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国大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下,闽南语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泉州是中国大陆闽南语核心x域,对闽南语的传承和保护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立足泉州地x,以xxx小学校的学生为研究样本,在考察其使用、掌握闽南语的情况的基础上,分析问题的原因,并试图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闽南语;保护对策;xxx小学校;方言传承
国务院于20xx年第一次提出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至今已经走过了14年的时间。在非遗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方言作为一种蕴含地方思想精神、体现地域风俗习惯的文化载体,其传承和保护状况愈加受到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
闽南语,被国内外专家称之为“中国古代语言活化石”。这种语言起源于黄河、洛水流域,在西晋时期、唐朝、北宋逐渐迁移至福建南部,在与当地语言结合后发祥于福建泉州。现在主要分布地除闽南地x和台湾地x外,还包括闽东北地x、浙东南x、广东潮汕、惠州、海陆丰地x、珠三角、广东雷州半岛、海南岛。[1]据初步统计,全球使用闽南话作为日常交流语言的人数超过5000万,特别是在东南亚的华人社群当中,使用闽南话交流是普遍现象。[2]无法否认,闽南语是一种使用人数多、分布x域广、有着自身独特内涵和深厚历史渊源的语言。
此外,闽南语还保留着一套相对完整的古老语音系统,保存了中古和上古汉语的诸多特点,更是闽南童谣、高甲戏、梨园戏、布袋戏、木偶戏等诸多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语言,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闽南语亦是地球60种主要语言的代表之一,以闽南语作为基础演唱语言的南音于20xx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表明闽南语对世界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和实用性。
因此,不论是对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还是对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而言,闽南语都具有非凡的意义。而泉州不仅仅是闽南语使用的核心地x,更是闽南语的发祥地,在闽南语的传承与保护中,泉州地x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的泉州,具有“历史文化名城”、“东亚文化之都”之美称,泉州GDP连续20年位居xxx第一,从社会、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综合考量,泉州地x理应发挥其“文化之都”的效能,对闽南语的传承与保护方面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学龄期(1)是人类语言发展,接受文化教育的重要时期,此时的少儿体格生长仍稳步增长,日常生活的语言日渐熟练。根据研究表明,童年中期和青少年早期是语言不断深化的时期。本课题选定泉州本地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深入访谈等多种形式调查在当今社会时期下,xxx小学生作为传承主体的新生代对闽南语的语言态度(2)以及使用情况。最后在把握现状、剖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些符合其年龄特性的建议对策,希望为推动闽南语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一些可借鉴的参考。
一、泉州小学生对闽南语使用情况的现状研究
闽南语的传承危机并非是无的放矢,近年来,就有诸多学者专家对闽南语的传承问题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和调查,不断呼吁保护方言。
例如长期以来关注闽南方言危机的厦x大学教授、闽南方言的研究专家周长辑教授,他曾说:“我现在是以一种迫不及待、只争朝夕的心情在进行着闽南话的抢救和研究工作,因为断层现象太严重,现在的年轻人对闽南话大多是一知半解,再不抢救,闽南话就要面临消亡的危险了!”(周长楫,2000)。
查阅了诸多文献资料之后,发现了闽南语在传承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类似的问题,例如《闽南方言的现状与未来》(陈燕玲、林华东,2011)中明确写道:调查显示,年青一代闽南方言能力明显趋弱,许多传统基本词汇逐渐消失。[3]
《浅谈闽南语歌曲的保护传承策略》(万婉治,2011)目前闽南语在闽南的处境令人担忧,尤其是下一代,能听能说的已经不多了,对于方言中的习语、歇后语等惯用词汇和语义更是茫然不知。目前能够较流利使用闽南语的,大多是土生土长的中老年人。[4]
《对南音传承传播的回顾与展望》(尚晶,2015)由于现今普通话的大力推广,在官方或公共场所普遍使用普通话,闽南语有萎缩的趋势,尤其是有些年轻人,甚至已经听不懂老的闽南语,更何况国内外的其他人士,这是信息时代出现的现象,好多少数民族的母语已经被汉化。[5]
诸多类似的调查研究,不胜枚举,但都指向了一个方向,那就是闽南语的传承处境,不容樂观。
为了清楚掌握当前小学生闽南语的使用情况,课题组还进行了实地调查,选定xxx的小学校作为调研范围,随机挑选了476名小学生展开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能够掌握(听、说)地道闽南语的仅占40.13%,认为学习闽南语毫无困难的仅有55.04%,在问及‘对闽南语的态度时,有6.51%的小学生认为很无聊,不想学,27.52%的小学生认为没感觉,无所谓。且小学生在使用和掌握闽南方言的程度上有一定的城乡差距,城镇的孩子接触闽南语普遍偏少,口语表达和接受理解能力较弱。
经过此次调查和多方验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保护好闽南方言文化是一个刻不容缓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造成小学生闽南语传承问题的原因剖析
在小学生这一庞大的主体中,闽南语的传承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的问题,是有多方面的原因共同导致的。经调查组走访归纳分析之后,认为产生该现状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普通话的推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小学生学习和使用闽南语
为了消除国内各地x各族人民交流的隔阂,全国人民的团结,祖国的统一,我国政府在1956年决定开始在全国范围推广普通话,并在20xx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时至今日,政府强力的推普工作已经进行了数十年,在语言文字法的法律保障下,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得以迅速推广。加上现代传播技术,如电视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泉州地x几乎所有的孩子从小就开始接触和学习普通话,在课题组进行调查过程中,发现会讲普通话的小学生高达100%,普及全国的普通话挤占了闽南语的生存空间。
(二)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使小学生对闽南文化缺乏兴趣,对闽南语语言态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高
因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闽南地域文化本就是不断交汇融合的产物,因此闽南文化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又基于信息全球化以及世界多元文化传播的高科技化的推动,文化发展已经不再局限于一地一国,逐渐打破了地域限制,日益呈现全球化趋势。各国文化持续涌入国内。使得年轻一代在快节奏、易吸收、新鲜感强的日韩文化、欧美文化和好莱坞文化等冲击下,许多人都转向了外国阵营,由此产生了严重的文化“断层”现象,小学生从小便在多种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和入侵下,不僅对于传统地域文化没有兴趣,有的甚至并不了解。导致其对于传统的地域文化没有学习的热情,使闽南语这x宝贵的古汉语日渐衰弱。
(三)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高速的发展和闽南地x外来人口的激增,闽南语的“用武之地”逐渐丧失,在日常语言交流中日趋边缘化
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泉州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建设与日俱进,地理位置的优越,吸引许多外商投资,逐步完善的教育、医疗、养老等保障机构,招引了许多来自全球各地的高等人才支持泉州的发展建设,外来人口的不断涌入,使得泉州本地的传统文化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正所谓人语相随,随着社会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经济的融合,人员的流动,城市人口结构发生较大变化,新市民群体的闽南文化认同亟需加强。进而引起对“沟通交流无障碍”的强烈渴望,形成“语言大一统”的趋势,这对地域方言的影响是巨大的,导致闽南语在日常语言交流中日趋边缘化。
三、针对小学生传承和保护闽南语的对策和建议
(一)闽南语的传承应和普通话的推广同步并进,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语言观念
不可否认推广普通话这一语言政策带来的种种利好,但也必须清楚不能以牺牲方言为代价。闽南语和普通话二者并不冲突,完全是可以兼容共存的,我们必须要对闽南语与普通话有一个良好准确的认知,在生活中宣扬正确的语言观,在当今社会中,普通话的运用诚然是每个孩子成长必备的技能,是人际交往必不可少的需求。但独具特色的闽南方言也不应该被轻视,甚至被取缔。
在这一问题上,周恩来总理早于1958年1月10日,在《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的报告中便已指出:“我们推广普通话,为的是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而不是禁止和消灭方言。”方言的保护工作同样得到了国家层面的支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xx年1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中也指出:在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传承方言文化。国家提倡和推广普通话是为了社会更好的运作和发展,与此同时,也不能忽略方言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作用。
闽南语和普通话在本质上并没有冲突,我们要在事实层面上做到,普通话和闽南语同时存在于一个地x,是可以“相处”得很好的。
(二)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充分尊重学龄期语言习得特点,让小学生从小认识到闽南语在中华文化中的独特价值和积极意义
学龄期不仅是一个人形成三观的重要时期,还是个人形成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的关键时期。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少年儿童为八九点钟的太阳。”学龄期的孩子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闽南语传承的生力军。该时期的孩子有着其独特的价值和特性。在该时期形成的语言态度将会直接作用其未来的语言情感和语言社会价值观,进而影响其对某一语言的学习兴趣。况且,学龄期学习语言成效更为显著,伴着年龄增长,大脑的抑制功能逐步起作用,语言的习得渐趋缓慢。因此,方言的学习应该从小抓起。古语有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气,强调地方特色的传承。培养孩子们对学习闽南语的兴趣,引起共鸣和认同,形成对于本土文化结构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三)家长、老师、学校应当自觉承担起教习闽南语的责任,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小学生对闽南语的使用
传承是指事物的更替与继承,主要在于传承主体的文化自觉和责任感。家长可谓是影响孩子最深远的人,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当自觉承担起子女习得闽南语,传承闽南方言的重任,如在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地提高使用闽南语的频率,在家庭生活中与孩子多用闽南语交流,这些无疑是有利于闽南语传承的。
老师作为小学生认知世界的领路人,承担着教书育人,传承文化的作用,在方言传承方面,应当主动承担传承本土文化的义务,杜绝排斥心理和功利心理,认为学好一x外语远比学好闽南语重要,从而轻视甚至忽视闽南语的学习。
现代的小学生主要的生活环境是学校,因此,学校作为学生的启蒙之地,是小学生初步系统认知世界,对其产生巨大影响的传习重地,也是闽南语传承的重要场所,是学龄期孩童接触闽南方言及其文化的必争阵地。
因此要促进小学生学好方言,就应该为他们提供一定的语言环境。根据学龄期孩童的语言习得特点,把闽南方言与闽南文化艺术纳入学校的乡土教材中,走进课堂,为闽南语的延续奠定厚实的语言基础。可以通过专家讲座了解闽南文化的历史渊源及闽南语的发展历程,增强对闽南文化的认同感。还可以在校园内、外组织开展以闽南语为媒介的文艺表演活动和文化竞赛活动等诸多生趣的方式滋长小学生对闽南方言的热情,比如举办闽南语诗词大赛、闽南语歌唱比赛等,在丰富校园生活之余,陶冶学生的情操,让他们欣赏、体会、表演这些以闽南语为基础语言的闽南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无限魅力。
四、结语
语言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是文化不断变迁和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闽南语不仅仅只是一种x域的方言,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闽南语作为具有强烈地域文化特征的一种语言文化,是众多闽南戏剧、闽南歌剧、闽南童谣的基础演唱语言,是闽南文化语言艺术的传承工具,传承和保护闽南语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无形支持,能为非遗保护事业建设添砖加瓦。而小学生作为使用方言、传承方言文化的新生代、生力军,更需要重视和关怀,增强小学生对闽南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觉承担传承责任,不断地口口相传、代代相承,使得闽南语的生命力经久不衰。
注释:
学龄期是指6~7岁入小学起至12~14岁进入青春期为止的一个年龄段。(相当于小学学龄期)
在双语和多语(包括双方言和多方言)社会中,由于社会或民族认同、情感、目的和行为动机、行为倾向等因素的影响,人们会对一种或多种语言或文字的社会价值形成一定的认识或做出一定的评价。
闽南语的传承和保护对策闽南传统文化是较具特色的x域文化,具有开放性、海洋性的特性。一代代闽南人远离祖居的大陆,奔赴大洋彼岸,使闽南文化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进入新发展阶段,面临新环境、新条件、新变化,做好闽南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必须要有新的思路。
一是深入挖掘闽南文化的独特性,彰显其海洋性特质。历史上,戚继光成功抵御倭寇侵扰、郑成功击溃荷兰统治者收复台湾、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成就,以及厦x拍胸舞等民间体育活动和风狮爷等习俗的背后,都有着海洋文化背景。深入挖掘闽南文化的独特性,彰显其海洋性特质,才能真正把握闽南文化的内涵。
二是持之以恒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不断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让传统文化焕发魅力,是传承传统文化面临的主要任务。20xx年12月17日,我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民俗活动“送王船”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此次申遗成功,使闽南文化习俗“送王船”所寄托的劳动大众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的内涵得到保护、传承和弘扬。
三是重视教育在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中所起的作用。闽南地x的高校都有极其鲜明的地方文化色彩。如厦x大学、集美大学与嘉庚文化密不可分;华侨大学与华侨文化息息相关;闽南师范大学更是在校名上彰显了其与闽南文化的关系。这些高校要利用自身的优势,深入挖掘和整理闽南传统文化资源,并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可专设融入闽南传统文化内容的课程。比如,让民间艺术进入校园,创建学校与民间相互学习、切磋技艺的契机,这不仅可以给学校专业教育提供想象力和灵感,还可以在借鉴学习中传承和保护传统闽南文化。
四是建构村落式博物馆。建设此类博物馆,需要寻求政策扶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植入现代科学规划及管理体系,创建完整保护体系,并在群落中创建数字博物馆,以方便资料、图像、口述历史及各种数字文化遗产的收藏或展示。外观上,要强调空间建筑的文化性和仪式性,充分展示闽南建筑的各种元素和内涵,融入闽南风俗气息及生活习俗。建筑的内空间布局除了便于展示日常闽南生活和生产工具外,应借用高科技和数字化手段着力让传统闽南人的生活情景活起来,以活态形式再现闽南传统文化。博物馆里还应以保护和传承闽南文化为宗旨,为闽南文化中的重要人物、艺术、方言、民俗、信俗等提供足够空间和活动舞台。比如,xxxxxx以“xxx政府旧址”的闽南建筑红砖厝作为博物馆,形成红砖厝群落。这样的博物馆既可作为闽南传统文化的记录,也可作为青年学生研学基地和体验传统文化的空间场所,同时可作为游客参观了解闽南文化的窗口。
闽南语的传承和保护对策闽南文化生态保护x有望成为我国拟建立的首批十个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x之一,其规划纲要(草案)已于日前在泉州通过专家论证。闽南地x文化遗产、历史积淀深厚,种类丰富,特色鲜明。设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x,对于优化文化生态环境,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参与世界文化交流,构建和谐社会,增强海峡两岸人民的凝聚力,具有重大意义。泉州是闽南文化的发祥地、核心x和闽南文化遗产的富集x,在闽南文化生态保护x建设中应发挥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泉州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充分认识建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x的意义,唤醒民间自觉保护意识。要加强领导,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并督促落实,要把文化建设、文化保护纳入干部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形成各级各部x高度重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设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奖,奖掖在这项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者,树立先进典型,特别要加强闽南文化传承人的保护;要加强对市民的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的文化审美情趣,增强文化保护意识。
其次,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广泛吸引海内外特别是台湾的专家学者、文化工作者共同参与研究,抓紧抢救濒危文化遗产,通过经常性地召开学术研讨、座谈、讲座、编写出版有关书刊,组织本地专家学者、文化工作者赴其他文化生态保护x考察及各种形式的文化展演、文化交流等活动,探索闽南文化生态保护的新路子。
再次,要充分发挥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泉州电视台闽南语频道、泉州人民广播电台“刺桐之声”等的平台和载体作用,通过多种形式展示、传播、弘扬闽南文化。
文化的传承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市就已经把南音纳入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并举办过多届中小学生南音演唱比赛;泉州师范学院也开设了南音专业,招收本科生,向社会输送一批批高层次的南音专业人才。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把更多的闽南文化x类纳入乡土教材,走进中小学及泉州地面高校课堂,让孩子们从小接受家乡文化的熏陶,萌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和热爱之情。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值得一提的是,在加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的同时,还要注意不断推进闽南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我们不能仅仅把闽南文化当作襁褓中的婴儿来加以细心呵护,更要培养其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培育适合其生存和发展的土壤,使其以崭新的姿态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