种制度模式。

  德国纳粹党的前身是成立于1919年的德意志工人党。1920年希特勒在为该党制定纲领时(即著名的25点纲领)提出“纳粹主义”(民族社会主义)这一概念,同时也把德意志工人党改名为“纳粹党”。希特勒提出纳粹主义,主要是想利用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后民族自尊心受到损伤、对苛刻的《凡尔赛条约》不满的种族情绪,为实现个人野心服务。他以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作为旗帜,提出打倒金融资本主义,消灭“利息奴役”等虚伪口号,以争取人民大众的支持。纳粹主义的基本理论包括:宣扬种族优秀论,认为“优等种族”有权奴役甚至消灭“劣等种族”;强调一切领域的“领袖”原则,宣称“领袖”是国家整体意志的代表,国家权力应由其一人掌握;鼓吹社会达尔文主义,力主以战争为手段夺取生存空间,建立世界霸权;反对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攻击马克思主义理论。

  希特勒的民族社会主义(纳粹主义)不是社会主义。纳粹主义自我标榜为“社会主义”,却与社会主义社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背道而驰,主张通过对内独裁和对外侵略谋求发展。在纳粹的经济体制方面,希特勒上台执政以后,对全球经济危机给德国造成的困境,提出以渐进的和局部调节的方式来管理经济。这种经济模式“既不是苏联模式的中央化的全面计划,也不是与西方类型相适应的市场经济”,而是“通过部分的计划和继续利用价格机制,作为经济干预的手段”,建立“受到束缚的经济”。制定符合中产阶级利益的纲领和政策,培育和支持中产阶级发展。纳粹党在25点纲领中提出“取缔不劳而获的收入,废除利息奴役制”,“将一切托拉斯收归国有”,“分配大企业的利润”等等。第16条这样说:“我们要求建立并维护一个健康的中产阶级。我们要求立即将大商号充公,廉价租赁给小工商者,要求在国家和各省区收购时特别照顾一切小工商业者。”

  2.亚非拉第三世界的民族社会主义。

  亚非拉第三世界民族社会主义的思想形成过程中,受到各种各样的思想影响,主要有三种:一是本国、本地区的民族传统思想和外来宗教思想的影响,二是西方民主社会主义、福利主义、人道主义以及民粹主义等思想的影响,三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影响。当地的精英人物结合本国实际,从上述思想中吸取营养成分,用以构筑各自的民族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但“人们称之为社会主义的东西,在多数场合下其实只不过是民族主义的别称而已”。如国有化和计划经济都被一些国家的领导人说成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措施”。其实,这些国家实行的国有化和计划化,旨在打击和削弱外国资本对民族经济的控制和垄断,争取经济独立,发展民族经济,斗争矛头主要指向帝国主义和国际垄断资本,实质仍是民族主义。

  二战后,随着亚非拉一系列民族国家的独立,各种形式的民族社会主义纷纷出现。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初,曾先后明确宣布奉行“社会主义”的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共有49个,其中亚洲10国,非洲24国,拉丁美洲15国,约占第三世界国家总数的1/3左右。宣称以社会主义为奋斗目标的民族主义政党数量更多,数以百计,难以统计。

  在第三世界的民族社会主义实践中,除奉行民主社会主义的国家实行多党制和混合经济外,大多数国家实行的是一党和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其中自称奉行科学社会主义的莫桑比克和埃塞俄比亚等国更是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也有个别国家禁止一切政党活动,实行军人独裁统治。这些国家大多在实行土地改革后,随之强制推行农业合作化和集体化运动,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接连掀起“国有化风潮”,将大批私人企业主要是外资企业收归国有,大办国营企业,特别是大型国营工矿企业,以求加速实现工业化。许多国家严厉限制本国私人经济的发展,有的甚至连小商小贩都加以取缔,有的还发动所谓的“文化革命”,“红色恐怖”运动,借以打击“异端邪说”和政治反对派,以至把大批高级知识分子和所谓的“资产阶级官僚”“踩在脚下”和“关进监狱”,从而给这些国家造成经济严重困难和政局极度动荡。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特别是在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沉重打击下,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社会主义走向低谷。

  除此之外,在当今经济发达的一些国家如以色列、日本等国,还存在局部的社会主义实验,如以色列的基布兹和日本的山岸主义社会实验地。这些经济组织都有社会主义色彩,是一种小范围的共产主义村社组织。可以理解为集体农庄,也有人称之为共产主义实验村。实际上是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的一种集体经济与社会组织形式。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是人类本质和理性的反应,社会主义不是什么虚幻的空想、遥远的理想,是人类生活的现实。但要真正使其成为美好生活的样板,各国人民一定要遵循历史规律,与时代变化和本国实际相结合,不能照搬外国的模式,在吸纳人类文明各种积极成果的基础上,探索各具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

  社会主义发展史内容3篇

  一、社会主义产生的根源:

  在人类发展史上很早就有着对美好社会和生活的向往和崇景的思潮。在中国古代有孔子的“三代”、老子的“小国寡民社会”、墨子的“尚同”等等;在西方有柏拉图的“理想国”、基督教的“伊甸园”等等。并且这些思潮很多都带有明显的“历史退步论”思想。比如,老子就认为人类的最初就是实行无为而治的、符合“大道”的、美好的“小国寡民社会”,后来由于人口的增加、人们交往的增多,破坏了这一美好社会,从而有了“德”治这样的有为措施,随着人口的进一步增加、人们交往的进一步增多,又进而有了“仁”、“义”、“礼”这样的有为措施,即老子所说的,“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再比如,基督教里所说的,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最初生活在“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美好的“伊甸园”里,后来由于“偷吃了禁果”有了善恶、真假、羞耻之心带来了忧愁,并被上帝惩罚,被逐出伊甸园,从而失去了乐园,在人类繁衍的过程中,人类又犯下了骄傲、懒惰、贪婪、饕餮、好色等七宗“本罪”,人类之间互相猜疑残杀,又崇拜邪恶的偶像,不尊敬上帝的道,在罪恶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对美好社会和生活的向往和崇景的思潮?这当然是因为现实社会过于令人不满、令人痛苦难受。为什么又会盛行“历史退步论”呢?从人类的物质文明来看,人类总的来说是在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但是从人类的制度文明(社会制度)来看的话,却并非如此。我在《能力治国与血缘治国》一文中说过,““血缘治国”经历了一个“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的倒“U”字型的发展历程;“能力治国”则相反,经历了一个“由强到弱,再由弱到强”的正“U”字型的发展历程。”所谓“血缘治国”是指实行“权力或财产世袭制”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个人的权力或财产很大程度是靠从其父母手里世袭而来的,而不是依靠个人的能力和努力获得的;所谓“能力治国”是指废除了“权力或财产世袭制”,每个人都完全凭借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获取权力或财富,而不是依靠其父母获得权力或财富的社会。人类最初是不存在“权力或财产世袭制”的,当时的人们必须完全凭借自己的能力(当时可能主要表现为体力,而现今更重要的是智力)来获取权力或财富,因此是完全能力治国的社会。但是由于当时人类更需要的是团结起来以集体的力量来对付恶劣的环境,而在当时加强血缘关系是加强人类团结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所以人类的初期也是血缘治国逐渐加强,能力治国逐渐减弱的时期。到了中国古代的西周时期,以及几乎同时代的古希腊和印度,血缘治国已经发展到了顶峰,能力治国则降到了最低点。尤其是中国的西周社会,建立了历史上和世界上最为完备的权力和财产的世袭制度。不过自此之后,世界各主要文明都普遍走向了权力世袭制减弱、财产世袭制保持基本不变的时期。中国的春秋战国的长期社会大动乱导致的结果就是权力世袭制受到了极大破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了帝王以下的官员及平民百姓的权力世袭制,但还保留了帝王的权力世袭制,以及财产世袭制。如果我们不是出生在现今,而是出生在“血缘治国”的顶峰、“能力治国”的最低谷时期,或稍后不久,我们看到的人类制度文明发展的历程就是退步的,而不是呈正“U”字型(相对于“能力治国”而言)或倒“U”字型(相对于“血缘治国”而言)的了。我认为这是“历史退步论”思想产生的最根本根源。

  权力和财产世袭制的恶果就是造成了人和人之间起点和规则的不平等,使得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财富几乎完全是由其出生决定的,而与其能力和努力无关。比如,假如你出生在西周时期的奴隶之家,那么你天生的就只有当奴隶的份,而不管你如何努力、如何有才能;相反,假如你出生在帝王之家,那么你天生的就拥有了帝王的身份、权势和财富,而不管你是否是白痴和坏蛋。

  由此我们就不难明白,为什么会产生对美好社会和生活的向往和崇景的思潮,为什么会有“历史退步论”思想。这从根本上讲,是由于人们对建立在权力或财产世袭制的基础上的“血缘治国”的社会的不满和憎恶。

  但是,由于权力或财产世袭制是附着在人类最基本的关系——血缘关系,最真挚的感情——血缘亲情上的,因此人们往往只感受到了现实社会的恶劣,却很少能真正找到其根源的——人们常常认为权力或财产世袭制是很自然的事情,而不愿意反对它,不愿意承认它是人类一切罪恶的根源。比如老子就错误的认为现实社会的不美好是由于人们之间的交往多造成的,而主张回到那种“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社会。

  权力世袭制的本质是权力的家族私有制,财产世袭制的本质是财产的家族私有制。我在《论政治私有制与政治公有制》一文中说过,“需要说明的是,我说的私有制和公有制主要是从家族性质的角度讲的,而非从个人性质的角度讲的,即衡量一种制度是私有、还是公有的标准是看其是否实行的血缘继承制或世袭制。如果一种制度实行的是血缘继承制或世袭制,那么这种制度就是私有制的;如果一种制度不是实行的血缘继承制或世袭制,那么这种制度就是公有制的。”“为什么我不从个人性质来讨论私有制和公有制,而只从家族性质来讨论私有制和公有制呢?因为我认为个人性质的私有制和公有制意义不大,私有制和公有制是因为有了家族性质才有意义,是因为有了世袭制和血缘继承制才有重大意义。如果财产和政治权力不能世袭或血缘继承,那么这种财产和政治权力终归是有限的,在其生命结束后也就终结了。另一方面,如果一个社会不允许个人将其财产和社会地位世袭给其子女,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对个人的财产和社会地位进行限制,而不会允许个人积累庞大的财富和极大的政治权力。”因此,现实社会的罪恶也可以说是由权力或财产的家族私有制造成的。只有完全彻底的废除了权力或财产的家族私有制,建立起权力或财产的公有制社会,美好社会才会实现。

  我在前面说过,权力的世袭制在“血缘治国”的顶峰时期——中国古代的西周时期,以及几乎同时代的古希腊、印度之后,就普遍开始走向削弱了,而财产的世袭制则保持不变。但是由于许多国家和文明的历史与中国不同,它们常常受到过外族入侵的极大影响,甚至毁灭性的打击。西方的历史就是这样,古希腊后来被马其顿所征服,马其顿又被罗马征服,西罗马又被日耳曼人征服。日耳曼人在征服了西罗马之后,在欧洲的土地上建立了多少有些类似于中国西周时期的封建制度,在这样的制度里,权力世袭制得以恢复,财产的世袭制也得以保留,西方的制度文明降到了历史的最低点。

  近代开始了对中世纪的反抗,民主运动我认为从本质上讲就是对中世纪所遗留下来的权力世袭制的反抗,洛克的《政府论》就是从对费尔默爵士的“世袭权力说”的批评开始的。社会主义运动,我认为从本质上讲就是对中世纪所遗留下来的财产世袭制的反抗。但是由于我前面说过的原因,“由于权力或财产世袭制是附着在人类最基本的关系——血缘关系,最真挚的感情——血缘亲情上的,因此人们往往只感受到了现实社会的恶劣,却很少能真正找到其根源的——人们常常认为权力或财产世袭制是很自然的事情,而不愿意反对它,不愿意承认它是人类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并不是所有的社会主义者都找准了其反抗的目标——财产世袭制(或称之谓财产私有制)。他们更多的找到的是那种个人性质的、经济意义的私有制,但也有象圣西门、巴枯宁那样的找准了目标并取得了广泛支持的。

  第一国际在1869年的巴塞尔大会上围绕财产继承权的废除问题,马克思主义者和巴枯宁主义者展开了尖锐的争论。马克思主张的是废除个人性质的、经济意义上的私有制,巴枯宁则相反,主张的是废除财产继承制(世袭制)。在表决马克思为总委员会写的《关于继承权的报告》的提案时,有19票赞成,37票反对,6票弃权,13票缺席;在表决巴枯宁提案时,有32票赞成,23票反对,13票弃权,7票缺席。巴枯宁的提案虽然由于赞成票没有超过总票数(75)的一半,也没有为大会所通过,但巴枯宁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的。

  不过,尽管个人性质的、经济意义的私有制与家族性质的财产私有制是有所不同的,但是两者的共同性也是不少的。一个主张彻底消灭个人性质的、经济意义的私有制的人,必然是主张彻底消灭家庭性质的财产私有制的人;一个主张彻底的消灭家庭性质的财产私有制的人,也必然是主张彻底的消灭个人性质的、经济意义的私有制的人。一个彻底的消灭了个人性质的、经济意义的私有制的社会,必然是彻底的消灭了家庭性质的财产私有制的社会;一个彻底的消灭了家庭性质的财产私有制的社会,也必然是彻底的消灭了个人性质的、经济意义的私有制的社会。但是两者在实际政治斗争中的侧重点和先后顺序会有所不同。

  社会主义产生的根源是对万恶的私有制社会的不满、憎恶和扬弃,对美好的公有制社会的崇景、向往和追求。但是社会主义就其形式来说是产生于近代西方的运动,是继民主运动反抗中世纪所遗留下来的权力世袭制之后,进一步的反抗财产世袭制的运动,尽管并不是所有的社会主义者都找准了反抗的目标。

  二、社会主义的第一阶段——空想社会主义:

  恩格斯说,“现代社会主义”就其理论形式来说,“它起初表现为18世纪法国大启蒙学者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似乎更彻底的发展。”法国启蒙运动的伟大学者们的思想“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个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

  法国启蒙运动的伟大学者之一——卢梭,就认为,社会不平等和一切罪恶的根源是私有制。私有制出现后,才有了贫富之分,社会上才出现了不平等,一切风俗道德败坏也随之而来。国家又把这种不平等固定下来。因此,他主张回到“自然状态”——人类社会初期的那种纯朴、善良,没有私有制,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中去。

  法国启蒙运动直接促进了后来的法国大革命,及造就了后来的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是对启蒙学者的思想的极端成份、激进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卢梭虽然认识到了私有制是社会不平等和一切罪恶的根源,也喊出了回到“自然状态”(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始形态)中去的口号,但他并不主张在现实社会里完全废除私有制,而只是主张均衡贫富,实行小所有制。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则不同,他们要在现实社会里也完全的、彻底的消灭“私有制”。

  空想社会主义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建立理想的意识形态社会,他们致力设计这种理想的社会的具体制度和模式,并为之不懈努力奋斗。这种思想最早见于16世纪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盛行于19世纪初期的西欧。圣西门、傅立叶、欧文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家,以下是维基百科对这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家的简介:

  克劳德·昂列·圣西门(ClaudeHenrideRouvroy,comtedeSaint-Simon,1760年10月17日-1825年5月19日)是法国著名哲学家,经济学家,空想社会主义者。

  圣西门出身贵族,曾参加法国大革命,还参加过北美独立战争。他抨击资本主义社会,致力于设计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并花掉了他的全部家产。

  在他所设想的社会中,人人劳动,没有不劳而获,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查尔斯·傅立叶(CharlesFourier,1772年4月7日于贝桑松-1837年10月10日于巴黎)是法国著名哲学家,经济学家,空想社会主义者。

  傅立叶出身于商人家庭。他批评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丑恶现象,希望建立一种以法伦斯泰尔为基层组织的社会主义社会,在这里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一致的。他认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农村和城市的差别完全可以消除,并且首次提出妇女解放的程度是人民是否彻底解放的衡量。但是他的学说在当时无人理会,被认为是“大脑患病的产物”。

  罗伯特·欧文(RobertOwen,1771年5月14日-1858年11月17日)是一位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也是一位企业家、慈善家。

  欧文出身贫寒,当过学徒、店长、后来成为了一家工厂老板。他在自己的工厂中主动缩短工人的劳动时间,改善福利条件,提高工资。1824年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买下1214公顷土地,开始新和谐移民区实验,但实验以失败告终。欧文在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无产阶级贫困的原因,并从生产力的角度提出公有制与大生产的紧密关系。

  晚年还提出过共产主义主张。最著名的著作为《新社会观》《新道德世界书》。1823年,他以全部财产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建立了一所"新和谐村",进行共产主义"劳动公社"的实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欧文对人类教育理论宝库的一大贡献。他认为,要培养智育、德育、体育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必须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

  欧文并不是一个有杰出思想建树的人,而是一个伟大实践家,他将空想社会主义从制度设计拉入到了实践。当然这里的实践与后来的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民主主义这三大作为实际政治运动、政治斗争的社会主义的实践是不相同的,而是实验,即在原有社会的某一小范围内建立自己设想的理想制度模式,以此来检验这一理想制度的合理性及可实施性。

  罗素在他的《西方哲学史》的“第二十六章功利主义者”一章中说:“最早使用“Socialist”〔社会主义者〕一词是在1827年,当时把它应用于欧文的信徒。”

  空想社会主义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严重不足,后来的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民主主义从不同方面对空想社会主义的不足作了弥补。

  三、社会主义的第二阶段——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之后,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从不同的侧面对其理论和实践都作出了发展。

  1、无政府主义:

  又译安那琪主义。近代第一个提出无政府主义思想的是英国的W.戈德温(1756-1836)。此后德国的M.施蒂纳、法国的P.-J.蒲鲁东(1809~1865)、俄国的M.A.巴枯宁(1814-1876)及P.A.克鲁泡特金(1842~1921)等人,也相继提出过各种无政府主义主张。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蒲鲁东,他第一个使用了“无政府”概念并作了较系统的理论阐述。

  无政府主义者抨击资本主义的各种弊病,认为这些弊病的产生是由于国家和政府的存在。认为政府是一种强制力量,造成人们的屈从,而屈从是产生一切邪恶的根源。人们只应受自己意志的支配。必须立即废除一切国家,建立一个以个人自由联合为基础的、以小生产者为主体的、不设立国家政府的绝对自由社会。提出“自由即至善”的口号,认为个人自由高于组织纪律,个人意志高于集体意志,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个人自由产生了社会秩序而不是社会秩序给人们以自由。

  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无政府主义在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瑞士等国的工人运动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世纪初期,随着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影响日益削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由于国家对社会生活的干预日益频繁,60、70年代,欧美一些地区又兴起了一股无政府主义思潮,许多人创办报刊,发表论著,继续宣扬无政府主义。大部分人主张和平宣传,也有少数人走上了恐怖主义道路。

  20世纪初,无政府主义从欧洲和日本传到中国。中国早期最有影响的无政府主义者是刘师培、张继等人。他们创立无政府主义团体和刊物、宣传蒲鲁东、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等人的观点。由于老庄虚无思想在中国社会的长期影响,焚符破玺,无为而治被一些人认为是理想社会,并把它和西方的无政府主义相比附,因此无政府主义曾一度在知识分子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后,无政府主义开始走向衰落。无政府主义者纷向四方面转化:①改变立场,信仰马克思主义;②消极颓废,或遁入空门;③与反马克思主义势力合流;④继续打着无政府主义旗号,苦撑破碎局面。1932年,无政府主义作为一个政治流派在中国已彻底破产。(资料来源:维基百科)

  2、马克思主义:

  又可以叫共产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要通过社会政治运动,这是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得里希·恩格斯提出的(参见《共产党宣言》)。后来经列宁等人继承和发扬,并且还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中。马克思主义分析了社会的阶级划分和社会的发展方向,提出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的理论。20世纪初,发展自马克思主义的列宁主义,主张通过暴力革命的手段,武装夺取政权。

  虽然无论是马克思还是列宁,都没有像小说《乌托邦》一样详细描述“共产主义社会”是怎样的。在理论上,共产主义是一个消除了阶级的社会,一个生产力极大发展的社会,一个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的社会,所有的财产归全人类所有,产品各取所需,所有的人平等地享受社会经济权利,人们不再将劳动做为谋生的手段,而“劳动将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

  根据共产主义的理论,要达到共产主义必须经历长期的发展,而实现共产主义的第一步是通过革命,暴力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用马克思主义的话说,就是占人口少数的处统治和剥削地位的资产阶级将会被占人口多数长期处于被剥削被统治地位的广大无产阶级取代。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中,这个政权称为是“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主义相信,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社会必将发展到社会主义并最终到达共产主义。

  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是由资本主义造成的。没有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不可能进入共产主义。要强调的是西方的改良社会主义跟列宁主义在政党的本质及重要性上完全不同。

  1989年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易帜,1991年作为社会主义老大哥的苏联也易帜。当前由共产党执政的国家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古巴共和国。这些国家现在大部分都处于所谓的“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但是在实践中,有的国家部分实行了传统上认为属于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如中国;而有的国家依然持续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如朝鲜。(资料来源:维基百科)

  3、社会民主主义:

  近、现代工人运动中流行的一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改良主义的政治思潮,各国社会民主党、社会党和工党的思想体系。1951年后又称民主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各个发展阶段的内容很不相同。

  “社会民主主义”一词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欧洲大陆的工人运动中。它把“社会”一词附加在当时流行的“民主主义”概念上,用来表达激进民主派在争取民主的斗争中,把政治改革与有利于劳动群众的社会改革结合起来的要求,它是传统民主主义的引申。19世纪60年代,社会民主主义成为工人政党的纲领。这一时期的社会民主主义与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上一致。第二国际后期,社会民主党发生分化。原第二国际左派从社会民主党中分化出来,建立共产党。他们抛弃了社会民主主义概念,采用共产主义概念。右派和中派在20世纪20年代初合并,建立社会主义工人国际,仍然使用社会民主主义名称。从此,社会民主主义成为与苏联共产党为代表的共产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和改良主义的代名词。它反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批评苏联没有民主,扼杀自由,力图走一条在资本主义与苏联社会主义之间的第三条道路。主要代表人物有伯恩施坦、K.考茨基、E.F.M.德宾、H.德曼、H.拉斯基。社会民主主义继承了近代西方自由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传统,并力图把两者结合起来。它强调不仅要争取和扩大传统自由民主主义在政治上的成果,而且要解决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剥削、贫困、失业等。它对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和垄断的资本主义持否定态度,要求按社会主义原则改造资本主义社会,但反对把暴力和革命作为社会变革的工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民主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1951年社会党国际的纲领性文件《民主社会主义的目标和任务》(1951),第一次正式把“民主社会主义”作为政治纲领。民主社会主义是社会民主主义的继续和发展,它被社会党国际各党所遵循。主要思想代表有:奥地利的B.克赖斯基、德国的W.勃兰特、瑞典的O.帕尔梅、法国的F.M.M.密特朗、英国的C.A.R.克罗斯兰。民主社会主义主张意识形态多元化,拒绝把任何一种思想体系作为唯一真理,反对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它放弃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主张通过议会道路,平稳地进行社会变革;它放弃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把无产阶级政党改变为人民党,主张实行多党制。其目标是走第三条道路,具体内容是实现自由、平等、正义和互助。它几乎承认所有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基本价值,把自由和民主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主张扩大自由民主权利。同时,它坚持政治民主必须与经济民主和社会民主结合起来。要求建立一种在社会监督之下的经济制度,通过将关系国计民生的部分企业收归国有、国家限制和调节私人资本、实行福利国家政策、工人参加企业管理等措施,使经济为全社会服务。保障人民的社会权利,消除性别、社会集团、城乡、地区和种族之间的歧视。80年代末以来,随着东欧局势急剧变化和苏联的解体,社会民主主义的影响进一步扩展。

  为一更好的理解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之间的差别,我们有必要分为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论述。在理论上,我们又可以区分为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来考察它们之间的差异;在实践上,我们则可以分为暴力革命、社会改良和恐怖破坏三种方式来考察它们之间的差异。

  在理论上,由于宇宙万物都有时空属性,因此我们在研究事物的时候,有时会侧重于时间维度,有时则会侧重于空间维度。对于社会主义来说也是这样,空想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都侧重于空间维度,侧重于考察某一时期(比如,当前、未来甚至古代)社会的具体模式和制度结构,这样的社会主义又可以称之谓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它们着重于建设具体的社会制度;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则侧重于时间维度,侧重于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研究人类社会制度的变迁,从而论证社会主义在未来的必然实现性及实现的方式,因此可以称之谓历史论证社会主义。

  在实践上,无政府主义可以分为社会改良和恐怖破坏两派。浦鲁东就是社会改良派,他认为自己可以发明出种种社会改良方案去消灭资本主义的坏的方面,而保留其好的方面,从而将资本主义改造成社会主义;巴枯宁则是恐怖破坏派,他反对各种形式的政治斗争,主张通过暴动和不间断的破坏立即消灭国家,然后建立一个自下而上的各自由公社的联邦。马克思主义是暴力革命派,主张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社会民主主义则是社会改良派,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因此主张通过议会道路,平稳地进行社会变革,将资本主义改造成社会主义。

  无政府主义主要活跃于早期——第一国际时期(1864~1814),中期开始衰退,后期则基本消失;现代意义的社会民主主义主要活跃于中后期——即第二国际(1889~1872)到现今,1951年又改称民主社会主义,是以伯恩斯坦为鼻主的;马克思主义虽然也经历了高潮和低谷,但一直都起着比较大的作用。第一国际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合作建立的,后来也因为彼此的观点、立场不同,而分道扬镳;第二国际则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和主张走改良道路的拉萨尔主义合作所建立的,后来则因为彼此的观点、立场不同,而分成了左、中、右三派,左派坚持马克思主义,中派表面上坚持中立实际上靠近右派,右派坚持社会民主主义。

  由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曲折和复杂,以及不同的人理解也不同,因此有几点需要说明的:无政府主义也有认为不属于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从近代的社会民主主义中分化出来的,无政府主义也被认为是早期的社会民主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现代社会民主主义)也有人认为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分化而来。(资料来源:网络)

  四、社会主义的未来或第三阶段的社会主义:

  总结第二阶段的社会主义,我们会发现社会主义对我们产生了巨大影响。以列宁主义道路建立的社会主义政权在鼎盛时期几乎统治了半个地球;以伯恩斯坦道路建立的社会主义在西方国家也取得了巨大成果,在20xx年5月1日以前原15个欧盟国家中,有13个是社会民主党在执政,并且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社会民主主义已开始向亚非拉地区发展。

  由于苏东社会主义的崩溃,我们现今的许多人已不在相信社会主义了。但这与我们长期受到的误导有关,这一误导使我们认为只有列宁主义道路的社会主义才是社会主义,西方国家都是资本主义。这一误导的最大问题就是排除了社会主义的另一支——社会民主主义为社会主义。西方学者为了避免这一情况,一般不这样划分,而是将我们以前所说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一律称之为“共产集权国家”,而将“资本主义阵营”称之为“工业化民主国家”。事实上,当年马克思为了将信奉自己的暴力革命的社会主义与形形色色的改良社会主义区分开,而将自己的理论改称为共产主义了。当我们明白了这一概念上的误导,以及知道了当前的许多西方国家(我们以前常说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是社会党在执政,资本主义国家(西方国家)在许多方面已经被改造成了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就没有理由不相信社会主义了。

  社会主义的未来应该是哪样的呢?我认为首先就是确定社会主义正确的目标和根本任务是反抗家族性质的财产私有制(财产世袭制),而不是个人性质的、经济意义的私有制。这样我们就可以避免犯类似前苏联的错误,虽然个人性质的、经济意义的私有制废除了,但是家族性质的财产私有制却得以保留,不仅如此,而且还大量滋生那种落后的权力的变相世袭制,甚至像朝鲜更是恢复了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世袭制。

  其次是应将时间序列的历史论证和空间序列的制度建设结合起来,而不是发展哪一个侧面。这样就不会导致象列宁主义那样夺取了政权却不知该如何正确的建设社会主义,也不会象民主社会主义那样注意短期的利益而放弃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和任务。当然为了将理论和现实结合起来,将社会主义的近期目标定为实现对巨额财产收取高额遗产税,对巨额收入收取高额个人所得税,建立社会福利制度是合适的,但因此而放弃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和任务就不对了。

  至于是象列宁主义那样通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还是象拉萨尔、伯恩斯坦那样主张通过议会道路和平的实现社会主义?我认为这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的问题。一般而言,战乱年代更应该通过暴力革命,和平年代更应该通过改良的方式。列宁主义之所以是在一战初期、二战后期获取了巨大成功,正是因为他的暴力革命道路适合于战乱年代。伯恩斯坦的改良主义之所以在西方国家取得了极大成功,也正是因为西方国家有健全的议会民主制,适合于他的和平改良道路。至于巴枯宁的恐怖破坏的方式,我个人是不认同的。

推荐阅读:

    想了解更多实用资料的资讯,请访问:实用资料
    下载文档

    看过《社会主义发展史内容3篇》的人还看了以下文章

    延伸阅读

    【篇一:县政府办公室保密工作总结】近年来,我办保密工作在市保密委员会和保密局的指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坚持“突出重点,积极防范”的方针,坚持宣传贯彻党和国家的保密工作方针

    我们不能以无度地消耗资源、无情地污染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为代价去获取利润,珍惜资源、珍爱环境、善待地球是每一个人应尽的职责。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爱惜资源的中学生建议书,欢迎大家参阅。

    【爱学范文网 - 机关办公室文书工作总结】本篇机关办公室文书工作总结模板是由工作总结频道为大家提供的,还为大家提供优质的年终工作总结、年度工作总结、个人工作总结,包括党支部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财

    20xx年马上过去,大家在盘点一年中收获的同时,又寄希望与新的未来。不知不觉中,我在新的岗位上结束了一年的工作,现总结如下: 在领导和全体同志的关怀、帮助、支持下,紧紧围绕保安全生产为中心工作,充分发

    甜品店商业计划书15篇光阴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我们的工作又将在忙碌中充实着,在喜悦中收获着,此时此刻我们需要开始做一个计划。计划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甜品店商业计划书,希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家长亲子

    教师自我总结(30篇)教师自我总结篇120年工作以来,我本着对职业负责、对专业负责、对学生负责的原则,勤勤恳恳地工作着。现将一学期的工作总结:一、德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甚至是优秀的教师,首先需要拥有高

    2023保安人员年度工作计划(11篇)2023保安人员年度工作计划篇1一、自身方面(1)在工作中,起模范带头作用,要求员工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如:劳动纪律方面,工作方面等,不断总结加强学习,努力提

    毕业二十年聚会同学致辞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金秋送爽,硕果飘香。90师生,欢聚一堂。结缘二十年,此情日月光。忆往昔,红楼伴影,师恩浩荡;同窗情谊,永志难忘。今重聚故里,心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户外活动方案模板合集【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力开展,通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完整的方案,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