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一件幸事,闲暇时刻坐下来,一本热水,一本书籍就可磨完半天的时光。
阅读随笔【第一篇】:找个安静的角落读读诗吧
婆婆说大片大片的时间不知道做什么好,闲得实在是无聊透了,于是买了几双鞋垫来纳鞋垫。一个学期结束,满满当当的一袋子鞋垫,统统送了最亲近的人。第二学期回来,还想再纳鞋垫来着,我一时才想起,十字绣不是很好的消遣方式么。便跟婆婆介绍了一下,婆婆最后觉得用线缝的实在是不敢挑战,就来个钻石绣吧。于是她的屋里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各色钻石绣。不看不知道,一看真是让人惊讶,密密的各色珠子排在一起,太阳底下泛出鲜亮的光来,向日葵女孩,天鹅公主,还有妖娆的民族姑娘,时不时的就跟婆婆一起拿出来欣赏一番,实在舒心。
喜欢一个栅栏,白色的,上面爬着些植物,开有黄色花蕊的白色小花,叶子圆圆的,有紫色的纹路。穿背带牛仔的小男孩在那里看一只蚂蚁找回家的路。天空是看不到边的蓝,远远的,静静的,像是一个美得不自知的少女。我的长裙轻轻的拖在柔嫩的草地上,凉凉的软软的。
穿白色体恤的男孩递过来一杯茶。
当我开始这样想的时候,阳光刺啦啦的穿过窗口,扑到了我的身上,低头看到卷发在阳光下居然有些美好的光泽,这才意识到头发又到了半腰的长度,一年又过去了。很多事也都干干脆脆的过去了。就像是茶杯里的茶叶,再冲几道也是了然无味,所以倒掉吧。
有个学生上课的时候老是容易睡着,每节课必须点名三次以上,每次点名“你又睡着了?”“没有嘛,我没有。”明明很困明明已经睡着,就是不承认。好在站起来听课却是认真得很。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无能为力。孩子的嗜睡想是生理原因,她留了厚厚的齐下巴的头发,一低头睡觉头发便从两侧垂下来,挡住了脸,我说“拿个夹子夹起来吧。”女孩子坚决不同意,我想头发是她的保护伞吧,就像是胖胖的女生希望用长长的裙角遮住粗粗的小腿一样。所以我就此打住,只在她的头发遮住她的脸时,点她的名字就好。
谁没有想要努力去遮掩的伤疤呢?
最近的江歌案和高三学子弑师案实在叫人心寒,看完之后觉得这不就是生活吗?丑陋的时候实在是不忍直视。今年遇到的事情有些痛,痛得有些久,但走过来再回头去看,想说的还是感恩。因为我们的生活大多依旧是美的,那些不堪直视的丑陋,就让它远远的远远的消失吧,就像那杯茶,好不好喝都倒掉吧。
收到一条信息说今天去我家旁边的菜市场卖煎饼,实在惊到了。两年前推着推车卖煎饼的男子,在家旁边的菜市场被我家准哥遇到,家乡味让准哥思乡情切,买了一大堆不算,还跟人家说“下次再来卖,给我发信息。”后来断断续续发了几次。两年多过去了,前天居然又收到这样一条信息。实在是……准哥还真就想回去买。可惜到的时候已然下午。人是遇不到了,煎饼也没买着。
家门口的相框店生意真好,大大小小的装框作品很美,连带着老板娘也美得有些抽离,像是从画里走出来,淡淡的眉目,浅浅的酒窝,笑得安然,坐在成堆的画边读诗,对,她在读诗。
在这熙攘的尘世里,挑一个安静的角落,读读诗吧!
阅读随笔【第二篇】:《蓝色的海豚岛》随笔
有人曾说:“自尊自爱自立自强,乃是生存之道。”当我读了《蓝色的海豚岛》这本书后,我真是感慨万千了。
书中的女主人公印第安人卡拉娜,由于她的部落与阿留申人发生冲突,损失惨重,后来整个部落离开了蓝色的海豚岛,只留下卡拉娜一人,她孤零零地在岛上生活了十八年,历尽艰辛,克服种种困难,终于等到了援船。
主人公卡拉娜是那么坚强,有一种坚忍不拔的信念,独自生活了整整十八年哪;比起她,我是多么无地自容呀,我被子叠不好、菜不会煮,更不用说洗衣服了,老是动不动就叫父母帮忙,要是我在野外生存,不到二三天,就会哭天喊地,爬着想回家的。
记得有一次,老爸老妈有公事都出去了,只留我一人在家。临走前,他们连吃饭钱也不留下,明显是要我“自生自灭”,我翻身倒在沙发上,看起了电视,总之先让我享个“福”。看着看着,日光灯突然莫名其妙地闪了几下,一会儿,家里就暗了。我暗忖道:难道日光灯接触不灵?于是,我学着爸爸的样子,挪来一把大凳子,别别扭扭地站了上去,脚还险些一个趔趄,差点就摔了个四脚朝天了。我把手抖抖索索地伸上去,使劲捏住日光灯两侧,我刷地闭上眼睛,仿佛我要被电死似的,忽然,灯闪了一下,我吓得身子抖了几下,凳子也颤动起来,好不容易才缓过来。这会儿,日光灯闪了闪,最终还是亮了起来。虽说我是捏了把汗,可灯亮了,心里一高兴,想跳下瞬间,凳子就“飞”了出去,我始料不及,还是摔在了地上。
这一摔,还不轻,腿都有点小肿了,我一面揉着大腿,一面看了看时间,是时候吃饭了。唉,只能吃方便面了,于是用打火机将煤气点着了,将装满水的锅架在上面,大功告成,我美滋滋地又去看我的电视去了。电视节目很好看,我一时竟然忘记了时间,不知过了多久,“砰”一声巨响,这一响惊天动地,都把我给震傻了,怎么回事,难道煤气罐爆炸,不会吧。我小心翼翼地来到厨房,一不留神脚底下竟有块碎片,低头一看,是打火机碎片。原来,我把打火机放到火焰的近处,遇热就“爆炸”了。我看了看时间,离烧水时间都过去半小时了,大吃一惊后,揭开锅,透过蒸气,我发现里面空空如也,我呆若木鸡。
如今,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孩子们应该不能光顾享福,平常应该学会点生存的本领,先苦后甜,现在不学,长大后难道餐餐外出、叫钟点工?事事都想靠着别人,那你啥都学不会了。假想你一人在野外,只知道书上看到过怎样求生,却从来不实践?我想我的麻烦就大了。所以说,从小学会自立、自强是一件非常必须的事。
也许《蓝色的海豚岛》只教会我们八个字,但我觉得意义非凡,那就是:自尊、自爱、自立、自强。
阅读随笔【第三篇】:《雪》随笔
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与世间的一切矛盾对立点、线、面、体斗;与南方的雪、北方的雪斗。
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一文不足八百字,但师出名门,天生异禀、非同凡响。如果按照解读鲁迅先生的一贯路线方针,直从“直面惨淡的人生”底下挖掘对黑暗旧社会的隐喻,八百字能挖出八千字滋养中国人的肥料来。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开篇头一句就软硬大师作法、血雨腥风扑面而来。其实和后面段落里的江南雪、北国雪没说一件事。暖国应该指广东地区,偶尔下雪的地方。真的是偶尔下雪,根据气象历史记录,广州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与去年各下了一场世纪雪。说“向来没有”雨变雪有点夸张,但是鲁迅先生说的话,到底是夸张还是另有深意?多数是后者。
关于中国南方北方气象考,记过五百几十万字气象日记的中国物候学创始人竺可桢当更加手握数据,胸有成竹。虽然现在有了搜索引擎,普通人也可以一秒抵达大数据统计的几百年前,但是亲身经历的气候变化不是数字可以比拟的。“气候”一词也不仅仅指天气,在分析鲁迅先生的文章时,诸看官心照不宣尤其懂得这个道理。
江南却是下雪的。“江南的雪,滋润美艳,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按理这样的雪景是轻薄的,透露出春天消息的。让鲁迅先生不禁幻想起雪下冬花香招蜂。而作者马上笔锋一转,下一段写江南雪变成孩子们手中的玩物,塑罗汉的材料。极其详细地描写,“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葫芦还是罗汉。直到用龙眼核做了眼珠,胭脂涂在嘴唇,“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
再下一段还写这拟人形有眼和嘴的雪罗汉。他从第二天被孩子访问,到第三天独自坐着,到后面连续几个晴天化作“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短短文章近一半的篇幅在写江南雪堆成的大阿罗汉兴衰史,这里到底有什么深刻的寓意呢?!这是好思考的问题。我真的是似懂非懂,完全不能说服自己这就是隐喻旧社会的黑暗。反而好像是在说人造的神早晚会被人遗忘?人造的神像根本不是神,会自然消亡?
好了,最后的北国的雪出场了。“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江南的雪可以粘结造雪罗汉,北国的雪漫天飞舞,倔强不屈不易塑形。除非用人生起的火焰把他消化?
北国的雪倒是有雨一样洒脱的样子,“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文章结束了。那么到底是说雨好,还是雨夹雪好,还是雪好?江南的雪好,还是北国的雪好,还是向来不下雪的暖国广东下的雪好?
总之,这不能被看作是一篇写景的散文,而这实在是一篇好散文。好文章更让人头疼,摸不着头,鲁迅先生的尤其甚也。
阅读随笔【第四篇】:《民主的细节》随笔
开篇托克维尔的那场旅行很好的表达了作者的写作初衷,从她本人的所见所闻讲述她眼中的“美国民主”,其中不乏对国内现状的反思六年级作文。我的感觉是很细腻很真实,说说印象很深刻的几点。
在咱们美国工人有力量一篇中,作者讲述了美国工会在民众日常生活中甚至在政治活动中的不可忽视的地位,相应地,美国工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及话语权都有所提高。比起中国,这就是两个极端,无论在什么行业,中国工人的话语权都太低了,几乎就没有话语权。或者说,普通老百姓面对一些政治决策时根本说不上话。像文章中提到的工作环境及工作条件放在中国,那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当然,站在我的角度看,工会的存在固然会产生一定的不自由。这种不自由源于美国是一个法律至上的国家,工人的工作性质及工作标准都得服从工会与雇佣方谈妥的协议上,另一方面,这对雇主和工会都是好事,毕竟在美国,法律起到至关重要的保障作用及绝对的效力。
再来就是至少还有记忆,这篇文章列举了众多美国本土关于历史伤痛的文化印记,是一个不忘历史,不忘国殇的鲜活实例。看到这里我不禁感到惭愧,中国需要被铭记的历史很多,可是经常被人们提起的却很少,就拿离我们较近的汶川地震,那会举国哀痛,八方援助。后来几年,随着接连的几件大事使人们渐渐遗忘了五一二,再后来,又爆出救急物资滥用挪用事件,无语同时不禁得反思社会责任何在?更不用说什么历史使命了。
诚然,也有报道一些个人事迹,持续多年关注并帮助灾后的重建工作,尤其是关注灾后孤儿心理及生活。我不得不说这是很令人称道的行为,可是又不得不反思,国家在一些细节方面的确做得不好。关于一篇名为民主现实主义的文章,探讨了美伊战争,不是别的,就是美国攻打伊拉克的目的是在于解放当地的人民,以求一个民主的国家。分歧在于,这样的强加是否合理我们常说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可是美国人呢,他们不这么想,他们我行我素,他们有实力有经济多管闲事。这并非当权者的一面之词,看他们的民众对巴西的咖啡种植农,对苏丹的国情等八竿子打不着的事别提多关注了,所以我特认可作者说的一句话:一个“问题”在众多“问题”中脱颖而出,上升为一个“议题”,背后往往有一个政治过程,在中国,这个过程往往依靠政治家的“慧眼”这样一些随机性的东西,但在美国,政治家如果没有这个“慧眼”,各种社会力量就会逼你打开这只“慧眼”。这说明,在美国的体制中,群众的呼声足以左右国家的决策。
还有许多问题比如腐败,比如教育,比如选举,比如福利,我们都能看到相当的不同,我是觉得美国与中国的不同在于权力的分布,什么样的制度孕育什么样的社会,所谓因地制宜,客观看待问题,不逃避,寻求短期和长远的解决方案应该是政府及个人共同努力的方向,所谓深化改革,这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借鉴不断摸索的过程,而且是必经之路。
阅读随笔【第五篇】:《海的女儿》随笔
《海的女儿》这篇文章大家一定非常熟悉吧!“海的女儿”是作者安徒生写的童话中的主人公。她生活在海里,是一条人鱼。她可以在海底世界自由自在地度过三百多年的岁月,然后化为泡沫,结束她无忧无虑的一生。
她的寿命比人类要长好几倍,但是她却是一个低级生物,没有人类特有的那中“不灭的灵魂”。为了获得这个灵魂,进入生命的较高级的境界,她放弃了海里的生活,忍着痛把自己的鱼尾换成一双人腿后,便喜欢上了一个人间的王子,希望通过那个王子得到一份人类的灵魂。而那个王子却和人间的女子结了婚,她的希望破灭了。若她再想成为“海的女儿”,就得在王子结婚的早上,用尖刀刺进他的胸膛,让他的热血流到她的腿上,这时她的双腿就能变回鱼尾,回到她的家人中去,回到属于她自己的世界中去。但是她没有这样做,却自己投入海中,化为泡沫。
她这样对生命的追求,打动了成千上万读者的心,也深深地打动了我,使我懂得了生命的可贵。在任何事前面都要有坚强的毅力,勇敢地去面对它。要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去对周围的每个人,在事情来临的时候,为他人着想,体现自己的胸襟和气量,这才是人生的追求。
查看全文