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学范文!

当前位置:爱学范文网>>实用资料>>关于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八篇】

关于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八篇】

标签:时间: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她哺育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滋润着我们的文化精神,造就了华夏民族淳朴善良的民风。她的神秘激发着我们一代又一代学子去探索,去求知,用我们善于发现美的眼光去揭开她的面纱。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八篇】,欢迎品鉴!

第1篇: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指导着中华民族勇往直前、迎难而上。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生作为主要的青年代表力量,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跟弘扬有很大的影响作用。那么,当代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和方式有哪些?

  1. 在课堂上学习传统文化。大学当中有很多关于传统文化的课程,比如“思政课”,传统文化的选修课等。这些课程当中都具有传统文化的内容,大学生要发挥课程的作用,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还要学好传统文化知识。

  2. 利用图书馆、计算机等资源学习传统文化。学校当中有很多的免费资源,比如学校的图书馆、计算机房等,这些资源当中都记载着传统文化的内容,大学生闲暇时间多去这些地方转转,自觉主动地学习一些传统文化知识。

  3. 参加学校的传统文化艺术展。几乎所有的大学当中都有一些展览活动,比如校园文化艺术节,传统文化艺术展等。这些活动都是校方精心准备的,大学生要多参加这样的活动,从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4. 参加传统文化相关社团。大学当中有很多文化相关的社团,比如汉服社、文学社等。这些社团跟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在这些社团当中,不仅能学习到传统文化知识,还能感受一股强大的文化气息。

  5.重视传统节日跟习俗。传统节日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传统节日有很多,比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我们要重视这些节日跟节日文化,做好继承跟弘扬。

第2篇: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又称“美育”,它与德育、智育、体育一起构成我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

  相比较而言,审美教育是一种超越性、综合性教育。

  它强调的是“陶冶”,是主体的主动参与和全身心的投入,让人体验美好,体验成功,体验快乐,体验崇高,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及自我完善的能力。

  加强

  大学生审美教育的手段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作为一个传承5000多年的文明古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教育素材和许多成功的审美教育范例。

  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养浩然正气”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目标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这种“气”是一种主观的精神状态,“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由内心“集义所生”(集义,犹言积善,指事情皆合于义。

  见《孟子·公孙丑上》朱熹注),不待外求。

  后人把“浩然之气”理解为一种最高的正气和节操,爱国主义正是这种正气和节操的集中体现。

  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爱国历来是被看作一种“大节”。

  “见义勇为”、“杀身成仁”、“当仁不让”、“舍身取义”等等,崇尚气节,讲求情操,培育了中国人的正义感和是非心,形成了民族的浩然正气,并逐步凝结巩固起了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和民族气节。

  爱国主义这个概念虽然是近代才有的,但爱国的思想和行为却早就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之一。

  早在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把“廓然大公”等作为价值理想,就是要求社会成员奉公尽忠。

  孟子所谓“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荀子所谓“成天下之大事”等,都表现了胸怀天下的道德信念。

  这种信念经过一代代人的充实提高,到了宋代的范仲淹、明末的顾炎武分别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对之做了精辟总结,表达了中华儿女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豪情壮志和浩然正气。

  一个心中有大爱的人,才能成就未来。

  把我们的大学生们培养成如此有大爱的人,正是我们教育的目标。

  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修身立德”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

  中国人重视人格修养,形成了向内探求的主体性道德精神,集中体现为以律己修身为特征的美德修养学说。

  这种修养学说强调自主自律、自我超越,以维护人伦关系和整体秩序,建立道德自我。

  《礼记·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就是说:从天子到普通民众,一心所要行的,都是把修身看作根本。

  修身的目的在于自我完善,成为道德上的圣人,为治国平天下打下基础。

  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形成了一整套富有特色的修养方法,如慎独、内省、自讼、主敬、集义、养气等等,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

  中国传统道德历来有“慎独”的告诫。

  慎独,出自《礼记》:“君子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意思是说,在个人独处而无他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

  这种修己内省的修养传统培养了中华民族践履道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造就了许多具有高尚品质和坚定节操的君子人格。

  审美教育能够发挥其它教育形式所不及的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感性能力的重要作用,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塑造完美理想的人性。

  那就首先要重视受教育者的人格修养。

  只有具备有良好情操、美好道德的人才能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才能不断地自我完善,提升和超越自己。

  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天人和谐”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

  中国古代思想家尽管在对天地人三者关系的认识上互有差异,但他们都深信天地、自然和人不可分割,这种内在联系的经典概括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德”。

  《周易大传》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四时合序。”思想家把人与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共生的现象称之为道德。

  当人遵守符合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和谐共生的道德时,儒者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

  当人们用道德指导社会实践,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天人合一”时,便形成了新的、更具有现实指导性的道德思想,也即“天人合德。”“天人合德”的道德观崇尚“仁者爱人”,塑造了中华民族明白达观的人生理念,也表明了中国传统道德既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又注重人必须不断认识自然规律、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的特点。

  “天人合一”思想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其理论基础就是把整个世界看成是一个大系统,人与自然共处在这个宇宙大系统之中。

  但是,由于无保留地开发自然,无节制地消费,享受自然物,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变得高度紧张起来。

  今日世界已经面临竭泽而渔的困境,人类盲目地征服自然已经遭到自然界的报复,环境危机、能源危机等不断涌来,人类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把“天人和谐”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显得尤为重要。

  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自强不息”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强不息”一语出自《易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系辞下》强调:“天地之大德曰生。”也就是说,天道运行,一往直前,健动不止,生生不已;君子应效法天地之美德,做到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贯彻古今的光荣传统。

  自强不息是一种自我超越、不断进取的品质,它体现的是一种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意志力。

  如《礼记·大学》称赞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凝聚、增强了民族的向心力,孕育了自信、自尊、自立的民族精神。

  自强不息是激励中国人民变革创新、不懈奋斗,战胜各种风险、经受各种考验的制胜法宝。

  自强不息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每一个实践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性,积极向上,勇往直前,奋发图强。

  这种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自古以来就受到广大有识之士的重视和倡导。

  自强不息表现为自尊自信的品德,不卑不亢,有着独立的人格;表现为坚韧不拔、奋发图强,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悲观、不丧气,勇于开拓,积极进取;表现为志存高远,为着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执著追求等等。

  几千年来,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影响了整个民族文化和精神活动的走向,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它都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动力。

  高等学校的审美教育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这一优秀文化传统,培养青年学生树立自强不息的审美精神。

  21世纪对于社会主义中国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

  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坚力量的大学生们,只有具备自我超越、不断进取、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高尚情操和审美精神,才能够战胜一切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艰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实现自身价值。

  青铜器与弘扬民族文化

  中国人的骄傲

  青铜,是指红铜与锡、铅等其他化学元素的合金,因颜色呈青灰色而得名。

  青铜器在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已经被制造出来,之后中国经历了长达十六个世纪的青铜时代,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

  目前已知最早的青铜制品是在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出土的一件单范铸造的青铜刀,装饰较少,反映出远古先民纯朴的审美意识。

  夏代(21世纪B.C~16世纪B.C)的青铜器中已经有了象征身份等级的礼器,与礼制的政治制度相呼应。

  商代(16世纪B.C~11世纪B.C)青铜器发展到鼎盛,大型器物迭见,花纹繁缛精致,并有一些神秘主义的色彩。

  西周时期(11世纪B.C~776B.C)青铜器与礼制的结合更加紧密,冶铸技术日趋成熟,出现了长篇铭文,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春秋战国(776B.C~221B.C)时青铜器一改过去的设计,风格纤巧、清新,普遍采用更高水平的制作工艺,极富地方性和生活色彩。

  秦代以后(221B.C~1840A.D),礼器比重大减,钱币、度量衡和铜镜经过更新、创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青铜器的主流,在漫长的时间里,中国的青铜器铸造技艺一直保持着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的水平。

  青铜器,集造型、雕塑、绘画等多种艺术之成,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是中国文物艺术中的瑰宝,也是世界美术史上的精华。

第3篇: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当代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做起:

  (1)提高个人文化素养。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提高自己的素养,使自己拥有文化底蕴,并积极投身实践中,进行宣传活动,在帮助他人的同时,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2)培养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努力学习传统文化的知识,主动担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

  要对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认识,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凝聚着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的智慧,也是中华民族团结在一起的重要纽带。要纠正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去主动发扬,主动承担传承的重任。用发展的眼光对待传统文化,加大宣传力度,普及传统文化和美德。

  (3)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在各种外国文化不断进入中国后,很多大学生盲目地崇尚外国文化,轻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近年来韩剧、美剧、泰剧、日剧大量引进了中国市场,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很大,在缺乏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很多大学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早已过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将外来文化作为自己最爱的文化。大学生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去看待外来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以理智的心态去对待外来文化,真正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民族文化区发扬光大,而不是以外来文化为荣。

  (4)对传统文化注入时代内涵,古为今用,符合时代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需要大学生去继承和发扬.大学生要主动担负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同时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促进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第4篇: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为三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为八目。三纲八目合而为之则为大学之道。这是古人对于大学的理解,而做到三纲八目才算成就大学之道,也就成了圣人。

  而今对于大学生的理解则是:

  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指正在或已经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大学生是一个国家崛起中的后备力量,大学生学古通今,对于如何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则显得尤为重要。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融汇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正所谓“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就要发挥“主心骨”作用。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是新时代的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具有“主心骨”的作用。作为当代大学生,第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教育自己,不断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第二,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之一,即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要积极学习党的大政方针,贯彻执行党的思想精神,积极进取,努力完成学业,成为一个优秀的接班人。第三,要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第四,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时代风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当代大学生应该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标尺,规范自己的行为,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第5篇: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科克骄防矜。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第6篇: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新时代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命脉,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呈现出光明的前景,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

  从中华民族“根”和“魂”的高度认识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历史变迁,在传承和弘扬中不断前进,始终一脉相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呈现着中华民族最深刻的精神印记,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激发了中华民族强大的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推动着中华民族的不断向前发展。

  作为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和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文化精髓至今依然历久而弥新,闪耀着恒久的思想光芒。其中,既有针对个体的修身之道,诸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事方式,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等;又有针对国家的为政之道,诸如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等。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也能够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需要我们深入挖掘,结合时代特点和要求传承弘扬。

  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时代风采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要自觉肩负起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要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工作,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客观地说,任何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时空条件的影响,受到当时的经济状况、认知水平、地域特点、社会制度的制约,因而必然会存在一些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的东西。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辩证取舍,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不是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具有独特内核、风格和历史的完整的文化体系。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用中华民族创造的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需要注意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社会治理等还存在需要协调适应的地方。如果我们解决不好这些古为今用的问题,那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就不可能有旺盛的生命力,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很难实现。因此,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要照着讲下去,而是要接着讲下去,在继承和创新中接着讲下去。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提升其感召力,激活其生命力。

  从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维度向世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5000多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不断发扬光大,就是因为既坚守本源又不断与时俱进,既盛德日新又兼容并蓄,不拘泥于哪一家、哪一派的文化,对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采取积极学习借鉴的态度,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这正是中华民族的智慧所在,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取长补短、择善而从,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着眼当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意味着固步自封。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向世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的重要途径。现在国际舆论格局总体是西强我弱,我们往往有理说不出,或者说了传不开。从话语传播上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容易被国外不同受众所普遍接受,是我们想的和国外想听的一个重要结合点。我们可以借助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讲好中国故事。

  从坚定文化自信的立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

  讲文化自信,有充分理由和充足底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接1版头条)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这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业已形成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不能走偏,我国5000多年没有断流的文化更不能丢掉。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从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国家发展的伟大成就中汲取精神力量,更加自觉地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如此,“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的文化强国之势才能蔚为大观。

第7篇: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从古至今,从现代追溯五千年的历史。传统文化顾名思义,就是从古代一直流传至今的文化,这些文化都是古人,我们的失人,从他们身上演变而来的。比如,屈原是清明节的代表,屈原如果穿越到现在,绝对会是一位伟大烈士,供在中国最大的烈士陵园。

  由于屈老的坚贞不屈,为国为民,不畏强权,誓死不做卖国的",宁可跳入江中牺牲自己的性命,也不会为了一点小利益,而出卖国家出卖自己的人格,不会践踏自己的尊严。  屈原死后,他的后人们为了纪念他,虽然他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但是现实中还是需要表示一下的,他们在屈原自杀的江中划着小船,撒着用叶子包着的米团,人们觉得这样鱼虾就会吃这些米团,而不会吃屈原的躯体了。由此在江中划船变成了赛龙舟,撒米团演变成了现在家家吃的粽子,而在那一天人们把那一天定位了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之士的纪念日,每年的4月4日就是纪念屈原的日子,我们叫它“清明节”。

  例如这样事例还有很多,很多人肯定都不明白,在除夕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让我来告诉你为什么。

  相传每年有一天,有个叫“年兽”来扰乱居民的安全,出居民粮食,毁他们的房子,弄的他们人心惶惶。可是看年兽那么凶恶高大,他们却又不敢与之抗衡,终于有一天他们发现年兽怕响声,于是家家户户都在年兽来的那天放起了鞭炮。年兽听见这些鞭炮响声,吓得落荒而逃,人们终于又回到了平静的生活。那天就成了除夕春节,就是这么来的,家家户户都要过年,给红包,这样才吉利,说这一年都会富富贵贵,平安无事。

  这些都是我们中华的传统文化,我们中午的传统文化节,所以源远流长,就说明我例举的仅仅是个皮毛,还有好多好多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所不知道的,就是有了这些传统文化我们才会多姿多彩,这传统文化代表了我国古代到今天,人民的智慧结晶。

  就是靠的这些传统文化,而就是这些传统文化是别的国家,甚至别的星球所没有的,它们是我国独一无二的,是智慧,是结晶,是成果,所以它们会源远流长。  中华传统文化又是博大精深的,你想模仿想复制那是远远不可能的。如果是简简单单的,有何是堪称“传统”这两个字,就算再给你十年,五十年甚至一百年,它只会越来越神秘,你永远知道的不是它的皮毛,其精髓不是精深,而是很精深,非常的精深。

  所以我说中华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是博大精深,是独一无二的。

第8篇: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关辉历史,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源远流长。传统美德强调以德为本,每个人都应该培养良好的品德,树立以道义为重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我认为,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第一位的是要热爱祖国。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志士在爱国和气节方面为后人做出了榜样,无数为国捐躯的先烈用生命谱写了爱国主义乐章,新时代的青少年一定要以此为榜样,时刻以祖国利益为重。其次,我们还要立志奋发,要立鸿鹄志。一个国家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奋发向上的精神,有志者事竟成,奋发图强既要从大处着眼更要从小处着手,要从自我做起。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还要诚实守信。翻开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诚信的故事!曾子杀猪为一“信”,商鞅变法首先取信于民;汉代的季布“一诺千金”是诚信,同仁堂三百年金招牌不倒是诚信;信陵君因诚信而得到侯生与朱亥,抗秦救赵,名扬四海;刘皇叔因诚信打动了诸葛孔明,成就霸业,天下三分。

  人生呼唤诚信,时代呼唤诚信,国家更呼唤诚信。我国是个有五千年光辉历史的文明古国,诚信一向是中国人引以为傲的美德,我们应该将其发扬光大,古人有“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言必行,行必果。”的“喻世明言”,今人有“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警世恒言”,都在提醒我们要言而有信,可见诚信在为人处世、立身行事之中是多么的重要。

  言必信,行必果。当言必信,行必果时,就能取得别人的信任。当言而无信之际,就会吃到苦头。

想了解更多实用资料的资讯,请访问:实用资料
下载文档

看过《关于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八篇】》的人还看了以下文章

延伸阅读

《青春集结号》是一部军旅题材的电视剧,是一部喜剧。讲述的是男主人公任天行和女主人公叶多多之间啼笑皆非的爱情故事。前前后后一共三十集,一部饕餮巨作。我一口气把它看完,意犹未尽,笑声不断。  作为一部

□党员领导干部本身也是党员,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必须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参加进来,不能有例外,不能搞特殊 □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党的光荣传统,也是党的事业取得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到先学一步

怎样写出好的论文? 问题的提出 从20 世纪60 年代开始,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重心开始转向服务业,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大的产业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其发展水平也成为了衡量一国经济发展

该学生在本公司实习期间工作认真,勤奋好学,踏实肯干,体现出比较扎实的国际商务专业知识和技能基本功。努力协助指导老师的工作,从中学习运价业务知识,虚心好学,善于思考,能培养团队精神和人际沟通能力,遵守公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Disease2023,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2023冠状病毒病”,是指20

企业开年会是为了激扬士气,营造组织气氛、深化内部沟通、促进战略分享。为新一年度的工作奏响序曲。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公司年会活动策划方案,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年会策划书格式】一、成立公司年会

人心生无罪恶,所为却无往不在罪孽之中。爱恨情仇,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脱不开的题材。小仲马的处女作《茶花女》之所以一经问世,即掀起轰然大波,我想是因为他对常规,对于世俗目光的突破。故事以叙述的方式展开。阿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本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红色教育基地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红色教育基地观后感端午期间,我参加了由单位组织的到红色

采购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所以一定要吧合同签好哦。本站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采购合同范本采购合同样本,供大家参考选择。采购合同范本采购合同样本甲方:乙方:甲乙双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

虎年春节系列活动总结120xx年春节期间,蚌山区天桥街道结合实际,深入开展流动人口关怀关爱系列活动。一是开展关怀关爱流动人口宣传服务。充分利用宣传阵地,在社区各生活大院电子屏上,滚动播放与流下面是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