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师是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格和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目前看来教师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职业行为、人际关系和生理心理三个方面,而这些问题的出现是由社会、学校、教师职业特征及教师自身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心理问题
[作者简介]李晓丽(1973-),女,河南郑州人,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河南郑州450044)
[中图分类号]G5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1-0146-02
教师是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学生成长。因此,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加强教师自身的人格修养,是新世纪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研究发现,教师普遍存在心理问题。如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辽宁14个城市2292名教师的调查表明,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属轻度,16.56%属中度,2.49%已构成心理疾病。①基于此,迫切需要了解中小学教师的心理问题表现,寻找原因,以期进行有效的调适和防治,提高教师的身心素质。
一、教师心理问题的表现
一般来说,教师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职业行为、人际关系和生理心理三个方面。
(一)职业行为方面
教师身心疲劳过度,可能会出现教育教学方法不灵活、使用不当的问题,甚至出现行为失常。
1.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教师在职业行为方面最为普遍的心理问题。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其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②
2.对学生缺少爱心和耐心。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缺少爱心和耐心,甚至开始疏远学生。对出现的问题小题大做,反应过激,处理方法简单粗暴,甚至会实施体罚。有的教师则表现为责任感缺失,对学生置之不理,听之任之。
3.对学生的期望值降低。放弃对学生的帮助指引,不仅不对学生进行任何的表扬、鼓励,反而常常批评、打击学生,任由学生自行发展,觉得学生“朽木不可雕也”。
(二)人际关系方面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个体保持健康和生活幸福的重要条件。由于工作压力、人格特点等因素,教师极易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不适应。如有些教师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沉溺于倾诉自己的不满,从不听取他人的劝告和建议,拒绝从新的角度看问题。③有的教师则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如冲同事、学生或家人发脾气等。有些教师不善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对领导不能理解、配合,经常发生冲突;和同事不能融洽相处,经常发生纷争;对学生不关心尊重,经常发生师生对抗。教师常见的人际交往心理障碍有封闭、自卑、嫉妒、孤僻、猜疑、自傲等。
(三)生理心理方面
许多教师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不能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遇到挫折容易产生强烈的心理失衡,导致情绪不稳、记忆力不好、精神不振、多疑、冷漠、自卑等,稍重者表现为烦躁不安、悲观抑郁、入睡困难或易醒等,有的还出现思维不灵活、反应迟钝、记忆力衰退等心理机能的失调。最常见的是抑郁和焦虑。这些心理行为问题通常伴随着一些身体上的症状,如失眠、食欲不振、咽喉肿痛、腰部酸痛、恶心、心跳过速、头痛、呼吸困难等。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或宣泄,则很可能会产生更深层次的心理行为问题,如神经衰弱、抑郁症、焦虑症、恐惧症、癔病等。
二、教师心理问题的成因
教师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师个人的问题,也与教师职业特征及社会环境有关。
(一)社会因素
1.过高的社会期望和要求。社会对教师有着很高的期望,具体表现为:(1)强调教师的奉献精神,淡漠教师内在尊严与自身的欢乐,忽视教师权益的保护。(2)重视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忽视其家庭生活质量,在要求中小学教师超负荷工作的同时,却忽略了他们工资待遇、住房等的困难和压力。(3)重视教师对社会的责任,忽略其对家庭、子女的责任。繁忙紧张的工作占据了教师们绝大部分时间,使得他们无暇顾及家庭和子女。
2.社会的变化。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使知识信息的普及化程度大大提高。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信息源,教师的权威意识逐渐失落,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受到严峻的挑战。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教师常常产生心理上的恐慌感,感觉到已无法应对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另外,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价值观念混乱,受此影响,教师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趋势,那些与不正的社会风气息息相关的行为,也是引发教师心理问题的原因。
3.教育系统的变革。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尤其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作用开始发生变化,成为促进者和引导者,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创造学习。新课程改革还要求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倡导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合作的。这种角色的转换,使很多教师无所适从,带给他们的往往是严重的心理失落感。
此外,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改革也使教师产生了巨大压力。如全员聘用制、人事代理等,打破了传统的铁饭碗,过惯了安稳生活的教师,不得不开始面对生存危机,安全感没有了,常常处于恐慌、焦虑、不安的状态。而且,人事制度改革也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同事间信任感开始减弱,这同样会带来教师心理的负担。
4.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众多家长认为,教育质量差、学生问题多,责任都在教师,对教师持一种不宽容的态度。整个社会支持系统严重欠缺,工资待遇低,工作条件差,教师的正常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实际困难不能有效解决。受制于微薄的薪金,教师的社会地位也难以真正提升。尽管近年来教师的社会地位有大幅度的提高,但相对来说,其经济收入还处于中下水平,与社会其他职业相比,教师的社会认可度和利益回报率并不高,这种对比和差异极大地挫伤了辛勤工作在第一线的中小学教师的热情,使他们陷入观望、彷徨、不安和躁动的情绪状态中。
(二)学校因素
1.学校管理。首先学校领导管理不当会引发教师许多相关问题。如有的领导缺乏同情心、官僚作风、办事无效能,致使教师工作量增大,课余时间被大量占用,同时教师缺乏自主权,没有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教师角色模糊等。其次,对教师的评价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方法不科学,奖惩机制不健全,评估标准不清晰或者各种考评不断,加重教师的压力。最后,学校管理只注重教师的教学科研,忽视教师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没有为此提供条件,对教师心理素质关注不足,以致教师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2.学校氛围。学校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组织,它对个体行为既有助长作用,又有削弱作用。学校氛围好,上下级关系融洽,教师就能体验到安全感,充满自信和自尊。这些也有助于缓冲工作压力,降低教师心理问题的发生。如果学校同事关系紧张,教师就容易产生无归属感和压抑感,迁移到工作中就会导致压力加剧,从而诱发心理问题。如有些学校内部没有积极健康的竞争氛围,同事之间互相嫉妒、拆台,缺乏关心帮助,尊重谅解;领导对教师管理方式简单,就是“卡、管、压”,缺乏民主气氛。④教师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就容易引发自卑、嫉妒、畏怯等心理问题,甚至自暴自弃,形成人格障碍。
3.学生品行和学习情况。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品行和学习情况,而学生是独立的,教师很难控制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学生之间的矛盾、不良行为、厌学情绪以及对教师的不良态度等,都需要教师解决。而随着社会中不良风气和精神污染对校园的渗透,学生的问题行为日益严重,教师必须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处理学生的问题。同时,教师也觉得自己的教育那么无力,难以相信自己的行为能有助于现实的改善。管理学生的困难已成为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三)职业因素
1.工作压力大。由于社会对教师的高期望,无形中加大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尤其是领导、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也日益分歧。比如说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教师既要忙应试,又要搞素质,谈何容易。另外,全员聘任制、教师资格证认定、学历达标、末位淘汰制等规定或制度的实施,也使教师承担着更为严重的压力。许多研究均证明高压力的工作必然降低工作效率,影响身心健康。
2.工作负担重。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任务异常繁重,超负荷的工作量,如批改大量作业,经常参与课外辅导,无休止的继续教育,占用晚上时间备课等,使得教师感到时间不够、精力不济。据调查,我国中小学教师人均日劳动时间为9.67小时,比其他岗位的一般职工高出1.67小时。积累起来,年超额劳动时间为420小时以上。⑤长时间超负荷的运转使教师疲惫不堪,当超过人的负荷极限时,就会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3.工作的特殊性。在传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们年复一年地进行着单调、枯燥的工作,而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工作变得复杂。教师要促进学生知识的学习;要负责照顾学生,管理学生;要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思想和感情,做学生的朋友和心理调节者;要与其他教师、学生家长、学校领导交流,共同教育学生。繁杂的工作容易造成教师的心理矛盾和冲突,进而引发心理健康问题。另外,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为了不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教师要保持积极的情感,迫使他们一再压抑消极情绪。日积月累就会形成潜在的能量,一旦超过了个体所能承受的限度,就会直接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四)个人因素
1.消极的人格特征。研究表明,那些具有不现实的理想和期望、较低的自我价值与判断、自信心低、对自己的优缺点缺乏准确认识和客观评价的人,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伤害,造成心理问题。积极乐观的教师能应对各种困难,消极的人格特征,如敏感多疑、心胸狭窄,优柔寡断、呆板、吹毛求疵、谨慎、苛刻等则会使他们难以应付外界的变化,从而导致心理问题。
2.知识技能老化。教师已有的知识老化,跟不上新知识、新技能更新的步伐。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具备各种能力,如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交往能力、组织能力以及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的能力等,这些能力的获得都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面对现代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教师们常有力不从心的焦虑感。
3.不合理认知。对待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和感受,其原因就在于认知上的差异。教师的不合理认知会影响到自己的心理健康。如有的教师具有完美主义倾向,希望所有的人对自己满意;有的教师看待问题以偏概全,评价自己和学生时不全面,总是扩大优点或缺点;有的教师寻求绝对的公平,看问题过于理想化,比较方式不当。这些都对教师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显著的消极影响。当教师无法接受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难以应付挫折时就容易悲观失望、自暴自弃。
[注释]
①王加绵.xxx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检测报告[J].辽宁教育,2000(9):23.
②曾玲娟,伍新春.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辽宁教育研究,2003(11):79.
③俞国良,曾盼盼.论教师心理健康及其促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20.
④廖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危害[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4(2):113.
⑤张济洲.论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4(4):3.
教师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原因分析一位教师说:"现在中学生苦,教师更苦,全社会的期望都压在教师身上,家长向教师要分数,校长向教师要升学率,教师在群体中要争个面子,面对学生要讲良心,这样一来,终日精神紧张,现在哪个班分数稍微低一点,家长马上就会有强烈的反应。"据报道,中小学教师中,过半数的教师有各种心理卫生问题,心理健康水平显著偏低。
心理压力是导致教师心理健康的直接原因。哪些教师最容易有心理压力呢?通过调查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男教师。男教师与女教师相比,心理健康水平明显要低;职业压力大。这说明男教师需要更多的关注。男教师心理卫生问题较多的原因与男教师目前在社会上经济收入不够高是密切有关的。近几年,虽然教师的地位有大幅度提高,但是有50%的教师日子过得还有些紧。再加上教师劳动的责任性、繁重度大,升职机会少,使男教师比女教师要承受更多的心理压力和挑战。男教师,特别是小学男教师找对象相对困难就是一个突出的表现
2.年轻教师。调查结果证实,40岁是个明显的分界线。年龄低于40岁的教师比年龄高于40岁的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低;感受到的职业压力大。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⑴大部分年轻教师职称问题没有解决。有20%的教师认为评职称受阻是职业生活中最大的心理挫折
⑵教育教学工作压力大。年轻教师在学校里往往承担了比较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如做班主任;学校对年轻教师的要求高;再加上进修学习少,对教育教学工作缺乏经验,在学生面前缺乏威信等等,使年轻教师感受到巨大的工作压力。
⑶家庭负担重。年轻教师参加工作时间短,经济上积蓄少,碰上住房改革、医疗改革,还要面临组建家庭、孩子小、老人需要照顾等重大生活问题
3.工作量较大的教师。调查证实,班主任、语数外老师尤其初中老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偏低。班主任老师、和毕业班老师的职业压力较大,他们的工作负荷大、社会期望值高、责任大。班主任不仅负责班级的学习成绩,还要对班级的纪律、安全,学生的行为表现负责,要保证一个班级全体学生不出一点差错。这个责任是非常巨大的,工作也是相当繁重而繁琐的。初中老师与小学老师不同,肩负着升学的重任,在升学率的重压下,每个教师都不敢放松。虽然考试制度在改革,但语数外作为中学教育的重点内容—主课,一直是课时最多的学科。目前虽然都在强调减负,但客观上并没有降低要求。所有这些因素是加重这部分教师压力的重要原因。从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形成因素上看,笔者发觉以下这些因素起了决定性作用:
1.工作量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工作量太大,在所有问题中排居首位;他们把放假放在发奖金、受到领导表扬等因素之前认为是生活中最开心的事情。教师的工作量除正常的教学工作如备课、上课、批改大量的学生作业外,还承担了许多繁杂的非教学任务,如维持纪律、管理学生值日、卫生、上操等。
2.升学压力许多教师认为升学压力是老师最大的心病;有一半以上教师认为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是生活中最大的挫折;大多数教师认为学生考试成绩优秀是生活中最开心的事情。这说明了升学压力是教师心理卫生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升学压力还加剧了同事之间的竞争,成为教师心理矛盾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3.经济状况现在大多数教师日子有点紧。特别是农村未婚的、年龄低于40岁的、初中的或男教师经济状况更不如意一些。男教师、年轻教师、班主任等对经济收入都相对有一些不满意,认为收入与其劳动付出不相配
4.职称教师的评职称受阻是引起教师心理卫生问题的又一导火线。虽然目前的中小学教师职称与工资直接挂钩,但引起教师心理挫折的不是经济损失,而是自尊心受到打击。
除了这些与教师自身有关的原因外,以下的外部大环境因素也是很重要的诱导条件:
一、不完善的考核制度?
这是产生教师心理问题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由于现在的教师考核制度不完善、不健全,所以不仅无法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反而使教师工作起来越来越消极,一切工作都围绕着考核的分数在运转,这也就意味着有些教师轻则没有工资浮动,重则有被分流下岗的.危险,由此可见考核对于教师的重要性。而教师的辛勤工作也希望能得到公正合理的评价。但实际情况如何呢?例如:学校要重视班主任,因此在考核、聘任时班主任教师在分数上就比课任教师高,这也就意味着班主任的优势,更何况现在在很多学校实行的是班主任聘任任课教师。为了能够体现公平,现在在考核中又加上教师互评这一项,如此考核方式,使得教师拉帮结伙、吃请、打招呼等,也使得教师互相猜忌,关系僵硬,在这种恶意竞争中,教师的心灵都被扭曲了,产生心理问题也就在所难免。
二、不健全的管理体制?
谁都知道,现在学校实行的是校长负责制,但究竟什么是校长负责制?可能不同的校长的理解也不一样。报纸上曾经这样报道过并且大多数的校长是这样理解的:校长负责制就是校长一个人说了算。以一个人的好恶来管理和衡量多数教师难免有偏差。
三、不稳定的工作环境与不平衡的分配方式
现在许多的教师心里有一根弦是紧绷的,那就是一年一次的全员竞聘上岗,由于现在许多学校实行的是末位淘汰,肯定有落聘的教师。当然竞争可以增强教师队伍的活力、促使优胜劣汰,但是教师应该有一个稳定的工作环境,这一点对于教师是至关重要的。要让一名教师自愿放弃自己的饭碗,有几个教师能做到?尤其是现在许多教师还必须以教学来养家糊口!
现在许多教师提到工资待遇,心理是失衡的。不同学校不同教师的待遇有很大差距,例如高中教师和初中教师的待遇就不一样。在我们这里,高中教师享受县财政,工资有保障,并且学校一般也很有钱,补助多,福利好,而初中教师----可以这样说,初中教师现在的工资待遇现在还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
那么,怎样才能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使其心理健康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教师自己要为自己“把脉”,具体的有以下方法:
1、"干一行,不爱一行",这是时下经常听到的一句话,然而对于教师来说,要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首先一定要接受"自己"是教师,也就是心理学常说的进入角色,并且能够在教学、辅导学生中获得乐趣。试想,一个心里厌烦教师工作的人,在天天面对教学工作时,又如何会有一种好的心理状态?!?
2、放下权威身份,能和学生积极地沟通交流。"现在的学生比过去难弄",这是许多老师的切身体会,可在我们天天面对学生时,如果无法和学生沟通交流,就难免会出现学生不尊重你,你拿学生没办法的状况。作为一种职业,在教学工作中我们与学生相处的时间甚至超过了家人,学会积极沟通,你会发现效果非常好
3、学会弹性工作。一个会休息的人才能更好地工作,为此,在安排工作时,千万别忘了安排自己的休息时间。不管工作多忙,尝试着去户外运动一下,爬爬山、朋友聚会、喝喝茶等,能够让自己的身心很好地放松,只会更有利于精神抖擞地去应付繁重的教学工作
4、保持充实、和睦的家庭生活。事业为主,家庭其次,这就是说工作上尽心尽责,但在家里却时常冲突不断,这种状况的教师总有自己的说法,但其实家庭问题常常是引起教师心理压力的一大根源。上班时带着家庭里的烦恼,肯定是无法让你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结果只能是一个恶性循环
5、别排斥去看心理医生。现在许多教师在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时,往往不敢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甚至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自然也无法调节好自我的身心。为此,当自己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时,不妨大大方方地做回"学生"。
教师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原因分析进入21世纪,心理健康已经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社会问题。国际社会把20世纪称为经济与科技大发展的“物质文明世纪”,而把21世纪看作信息与生命大发展的“精神文明世纪”。
肩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使命的教师,保持健康的心理状况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教师总在主动地向学生施加影响,而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知识的传授上,更为深刻的是对学生个性的影响。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自己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曾对xxx部分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当前我国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其中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48%,其中12%有明显心理症状,2%较为严重,其余有轻度的心理症状。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如何改善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总体情况来看,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偏低。早于1999年寒假,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用SCL900国际标准(即症状自评标准)对xxx14个城市的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发现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障碍。从不同的年龄段来看,青年主要表现为情感障碍,如:抑郁、急躁、焦虑、人际敏感、偏执倾向等。中年主要表现为各种神经症,如:神经衰弱、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等。
“我一向不服输,过去工作再苦再累我都能忍受,可近来不知何故我开始变得脆弱、多虑,常常是事情还没开始做,便事先设想出多种后果,老是担心教不好课程,担心教学质量上不去,担心最后考不过人家……总之,考不完的试,做不完的活,操不完的心,压得我透不过气来,整日惶恐不安、心绪不宁,几乎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这段话反映出了当前在教学任务繁重,升学压力过大,工作超负荷的现实情况下,许多中小学教师真实的生存状态。事实上,对于教师心理存在障碍的原因,据国家中小学生心理康教育课题组调查,近五成受检测的教师认为是由于“工作太累”,其中37%教师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事实上,从调查数据来看,教师的强迫症状、人际敏感、忧郁化以及偏执倾向都比一般人群高,具体表现为一些教师有时无法控制自己的想法、与人交往不自在、容易猜疑等。
心理学表明,人的心理问题与其所受压力有关。如果人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以至无法承受,就会产生应激障碍、焦虑、抑郁等就会由些而产生。所以,针对以上问题,笔者通过仔细分析,认为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由以下几方面所造成:
1.来自于社会的压力
由于教师工作的特点,人们对教师有着很高的期望。这就需要教师不但要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与专业修养,而且还需要不断学习以适应工作的需要。但是培养人才的工作涉及的因素很多,形势又在不断发展,教师与社会期望之间总会有差距。再者,社会上的人们、家长和学生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教师,同时教师角色也会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因此,教师在不同的人们心目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并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及时、适时地转换角色,进行符合角色期待的角色行为。而且现在正处社会转型期,贫富差距拉大,分配不公现象严重,容易导致有些教师在与别人进行社会比较过程中,引起心态失衡。所有这些,都会增加教师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
2.来自于工作的压力
教师的职业决定着其工作压力大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工作量满负荷,节奏紧张,而工作绩效慢。“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的劳动成果要到五年、十年以后才能真正体现。因此,教师的成就感难以得到及时地满足,教师劳动的付出与回报在短时间内是不平衡的,这样就比较容易形成教师对职业怠惰。
教师劳动的对象是一群有着不同经历,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秉赋、能力,不同气质、性格,不同意志、情感,不同思想、行为的活生生的人,他们正处在成长、发展的阶段,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好奇性,又有一定的逆反心理。这些使得教师的劳动具有很大的复杂性,要求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比一般劳动的创造性更具有灵活性。特别是目前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不少教师感到无所适从,对教师职业的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逐渐降低。而且,在一部分教师中很容易产生“教育难搞、学生难教”的紧张心情。
3.来自于时代变革的压力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工作之余,还要不断学习、不断进修;要改革教学模式,实行创新教育;要减轻学生负担又抓好教学质量,要搞好同事间的相互竞争和协作;教师聘任制的实施,所有这些都会增加教师的紧张感和焦虑感。
另外,在工作和生活中,也免不了受到各种挫折和打击。可能在工作中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但却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或失败了,在教师的心理上出现了失望感;在学校的各种评比、职称评定、提干等方面,成就需要与成功可能性的矛盾,也极易产生失望的受挫心理;在生活中,由于婚姻、恋爱、人际关系、子女教育等方面出现危机和裂痕,超出教师本人所能承受的心理压力限度,就容易产生一种极度消沉、受挫情绪。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