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报告 第1篇
刘元春提出,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是举全校之力打造的智库平台,每个季度定期发布中国宏观经济报告,至今已有14个年头,在国内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影响,起到了咨政启民的作用,形成了较好的品牌效应。进入2023年以来,受多重因素挤压影响,世界经济出现较为明显的滞胀现象,中国经济面临新冠肺炎疫情、俄乌冲突等因素影响以及房地产市场调整、资本市场问题等一系列挑战,所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加剧。在此背景下,国内外众多研究团队对世界和中国下一步经济复苏的路径、态势进行了各具特色的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团队的特色是基于量化模型结合不同情景假设、政策假设进行形势分析和政策建议。他表示,宏观经济研究的落脚点在于逻辑和方向的判断,期待课题组立足中国、扎根中国并与政策部门、学界同行加强互动,为加深对中国经济发展逻辑的理解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成果。
田国强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项目和《2023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中报告》进行了介绍。他表示,中国宏观问题研究既要注重决策的科学性,也要注重全局、长远谋划的艺术性。为此,本项目基于多部门大型量化准结构宏观模型,充分考虑中国国情、中国元素、中国特色,将短期政策变量和中长期改革参数放进模型中去,对15个领域和行业进行了分析,除了通常关注的板块,还包括数字经济、教育、环境等板块,本次还新增了绿色金融和绿色转型的福利测算等内容,试图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对中国宏观经济整体把脉,使各板块间政策应对及其改革举措具有内在一致性、相洽性,形成一般均衡的综合治理分析。同时,不只是大概率的点预测,更多的是考虑规避和防范小概率事件和如何应对已有显著迹象、发生概率较大的系统性风险,以及进行稳经济的情景分析和政策工具选项及其力度的模拟分析。针对特定经济目标(如经济增速),在不同情景下给出相应的政策应对力度和备选方案,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根据课题组的测算,在基准情景下,2023年全年实际GDP增速约为,CPI增长,PPI增长,GDP平减指数增长,消费增长,投资增长,出口增长,进口增长,人民币兑美元汇率(CNY/USD)将在附近宽幅双向波动。田国强同时也表示,鉴于影响经济预测结果和准确度的因素较多,包括政策工具变量及其力度、经济波动、突发事件等随机变量,如上半年的疫情等因素,考虑到政策力度加大、疫情反复、民企违约风险加剧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课题组给出了7种不同假设情景,并就为了达到5%的经济增速,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在不同情景下需要在基准假设之外作出的调整力度进行了模拟分析。课题组不只是给出短期政策应对建议,更注重影响经济良性发展的基础制度安排和体制机制,并给出中长期改革治理建议。因此,课题组在研究中坚持“长远视角、全局观念、系统思维、综合治理、风险防范”五位一体,力求通过“理论逻辑、实践真知、历史视野”相结合的方法,使所得出的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具有“科学性、严谨性、现实性、针对性、前瞻性、思想性”。
基于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走势、内外部主要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分析,田国强探讨了中国如何以更大力度改革开放实现短期稳住经济大盘和中长期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并重点剖析了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的认识误区及其改革应对,探讨如何将建设统一大市场的三大误区转变成处理好三大关系,即高效规范与充分开放、公平竞争与创新垄断、对外开放和对内放开的关系。田国强认为,新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需要在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背景下从政府间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入手,进一步深化政府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以加快市场取向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黄晓东对《2023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中报告》进行了详细解读。他提出,2023年以来,在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全球滞胀风险上升、新冠肺炎疫情反复等国际国内复杂局面下,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加大,使得上半年宏观经济暂时偏离正常增长轨迹,出现房地产企业偿债压力加大、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攀升、金融机构风险敞口有所扩大、产业链供应链紊乱与“内缩外移”、疫情不时反弹等主要风险,给实现全年经济发展目标带来挑战。然而,中国经济发展韧性强、前景广阔,支撑经济运行的有利因素和条件比较厚实,市场信心有所回升(包括企业信心、投资信心、股市回升),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展望下半年,随着疫情得到有效防控、一揽子宏观政策刺激效果的逐步显现以及“十四五”规划项目的全面落地,中国经济将释放出巨大的增长潜力,全年经济增速有望稳定在合理区间。
课题组建议,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注重短期逆周期对冲与长期跨周期政策之间的平衡,以更大的力度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全力稳住经济大盘,护航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要继续实施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着力提升政策效能。二是要实施灵活适度的稳健性货币政策,应积极推动贷款利率下行,确保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三是宏观审慎政策要与逆周期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在防范化解风险的同时,避免造成市场预期的紊乱。四是社会政策要兜住民生底线,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实现共同富裕。五是结构性政策要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六是健全粮食能源安全政策,夯实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坚实基础。
全面分析我国当前经济运行态势
在报告点评环节,盛松成表示,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14年来每年都持续发表多篇研究报告,课题组坚持短期分析和中长期分析相结合,中长期要推进制度性改革开放,短期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经济增长,这也是报告的特色。本次报告较为全面地分析了我国当前经济运行态势和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展望了下半年形势的发展和面临的困难,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相信会产生广泛的影响。
宏观经济报告 第2篇
国内宏观经济政策不及预期;潜在经济增速测算可能存在误差;潜在经济增速测算可能存在误差;未来经济潜在增速的测算存在较多假设变量,假设变量可能与实际数值不符的风险;降息降准不及预期;财政政策超预期;新冠疫情再次爆发。
参考文献:
[1]王满仓,吴登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潜在增长率研究[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3,34(01):.
[2]刘哲希,陈彦斌.“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潜在增速测算——兼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J].改革,2023(10):33-49.
[3]冯明.中国经济中长期潜在增长率研究:进展、共识和分歧[J].财经智库,2023,5(05):29-57+140-141.
[4]马晓玲,蒙卫华.“十四五”时期广东潜在经济增长率研究——基于生产函数法的预测[J].广东经济,2023(07):72-77.
[5]吴国培,王伟斌,张习宁.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分析[J].金融研究,2023(08):46-63.
[6]孙辉,支大林,李宏瑾.对中国各省资本存量的估计及典型性事实:1978~2023[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23,25(03):103-116+129.
[7]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23[J].经济研究,2023(10):35-44.
[8]国家^v^国民经济核算司.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2023[M].北京:中国^v^出版社,
宏观经济报告 第3篇
^v^在^v^报告中强调,从现在起,中国^v^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刘哲希、陈彦斌在《“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潜在增速测算》中提到,中国要到2023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那么2023—2023年年均 GDP 实际增速要保持在左右,“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增速至少要在 5%以上,理想情况下应保持在 左右。“十四五”初期的两年,受多方面外部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增速整体来看并不理想,那么测算未来潜在经济增速越发凸显出重要性。
如冯明等在《中国经济中长期潜在增长率研究:进展、共识和分歧》中提到的,从短期来看,潜在增长率水平直接影响到对产出缺口和宏观经济景气冷热度的判断,进而影响着财政货币等逆周期调节政策的定调和力度把握。更重要的是,从中长期来看,潜在增长率关系到对“十四五”规划、第二个“百年目标”等国家发展战略规划的研判部署,以及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城市结构与乡村治理、交通电力基础设施投资、人口生育政策等一系列公共政策的统筹制定。因此下文我们尝试对中国2023-2023年潜在经济增速进行预测。
宏观经济报告 第4篇
我们在本文尝试测算了我国2023-2023年的潜在经济增速,中性情形下,2023—2023年间,潜在经济增长率可能下降到左右,2023-2023年潜在经济增速可能进一步下降。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潜在增长率只是未来经济增长的一种可能性,实际经济增速围绕经济潜在增速上下波动。一方面,潜在增长率的实现取决于经济中各类主体在政策激励下的行为决策。另一方面,如果未来一些条件发生变化,潜在增长率也可能随之改变。因而,经济增长本质上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一种反映和结果,要认识到通过恰当的改革开放创新举措来理顺激励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潜在增长率。
我们从年初就反复提到《破旧立新,储粮过冬》,所谓的“破旧立新”就是改革。当前中国经济转型进入关键时期,面临着从粗放到精细,从债务推动到技术推动的重大转变。这就势必要求TFP增速维持较高水平。反观过去几年我国TFP一直处于相对较低速度。中国当前人均GDP和TFP增速大约处于德国37年前的水平,我们认为德国是中国发展的榜样之一,应该通过加速改革,促使国内TFP增速向德国等发达国家靠拢。
值得一提的是,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已经位列世界第二。由于基数的增大以及发展方式转型,长期保持GDP较高增长可能不会是常态。我国经济将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从关注经济规模和增长过程,转向关注增长的结果和增长的效益;从片面重视高增长产业,转向关注产业协同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从关注经济增长的要素投入,转向关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和要素优化配置;从关注GDP,转向关注以人民为中心的各项制度安排和城乡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由此可见,我们要的高质量发展是更充分更均衡的发展,并需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供给和需求的动态平衡。
宏观经济报告 第5篇
参照吴国培等(2023)观点,实际资本存量本来就代表了资本投入的潜在水平,因此本文只需对劳动力投入增长率和TFP增长率利用HP滤波法(lambda赋值100)进行估算,得出趋势劳动力投入增长率和TFP增长率。最后将结果代入公式(2)即得出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结果见图1。吴国培等(2023)提到产出缺口为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之差,产出缺口比率为产出缺口占潜在产出的比重。本文我们用潜在与实际GDP增长率的差额简单代替产出缺口。
从图中可以看出,1978—2023年,我国潜在GDP增长率基本处于较高水平,2023年以来,潜在增速逐渐下降,而实际GDP增长率基本在潜在GDP增长率上下浮动,实际增长率与潜在增长率的缺口可清晰反映出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变化,与我国宏观经济的经验较为吻合。1978年-20230年,实际经济增长率与潜在增长率差别较大,产出缺口在1980年代初期、1990-1991年等时期较为明显。2023年至今,实际经济增长率与潜在增长率同步放缓,产出缺口逐渐缩小。这可能表明该阶段实际经济增长率呈现出的特征,主要由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引致,因此实际经济增长率下降不是周期性的,而是一种长期趋势。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