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读后感 第一篇
在对成功的数十年研究后,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发现了思维模式的力量。她在《终身成长》中表明,我们获得的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更受到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
她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与成长型,它们体现了应对成功与失败、成绩与挑战时的两种基本心态。你认为才智和努力哪个重要,能力能否通过努力改变,决定了你是会满足于既有成果还是会积极探索新知。只有用正确的思维模式看待问题,才能更好地达*生和职业目标。
德韦克揭示的成功法则已被很多具有发展眼光的父母、老师、运动员和管理者应用,并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通过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并做出改变,人们能以最简单的方式培养对学习的热情,和在任何领域内取得成功都需要的抗压力。
《终身成长》这本书告诉我一个信息—人与人之间存在一种可选择的差异,即思维模式。我们每个人的每一个念头每一个行为,都是它无意识的写照,而思维模式是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塑造而成。我大部分时间所持的想法是,一个人的所能达到的高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天分,与生俱来的天赋。我们的起跑线可能会落后于那些生来就有天分之人,但是现实中不乏通过后天锻炼努力获得不世成就的人,全书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即便我们落后于人,还是有方法以及途径来追赶。智力并不是一个定量,能力更不是,他们是像肌肉一样,愈锻炼愈加强大。
许多人格外推崇天赋,轻视努力的价值,认为需要努力就意味着存在缺陷,缺少才能,甚至不具备与之竞争的资格,如果需要为某事或某物而努力,说明它本身注定不属于你,这是固定思维模式的偏见。抱有这种思维模式的人热衷于评判,结果导向,往往更在意成败,也更难以面对失败,遇挫时更易放弃,更易焦虑与抑郁。想要毁掉一个天才,只需要夸奖他是天才便够了,这会让他从此活在担心跌下神坛的恐惧与不安中,缩手缩脚,再也难以发现做事的乐趣。讽刺的是,顶峰是固定思维模式者渴望抵达的地方,却是很多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工作激情的副产品。他们相信,即便此刻自己不是最好的,也可以全心投入并坚持下去,遭遇失败也更具有复原力。
成长读后感10篇(扩展4)
——《成长的滋味》读后感10篇
成长读后感 第二篇
肖陈颖老师的《爱心伴孩子成长》一书,没有厚度,却非常有深度。罗曼。罗兰说过:“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老师的阳光就是一颗热爱孩子的心,有了爱心面对学生才会多赞扬、少训斥,多激励、无讥笑。用爱心努力使孩子们处在自由、民主、开放的环境中,在生动快乐的氛围中,才能陶冶他们的情操,发展他们的智力,让他们快乐成长。
在书中我看到:肖老师常常在办公室会遇到一些孩子,在街上捡到流浪狗,或者在路上捡到小鸟就那过来,那到老师这里,老师帮他们养。看到这的时候,我深深感到了老师与学生之间和谐的朋友关系。也让我省了师生之间的所谓的*等。当我们向孩子借笔的时候,哪个孩子不是双手擎上呢?这似乎是理所当然的,却从没想过这凭什么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我们从来没把孩子置于一个和我们*等的位置。那么我们所谓的“师生*等”不就是一句空口号吗?我又一次的扪心自问:你是怎么做的,你把孩子放在和你*等位置上了吗?我的回答是:以前没有做到,以后一定做到。要做到“师生*等”,教师就要学会爱,学会怎样关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爱。
一名好教师,一名爱学生的教师,会将学生放在*等地位,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视他们为自己的朋友和共同探求真理的伙伴。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汪清泉,一切美的情感都源于此,但要有一定的动力激荡它,那就是“爱”。正如一位有经验的老师所说,当学生意识到班主任老师是真心爱护他关心他,为他操心时,无论你是耐心的帮助,还是严肃的批评甚至是必要的斥责,学生都会乐意接受。这就是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所以教师爱学生的方式也是丰富的,关键是要打动学生的心灵,真正爱到孩子们的心坎里。
首先要选择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去爱。爱学生的方式多种多样,举不胜举,实际上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善意的规劝、漠视、宽容和鼓励与欣赏是常用而有效的方式。其次还要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学生。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都是一本独特的书。只是我们班主任一定要做个有心人,做个细心人,做个耐心人。只有真正了解每个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才能给每一个孩子撑起一片蓝天。
作为教师我要心怀爱,懂得*等,才可能从过去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误区中走出来,走进学生,亲近学生,关心爱护学生,蹲下来悉心聆听他们的心声,熟悉他们的呼吸,也只有这样才能为他们提供最切合实际的东西,才能为他们铺设好最适合他们的道路,让他们能够在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声中他们张扬个性,茁壮成长。
成长读后感 第三篇
本书对我的思维的最大的改变认清了自己曾经是一个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通过这本书告诉我如何成固定型思维模式转变为成长型思维模式。
卡罗尔在书中写到,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天赋就是全部,认为人与人的能力是固定不变的并热切盼望成功,成功后感到的不仅仅是自豪,更多的会产生一种优越感,因为成功意味着他们固定不变的能力比别人强。
此时,让我们对比一下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他们认为个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来培养的,则个人的进步需要去学习新的知识,发展自己的才能。
不可否认自己确实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去学习以及做任何事,甚至打游戏都是在不断地证明自己的天赋与能力,喜欢装作一个轻松可以完成所有事的人、不喜欢提问、不喜欢向他人求助……其实这是一次次故步自封的自我限制,不但是对自己发展的限制,看待事物发展的眼光也会受到局限。
比如很有趣的'是先前我接触了一款游戏叫“部落冲突”,但我并没有持之以恒地玩下去,因为我认为游戏里不同等级的资源都是恒定的,所以我理所当然的认为部落的能力也是恒定的,一个三级部落的军队绝对无法攻下五级、甚至六级的部落。直到有一天,徐哲炜告诉我,他成功得把一个十一级的部落夷为*地(他是九级),并向我展示他是如何布局下兵的、细节到每一秒、每一处,策略又是怎么讲究的,换作以前,我一定会不屑一顾,本身对游戏的兴趣就不大,但恰巧那天我读到了这本书,我惊奇地发现固定型思维模式在我身上就是这样运作的。
如何才能改变这种思维模式呢?卡罗尔指出了很多的案例与方法,但是我思索下来的结论是:首先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认清自己,必须承认自己的普通。承认自己普通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毕竟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生来就是特别的——倘若不是天才,也要带有着一些别的光环。当你觉得自己普通时、当你觉得自己并非一个天才时,你才会更虚心地学习技能、接受他人的建议、不介意向他人求助,更*和地接受失败与成功,这样才能更好的挖掘自己的潜能、培养自己的能力。再此,送给我的朋友一句话:“无暇的信赖心是罪的根源,希望多年以后我们还是认识的我们。”
成长读后感 第四篇
20xx年的一月,特别忙碌的日子。即使这么忙碌,也不能忘记读书。不能忘记写心得,这次又是蜗牛似的后进生。
非常荣幸地阅读了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的著作《论人的成长》一书。
罗杰斯认为,在人与人的沟通中,倾听不仅是让你懂得别人,也是让你成长。
学会倾听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成长。
罗杰斯肯定共情的力量。
在生活中,我们上有老下有小,这是人生的一种最幸福的状态。
对待自己的娃与父母,也能用上共情这一技术,那就是一种幸福了。当孩子生气时,能接纳他的情绪。当孩子愉快时,能与他一起感受他的快乐。对待老人,我们要能倾听他们的唠叨,感受他们的责备话语中的爱意。
学会共情,不断在生活中提醒自己,实践训练。不论多大年龄,当你学会了共情,你就成长了。这就是我读《论人的成长》的一点体会。
成长读后感 第五篇
古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可这句话似乎一直无我无缘。书,是人类忠实的朋友,对于书我很少有过怀疑。可偏偏是这本《终身成长》让我品尝了一回怀疑的滋味。
书中说到”无论一个人的智力水*怎么样,你总是可以大幅改变它;无论你是哪一种人,你总是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既定类型。”对此,我深表怀疑。我本愚钝,性格内向,一度自卑,缺乏自信,这是天生的本我,难道还可以改变吗?
一、改变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会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比如同样是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方法和结果会有很大差异。有的同学死记硬背,像吸尘器一样,如果学得不好,就会自己得出结论,认为这科并不适合我;而有的同学完全掌控着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动力,他们会寻找潜在的规律,不断重新审视自己的错误,让自己保持学习的动力,即使他们认为课程无聊也不会让自己的动力消失。原来,前者属于固定型思维,后者属于成长型思维。
查尔斯·里德说过:播种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格;播种一种品格,收获一种命运。我想成长型思维应该就属于查尔斯·里德所说的的播种一种思想吧。其实,每个人都是同时具备双重思维模式的,通往成长型思维模式是个长途旅程,需要经过接受自己、观察自我、命名困难,自我教育,制定计划等过程。
当你成为一个成长型思维方式的人以后,你会惊喜地发现别人变得愿意帮助和支持你了,你想去改变他人的行为,结果他人的行为还真的因你而改变了。
二、运用
作为老师,我们不仅要改变自己的思维,而且要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运用集体的力量,进行有效地听说,改变也会奇迹般地发生在孩子身上。
我们班的文,是个家庭破裂的男生,也是个沉默的'后进生,*时上课时总爱做小动作,常把文具拿在手里玩耍。一天早读课上,我检查孩子们背书,只见文手中拿着一卷卫生纸不停地卷,卷好的白白的卫生纸中彷佛还透出淡淡的黄色,我这才注意到原来他不舒服吐了。我赶紧走到他跟前,拍拍他的肩膀说:“是不是吃凉东西了,要不要去卫生间?要不要去医院?”他说:“老师,我不想吐了。”我让他出去把卫生纸扔在垃圾桶,回来后我看见周围的几个同学又给他卫生纸,后来他也没吐,一直安静地坐着看书,没有小动作。我当众表扬了他:“这节课,我发现文同学,虽然身体不舒服,可坚持了一节课,这种精神是可贵的,也是难得的,我还发现周围同学送他卫生纸,我想文同学也会感觉到大家的关爱,他身体虽然难受,但心理一定是温暖的。”难受的文眼中闪过一丝亮光。
成长型思维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并有意识地做出调整,会更有把握获得并保持成功,会让改变发生。
成长读后感10篇(扩展7)
——教师成长读后感10篇
成长读后感 第六篇
缘于惰性这本书并没有看完,只是看了第一篇,以及分享了读书会的一些介绍,看到妍妍妈写了感悟之后,觉得应该也记录一些自己的感受,否则总是会原谅自己的惰性,妥协于自己日益衰退的记性,呵呵。
1、给孩子选择什么样的书籍?
其实,从孩子出生到现在,也买了不少书籍,但是孩子并没有完全喜欢,但是有些是一直都比较钟爱的。其中当然有年龄差异的原因,但也有一些是因为作为妈妈自主决定了孩子的喜好。比如小新很小的时候就非常喜欢看故事书,第一套乐悠悠书籍还是同事送的,他读了很久,也能够自己打开大致描述上面的情节,但是现在几乎不翻看了。前几天去学府,他自己选了一本《香喷喷,吃饭了》动动书,喜欢的不得了,央求我买一套,后来我还是劝阻他买了他最喜欢的一本。回来之后他模仿里面的情节让爸爸给他讲,爸爸比较配合,还模仿里面的情节给孩子做饭,因为里面讲的就是小兔子*爸爸给孩子做饭的事情。所以,给孩子买书,也不要盲目。根据孩子的个人爱好,孩子的接受程度理性选书。再者,省图书馆是个不错的选择,每周去一次很不错,从小给孩子培养阅读的好习惯是有益于一生的。
2、自己做玩具
无论是书还是玩具,其实都是我们在替孩子做主,所以我觉得有时候真的浪费了很多钱,孩子玩几天就不再喜欢了,但是丢弃了他还会再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正好读书会也谈了这个方面的困惑,我真的觉得自己动手做玩具是个非常不错的办法。我们一直都觉得自己缺乏创造性,但是我们应该利用育儿的机会好好开发一下我们做家长的潜能,利用孩子的一些旧玩具和家中的旧物做一些孩子喜欢的玩具,别的孩子没有的玩具,这样孩子带出去是不是觉得很特别和自豪呢?同时,我们创造的同时也能够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启发孩子的创造思维,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曾经给小新做过一个扣蚂蚱的玩具,他非常喜欢,就连做火车的时候都一直带着,车上的人都感到奇怪,他自豪的回答是“扣蚂蚱的”!当时我也很自豪和骄傲!
3、和孩子一起进步
一直痛苦于*的教育,更痛苦的是自己还要融入其中。幻想着自己和孩子一起出入兴趣班,觉得似乎是一件很难过的事情,可是这样的心态其实是不对的,如果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问题,会觉得这是我们与孩子共同进步的一个途径,带动孩子学习的一个好的方法。其实当有一天,我们会因为无法追赶孩子的脚步而感到自卑,而这种自卑是必然,因为孩子的脚步会越来越快速而稳健,而我们需要做的是一定要努力紧跟孩子成长的脚步。这恰好是这次读书会的主题,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做一个合格的父母、努力的父母、幸福的父母吧!让我们用行动去感染孩子、影响孩子,这是最好的教育。
成长读后感 第七篇
今天,我读了《爱心伴孩子成长》这本书,这本书告诉了我们怎么做人怎么孝敬长辈、老师和父母,做一个好孩子。比如你帮妈妈洗衣服,做家务,妈妈对你说,谁做的,你不告诉妈妈,就觉得自己是无名英雄。妈妈一直叫你吃饭,你要等半天才来吃饭。这些都是不孝顺的行为。
《爱心伴孩子成长》这本书,里面说课堂总是有些同学在上课的时候不发言,没信心,甚至有些同学站起来都哑口无言,怎么办?我们要针对他们的情况,给他们降低难度。比如说有的同学回答不了问题,我们会让他重复同学问题都可以,回答完后,让他重复一遍。有的同学讲话,一句都讲不通,我们就可以把这句话写在黑板上让他读一遍。
《爱心伴孩子成长》这本书很好看,从中我学到了许多知识。我知道了要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关爱同学。
成长读后感 第八篇
生命,属于却不仅仅属于你,他凝聚了父母、老师、同学、亲友的关爱,陪伴你成长。你的生命不只属于你,你早已成为了他们生命中的重要部分。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生命是含苞待放的花朵,即将绽放出绚丽而耀眼的光彩,美丽却又娇弱。应珍惜它、精心呵护它,不要让它过早的凋零,过早的绝望。生命是父母赐予我们最好的礼物,生命牵系着太多灵魂和血肉,包含着太多太多的爱。
学会自我保护,应该参加“防范侵害”等方面的训练,学习一些法律知识和自我保护的方法。假如独自在偏僻人少的街巷时,当有陌生人跟你说话、接近你,当你去银行取钱时,都有可能面对险境,只要有危险就要保持沉着、警惕。在校园里,不要玩一些危险游戏,不要做一些危险动作,比如不要再楼梯上打闹,不要往楼下扔东西,不要拿一些锋利的东西与朋友嬉戏,要尽量避免被别人伤害,也不要去故意伤害别人,要养成文明的习惯。有的同学遇到别人出了事故,会见义勇为、挺身而出,我们现在年龄小,连自己都保护不了,怎么保护别人呢?其实我们应该大声呼救,求救大人帮助,遇到有人溺水不能盲目下水救人,你的求救就是对落水的人的帮助。
生命应得到珍惜和尊重,无论是自己,还是他人。一些坏行为不仅伤害了对方,毁了自己,还伤透了别人父母与自己父母的心啊!
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那就让我们珍爱生命,做一个与他人、社会、自然和谐相处,共享生命华章的人吧!
成长读后感 第九篇
与其努力,不如努力改变思维方式。
你在做一件事情失败的时候,会想些什么?会给自己贴标签吗?是想:我真笨,对这样的事没有天赋,所以总是失败;还是想:我没有找到对的方法,不够努力,所以才会失败。
对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来说,失败也是一个痛苦的经历,但它并不能对你下定义。它只是一个你需要面对和解决并能从中学习的问题。
对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来说,失败就是给自己贴标签,去责备他人或者找借口。
固定型思维模式,相信自己的能力是无法改变的,更关心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而成长型思维模式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以通过努力提高,更关心能否提高自己。
无论是在商界、体坛、婚恋关系还是亲子教养中,这种成长型思维模式都至关重要,它决定了我们面对失败时的复原力,面对挑战时的承受力,面对我们需要为之努力的事业时付出努力的多寡。
著名的婚姻专家艾伦·贝克(Aaron Beck)说过,对两性关系来说,最具毁灭性的想法之一就是:“如果我们需要努力,这说明我们的关系里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
出色的两性关系研究者约翰·戈特曼(John Gottman)说:“每段婚姻都需要努力来保持不脱轨;将伴侣聚在一起和将他们分开的两种力量之间……永远存在一种张力。”
不努力的伴侣关系结局大多是悲剧的,是不健康的。双方需要努力才能够进行正确的沟通,需要努力才能发现并解决双方不同的期望和想法。这并不是说世界上没有人“永远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而是更应该说“他们永远幸福快乐地为双方的关系而努力”。
比如:孩子做成功一件事,你是直接夸奖他聪明,还是夸奖他的努力过程。书中有说到用成长式思维模式去考奖孩子,将会使他们受益无穷。若是用固定型思维模式夸奖孩子有可能会使他们,不敢面对失败,不敢接受挑战,更甚者会变成一个小骗子。
特劳特在《人生定位》中提到:如果你关注自己,你只能赢一次。如果你把他人也纳入关注之中,你的胜算会大大提高。如果能进一步扩大,你会发现更多的机会、产品、创意,天时地利,公众知名度——这么多的骏马都能帮你赢得比赛。当我们把目光聚焦于我们自身以外的人和事,就不会为了眼前短暂的个人得失而患得患失。所以人们常说的格局大小,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模式差异。
写在最后,中岛敦《山月记》:害怕自己并非明珠,而不敢刻苦琢磨,又因为心存一丝希冀,而不愿与瓦砾碌碌为伍,遂远离世间,疏避人群,结果是在内心不断用愤懑和羞耻饲育懦弱的自尊心。这世上,每个人都是驯兽师,而那匹猛兽,就是各人的性情。
成长读后感 第十篇
我们的祖国--*,乃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自古以来人人懂礼,谦虚仁爱。传承至今的有许多美德礼仪。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儿童,这些百代甄选的德行举止,更是鞭策着我们,使我们奋发向上。《礼记曲礼》中有这样一句话:“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意思是说人有礼貌,待人做事讲究礼节,说话恭敬文明,那么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与人相处和睦;反之待人粗暴,目无尊长,说话粗鲁,难免与人发生矛盾。
21世纪的今天,科技发展迅速,各行各业技术提升,人类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可是,人与人之间的人文礼貌是否还存在于心中?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无处不在,一个微笑,一个让步,一个起身,一个伸手,每一次相对,每一次相遇,每一次问候,你可否注意到了自身的礼节?比如碰杯时晚辈的酒杯要位于长辈的酒杯之下,客人进入家门时主人要伸手说请等等。一些微小的细节,总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大家风范。
而我们身为小学生,祖国未来的花朵,更是要懂得礼仪。以恭敬的态度对待老师,以孝顺的态度对待父母,以*等的态度对待同学,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谦虚,开朗,活泼地示人,仁爱,谦让,文明地处事。文明懂礼,不仅提高了自己的素质,还能让这个世界花样翻新,多姿多彩。
礼貌,是一个民族必备的举止,是一种高尚的素质。我们要传承祖先的美德,做谦谦君子好少年,争当新时代文明礼仪小先锋。
成长读后感 第十一篇
美国作家卡罗尔·德韦克写的《终身成长》一书介绍了固定型和成长型这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相信人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成长型思维模式相信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来培养的。初见此观点我想这种对错分明的观点还用写一本书论述吗?但随着章节的深入,我才发现没那么简单。固定型思维模式让人更关心别人如何看待自己,因此拥有这种思维会让人急于一遍遍证明自己的能力;而成长型思维模式让人更关心能否提高自己,即使人们在先天的才能和资质、兴趣或性情方面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同,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和个人经历来改变和成长。
其实我们日常的行为都是由思维决定的。优秀者同样可能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他们认为需要不断地成功证明自己的价值、天赋等;而成长型思维模式是真心喜欢挑战,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自己。比如同样优秀的运动员在比赛中失利,赛后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会倾向于责备他人或找借口。不仅仅是运动员本人,教练员、新闻媒体、粉丝中很多人都是如此。而著名的篮球教练约翰·吾登曾经说过:在开始责怪他人之前你并不算是个失败者。他的意思是:只要不否认错误就依然可以从你的错误中学习。显然,约翰·吾登拥有成长型思维。书中还列举了大量的类似的例子,比如对待刻薄严厉的教授、对待校园欺凌,不同的思维会怎样思考,如何应对等。
作家柳青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只有几步。卡罗尔认为人在决定性的时刻会选择让自己感觉良好并看起来完美的道路,放弃那些符合长远发展的道路。大到公司、小到个人均是如此。如果一个公司都不去关心学习、成长及推动事件发展,反而担心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这样的氛围中勇气和创新是无法存活的。个人如果用成长型思维就会有勇气敞开心扉去欢迎新的变化和想法,并获得真正的自信,因为真正的自信源自于思维模式:已将做好了成长的准备。
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时,卡罗尔认为应该夸奖孩子的努力过程,而不是天赋聪明之类。因为对孩子付出的努力——努力本身、采取的策略、集中的精力以及坚持不懈的精神进行夸奖,可以培养出成长型思维模式。
看完此书,我感觉进入一种思维模式,就如同进入一个新世界。而且对比书中的例子,我意识到自己对不同的事件会用不同的思维模式。这也是我读此书最获益的地方:原来我是可以做出选择的。看,我已经学会用成长型思维写读后感了。今后我再次遇到脑子短路的时刻,也会试着不急于给自己贴标签下定义、评判自己,而是将自己放入成长型思维,想想如何改进提高、让事件回归正轨。
成长读后感 第十二篇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做《成长的滋味》使我深受感动。这本书是有一个个小故事串联而成。这个故事十分感人,有的幽默,却又的寓意,有的动人,也有的令人深思,而有的细致,仿佛身临其境。
这是几个几个故事几个故事写成的。我就来讲讲杜小康的吧!
他的酸,如同未成熟的柠檬,酸酸涩涩的。杜小康每一次骑着自行车从桑桑眼前驶过的时候,桑桑的心中不禁泛起了一阵嫉妒。这种嫉妒的滋味是酸的。
他的甜,如同成熟在绿叶下的草莓。甜源于自信,源于自强,源于责任,更源于那爱。那甜的滋味是终身难忘的。桑桑脖子上的肿块被父亲发现以后,父亲对他的态度变了, 放下了工作陪桑桑求医,父亲带他走尽了城里的医院,踏遍了民间的诊所。这时,桑桑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深深的父爱,就在这无边的父爱中,奇迹出现了,桑桑得救了。滋味,就是这样甘甜。
他的苦,如同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苦但是香醇。杜小康家破产了,杜小康的爸爸无法再养活杜小康读书了,于是杜小康就退学了。为了生活,杜小康帮人家养鸭子,似乎鸭子也欺负他,都跑了。杜小康生活更苦了,还要为父亲治病。这种苦的滋味也许只有杜小康自己能体会到。但是,正是这种苦涩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生活的信念。
他的辣,如同那火辣辣的干辣椒。桑桑想拥有一个新的笔记本,但没有钱买,看中了爸爸包中的新本子,每一个本子的第一页都印着红章子,代表桑乔的荣誉, 桑桑把每一个本子的第一页都撕下来扔了。爸爸发现后很生气,打了桑桑一顿,打的桑桑直叫喊。桑桑一定感到火辣辣的痛,因为爸爸误解了他,他原本是想帮助失学的杜小康。
成长有百般滋味,不可能说都是甘甜的。就想苏轼的诗一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也像冰糖葫芦一样,酸中带甜。只有这样才叫作‘完整的人生’。
成长源于自信、源于自强、源于付出、源于责 任,每个人都需要这些,有了这些,就会快速的成 长,有了这些,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是丰富多采的。
这本书让我们懂得了很多。
成长读后感 第十三篇
这本《在爱里成长》是一本让人心灵成长的故事。假期我们读了好几本课外书,唯独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它让我从故事里去发现世界。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中,总有一些故事和身边发生的事情,会指引着我们向前走,温暖着我们的心灵。
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是《把心脏埋在祖国》这篇故事。它主要讲的是著名音乐家、钢琴家肖邦是波兰人,从小就在音乐的方面表现突出。而波兰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很多个强国对弱小的波兰进行瓜分。这种动荡的局面对肖邦艺术创作是非常不利的。通过亲人和朋友的相劝他离开波兰到法国深造,他含泪离开祖国,但始终心系自己的国家。没有想到的是这次离开竟是他与祖国的永别。由于种种原因,他身体还一直不好,39岁就离开了人世。去世前,他深知自己的遗体不能运回祖国,就拜托姐姐一定要把他的心脏带回去,长眠在祖国的脚下。这样的爱国深情让我很感动。
在爱里成长,让我看到了亲情、责任心、勇气、乐观、友爱等成长的过程!不论到什么时候,要心中有爱,在快乐里起航,在温暖中远行,在憧憬中走向美好的明天。
成长读后感 第十四篇
当我读到 生命之树 伴我成长 这篇故事时,我就很内疚,因为人们一直在浪费树木!比如:每当大家用完了一次性筷子时,总是把筷子丢掉。假设每人每天都用一双一次性木筷,那全球60亿人口每天就要用掉60亿双木筷,每年要用掉21900亿双筷子,多么惊人的数字啊!而又有多少棵大树在为这惊人的数字而奉献呢?让我们再看看自己身边发生的事吧!
当你大量用纸巾时,是否想到了大树的痛苦。当节日来临购买大量贺卡的时候,你是否看到大树在流泪呢。我想,只要我们每个人都珍惜树木,那我们就不会生态不平衡了。
那我们应该怎样珍惜树木呢?其实我们吃饭可以用塑料筷子。当你要用纸巾时,应该发现是时候让手绢回到你身边了。当节日来临时,不妨亲手制作一张“绿色”贺卡给朋友,或是用电脑发电子贺卡给朋友。
就像一句广告词“原来生活可以更美的!”只要从我们做起,从我们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从我们现在做起,关心爱护身边的环境,我们的生活一定可以更美丽!
成长读后感 第十五篇
李开复曾说过这么的一句话———我认为将对世界商业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从优秀到卓越》,但是将对*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凌志军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一位八岁孩子的母亲丹尼曾说过———这本书不仅改变很多人对教育的看法,更重要的是这将由此改变许许多多孩子的命运,所以这本书不仅会改变很多人对教育的看法,更重要的是这将由此改变许许多的命运。
在这些故事里,我们看到了30个“微软小子”成长过程中的欢笑、悲伤、激情、惆怅;我们看到了一大批聪明、主动的孩子,不断进取、不断超越自我,直至成功的奋斗历程。
本书一共有八个篇章,分别是“起跑线”、相信你自己最聪明、我到底要什么、“爸爸和妈妈、大脑的成长、学习是一种态度、情商时代、大师在哪里。讲述了一些不承认自己是天才的天才们在讲述他们的成长故事”。
这些故事可以让家长们知道怎样培养孩子,让老师知道怎样完整教学,让学生知道怎样获得自信。我个人认为不但学生、家长、老师需要关注《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整个社会都应该关注“成长”。
*正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但*是否能成为真正的科技强国,还要取决于我们能否在教育领域赶上西方。美国之所以强盛,主要是因为他拥有最先进的教育体系,并能通过该体系吸引全世界的杰出人才。美国的教育体系,不仅包括那些知名的高校,也包括深藏在每一位家长和老师头脑里的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教育观念和教育体系需要不断发展、变革,*的下一代需要在更好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成长”是一个关乎教育、人才乃至整个社会的话题。每个学生都渴望知道自己该如何走向成功,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尽快成材,每个老师期盼自己教出的学生早日取得喜人的成绩。但是,成功并不等同于成长。成功是你的目标,成长是你到达目标的道路。
这条路并非一帆风顺,有的人没能坚持到终点,有的人在挫折面前选择了软弱和妥协,也有的人用正确的方法和坚定的信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那帮被称为“微软小子”的人的成长故事,其实离我们很遥远:他们的学习经历几乎都非比寻常。有的是少年班,有的是小时候就出国留学,还有就是清华、北大的。
他们生活的时代离我们遥远,他们学习的地方离我们遥远,他们所取得的成就也离我们更遥远。但这本书通过他们的成长历程向世人阐述了一个关键的观点:一个人发展的最重要时期是6—12岁。这个时期要想健康成长,如果只靠学生,不可能;但如果有了家长和老师的协助,就有可能。
凌志军先生希望借《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一书“改变对教育的看法”,这应该是*教育体系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希望更多的人阅读《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认识《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理解《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希望有更多的*学生在《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的帮助和鼓励下,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本书中的许多故事的确令人深思,尤其是做家长和我们老师的,不能不反思自己的得失。但同时也让我领悟到对每一个孩子也绝对不能放松。30个天才“微软小子”的成长故事证明一个道理:所有天才都是可以教出来的。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打败别人”,而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教育学生“最重要的东西不是钱,不是家庭,也不是运气,而是‘不要小看自己’”。“只有做好了‘应该做的’,才能愉快的‘做喜欢做的’。”
教育自己“改变我们对教育的看法,让自己像天才一样成长”。“我们既然无法改变教育,那就改变对教育的看法。
成长读后感 第十六篇
实话说,不认为本书值得书商所宣传的那么大的美誉,譬如“颠覆传统成功学观点,影响美国校园教育的创新理念”。
书的核心思想,如果我们要持续不断地成功,就要具有成长型思维,面对成功不要认为自己天生就是天才,要关注努力的过程,以及努力的策略;面对失败,不要心灰意冷,要找出失败的原因,针对性进行解决。这样才能不断成长,才可能获得不断的成功。
固定型思维模式最主要就是认为所有事情是固定不变的,是用悲观和僵化的方式对待变化,譬如认为个人的才能是天生注定的,对于成功认为是自然的,对于失败则归结于才能的不行,逃避挑战,等等负面情绪。
成长型思维模式认为所有事物都是在不断成长的,才能不是固定的,个人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得到成功,面对失败,更多聚焦于失败的原因,以及以后如何克服,勇于挑战。
需要警惕两种误解:
1、思想开放不等于就是成长型思维,关键要看个人能力是否有不断提升;
2、努力不是成长型思维的全部,需要有策略,不要为了努力而努力,要看努力的结果。
成长型思维是可以培养的,要时时反省,警惕自己日常言行中的习惯性思维方式,抑制固定型思维特征,发展成长型思维特征。教育孩子也是如此。
成长读后感 第十七篇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这本书最近很热,书里罗列的诸多案例无非围绕书名展开取证和论述,事例朴实以小见大,给阅读者提供了广泛的思考空间。
我读过后感慨万千,对于孙子培养的导向问题进行了反思。从我们自身的学习经历一直延续到现在,孩子的学习大环境应试教育的导向一直未变,孩子的考试成绩变成孩子“好”与“坏”的重要考量指标,在这样的环境下,孙子的学习缺少了主动,更多的是被动接受教育灌输,即使成绩优秀,宝贝能真正快乐吗?
你的一生能走多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童年的天地有多大。宝贝的童年是一支画笔,可以挥洒出绚丽的色彩;是一张白纸,可以描绘出缤纷的图案。任何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梦想,或小或大,这些才是宝贝们快乐向上的根源。
我们无力改变现有的环境,但我们可以和宝贝共同理解环境。尊重自己,更重要尊重环境中的人和物,我们要学会倾听孩子的诉说,雨露般润泽宝贝的心灵,坚定地支持孩子的正确追求。我们不求孩子的一时得失,我们渴求孩子能找到真正的自我。
成长,仅仅两个字,却涵盖了自信、克制、坚持、努力等等诸多的人生哲理,这两个字不全是某个人的人生阶段的写照,而是整个人生的历练。孩子不仅仅属于我们的家庭,更多的属于整个美好世界。最终的成功来源于积累,孩子的成长来源于生活。孩子成长的动力离不开梦想,呵护孩子的梦想,陪伴孩子追逐梦想,即使不能成功,仍可快乐笑对人生征程!
成长读后感10篇(扩展6)
——《终身成长》读后感10篇
成长读后感 第十八篇
其实,“成功”是很诱人的两个字眼。一提到成功,我们一般都会想到,事业有成,财富满满,家庭幸福。说通俗点,就是有钱,有权,有势等等。“成长”这两个字可能没有“成功”那么诱人,但是却比“成功”更有分量,更重要。《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的主要观点就是: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打败别人”,而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没有必要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别人眼中的“成功”,而是应该认清他自己,发掘他自己的价值。
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一段,就是吴枫的浪子回头和*凡中产生的强大力量。他从一个中考数学考32分、英语考28分,整天穿着喇叭裤的街头浪子,蜕变成连续读了大学、硕士、博士,到最后成为“微软四少”之一,期间还承受到病痛和生活的诸多磨难,他这一路走来着实不易。他出生在江汉*原的一户普通人家,却能够在开窍以后不受任何困难的干扰坚持努力学习,最终取得了成功。这正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孩子,却用普通人的情感和坚持,迸发了如此强大的小宇宙,告诉了世人们*凡中也能缔造伟大,普通人的情感也能产生强大力量!
吴枫的命运转折,来自于第一次中考后,父亲归来给他的一次自我选择,他选择了继续读书,而没有去接妈妈的班当一名售货员。之前,他是一个典型的差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浪荡子,而且更要命的是他全然没有将读书当回事,也从来不在乎自己的成绩。然而,就在父亲让他自我抉择的时候,他鬼使神差地选择了读书。我不知道他是一种怎样的顿悟,秉持一种怎样的毅力和努力,复读一年初三又将真个初中三年重学了一遍,能够让自己考上重点高中,一只脚踏进了大学。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当时如果父母强迫他继续读书,没准儿他就逆反了,反而会破罐破摔。看到这里,仿佛我也有一种顿悟,那就是对待孩子的兴趣爱好、学习等方面,不能一味强求、强迫,要多站在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去设身处地来处理问题,否则面对青春期的叛逆、花花世界的诱惑,很可能适得其反、事与愿违,有时候没有处理好,反而导致贻误终生。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最伟大的真理是最*凡的真理。”,而费狄拉也曾告诉我们,“只有*凡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我们为人父母的也大多是*凡的*头百姓,作为父母最伟大的目标和成就不是必须帮助孩子取得成功,而是要帮助孩子在*凡的生活中充分地认识自己,做真实的自己,不断充实自己,强壮自己,通过理想信念和真情实感,集聚自身的各种能量,爆发出孩子的潜能,让他成为最好的自己。
成长读后感 第十九篇
无意在一份杂志上看到:*人年人均读书仅5。5本,俄罗斯人年人均读书35本,犹太人年人均读书65本。面对这个悬殊的数字,让身为人师的我有些紧张,一年我看了多少书?在书本中收获了多少?许多人讲,一个没有阅读的社会不是一个现代社会。的确,人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都是与读书有关。所以利用暑假在家好好的看了些书,而这本《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书中很多经典话语如:
是做孩子喜欢的事情,不是让孩子做你喜欢的事。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精神上的距离感,常常是由于父母对孩子的过于亲密引起的。当父母允许孩子和自己保持距离的时候,孩子的心灵反而回到父母的身边
《成长》像一部小说,《成长》更像一部奏鸣曲,《成长》是每个渴望成功者最好的心灵驿站。
成长读后感 第二十篇
最近读了孙瑞雪的《完整的成长》,对于成长有了新的认识。儿童在爱与自由、规则与平等的外在环境中经历完整的成长,成长则离不开关注。
我们父母对于孩子的关注,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成长。孩子在出生时,父母对他的关注度极高,连取个名字都要绞尽脑汁。凡事都以孩子为中心,小心翼翼地呵护,不厌其烦地教孩子说话,陪他游戏……一直都想给他最好的,也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慢慢地,孩子长大了,能独立做很多事情了,对于孩子的关注也就随之改变,可是,父母的关注却一直都在:上幼儿园了,关注他什么时候不再哭闹;上小学了,关注他什么时候独立完成作业;上初中了,关注他什么时候不再令人头疼……
其实,关注也是有规则的。“身体是属于儿童自己的,他需要自由地支配他。父母教师要做的,就是巡逻在儿童活动的边界上,在鼓励和分享中保护儿童,让他们学会自我保护。如果被允许之后才可以探究,人就没有自主和自由的意识。”而在日常的生活中,很多的家长会越俎代庖,“对于成人来说,教是一种快速有效地让孩子知道结果的方式。成人难以忍受过程的漫长,所以直接把认知的结果告诉孩子,结果一定是不仅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历程和创造自我意识的过程,同时也一定会影响他的认知发展,也会将他的生命搁浅在心理或是认知的层面。”因此,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我妈妈说了”的“妈宝”的存在,他们完全内化了妈妈,遵循了他们已经认为的正确规则,失去了自主,从而失去了自我。这不由得令人想起了《都挺好》中的苏明成,在母亲的精心呵护下长大,可以说是一个标准的“啃老族”,苏明成从小就仗着妈妈的宠爱对妹妹颐指气使,脾气暴躁的动不动就动手打人,郭京飞用实力演绎什么叫“妈宝男”。
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最佳状态,无外乎“你是怎么知道我就是这么想的呀”的心有灵犀。父母能够读懂孩子,孩子也乐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这就要求我们父母对孩子适度的关注。“人的身体隐含着精神和意识,隐含着喜悦和爱,而强制会迫使孩子只留下身体本身,其他的就会被压抑。所以我们要更加懂得尊重孩子身体的自由。”美国发明家爱迪生,被校长骂成“低能儿”,刚进学校三个月便被勒令退学。他的母亲没有责怪孩子成绩差怎么办,而是给孩子讲罗马帝国的兴亡,英国发展的历史,讲文学、物理、化学等等,培养他爱学习的习惯和好的学校方法。在母亲的教育下,爱迪生10岁就能阅读《美国史》《大英百科全书》等少年儿童很难懂的书籍。在他15岁那年,由于在火车上搞试验,引起大火,回到家,母亲并没有责怪,反而帮他在家里设置了一间简单的实验室。爱迪生把全部精力都用到试验上,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作为成年人同样需要成长。婴儿3年的成长,需要成年人用33年来完成。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的牵绊阻碍了自己的成长,但是只要你把关注点放到自己身上,你的成长也就随之而来。从一切事物、任何人身上学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放弃一切学习的机会。每天坚持进步一点点,你终将成为你期望成为的那个人!
关注成长,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更要关注自己,不断地成长,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走过一个完整的`成长过程。
成长读后感 第二十一篇
这几天,我读了一本名叫《昆虫记》的书,它被誉为“昆虫的史诗”。而且一问世就被看作是昆虫心理学的诞生,读后我有许多感触,也了解到了昆虫们的各种习性。这本书记录的是生物界中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昆虫,有萤火虫、蚂蚁、密封和蟑螂等等。在大自然中是怎样生活的,是吃什么样的食物的,如果繁衍后代,在雷雨中的以生存的等等。在这本书中,我知道了一些平常我不了解的,例如萤火虫的身上有斑斓的色彩,身体是栗棕色的。胸部呈现红色,身上的花纹是环形状的,边缘还点缀着几颗小红点,如同穿了一条美丽的裙子,在这本书中我还了解到可爱的萤火虫是一个肉食主义者,猎物竟是如樱桃般大小的蜗牛,这真是我万万不曾想到的事情,一只如此娇小的萤火虫竟会以比它大好几倍的蜗牛作为下手对象,这让我联想到一个在动物界人类界,甚至昆虫界都行的通的道理——“弱肉强食”。
成长读后感 第二十二篇
书的内容,其实无非就是两个观点:固定型和成长型思维。但我为什么想不到可以这么分类,或者有这样的理论存在,能够来解释很多现实里看到的问题,不清楚的问题?
这就是差距。我们往往喜欢钻到事情本身里面去,而很少跳出来看事情的本身,所以少了这些观察和思考,也就很难做出自己的底层思维思考了。
这本书,看起来很啰嗦,但可读性还可以,我属于比较快速的跳读模式,因为里面的一些例子属于美国的例子,看起来距离我们很远,可读性一般,单位了讲述自己理论的情况,还是要拿出来阐述。
对我个人比较ok的部分是,让我产生了思考,联想了自己现实的一些问题,从而达到将我心中的疑惑有所解答,这是非常棒的一部分。
当然,我自己同样属于两种思维的人,大多数情况还真比较倾向固定型思维,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另外一个我,这在后面的成长过程中,要好好沟通和磨合两个思维。
如果你也喜欢个人成长,真心的可以建议你,读读这本书,当作自己的镜子,看看自己的情况是哪一类型。
成长读后感 第二十三篇
最近,我将学校向我们小学生推荐的《成长的滋味》一书读完了。在这本书里收录了中外史上36个关于童年、人生、人性、社会、命运等故事……看完这本书,几天来我的心情一直被书中的故事所牵动和震撼,久久不能*静!
在这本书中从中我深深的领略到了人生、自然、社会、文化的智慧和哲学。尤其是 《理解的礼物》和《再被狐狸骗一次》这两篇文章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
《理解的礼物》是美国的保罗50年后讲述自己还是一个四岁的小男孩的时候,第一次自己到魏登先生的糖果铺用自己包好的核桃核买回许多在那个年月少有的诱人的各色糖果的事情,善良的魏登先生没有对他发脾气,小心的保护了小男孩天真的快乐和童稚的尊严。当有一天,保罗面对同样的难题时,刹那间领悟了那份来自他人的善良而又伟大的理解,并且把这份理解完美继续下去。10年的光阴在不经意间悄悄滑过,在这些年里我也遇到了许多善良的人们。故事结束了,但善良的人们所带给我们的影响也会在我今后的生活中,一直延续下去,我会用一颗善良的心时刻感化身边的每一个人。
读完《再被狐狸骗一次》,我的心在好像停止跳动一样,让我喘息困难……狐狸在我读到的童话书中全是奸诈、狡猾的象征。而此书中讲述公狐不惜牺牲生命保护幼狐的故事。公狐狸为吸引走猎人避免伤害母狐和幼崽“举起一条前腿,将膝盖塞进自己的嘴里,用力咬了下去。我虽然隔着十几米远,也能清晰的听到那种骨头被牙齿咬碎的咔嚓咔嚓声。不一会,那条前腿便被咬脱了接,皮肉还相连着,那截小腿在空中晃荡,就像连着丝的一块偶。”读到这里,我哭了……我希望公狐再一次逃脱,和母狐及幼仔团聚,继续为他们觅食,可是公狐最终流血过多而死去。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啊!在我们的成长中父亲永远像一座大山,用他伟岸肩膀担起家庭重担,用他那大海般宽广的胸怀为我洗涤心灵!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要忽略父爱,要时刻感恩父母那深沉的爱。
读了《成长的滋味》这本书,使我认识到,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快乐、也有烦恼、更有那因为无知犯下一生都难以弥补的错误……因为我在成长,所以我们要多读书,让优秀的文学作品时刻滋润、塑造我们尚不成熟的心灵和感情,陪伴我们成长!
成长读后感 第二十四篇
一个人与世界的关系跟成长过程中与父母的关系密切相关,所以亲子关系决定了我们与世界的关系,而我们的思维模式是由父母决定。因此亲子中使用暴力会影响孩子一生。
第一,打孩子会使孩子肾上腺素积累,慢慢地会导致孩子长大后脾气爆燥,容易与人起冲突,在日后与人相处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第二,恐吓威胁孩子,如不学习就没钱,不学习就会沦为乞丐等说法。这样孩子也许会因为恐惧而去学习,会成为一个乖孩子,可是会失去安全感而这种感觉会伴随他的一生有可能一生也无法跳出舒适区,习惯于安稳的工作,安定的收入,人生无法有长足的发展!
第三,冷暴力,让人最恐惧的莫过于冷暴力了。冷暴力常常的表现行为是,父母突然之间不理孩子了,孩子会求妈妈:“妈妈,我错了,我再也不敢了”!结果是妈妈丝毫没有反应!想象一下这个画面,如果是一个感情充沛的人,都能体会到孩子的无助和愧疚,而为之落泪。对一个孩子来讲,最大的恐惧莫过于妈妈不理他,爸爸不要他,用冷暴力的方式欺负他,控制他,让他内疚。
书中有一个例子:有一位女士,她小时候很爱漂亮,奶奶送给她一条漂亮的牛仔裤,她特别兴奋,想马上穿上,而她爸爸说:“上学不能穿这条裤子。”她就跟爸爸讲:“我想穿”(女孩特别可怜地在表达自己的渴望。)她爸爸的做法是什么呢?他直接拿起剪刀,把牛仔裤彻底剪坏了。直到现在,每每想起这条牛仔裤,她都会难受得想哭。她工作后,第一个月挣的钱全部买了牛仔裤。牛仔裤都被整整齐齐地放在柜子里,她一次也没有穿过。这就是一个小孩子的报复方式。而这位女士在工作中也遇到了问题,只要工作谈判遇到讨论钱的问题就会变得异常敏感,充满了负面情绪,认为对方不尊重自己,不尊重知识,所以很容易就谈崩了。这是什么?这就是成长所带来的伤啊!
其实有很多大人认为是很正常的行为,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都是很残忍的,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看到过妈妈把孩子心爱的物品丢掉而不留任何余地。小孩子没有能力反抗自己的父母,可是那一郂的伤就在心里定格,而这一种伤都会到潜意识当中去。长大后,遇到同样的事情就会激起内心的伤。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会沿用上一代父母的处理方式,因此也成为代际遗传了。
我们没有办法改变自己的父母,也不要等自己的孩子来改,因为一个人的人生是自己的,解决一系列问题的关键在自己。如果你能改变,恶性循环可能从你开始变成良性循环,整个家族的命运都会由此而改变。
养育孩子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所以大人要用对待生命体的态度陪伴孩子成长,而不是用对待机械体的方法来解决单个问题。陪伴孩子长大要帮助孩子树立人生三根支柱:无条件的爱、价值感和成长型心态。
什么是无条件的爱呢?真正的爱是不需要交换的,不要用爱来做成绩的交换,守规矩的交换,要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无条件的爱会让孩子找到归属感。培养无条件的爱让孩子内心充满力量。
价值感,没有人会自带价值感。价值感要在后天的陪伴中建立,在家庭生活中你要给孩子做事的机会,让孩子做家务或在其他家庭活动中当一个帮手,在这些过程给予肯定,对他们的动机、过程和贡献表示赞扬。这会让孩子渐渐形成价值感。
一个人的终身成长心态很重要,固定型心态的人做起事会很困难,原因在于他做事的目的不单纯,他只为了证明自己,而不单纯的做事,这就给自己带来了很重的负担和包袱。父母要与孩子有积极的语言互动,培养积极的心态,不要给孩子贴标签,给孩子评判,不断地对孩子提出结果上的要求,要把注意力放在过程上,要看到他努力的过程,这样他就不会成为一个极度依赖名声、声望排行榜、收入水*、用这些来衡量自己的人。要教会孩子面对挫折,允许失误和失败,学会从挫折和失败中学习经验。让孩子明白在失败中学到的经验会成为成功的基础。在培养和帮助孩子的同时自己首先要学习和拥有终身成长心态。
关于如何面对孩子青春期叛逆的问题,书中给了我们三条实用的方法:
第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保护孩子的安全。
第二条、和孩子建立情感的沟通。
第三条、分享父母的成长经历。讲一讲你当年有没有犯过错,有没有走过弯路,遇到挫折的时候是怎么思考,怎么战胜困难的。
在孩子到了青春期父母要干预的事情其实不多了,父母只能耐心地等待孩子找到他的人生使命。
成长读后感 第二十五篇
同样一篇文章,不同的人来阅读,就会有不同的感悟,因为人们关注的点不同,看事物的视角不一样。正所谓,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正如笔者所说,成长,是充满惊险的跳跃!有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无惧无畏。有的事情,有的选择,原本前车之鉴就在眼前,但如果不是切身经历,就无法感同身受,仍会心存质疑。某种角度来说,这未必是件坏事,任何成长都需要付出代价,亲身经历过的才会更加刻骨铭心。但人有时候,要学会妥协,错误的坚持了不该坚持的,不如适时放手来的更智慧。
前阵子关注到一则新闻,是说支付宝一直在为用户做减法。提到支付宝,自然想到“快捷支付”、“手机钱包”,支付宝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做了很多“微创新”,曾经一度为了在手机应用中增加一些功能模块,设计了一个操作界面可以左右滑动的性能,而事实证明这个性能并未给客户带来多么愉悦的使用体验,反而让人感觉有些繁琐,而那些需要通过滑动屏幕才能使用的功能又总是被用户忽略。为此,支付宝的产品团队经过再三思量,做了一个重要决定,取消滑动屏幕这个性能,让界面看起来更简洁,让操作变得更快捷!这就是这家企业的成长,在充满风险的选择中,痛并快乐着,最终完成了漂亮的一跃,支付宝也因此迎来了很多用户的喝彩!
成长读后感 第二十六篇
学会感恩,懂得尊重别人,学会感恩,先要学会知恩,要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国家的培养之恩,并以感恩的心回馈他人,回馈社会。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别人的一丝丝情意,却要回报数十倍数百倍的情意。懂得感恩他人,感谢别人的帮助。人生就有了阳光,我们的日子才会变得快乐,白云为感恩天空的恩情,他保护着蓝天。花草树木为感恩自然的哺育,他们绽放着自己最美的青春,海洋生物为感谢海洋的包容,他们以自己最快乐的形式一天天的生活着,懂得感恩,他们快乐着,这就是最大的感恩。
我们的每一步成长和发展,都离不开父母的养育,父母的恩情是最大的恩情,他们给予我们生命,舒适的生活环境教育我们生存的道德,做人处事的准则,为的是我们更好的生活。他们不需要汪洋大海似地汇报,只需要我们能够快乐的生活,拥有美好的未来,感恩父母的恩情,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感恩父母的恩情。怀有感恩之心,关怀父爱,心怀父母,一切都心想着父母。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老师无私的将他们的一生所知都传授给了我们那几千年来你,老师们扮演者最无私的角色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栋梁之才,感恩老师的教育之恩,不仅是因为老师教给我们知识,更重要的是老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尊重老师,体恤老师,理解老师尊重老师的职业,老师的教诲如一缕缕的阳光,照耀青春之花绽放。
报效国家也是感恩,作为一个中国人,每个人都深刻认识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
在感恩中成长,学会感恩他人的恩情,滴水之恩,却以涌泉来相报,不管是父母,老师,还是国家,我们都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所有对我们关心的人,和关心我们所爱的人。
成长读后感 第二十七篇
儿童的成长应该是完整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幼儿的成长却是不完整的,如何使幼儿做到完整的成长,这需要家长、老师的共同努力,更需要那我们运用正确的方法。而这本书,通过大量的例子来告诉我们如何使一个儿童从出生到成年完整的发展给了我很大的启迪和思考。
情绪在儿童完整发展中是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我们要理解孩子就要了解孩子的情绪;我们要接纳孩子,就要接纳孩子的情绪;我们爱孩子,就要包容他的情绪。
幼儿刚刚进入幼儿园,难免会有害怕的情绪,最直接的反应便是哭,孩子为什么哭呢?是因为这时的她心里有种强烈的不安感这种不安是他感到很难过,这时候老师应该了解幼儿心理的情绪,才会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
所以我们应该给孩子更多自主的机会,提供更多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尽情展示,尽情创造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从出生开始,就是自己身体的主人,自己情绪的主人,自己感觉的主人,自己心理的主人,自己认知的主人,自己精神的主人,才能真正完整的成长。
成长读后感 第二十八篇
时间的河也许不汹涌却足够绵长,人生在这份永恒中仓促彷徨,有的怯懦,有的逃避,有的暴躁,有的苛责,也有的勇敢成就了英雄,执着超越了自己,大爱感动了人心。
找不到差异的原因,不理解已是成年的他人或自己不该有的情绪、心理、价值观……
《完整的成长》告诉我们,迷惑于现在,不如在童年寻找答案。
儿童自己创造自己。父母给予孩子生命,但他的成长从身体开始,经历情绪、感觉上升到心理、认知,再由精神升华却是在内在自己创造完成的,从而成就了一个独一无二的他。这个过程伟大而隐秘,常被外在不经意的干扰,割裂,甚至强制改变,从而成长停滞,某种情绪、认知被割裂在彼岸。
孩子被误解(也可能因恐惧、失落……)而哭泣,家长没有引领他认识这种情绪,使他在莫名的惶恐中多了一分焦躁,以哭泣宣泄而出,这是正常的儿童的反应。短时间的忍耐,这种哭泣没有停止的迹象,终于忍无可忍,一番训止,连疏通情绪的门也被关闭,世界里停留了一分焦躁,更没有今后面对这种情绪时的理解和解决办法,一种隐性的成长停滞了……即使多年以后。
这只是一个小小的诠释,情绪、心理、感觉、认知、精神……多少的成长都是相似的过程,有的得到了及时的认识、宣泄,正确的梳理、解决,使儿童成长后,再经历时已因为有过完整的体验而顺利解决。而没有体验过的,就会指责别人。所以,心理医生在治疗时,多是引领患者回顾成长,找到断裂的点,从而连结疏通,这一切本可以在童年解决。
想营造儿童完整的成长,家长、老师要给予的就是陪伴和引领,给他爱和自由,让他的内在安全从容地完成这段伟大的人生历程。从而,我们也就不会再为成人后形形色色的人的差异而困惑了吧。
成长读后感 第二十九篇
当我打开书翻了几页就一下被这本书吸引了,说到反思我就想到每次课后反思,都是草草了事,我也想好好去思考,可是有的时候真的一项接一项任务,繁琐的工作让人喘不过气来,在没有那么多任务的时候也想过很多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想去记录一下,但是零零散散又不知道如何说起,看到这本书后我发现,从一件特小的事情,就可以说明问题,我想我也会反思,只是对以往的事情没有当成自己必须的去做,我想今后我也能认真写好反思,我觉得反思不是为了反思而反思,是真的学会懂得,习惯反思了,就像文章里说的那样,习惯反思很重要,而且真的去思考了,感悟到的才会去写,而不是别人要求我去写,这样我想我的积极性会更高一点,
与家长的沟通也是很重要的,毕竟,学生是自己的,孩子是家长的。这血缘,这爱是无法代替的,但是,在工作中,并不是遇到困难后把问题都推给家长,把孩子也茫然的推给家长。每一个家长都是很爱自己的孩子的,但爱的方式不同就能导致好多的弊端,给我们的工作造成很大的麻烦。此时,作为专业化的幼儿教师就应该要控制自己的情绪,积极和家长沟通,解决问题,促进与家长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作为一名幼教老师很累,事情很多,很操心,有的时候会很心烦,这都是免不了的,但是,当我的工作取得了成绩,看到自己的学生们有了进步,看到那一双双天真的眼睛,当你看到你的学生在你教育下有了很大的改变,当家长打电话来告诉你,孩子变了,变的懂事听话了……那快乐是从心里往外涌的。
成长读后感 第三十篇
今天,我读了一本叫做《文明美德伴我成长》的书。下面我就来说一下其中一篇文章我的读后感吧!
《尊重每一个人》,这篇文章使我感受最深的一篇文章。文章讲了德兰修女在晚上一个人走在印度加尔各答贫民区脏乱的街道上。突然,一个骨瘦嶙峋、蓬头垢面的乞丐不好意思的拦住了她的去路。然后吞吞吐吐地说:“每个人都很敬重你的事业。都愿意为你而奉献,虽然我没有能力但也想给你奉献29美分,以表我的心意。”当这位修女收下乞丐的钱时,乞丐满足的笑了。
德兰修女曾在多次演讲中说:“穷人没有钱,没有地位,但不缺少互帮互助和体谅的爱心。这正是穷人的伟大之处。只要愿意的话,我们每个人,即使是一个卑微的乞丐,也可以对他人献出爱心,对他人有所帮助。
是呀,如果每个人都尊重别人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很好了!
成长读后感07-13
成长读后感10-21
成长读后感 第三十一篇
我对孩子有着天生的喜爱和怜悯。对孩子的喜爱源于我是一名妈妈和老师,而怜悯则是因为常常看到很多的孩子因为不被理解或者缺乏有效的引导陷入迷茫和苦恼。
偶然的机会知道了孙瑞雪的教育机构,捧回《爱与自由》的书读了。随后又读到了她的《完整的成长》,似乎是续上了,更完整的了解了她的理论与实践。
孙瑞雪说:我们是搞儿童教育的,但我们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成人的了解和研究。因为,如果我们不成长,我们无法了解儿童,无法做这种高于我们意识形态的教育。成长需要寻找一个途径,观察儿童能帮助我们找到成长的路。我们必需与儿童一起成长。
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本书,觉得在书中找到了自己的情绪密码,也找到了通往孩子世界的美丽小路。
她用温和的笔法向大家呼喊:
儿童自己创造自己!
儿童是自己身体的主人!
儿童是自己情绪的主人!
儿童是自己感觉的主人!
儿童是自己心理的主人!
儿童是自己认知的主人!
儿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
一切创造始于儿童的自我创造!
如果想做到这些,就用“爱与自由”去浇灌。
成长读后感 第三十二篇
今年学校发的是管建刚写的《教师成长的秘密》。当我拿到这本书时会有种抵触情绪,因为我觉得教育书籍太过深奥专业,以至于再玄妙的道理都变得味同嚼蜡,拿到这本书,同样被我扔在一边很久,直到现在要交读后感了才拿出来翻翻,翻开书页,很快被跳入眼帘的”不喜欢也能很出色”的诗篇深深吸引——兴趣是一个伟大的骗局,扼杀了无数人潜藏的才能。看着既感性又理性的生动叙述,感悟着他深刻的感悟,为我敞开了新的视野。
《教师成长的秘密》对我这种新教师,仿佛像一盏指明灯,让我从迷茫走向光明。这本书由五部分组成,分别是2·18%的教育基础;120%的教育渴望;75%的教育奋斗;63%的教育韧劲;10%的教育写作。这五部分环环相扣,由浅入深。
先说教育基础,对于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我来说比较自卑,因为很多老师都是师范毕业,而我是非师范的。毕业后选择了教数学,大学里学的《生物工程》专业知识也派不上用场,现实确实很残酷。然而,今天我的心情好多了,他告诉我在学校获得的社会工作的“基础分”,约为2。18分。尽管我什么都不会,我跟别人也就相差2。18分吧。
120%的教育渴望这句话告诉我们,“心想”是“事成”的必要条件,一个人能否有成功,就看他对成功的渴望有多强烈。成功的秘诀是渴望。曾经,为了自己的教师梦,披星戴月的努力,最终成功了,也许这就是渴望的力量吧!
75%的教育奋斗,也就是四分之三的努力。说来也是,一个人一天24小时,扣除8小时睡觉,2小时吃饭洗澡,剩下的14小时,也不要用满,四分之三,也就是10。5小时,够了。看似不多的十个小时,能做到的又有几个?这时,我们就要学会拒绝,学会拒绝不必要的事情。总结管老师的一句话:当你明白拒绝一个东西,比获得一个东西的时候,你成熟了。
当你有了成功的渴望,并为之付出努力的.时候,不要忘了两个字,坚持。一个人的潜能到底有多少,谁也说不清。只要一个有坚持力的人,不管基础再差,只要认准了道,一条道走到黑,就能走到别人望不见的远方。
管老师说:只要您拿起笔,将你教育中扥麻烦事写出来,就会转化为一个个曲折,吸引人的好故事,于是所有工作上的烦恼都转化成了写作的快乐。拿起笔记录,安静地回顾自己的教育行为,会发现自己做的不好的地方,需要弥补的地方。教育记录本身,它具有教育补助,教育改良的功效。
在我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就遇到这本书,让我感悟到了管老师深刻的感悟,让我感知到了不一样的世界。
成长读后感 第三十三篇
感谢自己有了拜读《谁是最具成长力教师》这本书的机会。在这本书中,介绍了31位教师的成长轨迹。在这些教师的成长感悟中,每一字,每一句都充满着教师生命的张力和职业的自信。
专业、厚重、新颖、实用与深入浅出,是本书的亮点。许多经历过成长幸福和艰辛的老师都有过这样的切身体验:成长是一个过程,成长阶段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不同的幸福指数、不同的生命动力,同时也会产生不同的困惑。这种不同的生命体验是如何产生出来的?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好像是说不清道不明的。这种成长过程中莫名奇妙的现象,又往往会形成我们成长过程中的巨大障碍。比如,我们常听到教师专业发展中都曾遇到过的成长瓶颈现象,这种现象尤其是到了专业发展的成熟阶段(高原阶段)尤为突出,一些在教育教学方面很有成就,很有专业思维的教师也常会产生“空虚、无聊、莫名其妙的焦虑”,到了此阶段,会有很多颇具成长力的教师从此也就消沉了下去,再也找不到职业生活幸福的感觉。
这些教师虽然分布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段,但是他们的成长历程中都有那个找到自我、发现自我的节点。在这本书中,最让我感动的是我们学校的宋军老师的“我走过的幸福的三个五年”。第一个五年是长足发展的五年,重在书写反思中历练自我,做一个不断成长的教师。第二个五年是坚持不懈的五年,在读书反思中汲取营养,做一个自我完善的教师。第三个五年是深入思考的五年,在研究反思中梳理自我,做一个不断超越的教师。看过了宋军老师的成长历程,让我感觉到作为一名成长中的教师,我所缺失的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在他的讲述中我感觉到他是一名幸福的教师,他的幸福在于自己的不断思索,坚持不懈的反思和研究。他的幸福在于能与学生在智慧的课堂中翱翔。正如他说:“作为教师,书写自己的教育教学随笔的过程中,我有一种成长的喜悦,从最初的不知写什么到写的没有价值,到会选择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思考,再到对一些问题有更深的思考,对一个问题连续不断地追问,书写课题研究状态下的思考。在这些感悟的过程中,我懂得坚持书写教育教学随笔的确可以拉长幸福,是自己在书写的过程中体验幸福,拉长幸福的感受。”
在这本书的介绍中我被洛阳外国语学校的语文教师张洁,我用两个词来点评:一个是感性,一个是理性。张洁教师的魅力从哪里来呢?来自上进心,他读过那么多的书,看过那么多的电影,她上课的时候才有底蕴、有理性,对本文的把握才更深入。同时,她上课时又很感性,通过感性的手段,用自己的语言把教学内容描述给学生。我可以想象他的课堂是多么的活跃,他的镇定自若和幽默,真的不是一般的文科老师也不一定能达到的。
当一个人痴迷于自己事业的时候,世界上的一切都会与其事业的时候,世界上的一切都会与其事业有关。刘娟娟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人。语文教学与研究已经融入了他的生命,生活中的一切也就融入了她的语文教学。课堂与课题,形成一个稳稳当当的“人”字,展现着她语文人的风采。
在这本书中,每一名教师都是像我们这样**凡凡的教师,但是他们正是在这*凡中做了不*凡的事。畅读着这些“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感受着他们的成长故事,感受着他们的优雅、智慧、快乐和幸福……原来,教师生涯还可以这样度过,似乎一双有力的手为我们的心灵打开了一扇窗,窗外是青山秀水、溪流潺潺伴着阐明鸟啼的世界!
成长读后感 第三十四篇
只看书名,都能给人以满满的正能量。并为我们指明了人生的方向。“坚持学习,终身成长”!再次被樊登老师博学多才,满腹才识的宽广知识所折服。樊登老师把东方经典国学文化与西方学术知识融汇贯通在一起,使人豁然开朗。领悟到世界知识文化大道相同的真理。期间插穿了我们曾经听过的《刻意练习》《反脆弱》《关键对话》……等书籍的知识要点,让我们再次重温书中的经典。
书中开篇就给出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定义:认为人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只相信天赋,自大或自卑,不停的证明自己给别人看等特质。而成长型思维模式,则是认为人的能力可以通过努力学习培养,人与人的差别微乎其微,拥有反脆弱心态,从失败和挫折中学习成长,让自己强大!还让我们明白:这是不同两个人的思维模式,也是同时存在于一个人的身体中的两种思维模式,所以我们一定要不断的学习修炼,去除固定型思维,让成长型思维占据我们的内心,使得我们真正成为一名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只有我们成为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运用相信,夸奖,鼓励,思考,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尝试,等方法和技巧,经由我们的改变去影响孩子和他人。
改变是不易的,谁痛苦谁改变,谁改变谁受益!世界因由我们大家的学习,而变的更加美好祥和!
成长读后感 第三十五篇
成长对于孩童来说是重要的,因为长大是多么自豪的一个字眼呀!对于成年人来说,日子的流逝意味着衰老将至,年华不再;那么对于担负着建设下一代重任的教师来说,自己的专业成长标志着什么呢?以前这个问题我从未考虑过,只觉得教师不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吗?成长不就是“教学相长”吗?
通过这本书,让我的看法彻底改变了。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教师的幸福人生=自己的专业成长,你想要多美满的幸福生活,你就要让自己的专业成长多少,这二者呈正比关系。近几年来,一片改革的呼声总传诵着“新课改不仅减轻学生的压力,也替老师分忧”,可我们感到不仅没有减负、减压,反而压力与负担是与日俱增,是我们真的已经不合时宜了吗?读了此书后才明白,原来在人们即使拥有了金钱、爱情、知识、领导力等等,也不能感觉到生活的100%圆满,那么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是我们对待工作的心态。只有我们的心态是积极的,我们才会感到生活达到了圆满,我们才会走上幸福的人生之路。何谓积极的心态?就是接受现实,悦纳自我,心存感激,追求卓越。而一个人只有拥有乐观的心态,才有进取的人生态度,也才能跨出迈入幸福生活的第一步。
不错,“心中有盼头,手中有事做”,才是幸福的。而过去的我总为自己不断地繁忙而抱怨着。从未带着一种期盼,带着一种满足,带着一种忙不完的快乐。设想如果生活中每一天都带着一种期盼,带着一种努力,带着一种忙不完的`快乐与满足,那么幸福会时刻陪伴着你。生活中如果少一份责备,多一份宽容;少一份感慨,多一份感动和感恩;那么幸福就会向你靠近几分了。来吧,让我们一起去发现身边的幸福:
在课堂中我们会得到幸福。因为只有在教学中我们才能够体现出做一个教师的真正价值,自己的教育智慧被发挥,教学研究的能力被提高,这样才会有成功之感。另外每天再给自己留一点时间阅读,与伟人、名人对话,提升自己的才华,锤炼教育的智慧,在阅读中寻找无穷的幸福。这时的我们才会真正感到幸福。
在学生中我们会寻找幸福。虽然孩子们淘气贪玩,反复叮咛的话儿不听,纠正几遍的错误,接连又犯;桌椅摆放歪了,作业又忘了写了……但我知道,这就是孩子,孩子怎能不犯错?孩子各有差异,怎能整齐划一?我会悄悄地告诉自己:少一点挑剔,多一些理解;少一点批评,多一些微笑——让学生在我们的理解中成长,让我们在自己的宽容中幸福。
在爱心中我们会感到幸福。走近孩子,蹲下身子,我们会发现其实孩子进步已经很大——虽然有错题,但是他们已经很努力了;蹲下身子,我们会发现孩子真的非常懂事——刚刚还被老师批评的痛哭流涕但一转身却依然一脸灿烂地帮着分发各种作业本,因为他知道老师的严格也是爱;蹲下身子,会发现孩子有时还很勇敢——虽然因为调皮摔疼胳膊摔疼腿,但是就是不流一滴泪……蹲下身子,仰望我们的学生,欣赏我们的学生,在赞美中给学生播撒幸福,我们也会因学生的幸福而倍感幸福!
掩卷而思,有时我们确实无法看清自己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关系,常常以为“工作就是为了生活”,却忽略了“工作就是生活”。既然我们选择了这份工作,既然我们抓到了这样一副牌,与其抱怨这副牌怎么如此之差,不如就打好我们这副牌。也许在不断动脑出牌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收获另外一种幸福。
成长读后感 第三十六篇
这个星期,我们403班读了《爱心伴孩子成长》这本书。它是我们中国四川的一名叫肖 陈颖老师接受记者采访后写的。
在这本书中,肖老师写了她在庐江汤池一个学校的一个有七十四个孩子的班级上课。那个班级当时是全校成绩最差、纪律最差,什么都不好的一个班级,换了好几个班主任。可是她才带了四个月,那些孩子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光是行为、习惯的变化,学习成绩也变化很大。
其中,肖老师还在这本书中讲了几个故事,比如:“曾经有一对夫妻,先生喜欢吃鸡蛋白,太太喜欢吃鸡蛋黄。他们俩结婚以后,太太就把自己喜欢吃的蛋黄留给先生吃,先生就把自己喜欢吃的蛋白留给太太吃。他们俩到六十岁,吃了可能有三十多年,到他们六十岁的时候都变成老头老太了。有一天坐下来聊天,一聊才发现原来对方喜欢吃的,和自己喜欢的不一样,两个人就大笑起来……”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明白了孝心是宇宙人间永恒的真理,我们只要有了它,就会让自己的缺点一点一点的,慢慢地消失,直到无影无踪……
成长读后感 第三十七篇
利用暑假的时间,我阅读了任永生写的《学习即成长》这本书。作为一名教师,细细品读此书,感受良多,收获颇多。
此书中有个章节提到如何让学生乐学会学学会,结合我们的教育现实,教学是一门艺术,永无止境。营造一个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知识和能力在不断提高,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的是一群孩子,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他们敢说敢做,无所顾忌,求新求异的愿望强烈,因此我们的教学一定要突破传统的说教,要以各种丰富多样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主动的去学,是乐于学习,而不是被逼学习。可是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呢?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 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学生是我们的服务对象,师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平时要多注意与学生交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个性特点,爱护关心每一个学生,运用一些平等的语言和关切的语言与学生交流,不仅融洽了师生关系,又把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升华为高涨的学习热情。
情感伴随着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它是一种推动学生学习和约束自己的巨大动力,“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包容学生,经常聆听学生对英语教学的需要和建议。
教师应以指导者的形象活动在课堂里。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平静良好的心境下,接受语言知识,主动参与英语交际,保证拥有独立的思维空间和人格空间。
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时代不同了,社会正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现代青年应当“学会做人,学会关心,学会相处,学会学习”,而其中“学会学习”恰恰也是我们教师十分缺乏的一种现代社会所必备的品质。
教师要把工夫下在课外,课前要吃透教材,深究两纲,确定准确目标,把握好重难点,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风格各异的教案。上好每一节课,提高45分钟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讲究教师的人格力量,以身作则,加强自身修养,以行动给学生做出表率作用。
三、丰富课堂的教学形式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课堂中的主角。我们要放手让学生多实践。在每节课的设计上,教师都应该立足于学生的经验和年龄特点,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尽量的使教学内容生活化,通过游戏,课本剧表演等调动学生的学习。
希望教师的改变能促进学生们的学习,使他们真正做到乐学会学学会的目的。
成长读后感 第三十八篇
我们要为他们提出诚实而有建设性的反馈。面对遭遇失败的伊丽莎白,“我知道你的感受,你对比赛寄予了如此大的希望,而且拿出了自己最好的表现,但是依然没能赢,你一定感到很失望。但你要知道,你并没有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有许多女孩练习体操的时间都比你长,而且比你更努力。如果这是你真心想要的东西,那么你就要为此付出努力。”他父亲的话给我带来启示,我将它用在我课堂上的那一刻内心无比的喜悦。这是一堂测试课,当我宣布考试时,教室里一阵唏嘘,担心考不好而不想考试。我告诉学生们:“测试是学习的另一种方式,只有在考试中我们才能发现自己知识上的盲点,才能更有针对性的去加强和补偿,从而达到学习目标,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每次考试都只是我们学习的又一个新的起点,而不是终点。我们注重的不是分数,而是考试时暴露出来的问题,如果我们把每次出现的问题都解决掉、克服掉,便有了新的收获和提升。”学生们安静下来,从他们的眼神我知道,我们已经达成共识。
同样我们要为孩子提供建设性批评。批评孩子就要对孩子有帮助,然而好多时候我们的批评变成了抱怨、责备、惩罚,这对孩子有百害而无一利。正如那位勃然大怒的父亲“这就是你的作业?你就不能认真做一次吗?你要么笨,要么就是不负责任。你说,你是哪一种?”他的口气是不是很熟悉呢?不要评判,要去指导。就像这样,面对将钉子洒了一地的菲利普,你会说“你怎么这么笨手笨脚!”而是应该告诉他“以后要小心些,我们一起把它们捡起来”。这便是建设性批评。
父母的言行会影响孩子们思维模式的建立。很多父母认为,当他们评判和处罚孩子的时候,他们是在教育孩子。然而他们教给孩子的仅仅是如果不按父母的规则和价值观办事,就会受到评判和处罚。而没有教给孩子思考问题的方法,让他们自己做出更有道理、更成熟的决定。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孩子觉得你觉得他不够好或比喜欢他或自己不优秀,久而久之就容易有固定思维的倾向。我们要给孩子的不是评判,而是指导。告诉他们标准,并教会他们如何达到标准。泰格.伍兹的父亲给我们做出了榜样,虽然他希望儿子在高尔夫方面有所建树,但他尊重儿子的选择“如果泰格想成为一名水管工我不会介意,只要他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水管工。我的目标是培养他成为一个出色的人。”并且他给儿子的建议是要去付出,付出时间、才能和满腔的热爱。
如何成为好老师和好父母呢?
通过降低标准的方式是不可取的,我们需要的是在提高标准的同时,交给学生达到标准的方法。这让我想起前不久朋友对我的诉苦:“儿子一学习就闹情绪,还一边学习一边玩橡皮,抠手指,作业老师不能完成。”一番谈话后我得知,她将所有的作业一次性全告诉孩子,而没有告诉他怎样去安排时间。在他责备孩子的时候,也没有注意给孩子提出建设性意见。我给他的建议是:“根据作业量,将孩子的作业分段,并告诉孩子没完成一项作业就在已完成作业下画一个对号,并且给孩子休息的时间。另外,如果孩子完不成作业,也不要一味的批评他不认真,精力不集中。而应该跟他共同分析问题原因,并跟他一起克服困难,并分享解决问题后的乐趣。”总之跟孩子摆明立场,我是来教你的,我不是来评判你的能力的。面对问题学生我们要告诉他们真相,之后交给他们缩小这个差距的方法,我们能为孩子提供的是资源和技能,面对孩子的成就,不要一味夸奖,更应关注孩子的努力过程,让他们知道我们相信他们有成长的潜力,知道我们会全心全意的帮助他们学习。
成长读后感 第三十九篇
暑假,我阅读了凌志军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全书分别以“起跑线”、“相信你自己最聪明”、“我到底要什么”、“爸爸和妈妈”、“大脑的成长”、“学习是一种态度”、“情商时代”和“大师在哪里”为主题,展开阐述。
在成长与成功之间,人们往往只重视成功,却忽视了成长。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尽快成材,每个老师都盼望自己教出来的学生早日取得喜人的成绩,但事实上想要做到哪有这么容易。从“微软小子”的身上,我看到了希望,我知道只要找对了方向,想要成功并不是难事。他们并不拥有比我们更聪明的大脑,但是他们凭着他们自身的努力以及自信使自己变得更加刚强,没有在挫折面前选择软弱和妥协。
看完这本书,对自己的学习,工作和将来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面对生活中的一点挫折,我不再软弱,想想“微软小子”的成长历程,我会更加刚强。努力改变自己,不断进取,超越自我,更加坚定信念。我不需要成为“最好的”,但我会成为“最好的我自己xxx。我知道会有一天,当你成长了,成功就来到了。
成长读后感 第四十篇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做《成长的滋味》使我深受感动。成长有百般滋味,不可能说都是甘甜的。就想苏轼的诗一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也像冰糖葫芦一样,酸中带甜。只有这样才叫作‘完整的人生’。
成长的滋味中,有酸、有甜、有苦、有辣。
酸,如同未成熟的柠檬,酸酸涩涩的。杜小康每一次骑着自行车从桑桑眼前驶过的时候,桑桑的心中不禁泛起了一阵嫉妒。这种嫉妒的滋味是酸的。
甜,如同成熟在绿叶下的草莓。甜源于自信,源于自强,源于责任,更源于那爱。那甜的滋味是终身难忘的。桑桑脖子上的肿块被父亲发现以后,父亲对他的态度变了, 放下了工作陪桑桑求医,父亲带他走尽了城里的医院,踏遍了民间的诊所。这时,桑桑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深深的父爱,就在这无边的父爱中,奇迹出现了,桑桑得救了。爱的滋味,就是这样甘甜。
苦,如同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苦但是香醇。杜小康家破产了,杜小康的爸爸无法再养活杜小康读书了,于是杜小康就退学了。为了生活,杜小康帮人家养鸭子,似乎鸭子也欺负他,都跑了。杜小康生活更苦了,还要为父亲治病。这种苦的滋味也许只有杜小康自己能体会到。但是,正是这种苦涩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生活的信念。
辣,如同那火辣辣的干辣椒。桑桑想拥有一个新的笔记本,但没有钱买,看中了爸爸包中的新本子,每一个本子的第一页都印着红章子,代表桑乔的荣誉, 桑桑把每一个本子的第一页都撕下来扔了。爸爸发现后很生气,打了桑桑一顿,打的桑桑直叫喊。桑桑一定感到火辣辣的痛,因为爸爸误解了他,他原本是想帮助失学的杜小康。
成长源于自信、源于自强、源于付出、源于责 任,每个人都需要这些,有了这些,就会快速的成 长,有了这些,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是丰富多采的。
《成长的滋味》这本书当你细致的去品味它时,它会让你无比感动,也会长生源源不断的动力是你乐观的去面对他,轻松地去迎接他,身临其境的去感受它。相信吧,这就是《成长的滋味》。
成长读后感 第四十一篇
然而书中提到的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则不然,我给这类人起了一个相当文雅的名字——“天生我材必有用”型。他们认为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养成的,他们面对困难的态度则是积极主动的、乐观坦然的去消灭它,直到达到自己心里预期的目标。提到拥有这类思维模式的人,除了书中列举的一些人之外,历史长河中凡是取得过巨大成就的人简直是不胜枚举。
如果非要举个例子,首先涌现在我脑海里的就是楚汉争霸中的项羽和刘邦了。刘邦地痞无赖一个、出身卑微低贱,当项羽都已成为“西楚霸王”的时候,刘邦还不知道在哪里领兵厮混,没有人注意到他。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人,在如此糟糕的环境下,他却隐忍着改变着环境。他知人善任、能进能退、能屈能伸,最终正是靠着这样的气魄和胆识才成就了大汉王朝长达四百多年之久的辉煌盛世。反观项羽,当他面对刘邦带领的异军突起的汉家军、当他听到乌江边浩浩汤汤的嘹亮铁蹄声、当他想到江东父老的那种期盼眼神时,他发出了一声无力回天的哀嚎,最终自刎乌江边。试想,如果项羽放下所谓的面子,如果他能在遇到挫折时奋勇向前,或许历史也就有可能会被改写吧。
纵观身边的好多人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人都是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混合物。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劣根性,要想彻底的跳出这种思维的框架需要时间和勇气,但这正是需要我们去改变和提高的地方。一个人只有不断学习,让大脑运作起来,养成成长型思维的习惯,才能不断的有冲动和热情去接受挑战,在挑战中不断的去成长、去学习。
就我们现在这个年纪而言,20几岁正是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的关键时候。这个时候的我们可能更需要把回报看的轻一些,把付出看的重一些、把自己的劳累看的轻一些,把培养自己的乐趣看的重一些、把所谓的别人看你的眼光看的轻一些,把与人之间的有效合作看的重一些、把此刻的安乐享受看的轻一些,把此刻的拼搏和奋斗看的重一些、把金钱看的轻一些,把目标看的重一些,如果你真的这样做了,我不敢说你一定就是成功人士,但我笃定你一定是一位受人尊敬的人。
成长读后感 第四十二篇
看完这本书,我的感想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自我成长,另一个是人际交往;对我思维的最大改变,是学会了如何从“固定型思维模式”转变为“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方法;不可否认,我们每个人,甚至一些成功人士,都在某一个时间段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去学习以及做任何事,甚至打游戏都是在不断地证明自己的天赋与能力,喜欢装作一个轻松可以完成所有事的人、不喜欢提问、不喜欢向他人求助……其实这是一次次故步自封的自我限制,不但是对自己发展的限制,看待事物发展的`眼光也会受到局限。
比如,我先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魔兽世界”狂热追求者,从大学伊始,孜孜不倦的玩了很多年,平时也会与我交流一些游戏情况,因此,我认为游戏里不同等级的资源都是恒定的,所以我理所当然的认为部落的能力也是恒定的,低级别不可能打败高级别的角色;直到有一天,我先生告诉我,他带团成功的把一个八十级的boss打败,当时他们团队基本都是七十级左右,并向我展示他是如何布局下兵的、细节到每一秒、每一处,策略又是怎么讲究的,换作以前,我一定会不屑一顾,本身对游戏的兴趣就不大,但恰巧那段时间我读到了这本书,我惊奇地发现固定型思维模式在我身上就是这样运作的。
如何才能改变这种思维模式呢?这本书指出了很多的案例与方法,但是我觉得首先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认清自己,必须承认自己的普通。承认自己普通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毕竟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生来就是特别的——倘若不是天才,也要带有着一些别的光环。当你觉得自己普通时、当你觉得自己并非一个天才时,你才会更虚心地学习技能、接受他人的建议、不介意向他人求助,更平和地接受失败与成功,这样才能更好的挖掘自己的潜能、培养自己的能力。
第二点的启发来自人际关系中相处的思维模式的改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如果一个人只想找完美的人来做朋友,那么他的社交圈子会变得非常有限。这也是“完美主义”这个词第一次从我的认知发现原来它含有贬义。无论是要求他人还是要求自己,“完美主义”的出现都需要反省。
我觉得并不是说明企业的成长型思维模式胜过固定型思维模式,这绝对是一句废话结论,而是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比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更容易盲目自大,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更容易在任何环境下保持谦虚平和的心态,从而这种人,不论是员工还是领导更有助于企业的发展,说到底还是人的问题。
成长读后感 第四十三篇
孩子的成长会经历很多,每一段经历都会影响孩子的性格。
我们的职业就是和学生打交道,免不了遇到这样那样的孩子。最让我们揪心的就是心理不太稳定的孩子,不知道哪一个时刻,哪一句话会刺激到他,然后发生我们无法预料和难以承受的后果。这样的孩子一般多是原生家庭或者童年时候有特殊经历的,可能这些特殊经历在小学阶段没有显现出来,随着孩子的成长,逐渐步入青春期,独立意识开始逐渐成型,再加上中学的学业压力明显比小学大,家长已经不能再用原有的方式和习惯维持之前的平衡,于是,有些问题开始爆发出来。
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要想帮助他们,首先就得了解他们的成长经历,了解他这样的形成原因;其次,和家长沟通,虽然我们学习过儿童心理的相关知识,也在阅读,但是我们终究不是专业人士,有些情况还是需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
希望孩子们都能健康成长,希望作为教师的我们能遇到健康的孩子。
成长读后感 第四十四篇
认知决定眼界,眼界决定格局,格局决定选择,选择影响命运。
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感受到思维方式的重要性。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在“聪明,尖子生,三好学生”这种基于考试成绩的评价下,我想我们这一代人的很多个“我”都养成了很明显的“固定型思维模式”,我们会努力学习,但是为了获得成绩和认可,而并不是真正去研究去感受“学会”带来的乐趣;我们会死抠自己,不愿意和周围人探讨,担心会暴露自己的无知;我们头脑里会天马行空,有很多想法但迟迟没有勇气采取行动,因为有声音告诉你:哪有那么简单,不可能成功的……
现在的我正在养成“成长型思维模式”的过程中,处于一个既有成长也有固定模式的混合期。这种变化更多的源自于工作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指数型成长”的氛围,源自于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及总会有人去发现你的变化提点你的成长。所以思维模式是需要以身作则示范而非要求的。
在成长型思维模式里,如果认知到“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和学习提升的”仅仅是第一步,止步于此便是“虚假的成长型思维模式”,真正挑战的且真正有效果的在于“制定目标和阶段性的具体的行动计划并且去践行,直至养成循环的习惯”,以及“用俯瞰视角跳出来拥抱并观察现在的你,了解思考固定型思维模式的诱因并教育它”。
终身,唯成长不可辜负!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