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我的扶贫故事范文最新
“在这里,我没有后顾之忧,可以一心努力学习,充实自己,将来挣钱补贴家里。”到xxx飞毛腿技师学院的第二年,来自宁夏固原的母得余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希望。
20xx年,国务院提出实施技能脱贫专项行动,支持东部地区职业院校招收对口帮扶的西部地区贫困家庭学生,帮助有在东部地区就业意愿的毕业生实现就业。这一年,闽宁协作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工程——xxx飞毛腿技师学院原州分校正式成立,这是两地“造血式扶贫”的又一成果。
“到另一片土地成长”
建档立卡贫苦户、哥哥残疾、一家七口靠两亩地和父亲打零工维持生活——在走出大山之前,母得余的生活被打上深深的“贫困”烙印。
两年前初中毕业时,他陷入迷茫,一度不想继续读书。偶然得知飞毛腿技师学院原州分校“在校学习不要钱,还包实习就业”,他在父母和班主任的鼓励下,果断报名,成了学校的第一批学生。
原州分校采用“1+1+1”的培养模式:1年在宁夏原州学习,1年在福州飞毛腿技师学院总校学习,1年在飞毛腿集团实习。
20xx年5月,母得余由学校安排乘火车来到福州。那是他第一次独自远行到2000多公里外的城市。“在来福州的火车上,每经过一个城市我都在想,这里是福州吗?三十多个小时,我几乎没怎么睡觉。”
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大桥、轮船……在母得余看来,这里符合他对“大城市”的一切想象,就连潮湿的气候,在他眼里都带着诗意的美好。
来福州第一年,他边上课,边挣钱补贴家用。当年暑假,他在飞毛腿集团当电池操作员,两个月共拿到5100元实习工资。他自己留下1000元,将剩下的钱寄回家,那是他第一次给父母寄钱。
如今,母得余正在准备考取中级电工证,经过两年的专业学习和实践,他对自己的技能颇为自信,春节回家,他已经可以帮父亲修理割草机。
“走进大山,为了让他们走出大山”
飞毛腿技师学院由飞毛腿集团投资建设,是xxx第一所由企业办学的技师学院。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大潮中,这所技校承担了技能扶贫的重要任务。
“要让学生走出大山,需要自己先走进大山”,原州分校校长方德榕深谙此理。去年夏天,他和同事驱车前往大山深处,挨家挨户走访宣传。
“在寨科乡招生时,山路崎岖,车开不进村里,是学生骑电动车将我领回家里的。”让方德榕颇感意外的是,尽管交通闭塞,但这些孩子对知识充满渴望,在听闻招生政策后,20多个学生主动报名,今年6月,他们已经和其他学生一起乘包机来到福州,开启了两年的学习生活。
“今年的招生工作已经开始了,目前有320人预报名,这些学生都来自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方德榕说,随着技能扶贫的效果初显,学校在当地名声已经越来越响。尽管如此,他仍打算继续走访当地贫困户,招收更多贫困学生。
“我们为原州学生免去了3年学费,同时承担他们学习期间‘衣食住行’的全部费用,学校每年为每名学生开支不少于1万元。”飞毛腿技师学院常务院长唐大强说,为了除去贫困学生的后顾之忧,集团公司尽可能免除学生费用,同时投入资金用于原州分校的翻新改造,两年间投入资金达到400万元。
20xx年,原州分校计划再投入800万元,招收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500名,增设两个专业,并在当地建设相关专业的实验室。
“我们还计划建立产教研相结合的实训基地,规模成熟后会转移到固原工业园区,贡献当地税收。”方德榕说。
“一技在身,不怕贫穷压顶”
“我想学成之后找一份好工作,能养活自己,为父母养老,照顾哥哥,让他们过得好一点。”对今年只有18岁的母得余来说,未来图景正徐徐展开。
“有句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人终究要凭自己的努力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他说,“技能扶贫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平台。”
20xx年7月毕业后,他打算留在飞毛腿集团就业。到时,他可以拿到每个月不低于4000元的工资。
母得余代表了一批宁夏学员的想法,未来,他们中许多人将留在工厂,实现就业。据介绍,近三年,飞毛腿公司共接收宁夏固原籍人员1081人,其中建档立卡户814人,占总人数的75%。
为了让异乡求学的学子有更好的就业环境,xxx人社部门还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将宁夏建档立卡家庭贫困劳动力纳入xxx就业困难人员对象范围,务工就业时给予同等就业创业扶持政策。
唐大强说,“扶贫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许多原州老百姓也需要技术、职业方面的帮助。对我们来说,技能扶贫的工作才刚刚开始。”而眼下,学校最重要的责任,就是让这些孩子掌握一技之长,实现“一人学技,全家脱贫”。
“我们从事职业教育,传授技能的同时,也想传递一种精神,希望我们能为社会多做贡献,让贫困山区的学生靠技能脱贫,一起走上小康的道路。”在唐大强看来,今后还会有更多来自山区的孩子,借着闽宁对口帮扶的春风,在福建实现自己的求学和就业梦。
2020我的扶贫故事范文最新
夏日的宁夏中部,云淡风轻,山塬上的柠条随风起舞。“这是高蛋白,营养价值很高,用来养羊事半功倍。”5月25日,盐池县王乐井乡曾记畔村党支部书记朱玉国兴奋地告诉记者,村里建设的柠条加工厂开始正式运营了。
曾记畔村是一个僻远山村,没有一寸水浇地,祖祖辈辈靠天吃饭。曾经,这个只有2000多人的村子里,大部分村民穷得叮当响,贫困就像大石,压得村民喘不过气来,不少村民面对“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现状,背井离乡,异地谋生。
但朱玉国却守在村里,立志改变贫困面貌。20xx年10月,曾记畔村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首批村级互助资金试点村。“这是一次重要机遇。”朱玉国说,在曾记畔村,不少村民的祖上曾经做过生意,很多人骨子里仍保留着勤劳致富的传统。
国家拨付给曾记畔村20万元扶贫互助启动资金,朱玉国多次召集村委会听取各方意见,商量如何用好互助资金。此前,扶贫资金的使用基本以“输血”为主。习惯了“白给”的村民听说用这个钱还要还,一时无法接受。他们说:“过去给了就不往回要了,这个不仅要还,还要入股、收利息。”
扶贫先扶志。朱玉国意识到,脱贫首先要解决的是动力问题,要从根子里,让贫困群众从以前“站墙根、晒太阳,等救济睡着吃”的观念变为“靠双手干着吃”。朱玉国大胆尝试,在村里掀起“头脑风暴”,大力倡导勤劳致富,不断健全村里的各项规章制度,调动老党员、村干部、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激情,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
经过多轮商议,村委会和全体村民定下规矩:从互助基金贷款,要入股互助社,按4:6的比例发放贷款,贷款实行五户联保,党员和贫困户“一帮一”。
金融是血液,产业是躯体。已有数百年养殖历史、因肉质鲜美名扬天下的盐池滩羊开始在杠杆撬动下,从小农经济发展为曾记畔村的支柱产业。一些村民依靠一两千元的互助资金借款起步,滚动发展,通过养殖、种植,有了人生“第一桶金”。
村民王昶、鲁永胜家里太穷,没有人愿意联保。朱玉国就带着他们到信用社担保贷款,帮助他们制定脱贫计划。“信用社主任都替我担心,说风险太大。”朱玉国说:“不怕没钱使,单怕没信用。”当年年底,他们均按约定时间还清了贷款,第二年,信用社又给贷上了款。
“信用可以当钱使。”在朱玉国的带动下,村民们都把信用当命根子,不少以前的贫困户,现在也给别人提供信用担保贷款。10年多来,全村人的贷款总额已从每年的400多万元上升到5300多万元,农户都能把所借款用于发展项目上,至今没有一人违约。
朱玉国利用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将互助资金和“千村信贷”捆绑,把“双到资金”注入互助社,撬动了数倍的发展资金,并采取支部+产融保+党员“一帮一”的模式,扩大贷款额度。有了更加充足的资金,村民们增收致富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曾记畔村的互助资金发展到800万元,朱玉国也通过互助资金实现了向全村村民描绘的教育、医疗、养老“三个梦想”。
20xx年,曾记畔村党支部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村支书朱玉国也摘得了“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20xx年,朱玉国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参加十九大回来之后,朱玉国陆陆续续宣讲十九大精神60多场次。他从没忘记自己作为山村“当家人”的本分,始终想着如何防止返贫、提高脱贫质量。
今年以来,村里滩羊饲养量又增加了3000多只。为了降低养殖成本,盘活漫山遍野的柠条资源,朱玉国又带领大家兴办起了柠条加工厂,就地解决饲料问题。
“不仅要村民富,还要村子美。”朱玉国还带领大家开展乡村环境整治,仅今年就种树1万多株,配备大小垃圾箱100个,村里有了保洁员,还装上了路灯。
亮亮堂堂、干干净净的曾记畔村,吸引着很多离村村民返乡。村民张林20多年前离开村子,去了一百多公里外的一个煤矿。这两年,他时时听到村里的变化。眼见很多村民通过互助资金脱了贫致了富,张林也回到村里,盖起了房,和父亲一起养殖滩羊。
20xx年,曾记畔村甩掉了贫困村的帽子。前不久,记者在宁夏文化小康助力脱贫富民和乡村振兴战略启动会上见到朱玉国,他说,今年曾记畔村要在提升农民精神风貌上再发力,不能让富起来的村民再当精神上的贫困户。
2020我的扶贫故事范文最新
20xx年8月,作为省委选调生,我被分配到了xxxxxxxxx高沟镇。时光如梭,岁月如水。不知不觉已经在乡镇工作了三个年头了,我也从刚迈出校门懵懂的少年,成长为如今可以独当一面的基层工作者,也有幸参与了脱贫攻坚这项工作。
我所在的高沟镇,地处淮安、宿迁、连云港三市交界处,是xxx五大扶贫片区涟沭片区所在地,“十三五”期间,全镇共有9个省市定经济薄弱村,建档立卡低收入户6473户、20333人,扶贫工作任务较重,脱贫难度较大。
上班没多久,我就领到了扶贫任务,一共五户,在同事的带领下,我开始一户户走访,每到一户,我都仔细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收入情况、困难情况,并详细向他们宣传扶贫相关政策,帮助他们做好申报工作。
午后,太阳吐着火舌,空气中弥漫着热气,我来到了最后一户扶贫对象户家中。按照电话里联系的地址来到了六塘人家小区,沿着进大门的路一直往前走,右手边第3间车库,果然,门前站着一位四十多岁的阿姨。
“阿姨您好,请问是江怀忠家吗?”我问道。“是的,你们是镇里来的吧?”说着她把我们往她家里引,并搬出凳子给我们坐。说是家,其实就是30几平方的车库,屋里放着一张床、一张吃饭桌,一边放着做饭的锅碗瓢盆,家里的困难情况可想而知。角落里轮椅上坐着一位老人,见我们来了,微笑着冲我们点了点头。
在与阿姨聊天的过程中了解到,他的丈夫5年前在工地上出了事故,下半身瘫痪,一躺就是好几年,家里就一个儿子在苏南打工,儿媳在家带着两个孙女上学。“家里的日子不好过啊,儿子一个人赚钱6口人用,眼看着两个孙女都大了,用钱的地方越来越多,可怎么办啊?”阿姨说着不由自主地哭了起来。角落里的江大爷也默默地流出了眼泪,眼里满是对老伴和家人的愧疚。我急忙上前握住他的手,“大爷,钱不够可以挣,最重要的是一家人在一起,你看我们不是来帮你们了吗?”“谢谢你们,给你们添麻烦了。”江大爷感谢道。
随后,我向他们详细地介绍了国家扶贫相关政策,知道他们已经被纳入农村低保,也享受了残疾人相关补贴。了解到他们家的大孙女已经上小学了,我便提醒他们准备好贫困证明等到学校办理义务教育助学金。
回到单位后,我久久不能忘记江大爷愧疚又无助的眼神,想着自己还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我仔细研究xxx扶贫十项政策,并咨询相关部门,发现江大爷每天都要吃大量的药,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刚好通过农村医疗救助可以帮他们报销一部分的钱。第二天一大早,我就来到了江大爷家中,帮助他们准备相关材料进行申报,没多久钱就批下来了,江大爷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虽然江大爷家20xx年底就脱了贫,但是没事我还时会到江大爷家中与他聊聊天,他的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好,人也变得健谈了不少,“感谢你们,儿媳现在也找到了工作,日子越来越好了。”
20xx年3月份,疫情防控转好后,我又来到了江大爷家中,一进门没看到江大爷,阿姨说:“他走了,就在前几天,夜里走得很安详,临走前还念着要当面谢谢你们。”我望着江大爷的照片,仿佛看到了他生前难得的笑容。
三年的帮扶,让我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我所联系的5户扶贫户也都如期脱贫,但有的还存在返贫的可能,我将继续做好他们脱贫攻坚奔小康路上的“护航者”,为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贡献自己的力量。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